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爬天都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爬天都峰范文1
1、终于:终,最终,于,于是,终于的意思最终的,最后的,结果。一般是好的或主观希望经过努力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
2、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爬天都峰范文2
片断一:用目标来设问,找准切入口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爬天都峰》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教师进行了设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心情怎样?
生1:很害怕!
师:从哪里看出害怕?
生2:文中有“发颤”这个词。
师:作者为什么“发颤”呢?
生3:因为天都峰“高”“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了天都峰的“高”和“陡”?
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赏析及反思】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到,教师的所有提问都紧紧抓住了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个教学目标,步步追问,层层推进,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这就为下了铺垫,使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效率更高。可见,课堂阅读教学要从目标出发,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没有目的性,有时候想问就问,导致了学生随口敷衍,满口答应,不假思索。这样过频过滥地提问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极为不利。
片断二:从重难点入手,指向要明确
这是两位教师讲授《我的“长生果”》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使学生从作者酷爱读书这个情节中受到启发,教师甲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如何喜欢读书的?得到了什么?”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中一片沉寂。而教师乙设计的提问却收效甚好。
师: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
生1:如饥似渴、醉心。
师:作者收获了什么?
生2:学会了写作。
师:从哪里看出?
生3:作文《秋天来了》得了“优甲”,并在班上范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篇作文的?
生4: 读书获得了灵感。
师:作者写出美文,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5:作文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鲜味”。
【赏析及反思】
从以上两个不同的教师提问环节可以看到,教师乙能够从重难点入手,抓住课文的切入口,提问精炼干脆,指向明确,既让学生融入课文并体会了文本的寓意,又使学生从重难点中把握了语文的精髓,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而教师甲的提问则没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无从回答。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容易犯主次不分的毛病,致使学生无法准确思考。由此可知,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要指向明确,直奔主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片断三:激发兴趣为主导,把握好时机
在《生命,生命》的阅读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教师播放朗读录音:“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紧接着,录音机里传来了“怦怦”的心跳声,教师让学生静静地听了几分钟,然后问:“杏林子遭遇那么多坎坷,但依然像瓜苗那样坚强。仔细倾听心跳,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齐说:“感受到活着真好。”
【赏析及反思】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时机把握上做得非常到位,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受到了内心的情感,并且在充分的时间内表达了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特定的情感体验场,有效唤醒了深藏在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同时又让学生欣赏到了具有广度的语文,完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彻底融合,达到了和谐共鸣,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释放出了学生投入文本的情感享受。
阅读教学中最忌提问过频过繁,有的时候没等学生领悟其中精髓,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阻拦了生本和文本的有效融合。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学生不到苦思冥想之时,不去启示他。课堂提问环节就是要给学生时间,等待他们的回应。如果教师设问后只停留几秒就结束,会让学生因为精神过度紧张,准备不足而敷衍塞责,甚至放弃回答,达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把握好提问时机,适当控制提问难度及等候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缓冲的余地。
爬天都峰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20-02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生活语言情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语言交际的动机,并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材料;简言之,语言情境可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提供认知停靠点,并激发学生语言交际的心向。两者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有必要以教材内不同类别与题材的课文为依据,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努力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语言交际的内容,既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课文为依据,在活动创建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教师可灵活掌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产生表达、倾听与交流的欲望,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结合人们的旅游需求,教师可选择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课文为对象,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旅游活动。帮助学生在熟知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撰写导游词,模拟担当“导游”、“游客”等角色,在有趣的“纸上旅游”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古有纸上谈兵之典故,今有“纸上谈游”之活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必会高涨。以学习《爬天都峰》一文为例,我布置学生开展“天都峰一课时游”活动,引导学生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天都峰人文故事、爬天都峰明白的道理三个分主题,在小组内由组员分别撰写导游词并向其他组员讲解。这样写、说结合,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结合有学生爱看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实际,教师可选择以人物形象为题材的课文为主题,引导学生以该人为访谈对象组织撰写访谈词,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交谈技巧。例如学习《孔子拜师》一文时,就有学生这样写到:“请问孔先生,您是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去拜师的吗”、“俗语说‘三十而立’,您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已经很大的年龄还去拜师求学呢”、“您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您拜老子为师,是不是我们的观众可以这样认为,您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如老子呢”等,虽然笔调稚嫩,但已经透露出一些访谈节目主持人言词锋利的影子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组内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和孔子,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使学生在模拟访谈中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锻炼了口才,有了对说话技巧的初步把控。
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办课上论坛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进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掌声》一文时,正值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报纸、电视等媒体多有报道,班上学生也有知道此事并在日记中有所涉及。我抓住这一时机,先引导学生查询有关投毒案的资料并在班上作简要介绍;接下来,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为主题,进行辩论,收到了很好效果。同学们纷纷表示对待自己的同学要尊重、友好、互帮互助,绝不要互相伤害。
对于故事性较强、情节较为曲折的文章,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与爱听故事的特点,进行课文故事化的复述、讲授或表演。对于一些较长的课文进行故事化讲述时,可由多名学生进行接力讲授或分角色讲授;亦或者准备好必要的道具进行课本剧式的讲授,以吸引学生产生参与讲授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找骆驼》一文时,以三名同学分别作旁白、商人和老人,进行故事表演,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又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由于课文较长,我就采取了由不同的学生接力讲授的形式,分别讲授“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这样,不同的同学在语言交际之间,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口才锻炼了,同学关系也和谐了许多。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学生语言交际的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教学,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依据,却不能也不可能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成长的限制。所以,教师在以丰富的课文内容作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的同时,仍有必要以课文为依据进行口语交际资源的拓展,丰富、充实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增加口语交际练习的深度和强度。这样做,同时也是一个丰富学生的语文学识与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主题“怎么过‘六一’儿童节”。除了让学生根据教材内的提示,分别进行口语交流和表达“上幼儿园时”以及“上小学后的第一个儿童节”,怎么过外,还可以让学生问一问、讲一讲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当年是怎么过儿童节的,或者播放视频《三毛流浪记》中关于“三毛”的儿童节故事,或者师生欣赏并齐唱歌曲《六一国际儿童节歌》等,并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应该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或者“怎样过‘六一’儿童节才更有意义”等。
又如前例《爬天都峰》,在引导学生进行纸上游天都峰的活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等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和图片,如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名称由来、仙界天都、鲫鱼背、天都揽胜等,使学生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相关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课文《黄山奇石》,温故而知新,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立足教材,以课文为依据,并适当拓展资源,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多样化呈现,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必需的,既丰富了学生口语交际练习的资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又使学生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爬天都峰范文4
1、黄山一天能爬完,具体路线如下:黄山一日游线路:提前一天住到黄山脚下汤口镇上,‘后山上前山下’第2天一早去换乘站换乘旅游巴士19元每人--坐车30分钟到云谷寺买门票230,索道80,在同一个窗口就可以买到,然后坐缆车就可以上山了--白鹅岭--始信峰--北海--光明顶--天海--鳌鱼峰--百步云梯--玉屏楼迎客松--玉屏缆车下--慈光阁坐19元每人坐到终点站就结束一日游行程了。这个适合带老人小孩的行程,比较轻松一些。
2、黄山一日游线路:提前一天住到黄山脚下汤口镇上,‘后山上前山下’第2天一早去换乘站换乘旅游巴士19元每人--坐车30分钟到云谷寺买门票230,索道80,在同一个窗口就可以买到,然后坐缆车就可以上山了--白鹅岭--始信峰--北海--西海--排云亭--西海大峡谷--白云--天海--鳌鱼峰--百步云梯--玉屏楼迎客松--天都峰-玉屏缆车下,如果爬了天都峰来不及赶上5点30的缆车就只能步行下山--慈光阁坐19元每人坐到终点站就结束一日游行程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爬天都峰范文5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想象与激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
三、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爬天都峰范文6
结合神态,看例子: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画风》)
小峰笑了笑,说:“奶奶,棉鞋里有好多阳光呢!”(《棉鞋里的阳光》)
结合动作,看例子:
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得叫了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小壁虎借尾巴》)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爬天都峰》)
结合心理,看例子:
商人愤愤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找骆驼》)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金色的鱼钩》)
再高一级“说”的时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要和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等相吻合。请看《半截蜡烛》里的人物描写:
伯诺德夫人是一家之主,在战争中磨炼,知道战争的残酷,知道情报的重要,所以她是沉稳的。因此她说话时的神态是这样的:“面容严肃”“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温柔地”。
杰克虽是个小男孩,但他可是把自己当作小男子汉的。因此,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是这样的:“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
杰奎琳是小妹妹,年纪小,天真可爱。因此她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是这样的:“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嘟起了嘴”“点点头”“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大家会发现,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也是不同的。假如写杰克“嘟起了嘴”,写杰奎琳“面容严肃”,就不合情理了,甚至让人觉得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