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反思

幼儿园反思范文1

幼儿中班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们及时进行相关的教学反思,以提供相应的经验。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一)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的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有意思的儿歌》。让一年级的孩子来开展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识字少,没有阅读基础,连教材里的课文都读得不够流畅……但我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因为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一年多以来,我越来越感觉到阅读,特别是有主题的群文阅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乃至未来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儿童阅读事业的推广人,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阅读的种子,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今年我接一年级的新班,忙过了黑色的九月,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年级的孩子该怎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我想,首先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吧!而儿歌无疑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最多接触,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形式,他们也是从儿歌开始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想到了让一年级的孩子通过读儿歌,说儿歌,表演儿歌,创编儿歌等环节,让他们感受读儿歌的乐趣,在读中训练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体验创造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们喜欢上课外阅读,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儿歌如此之多,如何选一个议题将几首儿歌放在一起在一节课里完成呢?思考了很久,想到过写动物的儿歌,写春天的儿歌,写秋天

的儿歌……但都没有一个议题很集中,在大量的阅读了很多儿歌后,突然发现其实儿歌的种类很多,每一种都很有意思,也有自己的特点,何不选择其中几种典型的、孩子们又感兴趣的儿歌让孩子们来阅读呢?于是我选择了《有意思的儿歌》这个主题。

围绕主题,我定下了学习的目标:

1、通过朗读、诵唱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激起对儿歌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了解儿歌的基本类型,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3、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并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通过学编儿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创作儿歌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交流导入,

二、诵读儿歌,读出节奏,

三、自由诵读,感受儿歌的不同类型,

四、学编儿歌,感受乐趣,

五、总结点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思维很活跃,在读、唱、演、玩中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过也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如导学部分的教学还不够。教学《小白兔》这首儿歌时,让孩子们学会用拍手打节奏的方法读儿歌后让他们想其他办法来读儿歌时,孩子说到“表演读”时就应该让孩子们马上来表演着读这首儿歌,也为后面的表演自己创编的儿歌打下基础,后面的表演会更丰富多彩。

在引导学生说《比尾巴》这首儿歌有意思在哪里时,没有让学生说得够,就急于引导孩子去发现问答歌一问一答结构上的特点。

此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走进他们感兴趣的情景中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而我在创设“回家用这首谜语歌去考考你的爸爸妈妈”这个情景时做得还不够。

老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关注生成的问题,还要更充分的营造学习的气氛等。当然,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兼顾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最后,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课堂教学、儿童阅读这两手长抓不懈,语文的教学前程似锦,学生的发展前程似锦,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

搞好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语文的教学前程似锦,学生的发展前程似锦,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二)炎炎的夏日来到了,让所有人都盼望的暑假已在眼前,一学期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也将结束了。经过了一个美丽的春天,孩子们也像春天里的小树苗一样长高了,长大了,也更加懂事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回顾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有辛勤付出的汗水,也有成功欣慰的快乐。现将这点点滴滴做一个回顾总结,以此来反思不足,展望未来。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重点的抓好幼儿保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进入中班下学期后,大部分幼儿已经有了相当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过了新年,他们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以次来向大家证明已经长大一岁了,更能干了。抓住幼儿渴望长大的契机,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改变了以往指导帮助的做法,更多的是加以观察引导和鼓励,让幼儿在日常中学习锻炼、不断提高,体验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自信。针对孩子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我们也经常组织一些小小的比赛,如午睡起床时我们开展穿衣服、叠被子比赛,放学前十分钟,我们也经常开展整理衣服比赛,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在参与中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个班里孩子的发展总是会有很大差异,我班也是如此。有少数的幼儿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性很强,在活动中往往和别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两位老师和阿姨付出了更多的关心,重点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也有所发展。

班上大部分孩子体质很好,但也有个别幼儿是过敏性体质,经常感冒咳嗽;邓涵小朋友生理发育不完善经常会尿床,午睡间时保育员张老师时时刻刻注意他,同时也向孩子们说明,让孩子们有一份同情心,一起来帮助关心他。马晓宇是过敏性体质,并有轻微哮喘,在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予较特殊的照顾,经常留心他在进餐、午睡时的表现,注意什么菜他们是不能吃的。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对于这些体弱多病的特殊幼儿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重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积极为幼儿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与空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我们利用每天晨锻时间,组织丰富多彩集体游戏,有计划地锻炼各种基本动作,有目的的训练幼儿的一些基本技能。我们与幼儿一起追逐奔跑,拍球扔飞盘,和幼儿一起跳,一起玩,我们的热情和投入感染了每个幼儿,大家都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户外活动,幼儿的动作更加协调和灵敏。对于一些新的玩具玩法,我们老师总是带头先学,以此带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经常组织孩子开展集体游戏活动和小组竞赛游戏,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各种技能,学会遵守规则,锻炼身体,提高体质。

二、以幼儿生活为背景,预设、生成主题,有声有色地开展主题教育。

1、确立适合幼儿发展的主题活动。

学期初,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以《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一书为主,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本学期的主题内容,本学期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游戏活动、生活环节和自然现象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区域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2、主题游戏活动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

在主题活动开展时,我们总会和孩子一起生成与主题相关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并且经常更新活动内容和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幼儿每天都有活动机会和充裕的活动时间,活动中注重引导,不断增添相关内容,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幼儿活动的兴趣很高。

3、结合主题,利用有价值的社区资源

幼儿可以通过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他们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是幼儿获得丰富知识经验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家园合作,拓展教育资源,让每个家庭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1、切实做好常规性的家长工作,积极争取家长资源,丰富主题活动。

为了使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与信任,使家长能经常性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们利用早晚接送的时间主动与每一位家长进行沟通,班级里的重大活动如需家长配合的,我们都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家长,使家长了解各个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及需要配合的事项。

2、半日公开活动,拉近家园距离,增进亲子感情。

本学期我们举行了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全体家长参与了此次活动,观摩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使家长直观的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和游戏情况。我们还组织了亲子游戏活动,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活动做游戏是那么开心,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加深了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许多家长都这么说,这半天的时间实在是过得太快了,没想到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是这么丰富多彩,他们在游戏学习中掌握了本领,锻炼了身体,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非常放心。也有的家长从观摩中知道了自己孩子在班里的发展水平,取长补短,更好地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四、巩固优势、找出不足,指明方向。

在我们两位老师和保育员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整个学期,我们发现孩子在以下几个方面取了可喜的进步:

1、午餐进步较大,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基本做到不掉饭菜在桌上,地上,用餐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2、本学期,几位攻击性较强的幼儿是我们老师和阿姨的重点关心对象,我们通过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和联系,使这些幼儿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阮国豪进步最大,现在打人推人的习惯基本改掉了,上课进步更大,非常积极。

邹顺天在这方面进步也很大。

3、几位胆小、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如沈洁、谢良嘉、张泽诚等,在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鼓励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自信心,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4、在游戏方面,由于我们开展了主题游戏,随着主题的开展,游戏内容、提供的材料一直在不断更新,而且许多游戏都是来源于幼儿日常的活动,使他们参与更积极了,通过主题游戏,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但我们也发现班里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有必要在继续前进之前,来发现问题,找到更好的前进目标:

1、在学习习惯上,依然有少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有的幼儿乐意发言,但不爱动脑筋,依样画葫芦;

还有的幼儿爱插嘴,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等。象黄博、柯涵、朱明德、张子航几位孩子上课思想不集中,做作业时需要老师反复的教。象陈彬彬、刘俊璋等几位幼儿虽然理解能力较好,但上课坐不住,经常影响课堂纪律。

2、在课间或户外活动时,有些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差,过于调皮,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不少幼儿阅读习惯差,不爱护图书,图书角的图书破损较严重,因此,下学期要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优势,重点抓不足之处,在前行中不断反思,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会在大班更上一个台阶。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三)这是五年级的一节绘画创作课。既然是配画就不能随心所欲展开创作,必须在理解儿歌和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创作。而要配好这些画,又岂是件易事,它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一次全面考试,也是学生综合素养集中体现,这里基本涉及到学生所有学过的美术知识,如:构图,色彩的设计,概括提炼,多样的绘画手法……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想这节课最重要要达到什么目的?是锻炼学生由抽象文字而产生艺术形象,然后用美术形式加以表现的学习过程。这就算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特别是不光把儿歌故事中的情景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艺术美感。

幼儿园反思范文2

有的家长看重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有的家长关注幼儿园的环境,有的家长关注幼儿园的师资条件,凡此种种。幼儿园能否满足家长的需求成为家长衡量幼儿园好坏的标准。一个好的幼儿园,投入的师资和成本是截然不同的。高价幼儿园主要是优质幼儿园,即基础设施好、师资条件好、教育理念好的“三好”幼儿园。

当前家长对于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及经济能力的增强,对优质幼儿园的需求越来越大,“宁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不能让孩子输在所谓的金钱上”。而现实的问题是优质幼儿园中的“三好”幼儿园普遍很少,不能被人们普遍找到。因此优质幼儿园就成为了稀缺资源,收费自然就高。对于能够得到这种幼儿优质资源的人来说,收费不是“高不高”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只要值,再高也无所谓”。

但是,收费高的优质幼儿园毕竟只符合少数“高端人士”的特殊需求。“公立园挤不进,私立园上不起”,“幼儿园收费高,上幼儿园难”,已经成为广大家长不能承受之重。中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幼儿大国,父母望子成龙,孩子有权得到呵护,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于是家长只能将眼光看向优质幼儿园以外的幼儿园,以期能够自谋出路。但是广大幼儿家长发现幼儿园总量原本少得可怜,再加上原有公办幼儿园的部分撤离让原本就资源不足的幼儿教育更显得“捉襟见肘”,收费高是必然的了。

幼儿园反思范文3

关键词: 游戏 幼儿园课程 现状 反思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游戏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更多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随着人们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认知的不断加深,游戏在儿童成长和学习方面的重要价值得以彰显。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在幼儿园得到普及,但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幼儿园课程改革至今,游戏有没有在幼儿园中得到一线教师的价值认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状况究竟如何?如何在幼儿园中更好地实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这就是笔者将要探讨并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

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有很多。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儿童的游戏是自由的具有可塑性的,旨在消除游戏和工作之间冰冷的界线,认为它们只是在自由度和目的性上面有程度的差别;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因为游戏是儿童主动发起的,在游戏中“儿童总是会表现的超出他们的平均年龄水平,而且超过他们日常的行为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自我”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寻求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满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游戏能够反映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理论流派都试图解释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所在,强调到游戏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价值。我国国内的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并且提出“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性教育”的观点,还提出要尊重儿童的游戏;张宗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说幼儿的游戏即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即幼儿的游戏,游戏应该是幼儿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生活教育应该是富有游戏性的。可见,早期幼教前辈对于儿童游戏都有深入的思考及实践,下面笔者就此作深入探讨。

(一)游戏与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游戏和幼儿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游戏对于儿童的生活是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睡觉吃饭一样的平常。儿童需要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发展自己,获得经验,助其成长。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强健身心,愉快心情,发泄不满情绪,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社会往,这就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言语等多方面。所以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全方位的、整合性的,这种整合性使游戏与幼儿的特定学习能力、方式产生了一致。

受到我国传统的游戏观念的影响,游戏经常被当做学习之后的放松和消遣,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消磨时间和妨碍学习的活动。正如韩愈在《进学解》所言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种观念影响深远,以至今天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游戏会让孩子荒废掉,这是需要纠正的谬误。事实上,游戏并不是与孩子的学习相对立的,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正如建构主义提出的观点,学习是一种活动、社会过程,在其中儿童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他们自己的理解。Bredekamp和Copple(1997)说道:“儿童需要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并且解决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操作物体和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观察发生了什么,考虑他们的发现,提出问题且形成答案。”游戏活动为这种类型的活动和社会性学习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一进程中,儿童的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使其经验得以扩展、丰富、改造与提升。“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在游戏中,儿童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有对做人准则的道德规范的实践与演练,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崇尚和体验。”[1]游戏与学习由此是不可分离的。当然,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卷入,儿童也才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2]

(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儿童期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儿童的发展有关键作用,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期也是游戏的时期,游戏是贯穿儿童生活纵向历程的通道。游戏让儿童最大限度地体验快乐和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但是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儿童缺乏意识及自觉,还有各方面的能力,使这种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统筹各个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儿童的游戏与幼儿园的课程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在幼儿园中,游戏和课程不应该是不贴合的“两张皮”,而应该密不可分。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幼儿园游戏环境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有着明确的意义和价值,对儿童有潜在的教育影响。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入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从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3]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简单来说,游戏能够整合各门学科领域,还能够将儿童零散的经验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可见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来说可是不可或缺的,意义重大。正如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的多视角透视》一书中提到的,游戏蕴涵了丰富的学前课程价值。游戏是蓄积学前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学前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这样,游戏作为内容和途径(传统上是这么表述的)的双重身份进入了学前课程之中。正因如此,缺乏了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学前课程是不合理的。游戏与学前课程以这样的必然性联系缠联在一起。[4]

总之,如论是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来说,还是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探讨,游戏都体现出重要的价值。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现状

在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人在理论上可能是非常认同游戏的价值,但是在实践上,往往还是具有重视教学轻视游戏的倾向。即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部分老师在操作实践上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包括教学,主要是指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仅仅把游戏当做课程或教学的途径,即教师更多的是利用游戏这一形式,激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注意,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使儿童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使得教学披上了游戏的糖衣。游戏和课程并没有真正地融合。

首先是在游戏教学的理念上,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认为游戏活动不足以有效地使儿童获得技能和知识。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或者把在上学前、吃饭前后的零散时间用作儿童的游戏时间。或者只是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游戏,因而游戏无法得到正常开展。或者是,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儿童游戏的时候就是老师的休息时间,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殊不知,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游戏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其次是在游戏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教师对于游戏价值虽然持肯定意见,但是把“玩”和“教”分离开来,其实“通过游戏来教”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且被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玩”和“教”哪个对幼儿更有用,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更有用,教师和家长认为只有“教”才能让幼儿学到东西,能看到即时的效果,而“玩”能否让幼儿学到东西很难确定,评估也存在困难。有这样的思想,不难想象,当问到“你对游戏和教学哪一个更用心”时,大部分教师回答对教学更用心,理由是教学容易把握,而对游戏则很难做到既不过度干预又不放任自流,而这正是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的。也就是说,教师对游戏的价值认同程度与对游戏的实际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对于游戏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不一致。这说明教师们对于游戏价值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容易造成我们所见的外部披着游戏糖衣,实际上是老一套的教学,不注重游戏对儿童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难以理解“游戏”和“教学”怎样整合,身陷困境。其实教师的矛盾可以理解,我们往往认为游戏是儿童自发的,内在的,相对而言,教学是外在于儿童的,是教师强加于儿童的。这种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导致教师对游戏教学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减少游戏。这种情况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对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实践的反思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对于学前儿童的价值及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造游戏的环境。并且对于儿童游戏要积极反应。在儿童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地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教师还要为儿童扩展游戏所需的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其生活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教师要明确界定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不能对儿童游戏放任自流或者强加安排,让儿童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发展。当然,这个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才提供。

此外,老师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无法理解游戏究竟为幼儿带来了什么?其实只有细心观察,就能很好地利用游戏来评价儿童的发展。而这可能是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所欠缺的能力。教师具有对幼儿发展进行日常观察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看懂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并预测在当前活动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即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幼儿正在进行的无意性学习,并给予及时支持,或者善于从游戏中捕捉与课程目标相关且与幼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容,设计出游戏之后的教学,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中获得自主发展。

(二)创造有利于游戏的环境。

游戏的环境与儿童游戏质量有着重大关系。游戏活动为幼儿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待幼儿游戏的态度,还取决于教师为他们创造的游戏环境的丰富性和有益性。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地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对游戏环境预先设计,选择引发幼儿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为儿童游戏提空合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

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在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组织儿童上课、示范、演示、讲解仍然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而游戏时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儿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是对传统课程的挑战。游戏时间和儿童游戏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充足的游戏时间有利于高水平游戏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要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5]

(三)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除了保证幼儿的正常的游戏活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游戏活动的要素渗入其他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游戏性体验。并不是借用游戏的糖衣,而是发掘游戏的实质,使儿童学习活动主体化,让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儿童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既可以产生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游戏情绪体验,从而增进身心健康,更加乐意上幼儿园,又可以酝酿产生新的游戏冲动和游戏行为。老师和幼儿园管理者要具有这种游戏的精神,让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过得既轻松愉快,又在老师有计划的布置和引导中获得经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游戏:给予儿童有灵性的生活.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2-3).

[2]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7,28.

幼儿园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指导》 主题活动 实践反思

幼教改革的预期变化之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应该逐渐褪去“上课”的色彩,还幼儿园以本来的面目。这里指的“课”,不是人们称谓的“活动”所能改变的,而应将观念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们依旧没有脱离分科教学,以“课”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回顾以往我们使用的浙江省《幼儿园系列教材》,分科教学是它的特色,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教材能促进城乡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对改变落后的幼儿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颁布后,分科教学不再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纲要》颁布不久,我们都在盲目追寻《新纲要》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先后推出“探索性主题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只是以“活动”的名义开展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导致教师没有方向地摸索,幼儿不明方向地学习,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新课程的出台给了我们引领。

新课程从编排上克服了学科的分割,提倡构建整体的、综合的、生活化的课程,以主题活动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两年里,我实施了新课程中的托班段和小班段,在把握新课程方向的同时,对它的思考更深了。

一、新课程的特点

(一)尊重儿童,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任儿童自由发挥,对他们的行为不作正面和非正面的评价,而是要分析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分析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课程的设计基于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会混淆孩子们之间年龄段的差异,以及每个年龄段发展的侧重点。新课程中就每个年龄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重温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在实施课程的时候不会盲目行事。

例如:拖班教材,提示我们在教育时要侧重对孩子情感的照顾、重视保育工作、注重温馨的环境营造、注意个别指导、注重语言的发展。我在带班时,还是太急于求成,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很多知识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他们好玩、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其实,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特别细心、耐心,孩子们才会信赖老师,才会参与到每个有趣的活动中。

小班教材,则提示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重视保育工作、重视基本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组织幼儿开展游戏、重视语言的发展、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我发现,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认知和动作上的发展都有了提高,但是情感教育依然是主线,保育工作依然是重点。

两个年龄段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做好情感教育和保教工作。很多主题命名是相同的,但是在要求和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所区别。教研组老师在实施小班教材时,有些人认为内容和托班时有重复,太浅了,不如选择内容深一点的课程。我认为,基于内容的关联,开展这样的主题是必要的,而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何不为他们营造“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环境呢?

(二)弱化知识技能,突出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以往教学中,我们很注重给予孩子知识量的多少,而忽略了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以及他们接受这么多的知识量有没有益处。渐渐,我们发现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灌输给的知识,而是老师的引导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的熏陶。

例如:拖班刚进园的小朋友,必须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吸引他们的眼球,光靠老师讲述故事,和他们唱歌、跳舞是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的。我们在开学初期做了很多好玩的游戏,开展了“开心宝宝”的主题活动,如:神奇的口袋(三个面);追泡泡;抱抱宝宝;拼拼搭搭;拖拉玩具;观看木偶表演;汽车表演;气球飞飞;小雨点,等等,都是整合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忘却了入园的焦虑,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小班刚入园的小朋友,在活动的难度上就会有所提高,他们更喜欢倾听老师讲述故事后开展活动,依然是“开心宝宝”的主题活动,如:百宝箱(五个面);吹泡泡;开火车;踩水;拉拉神奇的尾巴(各种颜色);骑马;表演简单的木偶;气球变变变,等等,要求比前一个年龄段提高了,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学会了相应的行为规则,在活动中提高了和老师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我们不需要教条式地说教。孩子良好的行为已经在慢慢建立。

(三)内容丰富,加入社会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幼儿所需要的身体、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选择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教育活动。

例如:对孩子常规的培养,开展了“我自己”的系列活动:如:《摇啊摇》和《还有星星月亮陪》让孩子们在享受歌曲和儿歌的同时,了解到在幼儿园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小动物搬家》和《玩具回家》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一对应的规则;《吃饭啦》、《花尾巴》、《会唱歌的瓶宝宝》让孩子知道怎样认真吃饭才能成为受人欢迎的孩子;《小山羊上山》培养孩子走楼梯的习惯,等等,孩子们在玩玩、说说、做做中了解了幼儿园常规。

(四)“主题”的形式,整合各个领域帮助幼儿自主构建。

孩子们常常由他生活环境中的某个能引发他注意和兴趣的事物激起他探究学习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课程,采用主题形式综合儿童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使主题构建在儿童已知和想知道更多知识的背景上。

托、小班的主题设定围绕孩子的常规培养、情感教育和语言能力开发,每个主题能促使每位幼儿都有不止一次运用多种方法接触同一内容的机会,当然,每个主题可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加以扩充、调整或再创造。

例如:主题“秋天多美丽”中,孩子对秋天的水果分外感兴趣,我就抓住孩子们的兴奋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融合了收集各种瓜果、制作各种色拉、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创造水果娃娃的造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水果拼盘的比赛,活动一环接一环,孩子们非常兴奋,主题开展很有价值。

(五)利用家庭资源促进“主题活动”,弱化教师有计划的指导。

在托班和小班阶段,实施“主题活动”特别需要家长的协助,教师和家长是互动关系,我们很希望家长能在家里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使主题活动得到提高和延伸。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分科教学现象已经在改变,《新课程》确实反映了幼教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的教育理论,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二、《新课程》带来的转变

虽然《新课程》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施时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改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我们需要转变很多东西。

(一)幼儿园管理的转变。

在幼儿园管理上习惯了老师分科带班,但是分科教学又与《新课程》的要求相矛盾。幼儿园有必要制定和设计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让教师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家长需求的转变。

家长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这和我们《新纲要》的精神、和我们《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认识,让他们加入到“主题课程”中,让他们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和感受,体验幼儿园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身份的转变。

教师从以前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的组织管理者,开始退离孩子的视线,成为课程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课后反思的记录、个案研究的分析,帮助老师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理论的指引下,深入地实践《新课程》。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技能,而且具备专业化水平,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题环境的转变。

主题环境包括主题墙面的设置、区角布置、和某个主题有关系的特殊环境。主题环境和主题活动息息相关,《新课程》中呈现的都是主题活动,要使环境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主题环境是关键,它应该追寻主题活动的脚步,体现灵活、能动的效果,不能让主题环境成为装饰和摆设,更不能让幼儿在没有互动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五)课程预成关系的转变。

教师大都很喜欢预设课程,从成人的角度把握课的方向,对孩子生成的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分析和深入,导致预成关系不协调,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新课程》的活动设计基本上属于预成课程关系,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有很广阔的空间让教师生成出新,改变了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关系。

上述各种转变有待实践和验证,在实施《新课程》时,我觉得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1.师资培训。

让一线教师参加专业化的课程培训,系统接受《新课程》的指导,让一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者。

2.名师引领。

专家的讲座只是对我们理论知识的梳理,名师的指引能帮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开展活动,不会盲目也不会走偏门。

3.控制生源。

生源招收好,可能说明幼儿园办园很成功。但是,班级生源过多,就不适合《新课程》提出“主题整合”的要求,不能满足孩子个体的需要。

4.定期交流。

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提出分析和见解,制订和讨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创设适合本班级和本园的教育教学。

以上呈现的只是我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指导》时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从根本上改进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托班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册)、小班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册).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1.

幼儿园反思范文5

本书共分六个单元,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单元,主要呈现一个个完整的案例或案例片段,在同伴研讨及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一个个教学观点。第一单元是关于适宜的教育教学主题和目标的确定。确定适宜的活动主题与教育目标是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最基础的一步。作者认为:适宜的教育教学主题和目标的确定,主要与幼儿的关键经验、兴趣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等有关。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互动墙饰的创设及适宜材料与资源的选择与投放。作者通过案例《采摘前后》和《秋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墙饰与教育活动的相互呼应和相互生成;通过展现体育活动《赶小猪》和《自制平衡木》,让我们了解了如何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与游戏活动,支持幼儿跨越学习的难点;通过呈现案例《小兔跳和大象走》,让我们知道了怎样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理念已被教师广泛接纳并成为实践中的追求。然而,真正的主动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在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发挥作用,教师当前的兴趣与关注点蕴涵着哪些教育价值等,仍然是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第三单元在呈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的基础上,为教师营造了一个个主动学习的“课堂”,让大家在经历一次次视觉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经验内化的学习。

第四单元,作者结合《纲要》向我们介绍了不同领域的特点及幼儿在其中学习的不同表现方式,并指出: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支持幼儿主动学习。案例《洗手四部曲》中的教师通过体验、游戏、疾病归因、环境暗示与巩固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和促进了幼儿健康行为的主动选择与学习。《打人之后》这一案例以幼儿人际交往中的争执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展示了促进幼儿主动建构适宜交往策略的教育过程。

第五单元,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就如何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幼儿发展进行了阐述。在《玩偶进行曲》这一案例中,教师重点反思了同一教育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宜性与挑战性。健康教育案例《整齐便利小柜格》体现出了一种反思思路,即在发现、思考、尝试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总结出有效策略。作者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养成反思的意识,学习反思的基本方法,通过有效反思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效发展,促进自身专业的主动而持续的发展,促进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幼儿园反思范文6

(一)多媒体技术给幼儿园教学带来的好处

选择在课下利用摄像机等相关的设备将这些例子记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将这些例子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给幼儿观看,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二来可以优化幼儿的效果。在丰富多彩、多渠道的知识传输下,幼儿可以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雨的形成”的时候,如果只是口头上的讲解,幼儿很难明白为什么地上的水会跑到天上去,然后又会从天上掉下来,这种事情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很难解释了。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像将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用动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幼儿很容易就能够理解了,教师也不需要伤透脑筋考虑怎么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了。总之,多媒体教学这种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优化了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情境。

(二)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憾

多媒体技术进入幼儿园课堂,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过多注重课件内容的趣味性,或者课件中的色彩过于丰富,这些内容都会分散掉幼儿的注意力,将幼儿关注的中心转移到这些花边上去。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对课堂教学带来帮助,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样也就得不偿失了。

二、由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反思

上一篇暑假支教

下一篇女孩别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