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范文1

如果说2015年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冬天,那么2016年则是一场更加冷酷的寒冬。

2016年刚刚过半,倒下的创业公司就已经数不过来了,其中包括一些巨头投资的明星公司,在一些倒下神坛的创业公司里,创始人有6个都是90后,还有一个95后。创业公司的日子越来越难熬,水木然认为前些年被吹大的资本和创业泡沫,都将在今年破灭!常言道:爬得越高摔得也狠。而对于创业者来说,你离成功越近,败的也可能越惨。

神奇百货――成功来得太早

就像发射失败的导弹一样,著名的95后创业者王凯歆从天上跌落的速度并不比她飞上天时慢。

王凯歆,98年妹子,16岁辍学创业,主打95后概念,所有这些鲜明的标签让她迅速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在BTV的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现场,被五个资本大佬争抢。2016年年初,她拿到了2000万元A轮融资。

实际上,王凯歆做的事情是一个类似代购的生意。她定位于95后,供应商主要是淘宝店家。用户下单后,他们再通过淘宝将商品拍下,继而由淘宝卖家发货给用户。这与王凯歆过去在QQ 空间做的代购生意几乎没有差别。

这个模式的估值声称达到了6000万元,并且投资人对王凯歆本人赞誉不断。

7月6日,有投资人说:“神奇百货的问题或许部分是因为一个心智未全的少女CEO过早地接触了太多诱惑。在某种意义上,资本还来不及让她成熟,她却被资本越带越远。”

这不,仅仅过了几个月,这个身家过亿的18岁CEO就摔下了神坛。

爱狗团――投资方撤资

夏军,湖北武汉人,出生于1994年,去年6月份刚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夏军表示,自己是爱狗人士,对互联网创业也很热衷,所以从2014年4月就开始打造一款名为“爱狗团”APP。

APP上线10天内,就收获了10万粉丝,同时也有不下10家投资方抛来“橄榄枝”。直到2015年1月,夏军才敲定了天使轮投资,原定的投资金额是1000万元,需要让出20%的股份,估值5000万元,“当时实际到账的是200万元”。

去年7月底,他远赴北京准备谈A轮融资,但意想不到的是对方竟以现金链出问题,以及质疑推广效力为由拒绝了继续投资,并把之前投入的金额全部撤回。就这样,在8月1日晚上之前,夏军是一家估值过五千万的公司创始人兼CEO,而8月2日之后,他又得从零开始……

超级课程表――不知天高地厚

这个就不用说了,当时炒得很火。

高中二年级赚得100万元,此后又被误诊为淋巴癌,人生曾跌入谷底,没想到最后在濒临破产的时候却又绝处逢生,连续两轮的千万级融资,这些听起来简直就是偶像剧的套路。一个全民偶像的路线,90后创业的标杆。

而实际在余佳文上过央视后,圈里人开始按耐不住,有些疑点太过夸张,所以我们的余同学不可避免地被扒了个干干净净。而后一次在央视宣布,将拿出一亿奖金发给员工。然而这个诺言并没有达到,余同学认怂道歉。

作为90后,似乎也逐渐适应了自己被扣上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帽子,口口声声说着改变世界、改变未来,但更多的只看到了眼前的浮华。

现在的状态据内部人士透露,几乎长期没有投资人敢接盘超级课程表项目,几个创始人也只剩两三个了,颓败非常明显。

避免踩雷,留下的创业警示

那么那些拿掉融资但最终死掉的创业公司到底做错了什么?创业者们该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踩到雷?

盲目扩张必然加速死亡

早期的创业公司其实没有什么用户或者顾客,早早就关心起“规模化”可不是什么好事。越大的公司行动越慢,越大的公司花费越多,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

并且事实上,不管是否成功地融到了钱,还是使用自己的资金在支撑,都要在扩张规模时注意平衡。

你的需求可能只是伪需求

在2014年兴起的O2O热潮,比如上门美甲、上门洗车、上门按摩等服务中这种伪需求非常常见。

受滴滴快的早期市场战略的影响,很多创业公司都采用烧钱的方式获取早期用户,但没有注意到出行的刚需以及前期滴滴快的身后的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场景。另一方面,所谓的高频打低频在实际中也不断被证明可能是个伪命题。

融资不只是拿钱,节点也很重要

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范文2

投资人喜欢他们确实有道理,很多90后确实是天生的产品家。为什么会这样?总结90后产品家们的一大特色:产品即我,我即产品。

产品即我,我即产品

身为90后,他们敏锐地发现了一个以90后为核心用户群的需求,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提供一个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一个是相对传统的培训服务行业,另外一个则是APP,恰好代表了这个群体创业典型的两类。他们都是现在资本热爱的90后创业者中的代表。

90后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好时候。互联网直接拉低了创业门槛,让90后能够直接面对自己的用户。他们不一定要去大公司做螺丝钉,就可以做出带有活生生个人特色的产品,占有自己能覆盖的阵地。

那这些进入大众视线的90后创业者,从做情趣店到炮否的马佳佳、用互联网思维卖安全套的刘克楠、90年出生北大法学硕士毕业卖米粉的张天一、试图撬动KTV产业十余年的未变之局做“一起唱”的尹桑、做脸萌的郭烈、做在线教育产品易题库武星宇、大学创业做超级课程表的余家文……很明显,他们的产品都打着自己成长、兴趣和经历的深刻烙印――这一代人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思维上没有被太多条条框框所限,对世界的理解更直接,更简单,也更无畏,更具有动手能力。

相比之下,比他们大的前辈和父辈,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长大的,可能更为胜任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进行协调管理的工作,或是职业经理人的身份。

所以说,商业的问题,从根本上是文化和人的问题,总结下来,这些90后,都具有回到自身寻找产品逻辑,将自己作为典型用户想象他人使用该产品的能力。90后本身就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锋,谙熟新生代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成为资本香饽饽就不奇怪了,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而资本和市场的特性从来就是这么喜新厌旧。

而这种产品即人的模式,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创始人和团队的高度决定着发展的边界,公司能够成长到什么程度,与创始人自我成长到什么程度密切相关。

90后的企业将走向何方

说“90后企业的愿景”可能有点让人觉得,“愿景”这个词有点高大上――太书呆子气,也有点招人烦。但专门研究新创企业怎么搞、自己做砸过又做成过好多公司写了《精益创业》一书的埃里克・莱斯把愿景当做新创公司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写道:“新创企业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一个脑海中的目的地,创造一项成功改变世界的业务。我把它称为新创企业的愿景,企业制定的战略,包括商业模式、产品方案计划、对合作方和竞争对手的看法以及谁是顾客的设想,产品是这个战略的最终结果。”

他把愿景、战略、产品画了一个正三角――产品在最上面,可以优化,中间是战略,可以转型,愿景是最下面的基石,愿景一般是不变的,它就像地基,决定你这个企业的格局有多大。

愿景和你做的行业和起始的规模没太大关系,但对于初创公司确实是最重要的一环――据观察,大部分国内的90后产品家还没想过这个问题。

谷歌的愿景是不作恶,很多了不起的公司的愿景都可以细化为能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因此,所有在大众眼里看来不靠谱的事他们都愿意做。把自己做支付的创业公司卖掉去做火箭发射,后来又去做电动汽车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有类似的愿景(他研究发射火箭是为了把他的实验室“火星绿洲”发射到火星上去,这个实验室里面有在火星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也就是人类去火星上生存能吃的粮食,而当时的火箭发射都太贵了)。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想到亚马逊和苹果公司。

也许你会说,怎么能拿90后的创业公司和这些大家伙比呢?但别忘记,谷歌苹果们当初也都是小家伙,它们后来能走那么远和它们的创始人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愿景密切相关。

也许只是一念间的差别,但它可以决定,你是成为资本测试市场的工具,还是内心坚定可以不断调试战略的创业企业家。

从“做产品”到“做公司”

埃里克・莱斯说:“创业即管理。”进行“持续创新”的企业必须非常了解它们的顾客是“谁”、“在哪里”,它们需要不断去考察顾客想要什么,但新创企业和潜在客户的早期接触,仅仅揭示了那些需要立即测试的错误,这必须也只能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

90后创业者面对的难题也是如此,他们自身需要补足的东西还很多,比如产品知识,方法论,管理学等,又不能丢掉自己的直觉和宝贵的商业洞见――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判断恰恰是他们创业逻辑成立的根基。他们还需要面对企业发展需要的持续增长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他们把个人的特质和能力变为可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行为,对新创公司来说更是如此。

然而,团队和管理恰恰是大多数90后创业者的短板。对年轻的90后CEO们最大的考验在于他们能不能招募到和他们自己年龄匹配的最小的管理层、并与他们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90后CEO们来说,如何用好像他们一样个性十足、追求自由和自我的90后,如何管理、激励好――比他们多了很多职场经验也挺个性的80后,都不那么容易。

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范文3

“泡否”的马佳佳、“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脸萌”的郭列……这些90后创业者曾红极一时,赚足眼球,但时过境迁,他们唯有感慨:创业维艰。

而另外一批90后,正好是与之相反的写照:不靠吹牛吸引投资人,生来高富帅、白富美。他们大多被父母送去过国外,见识过没有雾霾的蓝天――你很难在新闻里找到这类人的影子,可是在新三板公司年报里,这些90后却身缠千万、上亿家资!

一面是创业维艰,一面是养尊处优,资本寒冬VC们小心谨慎,而新三板这台造富机器却源源不断输送着“低调”的90后富豪。

根据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数据,13位90后拥有亿万身价,并跻身2015新三板90后富豪榜。

13个90后富豪,8个曾经在海外读过书,其中6个至今仍是学生。来看看他们究竟是谁。

侯钧健

持股公司:星火环境

出身年月:1991年12月

性别:男

职业:自由投资

持股比例:49.79%

持有市值:4.42亿

学历: 大专

侯钧健目前是星火环境第一大股东,手持49.79%的股份。星火环境是一家环保公司,主营业务是处理工业废水废物。

星火环境是家族企业,侯钧健的祖父侯招根曾以69%持股公司身居第一大股东,侯钧健的父亲侯斌以31%位居第二。2014年公司登陆新三板一个月后,祖父和父亲分别向侯钧健转让股权,之后,星火环境又向侯钧健做了一次增发,这样,侯钧健这个90后就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了。

作为标准的富三代,侯钧健在新加坡尚志中学、新加坡国际商务学院读过书。取得大专学历后,从事自由投资职业。

贾鹏飞

持股公司:鹏飞股份

出生年月:1993年8月

性别:男

职业:学生

持股比例:约30.1%

持有市值:3.13亿

学历:本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攻读管理营销和信息学双学士学位。

又是一个富三代,新三板90后第二富。只不过,人家现在还是在校大学生,你们就羡慕嫉妒恨吧。

贾鹏飞是鹏飞股份第一大股东,想必公司创始人爱孙心切,故取名鹏飞股份。公司主营各种陶瓷材料、耐火材料。

贾鹏飞的祖父出身于上世纪40年代,是凤毛麟角的大学生。目前,祖父孙三人共持股65.76%,孙子是第一大股东,然而并不在公司内部任职,不参与公司实际经营,掌控公司、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仍然是祖父。

张震豪

持有公司:芯能科技

出生年月:1991年10月

性别:男

职业:精益环球董事

持股比例:7.2%

持有市值:2.21亿

学历: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一样在海外读书,只不过本科学的专业是数学,后来又接着读工商管理硕士。

2014年时,张震豪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一家精益环球有限公司,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持有家族其他公司的股权。看上去,张震豪要比一般90后会玩很多。

有多会玩呢?在张震豪去英国读大学时,芯能科技才将他吸收为自然人股东。张同学很懂外交,他把第二大股东的儿子(同时也是公司股东)拉过来一起做生意,实打实地出资成立了一个控股公司“能发电子”,然后乖乖地等着老爹的“芯能科技”把儿子的公司“能发电子”拿下,这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子”公司。

在英国攻读硕士的时候,折腾不休的张同学又在国外注册了一个“精益环球”,自己做了董事长。披着精益环球的马甲,张同学把和自己老爹“芯能科技”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大客户给吃掉了!

王泽宁

持有公司:万辰生物

出生年月:1993年9月

性别:男

职业:万辰生物董事

持股比例:8.99%

持有市值:1.4亿

学历: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学士在读

其他身份:中国香港居民

反正新三板这批90后富豪,基本都是在校生!

王泽宁持股的万辰生物,主营业务为食用菌研发、种植和销售,简而言之,就是种蘑菇、卖蘑菇。

王泽宁的父母及亲属都在这家蘑菇公司里,主要通过两家公司含羞草和漳州金万辰持股。王泽宁的父亲王健坤是公司法人,但是却未见持股,但是他的姑姑通过漳州金万辰给他10%的股权。

张李帅

持有公司:民正农牧

出生年份:1993年

性别:男

职业:董事兼总经理助理

持股比例:26.55%

持有市值:1.35亿

学历:本科

这是一家养猪的故事,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曾经有个养猪场场长设立了一个公司,摇身变成了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来,这个养猪场场长转让公司股份,他没有把大部分股份转移给自己的子女,而是转移给了自己的侄子。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张李帅和他的叔叔共占民正农牧70%股份,共同控制这家公司,最后,张李帅因了有这么个好叔叔,还进了公司监事会。

张戈

持有公司:博雅智能

出生年份:1993年

性别:女

职业:学生

持有比例:54.77%

持有市值:0.84亿

学历: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绝对女权至上。通过转让、增资一系列操作,张小姐的母亲潘昊成功地将女儿张戈变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且一度还被董事会推荐为监事。

张戈目前在美国普渡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专业。这公司就是两个女人的天下,女儿是大股东,母亲是第二大股东。

李疏仲

持有公司:川娇农牧

出生年月:1991年8月

职业:学生

性别:男

持股比例:10.14%

持有市值:0.5亿

职业: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学习

川娇农牧,真是人如其名,在这家公司身上看到了“母系社会”的影子。这是一家搞种猪、生猪饲养销售的公司。创始人是李疏仲的母亲李雪梅,真是个强悍的女性创始人,1988年大专毕业后,做过技术员,当过财务主管,搞过个体养殖,开过酒厂,然后终于在2015年成功让川娇农牧挂上新三板。

方家健

持股公司:雪郎生物

出生年份:1991年

性别:男

职业:就职上海望洲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7.9745%

持有市值:0.36亿

学历:研究生,英国密得于上海望洲萨斯大学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

看了雪郎生物,这家从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公司历史,读懂君顿生“鸠占鹊巢”之感。

方家健的父亲原本是雪郎第一大股东,后来大部分股权易手,其父从执行董事职上退下,身居副董事长。

后来方家健也加入持股阵营,成为共同控制人之一。由于父母感情破裂,父亲这一方的股份遭到分割,大部分转移给了母亲,母亲又把一部分股份转移给了方家健。

于是,方家健拿着雪郎生物的股权,在望洲财富上班。

洪鹏E

持有公司:万里智能

出生年份:1995年

性别:男

职业:万里智能市场部

持股比例:25.56%

持有市值:0.27亿

学历:大专

为洪鹏E的姐姐洪颖莎叹息啊,姐姐只是早生1年,成了90前,从此与新三板90后富豪榜无缘了。

万里智能现阶段由洪鹏E、洪颖莎及其父共同控制。洪父发起设立万里智能,托给了别的亲戚管理,但是洪父好像对他人治理并不满意,于是收回了公司,由自己和自己的子女管理。

洪鹏E的姐姐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学士学位回国后,父亲让她做了董事长兼董事会秘书。洪鹏E目前在市场部任职,虽然没进管理层,但是股份比姐姐多啊。

沈泓珂

持有公司:惠尔顿

出生年份:1994年

性别:女

职业:学生

持股比例:9.78%

持有市值:0.25亿

学历:加拿大卡尔顿大学

惠尔顿生产销售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总经理林江娟是沈泓珂的母亲,林江娟实际控制超过60%股份。目前林江娟和沈泓珂都已经加入加拿大籍。

沈泓珂目前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就读,她在公司持有9.785%股份,她的父亲沈思远持有16.3%股份。

朱斌

持有公司:锡南铸机

出生年月:1990年6月

性别:男

职业:锡南铸机董事

持股比例:54.55%

持有市值:0.24亿

学历:本科

同样是个家族企业,挂牌前,朱斌及其父母的股份占到了公司九成以上。

公司是朱斌父亲设立的,估计是个恋家的男人,绝大部分股份都给了夫人和儿子。朱斌在父亲的公司实习过后开始担任董事。

钱一敏

持有公司:佳成科技

出生年份:1994年

性别:女

职业:学生

持股比例:18.51%

持有市值:0.21亿

学历:就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数学与金融专业

你也看到了,登上新三板90后富豪榜的,不是在英国读书,就是去了加拿大。

不过,数学与金融专业还是有门槛的。钱一敏目前持有公司19.51%股份,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金恒菁

持有公司:金龙科技

出生年月:1991年12月

性别:女

职业:学生

总持股比例:4%

身价:0.08亿

超级课程表创始人范文4

马克・扎克伯格,是知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一名软件设计师。Facebook是由他和哈佛大学的同学达斯汀・莫斯科维兹等人于2004年共同创立。2010年12月,扎克伯格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截止到2014年7月,他的个人资产总计约为334亿美元,Facebook市值1900多亿美元。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打入世界前10名的亿万富豪。2014年,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妻子普莉希拉・陈登上美国《慈善纪事报》2013年年度慈善排行榜榜首。

自由、开放的家教环境

马克・扎克伯格于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爱德华・扎克伯格是一名牙医,他的母亲则是一名心理医生。犹太人一直以来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而马克・扎克伯格以后能否像犹太人中的知名人物马克思、爱因斯坦、卡夫卡等人那样著名,能不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马克・扎克伯格的父母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马克・扎克伯格的家庭条件非常不错,这为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爱德华非常崇尚科技的力量,他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科技也将服务于人,他的办公室一直以来也都是以科学技术为导向,总是装备着最新的高科技设施。1990年,与电脑相接的X光机刚问世不久,马克・扎克伯格的父亲在他的诊所就安装上了,而他也成为了最早使用X光机的人之一。

在马克・扎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爱德华还购买了他的第一台电脑,虽然这台电脑的硬盘容量只有现在普通计算机的25%,他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拥有个人电脑的人群之一。也正因此,马克・扎克伯格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脑。对于这种高新科技产品,年幼的马克・扎克伯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这种兴趣恰好被父亲重视了起来。

后来,爱德华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好儿子的发展动向,就非常细心地观察着马克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结果他很快发现儿子有极其良好的观察能力。爱德华还发现儿子看待问题非常有远见,并且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而且随着儿子年纪的增长,他对于科学的探究欲望愈加强烈。

马克・扎克伯格小时候听家里的音响在唱歌,就产生了兴趣,总是想弄清楚唱歌的人是怎么“钻进”音响的,结果他就趁着父母不在,将音响拆开了,爱德华知道之后并没有像我们大多数父母那样暴跳如雷,反而还鼓励他说做得好。爱德华非常尊重孩子,他认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

其实,“天才”并不是刚一出生就产生了,而是靠父母的成功教育方式引导而来的。按照爱德华的说法:只不过是马克・扎克伯格在小时候就具有洞察力,并且还具有编程的天赋。家庭教育几乎是所有人接受启蒙教育时最为重要的环节,马克・扎克伯格也毫不例外。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虽然他后来并没有沿袭父母亲的职业,但是他形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父母亲身边,马克・扎克伯格学会了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学会了要自主选择,从而发现了自己对于计算机的钟爱。由此可见,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成就梦想,这与他小时候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非常反对极端形式的家庭教育,认为孩子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需要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他甚至认为,孩子更需要玩的时间。

对孩子进行惩罚,这在教育孩子上是不一定起作用的,父母其实只需要当场指出哪些行为是不能够容忍的就可以了。在马克・扎克伯格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最初的家庭教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式的家庭教育不同于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孩子通常以成绩定好坏,但是美国家庭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马克・扎克伯格正是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中,兴趣和潜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并且取得了后来的巨大成就。

“扎克网”诞生

马克・扎克伯格从小就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因为在爱德华的眼中,电脑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懂得使用电脑就将懂得最佳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决定让马克从电脑编程学起。虽然父亲很想教儿子编程,可是爱德华的水平很有限,而且他在大学学习的并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生物专业,自己所使用的电脑也是早期的Atari800个人电脑系统,键盘与打字机非常相似,在使用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是在操作一台庞大笨拙的电子打字机,所以在教马克的过程中他感觉有些吃力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得到了一本编程方面的书,在别人眼中这本书全部都是代码,无疑就是一部天书,可是在马克的眼中这简直就是一本精彩的科幻小说,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把这本书上面的知识全部学懂了。在马克10岁的时候,爱德华奖励给他了一台电脑,这让马克爱不释手,于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电脑上,爱德华看见儿子如此痴迷,非常开心。

为了能够让儿子的编程取得更快的进步,爱德华还特地为儿子请来了一位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刚来到马克家中时,根本就没把教导马克当一回事,在当时,一个10岁的孩子,可能刚刚只会开关机,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简单的操作。但是当这位老师走进马克房间时,他看见这名金发碧眼的少年正坐在电脑面前,聚精会神地练习编程,他简直惊呆了。编程其实是一项繁复枯燥的工作,而此时的马克仅仅是一个孩子,他怎么能克制住好动贪玩的天性,而整天坐在这里练习编程?这确实让人感到很意外。

就这样,电脑工程师基本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了他,而马克学以致用的速度更是惊人。不久,他就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编程,甚至还可以自编工具软件了。

马克独自完成的第一个编程程序叫“扎克网”。这个软件程序可以将家里的电脑与诊所里面的几台电脑相互连接,这样家里人就可以和诊所里面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彼此发出信息。当时爱德华在家,如果诊所来了病人,只需要接待员发一个讯息,爱德华就知道了。当然,一整套程序的编写,往往需要花费马克几天甚至是一星期的时间来完成,长时间的枯坐、思考、反复调试,这些对于年仅12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可是马克却有着一股超过同龄人的毅力,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总是能够把事情做出来,不仅是给自己看,也给别人看。马克在编写“扎克网”时所表现出来的耐性,让他发现了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所以他更愿意为此投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爱德华又让马克接受了更加正规、专业的教育,他把马克送到仁爱学院,让他学习计算机。在爱德华第一次送儿子去的时候,老师还以为是爱德华自己上课,于是很严肃地说:“不允许带小孩子进课堂!”但是爱德华微笑着说:“不是我上课,我是送我的儿子来上课的。”老师看了看站在爱德华身边瘦小的马克,吃惊地说:“啊?这么小的孩子能够学得懂吗?”爱德华笑而不答。

不过开始上课之后,老师发现这个十几岁的小孩绝对不简单,马克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一些课堂上东西所吸引,他只是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他能很清楚地记住每一条代码,他会追问老师他不理解的问题,而且他经常出人意料地解决一些成人都无法辨认的错误。这一切都让这位教师认清了马克,不禁赞叹他是一个天才少年。

其实,从幼年开始,马克就是一个“怪胎型”的天才。他不仅精力旺盛,而且执拗,如果谁想要说服他,可能别的孩子只需要一个斩钉截铁的“No”,但是马克需要人们列举出一大堆详尽的事实、理由,甚至有的时候别人根本说服不了他。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马克以后能够成为一名百战百胜的律师。

而马克在编程上的天赋、热情、执著、严谨,也注定了他将来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天才的童年趣事

现如今的马克・扎克伯格早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他的穿着风格依旧――奇特的T恤、破烂陈旧的牛仔裤、阿迪达斯拖鞋,甚至讲起话来还是那么腼腆。也正是这样一个如此不讲究的人,成了互联网最年轻、最有作为的人。其实在他小的时候,也曾经做出了很多“鬼事”,这也让人们对于他的未来多了一些猜测。

父亲爱德华在马克10岁的时候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这个决定是在发现了马克的编程天赋之后做出的。童年的马克・扎克伯格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玩耍,他经常是一个人呆坐静默。后来,爱德华这样形容小时候的马克――“意志坚强、冷酷无情”。

但是对于那台电脑,马克的母亲曾经反对过。她是一位心理医生,同样,她也发现了儿子的异常。从她的专业角度来说,马克需要的是能够和其他寻常的孩子一样,所以他们需要给他建立正常的社交氛围,并且让他能够尽快适应。她担心儿子会陷入电脑游戏无法自拔,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不久之后,马克的母亲就发现了儿子身上惊人的转变。

马克并没有像母亲担心的那样产生心理疾病,反而在他有了电脑之后,超人天赋得到完整地展现。从此,扎克伯格夫妇也就不再过问儿子在电脑上做些什么,事实上,他们也无从插手。

当时在爱德华的诊所,经常会有很多牙病患者,因为他们惧怕冷冰冰的牙科工具,所以他们只是问诊,却不敢就医。于是爱德华便打出了“让我们为胆小鬼服务”的口号。

有的时候,患者刚刚进入,如果患者脸上稍微流露出对治疗的恐惧,那么爱德华就会指着牌子说:“看见了吗?我们就是为胆小鬼服务的。”这些病人听完了这句话,就会乖乖地躺在椅子上,安安静静地接受爱德华的治疗。

事实上,爱德华一直以来都是以“无痛牙医”著称的,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病人就能够从椅子上站起来,毫无疼痛地就摆脱了牙病。

这样一个招牌,在马克心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能够让病人顺从地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所以他对这个招牌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晚上,在饭桌上,马克问了父亲关于这个招牌的事情,爱德华哈哈一笑,母亲顺口接过儿子的话,顺势给他上了一堂课――关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马克听得入迷,觉得深不可测。

在此之后的一天,爱德华忽然发现找儿子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而马克在电话里面总是会神采飞扬地向其他的小朋友夸夸其谈,而且,每次会交谈很长时间,这跟他平时的冷漠生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爱德华观察了很久,始终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在那天晚上的家庭聚会上,母亲巧妙地向儿子询问起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马克在学校里听见几个朋友聊起电脑游戏的事情,而刚好伙伴们说的游戏他之前也曾经接触过,但是这个游戏他仅仅玩了一遍,就没有再碰。因为游戏模式太简单,根本不具有难度,没有一点挑战性。于是马克就对朋友们说:“我帮你们把游戏改进一下吧,这样会更加有意思。”

就在第二天,马克如约去了一个好朋友的家里,打开电脑,就在朋友们惊讶的眼光中,片刻之间就完成了游戏程序的修改。然后朋友们打开马克修改过的游戏,玩得入了迷,再也不想离开电脑。

可是,对于小小年纪的马克来说,他是如何修改电脑游戏的呢?原来当天晚上,他听完了母亲关于心理学的讲述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朋友们对电脑游戏的狂热,也在忽然之间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于是,在修改游戏程序之前,他详细地绘制了一张草图,在草图里面,他根据心理学原理重新设计了游戏的关卡,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就得到了提高。

从此之后,马克就不断地对游戏进行翻新升级,甚至最后他的母亲也参与到了游戏的设计中,而让母亲感到惊讶的是,马克居然能够极为准确地把握小朋友们玩游戏时的心理。

就这样,名声一大,朋友们都来找马克给自己修改游戏,这也让他忙得不亦乐乎,而他也从来没有让朋友失望过。

马克的高中离家很远,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寄宿制中学之一的菲利普爱斯特学校,并且这所学校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学之一,拥有庞大的图书馆和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马克在进入精英云集的菲利普爱斯特高中之后,选修了拉丁文,迷恋上了击剑,同时还和朋友一起研发了一款名为“Synapse”的MP3播放插件,这款软件能够分析使用者的爱好,然后自动生成播放列表。

Synapse在当时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款功能超强大的智能插件。而且,如此超前的软件,马克在当时并没有用它来赚钱,而是传到了网上供人免费下载。结果很快他和自己的朋友就被美国在线(AOL)和微软相中了,他们直截了当地告诉马克・扎克伯格:“你可以来我们公司上班,你在这里继续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非常喜欢你做的东西。我们可以为你提供100万美元的年薪!”

结果,正当朋友被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砸得头昏脑晕的时候,马克却说:“No!”

其实,马克・扎克伯格从很早开始就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他放弃了这份年薪优厚的工作机会,选择继续上学深造,巩固基础知识,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赚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赚钱不是我的目的。”

他拒绝了100万美元年薪的工作,选择去哈佛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马克・扎克伯格压根就没有把100万美元放在眼里;也许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通过一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微软提供的100万美元;也许是马克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还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不应该这么早给别人打工……总之,马克・扎克伯格并没有被金钱所征服,他很好地掌控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试想,如果马克接受了微软提供的100万美元年薪,没有从小扎实的基础,没有哈佛大学的磨炼,那么还会有今天的Facebook吗?2010年度《时代》周刊“风云人物”还会是他吗?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与抵抗诱惑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也正是因为马克曾经抵抗住了100万美元年薪的诱惑,才让他再次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并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不然的话,扎克伯格现在可能还在为别人打工,永远无法成就自己。

虽然马克一直潜心研究的是计算机,但是当他进入哈佛大学之后,他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马克为什么会突然换了专业?原因可以说是复杂的,也可以说是简单的。

虽然马克并不善于交流,但是他却很渴望与别人交流。马克认为,只有知道了别人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才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于是他就选择了心理学。虽然选择了心理学,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于计算机的钻研。

“课程搭配”与Facebook

在哈佛大学上学时,马克・扎克伯格常会拖着一块两米长的白板走来走去,这种白板是电脑高手用来激发灵感的工具,虽然它既不小巧也不灵便,画在上面的图表也只是展示了一些大而化之却不易实现的想法。

在马克住的寝室中,这块板子占去了很大的空间,当他端着它开始构思时,整个板子都横在了屋子中,如果有人想从这里经过,就要将它抬起来。就这样,马克开始了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日子。没多久,这块板子上就写满了马克的各种构思――代码、方程式、各种符号,以及带着各种颜色延伸到白板各处的线条。马克经常会抱起这块板子在寝室内若有所思地来回走动。

马克当时的室友、后来和他共同创建Facebook的达斯汀・莫斯科维茨说过:“马克真的很喜欢那块白板。即使未必会让自己的想法更清楚明了,他也总想在板上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

在这块神奇的板子上,马克的诸多构想都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有关。他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地去编写这些软件,其间,他遇到了很多无法计算的问题,但他并不计较这些。当然,就算他不对着那块白板去演算,他也会坐在那里,沉浸在电脑屏幕上飞速闪过的计算数据之中。他的身后堆积如山的饮料瓶和食物包装成了他此时最大的背景。

就这样过了一星期,马克把他称为“课程搭配”的作品拼凑成形,形成了一个十分稚嫩的网络项目,他这么做在当时看来纯属是好玩而已。他开发的这个项目可以帮助学生们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自己的课程表,只要轻轻在网页上单击某一门课程,就会显示出全校都有哪些人报选了此门课程,再或者点击一名女同学的名字,就能看见她选了哪些课程。如果男生想要在上课时能有一名漂亮可爱的女生坐在身边,那么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课程搭配”。很快,就有近百名学生开始使用他的“课程搭配”。这种以人定课的选课方式相当独特,对于看重身份的哈佛学生来说,马克编写的这项程序正是他们想要的。

当时的马克就居住在柯克兰宿舍H33套间的公共房间里,常春藤联盟在校生的优越感和网虫的高超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也许现在看来当时发生的一切非常了不起,但在当时却极为寻常。因为在哈佛大学寝室里为事业奋力拼搏的创业家有很多,马克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所以说这并不是多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在那里,才华横溢又享有优越感的天才随处可见。

在哈佛大学,学生们被看作是天之骄子、未来世界的主宰者,而当时在别人看来,马克还有莫斯科维茨以及休斯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三个喜欢纸上谈兵的家伙。但也就是这几个家伙在狭窄的寝室里却萌发出了一种力量以及足以改变世界的观念。“课程搭配”的意外成功激励了马克,他决定去尝试更多的想法。

这段意外的插曲向其他人也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马克能创造出让用户非常喜爱的产品。这完全出乎周围同学的意料。他们都知道,此前微软和其他公司与马克就购买他与人合作的程序进行过一系列的商谈,那个程序是马克在中学时做过的一个项目的升级版,叫做Synapse。此款软件可以根据用户喜好的音乐类型推荐其他同类歌曲。马克的朋友们将其称作“头脑”,并且听说,如果此项交易成功他将会得到一笔丰厚的酬劳,他们希望马克能买一台超大的平板电视摆在宿舍内。

同年10月,马克推出了Facemash网站。这个网站让那些哈佛人第一次见识到了马克另类的一面,这个网站旨在评选出校园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期间,马克还创建了很多在网上运行的小程序。这其中有一个可以帮助他快速记忆“奥古斯都时代的艺术”的考试内容,在第一学期里他的这门功课以失败而告终。马克用这款小程序将课程有关的图像拼成一系列的图片,然后邀请其他班上的同学登录局域网观看这些图片,用这种方式促进他们研究探讨,并且在每幅图片旁边添加各种评语。然后,马克用整个晚上的时间来细读所有评价,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最后他顺利地通过了这门功课的期末考试。

马克还编写了一个叫“哈瑞・刘易斯的人际六度空间”的程序,目的就是向计算机学教授哈瑞・刘易斯致敬。这款程序利用《哈佛深红报》上刊载的文章辨析相关人物间的关系,并基于这些与刘易斯有关的文章链接描绘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相关人际网。只要输入任何一位哈佛学生的名字,该软件就能把这个学生与刘易斯教授有什么样的联系展示出来。

马克也经常替其他网络项目操刀。“我只不过喜欢编些小项目,”马克这样说,“那一年我做了12个项目。当然,哪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他说,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关于“发现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参照建立联系的”。

到了哈佛之后,马克想要做的就是将学校的花名册搬到网上,建立一个哈佛大学学生之间的交流网站。但是到了后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Facebook不仅仅是哈佛大学生们的网上交流平台,而且成为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可以注册的互动工具。后来马克在回顾他创办Facebook的想法时,特别强调了他自己关心的重点与Google的差异。

在《纽约客》杂志上,马克说,Google和类似的搜索引擎是将网上的所有信息做成索引,方便人们查询,而Facebook在于帮助人们相互了解各自心中在想什么。

马克认为,这是比信息搜寻更加深入的做法。Facebook可以把全世界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换句话说,跟网上现成的信息相比,现在的人将更加关心周围的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信息。

其实在高中的时候,马克就已经体验到了这种鼓励人互动的做法。在菲利普爱斯特学校的大部分课堂,都是采用研讨班的样式。学生并不是坐成排听前面的老师讲课,而是大家围成一圈,这样方便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

除此之外,一个班里面也只有8到12名学生。很大程度上,每个学生跟老师一样都需要备课,而不仅仅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

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很少有人在中学时代就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即使是在大学也不多见。而现如今,这样的做法已经不仅仅是菲利普爱斯特学校一家独有,很多美国的中学和大学都已经采用这种开放式教育了。

马克的成功绝对不仅仅是靠一个人准备10年就能做到的,这其实是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失败,重返哈佛

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永远在世人的眼中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提起哈佛,很多人自然会联想起比尔・盖茨这个人。如此神圣的教育圣殿,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当年却毅然选择了离开,退出哈佛大学而选择自我创业,这在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学历与成就的关系问题。更多的人,依然看重一所优秀大学传播知识和育人的功绩,尤其哈佛,就自然不用多说,从这样的全世界瞩目的高等学府走出来的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无疑都会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只是比尔・盖茨的果断退学和积极创业以及最后取得改变时代的成功伟业,也让世人惊诧。

比尔・盖茨不是大多数人的代表,那应该是个意外,很多人都抱持这个观点。然而,无独有偶,当比尔・盖茨时代远离我们之时,又一个这样的男孩走进了这个时代。他就是马克・扎克伯格,一位被冠以“比尔・盖茨第二”的大男孩。这个成长轨迹酷似当年比尔・盖茨的哈佛大学生再次震惊世界。这个从大二退学并成功创业的“新比尔・盖茨”,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话说回来,吸引众人眼球的不单单是马克・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退学,而是他如同比尔・盖茨一样,以一个完全打开全新领域的方式,引领了新时代的到来,并因此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如此这般奇迹的诞生,人们不由得开始渴望走近这位新生代传奇人物的神奇世界。

自从Facebook上线,注册的会员数量迅猛增长,最早的注册会员是马克身边的朋友,还有哈佛大学的友邻。这些早期会员纷纷发邮件给其他学生,邀请对方加入并结成好友。其中有人提出一个建议:给宿舍邮箱名单上的所有学生群发邮件,以此增加会员数量。结果这栋总数约有300人的宿舍,几乎一秒钟的时间就有几十人注册成为了Facebook的首批用户。

即使如此,马克似乎并未满意。最后,他在自己的主页写上了这么一句话: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通过这个目录,可以将校内渴望建立社交的人们联系到一起。目前,我们已经在哈佛大学内掀起了万众瞩目的Facebook风潮。现在,你可以在Facebook上搜寻自己学院的同学、找到自己班级的同学、查找自己朋友的友人、勾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Facebook的用户人数开始以一种火箭升空般的速度增长。网站运行仅仅四天,注册用户已经增至900人。到了第五天,又有300多名学生加了进去。Facebook以一种无法预测的速度成为了哈佛校园内尽人皆知的热点话题,引发了几乎全部在校学生的关注。

这样,马克扔下白板,停止了过去一贯专注的那些奇思妙想的程序,而是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绘制表格和图形显示的Facebook与日俱增的数据上,还有针对不断更新的功能进行检测,查看用户增长的速度,据此迅速作出精妙绝伦的全新部署。

逐渐地,Facebook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在哈佛疯转起来。《哈佛深红报》也给予了高度关注,采访了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称:“很简单,就是通过这个平台的建立,使每个用户在让朋友加入自己的圈子时可以感觉超级愉悦。”

小报记者也来追问关于Facebook赢利的问题,马克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创建网站不是单纯追求利润,让网站变得妙趣横生比赚钱更重要。”

经过此番媒体追访,马克・扎克伯格更加成为哈佛的超级红人,这让注册Facebook的人不断增多。2004年底,经过扎克伯格和室友们的不懈努力,Facebook运作良好,几乎顺风顺水,已经真正拥有了逾百万用户,成绩惊人。

就在哈佛学生万众簇拥的情形下,马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辍学,全身心投入到对自己网站的运营上去。

马克・扎克伯格决定再次重演当年的比尔・盖茨之举,辍学创业。虽然很多人认为马克・扎克伯格这是遗憾之举,甚至有人全力劝阻,但是马克・扎克伯格显然下了决心,最终离开哈佛,搬家到硅谷创业。

马克的辍学是否冲动?不知道,但至少还是受到了一点比尔・盖茨的影响,正是他的话促使了马克・扎克伯格果断地创业。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是什么呢?他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这句话是比尔・盖茨曾经在马克・扎克伯格的计算机课堂上,鼓励年轻人去创业时真心讲出的。虽然这句话很简短,但显然成了讲台下马克・扎克伯格的人生座右铭。

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孵化地。硅谷曾经以生产半导体为主,现在除了半导体工业,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而闻名世界。

马克・扎克伯格来到这里,内心牢牢记住硅谷精神:允许失败的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

刚刚步入创业之门,资金并不充裕,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团队临时租下不大的一个小房子,开始办公。创业艰辛,这期间他也曾考虑是否该重回校园,但是随着加入Facebook的用户越来越多,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伙伴们不再犹豫,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

现如今,Facebook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个从简陋宿舍成长起来的社交网络,一步步走向了成熟,最后成为了网络帝国,Facebook的成功也鼓励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人们把马克・扎克伯格看成是继比尔・盖茨之后的传奇创业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