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1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占地1108km2,拥有82万亩耕地,93.6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8.8万人,先后建成全国优质稻米、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连续三年稻麦亩产超吨粮,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全年发种量、产茧量和综合效益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有着“茧丝绸之乡”的美誉;全县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畜牧生产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特种水产养殖独具特色,河豚养殖总规模和紫菜育苗面积为亚洲最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在海安的具体体现,进一步说明了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现代农业级次的催化剂,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现结合我县实际,谈一谈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思考。

一、创新推广体系,完善服务网络

没有一支稳得住、拉得出、打得响的农技推广队伍,开展科技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全面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首先,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借助于机构改革的契机,整合优秀技术力量,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中心,拓宽农技推广的内容,探索创新农技服务的体制机制,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以“县为龙头、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三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体系的公益性连锁推广服务能力,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的顺畅开展。

其次,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要大力培育多渠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公益与经营相融合的格局。

二、创新人员培养,出台鼓励政策。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要出台一系列地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从各方面给予优秀人才方便照顾,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1.要加强进修培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农技人员是一专多能、复合型的,过去所学专业太窄且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加之机构改革,要求农技推广队伍必须精干高效,因此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综合措施,对农技人员培训,使他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2.要扩大课题申报

虽然目前有一些高层次人才培养课题,如省“333工程”、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但名额较少,资助金额也较低,满足不了县、镇两级农技人员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投入资助金额,扩大人才选拔范围,更好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3.要科学职称评聘

由于岗位职数的限制,农业职称聘用指标控制得比较紧,相当一部分基层一线的同志,由于未能及时获得评选聘任聘用,既影响了实际收入,又影响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可以研究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长效管理的办法,向创新人员倾斜,对于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员,可不受指标限制,以此作为人才和队伍建设激发活力的一个新抓手。

三、创新推广模式,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创新和推广模式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多年来,海安县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创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提高主阵地服务能力

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县乡村连锁联动,定职能、定责任、绩效考核,促进了公益职能的履行和技术服务的到位。

2.实施阶梯式推广模式

借助于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创建“专家—指导员—农户”的推广模式,组建各产业专家组,聘请首席专家,面向全县农技推广人员,遴选技术指导员,按照“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以此辐射带动广大农户,从而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农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普及。

3.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

在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稻育秧插秧等涉农服务上开拓创新,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服务,实行技术推广、农资供应、物化服务“三连锁”,既满足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的需求,又减轻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和难度。

4.强化实用性农民培训

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农时农事关键技术,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促进各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职业农民培训以及创业经营技能的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5.创新多形式服务手段

开通 “12316”为农服务热线,农民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可直接来电向专家咨询,必要时专家上门指导;设立 “海安县农业信息网”和“中国禽蛋网”两大网站,定期农业科技信息,方便农民学习使用;编印农业科技宣传挂历进行发放,内容包括每月关键农事、技术要点以及专家名单、联系电话等,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促进农技推广到位。

四、创新平台搭建,加强对接融合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2

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生态农业建设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

改进灌溉方式,建立节水型农业总的来说,在大农业的范畴内,种植业是最重要的,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浪费严重,容易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种植业种植业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农作物品种、防止转基因新产品,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3

本研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的应用、转化与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受资金、人员、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太可能成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环节的主要承担者,但其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的应用、转化与推广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农民是创新科技的最终使用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户的集合体,不仅可以作为平成技术孵化和商品中试,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反馈生产实际的技术需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北美、欧洲、日韩等地区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就以上典型的国家对农民专业组织人才培养、成员教育和政府的支持政策进行探讨。

2.1注重人才培养,建立科技人才培训体系

农业发达国家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才的培训体系,通过高校、培训基地和示范区培养人才。加拿大属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政府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拿大政府财政投入向农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保证其科研经费充足,教师待遇优厚,教育手段先进,教育环境优良,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从事农业专业学习。日本和韩国农协也非常注重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农业教育。在日本,农业教育非常重视产学研相结合,通常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先到农场进行实践劳动,等有了切实的体会,再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的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又再到农场进行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既能掌握生产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知识。在韩国,农协大学、中央教育院和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共同构成农协教育的核心,其中,农协大学和中央教育院分别培养农协工作人员和各级农协领导者。据统计,韩国农协工作人员每年都有机会接受提升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

2.2重视成员教育,区分培训对象

国外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在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直接负责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为合作社编制培训资料,并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在荷兰,每个年轻农场主都必须经过初等农业教育训练;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几乎覆盖了整个农村。加拿大采用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让有需要的人依据个人的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在日本,农协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向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服务。农协会对成员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方面开展全面的指导与培训。韩国农协依据《农协法》规定的农协的责任与义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培训,主要由农村振兴厅承担;农协成员农户的生产经营知识、技术培训及经验交流,则由农协负责。韩国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主要培训农民,包括3~5d的短期培训,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全部费用农民只承担不足10%的生活费,农协支付其余的培训费用。

2.3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各国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均采取了立法、税收、财政等多种措施对其发展加以引导、支持、监督,使其健康发展[5]。德国的合作社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德国政府为它提供的立法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5年内可享受创业资助,包括人工费用、办公设备和咨询费;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等。在日本,与农协相关的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最早是在1947年颁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该法也不断地被修整和完善,使农协的一切活动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日本农协是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大多也是通过农协完成的。韩国于1957年《农协法》。此后,该法曾于1961年、1980年、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订。韩国《农协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制订《农协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通过农业人的独立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确保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3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的窗口,一方面它联系着广大农户,要促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让科技惠及广大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它联系着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将农户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需求与以上各单位的科技资源结合起来,让市场成为科技需求导向。

3.1开展教育培训,培养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多为当地“能人”或“大户”,包括种养、加工、运销等多方面人才,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每户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培训的主要抓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及农时特点开展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的培训,主要目的是解决成员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教育培训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乡土科技人员,这些人既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技能,又了解如何结合本地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如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民发西瓜种植合作社开展西瓜技术服务和科技咨询,组织本地农业科技专家、科技致富能手和外聘专家教授授课、典型讲解和田间指导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

3.2加强科技与农民的结合,加快了科技传播速度

技术咨询与培训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是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行间生草技术、林下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间造景及铺设园艺地布等多项技术示范,使合作社的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农民通过实地观摩,切实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实惠,普遍愿意尝试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推广服务。青岛双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大棚生产技术和葡萄栽培技术,由合作社组织成员聚会和开展科技讲座,并向合作社成员发送印有葡萄生产与管理技术要点的年历和挂历,合作社利用平时的点滴机会开展各项强化技术信息的服务。三是通过统一服务管理进行推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生产标准化制度,进行技术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等服务管理,引导合作社的成员按照标准化要求使用农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天津市静海县广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发挥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天津市蔬菜所、天津市农业图书馆、黄瓜研究所、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平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现场解答蔬菜育苗、栽植、田间治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同时还向农户传授反季节蔬菜的生长调控技术,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3注重产学研结合,产生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平台,可以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孵化与商品中试,反馈新科技成果在实践生产中的细化建议。也有农民专业组织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不少农作社作为参加单位或主体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组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施峰勇调研了杭州市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5—2007年期间承担的项目数量,结果显示,73家合作社总共承担了49项区(市、县)以上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星火奖1项,丰收奖6项,其他科技奖3项,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21项。河北省冀州市护农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2014年先后取得2项涉及农机技术的国家专利,由该合作社研制开发的膜下喷药式多功能棉花播种机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开发线状喷雾结构喷头,被冀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枣阳市林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所创新的“第一年种桃树,第二年收桃子”的“三新三高一快”桃树种植新技术,得到了国家肯定;截至2014年6月,该技术已辐射6省20多个县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

4启示和借鉴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4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发展;科技创新

1前言

以往靠资金、物质等投入实现的产业扶贫,当这些投入逐渐减少时,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失去生命力。但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则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2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的关系

2.1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巍山农业产业发展相对单一,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相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及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而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深入人心,县域农业产业扶贫与科技创新的相结合,将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而且,随着科技创新理念的引入,任何产业的发展脱轨技术和知识,都将失去市场立足之地,逐渐被淘汰。而融合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必将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之,科技创新实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创新是提升扶贫产业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的推广实施,是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应用主体,以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主要载体,旨在提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创业生存的能力,是实现劳动力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总之,在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科技创新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是不断增强扶贫主体不足的关键措施。

2.3产业扶贫强县是科技创新思想发展重要的内源动力

增强县域经济势力水平,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扶贫是以实现贫困户的高盈利水平为主导,通过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和产品,以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势力水平。而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必然要联系扶贫产业的具体实际。无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经营模式创新都要结合县域产业扶贫的具体需求实事求是。

2.4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

每一个扶贫产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不同的扶贫产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扶贫产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优势才能生存。整个扶贫产业链而言,能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基于价值链某个或某些环节的创新实践。而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产业扶贫想要体现发展动力,同样要存在市场、环境等中的对等竞争。可以说,强竞争力是企业存活的根本,同样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持久推动力,是扶贫产业谋生存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性能的关键。总而言之,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没有竞争威胁,就没有创新机制的投入,就没有新旧产业的优化重组。

3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发展的思路

3.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以农民需求为发展导向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惠民工程。正因为此,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群众,要注意创新工作机制,不能一味的上行下效,强行给民众灌注新技术。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以需求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实现由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向民众热衷掌握新技术过渡。尤其巍山县贫困村落较多,要引导民众致富,就要逐渐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满足民众需求为出发点的科技支撑产业模式发展。

3.2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立足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对基层民众而言,单纯的扶贫补贴、物质帮扶,只能起到暂时“输血”的功效,不能保证拓宽民众增收渠道。为此,要逐渐改变单一的“输血”扶贫,逐渐向“造血”的扶贫创业模式靠拢。必须要走向基层做好实地考察,结合特色农业项目融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扶贫的良性发展。同时,变革实用科技推广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粗放的下乡送科技,努力做好创新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以规范基地建设向周边推广实践扩散,逐步推进优势扶贫农业产业项目,实现带动民众增收增产的目的。

3.3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耦合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做到科技创新融入到生产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满足农户需求,切合地方农业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科研含量,同时发挥龙头扶持产业的带动作用。综合各个生产环节,将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向产业发展相耦合,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科技创新,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渠道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5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十二五”规划在谈到农业科技创新时都提到了现代种业。这是因为,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二是积极应对,要抓紧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形成支持种业发展合力。

加强统筹协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把握关键环节,就是要牢牢把握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自主创新。要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四是坚持扶优扶强。要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吉林

1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1.1政府助力推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近年来吉林省进一步加大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大幅提升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及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大相关优惠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倾斜和保障,“十二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创的各项决策和部署,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截至“十二五”末期,吉林省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保障经济年均增速居东北地区首位。

1.2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促成“省校合作”建设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吸纳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国内知名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内外相关企业的优势科技资源,进行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签署“省校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以产业创新为动力,着力围绕产业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技术研发聚焦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从而不断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1.3积极探索科技服务农民新途径,切实抓好科技兴农工作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在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及科普知识展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深入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专题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解答农民技术咨询和指导。借助科技特派员的先进科研思想,先进技术知识,并与当地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工作重点放在能够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科研项目上,切实提升了各地农业科技化水平,有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健全,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利用的农业创新资源不充足,一些研究成果并非针对市场实际需求而研发,最终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落地难。在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管理下,从中央到省、市,存在农业科研机构交叉重复设置的情况,农业科研部门所有制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许多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严重,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没有与现有市场需求所匹配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

2.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加上吉林省本来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就十分薄弱,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总量和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吉林省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相关部门层次多,投资经费的管理过于分散,导致资金中间使用环节流失,从而极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整体运行效率。长期以来,受科技体制机制制约,产学研脱节,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顺畅。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众所周知人才是科学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影响吉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目前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供,导致国内许多人才的流失,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较高的高科技人才。另外,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普遍存在高精尖海外人才和重点农业领域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紧缺的现象,导致一些高新技术科研开发比较乏力,科技合作领域受限。

2.4农业科技创新缺乏法律保障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需要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尤其涉及到技术创新成果,就更需要一套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其原因是由于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激励创新创业、规范企业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科技管理工作。

3吉林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确立政策导向,加大RD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投资政策、农业技术产权保护、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奖励等更多政策和措施落实力度,政府部门应研究更有效的政策供给,推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以此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开发推广的投资力度,使资金在保持流动性基础上追求长期稳定增值,再用于农业科研活动中去。

3.2加大农业科研基础投入力度,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建设,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化科研合作、技术合作、服务合作等形式,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在产业化进程进行试验示范,最终形成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对农业创新主体的专业指导、专业培训,全面提升农业创新主体的科技素质。强化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科技人员创新的权利,保护智力资本,使之真正成为现代化农业创新主体。

3.3推进吉林省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争夺农业科技领域尖端力量,引进国内外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产学研合作,努力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强农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同时构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完善现行农业科研体制中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

3.4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加速推动了当今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使农业科学的新内涵、新学科、新知识被重新挖掘。因而在这一新背景下,就要求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与开发,运用创新思维,打造新一代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带动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催生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化研究,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升级成熟,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着力培养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专注技术研发的同时兼顾研发效率和生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提高农业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农业高新技术转让中介服务机构,疏通农业创新成果从研发、转移转化到产业化应用渠道。健全完善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技术市场的秩序得到规范维持,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