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学实验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1

结合对所收集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在实验中数据作假原因有二:一是小学生自身意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二是教学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的影响。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1.实验态度不严谨,任务观念严重。小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每个学生都喜欢做试验。可是也有部分学生态度不严谨,如在做实验《高锰酸钾的溶解》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溶解后的颜色,学生的劲头很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光顾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却忘了放入的高锰酸钾的数量,结果颜色和其他小组不一样,没有认真考虑也没有重复检测。对于表格的填写,早就抛之脑后了。当老师说:“检测完并填写好表格的小组请举手。”这时,他们才手忙脚乱地填写表格,填写的结果也是漂亮的焰火粉红色。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理解科学探究活动中事实的重要性。态度不严谨,急于完成任务是发生实验作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迎合教师心理,猜测教师意图。由于科学实验中学生发现的现象多而杂。而且学生的回答常常说不到点子上。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在让学生交流实验的现象时,常常选择学优生发言。一听到正确的结论。交流就戛然而止,不再展开。时间长了学生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就会猜测老师的意图去填写实验结果,从而放弃真实的实验结果。如有一节课上的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同学们做分组实验,他们用蒸发皿蒸发不明溶液,析出许多白色颗粒。然后。比较白色颗粒与盐粒的异同,填写实验表格,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有一个小组,由于实验时用火过猛,没有及时熄灭酒精灯的火焰,使得留在蒸发皿中的颗粒变成焦黄色。在观察比较后填写表格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生1:“颜色不一样。怎么办?”生2:“那我们也和他们写一样的。”

于是,他们在表格中将不明颗粒的颜色填成了白色。由此看出,学生为了迎合教师。放弃了真实的实验结果。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落后的教学观念,是孕育实验数据作假的温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难题,第一。科学作业本上的作业题怎样填(填学生实验所得的结论还是填正确答案?)第二,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还是让学生再重新实验?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不言而喻,作业本、实验手册中都应该填正确的结论。对于第二个问题,重新实验、寻找原因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好方法,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排得满满的。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最可行的办法。可是这样做,科学探究变成了走过场,没有了实效,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实验作假的最大温床。

2.教学设计不当,引发学生实验数据作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上《夜间的计时器》一课。在“检验学生制作的蜡烛钟是否准确”的教学环节中,这位教师把它设计成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检验结束。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说自己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所有的小组都说自己蜡烛钟燃烧一格的时间是60秒。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却被搁浅。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教学设计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的态度。

二、杜绝小学生实验作假现象的教学策略

1.强调严谨求实,增强学生实证意识。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强调严谨求实。对科学探究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光看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会造成学生只看重数据,不重视实验的过程与操作。学生会把科学精神放置一边。任意改动实验数据。评价要做到有引导作用,对学生形成实证意识。具有促进意义。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2

一、兴趣的激发是科学实验的主导核心

老师在布置科学实验的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导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唤起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小学自然《植物的叶》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野外搜集各不相同的植物的叶片,展示出有代表性的典型叶片:枫叶、柳叶、银杏时、松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不同叶片的形状特点,并可以用比喻的喻义来形容叶片的特点,枫叶像手掌、松叶像钢针、银杏叶像扇子,学生在好奇地观察的同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不同叶片的共同点,通过仔细观察得出:叶片上都有各自的叶脉,纹路清晰可见。又如,在小学自然《大气的压力》一课中,用“瓶子吞鸡蛋”的具体实验形象地演示大气的压力特性:用锥形烧瓶盛装热水后马上倒掉,将熟鸡蛋置于瓶口上,随着温度的下降,我们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掉”,如果在烧瓶外面又用开水烫,熟鸡蛋又慢慢地被瓶子“吐出来”,神奇的现象激发了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再逐个地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大气压力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地为小学生所理解。

二、注重动手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3

一、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就需要学生能够做到按时上课,并保持顺序进入实验教室,这就需要班长发挥组织的作用,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外面组成整齐的队列,并保持安静,按时按点进入到实验室中,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其他人发言或回答问题的时候保持专注的倾听。有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在别人发言时经常会自顾自进行实验,有些同学在别人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搞小动作,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加强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视,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提供有趣味的科学实验材料

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提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在合理选用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在小学实验课堂的教学中,选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将实验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神奇的叶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操场寻找不同的树叶,并进行实验和研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实验的材料,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养成在试验结束后整理器材的良好习惯,对于那些不进行整理就直接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予以及时的指正,坚持教会每个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整理。

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方法

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增加实验课堂的生动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借助影音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更加生动形象的实验内容,在提升学生对实验内容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比如教师在进行《常见的动物》的实验教学时,就可以向学生播放蚯蚓的生活视频,以及吃食物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能够亲眼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主动性,为提高小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四、安排合理的科学实验分组

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通过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帮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根据实验任务的不同,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合理进行分组,并定期对分组的学生进行调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在团结有爱的实验氛围中实现共同努力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五、保证充足的科学实验时间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4

1.自然实验观察。

自然实验观察是对自然界的生物和现象进行观察,例如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中《校园中的树木》就是属于自然实验观察,通过对学校的树木进行观察,记录下树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对树木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实验观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观察之一,学生对于这种方法非常感兴趣,让教学从教室走向户外,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逐渐让学生培养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感官和辅助工具进行观察。

2.定性实验观察和定量实验观察。

定性和定量实验观察是根据实验结果是否需要用数量进行表示确定的。一般来说定量实验观察需要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定性实验观察不需要。

二、小学阶段学生实验观察的特点及现状

在现阶段小学生受到知识和年龄的限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表象观察的比较仔细,比如颜色、声音变化。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观察不足,有时候在观察中的实验现象来不及记录下来,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描述实验现象,导致实验观察记录不准确。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很难通过某一种固定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比如在《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苍耳和蒲公英种子,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种子的外形描述出来,但是描述的方式不一样,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记录下观察结果,还有部分同学擅长语言描述,部分同学是通过绘画进行的记录。所以在实验观察中,不要限制学生的记录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实验观察记录方式。

三、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实验观察能力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实验观察中的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指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对象进行排序,还有在心中的排序。在顺序观察中一般包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多种顺序观察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重点观察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心。例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老师切下芹菜,将其放入染色的水中,让学生对其切面进行观察,记录特征,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根茎是水分运输的主要通道,明白植物根茎的作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整体观察一般是先从整体观察,然后再对各个部分进行观察,更好的形成整体认识。例如在对蜗牛的实验观察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整体的观察产生更多的疑问,例如蜗牛有没有牙齿,然后再对这些细节进行观察,更好的去认识整体,对蜗牛的整体认识进行补充。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比较观察法在实验观察中应用的较多,在试验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发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缜密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观察能力的注意事项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部分;第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养成客观记录的好习惯;第三,在实验之后要认真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要适度开放实验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第五,老师在实验观察课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深度和广度。

五、结语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5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科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当前,“做中学”理论成为科学教育的主流,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所以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一边抓实验操作的科学性,一边抓使实验贴近生活呢?立足这两点,我个人对于实验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尝试: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有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比如说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一课,我们可以利用漏斗和让学滤纸让学生明白不同土壤类型渗水性的不同,同时还能让学生知道玻璃漏斗的使用方法,为以后做中学物化实验做好技能铺垫,而且平心而论这样对于教师而言准备实验材料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我们会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感兴趣的现象很喜欢自己动手去做,而这个实验我们安排的却是教师演示实验,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于我的学生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回家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怎么做?小组讨论,想想怎么解决这个材料问题。虽然在刚开始时大家都很沉默,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意识到可以用喝水的矿泉水瓶来做,全班一起讨论,慢慢就活跃开了,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取出三个一样的矿泉水瓶,将矿泉水瓶上边三分之一剪开将头部卡入瓶肚中,此外将瓶盖用锥子戳6个小孔,这样土壤渗水装置就好了。虽然重复了对于土壤渗水性的实验设计与操作,但是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学生学习不在仅仅是脱离生活的理论学习,这是我对于实验教学的一种尝试。

再比如说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前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圆珠笔、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甚至同种物体还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有时临时调课时来不及准备,我就让学生利用自己书包里的物品让他们发出声音,来进行实验教学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希望老师按照他们的思路去做,而

不是教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那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的活动中,要求学生组装简单电路,这也是我们六年级毕业考测试项目。我们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将电流实验盒提供给学生组装,很多孩子认识了电流盒以后能很快速的组装成功,那时我们强调的是规范。可是很多孩子后来一脸希翼的希望我能将电池盒送给他们,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兴趣高涨,可是我又不可能满足他们的想法。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在家准备组装电路的材料,很多孩子都是在家将简单电路组装好,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就是简单的电线加上一个电池和一个小灯泡,通过透明胶带粘在一起,小灯泡就亮了。有的孩子把玩具上的开关拆卸下来,连接在电路中,于是电路就有了控制了。于是我顺势提出你能不能自己设计个开关,否则有的孩子的灯泡一直亮的,浪费电怎么办?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很快有的孩子就能将设计的意图说出来,虽然有的很粗糙,可是全班的力量是巨大的,一起完善设计,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验收获了需要的知识技能。此后我再提供电流实验盒让学生自己选择里面的器材组装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基本没有问题,只是老师强调先断开开关,拆卸时先拆导线,这样再通过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明确一些理化实验规范的重要性。这样既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有关电路的知识,同时又兼顾了理化实验规范性,虽然用去了2课时,可是这样的调整我想学生收获会更多。

     尝到了甜头的我对于《我们吃什么》一课中的鉴别淀粉的实验时发现:学生按照书本的介绍做实验时,就是知道将碘液滴土豆片或馒头上,会变蓝。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变蓝的奥妙在于土豆和馒头里面含有淀粉。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变蓝兴趣很高涨,每个人都想动手做做,但是做完实验之后,学生对于变蓝的奥妙通过教师的讲授都十分明确,但是对于生活中哪些物体含淀粉,淀粉到底是什么,还是很模糊的。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对于实验进行了一个小改变。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6

关键词:实验设计;能力;课程理念;科学素养

近年来,大家开始侧重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的实验教学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单一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少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或者说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现状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实验设计能力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教师师资问题制约着实验教学

在小学,首先要保证语数外三门主课的师资;其次要保证音体美三门专业性较强的副课的师资;而科学、思想品德这几门被认为专业性不强的“副课”,50%~70%由主课教师兼职,部分学校专职科学的教师偏少。兼职教师精力有限,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方面并不是很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这部分教师更关注结果,而不注重探究的过程,更不会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科学教师课程理念没有完全转变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中,实验教学往往匆匆而过,实验设计等不到关注。

3.学生实验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

实验设计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过程长环节多。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每周只有2~3课时,一节课留给实验探究环节的时间并不是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时教师为了得到正确结论,不愿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大多时候是模仿做一下算了,得到结论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实验教学经常匆匆而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4.学生缺少实验成功的体验

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成功心理,让学生多点成功的体验,减少失败的负面影响,鼓励进步,增强信心。但目前的教学环境下,部分老师有一种误解,经常要求实验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很难获得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实验设计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提高学生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呢?

二、培养策略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课程观念,明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性,把新的课程观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认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策略一:学会提出问题和确立目标

1.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通过适当的情景、矛盾的冲突、知识的迁移等形式,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敢问、愿问、会问,提出的问题有科学性、研究性。

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有了问题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就想设计一个实验来做给大家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

2.目艘馐

实验目标是实验的出发点,也是实验的最终归宿。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教学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后续的猜想与假设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

如,在教学“空气中有什么”时,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把空杯子倒扣在蜡烛上,蜡烛慢慢熄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和今天上课的内容一下子联系不起来,教师可以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有学生说:“把杯子稍微抬高一点,让空气流进去?”还有学生说:“在杯子顶部钻个小孔。”教师可以引导:“你们认为蜡烛燃烧和空气有关吗?空气能帮助蜡烛燃烧吗?空气中到底有什么呢?”这样一来,大家目标就很一致了,学生探究欲望也被激发了。

策略二:学会文本的“学习”和“模仿”

1.解读文本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有着大量的文本信息,同时还有各种插图。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文本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收、吸收、消化与运用。文本信息处理得当,科学课堂如虎添翼。

学生首先要“学习”教材中蕴含的大量有关实验设计的背景材料内容。学习和解读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是如何选择实验材料、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预期、得出结论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观察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又学习了科学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为实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