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英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习惯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习惯英文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1

【关键词】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4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for Hani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The Acculturation Survey of Han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were used to test 621 students in 3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3 different counties resided mainly by Hani people,in Honghe prefecture.Result:(1)The score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family residence,and grade(F=3.46,3.29,Ps median value 3].The score of accultur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3.85±0.61)vs.(3.74±0.68),P < 0.01].The score of school educ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atfrom town areas[(3.89±0.75)vs.(3.64±0.69),P

【Key words】 Hani minority;middle 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school life satisfaction;cross-sectional study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间相互接触和交往所引致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1],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习俗和行为的变化,与文化主体的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应对方式、认知评价方式、人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关联[2]。

文化适应问题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西方学者关注身处文化转型或文化冲突中不同人群(如移民、商人、外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与各种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关系[3-8]。与之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为现象学描述或经验思辨[9-10],除了一些探索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11-16]的研究外,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少见。

国外研究主要从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角度,在国家层次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而忽视探讨本土世居民族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进程。国内学者虽然提示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现象 [17],但由于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结论尚无后续研究检验,显得研究外部效度不高。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百万以上且为云南特有1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跨境而居,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哈尼族153.64万人,其中聚居红河州的达72.35万余人[18]。哈尼族从事山地农耕,经济比较滞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梯田稻作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与中轴,整个民族的生衍繁息无不与此相关[19],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思维模式、习俗事项和社会性别关系等文化单元。本研究拟基于哈尼族文化背景,探查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3个哈尼族聚居县为样本来源地,结合3县的学校布局(各县仅有1所县级高中),共选取3所高中(红河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2所初中(地处哈尼族聚居乡)。从元阳和绿春两县2所初中各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级学生,从绿春县一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个班共3个班级的学生。在元阳和红河两县高中里,采用多层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年级层抽样容量为每年级60名学生,然后在性别层中,随机选取男、女学生每年级各30人。发放问卷650份,参照计量学要求和学生父母均为哈尼族的标准筛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涉及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82人;初一至高三分别73、69、70、136、143、130人;县城49人,乡镇45人,农村52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20]

借鉴胡兴旺等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14]并结合哈尼族中学生的特点编修而成,共10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4个题目)、学校教育认同(3个题目)、汉语熟悉程度(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本样本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各维度α为0.57~0.70,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50和0.72~0.87,各题目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46~0.70。

1.2.2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21]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内容涉及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同质信度系数α为0.76,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该问卷12个条目的平均分数,依照问卷的记分说明,将问卷总均分≥3分者视为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进行F检验、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以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家庭住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住地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3.29,P=0.016、0.003),性别与家庭住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1显示,除学校教育认同维度外,女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他2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程度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2.2 不同年级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由于数据不满足F检验中方差齐性条件,采用H检验[22],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2 、49.79、15.62、55.62;P

图1显示随年级递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曲折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呈升降变化趋势,汉语熟悉程度则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文化适应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79±0.65)>中值3分],随年级递升呈上升变化趋势。

2.3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29±0.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与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均P

以学校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2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学校生活满意度总变异的30%(β=0.38、0.25,均P

3 讨 论

3.1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显示,总体上,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文化适应进程随年级递升呈“起伏发展趋势”,即不同维度的变化发展有升有降,文化适应与性别、家庭住地和年级等变量有关。这可能与不同情境中社会性别认同有关。在梯田农耕生计文化模式的预设下,哈尼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看重和认同的是女性生育繁衍后代的性别角色,并赋予生殖价值;男性主掌生产生活大事,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23]。这一社会性别模式为哈尼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制度保障,表现为对男孩的教育显得宽松,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男孩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占据优势;与之相对,对女孩的管教严格,其言行举止受到村规民俗的森严匡定。这种性别文化的适应,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适应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可能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信息闭塞,这使得学校生活成了哈尼族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他们可利用的信息和交往对象得以扩大,产生文化的碰撞、对比、认同和适应。在该进程中,乡镇学生可能因其心理和行为文化模式介于县城主流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而表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心理状态,影响文化适应。农村学生可能缘于学校生活作息的制度化、例行化,而在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疏离家乡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规限,显得自由自主,主动融入学校社会生活、重构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乐意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认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县城学生的主流和学校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可能缘于其成长环境主要是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模式。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差异,是其学校文化心理应激的效应。教育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24],学校教育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宣传和传播的是主体或主流文化价值。他们为了适应学校的组织、制度和环境等校园文化,而使用和吸纳汉语文知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并依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待人处事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水平总体偏高,其中主流文化的认同、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均随着年级递升而不断提高。

直接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教育系统,能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25]。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学业成就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而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和掌握中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升学是中心主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不良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产生学业适应问题,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生存适应价值,表现为学校教育认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3.2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测评的生活满意度属于领域生活满意度[26-27],即对学校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主流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人格因素等变量有关[28-29],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学校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适应水平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文化适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关于二者的确定关系,尚需引入其他变量、实验设计或模型建构来给以考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MA .Immigrant adaptation and patterns of acculturation [J]. Human Dev,2001,44:19-23.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3]Paukert AL,Pettit JW,Perez M,et al.Affective and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ol,2006,140:405-419.

[4]Shim YR,Schwartz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living in a Western society [J]. Br J Guid Counsel,2007,35(4):409-426.

[5]Khuwaja SA,Selwyn BJ,Kapadia A,et al.Pakistani Ismaili Muslim adolescent female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S.culture [J]. J Immigrant Minor Health,2007,(9):35-42.

[6]Weiss AS,Mendoza RH.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into the Hare Krishna mov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J]. J Sci Stud Religion,1990,29(2):173-184.

[7]Trickett EJ,Birman D.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J]. Psychol Sch,2005,42(1):27-38.

[8]Berry JW,Phinney JS,Sam 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J]. Appl Psychol Int Rev,2006,55(3):303-332.

[9]翟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10]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05-108.

[11]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9.

[12]刘金玉.中国留美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文化适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57-59.

[1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

[15]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战线,2009,35(2):21-26.

[16]Mei YY.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and acculturation factors on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aboriginal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453-459.

[1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18]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M].第23卷.昆明:云南年鉴社,2008:335,446.

[19]戴庆夏.中国哈尼学[M].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31.

[20]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9.

[22]韦义平.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117-119.

[23]李云霞.哈尼族稻作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62-66.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4-75.

[25]Gong F,Takeuchi DT,Agbayani-Siewert P,et al.Accu-lturat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alcohol us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religiosity[G]∥Chun KM,Organista PB,Marin G.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89-206.

[26]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等.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7]Huebner 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J]. Psychol Assess,1994,6(2):149-158.

[28]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报刊阅读;辅助;教学研究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阅读一般性英文报纸和杂志的能力,报刊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一些中学英语教师已尝试将英文报刊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以作为对英语阅读课的补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高中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段时期的英语学习中,词汇量以及句型语法的要求都有了提高,学习量急剧地增大。为了能够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在教学方面进行优化拓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与阅读能力。

一、英文报刊阅读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英语阅读能力低下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极为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依靠教材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已经远不能达到新课标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达到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因此,探求更多的教学资源来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必然,而英文报刊以其时效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成为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辅助资源的首选。

在新的英文教学课改中要求英文教学转向对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像之前过分地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在新课改下英语教学课程强调拉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加交流,提高英语各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报刊辅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在高考中,阅读理解占的比例比较大,而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题材,多来源于外国报纸杂志,科技文章中一些短小的文章,英文表达更趋向于外国文化,选题也注重了外国人平时的生活习惯及交际水平。同时,在阅读理解上还引入了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等观念,如果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没有强调并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中国人的习惯来阅读文章,就会显得比较吃力。

比如,在会谈中,常常会使用:“请多提宝贵意见。”若按照中国人的观点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显现出来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就不要提出。按照西方人的交流习惯,这是非常不礼貌的,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这就体现了当前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贴近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了解西方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多阅读英文报纸,自己正确地了解西方文化特点,然后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多元化,通过外文报纸杂志等的辅助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英语阅读的思维,并强化句型语法的记忆,扩大词汇量,还可以保证学生个人素质以及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另外,英语报刊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军熔.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07):41-42.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化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文化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朗的进程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英语应用和交流的环境,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只能通过阅读了解,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就成了高中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重词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学生只有进行词汇的学习,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而独自进行阅读活动,从阅读中了解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由此可见,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但是部分教师对词汇的教学存在一个误区,他们只注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书写,而忽视对词汇的应用,通过词汇了解文化内涵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借助词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运用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例如“dog”的意思为“狗”,在中国文化中为贬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都是形容人行为不端的,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狗”是褒义,如“a 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由此可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相同词语的理解会不同,汉英两个民族彼此的心态和生活习惯都不同。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词汇讲解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其本意,更要将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详细地告诉学生,为学生扫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理解全文。

二、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文化错误,帮助学生运用其进行交流沟通。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沟通和交流,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使彼此产生误解,为沟通交流带来阻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文化错误进行细致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加深学生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例如中英文化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时候,在语言的组织和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如Have you ever been to London?Yes,I have never been there.(是的,我从来没有去过那儿。)或者No,I have never been there several times.(不,我去过那儿几次了。)

这两种回答都是错误的,因为回答者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语言组织习惯的影响,没有从英语语言的角度和逻辑结构回答问题,因此造成了文化上的错误。正确的回答应该是:—Yes,I have been there several times.(是的,我到哪儿去过几次。)或者是—No,I have not.(不,我没去过。)为了避免学生重复犯这样的错误,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改变交流时的思维方式,纠正学生在语言表达和组织上的错误,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

三、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文化情境,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印象。

语言的准确应用不仅需要精准的词汇和正确的语言结构,而且与对话者所处的氛围和情境有关。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文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举行英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体会英语文化的同时,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不同场景中英文对白的应用有深刻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过西方节日的时候,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并向学生展示节日时,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景象,同时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对比,让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等。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很容易就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礼仪,以及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科学文化和自热风景等,更好地应用英语沟通交流,避免跨文化交际时出现误解和尴尬。

实践证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如果离开文化教学的支持,语言教学就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就要注重对英语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含义的讲解,对学生在沟通中容易出现的文化错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为学生创设合适英语应用和交流的情境,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4

摘要: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同样途径,也是经历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但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折射出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性。而随着国际发展需求,全球交流成为必然方向,但英语成为了所有国际交流的官方语言。那如何将英语和汉语放在同一交流平台上进行交谈,就需要扎实的英语翻译功底。而为了保障两者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等价,就需要进行跨文化视角的转换,以此来提高英语翻译水平。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翻译技巧来实现等价交流。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技巧

不同的语言文化所折射出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语言思路。而如果将两种语言放在统一平台进行交流的话,必然要相互了解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同样的语言思路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平等交流的环境。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用词习惯和语境和中国的汉语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按照中国的思路来理解英语,必然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影响双方正常的交流。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英语文化的背景,结合跨文化视角的转换等翻译技巧实现同等交流。

1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根源

1.1文化背景差异

要想实现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必然要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也要熟悉两种语言环境下所存在的结构。所以,与其说是翻译语言,不如说是对两种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在掌握两种文化中所存差异的情况下,结合双方的语境来实现翻译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但是,翻译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文化在许多国家都属于非常复杂的存在,而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说白了,什么是文化。按照传统说法将,文化是一个区域内所产生的知识和艺术,形成的信仰和习俗等综合体系下的复合产物,是确保和支撑民族繁荣富强的基本支柱。而汉语和英语本就处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环境中,简而言之就是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这两种差异不仅仅存在语言形式上,还存在思维模式上。例如,我国的成语都可以通过四字来解释,但用英语翻译的话,恐怕要换一种说法,甚至将整个成语的意思解释一遍。再者,英语对某些人物有特定的解析,而单词也有不同的表示,但转换到汉语,就形成了别扭的存在。比如“A big fish”,如果用惯性思维来翻译就是一条大鱼,但实际意思是大人物。所以,两种文化差距必然导致语言差异,也必然给翻译工作带来重大阻碍。

1.2生活习惯和习俗的差异

正如文化差异一样,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所形成的民俗更是不同。这两种的差异同样是决定英语翻译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文明的发展是内陆文明,而英国,美国则更熟悉海洋。而这就造成中国文化所形成的语言形式就不贴合英美国家的语言思路。比如中国讲“浑金如土”,这是一种极度浪费的表现。但在英文中则表示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由此可见,翻译的工作还要了解双方文明发展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再比如,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宠物都有特殊的情怀,因此他们会将动物看成家庭成员中的一员,但在中国,所有的宠物都是畜生,只有贵族才能玩宠物。因此在西方国家中,ALL CATS ARE GRAY IN DARK,用汉语翻译就是人不可貌相。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语言翻译的差距。

1.3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翻译不仅仅局限在历史背景,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还局限在思维方式上。在我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所以讲究主次,讲究大小。所以,我们有了时间递进,有大小排序等。也因此,我们在写地址的时候总会按照国家、省份、城市、乡镇这样的次序来排。但西方国家却并不是如此,和我们恰恰相反。

再者,中国讲究太极文化,汉语的语言魅力在于其表达的含义。但在西方国家,语言就是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是很直白。而且汉语和英语在词组的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的差距再次成为了翻译的阻碍。

最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在汉语文化中不仅表现出其独特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还要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但在英语内容表达习惯上,却并没有这么复杂,反而更注重抽象思维的应用,以简单明了进行交流。其次,英语语言特点是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叙述,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局部。举个例子,日期的排序为年月日,而西方则是日月年。

2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

2.1归化策略技巧

由于各国的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形成统一的交流平台,组成各个国家都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可将语言翻译成符合大家可接受的标准来进行,以此解决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而这里方法叫做归化策略技巧。这样的技巧可以让翻译者更好地了解所要翻译的内容,而不受到其他国家的文化、思维、语言等差异性的影响,只是对统一用语进行规划。例如,WHAT COULD I DO THEN EXCEPT TO LET THE BABY CRY?很明显,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但翻译出来,却不容易被汉语接受。因此,可通^变换句式来解决。原句的意思是,那孩子,我没有办法让他保持安静。

2.2异化策略技巧

异化就是了解语言的源头,换句话说,对于翻译不了的英语表达词句,通过逆向思维进行解释,可以抛弃整个英语形式上的等价,只需要实现符合原义就行。其实,异化策略是翻译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翻译技巧,因为,它只是保留了英语表达过程中的意思,对于结构进行了忽视。举个简单的例子,THIS IS NO EASY TASK。如果保留结构进行翻译,所形成的意思会显得别扭,不舒服。因此,采用异化策略就是保留中心意思,进行舒适的翻译。原句意思可翻译为,这是一次困难的任务。

3结束语

翻译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所承载的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还是两国文化背景包容的体现。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必然要对所翻译对象国的语言环境、背景、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进行充分了解,并采用跨文化视角进行转换,从而实现将英语翻译做到最精、最快、最好,以此来搭建两种语言平等的沟通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5

农村初中学生的词汇量偏少,影响了英语阅读的顺利进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我的做法是,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积累词汇的重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教给他们一些记忆词汇的方法。1.构词记忆法,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如un/dis/im/super)、后缀(如ly/less/ful/ment)的含义及用法,根据已知词猜出其派生词的含义。2.联想记忆法,由一个词联想到它的所有词性、用法。例如,看到live,联想到“直播的、活的”等词义。3.广泛阅读记忆法,丰富的词汇有助于阅读,同时,大量的阅读也可以扩大词汇量。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等。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对此比较陌生,所以笔者常搜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培养阅读习惯

养成默读习惯。初中学生在阅读时,习惯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虽然没有读出声来,但还是在心里一词一句地读,影响阅读速度。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把注意力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朗读,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

扩大视幅,减少回视。阅读时,有的学生喜欢用手指点着逐词阅读,甚至数次往返阅读,唯恐有所遗漏,这影响了阅读速度。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后一个句子,从整个句子的角度来理解,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

尽量少查词典。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判断词义,尽量少查词典,这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增加阅读量。

三、掌握阅读技巧

限时阅读。限时阅读能够为学生阅读英文报刊和英文原著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笔者的做法是每星期做几次限时阅读练习,每次10至20分钟,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一些篇幅短、生词量少、结构简单的文章,然后进行提问。随着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教师要适当增加难度或缩短时间。

推测词义与句意。理解词义是阅读的基础。但是,同一单词往往因语境不同而产生词义变化。只有根据上下文,正确掌握具体语境中的词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大部分生词的词义,学生可结合构词法、文章语境等大胆猜测。这不仅可加快阅读速度,而且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引进的西方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了解到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和特点,如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明显带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等。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分析,又找出了其背后所反映的民族思维方式、社会习俗、民族信仰等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电影作为一种高收入的经济手段和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自然也在各国之间相互传播,无论是为了商业价值还是文学艺术,电影名的翻译都变得极其重要。虽然片名翻译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同一部电影用不同语言所表达的片名背后反映的文化特征却不一样。本文对我国引进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语翻译进行分析,透视出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文和汉语是两种差异颇大的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看出两种语言背后反映的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汉语词的直译,本文将不予分析,主要是分析两种语言里影片名的差异和特点,以找出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差异。

二、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的差异及存在的特点

为了体现影片的主题、提供美感吸引观众,译者需要在原片名的基础上缩小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距,是译名保持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内涵[1]。通过比较已存在的英文电影英文名和汉译名也可以看出,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整体上是存在很多差异的。比如英文片名多比较抽象,而汉译名则比较具体;英文片名以静态为主,而中文片名却大部分为动态;英文片名喜欢提取部分,而汉译片名表达比较全面;另一个重要特点则是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带有诸多华夏民族文化特色。

1、英文片名多比较抽象,汉译名比较具体

英文片名比较抽象是指影片名甚少提供让观众直接了解的内容信息,甚至难以辨别影片类型是爱情、动作、惊悚还是推理。而中文译名却较易分辨,因其比较具体,至少可以让观众猜到影片的类型。如:2010年上映的RED,在仔细了解它的含义之前,几乎猜不出它的任何信息。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可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而在中国,人们更容易接纳自己有一定了解的失误,因此影片根据其内容被译为“赤焰战场”,就具体多了。又如Life of Pi译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The Purge译为《人类清除计划》,About Time译为《时空恋旅人》,也是同理。

2、英文片名多为静态,而汉译名多为动态

英文片名多为静态,中文片名多为动态,体现在英文片名多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等静态词,而中文片名则多为动词或动词短语等。这和英、汉语的语言整体差异也是一致的。“英语借助抽象名词来表达行为或者动作,而汉语往往以动词来取代抽象名词……如果在汉语中用名词来表达,很难准确传达句意,因此只能用动词来表达”[2]。例:经典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但是如果直译为“对幸福的追求”则毫无吸引力,译者将其译为《当幸福来敲门》便吸引力大增。又如Three Idiots被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也好评如潮,Bridegroom被译为《再见,我的新郎》,因为其动态又富有画面感的翻译吸引了很多观众。

3、英文片名喜欢提取部分,而汉译片名表达比较全面

英汉片名的另一个差异是英文片名常只从影片内容中提取部分,而汉译片名则更喜欢尽可能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更多的内容。如影片Thor译成《雷神索尔》,因为如果单独译成“索尔”会让观众觉得迷茫,不知所云。Rio译成《里约大冒险》,给观众提供了影片是与大冒险相关的信息,这比单独翻译成“里约”让人更容易接受。又如影片Fast翻译成《速度与激情》,让观众可以猜出大概是热血侠士飙车之类的内容。这良好地体现了西方人比较精炼,而中国人喜欢概括、主张统筹兼顾的综合性思维方式。

4、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明显带有图腾崇拜、成语偏好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

每个民族都会有其独特的文化象征性特色,如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成语偏好,对忠肝义胆品质的看重和各种英雄的崇拜等。电影片名在进行汉译的时候,也良好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如:影片Flipped被译为《怦然心动》,Escape Plan被译成《金蝉脱壳》,Crank被译成《怒火攻心》等都说明了中国人对四字词的偏好。又如Two Guns被译成《双龙出手》,guns没有译成“枪”,却译成了“龙”,因为在中国人眼里,龙比枪也更熟悉亲切,更威武厉害。再如系列电影Spider Man的汉语片名为《蜘蛛侠》,man没有译成人、士或者其它多种和man可以对应的表达方式,却偏偏译成了“侠”。“侠”字在汉语里的意思多与忠肝义胆有关,如:侠义心肠、侠肝义胆。看过影片内容会知道,蜘蛛侠其实只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而已,他最开始做的一切只因自己觉得有趣,这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根本称不上一个“侠”,可是因为中国人对这种品质的看重,译名将其译为《蜘蛛侠》,从而在我国大卖。

三、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2.1可知,英文片名多比较抽象,而中文译名则比较具体,这体现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相对于西方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中国人比较喜欢和自己能掌控的东西打交道。汉语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人、自然与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也和英文片名喜欢提取部分,而汉译名则比较全面,形成了呼应。

2、民族习惯和社会习俗的差异

从2.2可以看出,英文电影的汉译片名多为动态,因为动态词更容易呈现出画面感,而有画面感的东西更容易吸引中国读者,就像“生机勃勃”的状态更易被观众接受。相反,静态词易给观众造成“死气沉沉”的感受。这反映出了英汉两种民族的民族习惯不一样,西方人爱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而华夏人民则倾向于“亲密无间”的交往。西方人民喜欢安静地和朋友一起喝咖啡,过着相对舒缓静态的生活。而中国人则偏好饭桌上聊天喝酒,氛围越活跃表示吃得越开心。动感活跃的生活状态与做事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动态的民族习惯。而从2.4也可以看出英汉译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西方人比较喜欢舒适悠闲的生活状态,所以影片名就只作为影片的名称而存在,但中国人比较喜欢崇拜、仰慕神圣的东西,所以影片名常利用成语、诗句等。

3、历史文化与民族信仰上的差异

英文电影的汉译名带有明显的华夏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另一方面还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上的差异。西方人信宗教的比较多,而西方信教的人中大部分又是信基督的,认为耶稣是救世救难的菩萨。可是在我国,人们对耶稣一词却并没有太多情感,也没有对应的神可以代替。所以这方面的影片很少能够以耶稣这个名称吸引观众。相反,如2.4所说的各种与侠肝义胆相关的英雄相关的影片却总是大受欢迎,这便是因为人们心中的信仰不同,所以片名的翻译引起的反响才会不同。

四、结语

英文影片的汉译名与其英文原名之间存在的各方面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并正确对待有利于今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当然,中西方文化间还有其它的差异本文没能涉及,期待后面的研究者继续探索发现。(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