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外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务外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务外语论文

商务外语论文范文1

近几年,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企业正快速向多元化服务型企业转变,企业内部的发展与行业整体的提升催生了对各类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新的就业模式与就业岗位不断产生。针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审视自己培养的“产品”是否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矛盾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产品”存在着以“供给”和“需求”的或膨胀或剩余为主要形式的数量失衡,以客观办学条件和主观教育期望的不匹配和有差异为主要形式的质量失衡,以层次和专业的或短缺或过剩为主要形式的结构失衡,以企业、院校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有偏差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失衡。[2]因此,我们认为,广东的高职院校通过适时的调研,及时了解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型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有助于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避免出现供需关系的矛盾,偏离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对广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拟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珠三角中小型涉外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在经济转型期珠三角中小型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的需求,以期对广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创建服务地方经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珠三角城市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六市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本研究通过对上述六市中小型涉外企业中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及其雇主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毕业生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任务、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等,分析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的需求,了解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在人格、品格、知识能力结构、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期待,以期更加有的放矢地创建服务珠三角经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消除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供需矛盾。

(二)调查工具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自我编制的“珠三角地区中小型涉外企业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企业的相关信息及其对招聘人才的基本要求,问卷中的问题视乎具体内容采用单选、多选题或开放型三种形式。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们走访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六市100余名在中小型涉外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所在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在毕业生的协助下调查了六市中的其他部分中小型涉外企业,总计发出问卷380份,共回收34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问卷334份,参加统计分析问卷共334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手段与方法

调查数据经过汇总,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有问题进行逐个分析,统计结果与分析将按调查内容在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一)珠三角中小型涉外企业基本情况及商务英语人才使用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涉外企业分属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六市,其中广州企业135家,占总数的40.4%,深圳企业72家,占21.6%,珠海企业15家,占4.5%,佛山企业55家,占16.5%,东莞企业28家,占8.4%,中山企业29家,占8.7%。所有企业的用工规模在500人以下,其中用工规模在50-100人的企业有118家,占调查企业的35.3%,用工规模在50人以下的企业有69,占20.7%,用工规模在100以下的小型企业合占调查企业的56%。表1显示,受调查企业涉及制造业、流通业、物流业、IT业、旅游业、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外贸业等多个行业,基本涵盖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的就业岗位。在商务英语人才每年的招聘数量上,61.1%的企业招聘5人以下,21.3%的企业招聘5-10人,但招聘10人以上的企业不足20%。这至少说明两点:第一、珠三角中小型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每年都能为毕业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第二,限于企业的规模,中小型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从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近几年由于对外贸易不十分景气,许多企业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商务英语人才流失率较高,这也是企业每年必须招聘商务英语人才的原因之一。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学历要求普遍不高,51.5%的受访企业对应聘者的最低学历要求是专科,44.3%企业最低学历要求是专科,两者合占90%以上,说明相对于学历,企业更重视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

(二)中小型涉外企业对聘用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我们首先了解了中小型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回答企业最重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诸能力中的哪一种时,60.8%的企业首选英语听说能力,33.8%的企业首选翻译能力,3.9%的企业首选英语写作能力,1.2%的企业首选阅读能力。笔者就企业所看重的语言能力对部分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多数受访人员表示,对于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联系客户,并在商务洽谈中充当翻译,而英语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在商务洽谈中尤其重要。由此可见,企业实际上是重视英语的综合能力,读写能力并非不重要,恰恰相反,在商务洽谈结束之后的后续工作中,需要通过书面形式维持业务联系,大量使用电子邮件和备忘录等,英语写作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职业技能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如图1所示,在所列6项职业技能中,受访企业的重视程度最高的四项技能是:用英语联络客户的能力,24.9%;用英语书写电子邮件和备忘录的能力,24.9%;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或洽谈的能力,21.9%;外贸跟单能力,19.2%。可以说,具备了以上四种技能,在涉外企业的工作就可以得心应手。为了考察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的真实态度,笔者在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若干问题,内容涉及外贸资格证书、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外贸流程熟悉程度等。上述问题皆为反意问题,每一问题得分的中数都低于3,说明企业对上述问题都持否定看法。事实上,在回答“我认为商务英语人才不一定需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写作能力”时,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企业占了受访企业的54.8%,回答“我认为商务英语人才不一定需要具备熟练的英语阅读能力。”时,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企业占了受访企业的63.2%,回答“我认为商务英语人才不一定需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能力”时,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企业占了受访企业的68.9%,回答“我认为商务英语人才不一定需要熟悉国际贸易流程”时,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企业占了受访企业的54.8%。只有在回答“我认为商务英语人才不一定需要考取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时,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企业占了受访企业的35.6%,但也有64.4%的企业选择“不一定”。由此可见,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外贸流程熟悉程度等因素仍然是中小型涉外企业考察商务英语人才首选的条件。至于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证书,固然也受企业的欢迎,但由于普及程度不高,也没成为企业聘用人才的必要条件。

(三)中小型涉外企业对聘用商务英语人才基本素质及人格、品格的要求

在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我们就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市场推广的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忠诚度、潜在的领导能力、抵御诱惑的定力等人才基本素质及人格、品格对企业进行了调查。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4项素质和能力的平均得分都超过3.5,说明我们所列出的各项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其中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交流的能力、高度的责任心、时间管理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紧随其后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较高的忠诚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排在最后几位的是市场推广的能力、抵御诱惑的定力、潜在的领导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与专业技能相比,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基本素质、人格、品格等非专业因素。在中小型涉外企业中,员工在职业岗位上能够晋升到哪一个层级或是能否适应转职换岗的需要,除了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影响外,更受到非专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能力相比,市场推广能力、抵御诱惑能力、领导能力得分相对较低,与商务英语人才在中小型涉外企业所从事的岗位有关,商务英语人才在这些企业一般担任跟单员、采购员、外事联络员等,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对市场推广、抵御诱惑及领导能力要求不高,因此这几项能力的得分偏低。统计结果说明,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中小型涉外企业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员工的责任心和忠诚度,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商务英语人才流失率高是个普遍的现象,因此企业尤其注重员工的忠诚度。职业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团队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职业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外贸易的方式方法也随着形势不断变化,因此,优秀的企业员工必须掌握良好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和数字应用能力,这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遗憾的是,不少企业反映,现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技能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缺乏在工作中计划、统筹安排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再学习的能力,这是学校教育应该反思的主要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自2005年10月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3]以来,各地高职院校在转变办学思想、建立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规格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才规格作为动态发展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规格是指用人单位,尤其是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内心品质的基本要求、规定。在国外,对人才规格的描述一般用“Knowledge,Skill,Attitude”三个单词表述,国内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进行描述。[4]38综合以上调查结果,珠三角地区中小型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可概括为:

(一)“知识”要求

就“知识”而言,由于商务英语中所指的“商务”包括商品、资本、服务、人员和技术的国际流通,跨国的采购和零售,在国外设立仓储和分销系统等,所涉及的行业不仅包括贸易和投资,还包括运输、旅游、银行、广告、零售、批发、保险、电信、航空、海运、咨询、会计等行业,要求商务由于人才在上述领域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较为实际的提法是“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所从事的行业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要求

1.专业工作能力: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具备用英语进行贸易磋商与谈判、单据制作、电子邮件和备忘录写作,以及报关、报检、国际货运等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2.职业社会能力:具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方法能力: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

(三)“素质”要求

商务外语论文范文2

法公认为商务英语已成为中国外语界20年的研究热点,但存在研究方向过于集中,质量不高的问题[1]10。商务英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的实施手段。王关富,徐伟指出,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称之为外贸英语课程开始的[2]。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对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做比较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分析了国内过去15年中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揭示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和趋势,以期能帮助业内人士从总体上把握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过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王立非,李琳提出,商务英语的研究方向应以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为主,包括商务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文化学,商务翻译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和国际商务国情学。其中商务应用语言学应主要研究商务语言,商务英语教育学和商务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商务外语教育研究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3]11。从国际上看,王立非,李琳对ElseverScienceDirectSSCI期刊数据库的论文检索,发现在18篇有关商务英语的论文中,有56%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为发现和把握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情况,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5种主要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并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这五种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免疏漏。这五种主要外语期刊包括《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电化教学》,共统计出该领域研究论文33篇(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及特点

回顾国内过去15年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一)研究趋势

从总体上看(见表1),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出比较平均的变化趋势,的总量不大,仅在2005和2009年分别达到6篇,2005至2009年间共20篇,占该领域总数的60%多。刘法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使得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学科首次被承认,迎来对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1]11。

(二)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看(见表2),可以概括为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占总数的4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占21%),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27%),商务英语教学理据和学科建设(24%)为主;其中前三个方面大多从微观角度出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来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这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分不开的,商务英语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4]70。另外,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学科内涵,发展路径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等宏观层面研究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瓶颈,在于商务英语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使此前的研究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见表3),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占64%,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后有稳步的增长,说明实证研究方法应逐步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所接纳和采用。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渐趋于理性化,从早年的以理论研究为主发展到近几年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本文统计的33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过去15年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中一半是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多媒体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主流。张海森分析了WebQues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0。谷志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并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基础知识铺垫,前期任务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真实语料点评和书面汇报总结[6]。雷春林阐述了内容教学法(CBI)的五种主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7]。柳青军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3P口译教学模式,即Preparing(译前准备)、Performing(现场口译)和Packaging(译后总结)三个阶段[8]78。周芹芹探讨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9]25。申相德,李国俊探讨了一种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子商务英语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10]。赵学旻提出建立项目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尝试营建一种虚拟商务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商务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11]36。赵淑容从需求分析的视角发现,情景教学方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对目的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满足均有较大贡献[12]71。王林海,孙宁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语篇习得商务英语体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验证[13]42。王立非,李琳建议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应将专业内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形成全新的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群建设[3]14。同年,王立非和黄湘琪将这种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中[14]。徐珺,史兴松以《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建设为例,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教学效果[15]70。从以上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有二个特点:其一,重实践,重应用;以内容教学法,行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真实语料和任务教学法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了商务英语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的特点;其二,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反映了商务英语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把语言与商务有机结合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国际交往的增加,商务英语已逐步替代科技英语,成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ESP教学研究已经历了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了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为中心的研究阶段[16]。但是,从上述主要的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中,除赵淑容外,应用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仍然不多。

(二)各种教学理论在不同商务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已有尝试,但仍有很大发展余地。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引进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教学理论大大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形式,教学互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这些尝试已在各类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出现。陈平应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提出了外贸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17]。付美榕围绕LCCI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规范,提出简便得体的结构,通俗自然的词句和平和委婉的语气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18]。罗健认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应教授如何在商务写作中体现商务英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用文体学的方法教商务英语写作这一新的途径[19]。李传芳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是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测试语言知识,而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上[20]。王美玲从在中国和芬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国际电子邮件交流项目入手,探讨改革和完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有关问题[21]35。刘森林探讨了国际谈判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问题[22]。阮绩智把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视为基于知识的、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及教学模式[23]。张海森运用WebQuest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5]71。蔡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作了例析,明确了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4]。李太志提出外贸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词块在的优势,认为以词块为单位进行的产出性题型训练教学法,有助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25]。柳青军论述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应在商务环境中对语言能力培养进行的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8]78。周芹芹从建构主义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体验式学习[9]25。提出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王菲以网络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6]37。赵淑容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按需求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景教学如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习者主体参与,拉近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目标情景实际间的距离[12]71。赵学旻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以此为理据,提出了建立项目式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试图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11]37。王林海,孙宁依照体裁教学法,设计了阅读真实英文商务信函体裁教学法课堂活动[13]42。曾利沙利用语境参数理论,对商务英语时文翻译中概念语义嬗变的理据做出了描述研究,拓宽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27]。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有语篇体裁分析法、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的课程类型有:写作,翻译,口语和阅读和商务技能。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基础包括有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应用语言学理据,功能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4]70。另外,在涉及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中,商务类写作占27%,远远超过了读说、词汇和翻译类课程,这也是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整理(课程目标与原则,教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测试与课程评价)有了相应的变化。商务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了在商务情景下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有商务知识的传播。所以这类课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梳理。从课前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原则的设定,到课设计安排和实施方法,到课后的测试和课程评价,都有一定的研究。陈焰讨论了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商务英语教学应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任务导向原则(task-oriented)和学生导向原则(students-oriented)[28]。蔡芸评价了浸泡式商务英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29]。陈坚林以交际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为立足点,提出了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重要性和建议[30]。李传芳介绍了BEC交际口语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加强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0]63。阮绩智讨论了商务英语及其课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目标和三个层次分项目标,并阐述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重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以英语为本,注重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强化语言综合能力,突出听说技能训练;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交际法的教学原则[31]。李郁等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的改革,并提出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改革原则[32]。王美玲肯定了电子邮件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电子邮件项目实施和完善后续项目设计的方案[21]35。张海森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任务,步骤、资源和评价都有详细的说明[5]71。鲍文等认为商务英语课程可进行适当整合,应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等[33]。周芹芹从商务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和特色[9]25。王菲指出开展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有时代特征,符合商务英语知识的学习特征,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26]38。其中,教学设计对象不是传统的教学步骤,而是一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具有互动、变化和多维的特征;教学设计原则应是注重学科化和集成化,创设商务英语知识节点和信息源,交互性。赵淑容通过三个国际商务英语情景教学案例,说明了情景教学的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12]71。莫再树,孙文娟分析回顾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四大特点和六大问题,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做了比较完整的归纳和思考[34]。徐珺、史兴松将任务教学法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以《商务沟通》为例,展示了学习任务的设立、实施和评价过程[15]71。

(四)商务英语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定位的研究为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路径。目前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基础、学科定位、特点及其研究对象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明确了方向。陈建平与聂利亚指出商务英语可定位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其学科基础是语言学,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功能主义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并涉及跨学科研究[4]70。提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运用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研究对象应包括商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与教材内容与评价,以及师资培养等。王立非,李琳则认为商务外语可以分别从属于外国语言文学或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3]10。商务外语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具备理论体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专门从业人员等特征。对商务外语的专业地位、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路径,二位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本文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握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数量

商务英语教学类研究论文的数量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在部分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商务英语研究学会,但在外语教学类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与其他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还无法比拟。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大多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某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上,理论研究偏多,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完整的和成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大部分是片面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考虑到国内国情和本地化的需要,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有待商榷。

(四)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但对其他研究对象的研究不足,如高职学生,社会培训等各层次英语学习者。

(五)研究范围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商务”类型,即以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以商务知识学习为辅,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口译为多),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和词汇。对以英语为载体的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数量和深度严重不足。另外,不同课型所需的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以及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以上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一)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研究者可以从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理念的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以实证研究为主,但传统英语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应用也不容忽视。总之,要不断丰富研究的类型,要把应用研究、解决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对象

商务外语论文范文3

一、申报条件

(一)凡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职务任职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二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国际商务师资格考试合格,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五年以上;

5.国际商务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国务院商务业务主管部门嘉奖者,或获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业务嘉奖者(以文件或证书为准);

(2) 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工作者称号或劳动模范称号者(以文件或证书为准);

(3)任职期间其公司进出口总额两次以上列入全国年度排名前500家、全省年度排名前15家外贸公司的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业务负责人;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全年合同额、完成营业额两次以上列入全国年度排名前80家、全省年度排名前8家外经公司的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业务负责人;

(4)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市场预测、应变能力,能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情况,及时提出对经营决策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对策,被部门、单位或主管部门采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一次达100万元以上者;

(5)本人独立或为主撰写过3万字以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专著并公开出版;

(6)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过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省级以上的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

(7)在省级以上内部刊物(有内刊准印证号)上发表3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论文或具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或获得省级以上学术成果奖励一次以上者。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1.熟练运用一门外语。按人发)54号文件规定参加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2.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国际商务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或交换。按川职改() 9号文件规定参加全省计算机B类以上(含B类)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二、申报材料

(一)有关表格。“评审材料目录清单”(附件1)、“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基本情况表”(附件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各1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四川省人事厅制)一式2份。

(二)业绩材料。“单位综合推荐材料”(限1000字)一式5份,主要内容包括担任国际商务师以来被推荐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学识水平、专业能力、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与贡献,由单位负责人审查签名并加盖公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自传( 3000字左右 ) 一式5份;在全国和省内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2-4篇(须附上发表刊物的封面、目录及统一刊号);

(三)其他资料。最高学历(必备)、学位证书、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必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合格证书、职称计算机B类考试合格证书、各种获奖证书、成果、业绩鉴定材料等复印件(必备)各2份:“近3年”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复印件(必备)各1份;以上材料需须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人员审核经办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材料装订要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申报信息表、单位综合推荐材料、业绩材料、年度考核表、各种证书复印件等材料各1份,需整理装订成1册。省级各单位报送的申报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盖公章后,送主管部门转送;各市、州报送的申报材料,经当地商务局会同当地人事局的职改部门联合审核签章后,连同“推荐人员名册”统一报送;中央在川单位需委托评审的应报委托函。

三、材料要求

评审材料是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主要依据, 必须真实可靠、无误。申报高级职务人员任职年限, 学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应符合规定。推荐单位在推荐呈报时必须按规定的条件和申报程序办理。各单位对评审材料负责审查, 并在有关栏目签署明确意见。如学历、外语、计算机、国际商务师中级资格证书、获奖证书以及其他主要业绩证明材料如系复印件, 须加盖单位公章。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属于审定范围。

四、答辩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必须参加答辩:

1.不具备规定学历;

2.评委会认为需要答辩的人员。答辩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本人提供的论文、总结和材料,结合从事的工作,回答评委提出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有关问题。答辩时间、地点, 另行通知。

五、申报时间、地点和收费

(一)申报时间:2010年 5月 1日 — 8 月30日, 逾期不再受理。

商务外语论文范文4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98.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商务外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英日双语专业;“E+”实验区;人才培养

1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政治活动与经济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国家间的外事活动,还是企业间的业务往来,英语已成为一门重要的沟通语言。面对市场对英语人才的巨大需求,各大高校纷纷设立英语专业,即使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也是一门占有极高学分比例的公共基础课;更有甚者,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曾一度成为部分高校本科生的硬性毕业条件,英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仅仅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人才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日益朝着专业化、技能化迈进,这无疑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武汉工程大学于2006年起开始探索“E+”(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9年获得教育部审批,成为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等双专业的设置,陆续培养出了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外资企业不断入驻,以英语为主的单一语种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各种小语种开始走热。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结合“E+”人才培养经验与学院具体情况,于2013年增设“英语(日语)特色实验班”,开启了双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如果说此前的“E+”双专业是以英语为工具、以专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日语)特色实验班”则是外语学院在突破传统单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

2问题指摘

英语(日语)特色实验班开设近三年来,取得丰硕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教学实践中日益显现。以下将从学生、教师、学校等三个层面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

2.1学生:学习动力和能力的不足

要想学习掌握一门知识,学习动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学习动力分为积极的学习动力与消极的学习动力,积极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渴望,消极的学习动力则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学习者在作出学习选择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出于对所学知识的好奇与热爱,则可称为“积极动力”;如果更多考虑的是现实的利益因素等,则是“消极动力”。目前武汉工程大学英日双语专业的生源是在入学后提交申请的外语学院新生中选拔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意愿,但不应忽略的是:部分学生申请转专业时考虑的不是自己对该专业的兴趣,而是双外语可以让自己在就业选择时可能会比英语单语种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学习动力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消极动力。教学实践证明,怀有积极动力的学生往往融乐于学,学习效率也相对较高;而消极动力的学生在面临困难时由于内在动力的不足会更容易退缩,甚至产生迷茫的情绪,对当初的选择提出质疑,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者的教学效果。此外,学习能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相比其他学科,外语对学习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外,对所学语言的感知能力(即平时所说的“语感”)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语感”问题恰恰是许多外语学习者一直以来很难突破的“瓶颈”,已学习多年的英语是这样,零基础的日语更是如此。如何帮助学生重建缺失的英语“语感”以及培养全新的日语“语感”仍是在今后的外语教学实践中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2.2教师:双外语相关知识储备与相关科研思维的欠缺

目前的双外语专业模式中,英语和日语相关课程的授课由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老师分别担任,这保证了两门语言教学的专业性,但却在无形中把两门语言孤立开来,割裂了英日两语之间的联系。因此与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英语+第二外语日语)相比,双外语专业除了日语课时的增多以及课程的细化外,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双外语之间的融合特点,在实现“能进行英、日、汉三语表达及互译”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即学生可能具有良好的汉语与英语、日语间的相关知识,而不能达到英日两语间也能自由转换的目标。因此,要区别于传统的单语种模式,双外语专业的特色突破口应放在“建立两门外语间的联系”上,借鉴传统模式的经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任何改革理念的提出、改革方案的制定、改革计划的实施、改革成效的总结以及对改革方案的修订完善,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张媛媛等,2012:68)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作为教育实践的改革者,教师应该高瞻远瞩,对专业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构想。体现在“E+”实验区的英日双语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的英日双外语相关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还要对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探索。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在本专业(英语或日语)上具有较深造诣的教师不在少数,但对专业之外的另一门语言及文化知识的储备却相对不足或空缺,以致缺少英日两语间的对比教学。另外,在全国范围内英日双语专业模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能提供借鉴的实例亦不是很多,在建设具有“E+”实验区特色的英日双外语专业模式方面,教师的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学时压力过大

武汉工程大学英语(日语)特色实验班的课程设定基本实现了“模块化”(modulized),分为通识性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三大“课程群”(module),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本科教育理应达到的各个层面。相比传统的单一专业,双专业的专业课课时量增多,在通识性教育课程的课时比例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双专业学生无疑面对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影响。尤其到了考试周,繁重的复习任务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及成果,有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甚至采取作弊等不正当手段。从提升学生素养的层面来看,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可或缺;但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它又和专业课程“抢占时间”。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一直都是各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难题,许多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它的设置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

3策略探究

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将从培养类型、师资力量、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毕业设计等六个方面,对“E+”实验区英日双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试作探讨。

3.1细化培养类型

王雪梅和徐璐(2011)把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分为学术型、专业型、职业型三大类,指出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属于专业型外语人才,并从“国际化”和“复语型”两大方面解释了国际化复语型人才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M+3C+3I”①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该论文在人才划分上以高校类型为基础,认为在人才培养上,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985、211等高校应定位在“学术型”,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定位在“专业型”,而高职高专等院校定位在“职业型”。(王雪梅、徐璐,2011)笔者认为该论文从宏观层面为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清晰有效的蓝图,但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类型作出更为详细的划分。武汉工程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从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进企业工作等各占有一定的比例。从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来看,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进企事业单位工作,“就业”未必与“专业”挂钩。因此笔者认为,在“E+”实验区双外语人才的培养类型上,根据学习动机、就业意向等,将学生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兴趣型②似乎更为合适,在细化培养类型的基础之上,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因材施教。

3.2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是教育改革的参与者,英日双语专业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英语或是日语具有专门知识储备的教师固然保证了授课的“专业性”,但却不能体现英日双外语间的“融合性”。因此,英日双语专业的任课教师还应在专业之外的另一门语言文化上有所研究。除了现有英语、日语专业教师分别教授相应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帮助部分具备英日双语能力的教师加强相关知识储备,使其进一步提升对两种语言的理解与感知能力,以便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进行对比教学。同时,在今后的人才引进中,应把教师的英日双外语语言能力、有关双语研究的科研潜力作为考量的条件之一,注重优秀英日双语人才的引进。以上是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对语言能力要求较高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探讨,在专业方向课上,“在理工科院校,可以采取专、兼职并用的模式”(程光,2011:160),在校内外聘请一些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留学归国人员作为英日双语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如“商务日语”“剑桥商务英语”等课程。这样既能保证商务专业知识讲解的深入,又能保证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这些专业教师的引进将是对外语学院师资队伍极有裨益的补充。

3.3多方选用教材

目前英日双语专业使用的教材还是传统的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使用的教材。这在某种程度上将英语和日语割裂开来,影响了学生对两门语言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笔者认为,教材的设置应结合课程的特点,一方面注重对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引用,使学生“在语言中感受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在英日双语教学上,采用英日双语教材,在“一门外语解释另一门外语”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对两门外语的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在日本有很多学英语的教材,在英语国家也有学日语的教材,如果能对这些国外教材加以选择利用,既省去了由国内英日双语教材的缺少而带来的教材编写的麻烦,又保证了学生学习双外语的环境。

3.4优化课程设置

英日双语专业的学生面对较大的专业课程压力,而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时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③,并多开设在专业起步阶段的前两个学期,抢占了学生打下坚实专业基础的宝贵时间。然而,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因此无论是取消该教育课程,还是对课程内容及学时等进行大幅压缩等,都会因为违背高等教育的理念宗旨而受到较大的阻力。但是,在“E+”实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新的通识教育模式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及多样的考核形式,使通识教育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育课程。另外,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中,也可结合学生培养类型,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方向,以使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多数高校的外语专业到了高年级阶段会分为“教育”“商务”“翻译”等不同方向,但目前英语(日语)特色实验班的人数还未达到一定的规模,划分方向班级并不具备可行性,但可通过构建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来发挥各课程的功能。比如将“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划为“学术型”的课程模块,“日语商务与函电”等课程划入“应用型”课程模块,“日本概况”“英语国家概况”等文化性的课程划入“兴趣型”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加以选择。一方面打破了重新设立行政班级的现实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后,在常规的英语、日语课程之外,还应增设能够体现英、日语之间关联性与融合性的课程,并使之成为英日双语专业的特色课程。拿两门语言的发音来说,不少学生对发音的相互影响问题很困扰,特别是日语中有大量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语词汇,其发音语调将会对对应的英语词汇的发音产生影响。如果能够开设英日发音对比相关的课程,区别英日发音的不同,将会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发音基础。

3.5改进教学方法

双外语教学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学习两门外语,英语与日语的学习并非各自独立,更不是相互排斥、互不兼容,两门外语的学习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教学中注意进行语言对比,使两种外语的学习互相促进。(卜剑锋,2008:44)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在解决教学与翻译问题上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英日双外语专业少不了汉英、汉日、英日之间的对比教学,如果能将相关的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定会对日常教学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在语言教学上,适当穿插总结三种语言的异同点,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之间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使学生正确把握三种语言;在文化教学上,注重三种文化的差异对比,培养学生跨文化、多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类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应有差异地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对于“学术型”学生,应注重对其学术思维的培养,训练其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学生,则注重对其翻译技能、相关商务知识的培养等。

3.6灵活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最终阶段的重头戏,它和毕业直接挂钩,是能否取得专业学位的重要一环。在外语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多为用所学语言撰写毕业论文。然而近年来,外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自身态度有关,另一方面学生语言基础的欠缺等原因也制约了学生用外语撰写论文的水平。根据学生的类型,应根据语种、社会需要和学校的类型与层次,制定相应的灵活的毕业设计政策,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陈俊森,2011:4)除了常规的毕业论文之外,可将翻译、实践报告、书评等纳入毕业形式的选择范围内,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使毕业设计充分起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英日双语专业可以借鉴传统外语专业的模式,如在培养类型上加以细化并注重因材施教,在毕业设计形式上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等;但又绝不是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机械相加,它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体现英语与日语的融合。这又涉及到要突破学科、学院甚至学校之间的壁垒,不断完善目前的英日双语培养模式,使其更趋成熟。总之,英日双语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势必将面临一个长期的不断摸索的发展过程。随着“E+”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区经验的积累,英日双语专业也将像传统外语专业一样,考虑向其他模式转化的可能性,如从英日双外语并重式到双外语结合专业倾向式(英日双语+专业)、多语种复合式转化(英日双语+第三外语)等,以使双外语人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注释①3M:“内容跨学科、课程模块化、信息多维度”,3C:培养过程中注重“建构、合作、交流”,3I:教学管理和评估“互动、公正、国际化”。②“学术型”:毕业后有继续升学深造打算的学生。“应用型”:希望能使用本专业相关技能,从事与本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兴趣型”:无强烈意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③武汉工程大学2015级英语(日语)特色实验班的学时数分配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方向课)的学时比例为21.43%,而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已达到20.71%,仅比专业课程低了不到1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卜剑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双语教学之探讨——以英日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4):42-45.

[2]陈俊森.中日两国大学毕业论文的政策研究——兼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2011(6):4-10.

[3]程光.关于理工科院校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9-161.

[4]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9-12.

[5]武汉工程大学.2015级英语(日语)特色班培养方案[Z].

商务外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2)05-0123-4

1 引言

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发展已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暴露出专业建设的问题。尤其是2010年以后,由于高考人数减少,高职院校的众多专业面临生源骤减、专业建设举步维艰的境地。这促使人们开始深入思考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首先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把基础不好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众所周知,除了个别高职院校以外,多数高职院校招收的是三本录取以后的学生。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高考入学成绩处于300~499分落差区的学生比例占62%;英语高考入学成绩处于60~119分落差区域的学生比例是64%(刘黛琳、张剑宇,2009:76)。任何的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脱离学生基础差这个前提都是纸上谈兵。另外,高职学生的课时有限,三年共五学期,只有2000多课时的学习时间。任何技能的学成都需要一定量的学习和训练积累。无量变,哪来质变?二是各高职院校的差异化发展问题。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情况各异,各校的情况不同。作为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必须寻求个性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任何盲目的引进和学习都是有害的。以全国高职院校的龙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的商务英语专业是高职院校唯一的国家级示范专业。深圳作为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济特区,同时毗邻香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在生源、师资、实践实训条件等方面都有着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专业建设成功经验可供学习借鉴,但不可复制。

商务英语在高职院校的众多专业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开设范围最广泛的外语类专业,对其他外语类专业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与联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止2007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总数为1166所,其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69所,开设率达到67%;商务英语专业为高职外语类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也是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刘黛琳,2008:69)。另一方面,在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下,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的院校并不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在高考人数下滑的情况下,许多院校出现了招生人数下滑。因此,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问题研究,既有利于其专业自身的发展,也可启发、引导其他相关专业的健康发展。

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理念不甚清晰

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近20年,但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基本问题,好多院校并没有清晰的理念。专业建设理念不清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建国之初到当今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一直缺乏统一的专门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官方文件、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用以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唯一可用于指导专业设置的官方文件是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发展理念不清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高职科研尤其是关注高职商务专业的科研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量多质低、原创性和创新性差。笔者以“高职和商务英语”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查到6024篇论文,可见数量巨大,但其中针对高职院校一线、原创并有创新点的论文并不多,多数论文均为盲目引进和嫁接外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笔者同时以“高职”为关键词在外语类常见的核心期刊上进行检索,共在6家期刊上检索到40篇文章。仔细研读这些论文,内容涉及高职教指委会议活动、高职高专英语能力考试、教材推介、学习策略培养、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涉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只有3篇,这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建设极不相称。

2.2高水平师资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开设最广泛、最受欢迎的高职专业,但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合格的师资队伍远远不足。2007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我国30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有如下特点:男少女多;年轻教师偏多;多来自非师范院校;实践经验较欠缺;学历结构本科为主;职称结构不够合理;进修和培训经费不足;教学工作量过重;科研情况偏弱(徐小贞,2006:102)。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师资。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是英语、商务和实践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体。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教学工作量过重,又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成长为合格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困难重重。

2.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任何一种教育,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都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姜大源,2009:3-6)。高职院校之间,由于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特色发展等因素的差异,课程设置必然有所不同。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必须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完成,符合英语专业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比高职不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如下的不合理性:核心能力不突出;课程设置散而随意;输出性技能课程设置少;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不足(孙立波,2010:131)。许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相近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严重的趋同现象。

2.4复合专业之痛

自从有了商务英语专业,它姓“英”还是姓“商”的专业归属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但学术界都不否认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随着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其专业建设远非“1+1”般简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复合,是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和商务技能的复合,是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等。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他们的课程设置不但有英语语言和商务技能的复合,还有企业核心技术的复合(贺雪娟,2009:24)。如何合理配置众多的复合成分是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大难题。而任何一种复合不能妥善处理都会影响最终毕业生的质量;任何不当的复合都会给专业建设带来切肤之痛。

2.5实践教学的难题

职业教育的专业,其本质是职业,是职业分析的结果,是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整合后形成的教学门类(姜大源,2009:3-6)。自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出现之日起,各方都在试图破解其实践教学的难题,以突出其专业的职业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突出职业性而在车间流水线上做加工工人的现象很常见,但具有示范性、可供其他院校学习借鉴的实践教学方案却很少见。中国的国情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大规模校外实训的难度很大。个别院校不顾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实践实训盲目,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成为形式。

3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发展的建议

高职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专业出现仅有短短的二十年,发展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努力,需要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学习借鉴本科院校和优秀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经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以下五点建议至关重要。

3.1统一发展理念,明晰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以开设院校、任课教师和学生明晰以下专业理念为前提:

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类专业;

英语综合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技能;

商务英语专业是复合型专业;

商务英语是文科类专业;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职业教育类专业。

3.2多渠道培养合格师资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政府、地方和学校应继续加大合格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的力度,高职院校的教师本身更应提高专业建设意识,促进自我专业建设。我校多年来坚持选送英语专业老师到大学进修国际商务类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山东省教育厅在每年选拔资助的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学项目中也优先考虑高职院校的老师,使国内访学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建设的新路径。

3.3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来说,任何试图将其办成万能专业的尝试不仅是徒劳而且是可悲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突出本身专业特色,又要和其相邻专业差异化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必须确立语言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核心地位。打好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注意各项语言技能的平衡发展,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4年教学的全过程(陈准民,王立非,2009:7)。以牺牲外语质量、降低外语水平为代价的复合是没有生命力的,更是不应被提倡的(蔡伟良,2009:32)。

3.4破解复合之痛

专业复合是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也是其专业建设的难题。如何破解复合的难题是商务英语专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复合,必需明确如下理念:

复合是手段,融合是目的;

复合是形式,融贯是内容;

复合是路径,融通是结果。

商务英语专业理想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英语学商务,通过商务学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英语知识技能和商务知识技能在融合融贯的状态下,达到融通的结果。在中国这样的英语作为纯外语的教学环境下,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尽管难度较大,但应作为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一。

3.5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高职商务英语要突出其职业性,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按实践教学的内容,把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划分为“语言实践”“商务沟通实践”和“综合实践”,凸显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实践教学上与制造业工科专业的不同,既强调了英语应用技能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技能,又认可文科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时对使用者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突出实用性,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观,对于语言实践来说,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处处时时是实践。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实践应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校外顶岗实习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