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1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启发方式,编出合理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自己看书解决问题的冲动。

采用何种启发方式,关键要看教材的内容。例如,当教材内容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时,以学生进行“观察”为主,可以借助电教设备或其它教学用具,作为观察的手段;当教材内容逻辑性很强,有从假设到证明的特点时,以多设计问题为主;当教材内容具有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特点时,应以回顾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为主。无论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师都要把握好“度”,使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即以“智”为核心,强化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同时,设计的问题要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要让学生感觉他们能解决,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进入中学以来,我们首先学习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又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请回答: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分别是什么?解题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思想是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方法是消元。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是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再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法是去掉方程两边的分母。

问:消元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掉分母?

答:消元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在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可以去掉分母。

问:以上两种类型题都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但转化方法不同。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是否也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呢?如果可以,又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们纷纷猜测,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而后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自学,寻找准确答案。问题解决了,学生得到自我鼓励,感受到“智”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和强化了自学意识。

二、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数学书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要让学生反复琢磨,潜心领会,深入思考。同时,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粗读”,就是知其大意,找出不了解、但又需要细读的部分;“细读”就是要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掌握例题的格式,分析关键的字词、语句和符号标记;“精读”就是对内容加以概括、记忆,并用相关的知识做练习。待学生熟悉了这些基本方法后,辅之以读书提纲,由学生自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读书提纲:要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炼出重点;要设计梯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给出提示,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学习第八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提纲中可以提示:找出本节分数与分式比较的内容,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更准确地学习新概念,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即比较法。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把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思维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提纲中提示给学生。仍以比较法为例,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混淆和割裂现象,使知识连线成网。纵向,学生理解得深刻;横向,学生理解得广阔。

三、减少随意性,增强计划性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练习 设计原则 要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7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的需要必然伴随着实践练习的过程。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当学生学习完某个知识点后,一定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运用,也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如何进行有效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建议,数学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练习题要紧密联系课堂知识

课堂练习是教师讲解教学知识点后,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准备的相关练习题,它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接受新知识较慢,没有练习巩固就可能使所学知识流于表面,而做题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紧扣课堂所讲的知识,这样课堂练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并不一定完全局限在当堂课所讲的知识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旧知识往往可以作为理解新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师在布置习题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旧知识的练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时,可以在课堂练习中加入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练习题,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特征,加快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再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也适用于等腰三角形,因此教师在习题中也可加入等腰三角形的习题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区分二者之间的相异之处。如此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数学课堂教学节约宝贵的时间,还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练习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练习应是为绝大多数学生而服务的,因此,课堂练习的布置受到两大限制:一是课堂时间的限制,二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必须适中,既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要符合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练习题的难度过于低,则不能发挥巩固新知识的作用;而练习题的难度过高,学生则难以理解,势必将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耽误其他教学进度,因此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合绝大部分的知识理解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体。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习题的质量要求也就不同,毫无区分的数学习题有可能抹杀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练习题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少数同学继续深入拓展的需要。

另外,练习题在难度层级上也要有所区分,教师可布置少量的难度较高的练习题,控制好不同难度的习题之间的比例,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又要关注少数学生的继续发展,真正体现出数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用具有“弹性”的课堂练习布置机制。

三、练习题内容要活泛、方式要丰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有可能以更高的激情和斗志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关注“情感态度”层次的教学,注意采用多种方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在习题练习环节也要贯穿这一原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智力水平,内容要尽可能的活泼生动,富有趣味,不能过于死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否则,学生完成习题的过程就如同完成一项呆板的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挫。另外,答案不一定要唯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例如,如何判断某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此问题具有多种解法,便于学生做出自己的解答,积极发表见解。另外,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就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参与尝试。因此,练习的形式不一定要限于书面习题,教师也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游戏、手工劳动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四、练习题要少而精

虽然课堂练习十分重要,但是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误区,仍然将课堂练习等同于习题练习,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因此在课堂上减少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做题的时间。而课堂练习仍然采用这种题海战术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知识点讲解必不可少,是教学的重点,而练习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如果本末倒置,学生在做练习上花费太多时间,则必然耽误其他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足,做题很可能事倍功半。另外,题海战术更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课堂练习的布置首要原则是数量要少,一个知识点一般以二到三道练习题为适宜,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课堂练习的数量。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3

这些问题“由教师设计引出”与“由学生提出”教学效果不一样。后者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这些问题若由老师设计引出,学生会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了,兴趣没了,思维上会造成依赖性、惰性,对问题不求甚解,只“吃等食儿”,不求创新,挖掘不出学生的潜能,甚至会出现学困生。若有学生提出,就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认为由学生自己提出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问和思考,可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这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表示肯定并予鼓励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次,让学生自己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互相交流,使学生从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这也很值得我学习。这些问题往往会被老师忽视,被看成不成问题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引领学生思考,耐心逐一解决才能达到思维的进一步训练。另外,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讲《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引课时,我也先设置了一道既可以用换元法解又可以用减法消元法解的方程组让学生去解,在学生解的过程中巡视,看有没有新解法的同学(因为在讲换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已经教给学生解这类方程组的关键是消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之外的,不能小视的。),若有,在讲解时,可以这位同学为例,并鼓励他。而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在教师没有提出问题时自己主动去思考问题,避免形成思维定势。若没有,就在循视时启发学生要消去一个未知数有没有别的办法,此时一定有学生想出新办法的。

而我在总结完引课例题的两种解法后,让学生思考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个更好,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择优意识。在接下来学习加法消元和未知数系数不同的解法时,学生就会主动思考用什么办法去消元,用哪种办法更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对加减消元有了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给出例题: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在解决比和比的应用时,让学生就本班学生人数自编应用题并求出比和比值,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纷纷列出多种形式的比,并求出了比值。有的提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比,有的提出班级男生与总人数之比,有的提出各组人数之比,更令我惊奇的是,有的学生对班级学生的年龄进行了调查统计,并求出了11岁人数、12岁人数、13岁人数、14岁人数之间的比,这样把本讲中只求出两个数之间的比,却扩充为多个数之间的比,在活动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自身的思维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创新性,严谨性的锻炼。同时也初步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具有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4

关键词:差异教学;初中数学;合理分层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知识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这就需要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改革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数学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差异化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差异化推进教学。

一、关注学生个体,对学生合理分层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为差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比如,将头脑灵活、理解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分为A层;将成绩、能力一般或有能力但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困生分为C层。完成分层任务后,教师可以在各个层次里对学生进行再次分层,并鼓励相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二、尊重学生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期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可以深入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深入思考,拓展创新;对于B层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解题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C层学生,教师则可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知识。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间的差异,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教学、竞赛等,优化数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全等三角形》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

教师可以4人为一组,按照“异层同组”的形式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使各组间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同,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完成分组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时间,让各小组合作预习并解决“什么是全等三角形”“生活中常见的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等问题。等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再引出“全等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能力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同难度的作业,并提出相同的要求。这样的课后练习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故在新时期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几何图形的证明”相关内容后,可以根据学生间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覆盖不同知识点、不同题型的课后作业。对于A层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拔高题、奥数题等,锻炼他们的思维;对于B层学生,教师可以布置技巧性较强的习题,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C层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概念证明题,夯实他们的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差异教学,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管彦民,张世相.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54-56.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5

关键词:课堂练习题;双基;层次;应用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核心目标。而当前很多数学课堂要么表现为很华丽,要么表现为很抽象、很枯燥。究其原因都与其课堂设计的选题有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练习题的设计着手谈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标,注重双基

强化课堂练习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课堂练习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设计的课堂练习能完成既定的教学

目标。

如,学习了《数据分析》的“中位数”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的课堂练习,进行针对性巩固。

1.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 。

2.数据1、2、3、4、5、6的中位数是 。

3.如图为我市五月份连续7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图,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28 B.29 C.29.5 D.30

4.求1、-2、3、4、3、4、3、8的中位数。

5.一组数据23、27、20、18、x、12的中位数是21,求x的值。

6.某中学篮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求这个篮球队员年龄的中位数。

这六道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都是基础题,面向中下层学生。

二、循序渐进,注重层次性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呈梯度上升,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每一类练习题中体现梯度,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一般要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基础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第二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第三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增加思考性与创造性的习题。

例如,在学习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这节课后,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A组:1.已知一次函数y=kx-2中,当x=1时y=2,则k= 。

2.已知一条直线的图象经过点M(0,2)和点N(1,3),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A组题是基础练习题,直接把条件代入所求的解析式,列出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k和b的值,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值。

B组:1.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交y轴于正半轴,y随x的增大而减少,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个解析式 。

2.已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则b的值可以是( )

A.-2 B.-1 C.0 D.2

B组题目有较强的开放性,一次函数y=kx+b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少的k值隐藏为负数,而图像交y轴于正半轴,隐藏着b的值为正数,这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有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判别k和b的符号,才能正确写出最佳答案。

C组:已知直线y=kx+b中,图象经过点M(-2,1)和点B,求此直线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AOB的面积。

C组是一道拓展性题,面向优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要求AOB的面积,先求出OA和OB的长度,而OB的长度直接从图中获取,求OA的长则先求点A的坐标,要求点A的坐标,则先求直线AB的解析式。一些聪明的学生会发现根据题目的条件和图形信息易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接着引导学生得出一条规律:凡是直线与x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的值必为0,因此把y=0代入y=kx+b中,从而容易求出x的值,即为OA的长度。

三、联系实际,重视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家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看到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学习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时,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题。某办公用品销售商店推出两种优惠方案:(1)购一个书包,送一支水性笔;(2)购书包和水性笔一律九折优惠,书包每个定价20元,水性笔每支定5元,某学校需要买书包和水性笔一批,请你设计怎样购买最便宜。

这是一道实际问题中的决策性应用题,主要考查列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能力,同时综合运用不等式,此类题型是近几年来中考常见的方案设计题型。通过这类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四、训练思维,体现拓展性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案导学 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是许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设计一份质量较高的导学案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具有显著作用。

一、导学案的构成

导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教师在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二、依据学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导学案”的环节之一为“预习导学”,为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做初步的了解,所以设置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实现低层次目标的达标。保证所有同学能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内容,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三、课堂研讨,答疑解惑

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的,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习能力。因此课堂研讨部分的练习设计应注意适度和适量。

1. 要注重课内例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坡度性

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坡度性。例题主要采用书上的例题,但采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改变,哪怕改变计算题中的一个数字或几何证明中的一个字母(防止少数学生在自学时不动脑筋的抄,而是必须自学看懂书上例题,再做“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呈现方式上一题多变,利用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挖掘和提高,从深度和广度上来挖掘例题的作用。同时几个例题要步步为营,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坡度性。以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这节内容为例,在第二节课设计例题时,可以把例题中的结论进行适当变式,因为对于“用直接未知量来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在第1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很好,不妨通过变式呈现一个“用间接未知量来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2. 课堂练习要适量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再次反馈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所以课堂作业练习要适量,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在学生进行课内作业时,教师应巡视,掌握典型错误,当堂反馈纠正。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在预习导学作业中或课堂研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应及时讲评和反馈,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控。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做“延伸拓展”中的二、三星级提高题。如有疑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四、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总结分析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他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