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想象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想象力范文1
报告1.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报告2. 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关于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想象力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调查题目:请给上图添上一笔。
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抽样,他们的解答,其具有代表性答案如下:
小学一年级:
小学四年级:
小学七年级:
高中三年级:
大学三年级:
从以上报告可以不难看出随着学龄的增加想象力的在逐渐丢失,当然不能武断的说想象力的丢失就是由于教育不当或者就是教育所引起的。但是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像。想象力底下和计算能力的遥遥领先相并存是否只是一个巧合呢。在我看来这个并非偶然。
在我做分析前,我们先对知识和想象力两个概念作以下定义:想象力: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知识: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从定义的可以看出:你如果告诉某人A事物是这样的,那么同时也就告诉了他A事物不是那样的。试想一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知识也就不段的积累和强化某某是某某或者某某不是某某的刻板影响。一条条规律,一个个知识点就想在你的脑海里搭建起一个固有的是与非的网络。这个知识网络的建成有利于你快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于是雪融化是水也就成了必然思维逻辑。
显然这种思维的固定对于解决已有的问题是有效的也是高效的。打个比方就好像一片蛮荒之地建立了一条高速公里,使你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变的快速且简便。于是我们为了达到生活中各个目的我们需要习得大量的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思维高速网。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网络仿佛越强大越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或许建成公园或者一个湖泊更有价值,甚至干脆让它空着因为原始的未尝不是最好的。当然你可以用反常规的思维,可以同一块地同时用着交通、会堂,也空着,究竟怎么去实现这个可以自己去琢磨。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土地规划的事情,只是把人的大脑做了一个比喻罢了。对一个人知识的传授,就好像对片土地的开发,刻板印象和惯性思维会像水泥一样硬化一个人的思维。分析到现在我们似乎得到了悖论那就是:一个人的想象力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或技巧有着一个逻辑上的互斥。那么我们是否为了保留想象力就该减少对孩子的教育呢?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怎么解决这个悖论呢?先让我们返回我本文开始做的那个实验,实验中有个细节,那就是在初中生的答案中有个是“点”,这个在小学生中是没有的。虽然初中生随着接受教育的增加思维发生一定的固化,但是用直线的摄影点表示直线这个知识是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习得的,那么也就是说知识在固化思维的同时也在拓宽思维。
既然知识和想象力都多必不可少的。想象力培养这个命题,也就转换成怎样传授知识才能最大可能的保留想象力。在此我不得不提我们中国教育提了一个很多年的教育口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据口号无疑告诉我们树人和树木有相似之处,在我看来在一个人世界观和思想方法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不怡接受过多的教育,可以这种过多的教育称为“过度教育”。就像在小树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规定他必须都长的笔直。等待基本定型了我们才来添加肥料修枝剪叶。这样长成的树木也许没有都是笔直的那样好用。但是无疑这样的木材才更适合我们雕琢富有想象力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的确每个人天生都有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正式想象力存在无限可能的基础条件。这种基于个体特质教的教育就是大家熟知的“因材施教”。但这个理念并不是为了保留想象力而提出的,只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不同个体的优势潜能的教育理念。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想象培养教育。那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有效想象力培养教育?这个问题真的很难。但是目前我们还有一个非常现实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比这个问题更迫切,那就是我们也是以前教育模式的“产品”。我们自身已经是一个缺乏想象的个体了。那么作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施教者
怎么能做好想象力的培养教育呢?这个问题是虽然听上去滑稽但必须正视。
想象力范文2
一屁股摔倒在地似乎是一个永恒的笑柄,然而日本东京北里大学的 Kiyoshi Mabuchi 教授与同事们指出,事实上对香蕉皮的摩擦系数迄今仍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他们收集了香蕉皮、皮鞋、油毡布和木地板的样品,并设置一系列传感器来测量在正常步速下它们的摩擦状况。
将鞋底紧紧压在香蕉皮上会将香蕉皮内的水分挤压出来,形成一层层,而香蕉皮中的囊泡多糖凝胶(polysaccharide follicular gel)可能是其罪魁祸首,导致你的脚以偏离垂直方向大于3.8度的角度滑动。因为此项研究,该研究组获得了2014年度的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还发现如果将香蕉皮换成苹果皮,摩擦系数会上升大约60%。
究竟是什么机制让人们在一些平常的物品中看到人脸的形状?这并非发疯,而是有着科学的名称,那就是所谓“人脸空想性错视”(Face pareidolia)。这种现象让人们在月球上看到了人的身影,在火星上看到了神秘的人脸,在一片土豆片上看到猫王。但这种现象的原因仍然未知。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李康教授和他的中国同事们因为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赢得了2014年度搞笑诺贝尔神经科学奖。他们向一组志愿者展示一系列完全随机的图像,告诉他们这其中有一半的图像中隐藏有人脸图形。这样的结果是这些志愿者认为向他们展示的图像中有37%的确含有人脸。随后进行的大脑扫描显示他们大脑中的梭状回面孔区(FFA)出现了活动,这是负责面部识别的大脑区域。研究组随后以《在烤面包中看到耶稣基督:人脸空想性错视的神经与行为学研究》为题发表了研究论文。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大卫・汉诺威(David Hanauer)教授对电子医疗档案进行检索,搜寻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奇特联系。他发现,在曾经被猫咬过的750名患者中,有高达41%的人患有抑郁症,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打算养一只猫。他说:“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我们搜寻任何有趣的线索,而这看起来似乎存在某种奇特的联系。”
在130万患者中,抑郁症患者仅占大约9%,而被猫咬过的病患中,这一比例则为29%。是否抑郁症患者会更倾向于养猫,还是养猫会导致抑郁症?汉诺威表示:“相比解答问题,我们的论文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雅罗斯拉夫・弗莱格(Jaroslav Flegr)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捷克军队的新兵中,那些感染了弓形虫的人,他们在智力与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方面的表现都会变得更低,弓形虫是猫身上的一种寄生虫。他们同时还提出这种寄生虫的感染可能与人罹患精神分裂症有关。
获得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的是位于布拉格的捷克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弗拉斯蒂米尔・哈特(Vlastimil Hart)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研究内容是探究狗是否会像牛、鹿、红狐狸那样将自己的身体与磁力线平行。他们解释说,要在狗狗完全放松状态下进行观察,这样获得的大量数据才会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过两年时间对37个品种70只狗狗的观察显示,狗狗们的确喜欢将它们的身体调整到与南北磁力线一致的方向。
在实验中还发现,一只雄性波尔瑞(Borzoi,一种俄国狼犬)在被观察到的5582次排尿中有2478次调整了自己的身置。我们不知道这是该狗的精神健康问题所致,还是的确受到磁场的影响。
英国人艾米・琼斯(Amy Jones)与他人一同分享了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但她并没有出现在颁奖现场,因为去往波士顿的飞机票太贵了。她与英国利物浦霍普大学(Liverpool Hope University)的明娜・里昂(Minna Lyons)合作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的人更易具有自恋、控制欲和心理变态的倾向。琼斯说:“说实话,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奖项,这太不可思议了,没有人会比我更为吃惊!”
有自恋、控制欲和心理变态特征的人群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好,他们拥有理想的工作和更多。琼斯说:“心理病态性格的人往往有两种,其中成功的一种供职于公司高层,掌管整个公司,财富数以百万,而不成功的那些则会最终出现在监狱里。”她的这项研究在去年发表于《个性与个体差异》(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杂志。
【营养学奖】
使用婴儿粪便中的细菌来制作高质量的香肠
营养学奖授予一组西班牙科学家。该研究组致力于寻找某种益生菌,它们应当可以发酵香肠,同时也可以在人体酸性的消化系统环境中幸存――就像人类粪便中的细菌。于是她们将注意力转向用过的尿布:她们采集了6个月以下的健康宝宝尿布上的细菌样品,最后她们利用这些细菌发酵,制作了类似地中海发酵香肠的食物,叫做“fuet”。其中的发酵菌便来自婴儿的粪便。
【北极科学奖】
驯鹿对人类以及由人类假扮的北极熊的不同反应
挪威的一组研究人员获得了搞笑北极科学奖。在他们发表于2012年的研究论文中,这些科学家们写道:“由于在斯瓦尔巴群岛野外工作期间观察到斯瓦尔巴驯鹿与北极熊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决定研究驯鹿对于北极熊的反应距离有多远。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测试,其中包括由人假扮的北极熊。”为了弄清楚驯鹿究竟有多么害怕,科学家记录一个披上深色登山服的人靠近驯鹿的反应,然后再假扮成北极熊再次靠近。驯鹿看到由人假扮的北极熊后狂奔的距离是看到人的两倍以上。 那么结果呢?研究组写道:“我们发现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
花絮
想象力范文3
象;空白;情境;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胆的想象使书本上的知识具有了生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他的知识是灵动的、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反之则是枯燥的、苍白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是放飞想象的主阵地,教材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依托,而教师是给学生插上翅膀的使者。
一、鼓励求异,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把人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使人的思维灵活、多变、异想天开。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人们都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奇特的,而进入小学的孩子,经过整齐划一的幼儿园教育,思维已有些固化了,如何解冻,让学生的求同思维异化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根据课题提出不同的问题;用生字组词时,要求学生不能组重复的词语;用词语造句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领域的事物。
二、激活文字,想象画面
对于课本中的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去领略作者表现的意境,那么就是毫无生气的符号,不存在学习的乐趣,更难以理解那些美妙之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或美或丑的图画,透过语言看到或喜或悲的生活,使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像流动的小溪一样活起来,使学生获得文字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如,笔者在教学《村居》时,不急于向学生展示图画,而是尽可能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画面。学生在想象中微笑着、陶醉着,教室里充溢着春的生机。
三、捕捉空白,创造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如,《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表达,使学生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教师能否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绽放出亮丽的光彩。
四、设置情境,放飞想象
教师只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天性才会被激发出来。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想象,乌鸦还会用什么办法喝水。学生很快举起手来,他们奇妙瑰丽、不落窠臼的想象,赢得了听课老师的掌声。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在想象的王国里任意驰骋。另外,教师在评价时,不能用对与错评价,对学生离奇的想象要充满欣赏、赞叹,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敢肆意想象,大胆表达。
五、结合习作,培养想象
想象力范文4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家长们肯定都还记得那一场有趣的官司: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结果是,家长打赢了官司,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歌德母亲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讲故事的方法很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事则让小歌德发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由发挥就是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
然而,一种怪现象正在孩子们当中蔓延开来,使我们原本聪明无比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想象力。那就是“懒脑”现象。
“懒脑”现象: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迈克尔・施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孩子与30年前的同年龄孩子(1976年)相比,3~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已大幅度提高;而1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大幅度升高,相反要落后1~3年。原因是:学校密集的考试;经常看电视(只能鼓励孩子们的被动性);很多时间玩电脑,使他们不愿做对开发智力大有裨益的动手能力的手工活。
让宝宝从小拒绝“懒脑”,摆脱“懒脑”,放飞想象力的翅膀,你可以这样做:
1 大量观察。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头脑里的形象是通过广泛接触事物而形成的,丰富、开阔而深刻。反之,孤陋寡闻,头脑中形象单调且稀少,想象自然狭窄、肤浅。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多让孩子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孩子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孩子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的事物形象。
2 让孩子多听故事。多听故事,就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听广播中的评书连播、电影录音剪辑、相声等节目,还要抽空多给孩子讲故事。同时,还要启发孩子自己多讲故事。开始可以复述故事,渐渐自编故事,这对发展孩子。
3 大量阅读。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看书,这对她想象能力的发展就有利了。因为靠听别人讲故事,总归有局限,如果自己通过视觉来阅读,就可以经常主动地进行再造想象。所以,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就要及早指导孩子阅读,而且还要多给孩子买些书,为孩子大量阅读提供条件。
4 绘画和写话。从小教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她的观察力,也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为无论画什么,总是先想象而后才画出来的,即使三四岁的孩子,有时画个东西什么也不像,但这培养了她的想象能力。至于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让孩子把想说的写下来,也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好办法。因为要通过文字写清楚一件事,没有反复认真的想象是不可能的。
5 多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经常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游戏,让孩子适当看看电视和电影或者是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挥想象能力。
6 丰富语言。尽管孩子的头脑里有丰富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形成丰富的想象。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7 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 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 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 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 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链接世界:
身在美国,两个孩子都在美国读书的妈妈陈晚告诉你,美国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
1 美国小学里艺术类功课的设置,要比中国丰富得多。算术语文固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我家二宝的绘画课上,有一次美国老师就是这样告诉学生的:来,你们都画一个外星人吧。这堂绘画课的结果是,美国老师收到了几十个外星人的图片。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外星人的孩子们,最后都得了高分。
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随后,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
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作曲家是根据什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的?一定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晚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贝多芬的晚期成就。
2 美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field trip)。
美国学校外出远足教学的距离有远有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比如我家二宝去年上音乐课时,全年级同学跑到纽约的百老汇观看音乐剧去了。最近二宝的学校又去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艺术馆看画展。我觉得无论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美国学校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方面非常用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校借鉴。
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 fair)。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来试试身手。记得我去年参观一个科学节时,看到一位美国孩子的研究课题非常有趣,他研究的是可口可乐瓶子的变迁史。还有孩子研究当地出产的岩石。
3 让孩子做喜欢的事,他才会做得最好。
想象力范文5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想象力是感性知性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想象力的魅力在于他可以将自己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力的作用就是他可以使自己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
(来源:文章屋网 )
想象力范文6
家长们肯定都还记得那一场有趣的官司: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结果是,家长打赢了官司,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歌德母亲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讲故事的方法很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事则让小歌德发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由发挥就是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
然而,一种怪现象正在孩子们当中蔓延开来,使我们原本聪明无比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想象力。那就是“懒脑”现象。
“懒脑”现象: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迈克尔・施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孩子与30年前的同年龄孩子(1976年)相比,3~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已大幅度提高;而1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大幅度升高,相反要落后1~3年。原因是:学校密集的考试;经常看电视(只能鼓励孩子们的被动性);很多时间玩电脑,使他们不愿做对开发智力大有裨益的动手能力的手工活。
让宝宝从小拒绝“懒脑”,摆脱“懒脑”,放飞想象力的翅膀,你可以这样做:
1 大量观察。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头脑里的形象是通过广泛接触事物而形成的,丰富、开阔而深刻。反之,孤陋寡闻,头脑中形象单调且稀少,想象自然狭窄、肤浅。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多让孩子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孩子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孩子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的事物形象。
2 让孩子多听故事。多听故事,就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听广播中的评书连播、电影录音剪辑、相声等节目,还要抽空多给孩子讲故事。同时,还要启发孩子自己多讲故事。开始可以复述故事,渐渐自编故事,这对发展孩子。
3 大量阅读。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看书,这对她想象能力的发展就有利了。因为靠听别人讲故事,总归有局限,如果自己通过视觉来阅读,就可以经常主动地进行再造想象。所以,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就要及早指导孩子阅读,而且还要多给孩子买些书,为孩子大量阅读提供条件。
4 绘画和写话。从小教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她的观察力,也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为无论画什么,总是先想象而后才画出来的,即使三四岁的孩子,有时画个东西什么也不像,但这培养了她的想象能力。至于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让孩子把想说的写下来,也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好办法。因为要通过文字写清楚一件事,没有反复认真的想象是不可能的。
5 多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经常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游戏,让孩子适当看看电视和电影或者是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挥想象能力。
6 丰富语言。尽管孩子的头脑里有丰富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形成丰富的想象。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7 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 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 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 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 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链接世界:
身在美国,两个孩子都在美国读书的妈妈陈晚告诉你,美国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
1 美国小学里艺术类功课的设置,要比中国丰富得多。算术语文固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我家二宝的绘画课上,有一次美国老师就是这样告诉学生的:来,你们都画一个外星人吧。这堂绘画课的结果是,美国老师收到了几十个外星人的图片。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外星人的孩子们,最后都得了高分。
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随后,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
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作曲家是根据什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的?一定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晚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贝多芬的晚期成就。
2 美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field trip)。
美国学校外出远足教学的距离有远有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比如我家二宝去年上音乐课时,全年级同学跑到纽约的百老汇观看音乐剧去了。最近二宝的学校又去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艺术馆看画展。我觉得无论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美国学校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方面非常用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校借鉴。
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 fair)。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来试试身手。记得我去年参观一个科学节时,看到一位美国孩子的研究课题非常有趣,他研究的是可口可乐瓶子的变迁史。还有孩子研究当地出产的岩石。
3 让孩子做喜欢的事,他才会做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