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战续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战续集范文1
【关键词】语法化;重新分析;类推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parameter setting)。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 DO 与 IO” ,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neutralization),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agent marker)。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pivot),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semantic similarity)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的,所以整体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前移了,这是现代汉语影响全局的语法规律之一。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导致了S+PP+VP范式的出现,该范式的类推作用使得联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倾向于语法化。(石毓智,《现代汉语变化的动因和机制》2001)
第三章主要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结构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问题。首先,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作者认同Hopper&Thompson的观点,“把”是一个高度及物性的标志。现代把字结构中,宾语NP必须特指,而且谓语动词因体标记“了”的存在而有界化,这些都决定了“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标记。
因为“把”字代替了上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其用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不大,可视为同形异义现象。但在近代汉语中,它可作为实义动词,可用于连动式和目的结构中,甚至作为高度及物性的标志,语义范畴日益抽象,构成一词多义关系。同理类推,作者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一个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了语言的本质问题。作者从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临摹现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质,这就有力的挑战了索绪尔一派的语言任意观,也是对普遍语言学作出的贡献。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把字句的产生仅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结构,并没有新的语序产生,况且这种句法宾语前置的比例还不到1/10,可以这样说,200多年来,汉语的语序一直相当稳定。
三、语法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字“了”的演变历程及其理论意义。现代汉语中,“了”主要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中:作为句子附着成分(sentential clitic)表示完成体意义和作为后缀体标记(suffixal aspect marker)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两种用法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应属于同形异义,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渊源不同。
词缀“了”源于上古动词“liao”,意为“完成”。“了”同“却”都可以用于“V+O+完成动词”格式中,这两个成分句法和语义上的象似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重新分析,最终出现了“V+O+了”的格式,同时联动结构的出现使得“了”前倾化,而“S+PP+VP”范式的影响又促使了连动式中第二个动词的语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与动词的词汇边界凝结成一个整体,动词和“了”相应的由句法关系变成了形态关系。但作为动词和作为词尾都体现了一种状态的改变,因此,这种语法化过程可以称为隐喻延伸或者类推,即从动词意义中延伸出来的新意义。完成体标记“了”,是一组表示完成体意义的句尾成分如“也,矣,来,了”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得”的语法化以及有关的理论影响。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为实义动词,还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态助动词;晚期,在连动式的类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组心理动词之后,其语义不断抽象化,直到扩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V-得”格式与“得-V”格式中,“得”字语音语义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们之间的重新分析,再加上连动式的类推就产生了“V-DE-V”格式,继而便是“V-DE S”结构,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其中,当它表达潜在意义时,“得”是一个中缀;用来描写时,“得”附着于第一动词成为其后缀,这也是类推扩展的结果,源于第二个动词由非状态动词扩展出状态动词,也体现了象似性。由此可见,“得”从古到今的变化反映了由实义动词向词缀的变化,即由自由词素向粘附词素的变化,证明了“得”字的发展正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Bybee & Pliaca 从历史记录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词素倾向于由词根语气发展为认知语气。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有一种语法化的趋势;“得”由词根情态词发展为认知情态词的过程说明其发展史是一部语法化的历史。同时,情态动词的词根语气和情态语气经常会发生语气含混现象,正是它带来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动词之前移到了动词之后,逐步语法化。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这几个汉字的发展历程,在描写的基础上引进了理论思考,把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指出了一个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具有各种各样的外部特征,如整体性(integrity)、聚合关系变异性(paradigmatic variability)、依附性(bondedness)、辖域(scope)。
四、结语
该书运用系统的观点既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几个语言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用法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机制提供了另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框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突破了传统的以描写为主的语法化研究,引进了理论思考和解释。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从语法形式的内部寻找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忽视了语篇策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认知和话语的语用因素,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王葆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尝试,外国语,2003) 。 因此,不但要从历时角度探讨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还应该揭示历史演变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从社会学和功能观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石毓智.现代汉语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寒战续集范文2
坚持特色,确立人才培养体系
上外在全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确定了“学科强校”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发挥外语优势,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建立的体系中有38个本科专业,其中25个为语言类专业、13个为非语言类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正积极打造“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开设外语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推动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应用经济学国际创新人才、涉外法学人才的培养。学校已陆续与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社、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第一财经传媒(CBN)、上海外语频道(ICS)等建立联合办学体系。
打造团队,提供人才培养保障
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业务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条件,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聘制度激励人才,改革评价制度,更好鼓励人才潜心治学与教学,设立青年团队,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籍的科研、教学队伍。学校先后设立“名师工程――211学术骨干计划”“引才工程――211特聘教授、211讲座教授计划”“育才工程――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计划”“育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平台,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高质量的高端国际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寒战续集范文3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 221000)
(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Xuzhou 221000,China)
摘要: 本文提出了如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对徐州汉文化景点进行保护与展示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龟山汉墓景点保护与展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案,为徐州汉文化景点的保护与展示提出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of Han Dynasty culture in Xuzhou by 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to research the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of Han Dynasty culture in Xuzhou based on 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research pl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the scenic spots of Han Dynasty culture in Xuzhou.
关键词 : 增强现实;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
Key words: Augmented Reality;Han Dynasty culture;scenic spots;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34-02
项目来源:本文系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研究》(项目编号:1115088649990217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敬斋(1970-),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实用技术。
0 引言
随着移动终端和个人数码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的载体普及化程度提高。目前大多数手持移动终端都内置了百万像素以上的摄像头,并集成了如:蓝牙无线接口和WIFI、3G等高速无线通信功能。在一些高端的移动设备中,还内置了与通信基站协同工作的gps定位设备。这些条件为AR提供了一个平民化使用平台。本文提出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旅游保护与展示方案。这套方案的使用,可使用户快捷方便地了解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汉文化人文历史、实时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等。楚汉风韵,作为著名的千年帝都,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徐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传统的旅游方式及游客游览体验亟待升级。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化智能化,以及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高科技化的旅游体验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主要阐述增强现实在旅游活动中的技术应用,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与应用,游客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旅游信息,能看到早已消逝的各个时期徐州龟山汉墓景区原貌,能亲身体验到古时的徐州汉文化风情,能和徐州名人旧事产生交流交互等全新的旅游体验。本文旨在研究如何运用高新科技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构建徐州国际旅游品牌新形象。
1 “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将虚拟物体与真实的环境相结合,以达到为真实的场景环境提供信息扩展和增强的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AR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是人机界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以往的技术相比,它有着显而易见的特点和优势:
①真实性。AR的优越性体现在让虚拟世界中的物体与真实环境相结合。操作过程中没有隔离感,环境变成幻境的必要部分。②实时互动性。AR的最大意义是与真实环境的实时同步,并能与用户产生真实可信的交互。它让虚拟现实成为过去,给人们以真实的体验感和现场感。③实用性。AR的应用领域也是非常的广泛,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信息辅助到工业产品演示说明、从科普知识展示到军事演练模拟,它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④普及性。随着移动终端和个人数码设备越来越智能化,AR的载体普及化程度提高。
2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的意义
2.1 研究目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但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甚至后人自己人为的破坏都对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有些都已经完全遗失,因此必须利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艺术手法来进行修复和复原。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手段的兴起,新兴的考古数字博物馆、文物复原系统等手段的应用,对文物的展示、修复和复原起着不小的作用,为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AR具有实时的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融合的特点,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在在文物保护与展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2 研究意义 AR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配准的特征,运用AR技术的文物展示方式,不仅仅要为参观者提供有关展示物的简单的文字信息,而且还要对展品诠释以详细的文字资料、图象资料、配乐、语音解说、视频和三维模型等信息,进而把参观者对文物的实时交互变为了可能。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计算机进入虚实融合的环境并能操纵系统中的对象并与虚拟展示物进行交互,把以“静态”为主的参观方式,转变为多感官互动的“动态”参观方式。AR在文物展示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AR的文物展示具有以下意义:
①提高文物的展出率与展出效果。尽管收藏于徐州龟山汉墓景区各类文物数量颇大,种类很多,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展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展品有限,而且展品的更换效率较低,游客缺乏游览的兴趣,而AR技术的应用,则能将所有藏品制成3D文物模型,展示文物原貌,供观众零距离的观摩与研究,激发人们的参观兴趣。②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在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文物当中存在大量的易损文物,即便人工修复后仍然很难长期用于研究与展示,而利用AR技术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预先展示文物修复后的原貌并对修复中的环节进行预演,有利于延长文物寿命。③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徐州龟山汉墓景区位于山体内部,大量文物因条件限制,目前不可移动,而AR技术能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存。④整合并共享文物资源。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文物展示长期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陈列手段,简单介绍藏品的年代和用途,难以使观众了解藏品的内涵,不能更好地激发游客的兴趣。AR技术能够更加全面、生动地展示文物,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3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汉文化景点展示与保护方案
3.1 专业软件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软件有很多,如ARToolKit、Coin3D和MR Platform等。国内外很多公司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英狮科技,触角科技,威亚视讯等都在研发增强现实技术软件,AR专业软件支持图像识别、位置捕捉、自动三维注册等多种技术能力,协助用户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到各行业之中。
3.2 移动终端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建设增强现实技术网络资源库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多年前,Keith等人曾提出增强现实系统网络化的构想图,通过GPS、无线接入网络可以将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库连上因特网(如图1所示)。现在,这种构想已经变成现实。触角科技开发了一种基于flash技术的增强现实Web方案,该方案无需软件安装和插件下载,为Web用户提供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基于web的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教学、模拟实验、增强技术游戏以及产品展示等增强现实交互体验。
游客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通过GPS技术、手机摄像头和移动AR软件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技术系统。移动终端是AR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应用灵活,使用方面。移动增强现实关键技术有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和三维注册技术等几个方面。将移动设备(如PDA)和智能手机作为增强现实技术的新载体,将其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较之于头盔显示器(删D)的AR系统而言,在灵知性、移动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多的技术优势。
4 建设方案
为完成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景点体验分析,本文设计了一款以徐州龟山汉墓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系统,该系统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了多种技术要素、功能要素以及情感要素。该系统的旅游展示路线为南北两条甬道。通过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旅游设计徐州龟山汉墓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系统,既能够欣赏到 8 处景点的风景,又能够了解到甬道设计施工精度之谜、星宿分布图之谜、刘注前殿未解之谜及壸门之谜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南北两条甬道是徐州龟山汉墓的标志性建筑,以南北两条甬道为旅游地的旅游设计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徐州龟山汉墓的最新宣传片加载到真实场景中,可以让旅游者在对两条甬道参观时对徐州龟山汉墓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功能上,该系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字导航部分,通过数字地图和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路线,路线中包括南北甬道、刘注前殿、星宿分布图、壸门,在地图中分别以该建筑的图片显示,同时,旅游者的位置以小红球的方式实时显示在地图上,当旅游者位置走近某一景点时,该景点便会激活,旅游者便可以进入相应的介绍界面以及增强现实界面;第二部分为增强现实旅游体验部分,在每一处景点位置,旅游者都可以通过切换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旅游系统进入增强现实界面,通过该部分可以与预先放置于景点中的标记进行增强现实互动,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互动内容包括视频、声音、3D模型等等,通过互动,旅游者可以获取相应的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形成旅游认知。
5 结语
本文根据增强现实技术特点,分析徐州汉文化景区保护与展示的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同时借鉴国内外文化景区保护与展示的经验,提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景区保护与展示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君轶.数字旅游业发展探析[J].旅游学刊,2012,27(8):9-10.
[2]王强.基于 GoogleEarth 平台的数字旅游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马斌,宫婕.基于 WebGIS 和 VR 技术的数字旅游系统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01):31-33.
寒战续集范文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你行《关于我行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暂不移交地方管理的请示》(农发行字〔1999〕121号)收悉。现就有关问题函复如下:
一、同意你行系统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继续按现行办法运行。待国家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办法后,你行系统参加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你行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实行系统统筹中央单位设立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的通知》(财社字〔1998〕24号)规定,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纳入财政部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三、你行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遵守《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社字〔1999〕60号),做好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涉及需要调整基本养老保险费提取比例、增加待遇支出项目、提高养老金标准等重大问题,要征得我们两部同意。
寒战续集范文5
我最有兴趣的就是拍电影、发行电影,拍一些好的能够留存下来的电影是我一辈子追求的目标。我希望100年以后,人们还能看到江志强做的电影,我觉得这就是我能为这个世界做的贡献。至于其他的野心,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当然,也要赚钱,没钱怎么经营下去呢?每个人都要生活。但是我并不追求每部电影都能赚钱。记得拍《英雄》的时候,人家会说,最卖座的是你拍的,票房最惨的又是你拍的。在我做过的所有电影项目里,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海洋天堂》,但那个片子是赔钱的。《海洋天堂》在香港首映的时候,我们请了很多自闭症患儿家庭来观看,放映结束以后有15个妈妈站在我面前说“谢谢你”,我觉得这三个字是对我最好的赞美。
很多人都觉得,学会讨好今天的观众是很牛的事。但我们做电影,最看重的是这些电影能不能带给人好的影响。比如我们投的《黄金时代》,全部赔光,一分钱都没拿回来。但我们还是会说“恭喜,又拍了一部好电影”。这是一部可以留得下来的电影。当然,人家追求票房没什么不对,但我对电影的看法就是如此。
我是个香港人,来内地做电影,至今都抱着学习的心态。在我这里打工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东西是卖给他们这一代人的。这两年有很多年轻导演崛起,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市场大了。以前一年的票房只有几个亿,十几个亿,2015年已经超过了400亿。我拍过一部《不能说的秘密》,当时拍这个电影就是因为周杰伦说所有中国的粉丝、年轻学生都会去看,一定大卖。但拍完以后发现大学生没人去看电影,因为那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没钱,只能看盗版。我相信《不能说的秘密》放在今天,肯定能卖到10个亿。市场在变,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
我喜欢跟那些看到一个东西就排除万难、追求到底的导演合作。比如《狼图腾》的导演花了六年时间做这部片子。一个人能够投入六年做一件事情不容易,我很敬佩 。这也是为什么我无论如何都要帮许诚毅完成《捉妖记》系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