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尔王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1

《西游记》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一心想修得正果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好吃贪睡的猪八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西游记初三读后感700字五篇,欢迎参阅。

西游记初三读后感700字一“又除了一个妖,又降了一个魔,难也吃过苦也吃过……”随着熟悉的电视主题曲,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骑白马的唐僧、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胖胖的猪八戒和挑行李的沙僧。《西游记》主要写了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修成正果。这本神魔小说中的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要问我最佩服谁,却不是孙悟空,而是唐三藏。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唐僧这么胆小怕事,有时还不能明辨是非,你为什么佩服他?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唐僧乃金禅子化身,前三世取经都被妖怪吃了,但他仍坚持不懈,第四世继续取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唐三藏明明晓得一路要遇到千千万万的妖精与苦难,却仍不动摇,坚持与困难斗争到底。为了替天下人取得真经,造福黎民,唐僧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死!

联想自己,我脸红了,知羞了。作业写到一半就想着玩,哪里有耐心、有决心啊!唐僧连整整九九八十一难都这样坚持过去了,难道我连这点小事也不行吗?我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年,没有决心,没有耐心怎么行?!同学们,奋斗吧!做一个坚持不懈的新时代好少年!

西游记初三读后感700字二中国,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历史渊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散发着独特的书香气质。雅致含蓄的宋词,别有一番风韵,元曲随时通俗,可读起来却是朗朗上口。更为熟悉的唐诗,便不用我多说,更是祖国闪闪发光的瑰宝。而《西游记》却与众不同。

《西游记》,自大我幼时,便不断的接触。看电视、读书,都已是习以为常,所以每个情节都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便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品这一杯“浓浓的茶”。不知何时,我再次翻开了那本书,“看”到了那熟悉的面孔,顿时,却有无比多的感触……

——走进那个奇妙的神话神话世界。

“哈哈!真有意思!”“呜呜呜!真可怜!”读完了,我才觉得奇怪,为什么我的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变化呢?为什么我完全入迷,连爸爸喊我也不知道呢?这一个又一个一个谜团包围着我,好奇心告诉我也许只有不断地阅读才可能找到答案。我拼命地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可就是达不到那个效果,我迷茫了。

——找到答案,发现根本原因。

那这两本差不多的`神话故事对比,显然,吴承恩的生动、形象。他把人物的动作、神态用肢体语言描绘的栩栩如生,就如身临其境。以物喻人,以景衬情。衬托出人物的那一份悲、喜、哀、怒和那一份独特的个性与以事物来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使读者入迷。有时还融景与情,叫人情不自禁替主人公喜怒哀乐。

——受到启发。

就如高尔基所言: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全书不论是华美流畅的语言描写,还是个性鲜活的人物塑造,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我想:吴承恩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必定是读了许多的书,才能有如此成就。这也似乎在激励的着我,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西游记初三读后感700字三这几天,我重读了《西游记》这本书。这是明清时期作家吴承恩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本书讲了唐僧师徒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方极乐世界取得真经的故事。唐僧名唐玄奘,他虽善良却胆小怕事。在取经的过程中,他前后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孙悟空—睛、敢做敢当而正义大胆、火眼金且本领高强。猪八戒—贪财好色、好吃懒做,但又不缺善心。沙僧—心地善良、老实本分、踏实能干。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在取经路上帮了唐僧不少大忙。这四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点,性格也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时候,我喜欢看西游记的动画,觉得孙悟空很厉害。认为要是自己有孙悟空那么厉害也可以让我去取经。不过长大以后发现我错了,如果唐僧一行人没有去西天取经的勇气,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勇气,有它才能开始这人生的旅程。

记得有次,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老师,但是我不敢,因为那个老师给我的第一印像就是很严厉,一直不敢接近。所以那个问题一直没法弄懂。终于,我鼓起勇气战战兢兢的走进了老师办公室,老师当时在批改作业,看见我便放下了手中的事。我小心翼翼的把作业本递过去,说:“老师,第5页的第2题我不太懂,想请教一下。”老师并没有像我以为的用那么严肃的像冰块的神情对我,而是用稍带一点指责的语气说:“怎么这么晚才来问我?学了都过了几天了。”随后,便向我讲解了这道题。之后,我突然发现老师好像没以前那么严厉了。如果我当时没有问老师,或许我现在还不明白这道题怎么解呢!

勇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慈悲是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太没勇气了。太没勇气,就变成没骨气了。

《西游记》是一部很好的书,你能在其中发现许多道理。勇敢———是我在其中发现的道理之一。

西游记初三读后感700字四《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饿历险记。他们必须坚强跨越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顺利取得真经,普渡众生。在这取经途中,妖魔鬼怪会处处刁难着他们,艰难险阻会时刻伴随着他们,上什么让他们最终战胜一切,取得真经呢?

团结!是四个人的团结将他们凝聚在了一起,是四份力量的融合让他们不畏艰险,战胜重重困难.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而《西游记》不正是更加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吗?

有人说过:“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放入大海。只有溶入大海,水才会长流不息。唐僧师徒就是团结的化身,是团结让他们排除万难。我们现在不应该如此吗?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团结。当今时代,处处讲究合作精神,只有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功效,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才能战胜更大的困难。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也如此。

《西游记》,它让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让我了解到团结的重要性,唐僧师徒教会我只有讲团结,才会获成功的大道理。

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会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印象深刻。白骨精变了三次摸样,成功地骗过了唐僧、八戒和沙僧,但唯独没有骗过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孙悟空为大家而战,为生命而战,为正义而战,可结果却换来了被驱赶的下场。我相信在孙悟空满怀委屈离去的那一刻,一定让很多人感到震撼,让很多人感到愤怒,也让很多人感到伤心,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我是一个极不爱流泪的女孩,但是从小到大,每次看到孙悟空无奈离去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心中充满了对唐僧的气愤,对白骨精的憎恨和对孙悟空的同情。现在,我长大了,从这一章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眼见未必为实。

村姑、老奶奶、老爷爷,他们的表面都是那么得朴实,那么得善良,可实质却是一个狡猾邪恶的妖怪,通过这件事,“眼见为实”这句古训还真得让人重新审视呢!尤其是在当今如此杂乱的社会,欺骗的手段愈发高明,欺骗的行径愈加猖獗。

面对这些繁杂的事物,我们不该只看它的表面现象,而要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相信科学,现象真理。要知道,任何的谎言在科学面前都会自露马脚,任何的欺骗在科学面前都会原形毕露。让我们理智冷静地看待事物,那么我坚信,每个人都会远离虚伪,远离欺骗。

《西游记》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与谎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会我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部《西游记》,它让我学到的又何止这些呢?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等等,都是《西游记》中蕴含着的道理。一部《西游记》,一部空前绝后的旷世奇作

西游记初三读后感700字五我从小就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但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我明白了,我喜欢的是他那种不知道什么是垂头丧气,永不服输的昂扬的乐观精神。

《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乐观,有不少描写。比如,在盘丝洞,七个女妖已经捉住唐僧,算计要蒸吃他,孙悟空这时在一旁偷笑“这些妖精,好没算计,煮还省些柴火,怎好蒸吃?”他对自己的力量是多么自信,竟可以如此乐观。还有,在狮驼国,那三个老妖已经将他们师徒四人捉住,准备蒸吃,沙僧愁眉苦脸,八戒抓耳挠腮,三藏哭哭啼啼,孙悟空却微微一笑,说:“待我看看这是雏儿妖精,还是把式妖精。”等他听到老妖说八戒不好蒸放在底下一格蒸笼时,笑笑说:“莫怕,是雏儿妖精。”哈!老孙不但很乐观,物理学的也不错吗!

他的乐观,我觉得和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遥想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之中没一个对手。瞪着一双不白不黑的火眼金睛,拿着一根不长不短的金箍棒,九天之上任他歪。在陪唐僧上西天的路上,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一定会上天下地,寻遍诸神,把问题解决。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这么强的实力,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垂头丧气了!

说到乐观和实力,在《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和孙悟空很像,他就是鲁智深。在桃花庄上,小霸王周通想娶刘老太公的女儿,老鲁用计把他打跑后,全庄上下都喊“苦也,苦也”,鲁智深却乐观地说:“俺死也不走。”一个人上了桃花山,交流中一点也没有低三下四的语气。因为他有理,有实力。当然自信而乐观啊!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2

《哈姆雷特》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它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而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哈姆雷特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1《哈姆雷特》是著名的杯具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齐组成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杯具”。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大学密友霍拉旭所说的:“你们能够听到奸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主人公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本该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然而,使他不能理解的是,他不但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并且目睹了母亲和他叔叔克劳迪斯也就是新任国王的婚礼。最敬佩的父王的死去已经使年轻的王子倍受打击,母后对父王的背叛更使他感到痛心不已,并且疑窦在心。雷雨交加之夜,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的哀诉,使哈姆雷特知道这桩暴行是他的叔叔所为,他发誓要为父报仇。至此,哈姆雷特就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和叔叔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难逃一死??哈姆雷特不是那种意志坚决、激情澎湃的人:他思想深邃,情感细腻;他远不是英雄的主角:他年轻、纯真,充满理想与热情,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然而他却又成了命运的玩偶,特殊的处境扭曲了他的天性。他似乎没有周密筹划的潜质,他的行动都是在情境的逼迫下无暇思考时所采取的极端之举,他错杀波洛涅斯就是例子之一。而在最需要行动的时候,他却感到迷惑、犹疑、彷徨,从而错失良机,他又会编出借口,重新沉入恍惚的思虑之中??他永远都在只是下决心却始终没有任何行动。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2《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十分悲惨的复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父亲是丹麦的国王。不幸的是,他的父亲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夺走了王位。不久后,他的母亲也背叛了他的父亲,嫁给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亲,同学,朋友。甚至他的爱人欧菲莉亚都差点成为了他叔父对付他的工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姆雷特毅然选择了复仇这条艰辛的道路。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却折射出一个最现实的社会现象。虽然说,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封建社会了,总是发生着这种帝位之争。可是,我们又有谁能否认,现在就没有这种“战争”呢?

我想,答案也许是没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变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钱,权利罢了!现在这个社会已经物质化,还有什么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去赢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现在,人与人的心相隔太远了,人之间的情感也被冲淡了,被利益冲淡了。亲情还是利益,我想现在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吧!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赚下了较为丰厚的家业。在他七十岁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为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儿见此就不肯了,她说:“同样是子女,为什么我就没份?我也要得一半……”为此,两兄妹不停地争执,甚至还闹上了法庭,老人见了十分伤心,被自己的女儿给活活地气死了!大家也许还不知道,他的女儿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经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还买了一部几十万的小车。可是,她就是要争得那点利益,结果将自己的父亲给活活地气死了!

也许,这就是生命之悲吧!现在,人们的心灵都被这利益的灰尘给蒙蔽了。人们只是看到了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贵的亲情,友情!

不要再让这样的生命悲剧发生了!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3《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4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具有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说,他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锁解脱方式,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

有人说,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

也有人说,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

他是谁?

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鲜明历历。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奥菲利亚那样牵挂的人,让自己牵挂,让自己在乎,他也一样牵挂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会担心红颜消失,即便走尽红尘之路,也会如美丽的奥菲利亚一样,从容赴天国。奥菲利亚,给了我那么多美丽的联想,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情。奥菲利亚甚至让我觉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动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对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奥菲利亚只能如一条自生自灭的小船,能让她从容美丽的香消玉损,已经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里。

奥菲利亚的命运只能维系在王子身上!王子爱她,至少曾经爱过。她也确信王子爱她。连她的哥哥、父亲都看得出来。可是,王子背负着替父报仇,为母雪耻,为国除害的大任!这些都比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来的重要!他在复仇的火海中挣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抗争,他在对母亲的失望中奋斗,他在对周围人的围追堵截中,像个猎豹一样左躲右闪,伺机反攻,这一切,让他没有时间再去关心爱情,关心一个爱着她的女人。

这个女人甚至成了试探他的筹码,这个单纯的姑娘被人利用了来试探自己的爱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是受新国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杀掉了偷听的老臣——他心爱的姑娘的父亲,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奥菲利亚,这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不在身边,哥哥在外流浪的情况下,疯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过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他们全都谢了。”

作为大臣的女儿,她必须谨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还要她跟王子保持距离,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孩。父亲让她试探王子是否真的疯了,她也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儿。现在,她可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所爱的人采花,跟他对话,在王宫里出出进进。甚至,按自己的意愿,去编织花环,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唱歌远望,那结果是,树枝断了,连同她一起,顺水漂流、顺水漂流,带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天国。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3

一、任务教学法的理论概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阅读活动是参照之前的各种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并融合渗透了第二语言教学理念,并在R·M·加涅等所著的《教学设计原理》指导下,以任务型活动为主的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明确规定教师要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要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它注重在交际活动中逐渐习得语言,强调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有机结合,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本身,体现“做中学”。在课堂上,老师应按照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完成各种语言任务,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简言之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通过参与、互助、交流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学习的理论框架包括前任务(pre-task),任务中(while-task),和后任务(post-task)三个部分。在前任务阶段,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输入,比如向学生介绍任务的主题和布置相关的任务;在任务中阶段,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互动(如小组活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在后任务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知识。

二、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设计遵循原则

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兴趣取向,即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教学中至少有一部分任务要与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相似,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这样可以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

2.任务型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者与文字之间信息的沟通。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者对文字信息的解码、加工、处理,最终达到对文章的全面理解。这种对信息沟通能力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文章中语法、词汇掌握的要求。

3.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单一的和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多层次性,即任务设计要有多样性。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太过单一的任务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因此,它往往表现为由一连串任务组成的任务群或任务链,前一个任务往往是后一个任务的铺垫,后一个任务则是前一个任务的延伸和扩展。阅读教学正是通过这一串“任务环”来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一般来说,“任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列举、整理、比较和解决问题分享个人经验及项目,等等。为了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量使任务的形式多样化。

三、构建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读前(pre—reading)的活动:包括熟悉话题、预测内容、猜测词汇、激发兴趣和欲望和布置任务等;读时(reading)活动:包括认读、略读、跳读、细读、推读、为课文选择或添加标题、根据所读内容制作图表、判断情况的真伪等;读后(post—reading)活动:转述所读内容、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续尾、写摘要和读后感等。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任务设计

1.阅读前阶段(pre-reading)在阅读前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布置任务及呈现要解决的问题,介绍为了完成这阶段的任务所需要的技巧、方法、及步骤,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白阅读要求和目的。

2.阅读阶段(reading)本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清课文的结构和具体内容。教师在这个阶段所扮演的是协调员、指导员和监督员。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在此过程中还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输入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语篇的熟悉程度。

3.阅读后阶段(post-reading)本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探讨阅读内容。学生个人或小组可以表演、报告、陈述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也可阅读同样题材的文章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角色是语言指导,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

4.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以人教版教材SEFC Book2B Unit 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的Reading为例。对英语阅读课进行任务设计。教材内容: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莎士比亚与他的戏剧”,内容涉及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李尔王》、《亨利四世》、《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本课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都是依据“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威尼斯商人》而设计的。这一课是高二英语下册书第十九单元阅读理解部分,是有关《威尼斯商人》的情况。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应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便于能更好地了解英国和意大利的风土人情。本课围绕还债这一主题,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但也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本课词汇量大,尤其在描写刻画人物时,文章运用大量的动词及一些原汁原味的表达。

四、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学习可分为输入(听、读)和产出(说、写)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只单独使用一种技能。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对听读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阅读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然后再进行说写活动,这样对所学内容理解、记忆更深刻。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4

上篇:播撒书香

讷河实验学校创建于1990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师生员工近3000人,是讷河市的窗口学校、热点学校。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日月光华,历经风雨,播种希望,收获着美好的未来;这是一座朴实无华的育人摇篮,莘莘学子沐浴知识的阳光,阔步走进科学殿堂;这里高扬着人文的旗帜。无为少年在这里可以重新找回自我,依然绽放绚丽的生命之光。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把“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作为不变的办学指导思想。特别是2002年,讷河市实验学校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点校后,校长李绍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所好学校,应该是探索和求知的海洋,它的魅力在于有良好的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是学生发展的最佳空间。如何采取一种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经过深思熟虑的认真思索、反复论证,校长李绍元以缜密的思维、流畅的表述、独到的办学理念,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全面提高,全程育人。决定以开展读书活动、创建“书香校园”为突破口,用校园文化的积淀,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课改实验的彻底、全面实施,继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明天服务。当时,创建学习型社会还没有像现在被认知和唱响。所以,此举的成败也关系到实验学校以后的生存与发展。但校长李绍元坚信,只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有好处,就应该义无地顾地走下去。

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他们艰难地迈出了可喜的脚步,并采取了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在小学生中试点,寻找家长的支撑点;第二步,在全校铺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第三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构筑推进创建“书香校园”的不竭动力。

确定可读书目,解答读什么书的问题

读书,如何读、怎样读是关键。开始的时候,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将其分解到各个年级,然后将这些书目印发给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供他们参照执行。随着读书活动的开展,课程标准推荐的读书篇目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又开展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调查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德育工作需要,将这些课外书按年级推荐给学生,如一年级的学生多选择一些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尽量图文并茂:二年级的学生选择一些拼音读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五、六年级学生读袖珍本的《四大名著》等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读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让学生爱书,养成读书的习惯,由浅入深,然后再选择一些知识性、教育性梯度增加的书,让学生、家长看到成绩,让学校教育教学双丰收。而且每年的寒暑假,他们都将这些书目重新调整发给学生。

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无书可读的难题

首先学校将读书篇目推荐给学生,动员学生自己购买。对于那些贫困生我们坚持一个不能少的原则,保证创建“书香校园”的全员性,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学校投入充实学校图书室,供师生借阅。二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捐助。三是师生捐助,学校每年都积极开展为贫困生捐书活动,今年年初就为贫困生捐款2000余元,购买了128本工具书,捐给64名贫困学生,让寒门学子也能在同一片蓝天下,毫无顾虑地沉醉于翰墨书香之中。

另外,积极开发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图书共享借阅活动。他们号召全校学生,每人定期带一本书放到班级图书角,供其他同学借阅,为了规范管理,制定了《图书共享借阅登记表》,记录借出者、借阅者、借阅时间,既避免失传和损坏,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感恩。这样既节约了家庭购书支出,又有效地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指导学生读书,探索怎样阅读的课题

为了让学生读懂书、会读书,学校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推进。坚持课内指导,要求语文教师上好阅读课。为此还办起了阅读写作特长班。更重要的是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推进,如一本好书的推荐活动,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读后感展评活动,坚持填写读书积累卡,如此不仅使学生读懂书、会读书,更使学生爱读书、会用书。

落实保证措施,研究持续发展的专题

为了保证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深入持久,实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推进。通过保证时间、活动推进、实施发展性评价,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方便,中小学生区别对待。小学学习任务比较轻,所以利用早自习一部分时间统一读书。放学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家庭读书任务,这样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过度看电视和上网玩游戏。充分利用好双休日和寒暑假,通过任务量控制学生的读书时间。小学生闲暇时间多,自制力差,制定短期读书计划,教师及时检查,确保按时完成。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和学习习惯,所以制定长期读书计划,留给学生弹性时间、自主时间,教师定期验收。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读书活动的深入持久,关键是如何循序渐进、推陈出新。还要考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连续性、递进性,即年级的连续性;又要考虑到整体推进、不断纵深发展,即整体的发展性。

在年级的连续性上,学生读书目录的推荐仔细斟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兴趣、爱好、习惯、责任的发展规律。所以,在一年级开展了看图讲故事,二年级举办了成语接龙比赛,三年级开展了故事大王评比活动,四、五年级开展了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六、七年级开展了读书笔记交流活动等等。

在整体发展性上,充分考虑到两次活动的递进性,把每一次活动都作为对前一次活动的超越,对下一步工作的探索。如:首先开展了一本好书的推荐活动,随后又开展了一本书的评析活动和校本剧表演活动等等,不断向深层推进。

活动推进,就是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手抄报评选、读书笔记评选等活动不断将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向深层推进。每一活动的选择、开展,都注意它的实效性,都不断创设新高,避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读书报告会就有两种形式,以年级为单位的读书报

告会和全校性的读书报告会。

各年级的读书报告会,每学期举办一次,就在学校一楼的电教室举行,已经上台汇报过的选手不能再上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走上台来展示自己,实现真正意义的全员性。

学校性的读书报告会,在政府礼堂举行。聘请教育局、宣传部、关工委、文明办、团市委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一方面请他们进行指导,广泛征求意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影响,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将其转化为推动创建“书香校园”的内驱力。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创建书香校园注入不竭的动力。学校制定了《实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将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内容,分成等级为学生颁发证书,并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使学生的爱好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演化为社会责任和高尚追求。由于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也极大地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成为活动顺利开展的家庭保证。

在教师当中开展了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创建走廊文化,增设走廊论坛,走廊已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相互交流读书、写作、绘画的地方。

目前,全校师生正在探讨新形势下,建立文学社、读书沙龙、读书博客。教师们用爱去放飞,用情去感染,用心去浇灌,用勤奋去收获,用心血默默铺筑学生起飞的跑道。

下篇:收获希望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有进步,往往根源在环境。外部环境又如过滤器,荡尽沉渣,余下的是无比纯净的天空。教育,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温暖的,是一种殷切的期待。讷河实验学校教师如杜鹃啼血,似春蚕吐丝,像蜡炬燃烧,引领读书活动深入开展。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讷河实验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校师生切实感受到了创建“书香校园”的好处,意识到在这充满书香的校园里学习,足以收获着让他们去骄傲一生的资本。

创建“书香校园”,积淀了学校文化底蕴

高尔基说:“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创建“书香校园”,全员性参与,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读书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书香溢满校园,书香盈满人生,让书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学生,实际上就是实施“文化育人”。平时,学生们交流读书笔记,把手抄报悬挂在走廊,创建走廊文化,也是文化的交流。在读书活动中,学生学识不断丰富,心灵得到净化,言行变得文明,品德逐渐升华,形成了一种人文文化。另外,创建书香校园活动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品牌。探索实践中,它已成为讷河实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推动讷河实验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所有这些,都成为学校史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积淀和宝贵财富。

创建“书香校园”,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书香校园”,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是在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措施。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培养了学生终身必备的学习习惯。它对提高学生智商、情商都有重要作用;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进行心理暗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小学三年级的孙稚添同学,在学校教师举办的公开课上,被聘请讲恐龙常识;二年级的学生看了相关书目后,和班主任教师共同探讨“做个好孩子不容易”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学生们在书的伴随中成长、成熟。讷河实验学校对学生重基础、重能力、重个性、重发展,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最终达到高兴奋度、高信息量、宽思维领域的教学效果,引导和促进学生向立体多元化人才发展。所以说,创建“书香校园”,是一举多得的育人工程。

创建“书香校园”,创新了德育工作机制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高师院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2-0119-04

文学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文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启迪与洗礼是独一无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杰出写作才能力的作家们用生命创造出来的。“无论是理性的启迪还是感性的润泽,它们都让人滋生出一种可歌可叹、可圈可点的冲动与激情。”文学特有的品性和功能决定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大学的讲坛总是回响着文学的声音与温情。大学的理想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一技之长外,还应该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里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英美文学作为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感悟美、汲取美,坚定人生的理想,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近些年来,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过去在大学校园曾经出现的人人读外国名著、外国文学讲座场场爆满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将英美文学课划分为英语专业3大版块课程之一的“专业知识”版块,并明确规定应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学课已被彻底边缘化。李公昭教授描述文学课已“从主干课、必修课沦落到选修课、讲座课;从二十人的小班、讨论式上课改为两三百人的、讲座式的大课堂;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期。对该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放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引起了很多教育人士的忧郁,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探讨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原因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造成英美文学受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带来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又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盛行,社会日益技术化、物质化、非精神化。在大学校园,以往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被注重个人的、追逐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个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为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便创造舒适的物质生活,学生们只想学一些实用知识,因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更乐意投入时间好好学习的,只有能用证书衡量的“专四”、“专八”和计算机等课程。浮躁之风对校园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忙,忙考证、忙兼职,或者忙着打游戏,根本没有功夫静下心来好好读英美名著。

2 人文教育的失衡

教育分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传授以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人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个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应该做个怎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文与科学是人类发展的两只羽翼,缺一不可。如果说科学教育代表了国家和个人的实力,那么人文教育则是国家和个人的灵魂。改革开放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归结起来,就是重功利,轻素质。”张中载教授也指出:“当前的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一面强调得多,研讨得多,而人文主义的一面声音微弱。”由于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外语语言的工具性,因此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和课程应运而生。人文教育在高校受冷遇也导致了意于陶冶心灵的英美文学课被挤到边缘位置。

3 课堂教学方法的落后

英美文学课因为课时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到作品主题、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教师讲得累,学生为了跟上老师的思路也手忙脚乱的。因此,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定了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由于学生的角色基本属于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几乎谈不上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由于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阐释角度相对单一化或程式化,不少学生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由于英美文学课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迥异、所涉及知识面广给授课教师比较大的压力,加上学生反映冷淡,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老师忙于科研或兼职而疏于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4 教材的制约

现行很多文学选读的教材内容和语言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有学者举出一个实例:“按照现行教材的体系,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学的体验,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教学的实践表明,为了达到起码的理解,都不得不花去大量时间解释诗歌用词、术语、格律等,文学课成了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文学教材死抱“经典”不放,脉络不清,内容陈旧、偏难,并且忽视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学生受能力的限制,想理解这些文学作品也有点力不从心,便逐渐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

二、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学生,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怎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肩负起历史使命,培养好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每一个英美文学教育者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1 加强对英美文学教学作用的认识

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美文学教育是师范院校在培养优秀教师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如果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那么这个学生将来是当不好一个老师的。“当不好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做不好专门工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专门工作做不好,其影响只在一件工作或者一个岗位上的工作。而教师工作如果做不好,其影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由此可见,师范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文学对学生语言美、意境美的精神熏陶。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知识更新

 

迅速的时代,大学所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能几年就落伍了,但惟有他们在大学所受到的精神方面的熏陶,会受用终生。

英美文学的作用不一定像一些实用课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人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个性,会对学生一生中的做人、做事等产生深远影响。文学所宣扬的关爱、乐观等本身就是一种美。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人把事业、工作、学习从生存层次拓展至生命层次,也就是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从而激发无限的激情、灵感和动力。英美文学教学包含对于价值观的认同与批判,能让学生了解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其个性与创新性。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四川外语学院前院长蓝仁哲教授就提出“学文学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 合理选用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面对不断减少的英美文学课课时和学生有限的阅读水平,英美文学课教师在挑选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精心挑选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与选课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进行讨论。教学内容最好包含文学史、作品和批评方法等3个方面。

以往的教材要么太偏重于对“文学史”的介绍,要么完全忽略了“文学史”。对文学史的简单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课要让学生了解主要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家,但因为课时的限制,教师只需概述“文学史”的内容。对于作品的选择不必过于注重经典,而是要着眼于作品的可读性。教师所介绍的作品不能太难、太枯燥,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能通过阅读感悟人生、亲近生活。

文学课对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也是必要的,但教师选择的理论最好能用来分析课堂讲授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思考、讨论,以便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对作品的分析、欣赏能力。所以,合理选用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3 不断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收集与讲授作品相关的资料,以备课堂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设计,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某个作家、作品及写作特色、文学术语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学生必然会运用一切资源,主动查找资料,认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分析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他们心中的爱伦·坡。学生的展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分析作品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诗中有几种押韵方法?韵脚和长句是如何表现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的?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诠释他在文学评论《创作原理》中所主张的诗歌原则的?诗人是如何以意象美展示他对忠贞爱情的信仰的?坡为什么常选择死亡作为作品的主题?他的另一名作《黑猫》表现的是死亡的浪漫还是恐怖?坡与海明威选择的死亡主题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几个。对于学生的回答与参与,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会慢慢地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的文学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课后,教师还可布置学生就作品中某个片段或场景写读后感,将学生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作品中,这样才真正达到文学启迪人生、陶冶心灵的目的。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运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快速、方便的网络为教师备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根据笔者亲身经历,绝大多数笔者上课时所用的影像、国内外研究的文字资料都是来自于网络,这就大大缓解了普通高师院校英美文学资料严重不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还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或有关英美国家背景知识的录像。当然,教师面对大量的资料,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进行筛选、总结、提炼,然后做成课件。因为英美文学的信息量大,教师用课件将授课内容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减少了板书时间,而且图文并茂的材料更加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理智与情感》时,教师先用课件清晰呈现作者生平、创作的背景、文学成就与地位。然后分析该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评论,以图示的形式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自我、本我、超我的三元人格论和自我保护机制,以便学生能从直观上理解抽象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在分析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玛丽安和埃莉诺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她们的电影片段,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作品如何呈现玛丽安的本我品质?埃莉诺是如何自我调节,将本我的冲动与欲望进行自我抑制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她们身上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来完善我们的理智与情感?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课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查找,或者与老师网上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

(3)将比较文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打破时间上的静态局限和空间的地域限制,把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并不是作家孤立的行为,而是多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的结晶。

以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站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枝条上的花瓣。这里的“面孔”与“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的内涵。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也有很多与意象派主张相似,用意象主导其诗歌的例子。如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和“寒江雪”等若干个意象相互烘托映衬,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类似的诗句还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诗句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中西文化对比贯穿教学的始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外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怎样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其输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知识面、较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每一个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找原因。”…面临困境,改革已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在人文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造就一批批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插图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1-15

[3]杨叔子,素质教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n],科学时报,2005-11-02(5)

[4]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25-28

[5]马爱华,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36-39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