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送灵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送灵澈范文1

一阵傍晚的凉风拂过,竹叶缓缓的抖动,作出萧萧的声音。灵澈,灵澈。你看那竹林摇着头,不住的叹息,你听那叹息悠长而无奈,是为这世道悲哀么?你看那竹林挥着手,不住的呼唤,你听那呼唤热烈而急切,是在欢迎你么?竹叶婆娑,一座古老的寺庙若隐若现于悄悄氤氲的墨绿色之间,迷离,渺远。

“当——当——”浑厚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却每一声都像敲在离别人的心上。如果说我的心是一台古筝,那就像是狠狠的拨动最粗的弦,一下,又一下。随即又与风飘散,散入到黄昏咸咸的空气中去。

耀眼的红不知何时已洒进了竹林,星星点点的落在幽静的小道上,斜阳早已把落寞的橘红色涂满了天际。灵澈转过身,凉风扬起他的衣袖,他把背上的斗笠扶了扶,顿了顿脚步,又拖着疲惫的步子,踏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披着火红似血的余辉,向深山里走去。我目送着他的背影,那样孤独的背影,渐渐远去。竹叶,又开始萧萧的叹息……

送灵澈范文2

【关键词】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干扰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顾客对效率和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这一点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体现得尤为充分。顾客在配送时往往要求准时、快速并且能满足他们由于其他原因而产生的需求变化,例如时间窗变化、需求量的变化等等。在发生这些被称之为干扰因素的事件时,不仅会改变当前顾客的配送计划,对后续的顾客点也会产生连锁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个配送系统瘫痪。现实情况要求企业要快速应对顾客需求改变,迅速制定新的物流配送方案,期望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使整个系统因此而增加的成本最少。

车辆路径问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各自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处理这类问题有随机车辆路径问题和鲁棒方法等。随机车辆路径问题是把可变的各种因素随机化,得出平均水平上的最优方案;鲁棒方法考虑未来将会发生的所有情形,寻求最优方案。但是由于顾客配送时间改变的难以预测性,这些方法有时也不能满足实时快速处理的要求。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以干扰事件发生时的状态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形成对系统影响最小,费用最低的干扰管理思想。这些思想被普遍运用在航空管理、铁路调度、项目管理、供应链等多个领域。

二、连锁零售业配送模式

(一)自营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是由连锁企业自己建造配送中心,由该配送中心为各营业网点进行配送。选择这种配送模式的企业一般属于中小型企业。

(二)供应商配送模式。供应商配送模式是由供应商建造统一配送中心,在接到企业订单后,由供应商进行统一配送。这种配送模式会要求供应商有足够强的配送能力。

(三)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企业将所有配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由这公司统一建造配送中心进行配送。这是现目前运用广泛也是未来将要大力发展的配送模型。采用第三方配送模式,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各界资源,有效的实现劳动分工。

(四)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是指该连锁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集资建立配送中心,实行资源最大化利用。其中的企业既包括连锁企业,也包括物流企业。共同配送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同集货,是指由几个配送企业组成的联合配送车队,从供应商处整体取货后,再向客户发货;第二,共同送货,是指由配送企业组成的车队在各个配送企业处集货后,向客户送货;第三,共同集送,有共同集货和共同送货两者的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配送模式。

三、干扰因素分析

(一)客户订单变动。客户订单变动包括两大类:新增订单或订单数量变化。在配送过程中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当配送车辆正在配送途中,突然接到总调度命令:顾客要求增加或减少货物数量。在这时,配送车辆就不能继续按原定计划配送,而要尽快形成新的车辆调度计划,在兼顾所有客户订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

(二)车辆不可用。造成这种情况有几下两种因素:车辆事故、车辆抛锚。这种情况会导致这辆车不可用,已经不能够再进行配送,需要调整总的调度路线,采取派备用车辆前往或者由其他节点上的车辆代替完成配送任务。

(三)外界环境造成配送延迟。当遭遇交通堵塞、天气糟糕,抗议游行等自然事故,配送车辆将不能继续进行配送,这时,解决的办法只有使用其他的配送中心重新进行配送,否则将不能完成这次配送任务,结果导致顾客满意度下降,企业信誉受损。

(四)顾客时间窗变化。顾客突然要求改变收货时间,这就意味着顾客时间窗发生了变化。这种干扰事件会影响该顾客所在节点的配送完成情况,处理不好还会影响后续节点的配送情况。

四、车辆调度策略

(一)增派策略。当突然发生干扰事件后,运用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扰动恢复方案,这时如果要求需要增派一辆新车再进行配送,那么,在考虑成本等各方面因素之后,决定增派一辆新车进行配送,这就是增派策略。

(二)邻近策略。如果在车辆出发前就能考虑到途中可能会存在这以干扰事件发生,那么就应该让车辆在出发时满载。当干扰事件发生需要救援时,可以通过让最邻近的车辆代替完成配送任务,前提是邻近车辆有足够的货物可以实行救援,这种策略相比增派策略来说,更加节约成本和人力物力,是较优的车辆调度策略。

(三)取消策略。即是对规划路径中的某些顾客不进行服务。如果由于服务该顾客而导致后续多数顾客的服务都不能准时完成,或是车场中没有了多余的车辆进行增派策略。那么就将采取取消策略。因为干扰管理的目标是得出对系统扰动最小的方案。但这种策略经常使用就会降低顾客的满意度,造成企业市场份额降低,竞争力减弱。

五、干扰管理目标

(一)合理的配送路径。合理的配送路径使得物流配送成本偏差最低和与初始路径偏离程度最小。这时物流配送商对成本效益的要求,也是实现节约能源的手段。

(二)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改变收货时间,不仅可能会导致当前顾客不能按时收货,而且会影响后续顾客的收货时间,这对顾客的满意度是一个很大的扰动。运用干扰管理手段,生成调整方案,找出使顾客满意度偏离最低的方案作为调整方案。

(三)降低对初始目标函数的扰动。当干扰事件发生后,新的方案会导致初始配送模型的解发生变化。降低对初始目标函数的扰动也就是降低对整个系统的扰动。

参考文献

送灵澈范文3

焦点一 报修日期存在歧义

郭勇在起诉书中提到,2003年3月3日,他的宾利车行驶到4089公里时,发生了转向杆故障,当日宾利维修站人员进行了维修。对此,北京宾利并不认同。北京宾利专务董事郑浩江说,他们经过反复核查,没有找到当天原告向他们报修的电话记录和维修记录。因此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他们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北京宾利抓住我们一个失误不放。”郭勇的律师杨幼南说,事实上,事发当天是2003年3月24日,但北京宾利是按国外的习惯在维修单上反着写成了“24.03.03”,因此他们在起诉书上写2003年3月3日。“因为这个就想完全抵赖客观事实是站不住脚的。”

焦点二 鉴定专家身份遭疑

事发后,郭勇曾找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王振明、蔡世芳、袁泉等三位专家对故障车进行技术报告分析。但当天,这份报告和三位专家的身份遭到了北京宾利的严重质疑。北京宾利认为,报告中没有委托人原告的姓名,因此不能证明这就是给原告宾利车做的分析。另外,报告中没有随附三名报告人的身份和主体证明资料,因此北京宾利不相信这份报告是真实的。

杨幼南说,王振明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蔡世芳是教授,袁泉是博士。

焦点三 螺母松动原因成谜

送灵澈范文4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理论;古诗英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24-01

许渊冲先生一贯注重“三美”原则,并在数年的诗歌翻译中实践着美文的翻译标准。他认为,诗歌翻译,尤其是格律体诗词的翻译,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主要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要求译诗在内容或精神上与原诗保持一致;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压韵、顺口、好听,翻译时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美;形美主要指行数的对等或增添的原则,在选择词语上的典雅或通俗与原作的一致性。

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A Note to LIU Shijiu

An honest rough new wine,

A swim in it, green ants of vine;

A charcoal stove, of red clay-

Why not join me, this snow-grey day?

译文与原作不仅原作行数对等,而且1-3行,均无动词,语气通俗,与白居易的原诗十分神似。加上尾韵的aabb,在形式上给人美的感觉。

下面我们从对古诗歌中一些词语翻译的处理来看怎样灵活选择表达的英语词语,并能正确地表达原意:

一、形容词后置是翻译诗歌中常见的手法。完全出于声韵的要求。

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新译》:“Before seeing victory, he died in the camp ground,It oft makes later heroes weep with sighs profound!”将“profound“置于sighs 后面,完全是为了步上句“ground”韵。

例:“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

《新译》:“Alone,he’s lost in mountains blue.With sunset his hat’s is carrying.”“blue”置于被修饰的“mountains”后面,是为了与第一行的“bamboo”同韵。

二、倒装是 常见的一种句法,这主要是出于抑扬与尾韵的考虑。

例:“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新译》:“The birds are gone but still roll on the river’s waves.”“waves”与隔行的“graves“同韵。

例: “凉风起天末,”(杜甫:,《天末怀李白》)

《新译》:“From the end of the sky here rises the cold wind.”“wind”与下一行的“mind”同韵。

例:“素手青条上,”《新译》:“Across the green boughs stretches out her white hand;” “hand”与第一行的“land”同韵。“烹羊宰牛且为乐” (李白:《将进酒》)

《新译》:“Kill a cow, cook a sheep and let us merry be,” “merry”作为宾语补足语中的表语,却在系动词前。以与下行的“glee”同韵。“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行路难》)

《新译》:“ Rugged is the path between the cliffs so steep and high,”将表语rugged 置于句首,完全倒装。

三、省略也是采用的一种技巧。下面的翻译很典型。

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新译》:“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ackward birds fly.”第一行中,猿是主语,那么前面的主语分别为“wind”和“sky”,这就是省略了系动词的分词形式being,成为独立结构;第二行,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增加了“and”,由此可见,第一行,省去了“and”,从语法来说,是不完整的,但是,从诗体来说,是不介意的。

例:“顾影无如白发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新译》:“A solitary shadow in the glass, I find all my hair is hoary.”翻译中,也采用了省略being 的独立结构。

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做到,“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三美”论提出后,受到译界好评,许多人将它作为衡量诗歌翻译的标准。“三美”论甚至被用于诗歌以外的翻译领域,可见其影响之大。“三美”原则的实质就是达到“信、达、雅”的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送灵澈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渗透在古诗词中,阅读古诗词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引用优秀的古诗词篇目,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进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彰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理念。[1]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影响深远而有重大意义的。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分类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发现,古诗词主要的类型主要有:描写景物的诗词,吟咏事物寄托诗人的情怀诗词,描写或是歌颂爱情的诗词,描写将士守卫边疆,征战诗词等等。

1.1咏史怀古诗词。《咏史》、《咏史八首》、《焚书坑》、《题乌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写景的古诗词。七年级有关写景的古诗词有:《竹里馆》、《滁州西涧》、《峨眉山月歌》、《送灵澈上人》等等;八年级关于写景的古诗词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黄鹤楼》、《鲁山山行》……

九年级描写景物的诗词有:《望江南》、《关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咏物言志诗词。《归雁》、《卜算子.咏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爱情诗词。《蒹葭》、《无题》等等。

1.5记行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二首》……

1.6边塞诗词。《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渔家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样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长河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家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营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尤其能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语文课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同时,古诗词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2.1教师吃透文本。教师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信息。古诗词教学同样应该把握这一原则,教师吃透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游刃有余,否则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也很难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当教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侃侃而谈时,总是能见到学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是否吃透文本对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从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大量的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这些准备工作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涉及,诗词的写作社会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具体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牢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课堂不只是老师才是主体,尤其对于语文这么活跃的课堂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双主体"角色分工,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诗词下隐藏的传统文化。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流露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无穷韵味。

2.3结合古诗词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契机。基于古诗词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当讲到与诗经相关的古诗词时,老师不应该一带而过,逃避这样的问题,而是借这个契机,给学生讲解或是师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史悠久,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史阶段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一直被世人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用这一类的古诗词作为学生的经典读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然后老师再讲讲关于诗经的故事,引起学生想要更加了解经典诗经的欲望,共同探讨这三种类别的异同,这样学生也会小有成就,这对于他们以后在学习中信心满满;进而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列举诗词的具体例子和学生分析赋手法的特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诗经》的基本常识,而且亲自感受了诗经蕴涵的深厚传统文化,从此学生心中便有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学生自觉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了许多。

3.应用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古诗词是一种社会教育实践的共同需求。教育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应用意义的。

3.1了解传统文化。相比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体裁的文章,古诗词积淀的传统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用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多一点是有一定必要的。细细研究初中的古诗词就不难发现,诗词中存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

3.2丰富人文内涵。笔者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尤其学习古诗词,潜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骚客的人文熏陶。换句话说,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在帮助学生播种这颗人文的种子,初中阶段师生学习古诗词正是为丰富人文内涵做准备。

参考文献:

送灵澈范文6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大类,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要涉及这一重要题材。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南卷的《示长安君》(王安石);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水送别》(韩琮)等。从所选送别诗的考查情况来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在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方面。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奇葩,对送别诗的解读鉴赏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如何解读送别诗呢?

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是特殊意象,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所在。就送别诗而言,“长亭”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也是抒写离别之情的诗篇里常见的意象;“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更是不胜枚举。通过对诸如此类的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这是解读和鉴赏送别诗的前提。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借“柳”“酒”点明离别之情,“朝雨”“渭城”“客舍”“阳关”则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友人的行程。

二、品味语言,开拓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注重营造气氛,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格调。解读鉴赏古典送别诗,要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它的意境。对意境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想象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诗人将“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感伤的画面,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沉和复杂。再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相接,春江渺茫,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意境中蕴涵着作者无边的离愁别绪。

三、分析景物,领悟诗情

读诗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因为情感是诗的生命和灵魂。就送别诗而言,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抚慰,或依依不舍的留恋,或发自肺腑的感慨,只是表达方式或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诗人通过何时的景或物来表现什么,这些景或物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它们要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在通读诗的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琢磨的问题。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肺腑之言,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友人远去难免感伤,诗人却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四、考查手法,评价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情感。就送别诗的抒情手段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用“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烘托。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桃花潭水直抒胸臆。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全诗定格为一个特写画面,钟声、归影勾起诗人的思绪,耳闻而目送,心驰而神往,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全在意境之中,深得融情入景之妙。

阅读训练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色?“隐”“没”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阅读训练二

于易水送人一绝[注]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赴秦国刺杀秦王。临行时,燕太子丹着白衣冠(丧服)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全诗,说说“今日水犹寒”表达了什么意思?

2.这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来推测,诗人所送之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训练三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被后人认为是炼句的典范,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2.诗的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训练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注]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五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说,第一句中的“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训练六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人在什么季节和时间送韦参军?送别地点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2.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请选取其中一句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训练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阅读训练八

送梁六自洞庭山[注]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日见孤峰水上浮”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送别诗》

阅读训练一:

1.描写的是黎明时分天空的景色。“隐”“没”两字表明宴会从夜晚已延续到拂晓,而主宾双方却还不愿分离散去。借空间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离别之情,更显示出情感之深。

2.先写离别时华筵的人和物(室内),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阅读训练二:

1.表明了荆轲不畏、英勇赴死的高风亮节和诗人对荆轲的崇高敬意。

2.从诗歌激昂壮阔的场景来看,所送之人定是与诗人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挚友。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的语序本来是: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调整后更合乎对仗和押韵,而且把“鸿雁”“云山”放在句首,这是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再说“愁里听”“客中过”,这样由景生情,合乎事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2.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以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可谓语重心长。

阅读训练四:

1.“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阅读训练五:

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运用了反诘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相比,是望尘莫及的,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阅读训练六:

1.诗人在秋天的傍晚于丹阳送好友韦参军去江北。丹阳在江南,送别地点在江南。

2.“一别心知两地秋”,既点出了分别的季节,又用两人各自度秋的事实点明分别后相互思念的悲愁,虚实结合,情景融合,意蕴丰富。

阅读训练七:

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乎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阅读训练八: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