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电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电影

英语电影范文1

电影是一种视听并用、音像同步的媒体,利用优秀的原版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情景直观,内容生动具体,对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文电影在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听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英语思维、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词汇学习模式,即视觉学习,虽然有益但不是最有效的。而借助英文电影(英文字幕)进行的视、听觉协同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补充到词汇学习中去。

在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II (《地心历险记2》)中,有这样一句台词里提到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书名的翻译,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中的“league”不再是平时我们常见的“联盟、社团”之意,而是“里格”,一种长度单位。

 

在Ghost Rider: Spirit of Vengeance (《灵魂战车2:复仇时刻》)中,有骑士对劫匪说“Looking to my eyes,your soul is stained by the blood of the innocent. Feel their pain!”(看着我的眼睛,你的灵魂被受害者侵蚀了,感受他们的痛苦吧!)其中“stain”意为“弄脏,污染,污点”。“innocent”意为“无辜的,清白的”。通过这句话,可以轻松掌握两个较为高级的词汇。

 

不少人一谈起英语语法的学习就倍感头痛,原因就是语法太枯燥乏味了。由于对语法失去了兴趣,渐渐对英语学习也没有了信心,以至不能坚持学下去,最后只好放弃。

笔者在观看一些经典英文电影时,注意到有些经典台词就包含着一些基本语法结构,而这些电影台词有助于英语语法学习。例如,在电影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II 中,有这样一句台词,“If it weren’t for me, you’d be in juvie for the next six months.”这句台词就是一个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该句是对现在情况的假设,主句用“would be”的形式表示虚拟。类似的,对电影Ghost Rider: Spirit of Vengeance 中的 “Looking to my eyes, your soul is stained by the blood of the innocent. Feel their pain!”这句台词从语法角度解读的话,句中使用了现在分词做状语,在主从句的逻辑主语一致的情况下,从句的连词和主语及be动词可以省略,由现在分词来做状语。

 

英语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料真实,而且又贴近学生生活,英文电影配音是外语教学的有力帮手。英语电影具有画面、语言、音响三结合的特点,能使声音和图像结合,语言和情景结合,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结合,使英语学习者置身于外语环境中。因此英语电影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通过对英文电影的赏析、模仿、表演、配音等,能在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真正做到“活学”;能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型、思维和文化,在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真正做到“活用”。

 

在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II 中,有这样一句台词,“It’s gotta be tough on him.” “gotta”是一个很口语化的词,相当于got to,因为后者在口语中有连读和语音弱化,类似的例子还有gonna ( going to ),

 

wanna (want to )。

我们都知道英文学习分为四大块,即:听、说、读、写。其中听和读的区别就在于:听的内容是虚拟的,看不见的,并且需要大家在瞬间反应出来,相反读的内容却是可见的,直观的。听力学习的难点就在这里。但是这只是听力难学的原因,并不是学不好的原因。

 

当自己学不好听力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把原因“归功”在听力本身就难这个问题上,而学生听力学不好的真正原因应该归为以下两点:

第一个是pronunciation(语音)。语音其实不单单是一些基本的语音知识,如元音和辅音,除此之外还有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比如“I gotta get out of here.”这一句中就出现了5个单词连在一起读的现象,不熟悉连读的学生很难听出来。

 

第二个是practice(练习)。这是不论学什么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广大学生们深知这一点,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或者换句话说有多少人在课下的时候练习过听力呢?这也许是因为学生们觉得纯粹地去听英语太过枯燥乏味。

 

英文电影是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英文电影在听力学习中具有优越性。它们凭其情节故事性强,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欣赏故事情节中,那些感兴趣的电影类型或者感人的场景更容易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去捕捉听到的信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因而西方文化与英语的学习密不可分。英文原版电影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直观窗口。电影艺术声像感官的多重刺激,立体地诠释了“知识文化”,将“交际文化”情景化。学生从中不仅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表现,更能认知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

 

例如,电影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改编自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地心游记》。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不仅以流畅清新的文笔、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更可贵的是,他那非凡的想象力,浪漫的幻想,直到现在也能使读者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通过电影,学生们不仅能领略到科幻世界的神奇,也能加深对这位原著作者的了解。

英语电影范文2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英语电影范文3

《寻梦环游记》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却以其新颖的题材,反转的剧情,饱满的画面,以及动听的配乐杀出重围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可谓是实至名归。片子轻松有趣却也温情不断,看过的人都被感动得一塌涂地,导演以回忆与遗忘为核心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梦想的奇幻冒险故事。

《怦然心动》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不过是匆匆浮云 。少女用一个镜头爱上男孩,男孩却用一部电影的时间才找到真爱,女孩爱的浓烈却保留尊严,可以爱却不会低到尘埃里,《怦然心动》绝对是一部超级治愈的电影。

(来源:文章屋网 )

英语电影范文4

[论文摘要]英语电影有着地道的口语表达,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欣赏英语电影不仅可以学习语言知识,同时可以获取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只要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优秀的英语电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实现语言和文化双收益。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各种文化,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体现了大众文化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优秀的英文影片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展示了英语民族的文化。英语电影有着地道的口语表达、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最直观、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影视欣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是进行文化和语言教学的重要媒介。看电影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对高校大学生来说英文电影可以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听说能力,扩充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掌握英语语言风格,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

一、电影用于英语教学的优越性

1、营造完整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听说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刺激中习得。英文电影不同于课堂上的场景模拟,它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了练习听说的绝好机会英文电影中有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的感染力,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必然容易接受那些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和感情等几大要素。这种和学习、生活、感情和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英语语言更具有生命力。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会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习得纯正的语音、语调和丰富地道的语言,而轻松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九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2、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会自然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遗忘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若学习者学习动力大,自信心强,焦虑小,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接受英语的能力就会越强。由于电影题材广泛,情节生动,画面逼真,富有极大的感染力,观看电影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如《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和《阿甘正传》等或以波澜壮阔的场景,或以优美迷人的画面,或以至纯至深的情感,或以演员高超的演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感受情节的同时,耳濡目染,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自然、轻松地领悟。每观看一部影片,适当地注意收集、积累生活化的经典语句将这样的语言用在口语交际中让入耳熟通俗易懂口语质量自然提高了。

3、培养语言文化差异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学者Hanvy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识别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第二阶段是识别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接近,但人们的反应有所不同;第四阶段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无论对于培养学生哪一阶段的文化敏感性,电影教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西方人的生活点滴以及思维方式等许多实用的英语知识,只有理解西方的文化才会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才能站在该角色的立场来感受其文化,才能更好的了解、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为以后与外国人充分沟通、无障碍交流打下良好基础。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很大程度地体现在电影语言中。如《碰撞》、《卢旺达饭店》、《通天塔》和《刮痧》等一系列以文化冲突为主题的影片。置身于真实的英语环境中,学生通过英语电影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可以更好的了解与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外国的文化,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扩大知识面,了解风土人情,提高文化素养

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由于中外各国在风俗、习惯、人情、环境、传统、民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这种差异也相应地在各国语言上体现出来。有些差异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和相互影响而已被中国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英文电影中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关系都与中式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仅用语言来分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问题,在了解的基础上逐步分析并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差异,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比如《探索》系列电影纪录片。制作精美,原汁原味的英语,加上精良的音像效果,非常引人入胜,学生们不仅能学习英语,还能学到很多历史地理知识,了解风土人情,提高文化素养。

二、利用英语电影进行教学的方法

1 刚合理的选择英文电影

英遇电影的选择将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选择电影要以教学目标,学生语言水平为准绳,看语言文化信息含量,看语言含量是否大,情节内容是否健康,是否贴近生活,看语音语调是否清晰地道。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选择电影的时候主要以题材轻松、内容简单为原则,如《公主日记》、《音乐之声》、《怪物史瑞克》和《狮子王》等;中级水平的学生除学习语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选择一些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历史题材的影片来学习:对自己的水平比较有信心的学生可以选择《纳米亚传奇》等影片,学习一些比较地道的口语表达。选择影片是还应遵守精泛结合原则。

2、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认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英文电影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及个性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活动。

3、加强观片之前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的导入

教师应简要介绍影片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激活学生脑中的图式知识,帮助其更好的接受新知识。也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鼓励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角色。并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使学生进入观看电影的最佳状态,注意力更为集中,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怎样在实际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减少交流中的“语用失误”。

4、观片之后的语言知识的强化及运用

行为主义理论把语言习惯看成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而习惯形成需要不断强化进行刺激——反应。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根据输入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从输入、储存到产出之前的阶段被称作“孵化期”。教师应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缩短孵化期。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如复述影片故事情节、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写自己的感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背诵经典对白,给电影角色配音等。让学生将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要讨论与写作中,从而提高口语和写作水平。防止学生刚从电影中学到的大量习语、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英语电影范文5

英语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料真实,且又贴近学生生活,英文电影配音是外语教学的有力帮手。英语电影具有画面、语言、音响三结合的特点,能使声音和图像结合,语言和情景结合,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结合。使英语学生者置身于外语环境中,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II 中,有这样一句,“It's gotta be tough on him”。gotta是一个很口语化的词,相当于got to,因为后者在口语中有连读和语音弱化,类似的例子还有gonna(going to),wanna(want to)。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者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文电影有助于听力学习。

英文电影以其真实的语料和具体的语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文电影在听力学习中具有优越性,只要对电影加以甄选,对于听力提高有极大帮助。英文电影情节故事性强,更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电影魂断蓝桥讲述了一名军官和一名芭蕾舞演员的感人爱情故事。在欣赏故事情节的过程中,那些感人的场景更容易集中听者的注意力。

第二,英文电影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加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因而西方文化与英语的习得密不可分。英文原版电影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直观窗口,,电影艺术的声像感官多重刺激,诠释了“知识文化”,将“交际文化”情景化,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的表现,更要追溯认知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012年大片The Raven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与侦探共同追捕一名根据自己作品犯案的连环杀手的故事。爱伦坡是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在这部影片扣人心弦的情节中,也可以了解到美国文学史中的这位重要人物。不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大片开始配有英文字幕,中国学生可以借此了解如何用英文表达中蕴含国文化的词句,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通过观看原版英文电影进行相应的专门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解决听说能力滞后造成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问题。

第三,英文影片可以促进语言言文化习俗和兴趣的学习

英文影片能够促进文化学习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使用这门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如果语言学习者能够很好的与人交流。他一定事先学习了文化(Valdes,1990)。例如:了解英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不可以对着别人的脸打响。不可以将“V”这个手势以手背示人。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学习可以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控目标语言。例如:只有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徒对死亡的态度。才能理解当一个丈夫去世时他妻子讲的这句话。He has been with the God,happy for him.”。也能在这样的场合讲这句话来安慰逝者的亲人。因此说文化学习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Delanoy1997:60)。了解文化的途径,除了读书、上网、听讲座外,看影片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包含了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都传递出思维观念上的差异,与此同时。每一部影片又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学生可以通过《撞车》了解美国这个熔炉国家的种族冲突,通过《冷山》了解美国内战时期的历史等等。由此可见英文影片在西方文化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的有利资源。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喜欢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语言能力提升的快慢。英文影片对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看英文影片会让学生有成就感。交际法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所学的语言。看英文影片符合交际法的教学宗旨.学生不是在孤立的接受英语知识,而是在用英语做事情。其二、在英语学习中借助英文影片。尤其是正热播的影片,满足了年轻人渴望追逐时尚的心理。

第四,英文影片能够加强俚语和惯用语的学习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会遭遇这样的窘境:一、虽然经过数十年正规的学习,可是在回答类似“Yes/No”这样简单的问题时还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当被问到“You didn’t tell a lie,did you?”时。好多人都会回答“Yes,l didn’t.”来表明自己所说的是实情。这会让西方人很困惑,他不知道你究竞有没有讲真话。因为西方人如果想表明自己没有说谎时。会回答道。No,I didn’t.。。二、虽然背了大量的单词,可是仍然既听不懂也不会用。例如:当一个西方人在街上误认了你,觉得很尴尬,随即讲了“Awkward”时,你可能很费解.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字典里对这个词的解释是“笨拙的、难使用的”。事实上在这个特定的场合里“Awkward”表达的是说话人尴尬的情形。上述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不熟悉英语的惯用语和俚语。这些在课堂上、书本中较少涉及的层面在英文影片中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首先、影片中大量生活化的语言能帮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语句:其次、影片的情节,即超语言信息(paralinguistic information)能帮助学生理解某个词句在这一语境中的独特含义(Lonergan,1984:16)。由此可见英文影片在俚语和惯用语的学习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是英语学习的有利资源。

第五,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应用英文影片

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资源,英文影片可以被应用到多种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13语、写作、听力等技能。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这样来设计:

配音(dubbing)

节选~段一分钟左右的片断——反复播放让学生模仿里面人物的语音语调——将这一片断的声音关闭让学生尝试配音——请个别学生出来做配音

角色表演(role play)

节选一段三分钟左右的片断——将学生分组。观看这段影片——学生组内选定角色——反复播放影片让学生模仿——学生组内排练——全班表演

复述故事(retelling)

节选一段三分钟左右的情节——学生连看三遍——同桌讨论互相补充信息——再次观看,同桌相互复述——请个别学生在班级复述

片断听写(dictation)

节选一段30秒左右的片断,将字幕隐去一反复播放数遍让学生独立做记录——同桌共同补充信息——打出宇幕请学生核对写观后感(俐m review)学生观看一部完整的影片——写观后感,发至班级公共邮箱——学生互评

尽管英文影片可以同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但是在课堂应用过程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考虑到影片的长度:除了将英文影片用作写观后感外。节选的影片长度不应超过三分钟,否则学生很难在课堂时间内将影片学精学透。其次要考虑到影片的语言风格:课堂上选用的英文影片语速不要过快、俚语不要过多,否则学生在做配音、角色表演等活动时会因难度太大而产生焦虑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到影片的内容:用在课堂上的英文影片不应该表现男女主角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否则不但会使课堂很尴尬,学生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肖军.新效率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语电影范文6

关键词 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听说教学

一、英文电影欣赏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

1、英文电影作为英语教学手段的潜在优势

英文电影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它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英语民族的文化。英文电影欣赏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电影中精彩的对白、真实可见的英语环境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极好机会。在欣赏优秀的英文电影的同时,既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又能通过练习电影中的经典对白积累更为地道的语言素材,因此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对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2、英文电影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上引入英文电影情景教学,可以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让学生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听到英美人士地道的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有助于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的锻炼和提高。

(1)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语言学家Krashen强调使课堂尽量接近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声、色、形、情相结合的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声像并茂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生动有趣、动态逼真的情境之中听外语。英文电影中的语言含量、贴近现实的生活内容以及地道清晰的发音,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因素,电影中说的英语大多数带着角色专有的气质、情感、口音等特征,加上精彩的对白、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给学生们创造了练习听力的极好机会。在接近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接受听力信息的输入,有助于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生活体验,从而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2)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英文电影既给我们提供了接近现实的英语,又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每个词、每句话在上下文中的使用。通过影视材料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全方位的、接近于母语学习过程的经历,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英文电影是学习发音的极好材料,我们平时练习发音都是对着枯燥的口腔图,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练,发音的练习似乎如此漫长而单调。看英文电影、听经典对白则有助于学生模仿纠正语音、语调,与此同时加速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使所学的孤立的单词、句子和语法变成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东西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存在的环境,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然而,由于各民族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人们在认知方式上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现代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经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因此现阶段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英文电影在提供学习目的语的语词知识、语用知识的同时,也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目的语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通过英文电影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加强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文电影欣赏的教学考虑

以英文电影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但能极大丰富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尤其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英文电影提高听、说能力,提升语言应用水平和技巧。为达到上述目标,英语教学应从影片选择、课前环节准备、课堂环节指导、课后环节强化等方面加以详尽考虑,以期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英语教学手段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带来较大推动作用。

1、影片选择

英语课堂引进英语电影欣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而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从丰富的英语电影资源中选取那些对英语听说有帮助的英文电影,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并尽量遵从以下影片选择原则:(1)思想内容健康。英语电影欣赏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形成时期,那些倡导积极向上、内容健康、风趣幽默的影片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2)影片语言难度不要太大。英文电影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片种繁多,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电影题材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语言能力及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英文电影的选材要语言难度适中、人物对话发音纯正、标准规范、简单易懂。(3)影片情节不要太复杂。对情节复杂的英文电影,学生单纯从语言方面看懂、听懂就有一定难度,就更不用说从中体会其文化背景和意义。因此为避免教学中出现因情节复杂难懂而导致电影欣赏前学生兴趣浓、热情高观后感到心灰意冷、枯燥无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选择纪录片和科普片。这类电影题材虽然内容新颖,重点突出,但片中语言难度较高,语速较快,缺乏情节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而那些情节性强的故事片,语言比较生活化,学生欣赏的兴趣会比较高。(4)影片播放时间不要太长。大学英语的听说课时有限,针对不同的英文电影类型和学生语言水平,选择英文电影时要注意影片的长度。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习者难以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笔者认为播放时间应保持在6()分钟以内。这样学生会感到意犹未尽,欣赏兴趣就会更高。

2、课前环节准备

课前环节准备应含三个要点:(1)影片背景知识收集。每部电影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都是一个时期或一个国家的某段特定历史的反映。要想深刻感受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教师要尽可能做好影片背景知识收集,包括与电影有关的文字和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2)欣赏方法指导。欣赏电影之前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欣赏英文电影不是将电影中的点点滴滴一字一词完全牢记,只要理解故事发展情节,对影片反映的文化氛围有所感悟,与教师配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就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了。至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则来源于对此种教学方法的长期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听、多看、多练,日积月累,语言听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3)对影视资料的编辑和组织。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课程的要求将影视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对影视片断进行合理地编辑和组织,应对电影播放的每个片段的内容和时间合理分配,既要保证片段播放的连续性,又要让学生进入到影视角色中,以保持最佳的教学效果。

3、课堂环节指导

英文电影欣赏不只是教师放映、学生观看这样单向的学习过程,而是以电影欣赏为主线,教师、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教与学的提高、促进过程。在视听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调控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环节的有效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视听课学习效率。(1)播放后问题的总结。观看完影片之后,教师可将影片中的主题、语言要点、文化背景向学生做进一步的细节讲述,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拓宽学生的视野。(2)设计问题。针对影片播放情节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回答,目的是给学生制造用语言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用主动地说来阐述对影片的认知程度,让学生用认真地听来感知别人对影片的评判,一听一说,不经意间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强化。(3)播放字幕选择。教师可通过利用字幕功能,初次播放影片时尽量消除字幕,弱化学生对字幕的依赖性,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捕捉语言信息、渴望听懂语言的欲望。再次播放时可向学生提供字幕参考,让学生获得准确的语言输入信息,进一步巩固听力训练。在提高训练阶段教师可通过选择正常语速或偏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辨音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强化学生听力能力语言输入效果。

4、课后环节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把语言习惯看成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而习惯形成需要不断强化进行刺激一反应。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过程。根据输入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从输入、储存到产出之前的阶段被称作“孵化期”。教师应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缩短孵化期。因此教师在影片观赏后,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背诵等强化语言学习的输出输入训练。

在听说模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影片中的英语情景,从而实现从情景到语言再从语言到情境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而且内化了语言学习效果。

背诵是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观看影片后,可以让学生将影片中的经典对白、黄金句型摘录后反复听、重复背。模仿、背诵片中的经典对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音和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一些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他们在英语交流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上一篇云计算概念

下一篇清爽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