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密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相对密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相对密度范文1

〔关键词〕:碾压式土石坝;砂砾石;相对密度;干密度;灌水法

中图分类号: TU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船闸、泄水闸、电站厂房和土石坝等水工建筑物,其中土石坝为工程级别2级,位于河心洲、左叉河和左岸I级阶地、漫滩上,坝轴线总长1356.94m,坝顶高程66.0m(黄海高程),坝顶宽7.0m,上游边坡1:3,下游边坡1:2.25。坝基处理形式有坝基碾压和坝基强夯两种,坝体采用附近凤凰滩料场天然砂砾石填筑,碾压层松铺厚度不超过50cm,选用16t以上振动碾,一般碾压6~8遍,碾压后的相对密度不低于设计指标0.75。

2天然砂砾石指标

本着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确定本工程土石坝坝体采用附近凤凰滩料场天然砂砾石填筑。砂砾石设计勘探、施工复勘指标如下:

2.1 设计勘探指标

凤凰滩料场天然砂砾石母岩成分为硅质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等,其中硅质岩多呈扁平状和针片状,其余呈圆状、次圆状,泥团和软弱颗粒含量少,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5%,砾石含量为68.2%,粒径以5~80mm为主,80mm以上粒径含量为4.3%。砂以粉细砂为主,含砂率为31.8%,细度模数为1.39~1.9。其余指标都符合规范要求。

2.2 复查勘探指标

勘探方法采用坑槽法,共挖坑槽11个。取样方法采用全坑法,每个试坑取样一组,共取试坑代表试样11组,其中全分析6组,简分析5组。

简分析试验项目:全料级配分析、砂细度、含泥量。

全分析试验项目:全料级配分析、砂细度、含泥量、饱和面干密度、吸水率、堆积密度、坚固性、有机质、云母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值。

砂砾石级配分析(见表1)。

表1凤凰滩料场颗粒级配成果表

复勘成果表明:

①砂属细砂,细度模数在1.47~1.98,平均为1.75.含泥量为3.8~8.5%,其他指标如表观密度、坚固性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②大于60mm粒径的平均累计筛余量为13.6%,P5平均含量为71.7%。

3压实指标问题

目前碾压式砂砾石土石坝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设计控制指标是相对密度,施工质量等级评定控制指标为干密度。具体规范内容摘录如下。

3.1 规范内容

1)设计指标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第18页 4.2.5条 。砂砾石和砂的填筑标准应以相对密度为设计标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砂砾石的相对密度不应低于0.75,砂的相对密度不应低于0.70,反滤料宜为0.70。

砂砾石粗粒料含量小于50%时,应保证细料(小于5mm的颗粒)的相对密度也符合上述要求。

2)评定指标

《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七)碾压式土石坝和浆砌石坝工程》(SL38-92)第83页3.1.7条。砂砾坝体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主要压实控制指标干密度(干容重)按SDJ128-84《土工试验规程》进行干密度测试,必要时应进行相对密度校核。

合格:干密度合格率应不少于90%。不合格干密度不得低于设计值的0.98。且不合格试样不得集中。

优良:干密度合格率须不小于95%,不合格干密度不得低于设计值的0.98,且不合格试样不得集中。

在施工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中明确提出“砂砾坝体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在判定合格和优良时却是采用干密度作为控制指标的,这是有矛盾的,因为设计指标是相对密度,所以施工质量就应该统一用相对密度进行评定,而不是用干密度值进行评定。

3.2 理由说明

相对密度公式:

(1)(2)

一般当填筑的土石料较为均匀时,级配比较稳定,在同一压实条件下,干密度接近常数值,这时可用某一干密度值作为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但天然土石料往往是不均匀的,在同一压实条件下,干密度指标是不同的,若仍采用某一干密度作为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必然出现对易于压实的土石料,压实后的干密度值容易达到,而实际压实结果是偏松的;对不易压实的土石料,压实干密度则不易达到,而压实结果却是紧密的。这样不均匀土石料在同一压实条件下,紧密程度不同,容易发生不均匀变形。鉴于实际天然土石料一般都是不均匀的,所以不用某一固定干密度值作为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指标,而是对粘性土采用压实度,无粘性粗粒土采用相对密度作为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压实标准采用压实度或相对密度,尽管因土石料不均匀,压实后测得的干密度值不同,但达到同一压实度或同一相对密度标准,反映出压实后紧密程度是相同的。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土石料的均匀性一般都不稳定,甚至施工期间经常更换土石料场,在短时间内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设计干密度值,所以要以压实度或相对密度作为设计控制指标。同时,ρd0、ρd max、ρdmin为同一砂石料不同压实条件下的三个密度指标值,若不是同一砂石料的指标则它们没有可比性,计算的Dr值也毫无意义。

3.3 评定建议

建议在新的评定标准中确定一个计算相对密度值合格与优良的评定公式。具体评定标准可以借鉴《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T80/1-2004)对压实质量评定的办法进行编制,该规范压实度计算公式采用的保证率,标准差,极值等参数都比较先进。

4 室内试验

相对密度室内试验采用《土工试验规程 》(SL237-1999)SL237-054-1999操作规程。从试验仪器、土样制备、测定方法、成果分析说明如下:

1 )试验仪器

振动台试筒直径为300mm,高为320mm,试样顶部压重98kg(相当于14Kpa),振动频率47HZ,振幅0.64mm。

2)土样制备

对大于60mm粒径的超规程颗粒采用等量替代法,用5mm~60mm的颗粒按比例等质量替换。

3)最大干密度测定方法

分别采用干法和湿法进行测定,湿法:在晾干试样中按5%含水量加水拌匀后进行装样。

4)最小干密度测定方法

最小干密度测定采用倾注填法。

5)具体试验图表如下见(表2、表3、图1、图2、图3)。

表 2 砂砾石试验颗粒组成成果表

图 1 级配包络图

表 3包络图干密度表

图2振动台干法密度图

图3振动台湿法密度图

6) 现场抽检相对密度值

通过对现场碾压层随意抽测18个干密度值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现场抽检相对密度值表

7) 试验成果分析

结合现场检测的干密度值来看,室内试验采用干法测定的最大干密度值明显偏小,只要现场施工稍微碾压就很容易满足设计要求,而实际施工现场压实效果不好,不能有效控制现场施工质量;采用湿法测定的最大干密度值比较合理,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场压实质量,现场压实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所以本工程室内测定最大干密度方法采用湿法。具体情况可以通过现场抽测的18个相对密度值统计说明如下(见表4)。

采用湿法测定的最大干密度值计算的18个相对密度有一个小于设计指标0.75,为0.72,有三个数值1.03、1.09、1.12大于最大理论计算值1,其它14个数值均大于0.75。

5相对密度大于最大理论计算值1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极少数相对密度大于1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类似土石坝工程中也较为常见,属正常情况,并不影响对坝体质量的评定,对出现这种现象的两个主要可能因素(大于60mm粒径颗粒影响和现场干密度检测误差)简单分析如下。

5.1 大于60mm粒径颗粒影响

目前试验规程中没有将最大粒径大于60mm的砂砾石作为试样的一部分,主要是受试验容器尺寸限制。虽然将大于60mm粒径的砂砾石采用等量替代法转换成有效粒径的砂砾石,重量可以替换,可是材料本身的孔隙大小是无法替代的,砾石肯定比砂密实,干容重大,所以现场测定干密度时,试坑中只要有几个大于60mm以上粒径的砾石颗粒,相对密度值就极可能大于1。

5.2 现场干密度检测误差

现场压实干密度检测采用《土工试验规程 》(SL237-1999)SL237-041-1999灌水法。灌水法是工程上常见的现场干密度检测方法,是一种成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试样质量能较准确称量出来,所以关键就是如何真实地测量出试坑体积,尽量减少试验误差。尽量减少体积测量误差主要有三点要注意。

① 要使用壁薄不易破损的塑料薄膜,尽量紧靠坑底、坑壁及套环壁。

② 要准确读数套环内水位高度。

③ 试坑形状尽量挖成规则形状。

如灌水法测量误差较大,测量的体积就比实际体积要小很多,极容易导致现场干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所以在平常检测过程应尽量减少测量误差,保证数值真实准确。

6其他措施

1) 因为天然砂砾石料场一般都是水流冲积而成,料质构成一般都不均匀,所以做室内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试验取样一定要有代表性,应该尽量多取试样组数。

2) 同时在现场要严格控制砂砾石填筑分层厚度,碾压遍数,作好洒水湿润等有效施工控制措施。

7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碾压式土石坝目前设计指标和评定指标不一致的情况,说明压实质量设计指标和评定指标都应统一采用相对密度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本工程土石坝试验检测情况,探讨试验检测过程遇到的两个问题(室内试验和相对密度大于最大理论计算值1),进行了简单说明与分析。

碾压式土石坝坝体施工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影响因素也多,从室内试验到现场施工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控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截止到目前,本工程土石坝交工验收已近三年,通过对大坝位移、沉降等观测指标分析都达到优良,反映土石坝施工质量控制良好。希望积累的这些经验对今后汉江流域上砂砾石土石坝或类似土石坝工程的施工能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

相对密度范文2

关键词:毛竹; 林分密度; 分株; 生长性状;

中图分类号:S79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4008

1 试验林的基本概况

毛竹试验林位于洋溪镇田里村1林班27-1小班,面积0.6 hm2,林分密度为2267株/hm2。进行全刈、垦复等生产管理措施。海拔高度201.5m,地势较为平坦,坡向南,坡度7°位于山场下部。土壤为第四纪红壤发育而成,肥沃深厚,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毛竹试验林地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7.7℃、最冷月平均气温5.9℃、最热月平均气温32.1℃。≥10℃的积温 2500℃,极端最低温度-6.3℃年降水量1553毫米,年日照时数1649h;无霜期279d,是毛竹原产地之一。

2 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分别在林分密度不同的地方设置2个25.8m×25.8 m临时样地。Ⅰ号样地毛竹160株。母株109株,其新竹(分株)51株,母株与分株比例为2.1:1,H=13.2m, Dg=9.6,郁闭度0.56;Ⅱ号样地毛竹179株。母株163株,其新竹(分株)14株,母株与分株比例为12:1, H=12.3m, Dg=7.1,郁闭度0.85。

以林缘毛竹代替自由生长毛竹。选择35株自由生长的毛竹测量冠幅。为保证冠幅测量的精度,用笔直的竹竿与树冠的最大处垂直,过树干中心量取东西、南北长度,取其平均值,精确到0.01m。用胸径尺测量胸径,精度达到0.1cm。

2.2 统计分析方法

因条件限制,使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

2.3 林分树冠竞争因子(CCF)的计算

3 实验结果

3.1 毛竹分株生长性状测定比较

两个林分密度不同的样地内毛竹分株的竹高相差不大,但分株株数和胸径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 1:

Ⅰ号样地毛竹分株51株,Ⅱ号样地14株,Ⅰ号样地毛竹分株数是Ⅱ号样地毛竹分株数的3.64倍。远远高出Ⅱ号样地毛竹分株数,差距十分明显。结果表明,毛竹分株数与林分密度有密切的反比关系,林分密度越大,分株数量越少。

从胸径比较,Ⅰ号样地的毛竹胸径最大为11.8 cm,最小是9.6 cm,胸径平均值9.6cm,变异系数分别在16.63%。Ⅱ号样地胸径最大为9.4 cm,最小是7.1 cm,胸径平均值8.2cm,变异系数分别在45.17%。分株最径比Ⅱ号样地最径大2.4cm。Ⅱ号样地最小胸径Ⅰ号样地却比最小胸径大0.4 cm。但仍然是Ⅰ号样地的毛竹分株的胸径变异系数小,粗大均匀。Ⅱ号样地的胸径大小不一,参差不齐。

3.2 毛竹母株树冠竞争因子比较

母株树冠竞争因子CCF是一个以胸径结构、胸径与冠幅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相对密度指标。两个样地CCF值(见表2) 。

Ⅰ号样地的母竹株数比Ⅱ号样地的母竹株数少54株,两个样地的CCF值

4 问题与讨论

4.1 不同林分密度对毛竹的高生长影响不大,对分株数量、胸径有显著的变化

林分密度小,分株数量多,胸径也大。这是由毛竹的生物特性和外部环境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毛竹具有发鞭走笋,以笋长竹,竹又养鞭,鞭梢有趋肥、趋松、趋湿的特性。密度大的竹林林龄普遍较大,多为Ⅳ度竹。Ⅳ度竹的竹鞭老化,逐渐失去抽鞭孕笋能力,还需要从其他竹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自然,分株数量减少。反之,密度小的竹林,林龄为Ⅱ度竹,竹鞭内含物丰富,根系发达,抽鞭孕笋能力强,向外扩展的速度快。再者,光照充足,林地温度相对较高等有利的条件,促进竹鞭发笋。因此,林分密度和林龄共同的作用,决定了毛竹的产量及材质。

4.2 了解毛竹的生物特性,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竹林的高产、丰产,垦复、施肥、砍竹等生产措施非常关键

垦复疏松土壤、改善行鞭环境,促使鞭长粗,鞭芽壮,多发笋。连年砍竹挖笋,带走了大量的有机物,残留在土壤中的竹蔸,死鞭分解十分缓慢,依靠枯枝落叶腐烂供肥,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施肥,补充地力,是竹林的高产、丰产的关键措施。砍竹可以调整竹林密度,改变林龄结构。营造了林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砍伐Ⅳ、Ⅴ度竹,使整个林分林龄下降至Ⅱ、Ⅲ度竹的最佳孕笋林龄段。砍竹是一种利用毛竹的措施,又培育毛竹的手段。

5 总结

毛竹分株数量的多少与胸径的大小、竹高是决定毛竹产量和材质的关键因素,除毛竹立地条件外与林分密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相对密度范文3

关键词 玉米;吉单441;种植密度;产量;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001-01

吉单441在桦甸市种植多年,表现出玉米品质好、产量稳定等特点。为更好地发挥吉单441生产潜能,开展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通过对各处理的生育期、叶面积系数、生物学性状、产量构成以及产量的调查,明确吉单441的最佳种植密度,以期为玉米达到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向阳村,试验地土壤为灰棕壤。试验区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5.6 g/kg、全氮1.48 g/kg、全磷0.93 g/kg、全钾18.9 g/kg、水解性氮186.62 mg/kg、有效磷63.94 mg/kg、速效148.0 mg/kg、pH值4.48。

1.2 供试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吉单44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试验用肥料为尿素、二铵、氯化钾,由桦甸市延庆农资商店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25 005、40 005、55 005、70 005、85 005株/hm2。试验区设6行,行长10 m,垄宽60 cm,小区面积36 m2。随机排列[1-3],3次重复。

1.4 试验实施

4月28日播种,播深3.5 cm。纯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225、90、120 kg/hm2,1/3氮肥、全部的磷、钾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入原垄沟中作底肥,2/3的氮肥于6月下旬作追肥。

1.5 测定内容与方法

在6展叶期、12展叶期、吐丝期、吐丝后20 d、收获期进行叶面积系数调查。8月10日调查各处理的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粗[4-6]。收获期对小区10 m2内的全部果穗进行测产,选取代表性的即平均鲜穗重的10穗晾晒风干。考种时测定果穗穗粒数、百粒重及籽粒含水量,得出籽粒含水量14%的产量[7-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育期及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出苗期相同。各处理吐丝期由早至晚排序依次为种植密度25 005、40 005、55 005、70 005、85 005株/hm2。各处理成熟期由早至晚排序同吐丝期。各处理在6展叶期调查叶面积系数由大至小排序依次为种植密度55 005、70 005、85 005、40 005、25 005株/hm2。

各处理在12展叶期调查叶面积系数由大至小排序为种植密度55 005、40 005、70 005、85 005、25 005株/hm2。各处理在吐丝期、吐丝后20 d调查叶面积系数由大至小排序同12展叶期。

各处理在收获期调查叶面积系数由大至小排序为种植密度55 0005、40 005、70 005、25 005、85 005株/hm2。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植株的由高至低分别为种植密度55 005、70 005、85 005、40 005、25 005株/hm2。各处理穗位高由高至低分别为种植密度70 005、85 005、55 005、40 005、25 005株/hm2。各处理茎秆由粗至细分别为种植密度25 005、40 005、55 005、70 005、85 005株/hm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由大至小分别为种植密度25 005、40 005、55 005、70 005、85 005株/hm2。各处理的产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种植密度55 005、70 005、85 005、40 005、25 005株/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出苗期相同。各处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期延迟,种植密度85 005株/hm2处理的吐丝期最晚。在6展叶期、12展叶期、吐丝期、吐丝后20 d、收获期叶面积系数调查,各时期种植密度55 005株/hm2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为最高值。各处理的株高基本相近,穗位高随着密度增加而增高,种植密度85 005株/hm2处理的穗位高最高。各处理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粗减小,种植密度85 005株/hm2处理的茎粗最小。

从产量构成及产量可知,各处理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减少,种植密度85 005株/hm2处理穗粒数最少;各处理的千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种植密度为85 005株/hm2的处理千粒重最小;各处理的产量最高为种植密度55 005株/hm2处理,为11 476.5 kg/hm2。

通过吉单441的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桦甸市种植吉单441,种植密度55 005株/hm2,能够使该品种达到最高产量。过稀或者过密,皆会影响玉米的产量[9]。

4 参考文献

[1] 方向前,杨粉团,付稀厚,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吉单198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赵洪祥,包军善,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5):10-12.

[5]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183-185.

[6] 方向前,曹文明,于世伟,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9-120.

[7] 方向前,赵洪祥,李姝,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不同收获时期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3):4-6.

相对密度范文4

【关键词】铅中毒 骨密度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s the lead poisoning to the bone density the influence. Methods carries on the blood serum trace element and the bone density determination babies and infants analysis to 79 examples. Results the lead poisoning has 23 examples, the bone density reduces has 29 examples; Lead poisoning group bone density reduces has 13 examples, the lead normal group bone density reduces has 16 examples, two groups of comparisons, χ2=5.48, P

【Key words】Lead poisoning Bone density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儿童铅中毒也随之增多。铅中毒对儿童神经系统的损害已经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对骨密度的影响关注较少,作者对此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12月在本院门诊同时进行血清微量元素和骨密度测定的婴幼儿共79例,其中男43例,女36例,年龄2月~3岁11月。根据血铅结果分为两组,铅中毒组23例,铅正常组5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儿童均抽取静脉抗凝血2ml,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血清微量元素检测,根据结果分为铅中毒组和铅正常组。铅中毒以血铅≥100ug/L为诊断标准。使用进行超声骨密度测定,以为骨矿含量降低。比较两组骨密度降低的例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铅中毒有23例,血铅水平在(100.1~328.3)ug/L之间;铅正常有56例,血铅水平在(15.7~99.5)ug/L之间。两组血铅水平的比较详见表1。

表1 铅中毒组与铅正常组血铅水平的比较

两组血铅水平的比较,t=7.8898,P<0.01,有显著性差异,铅中毒组血铅水平明显高于铅正常组。

2.2 骨密度降低有29例,其中铅中毒组有13例,铅正常组有16例。两组骨密度降低的情况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骨密度减低的情况比较

两组骨密度降低的情况比较,χ2=5.48,P<0.05,有显著性差异,铅中毒组骨密度降低多于铅正常组。

3 讨论

骨骼是铅毒性的重要靶器官系统,骨组织中的铅占体内铅总量的90%以上,铅中毒对骨骼可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铅通过毒化细胞、干扰基本细胞过程和酶功能、改变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藕联关系。铅可以在细胞水平上干扰钙平衡,改变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性[2]。血清骨钙素和25-羟维生素D水平随血铅水平的增高而降低,这与血铅增高引起血中活性维生素D(VD)浓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有关。活性VD浓度降低的原因有:血铅过高使食欲下降,外源性VD摄入不足;血铅增高可干扰肝脏对VD的25位羟化,也是活性VD减少的原因之一;血铅增高,通过对肾脏的损害导致血中活性VD浓度降低;血铅增高可能会使1,25-羟2维生素D[1,25-(OH)2D]分解增加,血中活性VD浓度降低[3]。铅还可以和钙竞争肠道结合蛋白上的共同结合点,从而抑制钙的吸收。同时体内铅过高,可使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变性,引起骨盐丢失;另外,铅可取代碱性磷酸酶中的锌,使该酶活性降低,不能有效水解焦磷酸盐,影响骨盐沉积,导致骨矿含量下降[4]。

本文结果显示,铅中毒组血铅平均水平为(151.6±62.6)ug/L,明显高于铅正常组的(66.8±32.7)ug/L,t=7.8898,P<0.01,有显著性差异,其骨密度降低的比率为56.5%,也明显高于铅正常组的28.6%,x2=5.48,P<0.05,有显著性差异,铅中毒与骨密度降低有关。刘俊凌[5]等研究证实,铅中毒导致骨密度不同程度降低。杜雪梅[4]等研究也说明,铅中毒会对青少年骨矿含量产生明显影响,但是与铅中毒的程度有关。陈佩丽[6]等研究表明,低骨密度组的平均血铅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周志红[7]等研究提示,铅可能是引起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子。本文由于例数较少,不好进一步判断铅中毒的程度与骨密度降低的幅度是否相关。

参 考 文 献

[1]Rogers J T, Wood C M. Characterization of Branchial Lead-cal-cium Interaction in the Freshwater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J Exp Biol, 2004, 207: 813-825.

[2]石凯丽,马宏,王文英,等. 铅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2):109~111.

[3]杜雪梅,张延军,王郁文,等. 青少年血铅量与骨密度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62.

[4]刘俊凌,郭振欣,宋继军. 铅中毒儿童骨密度改变及防治[J]. 中医正骨,2005,17(2):42~43.

相对密度范文5

关键词 编烟;密度;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55-01

Effects of Different Tobacco Weaving Densities on Quality of Flue Cured Tobacco

HE Hua-bo YUE Lun-yong

(Hunan Tobacco Companies Yongzhou City Branch Xintian County Branch,Xintian Hunan 425700)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 of 5 different series of smoke densities,numbers of leaves tobacco smoke rod series were 80 tablets,100 tablets,120 tablets,140 tablets,160 tablets,trying to explore the most appropriate of the cigarette weaving densitie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nitrogen,nicotine and protein content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cigarette weaving densities increasing,reducing sugar and potassium content diminished,chlorine,starch and total sugar content increased,the overall densities of tobacco rod were compiled every cigarette rod 120 tablets for the best.

Key words tobacco weaving;density;quality

烟叶调制的目标是通过强化烟叶生化进程,把采收的潜在质量转变为期望的消费质量[1]。而影响烟叶调制的因素有很多,如品种、成熟度、烤房类型、装烟方式和密度、工艺技术等,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烟叶品质。为此,笔者进行了最适编烟量试验,以探索不同编烟密度对提高烟叶香气、降低烟叶杂气和刺激性,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及内在品质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准备普通烤房1.5 m长的烟竿5根,分别在5根烟竿上均匀编烟,取品种为K326的中部成熟鲜烟叶编烟,数量依次为80、100、120、140、160片,分别作为处理T1、T2、T3、T4、T5。然后装炕进行烘烤阶段,采取三段式烘烤。烘烤结束后按现行国家标准(GB2635-92)分级定级,取C3F进行常规化学成分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 DPS[5]中的相关分析和 Excel 共同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编烟密度对烤烟无机物含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随着编烟密度的增大,总氮含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效果,整体上是处理T1>处理T2>处理T5>处理T4>处理T3,处理T3总氮含量最少,为1.52%,处理T1 总氮含量最多,为1.84%,钾含量方面,处理T3最大,为2.78%,最小的为处理T5,为2.54%,整体上表现为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T4>处理T5,基本上呈现的是递减的规律。氯含量方面,大小表现为处理T5>处理T4>处理T3>处理T2>处理T1,很明显的是随着编烟密度的增大氯含量也是递增的,含量最大的处理T5比含量最少的处理T1多0.026个百分点。

2.2 不同编烟密度对烤烟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如表2所示,总糖方面,含量大小为处理T1处理T5,处理T1比处理T5大2.02个百分点。蛋白质方面,含量表现出的规律是先减小而后增大,处理T1>处理T2>处理T5>处理T4>处理T3,处理T1比处理T3大1.28个百分点。烟碱含量和蛋白质表现一致,先减小后增大,处理T1>处理T2>处理T5>处理T4>处理T3,处理T1比处理T3大0.42个百分点。淀粉含量方面,大小表现为处理T1

3 结论与讨论

装烟密度的增加,烤房内的相对湿度就会随之增加。研究发现[2-5],烟叶在相对较低的温度配合较高的相对湿度下变黄,有利于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对烟叶香气有贡献的物质含量高,烟叶的香气物质会得到提高。在强制通风的密集烤房内进行烟叶烘烤,装烟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烟叶的烘烤质量,装烟密度过低则烟叶的颜色偏淡,烟叶品质降低,能耗增加,过高则有部分烟叶不易烤干,并且可能增加杂色烟比例,影响烟叶品质的提高。合理的装烟密度不仅能提高烤房利用率,降低能耗成本,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烤烟叶的质量,增加烟农收入。本试验中,总氮、烟碱和蛋白质含量随着编烟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还原糖和钾含量呈现递减的规律,氯、淀粉和总糖含量呈现递增的规律。

谢已书等[6]研究认为,散叶密集烘烤工艺与常规挂竿烘烤不同,采用变黄后期先少量排湿、适当延长定色阶段烘烤时间的烘烤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散叶密集烘烤装烟方式的变黄后期烟叶失水速度较快,定色阶段烟叶失水速度较慢等问题。在本研究中,编烟密度在120片的烟叶品质最好,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一致。王卫峰等研究了装烟密度对烟叶烘烤过程中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认为装烟密度在55~65 kg/m2时的POD、APX和GR的活性较强,MDA含量较低,烟叶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有提高。随着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化烘烤的推进,提高散叶密集烘烤的香气质量,散叶专业化烘烤模式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烟农在烤烟生产中,应该注意编烟的密度,做到分类编烟,均匀编烟,精心操作。

4 参考文献

[1] 卢贤仁,谢已书,李国彬,等.不同装烟密度对散叶密集烘烤烟叶品质及能耗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55-57.

[2] WEYBREW J A,R C LONG.More on tobacco browning:The first pigmen-ts[J].Tob Sci,1970,14:167.

[3] WEEKS W W,OHNSON W H.Changes in selected chemical constituents due to sudden thermal treatments during of flue-cured tobacco[J].Proc.of the 5th Int.Tob.Sci.Cong,1970.

[4] WEEKS W.Chemistry of tobacco constituents influences flavor and aroma[J].Dec Adv in Tob Sci,1985,11:175-200.

相对密度范文6

【关键词】造林密度;树木生长;影响

0 引言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林地上造林的株数。造林密度太小,林分长期不郁蔽,不能形成群体环境,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能力差,浪费土地,效益低。太密了,则造林成本高,由于过早郁蔽,幼树受光少,树冠窄小,生长细弱,虽可间伐调整,但即使进行抚育间伐,也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入。造林密度,是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对采伐年龄和产量影响很大。确定合理的密度,必须考虑到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预期培育的木材径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是杨树集约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林分的生长、培育及最终收获量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造林一定要控制适宜的密度,现将造林密度的应用技术简介如下。

1 造林密度的确定

1.1 根据经济目的确定造林密度

防护林、以培育中小径级为目标的用材林、矮化密植的经济林造林密度可大一些,培育大径材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某些经济林密度可适当小一些。

1.2 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一是,由生长速度决定密度。前期生长快、持续速生期短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对于前期生长缓慢、寿命长、持续生长期长的树种,可密植。二是,由喜光性决定密度。一般阳性树种喜光,枝叶开阔,要求稀植;而阴性树种不喜太强的光照条件,密度可大些。三是,由是自然整枝和直干性决定密度。自然整枝好、直干性强的树种应稀植。四是由冠幅决定密度。宽冠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树冠窄的造林密度宜大。

1.3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好,林木生长速度快,郁蔽早,造林密度宜稀;立地条件差,树木生长慢,郁蔽迟,宜密植。沙土、砂壤土适合树木生长,可充分发挥其生长特性,而低洼黏土壤则差些,一般在造林地土壤肥沃湿润、有利于树木生长的条件下,可适当稀植。相反,在埝坡和土质瘠薄的地方应适当密植。在水土流失和杂草繁茂的地方,为提早郁蔽以抑制杂草生长,亦可适当密植。

1.4 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单行、双行植树,受边缘效应影响,每株树木都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可以适当密植。3行及3行以上植树,树木之间竞争激烈,如果密度过大,边缘以内的树木受光不足,生长不良,同时由于竞争的关系也影响到边缘树木的生长,因此要适当稀植。

2 杨树的生长特性

杨树是喜光树种,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林分密度决定杨树的光照条件。常见到公路、沟渠两侧倾斜坡上长杨树,就是其趋光性所致。杨树的顶端优势明显,树干直立,是由于顶端的分生组织活动力强,抑制侧枝生长的缘故,常见的多头树则是主干受损后侧枝竞争生长的结果。密度一般对树高的影响不大,但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影响十分明显。单位面积蓄积量受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材积和年龄因素的共同制约,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密度的作用更加明显。

3 造林密度在杨树造林中的应用

3.1 短伐期经营模式

短伐期经营是为生产传统大小的木材而设计的,一般不进行间伐。主要培育锯材、建筑材、胶合板材、人造板材用大径材,一般来说采用6m×6m、7m×7m、8m×8m的株行距;农田林网、四旁树等单行栽植,株距应在4m以上,公路防护林带双行栽植株行距可设置3m×6m“品”字型栽植。一般成片造林采用5m×6m、6m×6m,速生丰产林采用6m ×7m、7m×7m、8m×8m株行距。林粮间作株行距可以采用4m×10m、5m×10m、6m×10m。更新主要采用重新造林的方式,很少用萌芽更新的方式,这种经营模式的林分年蓄积生长量在18~30m3/hm2,胶合板材出材率约为50%,效益成本比为3.5~9.0。

3.2 中短伐期模式

主要培育纤维板、纸浆用材,以及其他的非传统利用方式如能源林、提炼蛋白质、替代石油化学产品、制作饲料等,一般造林密度在1 000~4000株/hm2,轮伐期为4~8年。生物量通常在种植后5年左右收获,可采用植苗造林或扦插造林。林分收获后采用萌芽更新,萌芽更新林分一般也在5年左右收获,可连续收获3~5次。林分的年生物产量多在10~15t/hm2。

3.3 超短伐期经营模式

超短轮伐期经营是指高密度、集约经营、轮伐期1~3年,并采用扦插造林和萌芽更新经营林分。造林密度一般在6667~35000株/hm2,株行距为0.3m×0.9m、0.5m×0.5m、1.0m×1.0m、1.0m×1.5m。第1次产量收获是在造林后的2~3年。萌芽更新的林分(萌芽林),也可在1~3年收获,约可收获5次左右。

3.4 四旁植树经营模式

在面积较小、带状、零星的造林地植树称为四旁植树。农村沟旁、路旁、水旁、宅旁称为四旁。在四旁及坟地、料场等不足666.67m2的零星非耕地上植树也纳入四旁植树。四旁植树通常栽植1~2行树木,单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3m×4m,双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采用行距3m、株距6m的耙齿行交叉配置。

4 结束语

造林密度是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木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树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我国是世界上杨树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在不少盛产杨树的县几乎找不到胸径超过30-40-50厘米的杨树。大径材的效益并不差,应该重视大径材的培育,尤其在那些习惯密植的地方种植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林森,吴贤良,吴剑.不同造林密度对杨树无性系生长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5):16-18.

[2]黄晓波.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