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石美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石美香范文1
比起红葡萄酒热烈的色彩,白葡萄酒的清透视觉更容易让人平静;它丰富的果香,清澈中夹杂着酸涩的口感。单宁,是白葡萄酒不曾拥有的物质。原因是单宁来自葡萄皮,白葡萄酒的酿制是无皮酿制,所以白葡萄酒没有涩感,但它的酸度就由此被体现得尤为饱满。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成熟,饮用白葡萄酒也将成为不可逆转的风潮。
冰镇不可忽略
让白葡萄酒达到最佳饮用温度,就需要冰镇。白葡萄酒在10―12摄氏度的冰镇温度下饮用最佳。
通常冰镇的方法有几种:用传统的冰桶加冰块,可以营造浪漫的感觉;用专业的可调温酒柜或者普通电冰箱也可以达到同样制冷的效果,用电冰箱冰镇大概需要30分钟,可以用专门的葡萄酒温度计扣在瓶身实时测量。唯一不可取的冰镇方法是在酒杯里加冰块,这样会冲淡葡萄酒的味道和香气,并且过低的温度对口腔起到麻痹作用,使酒的风韵全无。
熟记四大法则
颜色法则:红葡萄酒配红肉,白葡萄酒配白肉和海鲜是最基本的法则。所谓红肉包括牛羊和野味,鸭肉因为肉质较硬,味道重,也被列为红肉,所谓白肉包括鱼肉和鸡肉等,不过一个例外是,陈年的白色香槟酒,因为香气和口味厚重,反而是搭配野味的上选。
香味法则:葡萄酒与菜肴的香味的协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考虑。例如西点水果派最好搭配富有新鲜果香的甜白葡萄酒,若要吃海鲜,则需要喝带点柠檬香的干白葡萄酒。
白石美香范文2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出自宋朝卢梅坡所作《雪梅》。
2、宋朝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来源:文章屋网 )
白石美香范文3
关键词: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美学思想说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
在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进行阐述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重要的思想源泉进行简略的说明,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他们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曾说:“柏拉图并不是一个玩弄抽象理论和抽象原则的人,他的真实精神,不能是别的,而只能是他生活与其中的真实事物。”柏拉图于雅典的一个门第显赫的富贵之家,父母均为贵族后裔,他的贵族思想倾向非常明显。在雅典,奴隶制社会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危机,最后贵族派失势了,民主派当权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制判处了死刑,这对于始终站在贵族阶级立场上维护贵族集团利益的柏拉图来说,不啻为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势力,柏拉图猛烈抨击民主政治,竭力要求按古希腊城邦的社会规范来改革政治,治理社会。“他把奴隶主贵族中的上层人物比成哲学家,使哲学家获得政治,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是无法避免的”。为了这一至上的政治理想,柏拉图抬高哲学和哲学家,将其他的学术(包括艺术各门类)与技艺混同起来,并把艺术当作政治王国的工具,贬低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忽视艺术自身的独特性,把政治效果当作衡量艺术好坏的标准。《理想国》更是把哲学、伦理思想说成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不成熟的雅典民主制给雅典人民带来一定的灾难。这一切使柏拉图更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同时也影响了他对艺术的正确认识。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雅典民主制较成熟的时代,其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他自己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然而,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并不热衷于政治,也没有复兴奴隶主贵族制的重任,亚里士多德只是从他的社会哲学概念出发,认为:“共和政体,即温和的民主政体,乃是对雅典最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上的低调,使他在哲学、美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他的治学观不会受到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荷马文化和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等习惯于泛谈一切(包括玄学)的学问家们(包括柏拉图)的带有严重诗化倾向(巴、恩二氏均用诗体写作)的泛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成熟。亚里士多德在美学上着重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灵感说”,对艺术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对艺术的作用给予较公允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诗学体系。
此外,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的民主制最兴盛,兴建大型剧场,发放观戏津贴,组织戏剧竞赛,戏剧成为一种民主政体用以实现政治、道德教育任务的文艺活动,戏剧演出活动成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古希腊戏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这种现象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文艺理论的根本问题,在古希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只有从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过程,从而率先引起苏格拉底的注意,而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从各自的理性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以模仿说来解释和论证文艺和现实的关系。
“模仿”的希腊语是“mimesis”。它有两项主要含义:
1.模仿,原型(模特儿)的复制;
2.凭借艺术的表现、再现。
英语系统研究模仿说的学者,往往也相应以这两项含义来理解模仿。
1.“imitation”(“模仿”)。模仿的行为或事例;复制品,仿造的相似物;模仿某一作家的风格或文体的作品或文章;
2.“representation”(“表现”,“再现”)。表现物,如艺术作品、戏剧的扮演或演出、表现的行动或动作、被表现的状态;以可见的形象或形式来表现,例如用描画或描写;再现,重新表现。
由此可见,必须注意希腊语的mimesis有双重的含义,否则容易引起误解。不同的哲学家在阐述各自的模仿说时,或者强调其中某一重含义,或者兼而有之,所以切勿以汉语的“模仿”而望文生义,从而发生误解。
(一)两种对立的模仿说
以模仿说来解释事物,希腊古已有之,最早出现在巫术观念里,以后早期哲学家们也以此阐述其学说。
也只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才以模仿说来具体、系统地阐述各自的文艺理论,但他们两人的模仿说的哲学上的理论依据是根本对立的。
柏拉图模仿说的哲学理论依据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念论。他将客观的、永恒的、不变不动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目的,可感事物之所以被派生出来,是由于模仿同名的理念。他的模仿的意义是确定的,必须有三种东西:(1)作为存在在先的模仿的对象的模型(理念);(2)体现这种模仿的“穆德革”(demiourgos),即制造者,在文学艺术中即是指文学艺术家;(3)模仿的产品。循此,他认为可感的客观世界处于变异之中,原本是不实在的,它是由模仿理念而派生出来的。而作为诗、画、雕塑等艺术品,则是作者模仿事物的产物,所以是“模仿的模仿”,因而同神所创造的理念“真实体隔着三层”,或和“真理隔着三层”。并因此而得出从根本上否定文学艺术的普遍结论:模仿者(可以泛指文学艺术家)的灵魂是非理性的,模范的作品是低劣的,是虚幻的幻影。
从根本上讲,柏拉图的模仿说,即他解释文艺与现实关系上的哲学观点的出发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将文学艺术作品理解为被动的、消极的仿制品。正因为这样,柏拉图是西方美学史上极端否定文学艺术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的美学理论,从而也间接地导致文学艺术的衰落。
实质上,柏拉图的美学观正是纯思辨的,而他的文艺观,不是从一般贵族奴隶主,而是从上层贵族奴隶主为首的哲学王立场出发,并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从属于维护上层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的利益,文艺既无独立存在的价值,又根本不考虑一般公民的实践生活。亚里士多德在讨论第一哲学时确也是纯思辨的,但是在具体讨论到文艺时,却是现实主义的,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并强调和重视文艺对公民们的世俗的需要,肯定文艺是自律的,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柏拉图的美学观及其模仿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的认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也是现实主义的。亚里士多德的作为解释文艺和现实的关系的核心理论的模仿说,从其开始讨论文艺起源的观点来看,就渗透着唯物主义的,即现实主义的精神,强调文艺起源于对自然,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诸如对存在于自然中的音调和节奏的模仿,而这种模仿活动是人的本性使然。在这种模仿活动中,在鉴赏模仿再现的文艺作品中,艺术家和鉴赏者都可以因此而获得。贯彻在这种文艺模仿起源说中的是认知,将文艺的起源同知识的起源相互联系起来,并自始至终将艺术的起源、创作和发展同人的认识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从一开始就排除了神秘主义的、非理性的因素,渗透着理性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在他的整个文艺理论中。
艺术起源于模仿,这个观点并非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他的创造性贡献在于,用知识的发生学方法,或结合人类认识的发生来论证这种文艺起源模仿说。表面上看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并无根本上的区别,实际上区别在于,柏拉图认为这种由于模仿而产生的文艺,与真理实在“隔三层”,是与知识对立的,它仅仅是虚幻的幻影,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模仿自然的同时,也就是获得知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两人是对立的。
三、文艺的社会功能
柏拉图对传统的文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但他又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柏拉图认为智慧和理性是最高的,只有哲学家才懂得真正的快乐和利益,所以应该由哲学家统治城邦,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人民。柏拉图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不准诗人闯入理想国的城邦。声称,诗人和画家一样,他们的模仿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拒绝他进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正是由于诗人逢迎灵魂中低劣的部分,以影响别人,连好人们除掉少数例外,也受到它的坏影响,因此,即使是人们所崇拜的荷马,也在排斥之列。柏拉图之所以对传统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另一重要依据是,这些文艺的内容是亵渎神的。他主张把一切美好的属性都归诸神,而荷马和赫西奥德等诗人虚构了一些故事,讲给别人听,“没有能用言词描绘出诸神与英雄的真正本性来。就等于一个画家没有画出他所要画的对象一样”。柏拉图清楚地认识到文艺在培育人的灵魂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的文艺仅仅停留在远离真实的本体,即他所谓的与真理隔三层,加之又亵渎神明,败坏社会各等级的天赋本性及其德性,从而对此持剧烈批判态度。但他最后之所以持极端的立场,坚持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最根本原因在于以《荷马史诗》等为代表的传统文艺,出于其模仿的本性,从而破坏了理想国的立国之本――分工的原则。但在晚期,柏拉图的观点有了变化,对模仿采取了分析的态度:有条件地肯定史诗、悲剧和喜剧,提倡依法治理文艺。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讨论了文艺的社会功能,但他们的观点分歧很大。
亚里士多德从其第一哲学及认识学说出发,肯定文艺是模仿,而模仿是人的天赋本性,它不仅能予人以快乐,而且有其固有的独立的认识功能。从其伦理学出发,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与快乐有关的本能、欲望、情感等心理功能是人性中所固有,通过净化不仅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可以得到宣泄。从其政治学说出发,肯定审美教育在培育青少年缔造理想城邦的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在积极肯定文艺的自律的独立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艺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功能。亚里士多德明确主张,作为文艺的音乐和绘画,本身并无实用或求知等的目的,也不从属于政治,而是自身有它们固有的作用,起到在闲暇消遣中获得审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除了肯定文艺的心理和闲暇消遣功能外,与心理和闲暇消遣功能交织在一起,还揭示和论证了文艺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一,文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艺教育要符合特定政治的精神和宗旨;第三,包括文艺在内的教育,是城邦的共同责任。总之,亚里士多德较之柏拉图,更强调文艺的固有的独立的作用,肯定文艺给人以审美,愉悦人的心灵,在闲暇消遣过程中获得享受,从而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得到宣泄和陶冶,并以此教育儿童,培养未来公民的理想人格。所以在缔造理想城邦的过程中,立法家要注意以立法的手段重视对儿童的包括诗歌、音乐、绘画在内的文艺教育。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重视的是“寓教于乐”,认为文艺对政治的作用是间接的,文艺有它固有的独立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文艺还有无可替代的巨大认识作用。正因为这样,亚里士多德是高度重视文艺的,文艺在他设想的理想城邦中将得到高度重视,并达到高度的繁荣昌盛。
四、结语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完成了“理念的哲学”,即承认有普遍的必然的理性知识,这是哲学的对象。但他们彼此又有不同,柏拉图只承认普遍的理念而忽视世界中的个别事物,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普遍知识只能从个别事物中获得,所以他重视个别事物,重视经验事实。可见,亚里士多德确实是深受柏拉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商务印书馆,1981.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白石美香范文4
但由于缺乏有序管理、假冒伪劣乃至含有有害成分的产品充斥市场等现象的频频发生,美白项目经历了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消费者理念转变、市场潜力重新挖掘的起伏曲折的发展历程。美容院经营美白项目也随之经历兴起、衰落和分化的阶段。
在爱美女性消费力大增、消费理念日渐成熟、市场日趋激烈的当今市场,美白项目如何消除消费者顾虑、赢得市场认同,美容院经营美白项目如何突显差异化,突破经营瓶颈和走出困境,成为广大美容院老板普遍遇到的难题。
以“美白专家”作为品牌定位,25年聚焦美白的樊文花品牌,依靠本草植物提取、无添加的产品研发理念和多年的品牌口碑,赢得了市场高度认可,重新挖掘出美白项目市场的无限前景。
美白项目的历史
在美白项目发展起步阶段,消费者的消费力不足,对美白需求却比较迫切。因此,一些品牌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美白需求,推出的产品大多含有化学合成成分,以达到在短期内使皮肤快速变白的效果,但这些成分对皮肤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例如脱皮、变薄、皮肤抵抗力变薄弱等。
在过去几年,类似的操作手法在行业中屡见不鲜,整个行业缺乏有序竞争和整顿,令美白项目的形象越来越差,导致消费者对美白项目失去了信心。
随着化妆品质量问题不断遭到媒体曝光后,国家开始大力规范整顿化妆品市场,消费者的美白理念逐渐理性和成熟,开始追求安全、科学的方法。而且,国民消费能力的大幅攀升,也促使化妆品品牌商自我规范,不断开发天然、无化学合成的配方,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来满足消费者日渐升高的美白要求。
美白项目的困境
在当今新媒体普及、信息泛滥的社会,美容院经营的美白项目,已经因为产品同质化、效果不明显、副作用大等问题而尽显疲态,经营日益艰难。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美容院美白项目如何才能打开局面,突显自身的价值,在同质化竞争模式中脱颖而出,这是许多美容院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遗憾的是,有的美容院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仍未给予足够重视,或者层次不够对市场反应视而不见,或者自身实力不足,经营项目时过于依赖厂家和品牌,对消费者的需求不理不睬。这些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消费者对美容院和美白项目产生反感,失去信心,美容院最终只会失去市场,自断财路。
其实,经营一家美容院,光有技术和设备优势还远远不够。在美容院遍地开花,消费者选择众多的情况下,不少美容院仍然采取大而全、价格战等低层次的竞争策略。
面对众多野心勃勃的竞争对手,一旦美容院缺乏准确的定位、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和迎合市场需求的美白项目,就缺乏核心竞争力,就无法锁定目标消费者,就难以对市场产生刺激作用,最终导致遭遇经营困境和发展瓶颈。
美白项目的前景
当今使用绿色环保、无添加产品的消费意识已深入人心,消费者消费能力大增的同时,也对化妆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化妆品和美白产品的消费趋势朝着纯天然、本草植物提取的潮流发展。
据调查显示,对美白高要求的女性,在收入提升之后,更注重通过手法和仪器来保养自己的皮肤,令自己拥有更嫩白的容颜。
美白项目的市场需求面临着重新洗牌和行业升级,只要符合最新消费需求和潮流趋势,建立品牌信任度和产品口碑,美白项目就仍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前景。
樊文花美白护肤品提倡分肤美白,根据不同皮肤设定不同的美白项目,提倡健康美白的理念。产品整合传统中医古方,用古法酿造,通过现代美容护肤专业手法,对各类问题性皮肤分肤美白,令消费者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美白项目来实现希望达到的美白效果。
为高端人士度身定制的类医学美白增值方案
【樊文花晶钻亮颜美白课程】
多年以来,樊文花矢志不渝,专精于美白领域,致力于专业中草药美容护肤的研究,从《本草纲目》等传统古方和祖传中草药秘方中吸取精髓,产品以名贵中草药萃取精华与植物精油为主要成分。
为了将传统美容经典与现代生物科技完美融合,樊文花在香港成立了专业美白研究所;通过与北京植物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合作,持续定向开发植物提取原液,创新研制出一系列的本草植物无添加美白产品。
经过15载艰苦耕耘,2013年樊文花品牌凭借纯天然、安全、无添加的美白系列产品赢得了市场认可,受到了全国数千家美容院的欢迎和青睐。
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为高端人士度身定制的产品+仪器的专业美白解决方案,采用最新多功能3D射频美容仪与诺贝尔奖成分富勒烯、美白经典成分还原型谷肤甘肤,揉合传世御用养颜秘方,通过无针注渗、仿生电流、射频、3D光、冰封技术联合疗法,综合性解决肌肤缺水、黯黄、衰老等 多种肌肤问题,使肌肤通透白哲、晶钻光彩莹润绽放。
项目特色
1.首次将细胞学和皮肤生理学联合进行美白研究;
2.高浓度活性植物成分,零添加配方,更安全有效;
白石美香范文5
【关键词】诸子百家;文化思想;音乐美学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可谓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叫得出名字的学派或家族一共有189家之多,共存有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几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家被发展成学派,即中国思想史上最常提及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这些学派均有一定的音乐思想,并且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一、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大变革,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至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正如赵奢所说:“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战国策•赵策》)。经过百年的社会改革(即所谓“变法”),七国实力逐渐增强,七国之间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最终于公元前三世纪末由秦统一了中国。在此期间,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兴起,生产者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水利、冶铸等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农业、手工业、商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起来。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必然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或改组,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要数“士”的兴起与壮大。士原为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享有食田和特权,同时也受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但是,至春秋末期,他们已经丧失了特权,而仍保存“六艺”的知识技能,同时又有其他贵族下降为士,更有大量庶民上升为士,于是士的队伍空前壮大。由此,“士”便由贵族阶层变为了知识阶层。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之风,四处游说,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所谓诸子百家便产生于这一时期,其重要者,司马谈以为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刘歆则以为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见《汉书•艺文志》。
二、音乐美学思想
同其他思想一样,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言论中,诸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改造,诸家之间既互相辩难,又有所交融,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成形、成熟,其中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于老子和庄子;墨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现于墨子的言论;法家音乐美学思想则体现在商鞅、韩非的言论中。(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的音乐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既反对“质胜文”(内容胜过形式)的“野”——粗陋、无文采;又反对“文胜质”(形式胜过内容)的“史”——虚浮,华而不实。而要求文质彬彬,相得益彰,臻于“尽善尽美”,这是孔子对理想音乐的追求。“尽善”是就思想性或内容而言,“尽美”是就艺术性或形式而言,音乐的尽善尽美就是要内容与形式统一,以及高度思想性与高度艺术性统一。孔子的音乐审美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哀而不伤;中声以为节。思无邪是就音乐的内容而言,孔子提出善的准则,认为“无邪”就是“礼”,就是合于礼、止于礼。以礼约乐,以礼约思,即以礼约束音乐中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乐而不,哀而不伤,即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保持中庸。中声以为节,即主张“中庸”,反对过与不及。以上三者都蕴含“乐”而不“”之意,即要求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中庸、中和”。孔子正乐的主张与实践则表现为“乐则《韶》、《舞》,放郑声”。“正乐”就是整理音乐,使之合乎准则。“放”是排斥、驱逐。“郑声”则指春秋时期郑、卫地区兴起的民间音乐,也称“新声”,“新”是与雅颂旧乐相对而言的。孔子认为音乐对社会的功能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孟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即常人与圣人“有同听”,有共同的美感。乐之实,乐斯(仁、义)二者,即音乐所表现的不应该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喜乐之情,而只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充分体现了性善论、仁政思想。与民同乐,即乐的本质在于“和”,而政和、人和才能乐和,所以不应独乐而使民贫困,而要与民同乐,使民各得其所。同时孟子的性善论给《乐记》以深刻影响;孟子在美学史上首次提出“意”的范畴,这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影响;孟子曾论述“配义与道”,发展了春秋时期关于“气”的思想,这对《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也有一定影响。荀子论音乐的特征为“审一定和,穷本极变”。审一定和,即“一”是“和”的基础,有“一”才能御众,音乐要“中”而不“”。穷本极变,即音乐通过声音表现人的喜乐之情,表现人的本性及种种变化。荀子论音乐的功用是“治人之盛者也”,也就是音乐是治人的办法里最好的一种,即音乐有教化作用。荀子论音乐的审美是“美善相乐,以道制欲”,即通过欣赏音乐,既能感受到音乐之美以“乐心”,又能感受到音乐之善以“道志”,美善皆得,才能真正得“乐”。荀子论音乐的取舍则是“贵礼乐而贱邪音”。(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在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对立双方又可以互相转化。其缺陷则是未指出转化需有一定条件,又主张在事物的矛盾面前消极无为,保守等待,明哲保身。老子在思想史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发展了春秋时期的阴阳说,提出“道”的范畴。“道”有三个特点,一是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无以名之,不可言说,因而超感性,超理性,是玄虚,是“无”。二是其中有物、有精(气)、有象,能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因而又是“有”,是“大”,是万物的本体、宇宙的本源。三是自然、无为。老子音乐美学观点其一是“音声相和”,“音”指艺术加工的产物,是和谐的、美的;“声”指未经加工的自然之声,是不和谐的、丑的。音声之美丑可以相互转化,不协和、不合律者可变为协和、合律者。音乐美学观点其二是“五音令人耳聋”,“五音”泛指人为的音乐,也指精神文明的需求,实质是欲望。音乐美学观点其三是“大音希声”,即至乐无声,道生万物,无声之至乐是一切有声之乐的本源。大音希声是自然、无为的理想音乐。“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它是人为的,它的美是相对的。“大音”是无声之乐,是自然的、合乎道的,它的美是绝对的。推崇无声之乐,则能激励人们超越外在的音响层,深入音乐的内宇宙,探寻音乐的深层意蕴。庄子,名周,宋时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生卒年难以考定,约与孟子同时或稍后。庄子的音乐美学观点表现为“法天贵真”,“法天”之“天”就是“道”,道是美的,美在于自由。法天贵真的音乐就是合乎人的自然情性,自由抒发人的情性的音乐。这一思想曾极大地影响了嵇康、李贽。庄子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表现“民之常性“,表现人的自然情性;音乐的审美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音乐的功用是抒性,娱乐人心。庄子也推崇自然之乐,批判儒家礼乐,倡导适性之乐,“天”、“真”、“道”的音乐,可意会不可言传。音乐的内容是自然、朴素、无为、恬淡的“道”的精神;音乐的形式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又变幻莫测、无从感知。音乐的效果是使人坐忘一切。(三)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非乐”,音乐能使人快乐,引起美感,但作乐、赏乐需以“事成功立、无大后患”为前提,以免劳民伤财、误政亡国。“非乐”的思想就其为劳动者着想、向统治者抗议而言是合理的、进步的,从这一角度对儒家礼乐的批判也是合理的;但就其否定娱乐的意义,无视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视音乐为无益有害之物,认为音乐亡国,又是不合理的、落后的。墨子只知物质之利,不知精神之利,主观上想为劳动者着想,实际上却无视劳动者对美的追求和以音乐表达心声的愿望,这就是既剥夺了他们的精神之利,也不利于为他们争得物质之利。(四)法家音乐美学思想。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中期政治家,名鞅,卫人,故称卫鞅。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商鞅要求用音乐歌唱战争,推进天下统一大业,颂扬地主阶级的功德,否定人民享受音乐文化的权利。韩非同样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但又给帝王以纵情声色的特权。二人都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并无多大。
三、小结
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常丰富,每一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可以说都给我们后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本文只简单概括具有普遍意义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以期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便[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白石美香范文6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没食子酸 ThS荧光
中图分类号:Q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071-0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型痴呆症。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有50%-70%的早老性痴呆症是AD。阿尔茨海默病有两大病理性特征:神经元内由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性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神经元外由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美国《神经学》杂志报道NFTs与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病情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NFTs是双螺旋纤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F)的聚合体,PHF的主要成分则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MAP)Tau。正常的Tau蛋白通过微管结合区域(Microtubule Binding Domain,MBD)和微管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微管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微管的稳定性。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Tau蛋白会从微管脱离,同时发生自聚集成双股螺旋丝,进而聚合形成PHFs,此时的Tau蛋白将完全失去其生物学功能。
Tau蛋白有两大结构域:外伸结构域和微管结合域,其中微管结合域决定了Tau蛋白的生物功能,因此通常采用这一片段的多肽进行研究。全长Tau蛋白的微管结合域包含4个重复性单元(Repeat):R1,R2,R3和R4,每个单元由31或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体外实验中发现R2和R3可以表现出和全长Tau蛋白相似的性质,比如它们都可以在诱导剂存在的情况下产生自聚集形成PHFs和NFTs,这也使得R2和R3成为模拟Tau聚集的最佳多肽片段,而R3拥有最小的自聚集浓度和最快的自聚集速度,所以本文采用R3片段来模拟全长Tau蛋白的聚集行为。
3,4,5一三羟基苯甲酸,俗称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一种有机酸,常见于五倍子、茶等植物中。因为同时含有酚羟基和羧基,很有可能和Tau蛋白发生氢键作用等分子间作用力,因此本实验研究了没食子酸对R3的抑制作用,希望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在体外实验中,通常采用肝素(Heparin)等多聚阴离子来诱发Tau蛋白的聚集来模拟其自聚集过程。本文也用Heparin引发R3聚集并以ThS作为荧光探针来研究GA对其聚集作用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F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恒温培养箱,高温高压灭菌器。
试剂:没食子酸(AR),R3(95%),Tris-HCI缓冲液,ThS荧光探针,Heparin(引发剂)。所有溶液均由高温高压消毒处理后的三重蒸馏水配制而成。
1.2 方法与步骤
(1)所有实验试剂的溶液配制:Tris-HCI缓冲液(50raM,pH=7.5),R3(1 mg/mL,300pM),ThS(200pM),Heparin(76μM),没食子酸(3mM)。
(2)ThS荧光动力学扫描:向0,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R3多肽(25pL,最终浓度15pM)、ThS(25μL,最终浓度10μM)、没食子酸(x μL),Heparin(25pL,最终浓度3.8μM),并用Tris-HCI缓冲液定容至500μL。震荡混匀后,在37℃,嚏温水域环境下进行荧光的Time Scan。参数设置:激发波长为440nm,发射波长为510nm,入射狭缝和发射狭缝宽度皆为10nm,最大扫描时间为7200s。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3)ThS荧光法监测GA浓度对R3自聚集的影响:按上述方法配制一系列含不同浓度GA的样品,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4小时,然后测其在510nm处的发射峰强度。实验参数如下:激发波长为440nm,发射波长范围465-700nm。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2 实验结果
2.1 ThS荧光动力学分析
在ThS存在的情况下,聚集之后的R3会在510nm处出现发射峰,并且峰强度和R3的聚集程度呈现正相关性。本实验考察了两种不同浓度的GA对R3聚集过程的影响(图1),发现高浓度的没食子酸能够有效抑制R3的聚集过程。
2.2 ThS荧光法检测GA浓度对R3自聚集的影响
实验中R3的浓度为15pM,GA的浓度分别为0.15μM,30μM,60μM,90μM,120μM,150μM,300μM恒温培养4小时候测得的发射峰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随着GA浓度的增高,R3的聚集程度出现下降趋势,但当GA的浓度在100pM以上时下降趋势变缓。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求得GA对R3(15μM)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120pM(图3)。
3 讨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