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陋室铭阅读答案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1

一、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如《陋室铭》是极富哲理一文,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出相应的句子、词语,通过反复朗读,找出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学生会说: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实践表明,教育无须面面俱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去感悟学习,老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然后让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效果更好。

二、选择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是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在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空间顺序:“阳光―山―雪―水”来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多数教师是按由“阳光”到“水”课文的排列顺序来逐段学习。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

老师不妨对孩子们说:“你最喜欢的是济南冬天里哪里的美景呢?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能用语言表达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当当小导游;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美景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如果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济南冬天的美景的词句后进行。”老师选择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去引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又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选择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展示

爱活动、爱表现是中学生的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些个性特点,适时安排活动,给足他们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干将莫邪》时,学生理解课文,了解寓意后,鼓励学生创作课本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展示给大家。给出孩子们一定的准备时间,结果学生给出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有的学生采用朗读课文的方法;有的学生用连环画表现故事的方法;有的表演展示课文的方法;有的用简笔画加重点词语的板书方法……真可谓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

这样的教学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实践表明,学生在参与展示的过程中,不仅要研讨课文,体悟全文,还要进行归纳总结,布局谋划,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亲身实践。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农村课改 引进活水 读写结合 导演精彩

新课程下的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几年来,我一直在试验着先进教学方法,饱尝着探索的艰辛。我在“引进活水、读与写、赞美与鼓励”的教学环节中,不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像喝咖啡,虽苦犹甜。

一、引进活水,与时俱进

首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举行的新课改洋思示范课、过关课、研究课、成功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达到了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当新课改之时,洋思春风迎面吹来,在课改中,认真实行日日清,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学中,学之、用之,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杜郎口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六”或者“10+35”模式,引进淄河中学“科学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5+15+20),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课堂成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生成了主角,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导演。所学三种模式,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性相当高,生怕给小组拖后腿,主动预习,为争当优秀小组,暗地里叫着劲。有很多的知识,无师自通,知识消化得相当的好。学生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学习着。

二、多读多写,文采飞扬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则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陋室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问题:既然陋室从图片上看非常简陋,那请想想“我”却说它“不陋”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对学生所写答案给予了肯定、给予鼓励也给予引导,最后明确了陋室主人在乎的是人生的那一份高洁傲岸的人品。学生在不断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一天。

三、赞语化细雨,滋润一个春天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学生的赞许。

有一次,我讲《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公开课时,学生非常紧张,有个学生由于紧张把问题回答错了。我对他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于是,这位同学整堂课发言非常积极。学生在读书时,我说: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通过鼓励性的赞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灰姑娘的宽容,有丑小鸭的坚强。我希望每个人都绽放内心真正的美丽,成为一生都非常美丽的人。”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创着新的未来,走向了人生的春天。

学着走别人的路,还是要穿自己的鞋,亲自用脚走一走,才知道怎样穿走路最合适。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对于多种先进的教学法,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在山区里实行新课改难度更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中,我要像沙漠里的一些植物一样,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我终生所学奉献给大山的孩子们,把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丽的花,散发出人世间最浓郁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学习《陋室铭》,要求学生改写,同学们都迅速行动,有的写:“室不在大,能住即行。布衾虽冷,能睡则成。斯是陋室,唯吾心平。苔痕上阶绿,蟋蟀入室鸣。谈笑二三友,往来不需迎。可以听风铃,看流萤。无庸人之自扰,无对月之伤情。唐有刘梦得,明有归震川。余笑曰:如此而已!”有的写:“钱不在多,够用就行。貌不在美,善良可亲。吾辈父母,崇尚德馨。晨风绿窗帘,阳台多盆景。谈笑有学子,往来无俗人。可以读报纸,画丹青。无音响之乱耳,无应酬之劳形。三春晖永照,难言寸草心。”……这堂课同学们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觉得语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二、改变教学理念——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去引导、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原来过去的读书人是如此的贫困潦倒,在封建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是如此的趋炎附势。有的补充说,范进在中举前后人们对待他的态度真是不能相比较。范进家境贫寒,寒窗苦读几十年,只为中举,现在中举之后,难免受不了刺激。这都怨那罪恶的封建制度,它深深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有的说,如果我是那时的君五,我一定不会让封建制度再去毒害人,相反,我只会推陈出新,制定出适宜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生活会蒸蒸日上的法规。说到自己,现在环境优越,家庭情况良好,却不安于自己的职责,不努力学习,还让父母担心,真感到羞愧万分……我则站在一旁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在西方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叶圣陶先生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尽管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素质,但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那么其相应的能力和习惯是不会得到发展的。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在阅读的实践中历练。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教学《白杨礼赞》时向他们推荐《子夜》……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四、传授阅读方法,“授之以渔”,培养语感体验。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命新课程自由

课堂不是语文教育的唯一场所,但确是主要的阵地。在当代的教育语境下,学生和教师相处与交往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课堂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让课堂弥漫生命的气息,师生需要构建生命的课堂。

一、实现生命主体的回归

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应为学生提供一种快乐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教学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是由于经历太多失败而不够自信造成的。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教师多给予他们宽容,鼓励,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无疑对学生生命发展有益的。马斯洛说过,当在心灵安全自由时人最富有创造力。在一个充满宽容、鼓励、放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可能拥有自由、诗意的心灵,就会努力去感受凝练典雅、简洁隽永的语言艺术,用心灵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间的对话,体验语言后面的深深意蕴,实现生命主体自由的成长。

2、尊重生命差异

与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相比,新课程强调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存在"读者空间",给读者留下较大的空白,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学就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解读,不应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有过这样的叙述:"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因势利导,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自由、充满个性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能够以平等之心,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说:"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象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1]

二、创设教学活动特定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是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下展开的。构建生命的课堂,应做到教学活动情境化,做到教学具有生活特定的情境。学生走进课堂,他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已经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凭着这些经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先的判断,并形成初始的价值观。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珍视这种经验,使之转化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内驱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不断重组经验与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只见静态的语言文字材料,缺乏对作者、诗人的情感体验,当然就咀嚼不出作品的高妙。这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缩短心灵时空,引导他们走进作者、诗人的心灵深处,去体验悠悠岁月里不同人生况味。"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2]教学成了情感体验,生活发现,生命展示的活动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生命得到提升、完善。

创设活动情境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课本剧编演、角色朗读、辩论会等。《邹忌讽齐王纳谏》被改编成课本剧搬上舞台,学生发挥想像的翅膀,努力揣摩各自角色说话时的心态,解读男权社会下不同人的生存际遇,感受封建人臣讽谏智慧。杜威说:"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的记忆以及没完没了字词句的练习,教材内容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抽象知识,而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丰富了人文素养,张扬了生命活力。

三、重视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的课堂倡导诗意、浪漫的人生,呼唤学生对自由,对美的追逐,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这里审美人格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超越、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而这些是生命课堂不能缺的东西。《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同时它也指出新课程下的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建构起学生的审美人格,才能实现个体对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在培养学生审美人格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捕捉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想象与联想获得美的领悟,从而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把学生带到自我生成的、感受的、具体的,现实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意世界,使审美感知获得深化。学生在感受作家审美人格的同时,建构起自我的人格理想。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阅读《陋室铭》,学生体味中国文人精神的栖息地——一丈方陋室;教学李白的诗,感受古人把酒临风的旷达和豪情。

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从广义上讲,它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崇高的过程。建构生命的课堂,让生命在语文课堂自由涌动,既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应然的要求。

参考文献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问;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27-01

都说“问题”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石。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地学习、摸索、实践,也偶有所悟、所得。我渐渐明白有效的提问是以透彻理解文本、深入钻研教材、真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实效性、检测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提问。

根据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总结,我把有效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问文本”、“问读者”、“问作者”。其实,这几个层次是从阅读教学课程理念中的“读文本、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受启发而想到的。读懂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读出自己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读懂作者即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读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问文本

问文本是提问的第一个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纵观全文、整体把握,初步强化关于文本内容,给学生留下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记叙文、小说类课文时可以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在教学散文类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在上《背影》时,老师可以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共几次?”……提问的角度可以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提问的次数也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问,问题指向性都应该很明确,那就是检查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情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二、问读者

问读者就是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结果、语言等做出自己的解读。因为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应该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文本解读,就文中的人或事、情或景、字或词、句或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学生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设问“请同学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表现出什么等方面考虑。”

这样的设问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使学生回答问题有话可说,并且还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智力。再如,在教学《海燕》探究海燕形象时,可以这样问“读完课文后,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请以‘从――,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的句式说话。”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初步感知后可以提问“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但是应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回答就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重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比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刻画孔乙己形象的语句,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就会有学生回答“我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看出来孔乙己很懒惰。”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觉得可能是他没有老婆的原因。”课堂中顿时一阵爆笑,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脑子霎时一阵空白,但我马上意识到这也许是学生生活中所见所感。我当时并没有训斥这个学生,而是接着问他“那孔乙己为什么没有老婆呢?”学生回答说:“他很穷很懒,没有人会嫁给他。”我接着说:“是呀,孔乙己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太懒惰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甄别这些“创造性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老师积极地正确的给予引导。

三、问作者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创作者永远是文本最有权威的诠释者。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会不经意的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教师恰当设问引导,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问作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形式为探究问题。即调动自身经验去观察、思考,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在上《谈生命》时,我问学生“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陋室铭》一课的探究题可以这样设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是否流露了士大夫自身的优越感和封建的等级观念?”教学《故乡》时,设置探究题“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题目的设置既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学生定会受益匪浅。在学习两篇有相似主题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设置探究题“试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作者情感的不同。”借助这道探究题,使课内与课外,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从而接通学生文本感悟与生活的体验,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6

一、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引导学生进入名著阅读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多订购几本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实际上课程的不仅包含有待于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包含一系列可供学生建构知识的学习任务、教材教辅等教学资源。同时要努力为学生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标)。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如《忆读书》一课,如果单单停留在课文内,分析它的结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查询课文中的岳飞的《满江红》、易安居士的《声声慢》等词,甚至可布置学生寻找有关这些词的影音资料,从网上下载歌曲,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气氛里。教《孔乙己》,可下载越剧让学生欣赏,更可拓展到《阿Q正传》,让学生阅读其小说,再让他们欣赏电影,增加对鲁迅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外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周公诫子》,可联系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家书》的诫子之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通过比较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获益匪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绱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我们学校所处的蚶江镇有传统的每年一度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源头,去查询诗人的各种资料,举行有关屈原的诗歌欣赏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爱国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参加海上泼水活动,亲身感染了那种热烈的气氛,对于屈原的理解和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一生执著的追求讲给学生听就显得通俗易懂了。还有带学生参观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石湖是中世纪世界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门户,石狮著名的回族文化村。六胜塔是世界文化遗产,建于宋代,是海船进出泉州湾的重要航标。站在六胜塔所处的金钗山上,沉浸在悠远的历史回味中,底下就是正在繁忙吞吐货物的“亿吨大港”石湖码头,学生们能不产生自豪之情?石湖的学生震动最大,住了十几年,竟然今天才了解六胜塔的历史。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一定要为自己美丽的家乡添砖加瓦。这些活动都扩大了语文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拓宽语文内涵

蚶江是悠久的文化古镇,人文荟萃,是著名的侨乡和“中国灯谜艺术之乡”,文化积淀丰富。群众性灯谜活动非常活跃,造就了一批民间灯谜艺术家,学生耳闻目瞩,有浓厚的学习灯谜的兴趣。特别是由学校三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第三届国际学生灯谜观摩赛2008”中一举夺冠,囊括个人金箭奖第一、二名,还有学校一年一度的灯谜比赛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灯谜的热情。学习灯谜除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比赛中与人争长短。因此在语文课上有意识地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不会无动于衷了;语文课上穿插灯谜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口技》这篇课文,用“忽有人大呼火起”打_诗句(“一个声音高叫着”),作为课后作业,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去寻找答案,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上《陋室铭》时,也用了一灯谜,“夜半无人私语时”,谜面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打一四川名胜(子云亭)。这些灯谜不仅结合了课堂教学,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他们会去查找《长恨歌》全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谜底还可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成语、歌词、地名、诗人等等,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上一篇高效节能方案

下一篇白石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