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孩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下孩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下孩子

乡下孩子范文1

捱过了一个好冷好冷的冬天,春风终于拂上了脸庞。在这温暖的季节里,还让孩子窝在家里可不太好,我要带儿子走出家门。

骑上自行车,仅需二十分钟就能穿出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城市森林”,走过“城乡结台部”,再有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乡间田野。

春天的乡下与春天的城市,形貌大不相同。城市很喧闹,是一种让人无比心烦的喧闹;乡间也喧闹,但这喧闹是鸡飞狗叫鸟鸣兽吼的合韵,是生命在春天里欢悦的合唱。

抬头看看树,树正努力地伸展着叶片,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低头看看草,草正努力地钻出地面,大有不服输的精神。看着生命在努力绽放,儿子显然是受了陶冶,他蹦蹦跳跳,惬意无比。宛若春天里一只快乐的虫儿。

儿子忽然发现小路上有一串羊粪球,他居然用手捏起了一个。我连连喊:“快扔了,快扔了。”儿子却说:“真漂亮,真好玩。”然后对准我的方向扔了过来,我躲闪不及,羊粪球正好打在我身上。我一蹙眉,儿子却如一个胜利者,“咯咯”笑个不停。我也弯腰拾起一只羊粪球,对准儿子扔过去。儿子躲闪不及,羊粪球正中他鼻尖,并且在鼻尖上停留了十分之一秒,样子可爱滑稽。

儿子被我扔出的羊粪球击中后,感觉“受辱”,于是又不断地捡起更多的羊粪球向我扔来。我立即给予猛烈还击。于是我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羊粪球大战!乡下让人快乐的资源真是太多,这小路上的一串羊粪球居然就能让城市里的大人和孩子狂欢一场!

向不远的前方看去,是一片连绵的土岭。向阳一面的坡上郁郁葱葱、野花烂漫,很有世外桃源的仙意。儿子拉起我的手,向山坡上跑去,红花、黄花、紫花……满眼都是花,我们置身其中,大有“百花簇拥赛过神仙”的快意,儿子眼尖,发现花上落着许多小东西,大叫起来:“爸爸,快看,这些毛茸茸的小蜜蜂在做什么呢?”他一边喊着,一边要伸手去捉。

我赶紧制止他:“别捉,小蜜蜂正在采花粉,酿蜂蜜呢”

“噢,原来甜甜的蜂蜜就是小蜜蜂从这里弄到的呀!”儿子顿时感觉眼界大开。

也许儿子对蜜蜂过于感兴趣,他忍不住伸手要去捉一只一只蜜蜂被捣乱的儿子“惹火”了,撅起屁股,冲着儿子的手指头蜇了一下,痛得儿子“哎哟”一声大叫,生气地说:“这些小家伙,还会咬人呢!”

我告诉儿子,蜜蜂不是咬人,而是用带毒的刺蜇人。我让儿子细细看手指上的刺,小心地帮他,并告诉他,蜜蜂蜇了人之后,自己的身体也就损坏了,活不成了。儿子听了蜜蜂“不免一死”的下场,有点伤感,虽然手指被蜇得胀胀的,挺难受,但他还是觉得对不起小蜜蜂。

想起小时候我也被蜜蜂蜇过,我告诉儿子的话正是爸爸曾经告诉过我的话,奥妙的知识从上一代传授给了下一代,在传递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体验到了大自然的迷人之处。

乡下孩子范文2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到乡下的小学去互访。老师先让我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乡下的条件很艰苦,教室很简陋,远远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奢靡,甚至可能乡下的条件会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之间谁都没有到过乡下,谁都不知道乡下究竟什么样。可是听了老师的描述,我们也做好了几分心理准备。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七拐八拐地地缓慢爬行,山路很崎岖,翻过了七沟八钢后终于停了下来。眼前的景象更是使我们大吃了一惊,一排排低矮简陋的房屋,狭窄的羊肠小道。我们首先到了乡下的学校里上第一节课,这也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节课。教室的面积并不大,黑板是用木板一块一块的拼起来,课桌高低不平,四个人才共用一个凳子。即使是在这样简陋破烂的环境下,我却依然看到了乡下的孩子们对知识深深的渴望与依恋。他们专注的眼神对我是一种无形的鼓励。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不穿的衣服和书籍,统统寄到了乡下,我要让哪里的小朋友也能感受到祖国家庭的温暖,从这件事后,我也清楚地知道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乡下孩子范文3

    这时,突然有一个孩子问:“老师,那您有没有什么第一次呢?”我微笑了一下:“当然有啦!”听我这样一说,下面的孩子都眼睛发亮,连忙说:“那您能不能也来讲讲您的第一次?”我看孩子们这样有兴趣,不忍扫他们的兴,就答应了,不过我有要求:“要让你们先讲,你们讲完了,我才讲哦!”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答应了。有了我的保证垫底,孩子们放胆来讲自己的第一次,有第一次洗碗、第一次烧菜、第一次买东西、第一次整理书包等等,讲的人都很兴奋,因为人生很多的第一次都是非常难忘的;听的孩子也津津有味,因为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更何况这些故事都是身边的同学亲身经历的。我在一旁听着孩子们的故事,同时也在静静思考自己的第一次。童年时代已经过去太久了,记忆几乎已经被尘封,说哪个第一次比较好呢?既不能太平庸,也不能跟孩子们的第一次有雷同。于是,小时候摆小书摊赚钱的事情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个故事曾经被我写成文章,所以我还能依稀记得事情的经过。那就说这个吧!

    在很多孩子讲完了自己的第一次之后,孩子们再也没耐心等了,催着我说:“老师,轮到您讲啦!”被孩子们一催,我竟然也有些羞涩。这种体验应该就是刚才孩子们在讲自己的第一次时候的心情吧!这样换位体验感觉很新鲜。于是我清了清喉咙,从小时候的社会背景、家境条件讲起。

    小时候,我的家境比较艰难,懂事的我从来不会伸手向家里要钱、要东西。但是我的父亲很关爱我,为我买来很多的小人书,所以我从小就开始读书。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其他的文娱爱好,还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小镇的街道边经常会有大人在摆书摊,有很多适合大人阅读的书籍摆在书摊上,人们可以花上几毛钱,坐在旁边静静地阅读。有一天,我看着自己的那一大堆小人书,脑子突然冒出一个灵感:我为什么不能去摆一个小人书摊呢?既可以把看过的小人书利用起来,又可以赚点零花钱自己用。于是我就找出家里一张不经常用的小桌子,扛上几把小椅子,背上我的一大袋小人书,就往街上去了。我找了一个十字路口,把小桌子架了起来,然后把小人书一本一本整齐地摆放出来,这样一摆,一张小桌子摆去了三分之二。年幼的我还不知道害羞,就这样坐在街口,坐在我摆设的小小书摊面前等待着我的“顾客”。

    很多路人经过,都会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些大人看明白了我的意思,都朝我露出会心的微笑。也有一些小孩子过来翻看我的小人书,问我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就大大方方地向他们解释,这书是出租给人看的。有稍大一些的孩子看得懂字的,也觉得我的小人书好看,就问我多少一本的租金。我想了想,大人的书都要几毛钱一本,我的是小人书,而且孩子身边的钱一般都不会很多,那就便宜一些,两分钱好了。我就说:“两分钱一本。”果然有孩子摸出了钱,租了一本书,想带走。我连忙说:“书不能带走,要坐在这里看的。”我向旁边的小椅子一指。那大孩子也挺配合,就坐下看了起来。就这样我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钱──两分钱。

    有了第一个顾客,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来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有两个“顾客”是固定的,就是街口摆早餐店阿姨的两个孩子。他们经常会有一些零花钱,所以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来租书看。有时候要回家吃饭了,可是书还没看完,于是他们就跟我商量,是不是能够带回去看。我想了想,就提出要求:“带回家可以,但是一要保证书不能弄破,一看完就要送回来;二是租书的价钱要增加,要三分钱一本。”他们满口答应,并且一租就是好几本。

    爸爸知道了这件事,笑得合不拢嘴。他对我的行动很支持,另外给我买了几本新的小人书,让我把书摊摆得更大一些。我舍不得把新的小人书摆出去,坚持自己先看过了再摆出去。并且把新书的出租价格又增加了。

    这样才过了一个多星期,我已经赚到了一块多钱。那个时候能有一块多钱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把钱拿给妈妈,但是妈妈不收,她说,这是我自己赚来的钱,还是让我自己留着用好了。于是我很兴奋地拿着这笔钱逛到了新华书店,生平第一次为自己买了一本小人书。我记得那本小人书才一毛两分钱……

乡下孩子范文4

一位儿童研究专家曾对4000名3--10岁孩子的分享意识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孩子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只占16%;其中还有3%的孩子是在大人的提示和鼓励之下,勉强同意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对此,这位专家分析说:“以前的孩子,由于兄弟姐妹多,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学会了分享。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娇宠的唯一对象。于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享受惯了别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只求别人对“我”好,给“我”关心,而“我”对别人却无动于衷、毫无报答。这些行为显然是自私的,对孩子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别人共同分享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分享意识是人的情感品质,其中包涵着浓厚的亲情、友情。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呢?

家长自述

自述一:“抠门”儿子,带来了许多尴尬和苦恼

韦国辉(警官,儿子读高一):我儿子不到一岁就被送到乡下的姥姥家,直到四年级才被接回城里。那时,他舅舅、小姨都在外地读大学,儿子理所当然地成了两位老人的宠儿:所有好吃的零食都是他独吞;为数不多的几件玩具也是他独自享有;舅舅、小姨给他买的图书自然也是他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在姥姥家,他整整享受了十年“小皇帝”的待遇。就是这段“小皇帝”的生活,养成了他自私、粗心、不懂分享、不懂关爱的毛病,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尴尬和苦恼。

记得他刚回到我们身边那阵儿,一些同事、朋友经常带着孩子来我们家串门。为了表现对那些叔叔、阿姨的孩子的友好,我们叫他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一块儿玩,或者叫他把图书拿给小朋友们看,但他总是不太乐意,有时甚至公然违抗我们,常常弄得我们很没面子。客人走后,我们给他讲道理,开导他、教育他,可都无济于事。后来,我为此对他动过拳脚,但顽疾难治,一切照旧。

记得有一年他过生日,我给他买了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他非常喜欢,总是爱不释手。一天,他不在家,同学的女儿晓鹃来我们家玩,想借这套书看看,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料,儿子回来后跟我们大吵起来,并把电话打到我同学家,毫不客气地让晓鹃把书还给他。尽管我们夫妇向晓鹃和她的父母做了许多解释,又给她买了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但从那以后,晓鹃再也不到我们家来玩了。可能也是因为我儿子的“抠门”,同事、朋友渐渐也很少带孩子来串门了。

儿子渐渐长大,我们也试图帮他改掉这种毛病,但一直收效甚微。虽然他其它方面没有什么大毛病,学业也不错,但“抠门”的毛病还是让我和妻子痛苦不堪。

自述二:“大方女儿”,使自己赢得无数好人缘

郑励之(设计师,女儿读初三):自从做了妈妈,我就一直和丈夫讨论怎样培养女儿,为了搞准“培养方向”,我们还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小调查,从中发现,现代中国人评价女性大多还是传统的标准:比如,是不是贤妻良母,会不会体贴人、关心人;在外面是不是通情达理、善于合作等等。于是,我们在尽可能开发好孩子智力的同时,从小就注重按照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去培养女儿的道德品质。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拿着一包巧克力递给女儿,她高兴极了,正准备拆开自己享用,我喊道:“妞妞,咱家爷爷年纪最大,要先给爷爷吃!”于是女儿捧着巧克力递给爷爷,爷爷感动地说:“大孙真乖,爷爷是大人,不吃巧克力,省下来给你吃。”女儿正犹豫着,我赶快向她爷爷使了个眼色,老人家心领神会,伸手拿了一块放进嘴里。看见爷爷吃,她禁不住流出了口水,拿出一块,正想往嘴里放。我又提醒说:“妞妞,在家里奶奶最辛苦,你还要让奶奶先吃啊!”于是,女儿又把巧克力送到奶奶面前。然后,在爷爷的提示下,女儿又分别给她爸爸和我各递了一块,最后自己才开始吃。我们吃着巧克力,不停地夸奖“妞妞懂事”、“妞妞大方”、“妞妞真孝敬”等等,女儿的小脸笑成了一朵花。从那以后,她每次吃东西,我们都会提醒她先给在场的人分一点,然后再自己吃。她从小就知道不能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要学会分享。

在一家人的教育下,女儿慢慢学大方了,懂得了分享。到目前为止,女儿确实做得不错。有一年,她爸爸给她订了《金色少年》、《少年文艺》、《小读者》等好多份杂志。只要每期杂志一到,她就带到学校去,请老师选好的读给大家听,老师欣然同意。当她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那些刊物时,她干脆把书捐给班里,让同学们传阅。后来在她的提议下,他们班建了一个“图书角”,拥有书刊3000多册,她自己就带头捐了近200册。这个“图书角”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读书生活,深受师生好评,她也颇有成就感。见女儿越做越有兴趣,我又建议她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看过的影视作品、听过的精彩故事、见到的感人场面,分别用文字记述下来,然后打印好,拿给同学们分享。女儿真的按照我的建议做了,从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写作能力。上五年级时,她就被省里某报聘为小记者。进入初中,女儿成了班级和学校的“业余公益大使”。

回顾女儿的成长历程,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上小学、上中学,她与师生们都相处得很好;在家里,与堂兄弟、表姐妹也都相处得很融洽。我明白,是分享给她带来了这一切。

自述三:“自私孩子”,居然对妈妈也那么自私

何流(公务员,儿子读五年级):儿子棒仔是家里的“小太阳”。他爸爸经常告诫我对他不要太娇宠,但我总说没有关系,现在我们爱他,将来他也一定会回报我们的。哪知道,他上幼儿园没几天,家里的电话简直成了“检举热线”:有的小朋友反映他乱抢玩具,有的小朋友反映他好争零食,还有的小朋友反映他爱打人,大家都不愿意跟他玩。儿子也“委屈”地不去幼儿园了,我也没太在意,心想一定是别的孩子不好,不去也罢。

一次,邻居告诉我:“你家棒仔太自私,周围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我不以为然,心想,也可能是别的孩子妒忌我儿子。没想到几年后,儿子那些自私的行为,在我面前居然也展示得淋漓尽致:儿子上三年级时,有一次,家里就剩下我们母子俩,碰巧我正在生病,儿子放学回来,我告诉他,我不能做饭,让他自己泡方便面。他虽然一脸地不高兴,但还是勉强同意了。泡好方便面,我有些饿了,便对他说:“闻着很香,我也想吃一点。”儿子看了我一眼,甩过来一句话:“想吃,就自己泡呗!”这件事情过去两年了,可是我的心里至今也无法平静。

自述四:“精神分享”,培养了儿子优秀的情商

沈洁(大学老师,儿子读初一):我一直觉得,高分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只要孩子身体健康,知识兴趣广泛,有良好的心态和合作精神,也同样能走向成功。因此,儿子小时候,我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良好载体,应充分加以利用。于是,我与幼儿园联系,在儿子生日那天,我把蛋糕送到幼儿园,全班小朋友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尝蛋糕,一起分享欢乐。这得到了幼儿园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其他家长、小朋友的欢迎。

我觉得,孩子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外,更为重要是要充满爱心、关爱他人,有良好的交往、组织才能。所以,儿子上学后,每次他过生日,我都鼓励他邀请同学们到家里开PARTY,还鼓励他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最喜欢吃的食品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开始他不愿意,我说:“你过生日,小朋友来陪你玩,你要感谢他们,要让你的小客人都快乐起来!分享不是剥夺,你可以从中得到双份的快乐!”做通工作后,每次PARTY,他不仅把他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且还通过表演等办法让小朋友们都快乐起来。

各抒己见

莫做新“孝子”

郭静(社科院研究员):谈起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梁实秋先生在《孩子》一文中的那段话:“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你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说:‘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是给我们挣钱的。’孩子的回答全对――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父母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现在我们有不少家长都在扮演梁实秋先生所说的新“孝子”(孝顺孩子)的角色。

要加以引导

朱玉华(幼儿教师):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缺乏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一些父母给孩子买了较贵的玩具,就叮嘱孩子不要给别人玩。对幼儿出现的独占行为,部分父母还很得意,认为自己的孩子机灵;看到孩子占便宜就高兴,总担心孩子会吃亏。要想让“分享”的种子在孩子内心扎根,父母要科学地加以引导。

当然,小孩子很难理解“我的东西为什么要给别人呢?”这不足为怪,父母千万不要因此批评孩子,有时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后他会故意与父母对着干,这样做会得不偿失。要正面劝说、引导,比如当他偶尔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就反复表扬。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会获得赞美的,慢慢地分享意识就培养起来了。

应营造氛围

林萍(公司职员):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孩子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要重视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一个小“皇帝”你是不能指望他有分享意识的。因此,我们不能怪孩子“吃独食”,而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吃独食”,没有对孩子言传身教。新“孝子”型的父母也很难培养起孩子的分享意识。

另外,我认为,培养分享意识,应该从幼儿抓起。

本刊观点

乡下孩子范文5

案例 3岁的蕾蕾看了一天的电视,妈妈怕她伤了眼睛,叫她不要再看了,她不听。妈妈吓唬她:“电视里的怪兽等一下要跳出来吃你了,先吃手,再吃脚。”蕾蕾吓得拔腿就跑,妈妈乘机关掉电视,得意地笑了。

分析 这种吓唬虽然达到了一时的目的,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孩子才3岁,心理脆弱,承受力非常有限,孩子会因惊吓过度而产生恐惧,可能形成恐惧症,还可能导致精神失常。电视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现代人与电视绝缘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看电视,还谈电视,如果孩子对电视形成过度恐惧,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也不利于以后的人际交往。

支招 如果孩子沉浸在电视里不能自拔,妈妈不用吓唬,可用其他的事或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从电视中抽身。比如,妈妈可以拿着一款新电动汽车玩具对孩子说:“这电动汽车很有意思,你能不能开?你能教妈妈玩玩吗?”等孩子玩时,妈妈乘机关掉电视。总之,要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或东西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两三岁的孩子注意力非常有限,集中的时间较短,易分散。转移注意力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也没有什么副作用。

代币管理

案例 3岁的川川喜欢缠人,妈妈每次出门她都缠着要跟着。一天,妈妈要去上班,川川坚持要跟着,可是,带小孩上班是违反公司管理制度的。妈妈说不上班就没钱买吃的穿的,川川还是缠着要去。妈妈灵机一动,说:“你不能去,路上有孬子(有智力障碍的人),抓孩子,打孩子,你要去,孬子会把你的头打破。”川川这才放手。

分析 这种吓唬让孩子感到恐惧,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不利。如果孩子以后真的遇到孬子,以为是来抓自己的,就可能用石块、棍子攻击孬子,孬子就可能失控,把孩子打伤。

支招 妈妈可用代币法来管理孩子。当孩子缠人时,可以对她说,如果继续缠人就把她心爱的玩具收回,或者送给别的孩子,也可以进行其他的惩罚,比如:不给她买衣服,不带她到外婆家等;剥夺她感兴趣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还可以用奖励的方式进行管理,如果她听话,就奖励她想要的物品,或带她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多次强化,她的不良行为就会消退,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让孩子自食其果

案例 萌萌,4岁。他爸爸喜欢喝酒。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和客人划拳喝酒,萌萌被这热闹的场面所吸引,也嚷着要喝酒。萌萌的妈妈最讨厌老公喝酒,生怕儿子被老公传染,成了酒鬼,于是她就吓唬萌萌:“酒里有毒,小孩子喝酒会喝傻。”萌萌后来长大了,觉得酒是神奇的东西,大人喝没事小孩喝就傻,对酒的好奇心更大,十五六岁的时候在家里经常偷偷喝酒。

分析 妈妈的吓唬并没有吓怕萌萌,“酒里有毒,小孩喝酒会喝傻”,这更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既然酒有毒,孩子会喝傻,大人为什么还要喝呢?相反,孩子长大后会觉得酒是神奇的东西,更想喝,所以十五六岁的萌萌经常偷酒喝。这就是潘多拉魔盒效应。

支招 4岁的萌萌要喝酒,大人不必吓唬他,可以让他用舌头舔一下烈酒,让他尝到酒的威力,可能他以后就再也不想喝酒了。孩子的舌尖承受力非常有限,烈酒刺激性大,让他去尝试比吓唬更有效,他对酒的好奇心能适时得到释放。

教孩子换位思考

案例 4岁的小怡把小伙伴的玩具狗拿回家了,小伙伴毫不知情。妈妈怕她这样下去会变成小偷,就吓唬她:“这狗待在别人家里晚上会咬人,谁拿的就咬谁,赶快还回去吧!”小怡一听很害怕,立即把玩具还了回去。

分析 虽然吓唬让小怡把玩具还了回去,但是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认识到这样做对小伙伴的影响,她只是认为自己倒霉,拿来的东西会咬人。以后她还可能把人家的其他东西拿回家,还可能把别人的钱拿回来,因为钱不会咬人。

支招 妈妈可以让小怡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自己会怎么想,引导孩子思考。这样孩子就会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教孩子正确使用物品

案例 小鹃,4岁。一天,她想用剪刀剪纸玩,妈妈怕她弄伤了自己,就吓唬她:“ 剪刀不是随便玩的,一不小心划破了手,身上的血就会流光,人会痛苦地死去的。”小鹃吓得连忙扔掉。

分析 妈妈怕小鹃玩剪刀划伤自己,吓唬她,情有可原,但是妈妈对女儿的教育并不妥当。剪刀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人使用是否得当的问题,并不能因为拿剪刀有危险就不让孩子去碰,因噎废食只会让孩子不敢使用剪刀,剥夺了剪纸带给孩子的快乐。

支招 妈妈可以指导小鹃正确使用剪刀。先示范让孩子掌握要领,再让孩子尝试,妈妈可以在一旁观察,及时纠正不当操作。孩子掌握了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她会感到自己探索世界的能力增强了,她会更加自信,享受剪纸的快乐。

告知孩子后果

案例 健健,5岁,正在上幼儿园。午睡时,他一不小心把痰吐在邻床安安的被子上。安安醒来发现自己的被子脏了,就问健健是谁吐的,健健说不是他。放学回家后,健健问妈妈:“说谎的孩子舌头会不会被人割掉?”妈妈怕他说谎,就应道:“那当然,舌头会被割掉,说谎次数多了会变成哑巴,老天不让他说话了。”可是健健提出质疑:“以前我把杯子打碎了,说是小猫干的,我的舌头怎么没被割掉呢?”妈妈无言以对。

分析 家长怕孩子说谎就用“说谎舌头会被割掉”来吓唬孩子,而5岁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否定妈妈的回答,也会意识到妈妈在说谎,这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家长说谎会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不利于以后的家教。

乡下孩子范文6

海平面上的海鸥飞速翱翔,

心中念想,

青春果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呵!

瞧青年们多么狂放!

吵吵闹闹多么喧嚣!

可他们不介意:早上,

又何必畏畏缩缩收起开朗?

时至正午人们便开始怀想,

想念家里的温暖和宁静的徜徉!

悄悄的时光又慢慢推移到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