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健品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健品行业范文1
一、营销人的自恃清高
有些策划人对产品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为企业进行产品定位,包装策划。特别是对有些与众不同的产品,更是偏爱有佳。甚至在超出科学的基础上进行超出产品价值的策划,过分的渲染了产品的功能或疗效。
缘由1:策划人 (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经理)急需要通过产品的包装策划来奠定其在业界的影响力,一个产品没有成功就做另一个。很多产品的死因都是源于此,一旦这种想法,成为行业营销策划人通病时,就造成了行业的无序竞争。只要能够接来单子,有钱赚就行的心理在作怪。
缘由2:很多策划机构、咨询机构的营销策划人在企业里从事过产品的市场运作,没有系统的策划理论基础知识来支撑。做企划方案只是凭借经验在进行策划,这必然会带来原有企业的思维惯性,将新产品策划烙上老产品的烙印,这必然会失败。因为,事过境迁,市场瞬息万变,不可预料的东西太多。
注解:这在我给企业做策划、咨询、管理的时候碰到许多人都会持有此种观念。你一问,他会说我们以前就是这样做,我所在的企业就是这样做的,并且也成功了。试问:你以前所在的企业是什么资源条件?你的团队是怎样的执行力?你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底蕴如何?产品如何?
二、掌门人(老板)目光短浅
史玉柱为什么要还款?我想更多是“诚信”。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收获了市场给予的回报。同时也收获了业内对其尊敬目光,成为营销人的楷模和崇拜的偶像。反过来在看我们当前的医药保健品企业,很多小老板或称之为经销商,或规模不是很大的小企业,他们游走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边缘搞起了“擦边球”的生意,我想信这也是众多“小老板”的心态。正是这种“擦边球”他们也毁掉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使得保健品在市场中运作也越来越难的现实局面。
三、营销人的口无遮拦与强性推销
最近三年来的会议营销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片景象的背后隐藏着行业内巨大的“诚信与信任”危机。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营销人具有一定的关系。公司的任务压力下不得不将压力层层施压,所以在一线的营销人员就理所当然的将销量变成强迫推销、骗销、干爹干妈的推销文化。在消费者没有获得产品价值本身的利益时,他们就会向身边的人进行诉说。同时也会带着报复的心理来参加企业的活动,一场会销售为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是吗?只要企业不重视消费者,消费者反过来也不会尊重你企业。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只做两三年也就可以理解了。甚至有的产品一年后就销声匿迹了。
四、偷税、漏税心理
会议营销或直销都是在国家几乎没有太多监控下的市场操作。谁敢说自己的企业没有过逃税或漏税过?关键是企业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合理的避税。再说,会议营销强调的是“现场卖货”——现场就会议营销的“终端”,同时一个营销人员也是“终端”(终端的定义:产品从企业到消费者里的最后一个环节)偷税漏税这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有时有些厂家还会增收营销人员的税收,无论是营销人员或国家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为什么会议营销如此受宠:现金流不必说,最主要的是企业能够通过这种销售方式达到快速推广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广告费日益看涨的今 天,这也是他们快速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够逃避税收,漏税也是众多保健品选择此种营销方式的一个理由。
五、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在国人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医药保健品的市场急剧的扩大,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竟然做起了假冒产品。当然成份就自然就少了,或者直接把成份直接换成廉价的材料,产品成本自然也就低了。正是由于产品的成份变少或别的原因使得产品的效果大大折扣,自然就影响到了行业的诚信问题。如果行业内不对此重视的话,势必将影响到行业的崩盘,这就是当年“鳖精大战”的后遗症。通过国家的整顿虽然规范了市场,但是市场在98年才逐渐恢复过来,可见影响之大,在今天,尤其要重视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行业的生命。
六、商品流通成本高
在商品快速流通的今天,哪个厂家能够离开流通渠道?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的什么地方,竟然刮起进店费等乱七八糟的费用,这必然加剧了产品流通成本,自然而然的就影响到商品的定价,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则必然会将产品的流通成分打入产品中,定价高这也就再所难免了,这也是药价需高的一个原因吧。最终收益者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在流通环节的企业或处于上游的生产企业。
特别是有些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运作,只能通过招商等手段将产品外包给大的经销商,进行操作。而经销商一般来说都不会将一个产品真正的当作自己孩子在养大,而是象农村人在家里养猪,卖肥不卖瘦,哪里有利就做啥,这也是很多医药保健品被经销商做死的原因之一。
七、媒体报道的失真
我们都知道“三株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体制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媒体催化作用,也许就会度过难关,同时也由于就是媒体不能按照新闻的真实性来报道,使得整个保健品行业处于创伤阶段。(这里抛开某些企业确有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不仅是媒记的失职,也是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的失职,也是行业制度的不健全造成,难道这样的例子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觉醒吗?同样的例子在2004年,巨能钙的事件中也得到了印证,虽然,他们都已经正视听了,但是企业或产品确受到了市场的拒绝或抵抗。难道我们媒体就没有责任了吗?
八、法规不健全与政府执法不严
虽然说国家已经有相应关于食品、药品的管理法规出台,但是政府却缺少监督管理的机制对市场进行实时的监控,相关的法规也没有出现。
保健品行业范文2
央视的曝光使得百度陷入一片声讨声中。在这场危机中,比百度更痛苦的,或许是“百度危机”的配角――被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医药保健品行业。
这出乎很多医药保健品同仁的意料,但他们不得不承认:冬天提前结冰了。
行业性的秘密行动
其实,在2007年初,就有保健品企业进行营销模式转型了,因为常见的报刊、电视广告漫天飞的店铺销售,以及包括会议营销、服务营销在内的直销模式日渐萧条。这种转型完全抛弃原有依赖店铺销售的渠道模式,而替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远程销售模式。
这种转型是低调的,最为微妙的是,外界知者甚少。人们只是发现生活中司空见惯了的保健品广告逐渐减少,很多局外人还错误地判断为保健品企业大规模退出市场。
实际上,中国多数保健品企业已经重新组织了数万名销售大军,悄悄在互联网上安营扎寨。这一重大战术上的转变恰恰是在经济波折起伏的2008年,随即迅速蔓延,到10月份已经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
这种速度在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史上好像还是第一次,而且这种快速的大规模律动,几乎涉及了中国的3000多家医药保健品销售生产企业,几乎是一次集体性的秘密“军事”行动。
畸形的转型
人们在为保健品行业的这种“准军事”般的转型速度惊叹时,更多的市场专家则认为这种快速的反应只是一种回光返照式的市场反弹,并不代表行业又一次繁荣的开始――尽管保健品的营销人员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但翻开中国保健品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得出这种结论似乎不无道理。
保健品市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此后20年时间内,保健品主流销售模式是店铺销售。直到1997年直销和传销在中国出现,保健品行业的销售模式才出现变化,中国无店铺销售风起云涌。在其后近10年时间里,以直销为主的无店铺销售模式(中脉、天年等企业则把这种模式定义为会议营销或服务营销),成为与传统店铺销售并驾齐驱的两大主流销售模式。
两种模式带动了保健品行业的大发展,连续20余年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数千亿元的价值。但很多人认为,保健行业依赖生存的两大模式所存在的缺陷,与它取得的经济回报一样多。
受伤的店铺销售
首先,传统的店铺销售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广告拉动。在保健品风起云涌的近30年时间里,店铺销售几乎养成了媒体依赖症,单纯的广告拉动本是企业的正常行为,但不知道是先天的缺陷,还是后天营养不良,保健品广告的诸多诟病一直伴随着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夸大产品疗效、扩大承诺、虚假宣传……
过度宣传的承诺与结果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量的商业泡沫充斥于整个行业,浮夸的风气引起社会的反感。
如果这种浮夸仅仅是停留在宣传的角度,尚且可以用商业道德标准来规范,实际上,这种不良宣传又进一步延伸到保健品的生产过程:在源头上出现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任意添加违禁成分,套用批号甚至用假批号……
当浮夸演变为造假,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监管部门最为严密监控的对象,营销模式受到巨大挑战:一方面是传统行销模式已经被消费者熟悉和排斥;另一方面是国家对行业的生产、经营监控力度空前提高。
单是在2007年,国家就出台了《关于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通知》等10余部法规;一年时间内中国内地查处各类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近30万件。
一系列行业法规政策持续发力,客观上使得保健品行业惯用的营销模式开始整体失效。
命运飘摇的直销模式
店铺销售模式面临窘境的同时,以会议营销、服务营销等为主要形式的无店铺直销模式一样命运飘摇。
无店铺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收集消费者个人资料,让企业对消费者生日、病史甚至是房子的户型、朝向都了如指掌。
让直销企业忧虑的是,直销模式在中国扎根发芽10余年的时间里,消费者基本上被粗犁细耙扫了一遍又一遍。
更忧心的是,2008年《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布,这预示着以牟利为目的地收集用户资料,将被视为侵害消费者隐私权,这对于无店铺直销模式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的打击。
那么能否依赖老客户的重复性购买来支撑市场的持续性发展呢?
很难。
重复性购买在消费领域极其常见,在保健品领域却是一个异端:同店铺销售一样,几乎所有的保健品直销人员都是将保健品当做功效性产品卖给消费者的,而顾客中间不乏难以根治的慢性病人,包括最难治疗的风湿、类风湿、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数十种疾病。
多数直销人员在兜售产品时,并没有坦率告知这是保健品,而是暗示消费者买的是有功效作用的治疗药物。不难想象,当消费者一次次抱着治疗的希望,又一次次失望以后,他们对保健品、对销售人员怎么可能产生信任!
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保健品行业直销活动的成功率越来越低。
企业自身的不自律,导致了行业信誉的空前透支,再也没有信誉可以卖给消费者,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境的保健品行业便开始向互联网的规模性转移。
对这次推广、宣传、销售的阵地大迁徙,人们更愿意认为是市场环境急剧恶化背景下的被迫转型,而不是营销模式的升级。
互联网上的畸形繁荣
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保健品行业一个战术转移的大阵地,因为它具备某种“魅力”――让保健品行业重新找回自信的“魅力”。
最先踏进互联网的保健品企业都尝到了甜头。这不仅仅是说,它已经给数以千计的老板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更重要的是进军这种平台除了一定的资本要求外,其他门槛的限制几乎为零。
开一个传统的店铺销售,需要营业申请、销售内容审批、营业税收报批等严格手续,但网络销售却宽泛得多,只要你做好一个网站,交给网络商,然后支付少数的空间租赁费用,就可以在网上开出无数个保健品销售网页。
网络销售还有一个更大“优势”:保健品同网络的联姻尚为“新婚”,还没有完全纳入广告监管部门的视野。在传统媒体中宣传的惯用伎俩,重新毫无顾忌地出现在了互联网上,几乎畅行无阻。
保健品企业再也无法抑制欲望,不到半年多的时间,几乎半数企业迫不及待地跳进“网海”,向消费者铺天盖地撒网。
或许这种转型能给保健品行业带来又一次繁荣。但这种繁荣的背后,是用冰块搭建起来的高楼,辉煌耀眼,却始终无法接受阳光的考验。
这种缺陷在转型前已经变成痼疾,甚至在转型后更加恶化:
原来存在的问题,直接延伸到网络上。没有正规厂家,没有正规批准
文号……很多进行网络销售的保健品企业,大都留有大量的假地址、假联系方式,伪劣保健品在网络上更加泛滥。
显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根本无法投诉。而对保健品经营者来说最好的对策是马上关闭这个网站,重新包装,重新策划一个新名称,重新注册一个域名,一个新面孔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互联网“钓鱼”行动又会开始。
如果说店铺销售和直销还算是坐堂销售的话,网络销售则变成了来无影、去无踪的江湖游医。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依赖网络销售的保健品几乎都是以网络排名进行销售的。但互联网平台中,多数工作人员属于技术人员,对于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属性、特点毫无了解,即便把关,也注定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专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人身伤害问题时,消费者完全可以依照连带责任的法律原则,要求网络经营商承担连带责任。
实际上问题比这复杂得多。
进军互联网的企业早已改变了原有的多品种投放的产品模式,而是针对上网人群、网络消费的特点,全部以消费者隐私疾病需求为主,清一色的补肾壮阳、性疾病以及丰胸等,哪个消费者愿意把这些隐疾公之于众呢?
正是这个最致命的心理弱点,给很多不正当经营的保健品运营商留下了空子,也导致正常的投资行为异化为投机行为,加重泛滥滋生。互联网销售盛极而衰?
保健品网络销售时代轰轰烈烈地来临了,它对于一部分保健品销售商的意义在于: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积累更多的资本。
但网络推广模式还能走多远?
过度的市场乱砍滥伐,不断地透支着行业的信誉,也透支了网络的信誉,必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反映到社会层面上来,形成行业与消费者最根本的矛盾,而且,这种市场模式终为社会所熟悉时,必定会纳入监管部门的视野。
倘若这一天真的到来,是不是意味着保健品行业现有的市场模式到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央视把火烧到了百度身上,随后紧紧揪住这个刚刚寄生在网络上的医药保健品行业(央视打击的绝非仅仅是医疗机构),之后或许会是一个大风暴的开始。
保健品行业范文3
回顾中国保健品行业20年的发展历程,从保健品到礼品,从进药店到进卖场,从广告营销到电视直销,从会议营销到旅游营销,整个市场采取的都是简单粗放式管理,江湖气息极重。20年来周而复始,每一轮出现为数极少的几个品牌热闹―番后,整个市场又会重新回到最初的起点。正所谓“穷则生变,变则通”,这是―个适者生存的年代,市场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加入变革的行列。
营销困境与变革
在目前的保健品营销中,传统的数量式营销模式―一“天上飞广告,地上铺通道”依然大行其道。为了获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和销售空间,企业随意扩充或杜撰产品功能,将市场定位泛滥化,并且毫不介意经常陛的违规传播。
“广告+炒作”不应该是保健产品销售的唯一法宝,毕竟广告所带来的产品销售泡沫只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起作用。如果只追求短期利润,不考虑长期的市场成果,只注重快速赢利,不在乎稳步占领市场,只倾心于产品的物质利益,不重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那么整个保健品行业的生存前景将令人担陇。随之而来的也只会是两种必然结果:其一,小企业、劣品牌瞬间风光,赚了就走;其二,大品牌、好产品受其牵连,举步维艰。
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先纠正企业的恶习,变以往“重宣传,轻服务,短线赢利”的目标为“重服务,重产品,长线品牌”的战略,这种转变不是潜移默化式的,而是极具动态性的,实际上它就是服务的变革。
近年来兴起的体验营销、会议营销、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手段都可以归为服务营销的范畴,以服务为主体的营销模式变革是保健品行业质量式营销的灵魂。但是市场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那么保健品行业的服务营销该如何表述?由于行业特殊性,保健产品的服务营销要求企业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之初,就必须将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利益价值贯穿在营销的每一个细节中,比如品质的卓越化、包装的个性化等,同时,服务营销也是―种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消费需求的理念和实践活动。
对保健品行业来说,服务的精髓是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把单纯的产品转化为以服务为核心的一系列流程,从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消费者忠诚度。在这里,服务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从售前、售中到售后企业所形成的一个严密的链接,即用售前服务提升销售效果,用售中服务确保顾客不流失,用售后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服务营销的运作体系
以往由于恶性竞争、虚假广告等不良形象使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任度直线下跌,那种赚了钱就跑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消费者。因此,保健品行业重振市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获得消费者的行业信任,而个性化的服务营销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唯―钥匙。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服务,其着眼点是消费者,关键是如何避免产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的“FUD”心理(fear害怕,uncertainly不可靠,doubt怀疑)。受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每位消费者对市场的领悟不同,但是企业专业文化氛围所规范的服务体系,却能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品牌感知。
由此,笔者提出了一种集形象展示、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体的“三专模式”。所谓“三专”,是指“专卖店+专柜+专门场所”,不难看出,“三专”模式是企业包括产品物流、情感交流、信息传播与健康服务在内的综合渠道模式,它不仅丰富了营销内涵,而且使营销形式更具有外延的张力。专卖店:保健品行业新趋势
保健品行业范文4
体验必然会聚众,聚众来的人素质各不相同,可有很多活动人数不少,体验效果不错,但是销售惨淡。有些就做的很好,销售火爆,我个人认为这同样的产品和模式下,同样的客户下,如果排除员工的能力差异,起到决定因素的就是会场的人性管理了。
什么是人性管理?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有个人从银行取了500万现金,走出银行时一阵狂风刮过,钞票满天飞,这时候有无数的路人看见了,其中一个人大声喊:抢啊,谁抢到就是谁的!这时候路人都会参与进抢钱行动,并且大多数人会把钞票放进自己的口袋,少数人会把钱还给失主。
如果同样的情况下,路人喊:大家来帮帮忙,捡到钱的朋友把钱还给失主,失主在这里!这时候其他路人也都会去捡钱,但是大多数人会把钱还给失主,只有极少数人会捡到钱自己拿走。 那么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同样的条件下,一句不同的话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路人还是那些路人,是什么改变了这个结果呢?是那句不同的话。
前者一句话将人性中的贪婪,丑陋都激发出来,后者一句话讲人性中的积极、光辉的一面激发出来,所以有了这两个不同的结果。
来看我们的体验会场,在每天的讲课和体验的过程中,我们给老人输出了些什么,那么我们的结果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有的讲师在讲课时候有老人迟到,有的讲师会很生气的讲:我希望你们尊重我,再迟到我就处罚你了!这个老人明天不来了。有的讲师则会停下讲课,微笑着看着这个迟到的老人坐下,这时候全部体验的客户都会去看这个迟到的老人,老人第二天就不会迟到了。
在体验中有人问到好转反应时有的讲师会很平淡的告诉老人,你不用紧张,这是好转反应。老人半信半疑但是不会再问你。有的讲师会很开心的告诉老人,太好了,恭喜你,这是好转反应,是你的身体开始好转了,来,和我说说详细的情况,让我也高兴高兴!老人很开心的和讲师在下课后认真交流,仔细分享,并积极告知周围的人,看,我开始好转了!
保健品行业范文5
秉承本人一贯的文风和格式,分三部分聊聊。
1、在直销领域:安利一家独大
“2012年安利全球销售额创113亿美元。国内销售突破240亿元人民币(其中‘纽崔莱’保健食品销售额130亿元)”。其它有“直销牌照”的公司,无论内资外资,暂时还看不出有动摇“安利纽崔莱”地位的迹象。
顺带提一句,为什么现在国内很多做到一定程度,甚至还没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老板,动不动就想做“直销”,却永远又做不成呢?原因不外乎其认为直销的营销成本低,管他风险几何,干了再说,张三李四都在干,我为啥不行!乱中取胜谁怕谁?!
如今的直销团队污浊如“”,水至浊也无鱼,回首05年,我们“珍奥”那么强的执行力,那么大的声势,不还是落得个“得牌失牌一春秋”嘛!“中脉”老兄虽观望数年,终于出手后,也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连药也不换,一路行骗,都骗到我亲属那了,气氛!上海春芝堂(大蒜油)、北京东方红(天曲)也纷纷效仿,都没见有什么起色。
然而,直销模式本质上就是“害人害己”(正规的会议营销、广告营销还说的过去)!盲目蛮干,傻子,只会给保健食品行业雪上加霜。唉,我为之燃烧了十五年青春的保健行业呀,越来越遭殃了。
悲催!悲惨!悲愤!
2、在广告领域:巨蟒狂蛇乱舞
以电视购物模式卖药品保健品的——最大的是北京的福源天下,老板是内蒙的包总,他妹妹现任董事长。经营“乌龙养血胶囊、甘露酥油丸”,招商经营。全国一年广告投入在十亿以上,广告销售比“1:3”;至于那些一年投入数千万、过亿的公司就多了,如这两年火的“豪斯硅普”(315曝光后改名“世纪迈康”);一群草莽英豪,以“狼性”自居,甚至视法令如无物,很美很粗放;至于那些打央视品牌的,我觉得属于假洋鬼子派,我等着看另一场“三鹿”新闻闹剧。
顺带提一句,橡果国际不是最大的,一来近些年业绩阳痿了不少,二来我们什么产品都打,不集中在医保产品类,甚至现在都不敢打口服类的健康产品了,毕竟是美国上市的哦,呵呵;电购模式可谓:“问题依旧,涛声依旧,夜晚依旧,套路依旧,德行依旧”。
以广播电台讲座模式图财害命的——最大的应该还是吉林省广传媒的“声广保健园”,虽然相传“圣宣五行”的老板放出话来说2013年要投入十亿抢占地盘,但今年“风紧”,没见他说到做到,唉,又是“一个传说”。其余小公司就遍地都是了,猫有猫路,狗有狗洞,各显其能,见缝插针。
顺带提一句,近几年,电台广告的费用一直在跟北京房价疯狂期一样上涨,甚至一些“肥肉市场”直接翻番,但是,由于电台广播讲座模式相对隐蔽,操纵性强,取证较难,政府也不太重视,因此,在此次“严打”中反而受影响最小;有时候真是感觉“天意难测、营销无常”啊!
3、在会销领域:不革命就消亡
自打04年夏天离开珍奥,有时间就跟一些老板、老总议论会议营销的未来,还没等找到未来,政府今年就像要斩断会销的未来一样,出重拳了!今年“受风”最大的就是会议营销。
当然啦,政府做事嘛,从来不会斩尽杀绝,甚至一些大企业(地政关系硬的)丝毫也不见业绩萎缩,政府打压了一部分,反而让另一部分胆子更大的肥起来了,竞争少了,还可以告诉消费者“我是正规的,我怕谁”来炫耀。
所以,我总感觉政府“严打保健品”就像“惩治腐败”一样,还是“你最倒霉你怪谁”,小概率事件罢了,看你的定力、实力和伎俩了。狂风暴雨来袭时,方显王道是实力呀!
顺带提一句,本人的观点认为:会议营销的未来并不是转型!任尔东西南北风,模式本身没问题,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长处短处,不在于模式本身,而在于运作的体制是否有力!运作的项目是否恰当!如果在房地产业大势推广会议营销,把“顶级专家、概念洗脑、强势热推”的会销精髓运用好,掌握好节奏和火候,我看保健品会销单场一两千万的记录要改写为房地产的一两百亿了!
保健品行业范文6
2011年7月,我国橡胶行业工业增加值和行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下游需求平稳回升,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原材料价格维持回落态势。三、四季度行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宏观调控偏紧、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贸易环境不佳、汽车行业增长不确定、经济增长放缓。预计行业增速将出现小幅回落。
一、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
2011年7月,橡胶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二季度以来的回升趋势。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13.1%,1~7月份累计增长11.2%,相比6月份和1~6月份分别加快0.9和0.3个百分点。
二、下游需求平稳回升
从近期橡胶行业的运行趋势来看,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出口环境不利、总体经济增长回落、货币政策收紧等诸多影响因素下,橡胶制品业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主要原因在于汽车、煤炭、房地产等下游需求的平稳回升。
汽车行业作为橡胶制品业最主要的下游行业,在一系列刺激政策退出的不利条件下,今年以来出现销量增速快速回落的走势,这种走势在最近数月(二季度以来)出现企稳,目前行业运行比较稳定,从长期来看,汽车产销将步入正常增长区间,增速大起大落的情况不会重现,因此也将成为支撑橡胶制品业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外,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新购汽车不再是轮胎需求的唯一增长因素,原有轮胎的更新也成为橡胶制品业的重要下游需求来源,有利于行业保持平稳发展。
煤炭行业是管带橡胶制品的主要下游行业,一季度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行业整合、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加快,在国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煤炭价格高企的大环境下,行业发展向好趋势得以继续保持,成为支撑橡胶制品业稳健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房地产投资的平稳运行,保持了对轮胎、胶带以及其它橡胶制品的旺盛需求。今年以来,虽然房地产调控力度明显加大,但保障房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房地产投资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另外,我国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橡胶制品业的下游需求。
三、利润增速快速回升
在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国内投资较快增长的总体背景下,今年以来,橡胶制品业实现了收入的较快增长和利润的快速回升,收入的较快增长以及原材料价格的近期下调是行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1年1~7月份,橡胶制品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93.4亿元,同比增长13.41%,分别比1季度和2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回升态势明显。
主营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7月份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928亿元,同比增长27.6%,相比1季度和2季度有所加快。
主营业务成本增长也比较快,1~7月份累计主营业务成本达到3417亿元,同比增长28.56%,相比前两个季度略有加快。
主要子行业利润增长较快,1~7月份,轮胎、橡胶板管带、橡胶零件、橡胶鞋靴、其它橡胶制品等子行业累计利润分别增长14.04%、18.09%、9.19%、4.07%、18.06%,日用医用橡胶制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53%。
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7月份,橡胶制品业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速。7月份实现出货值123.2亿元,同比增长25.1%,比6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而环比出现小幅增长。累计增速仍然平稳回落,1~7月份累计实现出货值751.69亿元,同比增长28.54%,相比1~6月份回落0.26个百分点。从2010年来橡胶制品业出口的总体运行态势看,行业出口在2010年已经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出口环境及其不利的情况下,全年出口增长24.2%,明显好于预期。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和补库存周期的影响,出口相比去年同期继续改善。从目前的运行态势来看,出口保持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实现30%以上的增长速度存在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出现新的变数,欧洲债务危机频繁爆发,美国就业数据持续不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期被相应调低,出口难度加大。
近期出口环境出现一些新的变化:2011年9月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就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世贸争端案裁决报告,维持了美轮胎特保措施。“特保案”是美国为转嫁国内政治压力而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既未获其国内产业界和消费者支持,又未能实际减少轮胎进口量。201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轮胎数量比2009年下降23.6%,2011年上半年进口量继续同比下降6%。与此同时,美国2010年从全球进口的轮胎数量比2009年增长20.2%,2011年上半年进口量继续同比攀升9%。
我国在美国出口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实现了意外冲击下的平稳过渡,预计未来我国橡胶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继续增强,这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1~7月,橡胶制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8.13亿元,同比增长35.9%,比1~6月份回落3.8个百分点。
从行业长期发展前景来看,虽然2011年汽车行业增速大幅回调,但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未来5~10年汽车行业10%上下的平稳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加上煤炭、房地产等其它下游行业也面临长期的发展机遇,企业仍有较强的投资信心,这也是今年上半年橡胶制品业保持较高增速的主要原因。
另外,从近期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看,在宏观调控加强、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自主投资行为反而出现活跃趋势,这可能意味着在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展开,而新周期也带来了新的积极变化:企业积极更新设备和加快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
六、原材料价格维持回落态势
近期原材料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企业成本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目前,北京市场的进口天然橡胶和国产天然橡胶的价格回落至32000~34000元/吨,相比最高点回落10000元以上。
受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可能再次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政策一旦明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重新获得有力支撑,原本预期回落的橡胶价格可能会再度出现上涨走势,给橡胶制品业带来新的成本压力。
七、主要产品生产保持稳定
7月份,橡胶制品业主要产品生产与上月基本持平。其中,7月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达到7280.90万条,同比增长12.5%,比6月份加快7.1个百分点,子午线轮胎外胎产量达到3319.70万条,同比增长8.1%,相比6月份加快4.4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和销售总体保持平稳,造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增速平稳回落,总需求在前期扩张较快的基础上目前仍算旺盛,二是通胀压力给增长前景带来隐忧,企业的生产、投资安排比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