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语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时代语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时代语录

小时代语录范文1

小额贷款(简称小贷)行业这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经济大环境不理想,互联网金融冲击大;另一方面,一些小贷公司转型步伐迟缓,造成了利润下滑、经营困难的窘境。小贷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本刊记者特别专访了一金所董事长、创始人苗小军,为我们解读互联网时代小贷企业的出路和对策。

CMMO:目前小贷行业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

苗小军:中国小贷企业目前大约有8000家,注册资本不到1万亿元,再加上民间的借贷组织,中国小贷行业规模大概有5万亿元。

现在小贷行业的竞争可以说已经从蓝海走向红海,第一阶段的竞争已经结束,开始进入垂直发展阶段,即更加注重品牌,更加注重服务。有品牌、有资金、有管理能力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整个行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发展,未来将呈现三个趋势:连锁化、品牌化和互联网化。

CMMO: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你们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苗小军:我们将专注于互联网金融,做线上线下整合的金融创新产品。2013年,中国P2P网贷迅速发展,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2700亿元,我认为其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更大。

互联网金融3.0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P2P、人人贷、快捷贷是1.0时代的金融服务模式,个人对个人,企业对企业。我们要替代原有的模式,选择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领域。

CMMO:您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小贷市场有什么影响?

苗小军:目前影响不大,小贷行业有5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互联网金融只占到很小一部分,但是未来线上力量会逐渐壮大。“80后”“90后”会不断成长,自己创业成为企业主,当他们成为主流以后,我们的金融就互联网化了,因为他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的。现在我们的需求方和投资方大多是“50后”“60后”“70后”,当“80后”“90后”成为主流,也许三五年后线上的交易量就能和线下持平,甚至超过线下交易。那时是真正的互联网社会,不再分线上与线下,而且相互融合。大家的沟通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CMMO: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您觉得互联网金融有什么异同点?

苗小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客户没有发生变化,客户需求也没有变化,但企业的商业模式、销售渠道、消费模式在发生变化。以前线下的贷款,每个人可能只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贷款。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我们从熟人社会走向了陌生人社会,所以交易对象改变了。

CMMO:就目前企业的发展而言,你们的主要困惑和问题是什么?

苗小军:中国的信用环境不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不好,所以外部环境会对我们的创业过程产生一定的阻力,不过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事情,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也要因变而变。

过去小贷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法律风险,但是我相信这届政府在这个领域一定是开放的,不会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事情。

CMMO:请苗总展望一下小贷行业的未来。

小时代语录范文2

【关键词】 临床路径式带教法; 手术室; 护理带教

doi:10.14033/ki.cfmr.2017.6.092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161-02

近年来,手术室护理带教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操作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更高[1]。实习护生在参加工作岗位之前均需要接受护理带教,这是保证护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岗位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带教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临床带教要求[2]。本次试验选取82名手术室护生,对其中41名护生采取临床路径式带教法,取得较好带教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实习的82名手术室护生为试验对象,所有护生均为女性。按照双盲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n=41)和参照组(n=41)。研究组中专及大专学历分别为30名和11名,年龄19~22岁,平均(20.5±1.5)岁;参照组中有29名为中专学历,其余12名为大专学历,年龄19~24岁,平均(21.5±1.3)岁。对两组手术室护生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学历水平等指标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带教方法 参照组41名手术室护生采取传统带教方式。这一带教方式更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护生的教学时间需要符合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学内容以实纲为准,但是没有系统的大纲章节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带领1名护生,采取跟班式带教模式,在工作中适当对学生予以讲解。通常带教1个月最适宜,随即安排护生进行成绩考核。

1.2.2 研究组带教方式 研究组41名手术室护生采取临床路径式带教方式。这种带教方式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具体如下。

首先,制定带教活动计划。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手术室护理带教小组,其中包括总带教教师和各负责项目带教教师,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具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还要确保每一位教师的工龄不低于5年。手术室护理带教小组教师需要开会研讨实纲内容、要求,要将手术室护理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特点相结合,随即制定带教进度,确定带教活动计划。教师还需要提前录制好带教内容,以备后续开展带教活动。

其次,规划带教路径表。带教活动制定后,为了确保带教活动井然有序进行,带教教师还需要考虑医院实际情况及不同护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制定带教路径表,其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督促作用,保证临床路径带教法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带教路径表的周期为1个月,其中4周均分成4个带教阶段,分别为岗前培训、操作实践指导、自行参与岗位工作活动,最后参加带教成绩考核。带教教师将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予以划分,并且将不同实习阶段不同护生分配于不同负责人员,对护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和考察,最终得到总带教教师的签名认可。

最后,带教路径表的实施。从上述内容能够明确,带教路径表的规划分为4个阶段,就此具体带教实施过程也要从这四方面入手。(1)岗前培训。第1天实习护生与带教教师相互熟识,护生拿到此次带教活动路径表,明确其中内容,总带教教师向护生讲解手术室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环境及区域功能等。第2天安排护生集体观看带教教师之前录制好的视频,边观看由总带教教师边讲解,随即组织护生模拟操作,总带教教师予以指导。第3~7天,护生跟随临床带教教师学习手术护理内容、重要性及流程等,使护生能够初步认识临床手术护理工作。(2)操作实践指导。这一阶段由专项带教教师带领学习,组织护生参与洗手、巡回工作,逐渐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3)自行独立参与岗位工作活动。为护生安排独立工作的机会,在参与岗位工作活动中充分体现护生的主体地位,带教教师鼓励护生积极独立参与中、小手术护理工作、勤思考、自行解决问题,虽然带教教师放手让护生自行参与工作,但是要严格着眼观察护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起到督促的作用。(4)参加带教成绩考核。该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及实践两部分。同时由总带教教师向82名护生发放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均全部收回(回收率100%),以此衡量本次试验护生对带教情况的满意程度。

1.3 考核成绩判定标准

本次试验所有护生均参与带教考核,考核分为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两部分,分数≥90分,即判定护生考核成绩优秀;分数处于80~89分,即判定护生考核成绩良好;另外60~79分和≤59分即判定护生考核成绩一般和不及格[3]。

1.4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护生考核成绩及带教满意度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生从学生角色转换为工作岗位人员需要参与手术护理带教学习,这对于护生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素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解决问题、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4-5]。传统带教方式多以“跟班带教”为主,更突出了带教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对护生系统、全面指导,带教趋于形式化,带教效果一般[6]。

本次试验选取82名手术室实习护生,相比于行传统带教方式的41名护生,行临床路径式带教法护生无论是手术室护理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情况还是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或者是对带教满意度等各方面指标均更优(P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式带教法能够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护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还能够提高护生对带教活动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强,朴元子.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0):4475-4476.

[2]廖娟.临床路径在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30-1332.

[3]李金林,刘静梅,张晓兰.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83-84.

[4]张洁婷,邓丽丽.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肾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12(3):112-114.

[5]郭雪芳,胡金芝,程敏玲.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肝胆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77-78.

[6]程瑞莲,禹继敏,颜美霞,等.情景模拟综合教学法在NCU实习护士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18-122.

[7]李春芳.肾内科临床护理带教中临床路径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77-79.

小时代语录范文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APP已将我们包围。新媒体时代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媒体形态的变化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而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变化也对如今地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提出了要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说“几乎没有哪一个科目像新闻传播学一样紧随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新闻学本身学科的内在要求,还是为了满足新媒体时代媒体的需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势在必行。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在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应该有所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现在新媒体发展的如火如荼,如果在教学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关于新媒体的实践,恐怕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一、引进懂新媒体的“实战派”教师队伍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播方式瞬息万变,地方高校本身离北上广等媒介发展迅速的城市较远,缺乏必要的媒介环境。因此课堂上更需要不断更新传媒发展动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今地方高校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学院派”即理论型教师师资水平差距较大,但“学院派”教师大多缺乏实战经验,或者只了解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知之甚少。教师不熟悉媒体的运营,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只是表面功夫,不能深入新媒体的实质。或者采用“拿来主义”,将一些现成的新媒体运营的理论生搬硬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实践就显得毫无意义。还有一些学校会不定期的邀请新媒体业界的专业人员走进课堂为同学进行授课,出发点虽好,但往往授课内容之间衔接较差,系统性不强,学生无法很好吸收,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地方高校可以在新媒体师资力量上多做文章,引进更多懂新媒体的“实战派”教师队伍,多引进那些在新闻媒体有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在新媒体中有所作为的人才,而不应把博士学位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比如辽宁师范大学就曾邀请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董博老师来给2012级新闻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年的课程,主讲新媒体营销与文化产业方面的课程。董博老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新媒体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是SHAPE CHINA 2015创变中国全球杰出青年峰会大连社区执委;也是新领军者社区的获奖人,代表社区的5200多名的Global Shapers参加在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也曾参加在日内瓦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峰会年度执委年会。她给学生们带来的很多业界新的东西,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即使不去聘请那些新媒体的一线从业人员,也可以组织地方高校教师去新媒体带职实习,在一线了解到最新鲜的内容,回来与其他老师、学生分享。就比如说,香港城市大学有一次急需一位教广告实务但又做学术研究的教师,有一位应聘者本科学过广告,但硕博期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于是学校就派他先去一家4A广告公司待了一阵,回来以后开设了好几门广告实务课程。这种投资是有一点成本,一位新教师上任之后的半年、一年内不安排课,但之后回报更多。建立了与业界的关系,了解业界运行的过程,对今后课程设计、讲课都是大有益处的[1]。

二、教学内容上优化通识教育体系、增加新媒体内容

在现在媒体融合之势下,专业设置显得过于狭窄,比如新闻学专业的同学只学习关于新闻学的内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同学只学习关于广播电视的内容,对通识知识掌握不多。美国新闻教育评议会认为:“要想真正学好新闻,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应该有扎实的基础。”地方高校虽然在媒介环境上不如其他处在优越地理位置的院校,但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修改,弥补不足。新媒体时代需要的从业者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与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提供更多百科知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并且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着重增加某方面的课程。比如财经院校可以培养偏重财经新闻的记者、编辑;体育院校可以增加体育新闻的课程,避免各个学校学生培养的同质化,特色的新闻人才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包括关于社交与移动互联网、网络与多媒体报道、大数据新闻、融合新闻、视觉新闻等课程。同时,媒体的细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细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间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2]。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多选取一些最新发生的案例,和学生一起交流彼此的感悟、启示。同时,像现在许多自媒体发展的很好,就拿微信的公众账号来说,它的一步一步发展就体现了如今自媒体横行的大势。有许多优秀的公众账号都可以去借鉴与学习,比如著名财经记者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或者一些纸媒的公众账号如《南方都市报》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当地做的比较好的公众账号。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善于利用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比如一个班级可以开通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或者微博账号,可以每周设置一个主题,然后班级同学轮流去运营,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学习如何运营一个公众账号,积累经验。

三、打造以“多元”为特征的实践体系

培养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为新闻事业输送优秀的新闻人才。“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往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结合新闻学本身实践性就很强的特点,高校在教学中也应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用起来。

多元的实践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在学校内部,可以鼓励学生到校园媒体去实践,比如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在实际参与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运营学校的官方微信平台与微博平台体会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媒体运作方式。近几年,也有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具备广播电视、摄影摄像、媒介管理、出版等功能。比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其特有的“密苏里”模式著称,核心是“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是其特色。该学院的未来实验室落实了许多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项目,学生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实验活动,把媒体融合思想融入到新闻制作和发表中,同时促进密苏里新闻学院和世界上很多媒体单位进行合作,从而让不断革新的新技术得以进入实验室[3]。

走出校园,学生们可以分散到各处媒体平台进行专业实习。由于学生数量大,可以将学院安排与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由专业指导老师进行统筹。地方高校由于资金匮乏,可能未必具有雄厚的资源与设备,但是地方高校可以转变思路,换种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没有丰富的财力资源,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推动新闻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都纷纷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平台,大大小小的企业也都进行试水,但往往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可见新媒体运营人才的缺失,地方高校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满足社会切实需要。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增强与周边社区宣传部门的联系,安排学生对社区实地走访,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采访、撰写稿件等工作,提高实操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新闻类专业比赛,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比如高等学校大学生计算机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大学生微电影节、高等学校好新闻奖等,在比赛中增长见识,提升自我。

从整个媒介行业来看,我国现在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新闻人才数量远远少于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因此,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转变教育模式是当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必走之路,借助“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来开展教学,同时改良以往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多发言,课堂的主宰由老师转为学生。使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重新发出光芒。

除此之外,因为教师在新闻学教育当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必须首先更新教师对于新媒体的观念,提升教师的新媒体实践能力。同时引进更多富于实践经验的“实战型”人才,用以重塑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实践。

四、结 语

小时代语录范文4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教材第62页设置了溴乙烷与KOH乙醇溶液发生消去反应的探究实验,在最新的浙江省所用的版本(2009年6月第3版)中将溴乙烷更改为1-溴丙烷,并对实验装置与操作进行了适当修改。

基于多年的实验教学经历,笔者经常听到同行反映该实验成功率不高,操作过程中且极易发生倒吸现象。仔细琢磨之下,我们认为卤代烃消去实验中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并为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索,以期寻求到一种更完善的实验装置与方法。

1、问题探索

(1)新版教材中将溴乙烷更换为1-溴丙烷合适吗?

若用溴乙烷做消去反应的反应物,由于其沸点低(38.2℃),实验时很容易在较低的温度即发生暴沸而导致大量汽化,致使在后续洗气与检验装置中大量液化而出现严重的油水分层现象;再者,反应物的大量损耗也直接影响到乙烯的产量。因此,笔者认为新版教材中选用其他卤代烃代替溴乙烷无可厚非,但是否选择1-溴丙烷则有待商榷。

①在卤代烃中,脱去卤化氢的反应以叔卤代烃最易进行。其次为仲卤代烃,伯卤代烃较难。无论是溴乙烷还是1-溴丙烷的反应速率均较低、生成产物烯烃很慢,而与1-溴丙烷同碳的2-溴丙烷理化数据相近,在同等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要容易得多:2-溴丙烷约为溴乙烷反应速率的9.4倍,1-溴丙烷则仅为2倍左右。

②从教学成本角度讲,在保证实验效果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低成本的廉价试剂。从2009年4月的化工品报价看,纯度99.5%的1-溴丙烷与2-溴丙烷的出厂价分别约为20000元/吨、13000元/吨,即2-溴丙烷的价格仅是1-溴丙烷的2/3,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因此,笔者认为教材的做法是“修”而不“正”,2-溴丙烷无疑是该实验更好的选择。

(2)如何做到防倒吸提高实验安全性?

由于卤代烃和乙醇的沸点都比较低(小于100℃),若按教材装置图,采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方式,则易发生液体暴沸,试管内气流不稳定而引起反应液倒吸。笔者做了以下的改进:①采用水浴加热,控制加热温度;②加碎瓷片,防止暴沸;③使用长导管进行冷凝回流,防止反应液剧烈汽化时反应液“喷涌而出”。

(3)检测产物是否必须选用酸性KMNO4溶液?

众所周知,检验烯烃无论选用溴水还是酸性KMNO4溶液,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实验效果都能满足化学教学的实际要求。那么,该实验是否必须选用酸性KMnO4溶液检测产物呢?笔者用这两种试剂分别与乙醇液体、乙醇蒸汽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表明,少量乙醇就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蒸汽状态下褪色更快更明显;对于溴水,乙醇无论是液体还是蒸汽均无法使之橙色褪去。教材中设计除杂装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乙醇蒸气对实验的干扰,但用水洗气的效果不敢苟同;再者,增加水洗装置会使反应液倒吸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既然用溴水检验丙烯现象明显,乙醇也不会再干扰产物的检验,那么,选择溴水检验烯烃洗气装置便可省去,简捷安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实验改进

综合以上问题的分析与探索,笔者认为,改用2-溴丙烷为反应物,以溴水做丙烯的检测试剂比较合适。在实验装置与方法上建议大家可如此改进:①省略洗气装置;②变酒精灯加热为水浴加热;③使用碎瓷片,并可增加干燥管防倒吸装置(若不加,一般也问题不大);④用长导管对反应物冷凝回流。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导学思考

(1)化学教学毋须用置疑是要有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与安全意识。此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经济意识,这一点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尽管中学实验对试剂消耗量不大,未必能节省多少,但关键是我们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这种潜意识。

(2)哲学大师梁漱溟有句名言:始于微细,末于光大。虽然在这样的基础化学实验中不会有什么光大之处,但若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探索、改进,对于培养他们“成功在于细节”的意识、感受探究过程则是很好的素材,也与当下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理念不谋而合。但反思我们的教学现实,我们又做了多少越俎代庖的傻事,剥夺了多少学生感受知识的良机?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实验部分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细细揣摩,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甚至是一些被公认的经典实验也未必是“完美”的,我们很有必要去再实践、再认识,也许在司空见惯之处,正留着一片广阔的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修正、去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2

[2]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2

[3]周仁鸽,溴乙烷消去反应的实验条件探究,化学教学,2009

小时代语录范文5

论文摘要:纵观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管理的实际,大学生的“道德滑坡”问题尤为严重。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制度伦理的路向选择为高校德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路径。

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是其生存的根本。仅靠主动奉献只能维持一时,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当前大学生“道德滑坡”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任何期望借助道德教育或道德榜样来改善这种状况的尝试都是不完善的,所以必须老老实实地进行制度变革。在这方面,对制度伦理的思考,将会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制度伦理的含义

在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道德理想无法革除倔强的物质欲望。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这种道德危机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有必然联系。市场主体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人利益不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所以,追逐利与益,自利性和互利性,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构成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当个人利益压倒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时候,个人不顾各种市场规则追逐利益的时候,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危机就产生了。西方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健全市场经济制度;二是实施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可见,制度伦理是作为医治道德问题、道德危机的“药”而被提出来的。

目前,理论界认为制度伦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体现在社会基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中包含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价值,包括已经被社会认可的伦理精神、道德价值和规范,强调社会基本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即所谓制度的道德性、制度的道德基础。广义上说,制度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道德本质上也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制度必然会将某些道德规范纳人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制度的安排来看,制度的设立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同时,制度的道德前提可用于对制度加以道德评价,审视制度是否符合伦理性及符合的程度,这种评价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具有相似性。比如用公正、平等、正义等标准审视制度的道德性。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强调依靠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道德行为。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个道德演变史,自道德产生以来逐渐有一个走向法律,从个体德行走向伦理的过程。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是道德发展的一个有益的方向。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被赋予了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显示的。”

二、伦理视角下当代高校德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道德秩序在某种程度上的无序与混乱,高校群体的道德价值观现状出现了令人担优的情况。解决道德问题,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首先要靠制度的约束、引导、示范与激励,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当然,在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共生活伦理和制度伦理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德行伦理,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要有所改进与提高川。同时,应当承认过去的德育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是大学生群体以外的人制定的。学校在制定德育规范与德育制度时,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制度制定者看来,学校德育制度要表达的是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意志和声音,至于学生的意愿,是没有必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服从制度的义务,而无制定制度的权力。高校学生文化层次比较高,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也比同龄人要强。对于关乎自身道德约束的法律与制度,他们有更强烈的参与制度制定的愿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在这种被动的接受中,他们更多的产生的是对制度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管理的效果。

其次,其工作重点是倒置的。传统的高校德育管理制度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上。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许多教师和学校以“管住”学生、不让学生“出事”作为工作的目标。只要学生不“出事”,不影响学校获得荣二誉和奖励就行。

再次,其规定是表面化的,因为学校德育制度所强调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所开展的训练活动是学校为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而特地“创作”出来的,虽然计划周密,活动“丰富多彩”,但它们只是学校的德育“创作”,而不是学生的生活,而且这种“炮制”出来的德育管理制度也很少受到广大高校的青睐,更别说将其自觉地作为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

三、高校德育管理中伦理制度化的建议

制度伦理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管理的新路向,它从人类社会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的目标中,揭示制度蕴涵的伦理学意蕴,并致力于把一定的伦理、规范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外部的强制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既要注重说理教育,又要注重行为训练。 (一)在“内化”中解决好“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制度规范缺乏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看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形成、利益趋于多元化、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过于强调制度管理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成才。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种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说理的力度不够。德育教学讲授校纪校规内容时,讲条文多,讲道理少。简单停留在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有何道理则讲得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把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德育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丧失了理性基础。德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误区,既要向学生讲条文,又要向学生讲明道理,促使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认同和内心体验,进而转化为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

(二)在“外化”中解决好“行”

如果只有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而没有遵守制度的行动,制度的约束也就会落空,更谈不上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贯主张“穷理”与“笃行”并重。因此,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关键要体现在大学生行为规范上。解决“行”的问题,高校除了严格、科学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外在约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学生的单个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质相同的习惯,又可以在行为训练中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特征,产生个性意识。所以,深人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好其良好行为培养,是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理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

要提升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水准,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工作者还没有德育制度的概念,更少认识到制度对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价值。1996年班华先生主编的全国师范院校通用教材《现代德育论》出版,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德育制度体系”。作者强调了德育制度对于德育实践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认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德育制度现代化与德育思想现代化比起来要更加艰巨”,并指出“建立现代德育制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上海大学将课堂上手机、BP机发出声响定为二级教学事故。在劝善的同时也要治恶,软调节和硬控制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发挥抑恶扬善的作用,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高校德育也应该建构起“内柔外刚”、双“管”齐下的模式,把伦理劝导和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应当胜行的义务、职责,又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均有积极作用。

小时代语录范文6

关键词:信息时代 背景 高校 体育馆 器材 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40-01

高校体育课程对于学生们最大的作用和影响就在于能够强化学生体质,使学生们具备基本的体育技能。并且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关器材的依赖程度相对于过去来说有了明显的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化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思路显得至关重要。借助于体育馆的相关体育器材能够使学生们找到体育存在的现实感,符合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比较容易被学生们认可和接纳。

1 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诸多高校在其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始逐渐重视起体育馆器材的管理,借助于相关的体育器材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们的体魄,更能使学生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相关体育学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进而养成独立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后的发展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著名教育学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环境,要比教学时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答案更重要。”为此,将体育馆器材管理工作当作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更能符合我国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于体育馆的相关体育器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舒缓学生情绪的作用。并且借助于体育器材的形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寓体育于乐,使学生们能够在短暂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卸下心理负担,便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很多体育器材都要求锻炼者能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体育水准。从实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身体锻炼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在分析能力上和逻辑能力上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历练,最终做到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双方面促进。

2 我国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现状

管理思路是人们对所管理事物在较长时间过程中所获得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相关实践活动的看法以及持有的基本态度,管理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馆器材管理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我国之所以要实施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的创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管理思路不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地学习环境,这不仅制约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制约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的未来发展,所以现在要改变这种管理思路,更多的接受信息时代的影响,让同学感受到“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观念,避免强负荷的要求学生。

当前很多高校中都存在体育馆器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过于复杂内容过多,高校学生有自己的理性认知,而不是像幼时什么都不懂只听老师的话的孩子,太过复杂的学习内容只会让他们产生厌恶感,同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生成应付感。学了多年的体育结果到头来在体育上没有一技之长,甚至不懂得最起码的该如何锻炼身体,如此一来我们开设体育课这门课程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急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思路,确保学生们能够通过体育馆的相关体育器材有所收获。当前的体育馆器材管理观念主要是以体育技术为主要切入点,对学生加以培养,有序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管理形式的变换,而是让学生在相关的学习中了解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基本锻炼身体的技巧,加强健身,可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思路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缺乏深入探索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馆器材管理观也应该不断进步,把握教育事业改革的脉搏,相关的体育器材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认清形势,在改革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思路研究

在未来的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工作改革中应该确立几个基本理念,并对其有效地分析。注重强化学生对体育器材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器材的利用兴趣,进而为体育教学效率的强化提供支撑。在体育器材管理工作的改革中应该注意以健康为主要思想,以育人为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为重要内容,以体育器材为主要手段和辅助,加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形成一个全新的体育器材管理改革方案,使体育馆以及相关的器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不断的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充分发挥出体育器材对于学生们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主动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最终养成了保持运动的良好习惯。体育馆体育器材的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培养人才、锻炼身体的特点,体育馆器材管理工作要充分抓住信息时代的特点,做好自身的推广,使学生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重视体育馆体育器材的管理工作,发挥其多面性的作用,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器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教学安排来实现体育馆以及体育器材的优势以及综合性的特点。鉴于体育馆中体育器材的种类较为丰富,这样就相对自由,所以我们尽量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训练方式,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4 结语

高校体育馆体育器材管理工作的主要意义和影响在于使学生们更好地释放压力,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品质,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到协调发展,身心统一,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馆的体育器材管理思路也应当进行相应的革新,在一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要有所创新,满足社会以及学生主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宏林.长沙市普通高校体育器材管理的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小产权

下一篇五一假期调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