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制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制创新范文1
(一)我国会计监管主体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现状看,会计监管主体总体上坚持“政府监管-行业监管”的二元监管模式。就目前的监管模式而言,一方面表现出监管主体较多而造成监管的效率降低,甚至形成“监管真空”。各级政府的财政、审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诸多执法监管部门从自己的职能出发,自成监管体系。这样不但未强化会计监管职能,形成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反而使会计监管本身应有的权威性有所削弱,降低了监管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角色无处不在,行政干涉尤为严重。
(二)会计监管主体的创新,重在创建监管主体
1、创建三位一体化的会计监管模式。会计监管主体是会计监管活动的执行者,作为会计监管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没有什么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具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实行强制制裁。从这两个条件可看出,政府作为会计监管主体,虽然具有与任何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府对会计监管也无法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同时我国的行业自律组织规则不健全,也不可能像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行业监管。因此要解决好官僚性与制度性的矛盾问题,可寻找能弥补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缺陷的市场组织,这种组织可由财政部和行业联合授权成立,并不存在垂直关系的独立“第三方”来充当,创建“政府监管-独立监管-行业监管”的三位一体化的会计监管模式。
2、创建基于三位一体模式下的独立“第三方”。这种独立“第三方”与政府、行业自律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组织行为的效力主要依靠公众信用和国家最高财政机关赋予的权力来支撑和维持;这种组织不是像市场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由于该组织的资金主要依靠自己筹集或国家财政拨款等,在资金的来源上,切断了独立监管机构与资金提供者的直接联系,可以避免资金的提供者干预独立监管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由权威独立性、目标公允性和经济独立性三者之间权衡成立的独立“第三方”,可以逐渐形成以独立监管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监管模式。在形成“政府监管-独立监管-行业监管”的三位一体化监管模式后,以财政部为代表的政府组织应适当放权,制定好职业技术规则,同时政府利用强制性和权威性优势对独立“第三方”和行业监管组织实行“再监管”;独立“第三方”可利用其权威性直接对注册会计师和企事业单位会计的执业进行监管和审查,促使他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的行业监管组织,制定具体的职业规则以弥补官方规定的不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认定,监管独立监管以外的活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三种监管力量并非相互独立,以独立监管为主也不是独霸监管,而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监管的。比如:政府可以对于独立监管“第三方”的监管结果进行再监管和再审查和接受独立“第三方”无法完成的特殊监管任务,从而提高行业的监管效率。
二、会计监管内容的创新
(一)我国现行会计监管内容的分析
会计监管内容是指在会计监管活动中,监管主体对监管客体实施监管活动的范围。目前我国的会计监管内容不仅包括监管单位会计的会计行为,还包括监管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即从会计凭证、账薄等会计资料的生成到会计报表的形成这一过程,也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处理会计资料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等都纳入监管范围之内。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我们应充分地看到,过分强调对会计活动过程的监管会使得监管的成本过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会计监管内容的着力点分散,监管不到重点,形成“高成本-低效率”的模式。
(二)会计监管内容的创新,重在监管关键环节
对企事业单位会计的监管范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以财务会计报表为载体的会计信息上,重点监管特殊经济业务的处理和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容易造假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对国有企业及对社会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的单位直接监管。比如:在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对资产所有者的监管,明确界定各部门的检查权限,确定各部门的检点,落实好对会计事务所的再监督和再管理,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为原则,实现监管工作的高效率。同时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终产品,审计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其正确与否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所以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为目的,着重监管审计报告。同时在保持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方面,会计监管主体也应着重监管资格认定、考试准入、后续教育等关系到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会计监管标准的创新
(一)我国现行会计监管标准的分析
会计监管体制的标准就是实现会计监管的“尺子”以及实现监管的手段,目前我国的会计监管标准主要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法》等。从总体上看,通过这些会计监管标准的监管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监管的规定较为笼统,对经济业务活动只有定性的要求,缺乏定量要求,缺乏可操性。我国至今未出台一部有关会计方面的民事责任赔偿法,迄今为止,监管部门很少把会计信息的制造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纳入刑事责任的范畴之内,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
(二)会计监管标准的创新,重在健全监管法规
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管法律突出表现为偏重对违法违规者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造假的成本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因此立法机关要创建一个有效监管的法治环境,以形成一套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监管标准体系。会计监管标准创新有:
1、立法方面尽快明确地把会计信息的制造者,管理者,监督者都纳入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规机构和人员依法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支持受害投资者向相关责任人提出民事诉讼并要求赔偿。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性差异较大,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具有适应自己特色的《会计法》实施细则和相应的会计行政规范。
2、随着市场经济向法制化方向发展,法院无疑将成为有关会计案件的裁判机构,所以积极推进司法介入,建立财税专业法庭。并且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该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应同法医鉴定等司法鉴定报告一样,成为法庭的有力证据,同专业法庭一起裁决有关会计案件,这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四、会计监管责任创新
(一)我国现行会计监管责任的分析
会计监管责任主要包括对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责任约束。从当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上看,对于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缺乏有效的责任约束,而是更多的强调对监管客体的责任约束,甚至有些经济法规对监管客体的约束也相对模糊,如:《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是指法定代表人或指直接负责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单位负责人。在实际操作中,一旦会计信息失真,首先追究的往往是会计人员的责任,这种定位对会计人员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是会计职责不对称的表现。并且国家给予政府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权,却没有明确政府制定低效或者无效法规时应该承担的责任,显然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不对等。
体制创新范文2
中国的改革现在处于关键时期,因为中国从去年开始,经济增长缓慢下降,高增长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一个中速增长阶段,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中国今后十年、十五年能维持中速增长,比如6%到7%的增长,十年、十五年之间,中国可以成为高收入社会高收入经济体的一员。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中国有可能成为像日本一样的亚洲四小龙发展经济体,如果发展不好,中国可能无奈成为另外一个泰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中产阶级数量过少,社会不稳定,社会暴力丛生的现象。
如何保证中国比较好地转型?从世界历史来看,除了经济上的问题,一要有有效运作的政府,二要有正确的改革策略。现在都在讲改革是红利,最近国内也在讨论,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发展是红利。但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条:体制创新是最大的红利,因为体制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体制背后都是庞大的既得利益。国有企业、银行、公务员、大学每个背后都是庞大的既得利益,改革还是非常不容易,这是因为既得利益的阻挠。为什么大家对美国的体制比较认可,美国的民主制并不在于改革容易,而在于创新容易,所以创新与体制改革并存,我觉得需要多强调体制的创新。
城镇化需要进行的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土地制度。现在所谓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焦点是集体所有制,在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农村集体拥有土地,土地表面上看是农民的唐僧肉,谁都想吃,地产商、地方政府想吃、上级政府想吃,但是主人——农民吃不到。中国大部分文化都跟土地有关。原因是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而集体是不固定的,有人出生,有人死亡,土地产生的利益一直被分配,不断被重新分配,利益分配会产生很多冲突,所以很多地方官员说中国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体制创新范文3
一、当前基层社的现状
目前,我市供销社系统有62个基层供销社。其中:市社直管三区有21个,桂平市联社有21个,平南县联社有20个。在册干部职工3647人,其中:市直三区1488人,桂平126人,平南县社2033人;退休人员4111人,其中:桂平1659人,平南县1392人,市直1**0人;已置换身份的职工人数共2445人,其中:市直371人,桂平2074人;未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的职工人数共3647人,其中:市直1488人,桂平126人,平南2033人。全市基层社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1300万元,绝大部分基层社未办职工失业保险。平南尚有16个基层社社员股金未兑付共847万元。目前,基层供销社的整体状况是:自98年受社员股金挤兑风波的困扰以来,农行贷款只收不放,大量处置基层社房地产,大部分基层社因无资金,传统业务经营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收入绝大部分是靠门店承包金和房屋场地出租收入,收不抵支。历史包袱重,负债累累,企业跌到了历史的最低谷。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1、业务经营萎缩,效益下降。基层社的业务经营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思想僵化、机制不灵以及经营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基层社在传统经营业务上(如农资类商品,农副产品购销,烟花炮竹等)都没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很少有经营收入这一块。日用消费品业务经营也只是靠收承包金和对外出租场地房屋。
2、企业收入减少。原因有:①市场竞争激烈,职工承包经营及租赁经营困难,所得承包金和租金减少;②城镇化的建设,市场中心的转移造成基层社原有旺市的门市部地理位置优势随闹市的转移而收入减少;③部分基层社在减债、减负工作中,盘活处置了一些门店,减少了收入。
3、费用开支大难以维持。全市62个基层社中,基本完成减员、减债、减负工作的单位有25个,其中:桂平市21个,市直2个,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2445人,完成部分“三减”的有5个单位(市直),减员200人,未进行“三减”工作的单位34个,其中:市直14个,平南县20个。据调查,在没有进行“三减”工作的基层社,费用支出大,难以维持收支平衡。所承担费用支出比较大的项目有:①单位承担缴纳20%的养老保险费多,造成企业困难,如:市直的港城社年收入约60万元,仅缴纳养老保险费就要38万元;覃塘社年收入29万元,缴纳养老保险费38万元;桥圩社年收入43万元,缴纳养老保险费61万元,据统计,全市基层供销社欠交历年养老保险费约1300多万元。②单位支付的医疗保险费年年递增,无法足额上缴,大部分基层社已停交,造成职工(包括退休人员)看病住院无法报销,有病不敢看,看不起。③单位无钱支付留守人员工资。如直管的黄练社、庆丰社已有2年多无生活费领,生活困难。④社员股金举债及银行利息。⑤办公经费及其他费用等。
4、下岗、自谋职业的职工人数大。据统计,全市基层社下岗、自谋职业的职工人数达2980人,占在册职工人数的81%,对于这部分职工,单位无法安排就业,不能为单位创造什么效益,但是单位每年要承担缴纳他们的养老保险费约600多万元。
5、为“三农”服务,发展和引导农村商品经济工作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一是受资金困难和行业管理的影响,基层供销社在传统的经营业务上(如农资商品组织供应、农产品购销等)没能满足为“三农”服务的需要,提供优质价廉的农资商品,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未能从科技、信息、人才上引导和提供服务。
6、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基层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负债沉重,机制不活、资金、人才缺乏、政策支持和倾斜不够以及未能适应现代流通网络的发展,进入市场信心不足,缺乏后劲。
二、当前制约基层社推进体制创新的主要原因
几年来,我市在推进基层社体制创新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在推进基层社减员、减债、减负(三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推进缓慢,特别是在体制创新上没有总结出好的经验和形式好的典型,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员股金风波的困扰。社员股金风波的困扰是致使我市供销社发展跌至历史低谷,严重影响供销社的生存、发展。自95年供销社发展社员股金以来,由于发展吸收额大,最多时达4.5亿元人民币,管理不规范,盲目投资,违规转贷,造成大量资金流失,收不回来。社员股金出现挤兑后,供销社为了切实维护股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处置、抵押了绝大部分资产进行1-4期的社员股金兑付工作。因而,造成绝大部分基层社元气大伤,经营困难、萎缩、收入减少,出现新的债务包袱,形成资不抵债的局面。使基层社难以推进体制创新工作。
(二)人员多,历史包袱沉重。52年成立供销社以来,供销社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经历时间长,因素多,形成人员多,负担大,历史包袱重。大部分基层社已处于资不抵债,收不抵支的局面。如全市基层社在册职工约3647人,每年单位承担缴纳养老保险费650万元,市直企业资产和债权合计2.63亿元,负债2.99亿元,20**年直管基层社年总收入600万元,总支出1200万元。由此可见,这些企业正常运转相当困难。
(三)缺乏相关部门的带动支持。一是基层社的土地来源绝大部分是划拨所得,虽然有土地证等合法手续,但群众因利益驱动而闹事要回而造成基层社的财产得不到保障。二是基层社拍卖房地产时的土地出让金相关部门不能及时返还和相关税费不能优惠减免。三是基层供销社的改造处置资产涉及社员股金财政举债难度大。四是相关部门给予基层社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农业产业化实施项目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少。基层供销社作为合作经济组织是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为“三农”服务,所以基层社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三、下一步如何推进基层供销社创新工作思路和建议
对于如何搞好基层社体制创新工作。供销社的工作目标是:“抓稳定,求生存,谋发展”,切入点是“减员、减债、减负”(三减)工作,基层社只有一边抓“三减”工作,一边抓住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并把“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初步的思路和建议如下:
1、销合作社的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社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议市政府把加快推进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落实。
2、基层供销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多、债务包袱沉重,妥善解决人员分流安置和企业债务是首要问题。尽快处置基层社房地产筹集安置职工经济补偿金。基层社的财产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上,处置房地产盘活资产,是筹措安置职工经济补偿金的主要途径,及时处置房地产,盘活资产,还有能力解决职工安置和债务问题。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20**]46号)文及**市人民政府[20**]30号文的精神,“依法使用和处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供销合作社使用的房屋和土地,当地人民政府根据供销社的申请,依法确定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并依法办理房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使用证书。供销合作社社办企业,基层社可将其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交回当地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纳入国有土地收购、储备范围,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按原用途依法出让该地块收取的土地出让金要返还给供销社,用于清退社员股金、安置职工和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等”的规定,建议市政府督促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并争取在国务院《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实施前抓紧处置,以取得最大效益。
3、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推进基层社体制创新。基层社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要努力构建“五大现代经营网络体系:一是构建健全规范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二是构建畅通有序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三是构建功能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四是构建新型的再生资源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五是构建烟花爆竹连锁经营体系。”六是推进“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规范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三农”服务,助农增收。
体制创新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开发引导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也随之成为城市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后, 政府和社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 便开始思考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创新即分析出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而正确、全面地提出城市规划管理的创新思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系统构成
城市规划管理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1. 决策系统。指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 又称为城市规划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编制是制定的前期工作, 城市规划的审批是制定的后期工作。
2. 执行系统。指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 它是围绕建设工程的计划、 用地到建设而展开的管理工作, 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
3. 反馈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 并将发现的问题向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
本文仅就执行系统与分馈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进行研究论述。
二、执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依据没有公开
依法行政是城市规划管理执行系统的准则, 基于一证两书模式的规划许可制度, 是执行系统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管理工作的主体内容。 尽管目前对工作程序、工作时段有公开规定, 但行政的依据没有完全公开, 或者还没有为普通市民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便捷通道, 因此, 项目审批难免有暗箱操作之嫌。
(二)管理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首先在行政过程中, 审批的依据没有充分地向行政相对人公布, 其次是行政依据的本身依据不足。 如涉及到地块开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指标基本上是由规划编制人员依据个人经验确定, 所以也只能作为项目审批时的参考依据, 指标的不确定性恰巧成为管理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而自由裁量权过多的存在使个别团体受益, 公众或政府利益受损, 乃至产生滋生腐败的隐患。
(三)判列式的项目审批降低了审批效率
城市开发控制体系一般分为两种: 判列式和通则式。通常来讲, 通则式管理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政府行政快速、高效的特点, 符合对市场最小干预的市场经济制度中的政府原则;判列式管理体制则可以使土地使用行为最大程度地归结到政府行政管理框架中, 使城市建设行为符合规划要求。但事实上, 由于规划本身科学性不强和行政人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并没有真正使建设行为满足规划要求, 更何况就算是符合规划, 但规划本身的科学性也值得商榷。 判列式审批使规划行政工作量大大增加, 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和机构精减裁员之际, 有限的规划设计审批人员要昼夜不停地面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开发建设项目, 工作量颇大, 而由于受审批时间之限, 工作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三、反馈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城市规划行政监督应包括城建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内容。目前的建监察主要针对的是项目的批后管理, 对行政主体缺乏监督, 没有明确技术违规和行政失职责任的追究程序和责任人的具体界定。 同时, 监督也局限于规划行政部门内部, 自己监督自己, 监督效果不佳。
(二)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首先, 社会监督在法律上尚未以实体性内容予以明确。 因此, 市长公开电话、规划展示等行为实际是法律制度不完备而采取的弥补措施, 而非法定的措施往往随意性较大。 其次是社会监督在法律上没有程序性规定, 尽管有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呼吁, 但如何操作, 如何使它真正纳入到规划管理系统中来, 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三)规划监督的巡查、处罚力度有待加强
根据现行法规, 规划部门面对破坏城市规划的行为只能充当送达者和强制执行的申请者 的角色。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建设项目建成后突破规划指标的事例屡见不鲜, 其结果往往是 违法风险极低, 违法收益极高, 执法成本很高, 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四、执行系统的创新
(一)规范规划审批权限及程序
在具体项目管理过程中, 应公开规划审批依据, 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 限定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明确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限度和程序, 使规划审批实现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效结合。 公开规划审批的依据应包括两部分: 一是行政技术依据;二是行政行为的规定程度。 这个层面的规划执行管理工作其实就是对建设单位回答三个问题: 许可、不许可、条件许可, 是对建设者、管理者或是其他人最有确定性的答复, 是简单行政过程。此类问题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专业水准要求都不高。当需要应付大量建设项目许可审批时,可以将职权适量下放到市级规划的派出机构, 以减轻市级的工作压力, 其前提是行政依据的科学合理、行政程序的公开规范。
(二)改善开发控制模式
通则式和判例式的开发控制各有利弊, 不能肯定一种而否定另外一种, 而要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方式, 发挥各自优势, 提高规划管理效率。一般而言, 对整座城市发展通常以区划方式进行通则式管理, 对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则制定特殊的开发控制要求, 进行判例式管理。 为确保判例式个案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需要编制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直至法定图则, 将其纳入开发控制体系, 这样既可以为建筑和场地设计提供明确导引, 也为规划部门进行设计评审提供客观依据, 提高评审效率。同时, 要通过法定程序减少规划审批和规划指标调整的随意性。由于城市发展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城市设计标准或控制性详规的指标确定后, 并不是非要一成不变, 但也不是说动就动。 对具体项目的规划指标进行调整, 不是业主提出申请、规划部门决策拍板 就可以了。作为业主, 首先要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 提出合法又合理的解释, 然后由规划部门组织专家论证, 再向社会公布, 征求周边居民意见, 若无异议, 才可批准实施。
(三)革新规划管理工具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及规划工作量的加大, 城市规划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压力。在现阶段, 不仅要在规划编制阶段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规划管理也要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术提升, 使规划信息系统可应用于规划的编制、审批、跟踪研究、监督协调以及公众参与等环节, 以提高规划信息的利用率、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使规划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 也使规划管理更公开和更向公众负责。
五、反馈系统的创新
体制创新范文5
1.环境和资源税种并没有包含进税负征收的范围,这就使得税收丧失了对社会分配能力的调配功能。、一些诸如国有资源和资产收入的非税收收入,长期以来并没有纳入财政收入的管理体系范畴中。2.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许多税收单位的管理者对税收工作不上心,对于国家制定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没有切实的贯彻到底,对税收工作漠不关心。他们认为税收是国家的事情,只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面,与自己毫无瓜葛,因此产生了淡薄的管理意识;有的管理者借助自己的职责徇私枉法,偷取税收,甚至在向中央汇报税收情况的时候弄虚作假,做出一些严重的违法的事情;有的税收管理者与缴纳税收人员偷偷达成协议,赞成缴纳税收人员漏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中牟取好处;还有的管理者没有将税收收取与支出情况公开化,对于有关记录也只是简单的手工记录甚至是没有记录。这些做法都会减少国家的财政税收,不利于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3.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近年来,我国在预算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预算体制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跟财政收支和税收体制的分配制度比起来,我国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依旧比较落后,政府的财政收支工作没有办法覆盖财政预算。除此之外,由于缺失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导致内部缺乏相应的约束力,财政预算管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监管,这就使得财政税收体制仍旧得不到落实。4.财务核算真实性有待提高财务核算往往存在虚假信息,核算结果的真实性有待研究。一方面,我国偷税、漏税的情况普遍性存在,情况还比较严重。很多不法分子肆意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且涉及的违法发票数额还非常大,长此以往,使得国家流失大量的税收。另一方面,人为地对财务核算成果进行干预控制,以此来获取虚假的经营指标。为了金钱等的利益,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建有两套不同的账目,有时会更多。在对税金进行计算及经营成果上报的过程中,使用虚假的账目进行上报,这就使得监督行为的缺失。有些企业单位虽然没有建立多套账目,但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仍旧混入虚假的信息,进而来掩盖单位自身的真实经营状况。财务核算的不真实,致使税收大量缺失,除此之外还是造成国民经济指标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税收体制要建立完善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体制,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加大国家税收中直接税的比例,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第二,减少对纳税人税收外的负担,摒弃体制之外的收入。第三,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对物业税进行及时的征收,以此来有效改革环境税收体系和资源。最后,要加强针对地方区域发展、国内外发展与开放等内容,加大对税收的优惠政策制度的改革。2.建立健全分权、分级的财政体制首先,中央要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能够有实权自主做某些活动,例如税收减免权、债务融资权等。其次,在保障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要加强促进地方和中央财政收入的科学合理划分。再者,为了能够确保地方经济得到更加良好健康的发展,在保证财政支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地方经济的财政支出要由省级政府或者中央进行负责。3.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任何一个性质的企业、部门、单位的管理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应该且是必须的,尤其是从事财政税收工作方面的管理者。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者而言国家要进行统一标准的培训,通过学习、锻炼、再教育等手段进行培训,提高财政税收管理能力,提高与其他部门协调共存的能力,同时还要树立“一切为国家”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洁身自好,放宽眼界,树立坚定的信念,不为一些蝇头苟利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努力打造一个优秀的财政税收管理团队,建立一个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秩序。4.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中,要把所有涉及到资金财政支出行为统筹进预算管理的范围中,这样就能够实现国家对多方面多领域的财政支出进行预算管理,进而扩大国家的预算体系管理范围。对于国家非短期的预算应该结合国家后期的发展规划,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这就要求国家的预算范围应该增大,对复式预算体系(包括资本性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的预算,以及社会保障的预算等等)持续不间断的进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中应最大化的纳入所有涉及到的财政支出活动,以保障预算体制的不断健全。5.国家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对我国财政税收管理的管理,要针对不同时期出现在管理方面上的不同问题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财政税收工作有法可依,有律可罚。同时,国家在对于那些偷税漏税、贪赃枉法等行为要加大审查力度,一经查实必须严惩不贷,丝毫不得手软。此外,对于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委派工作必须派遣有相关阅历、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三、结束语
体制创新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模式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三农”问题即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到其发展前景。而财政金融体制的构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体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下,农村应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使其满足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形式,以此提升农业经济增收。
1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从当前农村业态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效度。但农村农业发展水平低,现代化农业、特色化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制约了农业发展效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对信贷机构的吸引力不足,是农村财政金融发展滞后。
1.2农村财政金融覆盖率低
农村财政金融覆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效度。众所周知,良好的财政金融覆盖面,能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推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模式发展,以此通过农业增收带动农村经济。但从当前财政金融覆盖情况来看,财政金融覆盖率较低,大都有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银行等机构支撑农业信贷,甚至一些偏远地区,信贷机构支撑效度不足,影响到农业生产增收效度。
2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的阻碍
2.1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乏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与推进,极大的提升农业生产值,增强农村经济增收。但不少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力度不足,农业生产还是依靠“天”,未能够形成配套的政策保险体系,导致农村信贷机构覆盖率底下。因此,急需农村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模式,立足于当前农业发展需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增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
2.2成本补充措施不到位
在农村财政金融发展历程中,信贷机构对农村地区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于农村市场发展水平低下,使信贷机构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够覆盖成本,使一些信贷机构在农村发展步伐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是农村财政金融体制中,缺乏信贷成本补充措施,影响到农业生产效度。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补充力度不足,不能够激励信贷机构在农村发展积极性。在我国虽然政府较为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但由于种种因素,使政府优惠政策普及力度不足。
3新时代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模式路径
3.1推进农村基层政权革新
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中,需要以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的革新为导向,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村基层财政负担较为沉重,究其原因是农村基层公教人员众多,基层公共财政支出费用成为农村经济支出的一大经济项目,阻碍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在农村发展历程中,农村基层财政支出不断的加大,会是农民负债越来越多,影响到农民经济增收,不利于农村有序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存在工作不合理情况,诸如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等事例,违背了农民发展意愿,使脱离群众,加重农民发展步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人们对政策制度的认可度,减轻农民负重,促进农业经济增收。
从长远发展视角来看,可以操作的方法是对农村基层政治体系改革。我国自古以来,政权最低的一层到县一级。在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可以将乡(镇)一级进行明确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党政策方针的宣传,以党性规范工作人员工作形式。与此同时,建设乡派出所,对其人员、经费的情况交由政府进行把控,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从近期发展视角来看,需要大规模的撤出乡镇。基于乡镇管辖范围下,公共管理成本较高,撤出乡镇能够协调政府经济收入,降低政府经济成本指出。与此同时,加强政策引领,国家应根据农村经济增收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加以引领,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村以政策方针为导向,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3.2推进财权与事权的相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过程中,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对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服务具有促进意义。因此,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推进财权与事权的相融合,改变水电、道路、农业、学校等公益投资项目活动,使这些活动重集体经济活动中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往来活动模式,以此减少乡镇经济指出活动。例如: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维修是必要的,道路的畅通,促进城乡经济的往来,吸引信贷企业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只能说。基于道路每年都需要维修,这就需要推进事权与财权的相融合,加强监管力度,明确经济支出活动的合理性。
3.3加强成本补充措施服务机制的构建
在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一定的充足资金,推进农村产业的增收与转型。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需要加强成本补充措施的构建,为信贷机构提供成本补充机制服务模式,管理信贷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例如:相关政府根据农村发展模式,加强成本补充措施服务机制的构建,为信贷企业到农村发展提供政策的保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诸如旅游产业等,为农村发展提供平台,吸引信贷机构的参与,进而实现共赢发展模式。
4构建农村财政金融协调体制
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中,需要构建农村财政金融协调体制。首先,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快速的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持平模式,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促进农民纳税,增强农民社会发展地位,以此实现城乡税收统一模式。其次,构建农村民主财政,推进农村民主化社会发展模式的进程,明晰各级政府在农村财政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地位,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的进一步革新。与此同时,加强政策约束能力,规范工作人员工作模式,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最后,需要多路径的拓展融资渠道,确保农村公益活动、教育事业等活动的开展,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强财政投入,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5构建财政金融保障体制
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中,构建财政金融保障体制,重点突破农村固有体制,加强融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事权中的价值,合理的划分事权、财权等工作模式。其次,改革共享制度,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税等实行国际通行的税基分享制,税基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不同层级的政府共享税基,以此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性,促进财政金融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