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准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准医疗范文1
首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初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随后的3月中国科技部举办首届“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启动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有望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中美两国都看好精准医疗,未来的竞争与博弈势难避免,谁能赢得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竞争,谁就能引领全球医疗新革命。目前来看,美国比中国起步早,发展快,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制度、人口基数等。如果中国能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将获得在医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精准医疗怎样看病?
精准医学的概念,常常被用来与传统的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概念相比较。经验医学强调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非试验性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则强调依据现有的最佳临床试验证据制定治疗方案。与之相对应的是,精准医学注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依据患者的基因和蛋白信息,“量体裁衣”地指导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肿瘤这种基因组疾病来说,“个体特征”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基因组变异情况,结合以病理、影像和临床等指征,使用这套综合信息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4个层面的内容:如何发现功能性的遗传信息异常;如何发现针对这些异常的精准靶向药物;如何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4个方面构成了精准医学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应用层面,医药领域一直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精准医疗中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从医学的本质来看,最优的方式是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为每个患者都区别使用正确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成本和资源所限,长久以来,医疗只能针对一类相似的人群展开治疗,而精准医疗则不同,由于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从基因水平上可以判别受检者的不同变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在美国,精准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显示出过人的临床疗效优势。例如现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靶向药物,针对性的应用在携带有对应基因变异的目标人群中,能延长生存期数倍,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以肺癌为例,自从2004年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了第一代靶向EGFR的TKI抑制剂后,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已经由平均不到10个月,延长到近40个月,接近5年的慢病管理期了。最近研发成功并获得FDA批准的第三代TKIAZD9291又进一步使得耐药的EGFR基因突变携带患者生命得到延长。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精准医学起步较晚,在基础领域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但由于拥有巨大的肿瘤疾病和样本资源,在应用领域中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人怎么干?
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中,美国政府成功地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支持研究、开放政策、吸引人才、引导应用的4种策略。早在2006年,美国就以政府的名义支持启动改了TCGA,即“癌症基因组图集”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亿美元,分析了超过3万个癌症基因组,鉴定了与癌症相关的上千万个突变形式。这一计划动用了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种美国形式的“举国体制”的表现。 虽然美国在精准医疗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只要中国能利用好自身优势,扬长补短,赶超美国并非没有可能。
在2011年,美国政府又发表了《向精准医学迈进》的报告,提出对疾病重新分类,并对每一细分类别对症用药。这一分类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使用疾病原发灶位置(如肺癌、胃癌)和细胞学特征(如小细胞癌、腺癌)的分类手段,提出创建生物医学知识网络,为疾病做新的分类分型。
回顾美国精准医疗的起步和发展,很关键的一点还有美国对精准医疗的产业发展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略。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向有积极鼓励业内创新的传统。在每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都有FDA官员参与,与临床专家、制药公司、检测服务商一起讨论精准医学的应用,并明确告诉各参与者,FDA鼓励大家尝试新技术,去改革和优化医疗现状。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引导,极大鼓励了产业界对精准医学领域加大投入的热情。
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瓶颈?
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精准医疗也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执行优势。特别一些重大项目在发展初期,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只有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显示出普通大众能感受到的获益。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速铁路是如此,发展水电核电是如此,精准医疗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医疗资源集中优势。美国的医疗资源分散,数千家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很难建立和普及,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特别在癌症领域,全国最顶尖的300家医院集中了几乎70%的癌症患者。这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本来是极大的挑战,然而在精准医疗的数据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迅速建立起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网络,收集、存储、分享、分析肿瘤精准治疗大数据。
第三,临床资源丰富优势。中国人口多,在癌症发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环境下,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这对于癌症防控的卫生形势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辩证地来看,这也给中国的精准医学提供了优质的临床资源。很多在国外发病人数少、收集不到足够的基因突变信息和用药信息的癌种和变异形式,在中国都能找到足够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指导中国甚至全球的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
中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有望在未来1~2年之内跨越美国在过去5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但中国也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
一方面,技术和与临床结合的力度偏弱。精准治疗的技术基础主要分为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这三个环节。基因检测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测序能力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方面,产业发展有明显掣肘。
精准医疗范文2
市场需求是重要驱动
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更多依赖于医生的经验,不论是生理层面还是分子层面许多都还没有被完全的量化,而是记录在医生的经验当中。医院也已经采集到很多数据,存放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但是基本以数据孤岛的形式存在,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和挖掘,而这些其实就是做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数据。
医学大数据发展有三大价值驱动力,首先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或者是健康质量的不断追求和高标准的要求;其次是在高品质生命健康需求下促使成的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后是基于生命科学技术进步的临床手段不断丰富,临床治疗质量不断提高,这就是整个医学大数据价值驱动的核心。此外,巨大的患者人体组织器官替换的市场需求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整个再生医学行业的大背景是全球每年大概有8000多万的各种组织器官的需求,包括脏器器官、软骨、胰、颅颌面、眼膜等,目前只能通过捐献满足,而捐献所能满足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众多科学家希望可以获得除了捐献以外的方式来替代和满足大量的需求。脱细胞异体移植是正在研究的一种方法,即从供体上取出的组织脱细胞后,种植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再移植到新物体上。比如猪或牛跟腱组织取出来进行脱细胞处理,然后异体组织移植。自体移植的方法可能会造成二次创伤,而异体移植也可能因为分子层面未被认知的部分影响生物的生存。所以,眼下的科学家研究采用人工合成、天然高分子或者生物仿生等材料,构建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如骨骼的结构,把细胞种植在上面,然后再做培养骨骼的移植,目前大量的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每个人的人体骨骼从头到脚的结构都不一样,不同骨骼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的是起支撑作用,有的是为神经和血管等提供营养供给载体,有的起保护脏器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骨骼等受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进行精准构建,而组织器官微结构的精准构建需要通过艾科赛龙进行精准的解析并构建,然后才能提供给临床去做治疗。在中国通过捐献方式获得器官移植的每150万人当中,只有1万例获得捐献,其余的因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癌症、新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数量,再加些意外创伤、事故等患者人数,再生医学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并且日趋紧迫。
国内对精准医疗的理解主要是停留在基因层面上,而精准医疗的概念在外科领域最早被提出,精准医疗其实是针对个体化治疗的、针对个性化各器官的医疗服务。例如,骨组织的修复,完整的骨组织功能重建,需要匹配生理环境,这也是精准治疗的范畴。重塑精准医疗的整个流程首先是基础数据的采集,这是医学大数据的挖掘的基础,数据的采集方式很多,包括临床经验数据、自动化设备的影像数据(CT、MRI)、基因测序数据等。其次是数据的解读与分析,通过建立相应数学模型、采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医学数据进行挖掘。接下来是临床治疗和技术支持,把数据解读和分析的结果变成实用、落地的产品或方案,用于临床治疗或技术支持,如个性化解决方案、手术导航板及个性化植入物等。再者结合个性化治疗的量化指标,跟踪随访、复诊,形成精准医疗的闭环。最后,将汇聚众多的临床经验、数据进行完整的解析与融合,形成精准医疗完整的路径和思路,从而建立巨大的精准医疗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含外科,也会涵盖内科。借助这样一套巨大的系统,将骨骼等外科以及脏器等内科学所涵盖的组织器官量化解析,从数据开始重塑整个精准医疗体系。
数据融合让结论更精准
人体生理环境下各种数据是有相互关联性的,单个数据拿出来,如影像数据与血液的检测数据,与单个细胞或者干细胞是什么关系?在人体外的彼此间的关系不大,所以必须构建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系统,模仿人体真实环境。搭建这样的系统涉及的数据非常庞大,通常需要通过多层的运算,应用较为普遍的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架构与人体神经系统有些类似,通过计算机模拟神经网络的运行方式来构建,据说谷歌已经可以建立50到100多层的神经网络运算,而通常应用只有几层。在实际应用中,艾科赛龙没有建立那么复杂的关系,但会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人工神经网络的单神经元通常由计算单元、连接单元和计算结果组成,再由多层神经元建立神经网络。计算单元对外面获取的信息进行计算,获得信息分配的权重,也是经验值,对计算结果再进行加权、综合等处理,经过多层的运算,就形成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架构。
拥有海量数据和建立分析的系统架构后,利用相关专业的算法和分析的数学模型进行挖掘,从而获取最终结果。海量数据和庞大的工作量,需要有效利用计算机的计算与运算能力,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赋予计算机一定的智能,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实现自动化架构。
精准医疗范文3
赛默飞于1980年进入中国市场,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了14个分公司。2015年,赛默飞中国全年收入达14亿美元,占据全球年收入的8%,是除了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
当前,诸如基因测序等精准医疗技术,被中国创业者炒得火热,而赛默飞正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财经天下》周刊对赛默飞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葛士柏(Marc N.Casper)进行了专访,听他谈谈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看法。
《财经天下》周刊=EW
Marc N.Casper=Marc
EW:赛默飞当前主要盈利部门及其业务是什么?对各领域趋势有何看法?
Marc: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关注四大业务领域,去年17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制药和生物技术占30%,健康医疗和诊断占比25%,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占比25%,剩下20%来自工业和应用科学。
得益于大环境的增长,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业务一直在保持增长;而由于全球健康医疗领域的发展迅猛,使得健康医疗和诊断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机遇;相对这两块,工业市场的业务则趋于平顺。
我们预计这4个应用市场规模在1000亿美元左右,并保持年均3%~5%的增长。
目前,美国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中国位列第二,并在规模上远超第三、第四。EW:赛默飞在中国参与的早期项目有哪些?
Marc:30年前,当时环保部希望我们提供一个针对雾霾天气的空气质量监测服务。其实在过去,美国洛杉矶或是其他城市,都曾在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美国我们开发出了用于监控空气质量变化的技术。
一开始,这种技术只在北京和香港等地被采纳,后来,我们和环保部进一步加深合作,启动了主要针对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空气检验网络,然后将网络不断地下沉到二线城市,截至目前已经到达四线城市。
EW:如何确保四线城市也用得起这套空气检测设备?
Marc:一些原先在美国生产的设施,现在转移到了中国本地生产;一些成本高昂的组件以更低的成本组件替代。这样使得整个产品更具有价格承受力,同时满足合作伙伴对产品表现的要求,最终得以为基层所用。
目前全中国各省都有使用赛默飞空气检测仪器的项目,相较30年前,仪器成本降低了50%以上。我们说的空气质量检测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周边环境检测,第二种就是在污染源头的检测。因此,我们合作的行业包括电力、建筑、冶金等。
EW:食品安全是中国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你们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Marc:我们把食品安全视为一个全球的挑战,各个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在美国,更多关注食品的菌群污染风险;在亚洲部分国家,主要是涉及到一些化学成分的污染。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食品安全都同等重要。
我们希望能够选用正确的技术,帮助食品生产企业,甚至进一步地去帮助消费者群体,这不仅仅是指个体消费者,也包括像餐馆、供应链以及监管部门,更好地去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在食品安全方面,基层单位非常重要,因为具体的工作都是在地方层面执行。我们尽力将技术、经验以及专长与地方政府积极分享,确保能够真正走进省、市并得以实施。记得在3年前,我和郑州一位市委书记见面,大家达成意向建立郑州当地的食品安全检验实验室。
EW:根据与中国客户的接触沟通,他们在关心哪些问题?
Marc:我每一次来中国都会尽可能多地去见一见中国客户,包括和医院的医生、医院的管理部门以及政府机构官员对话。
跟他们的会面,让我们坚定在研发团队上持续投入。比如癌症诊断,在中国,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地降低肿瘤科的诊断和治疗成本,尽早实现对患者进行筛查,判断他是否有罹患癌症的风险。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与监管部门进行一些合作。
EW:当前生物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哪些?
Marc: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讲,生物医疗行业的挑战之一,就是健康医疗的支出将会越来越高。不论是中国政府或美国政府,大家都在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希望提供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赛默飞也致力于此。
EW:哪些癌症筛查技术相对成熟,是可以大力推广的?哪些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Marc:分子检测是肿瘤早期检测的一大利器。该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2、肿瘤治疗前相关基因检测,用于个体化治疗;3、肿瘤治疗中基因检测,用于预后监控。
在众多分子检测技术中,测序无疑是最直观、最准确的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筛查早期或超早期癌症,评估放化疗的疗效,预测靶向药物的疗效,监测术后早期复发等。
事实上,国内外精准医疗的发展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需要建立电子病历,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并利用信息,完善精准医疗的发展。一个解决方案是将数据和应用案例集中在云端,消除信息孤岛,从而帮助客户在实验室解决方案以及测试方面都能得到更快更准的数据来源。
EW:实际应用层面,各国癌症筛查的情况是否有差异?
Marc:赛默飞的一些癌症筛查技术已经在全球一些主要市场有了应用,包括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研究应用层面也有一定的开展。当前阶段,我们要关注的是了解中国患者群体的确切需求。例如,了解中国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展开此类筛查。
EW:跟中国医院的精准医疗合作如何进行?
Marc:在中国,我们和多个领域的医疗机构都有此类合作。就中国医院而言,他们对世界顶尖的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较大,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更快、更精准、更有效地为病人提供医疗解决方案。一方面,医院可以减少病患的病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治疗成本和时间,节约社会资源。
除此之外,他们也非常希望与我们进行长期合作,形成一个互动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购买关系。我们提供实验室工具,包括基础的样本处理,实验室的设备,下游的进一步诊断,以及后期如一些测序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总而言之,我们提供从流程初始到最后结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EW:目前合作到了哪个阶段?
Marc:我们正在和中国伙伴商讨共同应用我们的基因测序技术。通过这个测序技术,我们能够生产相关的产品,以期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在经过食药监的一些报备批准后,我们才能够更广地在中国推进这些技术。通过这样的流程,我们能够将全球的技术实现在中国本土的推广。
EW:美国艺人Angelina Jolie通过癌症筛查,得知自己的患癌几率,从而提前干预。这一技术在中国是否有望推行?
Marc:我们希望可以继续致力于推动成本的下降,能在未来让这样的检测工作在中国市场上应用。这个技术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还没到广泛应用阶段。
EW:在中国,近两年有很多创业公司围绕基因检测服务展开,比如体检中心、健康咨询等,你如何看待这个创业领域的发展?
Marc:在美国,创业公司更多关注的是对药品的配方选择。这是因为在美国,我们有非常完备的标准程序,所以更多的创新方向围绕于开发新疗法。而在中国,现在比较多的投入是对患者的筛查,并且建立相关网络。这是由于两个市场处在不同的阶段。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一个发展方向,也会是在患者筛查、网络构建的基础之上,开发出让患者更容易承受、接受的治疗方案。
EW:在CEO的位置上,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只能选一件事情,是什么?
Marc: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客户进行沟通。也基于这样的原因,我经常来中国。
精准医疗范文4
根据2017年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数据统计分析,现将考试合格标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辽宁2017年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中级各科目合格标准均为84分(各科目试卷满分均为140分)。
二、请各地按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对考试人员各科目成绩进行复核,并与我部人事考试中心核对相应数据。
精准医疗范文5
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脑外伤、脑炎、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吉兰巴雷病等病出现以上症状体征,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不在本评价标准范围。
1 常见病因
骨折、外伤、手术牵拉;炎症、感染;不当所致的外力压迫;重金属、酒精中毒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损伤。
2 单神经诊断要点及评定标准
2.1 桡神经评定
2.1.1 临床表现 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不能背伸,第2~5指背伸障碍,拇指不能外展、垂腕,前臂在旋前45°时不能屈曲肘关节。
损伤后拇指背侧及手背桡侧感觉减退或丧失。如属桡神经卡压,则感觉障碍程度轻,不能和肌力成正比。如属桡神经离断伤,则有完全的感觉障碍。
2.1.2 评定标准(见表1) 肌力评定以0~5级徒手肌力为依据(下同)。各关节的简称:掌指关节(MP)、近端指关节(PIP)、远端指关节(DIP),各关节伸直以0角度为准,过伸不计。测定伸直的角度以手背平面为基准。指屈全为90°,背伸的夹角由90°递减计算。
2.2 正中神经评定
2.2.1 临床表现 不全损伤可出现剧痛或灼痛,正中神经在上臂受损时,前臂旋前肌、腕屈(桡侧)肌、拇屈肌、中指及食指屈深肌功能丧失。前臂不能旋前,腕屈曲及桡偏乏力,手偏向尺侧,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曲握拳,食指、中指第2、3节不能伸展,拇指不能对掌及对指,手掌桡侧半、桡侧三个半指末节指背皮肤、感觉减退,大鱼际肌萎缩,出现“猿手”畸形。
损伤平面位于腕关节时,出现拇指对掌功能丧失、大鱼际肌萎缩及桡侧三个半指感觉障碍。
2.2.2 评定标准(见表2)
2.3 尺神经评定
2.3.1 临床表现 尺神经在上臂区损伤时,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环、小指)、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功能丧失。在腕部损伤时,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作内收、外展动作,小指、环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而呈爪形畸形。尺神经分布区域皮肤血管运动和营养障碍,小鱼际肌部和小指皮肤干燥发凉、变色,指甲畸形,患侧拇指侧捏时指间关节屈曲。
2.3.2 评定标准(见表3)
2.4 腓总神经评定
2.4.1 临床表现 足下垂,足和足趾不能背屈,外翻乏力,前行时过高抬大腿,并以足尖着地呈“跨阈步态”,不能用足跟行走,小腿及前外侧、足背感觉障碍,日久不愈可有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2.4.2 评定标准(见表4)
2.5 胫神经评定
2.5.1 临床表现 足和足趾不能跖屈,内翻乏力,踝反射消失,小腿后下1/3、足底外侧和第4、5趾的背侧感觉减退,小腿内侧可有肌肉萎缩,足底肌肉萎缩而成凹足畸形。
2.5.2 评定标准(见表5)
3 肌电图检查
桡、正中、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胫神经支配的主要责任肌的表面肌电或侵入性肌电检查,显示失神经支配、动作电位不同程度降低,可见单纯相、纤颤相,神经传导速度延长,据动作电位波幅、电压高低判断神经损伤的轻中重程度,与临床评价相印证。
4 中医分型
上述周围神经损伤以运动功能降低不同程度为主,不同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的区域不一致,中医应按“痿症”、“肌萎”辨证分型。
4.1 气滞血瘀 损伤早期,局部肌肉乏力,肿胀瘀血,偶伴疼痛,手足活动不灵,舌红或绛红,苔白,脉弦或紧。
4.2 气虚血瘀 中期疼痛消失,肌肉乏力,关节活动不灵,偶见远端肿胀,局部麻痹,舌红或绛红,苔白或腻。脉缓或脉沉细。
4.3 气血两虚 日久不愈,手足仍活动不灵,手足疼痛,可见麻木肿胀,患者气短懒言,肌肉瘦削,舌绛或淡红,苔白。脉细或弱。
5 疗效评定标准
精准医疗范文6
一、支持脱贫攻坚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力度。
我县利用卫计系统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的机会,开展医保政策、精准扶贫医疗保障政策宣讲,受训140余人次。同时在全县乡镇、村精准扶贫培训会上对精准扶贫医疗保障进行了系统全面培训讲解,受训150余人次。对医保局双联帮扶村沙石多乡沟村召开“坝坝会”进行现场宣讲等方法提高宣传效果。确保了精准扶贫医疗保障政策宣传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让每一位贫困人口对准扶贫医疗保障政策做到心中有数。
(二)参保扩面。
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1310人(其中9929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2015年、2016年已脱贫已参保282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过清理核查后已在金保系统内标注为贫困人口,2014年、2015年、2016年已脱贫未参保34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按照相关文件由县级财政拨款资助参保。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0267人(其中9993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三)我县在医疗保险方面投入的扶贫资金情况。
2019年,我县财政资助贫困人口参保15.30万元、拨付贫困人口参加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41.06万元、全额资助2014年、2015年、2016年已脱贫未参保34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资金20.82万。共计投入77.18万元。
2020年截止7月底,我县财政资助贫困人口参保,22.48万元、拨付贫困人口参加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60.71万元、全额资助动态管理新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人参保资金2.11万元,共计投入85.30万元。
(四)我县对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情况。
2019年,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人口待遇支出为394.17万元。其中:住院1094人次378.31万元;特殊慢病94人次14.83万元;门诊统筹191人次1.03万元。
2020年截止7月底,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人口待遇支出为186.41万元。其中:住院643人次176.79万元;特殊慢病53人次9.62万元。
二、支持脱贫攻坚具体措施及成效
2019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州县相关文件,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原报销比例上均提高5%,并取消起付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县域内就诊,取消起付线,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100%补偿。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执行大病保险、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重大疾病专项补助、重特大疾病特殊补助等政策。杜绝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
在人社局的牵头下联合扶贫移民局、保险公司、民政局、卫计局、政务服务大厅等部门,启动了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费用报销“一站式”服务工作,极大的方便了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报销,实现了“跑一次”的目标。2019年兑现精准扶贫医疗保障资金394.17万元,1379人次受益,2020年截止7月底兑现精准扶贫医疗保障资金186.41万元,696人次受益。
三、基金筹集、发放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贫困人口数据动态管理后沟通不及时。
县扶贫移民局“六有”系统贫困人口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后变动频繁,并且沟通不及时,给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系统数据的实时更新造成了困难。建议加强沟通,建立定时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