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丙种球蛋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丙种球蛋白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46例川崎病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护理与观察过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6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可以预防冠状动脉损害及减轻其损害程度。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是护理的关键,同时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重视远期随访,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护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可侵犯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婴幼儿。我科2004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46例川崎病患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及1年随访,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均为2004年1月~2007年5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男36例,女10例,年龄6个月~5岁,40例小于3岁。平均住院天数13.5d,均以急性发热起病,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43例,口唇干裂、手足皮肤硬性肿胀24例,双眼结膜充血伴杨梅舌23例,有心血管系统表现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单侧冠状动脉扩张)。
1.2 方法:本组病例入院确诊后即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23例采用2g/(kg・d)×1疗法;23例采用1g/(kg・d)×2疗法。结合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断:本组患儿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1.5~3d后体温全部正常,其中1.5d后体温正常18例,2d后体温正常25例,3d后体温正常3例;3~7d后皮肤和黏膜损害恢复正常,各项免疫指标恢复正常;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无扩张(3例入院时已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患儿,经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较入院时无加重,无发生冠状动脉瘤)。
2 结果
本组患儿全部痊愈出院。其中3例入院时已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出院后经随访证实冠状动脉扩张于8个月~1年后消失。
3 护理
3.1 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护理: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易被污染,在准备和输注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因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排气过程中应避免浪费,输注前先用生理盐水排除管中空气,滴完用生理盐水冲管。滴注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应根据年龄选择滴速,开始时滴速宜慢,10~15滴/min,15min后如无不良反应可加快滴速,但最快不超过60滴/min,如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应暂停或减慢滴速,待症状消失后再缓慢滴注,调整至患儿能耐受的速度,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等。最严重的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常在10min内发生。故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发生异常及时处理。告知家属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9个月内不宜做麻腮风等预防接种。
3.2 发热护理:发热是川崎病最常见的症状,高热时应注意患儿神志变化及神经系统表现,防止发生高热惊厥,每2~4h监测患儿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监测,体温超过38.5℃时采用冰枕、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评估患儿的体液状态,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3 皮肤护理:观察皮肤黏膜的改变,评估皮肤黏膜受损程度。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当出现膜状脱皮时,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要人为撕拉,以免损伤皮肤的完整性,造成出血或继发感染。
3.4 口腔及眼部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口腔护理2次,指导患儿餐前餐后漱口,口唇皲裂用消毒石蜡油涂抹,护理时动作轻柔;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指导患儿勿揉眼睛,必要时遵医嘱予0.3%氧氟沙星眼液滴眼,预防继发感染。
3.5 心血管系统护理:川崎病患儿约30%可有心脏损害,如心肌炎、心包炎、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瘤等。急性期患儿卧床休息,每2h监测患儿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心音低钝或收缩期杂音或心率增快,应疑有心脏损害,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3.6 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重视远期随访:向家属及年长儿讲解本病的特点及病程、治疗效果及预后,使家属和患儿消除焦虑情绪,配合治疗。重视患儿的感受与需求,及时安慰患儿,给予情感支持。告知家属患儿出院后坚持服药与随访的重要性,患儿出院后应每3~6个月作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导患儿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本病患儿须随访6个月~1年,有冠状动脉扩张者需长期随访,至少每半年做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直至冠状动脉扩张消失。
4 小结
丙种球蛋白范文2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耐药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重者可累及心脏及冠状动脉甚至死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斯匹林是目前治疗川崎病公认的有效方法。然而经过丙种球蛋白治疗,仍有10%~20%病人持续发热或热退后再度发热,即丙种球蛋白耐药[1~6]。这部分病人发生冠状动脉的损伤的危险也最大[2,4,6]。如能预测丙种球蛋白耐药,则可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增加治疗措施(如联用应用激素治疗)或初治时加大丙种球蛋白剂量以减小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12月共140例川崎病病人,均符合以下6条标准中的5条:①持续发热>38℃;②多形性皮疹;③双眼结膜充血;④口唇皲裂、杨梅舌;⑤手足硬肿;⑥非化脓性颈淋巴结炎。符合川崎病诊断指南[7],其中男93例、女47例,年龄2月~7岁,具体资料见表1。除外合并其他疾病,如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猩红热及不典型川崎病。治疗前已有冠状动脉损伤者亦除外。表1 140例患儿年龄及性别资料(略)
1.2 分析方法
全部患儿确诊后,在发病10天之内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静脉注射,同时予以阿斯匹林30~50mg/Kg/天口服。对丙种球蛋白耐药标准为首次丙种球蛋白治疗后48h体温>38℃或治疗后的第2至7天发热有反复[6]。留取丙种球蛋白治疗前血样作血常规、ESR、CRP、血钠等检查,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2。
2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以(±s)表示。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P≤0.05为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由表2可见, 丙种球蛋白治疗耐药组治疗前热程(6.0±0.9)d;PLT(319.0±90.1)、Na+ (132.9±2.1)mmol/L;ALB 均明显低于敏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WBC、CRP、Hb则无明显差别。表2 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组与耐药组化验结果比较(略)
4 结论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由于对该病认识逐渐提高及链球菌感染常能及时治疗等原因,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认为,病毒、细菌等超抗原介导的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川崎病的基本发病机制[8]。
大剂量IVIG可对免疫调节超负反馈作用,从而减少病变因子产生,改善急性期症状[9]。所以,IVIG与ASA联用已经成为治疗川崎病的首选方法,但仍有10%~20%对丙种球蛋白耐药[1~6]。
本研究对14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丙种球蛋白耐药20例,占14.3%,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统计结果显示,耐药组丙种球蛋白治疗前热程(6.0±0.9)d较敏感组(7.3±1.0)d偏短,Tohru Kobayashi 等[10]研究指出,起病4天内使用丙种球蛋白,其耐药的危险性增高。此外,丙种球蛋白治疗耐药组血钠(132.9±2.1)mmol/L明显低于敏感组(134.9±2.7)mmol/L,Nakamura 等[11]研究认为低血钠可能是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最有效的预测因子。Tohru Kobayashi 等研究认为血钠 ,首次IVIG治疗时间≤4天,AST≥100IU/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 ,CRP≥100mg/dl ,年龄≤12月,PLT≤300×103/mm3 是丙种球蛋白耐药的高危因素。
临床上,对首先应用丙种球蛋白耐药的病例应予以重视并给予进一步治疗,可予以联用激素或应用追加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等,可能使病情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 Sundel RP,Burns IC,Baker A,et al.Gamma globulin in Kawasaki disease. J Pediatr, 1993, 12(3); 675~679.
2 Burns IC,Capparelli EU,Broun JA,et al.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treatment and re-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 infec Dis J, 1998,17:1144~1148.
3 Han RK,Silverman ED,Newman A, et al.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fever after initial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therapy in acute Kawasaki disease.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0,154:694~699.
4 Wallace CA,French JW,Kahn SJ,et al. Initial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failure in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ics 2000; 105: Available from URL: http//pediatics.org/cgi/content/full/105/6/e78.
5 Fukunishi M,Kikkawa M,Hamane K,et al. Prediction of non-response to intravenous high-dose gamma globulin therapy in patient Kawasaki disease at onset. J Pediatr, 2000,137:172~176.
6 Durongpisitkul K,Soongswang J,Laohaprasitiporn D,et al. Gamma globulin failure and re-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 J Pediatr Caraiol, 2003,24:145~148.
7 Ayusawa M,Sonobe T,Oemure S,et al. Kawasaki Disease Research Committee Revision of disease guideline for Kawasaki disease (the 5th revised edition). Pediatr Int, 2005,47:232~234.
8 Meissner HC,Leung DY. Super-antigens,Conventional antigens and the etiology of kawasaki syndrome. Pediatr Infece Dis J,2000,19(2):91.
9 Gupta M,Noel GJ,Schaefer M. Cytokine modulation with immune gamma globulin in peripheral blood of normal children and its implication disease treatment. Clin Immvnol, 2001,21(3):193.
丙种球蛋白范文3
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平均A、B两组,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先接受常规的综合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A、B两组患者无论是在临床数据的对比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比较,B组患者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P
结论:给予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丙种球蛋白辅助常规综合性治疗,可以显著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 辅助治疗 重症肺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5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11-02
重症肺炎是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的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若不能给予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死亡[1]。在重症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免疫功能下降是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因此若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应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积极的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此次我院对近期内收治的51例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了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选取自我院呼吸内科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102例重症肺炎患者。这102例患者中有59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7岁,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3天。入选的102例患者均伴有咳嗽、咳痰现象,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发热或气促现象。全部患者在行体格检查时,其肺部均可闻及湿性音;在行影像学X线片检查时,其双侧肺部均可见点状阴影。随机将入选的102例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A、B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先接受常规性的综合治疗,例如:吸氧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等。在此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每日给予患者实施实施一次,每次10g的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治疗,持续治疗3至5天。注意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是否存在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评定: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如:住院的时间及咳嗽、气促等症状的消失时间等)。并根据观察内容中的症状消失时间来作为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其中显效表示在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消失;有效表示治疗1至2周后上述症状消失;无效表示治疗2周后上述症状均为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2.5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显示,导致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同时研究显示,病毒感染现已成为重症肺炎的主要因素,且部分患者甚至存在混合感染的现象[2]。因此,控制患者的感染症状是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的首要措施。此外,支原体肺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小生物,其在进入机体后,可直接吸附在患者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通过释放过氧化氢、神经毒素等有毒物质来抑制患者呼吸道内纤毛的活动及破坏呼吸道内的上皮细胞。
免疫机制也是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的关键,患者免疫能力的下降会导致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减少,因此便会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炎症的转移现象[3]。因此临床在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注意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这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也就我院此次实施的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总结:①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面对这类疾病时,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免疫治疗措施,这样可以提高临床疗效[4]。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从健康血液中提纯出来的血液制品,其还有丰富的IgG抗体,因此给予患者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机体内的IgG抗体的含量,因此可以显著的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②丙种球蛋白可以与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起到抑制靶细胞上活化补体的积聚以及抑制巨噬细胞对自身组织的侵袭,从而较好的保护患者自身的机体组织及细胞。③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后,可以显著的增加IgA的分泌,这样也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5]。
此次我院研究结果显示,增加实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的B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时间均显著的优于单纯实施综合治疗的A组患者。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临床面对重症肺炎患者时,给予其实施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可以明显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素英,沈晓莲.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婴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2):145-146
[2] 王立凤.小儿支原体肺炎31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3:203
[3] 庾金燕.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168-169
丙种球蛋白范文4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肺炎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4年3月收住院新生儿肺炎患儿54例,不伴有影响呼吸系统的其他并存疾病。诊断依据《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新生儿肺炎诊断标准。观察组(应用丙种球蛋白)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孕周38±3周,平均日龄10±3.29天,平均出生体重3.5±0.25kg;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平均孕周37±3周,平均日龄9±4.25天,平均出生体重3.56±0.33Kg。观察组平均呼吸次数83±5次/分,对照组82±4.5次/分,观察组肺有湿音36/54(66.6%),肺X线有片影48/54(88.9%),对照组肺有湿音者27/42(64.4%),肺X线有片影者38/42(90.1%),以上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均经胃管取胃液培养,培养细菌阳性率45.8%,培养菌种前3位的是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治疗方法:两组在抗感染、吸氧、呼吸道管理及对症支持方法的基础上,观察组于入院24小时内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IVIG400mg/kg,静脉泵入,连用3天。
结 果
结果参见表1、2、3、4,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
讨 论
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多发病,病原体感染后主要引起毛细血管壁炎症、水肿、增厚,管腔变窄,肺泡损伤,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释放,产生抗蛋白溶解酶,使肺纤维化;炎症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致微型肺不张;肺泡膜增厚(肺泡透明膜形成),以上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弥散功能障碍,造成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缺氧酸中毒、多脏器炎症反应及功能障碍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在于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抗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1]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重症肺炎中IL-6在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浓度均较高[2],而IL-6是重要的促炎因子,IVIG中含有抗IL-6的抗体,所以输注IVIG可减轻体内的炎症反应,而且IVIG含有广谱抗病毒和抗细菌的IgG抗体,含主要免疫球蛋白分子G及其亚类,封闭巨噬细胞及B细胞的Fc受体,使外周血细胞免遭自身免疫损害,阻止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抑制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对感染性肺炎引起的免疫球蛋白缺乏还能够起到补充IgG抗体的作用,中和病原体,清除细菌。
本文总结观察5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显示治疗3天后两组呼吸困难减轻程度、肺部音吸收情况、胸部X线阴影(5天后)吸收情况及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值均小于0.01,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新生儿机体本身又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我们认为IVIG佐治新生儿肺炎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丙种球蛋白范文5
【关键词】 脑炎 病毒性 儿童 丙种球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mmunoglobulin for children viral encephalitis.Methods: 59 cases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therapeutic group and contrast group.Therapeutic group accepted immunoglobulin intravenously 400mg╱kg·d for 3 to 5 days except routine therapy.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nd signs. the days of in-hospita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ime of in-hospital,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stop spasm and fever in therapeutic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ast group(P
【Key words】 Encephalitis viral Children Gamma-Globulins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急性重者如诊治不及时可遗留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该病临床可靠有效及预后较好的治疗措施,自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病脑患儿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病脑患儿59例,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将59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个月~3岁7例,4岁~6岁14例,7岁~13岁10例,入院时病程1~5d;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个月~3岁6例,4岁~6岁13例,7岁~13岁9例,入院时病程1~6d。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昏迷为主。病程中发热52例,呕吐38例,头痛33例,抽搐19例,其中癫痫持续状态1例,全面性发作5例、局灶性发作13例,嗜睡16例、昏迷1例,前囟隆起10例,有脑膜刺激征22例,单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30例。病前或发病同时伴有呼吸道感染43例,腹泻13例,腮腺炎2例,水痘1例。
1.3 辅助检查 ①脑脊液检查:59例中有颅内压增高25例,细胞数增高28例,蛋白质轻度增高8例,糖及氯化物均正常,涂片及结核抗体检测均阴性。②脑电图:检查49例,异常29例,正常20例,其中轻度异常7例,中度异常18例,重度异常4例。③ 头颅CT:检查47例,正常36例,异常11例,表现为脑水肿及低密度阴影。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以降温,止痉,脱水降颅压,维持液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激素,抗病毒,防治感染,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2.5g/支),剂量为400 mg·kg-1·d-1,连续3~5d。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组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组退热时间、止痉时间、神志开始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较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以肠道病毒为主,腺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次之。病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虫媒或其他途径感染机体,随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其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机制为:(1)病毒迅速增殖,直接破坏神经组织;(2)患者神经组织对病毒抗原的剧烈反应导致的脱髓鞘病变和血管周围损伤及其造成的供血不足[2]。IVIG是从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免疫增强与免疫抑制双重功能,能够抗病毒抗原和抗细菌抗原,在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均显示明显疗效。IVIG治疗病脑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封闭效应细胞的Fc受体,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减轻病儿的严重临床表现和后遗症的发生。 (2) 诱导炎症细胞凋亡,有效地控制炎症,增强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3)IVIG与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感染中有协同作用,对白细胞介素—1生成抑制而产生潜在退热作用。(4)IVIG能中和病毒,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病原体功能。(5)促进髓鞘形成[3]。(6)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颅内压并有抗惊厥作用。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在应用抗病毒、止痉、脱水等常规治疗同时,加用大剂量IVIG,可尽快控制病脑患儿临床症状,显著缩短病程,说明大剂量IVIG治疗病脑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该药价格昂贵,可根据经济情况、病情轻重酌情选用。
参 考 文 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丙种球蛋白范文6
者4例。发病后2个月心脏彩超复查,2例冠状动脉扩张者均恢复正常。静注丙种球蛋白期间发生心衰3例,心率增快、烦躁2例,出现高热、寒战1例。结论:丙种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有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一定要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关键词]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69-02
川崎病(kav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1],因冠状动脉常常受损,给患儿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由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使该病的预后有所改观。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2月共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川崎病患儿21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其中男15例,女6例,男∶女比例约为2.4∶1。发病年龄8个月~9岁3个月,中位年龄为3岁7个月。临床表现:发热21例。其中~38.5℃ 5例,~39℃ 7例,>39℃ 9例。皮疹17例,多数为多形性红斑性皮疹,斑丘疹2例,猩红热样皮疹及麻疹样皮疹各1例。双眼球结膜充血19例,口唇潮红皲裂、口腔黏膜充血19例。杨梅舌16例。手足硬性水肿15例。趾端及肛周脱屑15例。淋巴结肿大12例。伴随症状:咳嗽、流涕8例。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6例。头痛2例。21例患儿均作血常规检查,其中WBC<10×109/L 2例,~15×109/L 7例,~20×109/L 6例,>20×109/L 6例。血小板计数>300×109/L 14例,血沉增快7例。CRP增高13例。抗“O”检查均正常。心肌酶谱检查18例,异常10例,主要表现为GOT、LDH升高。血培养检查6例,均阴性。尿常规检查21例,有5例为镜下白细胞+~++,余正常。心脏彩超检查19例,异常3例:冠状动脉扩张2例,三尖瓣反流1例。
1.2方法
21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 g/kg)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时次日同样剂量再用1剂。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用量为30~50 mg/(kg・d),口服,分3次给予,热退后减量为5 mg/(kg・d)。本组患儿应用1次丙种球蛋白者16例,应用2次丙种球蛋白者5例。
2 结果
体温1 d内控制者10例,2 d内控制者7例,>2 d者4例。发病后2个月复查心脏彩超,2例冠状动脉扩张者均恢复正常。静注丙种球蛋白期间发生心衰3例,心率增快、烦躁2例,出现高热、寒战1例。
3 讨论
川崎病对冠状动脉的损害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具有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减轻冠状动脉损害、促进已受损冠状动脉恢复的作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丙种球蛋白属血液制品,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有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作者观察的21例患儿中,心衰3例,血清学反应1例,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熟悉所应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做到以下几点,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① 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有无血清学反应发生。血清学反应常发生在静脉输注开始后1 h,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胸闷、胸痛、肌痛、不适、恶心、瘙痒、皮疹等,一旦发现此类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本组2例出现血清学反应,患儿经应用地塞米松、异丙嗪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②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在短时间内输入可致心功能不全,可能与增加血容量及部分患儿原有心脏疾患有关,因此,在输注丙种球蛋白时,全过程定期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和呼吸、心率、肝脏的动态变化十分重要,应注意输注速度,丙种球蛋白应在12~24 h内均匀滴入[2]。如果出现心衰症状,应减慢或暂停输注,必要时静脉应用毛花甙丙。③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用药量大,价格比较昂贵,且该药物需要低温保存,所以一定要有专人管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差错和损失。④口服阿司匹林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长期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可以引起胃酸增多、反酸、嗳气、腹痛,严重者导致胃肠道出血。所以,做好临床指导十分重要,应嘱咐患儿饭后服药,必要时加用胃肠黏膜保护剂,以尽量减少胃肠道反应。⑤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此外,应把好药源关,无正规批号的药物不用,批号不清楚的药物不用,院外购置的药物不用。
[参考文献]
[1]黄平,胡大一,金小燕,等.川畸病冠状动脉病变介入疗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67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