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小岛清模式
在1977年日本著名跨国公司理论著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小岛清对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形成“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是对H-OCS模型的继承和发展,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应考虑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联合投入。小岛清模式对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发展,认为应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将在本国处于劣势地位的行业转移到国外。
小岛清基于1966年美国弗农教授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行业间比较利润和比较成本分析,由于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利用国际间的交叉投资,得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观点。[1]
二、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分析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受到其独特的环境影响,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
1.客观环境
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上,但另一方面日本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外商投资规范,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
2.主观环境
日本政局相对稳定,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平稳,制造业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日本科学技术水平高,但市场活力有限,并经常性出现日元升值、通货膨胀现象,由于日语的自闭型导致“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便成为解决过剩生产力、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51-1967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总量仍然处于低水平;1971-1977年进入发展阶段;1981-1989年为扩张时期;1991年至今整体处于调整阶段,其中1991-1999年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徘徊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调整,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表2.2.1 1965-201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JETRO
根据表2.2.1,整体来说,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从横向来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多集中在机械工业、能源产业等行业。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日本跨国公司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至其处于优势的地区,选择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其战略目标就是获取更多的海外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巨大。据日本银行统计,2013年日本对外投资高达1,177,265 亿日元,日本对外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大幅增加。
第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在资源开采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高于其它任何国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资源的稳定供给。从表2.2.1和图2.2.1来看,对制造业的投资集中在机械工业和能源工业,这源于日本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
第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日本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其国内劣势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源集中型、环境污染型,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
第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发挥政府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一方面,日本的集团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许多日本企业,通常是贸易公司在政府机构协助下,联合起来共同对外进行投资[2]。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和东道国合资的方式进行,顺应东道国制定的经济贸易政策。
三、日本跨国企业对小岛清理论模式的应用
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小岛清模式的影响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岛清基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表现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将国内优势产业的对外转移,属于替代型的逆贸易导向性投资,而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夕阳产业转移,属于互补型的顺贸易导向型投资。
2.小岛清理论证明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的综合。日本绝大多数直接投资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道国采取分享产品或贷款买矿的“开发进口、长期合同”的方式进行[3]。
3.日本跨国公司将其处于劣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原材料、劳动力、资本;通过产业转移给相对落后的东道国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恒,王蕾.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评介[J].商业经济,2008(12):32-54.
[2]Matthew A. Cole, Robert J.R Elliott. Globalization, firm-leve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study of Japan [J].ScienceDirect,2005(10):312-32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2
关键词:对外投资 模式分析 风险防范 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3
[关键词]我国企业 对外投资 实证研究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2-02
对外投资是指利用他国资源满足自己需求、不断稳固企业竞争优势、利用各种方式弥补不足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①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寻找最好的投资方式。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途径
(一)跨国新建
新建企业新建就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目标市场创建新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新的生产能力。②跨国并购。是指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向本行业和其他行业以扩大生产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目的的投资。我过多年来总结,通过海外并购进行对外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外贸易型的投资方式
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出口是最原始获取资源的方式,起初人们只是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其他国家,在国内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另一种方式就是购买型性投资,就是指一国从另个国家购买相对价格比较低的产品来完善自身的不足。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缩短与他国之间产业差距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对我国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在收购过程中政治背景容易错失机会。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行为,这引起了民众、商界与政界的高度关注,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收购计划。一旦涉及到政府行为,收购涉及到的范围、成本和程序就会被监管,整个的收购难度就会上升。
(二)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国内宏观经济指数持续上升。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包括一国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变现为外币。2007年12月末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外汇储备仍会增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我们对外国的法律、制度等了解不深导致海外扩张的最终失败。而我国稳定的经济形式为我国企业在国内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企业自身优势分析
我国有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据2010年统计我国大陆人口13.39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市场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需求变大,我国已经成为高科技产品最大的需求地。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国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主体和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在我国经济主体中既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作坊。另一方面,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非常大,具有发达水平的城市,拥有非常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层次的服务业。也有处于低水平的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甚至当地没有任何工业。所以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独特的发展状况,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拥有国内这个庞大的消费品市场,即使是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实行有效的政策就可以使我国企业有广阔的销售空间。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力于我国企业吸纳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我国长时间形成的规模经济使企业对成本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四)我国企业劣势分析
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缺乏专业性人才。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我国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打拼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不能建设一个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才能、理念先进、心胸开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团队主导境外收购并监督或负责项目的后续管理和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在谈判桌上,一个优良的团队可以赢得对手的尊重和喜爱,极大地促进谈判和交易的顺利进行并为自己的企业争取到优厚条件。
我国企业并购后经营权难以控制。我国在出口的产品严重缺少自主知识品牌、很少能生产出体现中国元素的产品。大多出口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的产品。这样我国产品在国外客户心里形成了低档次的定位,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难以在国外以高价出售。中国的文化也就这样被否定了,很难被当地认可。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性人才,对目标国家的文化、法律了解的不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管理过渡来完成收购。
三、SWOT分析的资源整合及途径选择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要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规避我们企业弊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购买方式进行投资是最好的方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首先要认清投向国的各种风险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风险承受力有准确的把握。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调整企业决策,以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在经济风险的控制上,中国企业既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走向的相一致,又要对投向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和企业自身习惯不协调产生的风险加以考虑。中国企业要在走向国际化中吸取教训,遵守国际规则,凭借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中享有的权力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维护合法利益。我们还可以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运用股权结构调整的新方式减弱对国内企业的影响,积极寻求方法增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
注释:
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报.具有高科技企业达到50%的国家.
②周建军.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于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2]梅园芝.中国企业到GMS国家直接投资的途径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2009.
[3]张纪康.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
进入21世纪,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s,简称ODI)持续增长,2002-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5.7%。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4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增6.2亿美元,达565.3亿美元。[①]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第一位。[②]
依据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还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Dunning,1977)都强调跨国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认为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但是,运用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企业的ODI行为,因为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优势。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ODI行为是否需要以所有权优势作为基础,所有权优势的形式如何表现,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通过对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首次提出运用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此后经过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约翰逊(Johnson,1970)、卡夫斯(Caves,1971)等学者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如产品差异性、商标、专利、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运用这种特殊的独占性优势抵消额外的跨国经营成本,获得高于东道国企业的利润。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1976,1977,1980,1988)将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Buckley,1976)的内部化优势理论相结合,并加上区位优势,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 Paradigm),认为只有上述三种优势同时存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这其中的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扩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无法解释不具备绝对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何也有能力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逐渐进入研究视野。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对其母国市场环境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技术、民族品牌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ll,1983)通过对印度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适用于母国及东道国的技术,其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偏好,要素需求与当地经济条件相适应。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行业等因素,再结合企业经营策略对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常来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
海默的垄断优势与邓宁的所有权优势都属于绝对优势,用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则运用相对优势,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如果说前四种理论都强调优势的内生性,那么,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更强调外部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上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虽然表述不同,但其中都包含所有权优势的内容。本文沿用邓宁“所有权优势”的提法,但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使之拥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所有权优势
1.技术优势
在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技术优势是所有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先进技术领域不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面竞争的优势。但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企业致力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再结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所有权优势。
2008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亿元,比2007年增加905.8亿元,增长24.4%;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比2007年的1.44%有所提高。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3381.7亿元,比2007年增长26.1%;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811.3亿元,增长17.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90.2亿元,增长24%。[③]从行业来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的行业有九个[④],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正利用不断积累的技术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但来源于自身原创性研发,还来自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地方化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领先技术的发明者,为了维持技术垄断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内部化转移。然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向客户提品和服务、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人员流动等,都会使原本希望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被东道国企业所模仿。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建立生产、研发机构,加上中国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及人才储备,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技术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大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不免产生局限。中国企业具有在发展中国家经营多年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东道国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相结合,创造出适应当地的新技术,实现技术地方化。
2.金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间资本流动,不但要求企业有可用资金,还要求这些资金具有成本优势,并能按需要自由兑换成东道国货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低、国家外汇储备充足的良好条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又一所有权优势。
在中国,利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在近年来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利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仍然高于中国,这为中国企业获得资金成本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获得财政拨款、政策性贷款,民营企业获得家族成员低息或无息借款等因素都使得中国企业产生了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所有权优势。
2003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从制度上放松了外汇管制。而中国对外贸易多年保持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6年超过日本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约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而急需外国投资的现实,使中国企业的金融优势得以发挥。
3.文化认同优势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倾向于首先向人文环境相似或具有族裔联系的东道国进行投资,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语言优势、文化背景相近等优势,获取市场信息、稀缺资源、市场准入,并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对外投资实践表明,华裔族群文化相近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对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所有权优势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华人及华裔族群分布广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高,加上他们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联系广泛,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2009年,中国企业对香港和东盟的投资分别为356亿美元和26.9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比重63%和4.8%,位列中国企业投资目标国(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位。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开始向北美、欧盟、非洲转移,这些东道国华裔人口比重不高,但利用文化认同优势,加强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沟通联系,利用这类关系资源克服不熟悉东道国市场的缺陷,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使用的所有权优势。
4.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相似的优势
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具有相似性,将有助于该国企业将母国的经营经验运用于东道国市场,从而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所有权优势。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超过80%的份额流向亚洲、非洲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有着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状况、人力资本条件,使得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熟悉经营环境的所有权优势。此外,中国企业在适应制度环境方面也具有所有权优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本国多年经营中也形成了应对这一问题的良好对策。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完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在技术、金融、文化、经营环境等方面,中国企业具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乃至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既要把握现有优势,将之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掘和培育其他类型的所有权优势,如品牌、专利、管理优势等,才能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1]Dunning, J.H. The Eclectic (OLI) Paradigm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1, 8(2): 173-190.
[2]Hymer, 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D].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0
[3]Lall, S. The New Multinationals: The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 [M]. New York: Wiley, 198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 流量和存量 资本流出 投资转型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国内的投资者在国外或境外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一)我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区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体现了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其中租赁与商业服务、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以及制造业五大行业占了整个对外投资行业类别比重的绝大部分。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偏重初级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科研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小。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对发达经济体投资增长不尽理想。OFDI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者占比高达八成。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中国)地区;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分布主要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香港(中国)、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投资分布如此集中,源于这三个地区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其对资本流动限制少,税收政策也比国内优惠。
(二)国际投资地位成功转型
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成功转型为资本输入输出趋于平衡,这说明我国从主要依靠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参考英国著名国际投资专家邓宁(J.H.Dunning)提出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折的时点。到了第四阶段,净对外投资额将不断扩展,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将高于流入量。
(三)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度增加
在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类型当中,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占比不断扩大,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占比降至四成。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国家政策也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化经营和竞争。
二、中国对外投资热潮的导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对外投资加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平稳的国内经济环境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另外,国内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企业此时将目光移至海外,可加强利用多国资源和市场。
(二)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其国际化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强。在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中,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是其选择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具有这种优势的跨国经营企业能够克服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三)示好的对外投资前景
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发达国家能形成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吸收世界领先的科技优势与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欠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机遇。亚洲、非洲、南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巨大的需求量预示着巨大的机遇。
(四)政府的不断鼓励与支持
中国政府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并加大了对跨国企业的信贷、保险、外汇支持力度。商务部的新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切实落实企业对外投资自,有利于落实企业自主进行投资决策,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进程。
(五)国外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
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令许多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以推动本国的经济的发展。欧债危机后,许多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出于拉动经济考虑,都表示将给予税收减免等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国外投资者进行投资。亚洲市场也不断在推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扩张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战略规划,鼓励、支持及引导我国企业的跨国公司健康发展。提高对跨国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助于其扩张海外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国际惯例规则的研究工作。
(二)企业内部结构升级,注重与东道国文化环境的融合
首先,应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重视提高国内企业的品牌价值,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回报率,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其次,要有国际化经营意识,具备创新意识,持续更新经营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再者,注重公司本土文化与投资国当地的文化背景相融合。
(三)具备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跨国投资包含机遇也有挑战,对外投资并不一定代表高收益。面对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地考察,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做足市场分析并明确定位,深度思考投资行为中包含的潜在利弊,能够快速识别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并做出迅速的反应。做到理智分析、谨慎行事,防患于未然,培育出有品牌,有实力,规模与质量双优的大型跨国企业。
参考文献
[1]Thilo Hanemann.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EU and the US:a comparative view [J/OL].Asia Europe Journal.8 April 2014.
[2]杨挺.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
[3]李玉梅.国际投资规则比较、趋势与中国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第1期.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6
1对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1.1行业或项目策略
合理地选择对外投资的项目及所处行业,科学事业单位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考虑:
1.1.1投资项目所处行业及合作企业的发展态势
科学事业单位单位在选择投资项目或合作企业时,应考虑项目所处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比如:从事材料技术研究的科学事业单位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投资于新型材料生产行业;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学事业单位则可利用科研成果寻求生物制药领域发展较好的企业,特别是注重节能和环保的企业。
1.1.2充分利用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优势
科学事业单位往往都拥有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层次的科研人才,这些都是单位对外投资的资本,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要素,才能获得最大效益或比较效益。
1.1.3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
对外投资应与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致,如果偏离了发展方向,既不利于发挥单位自身科研含量的优越性,也容易使投资活动失去控制,造成资产流失。
1.2出资方式策略
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出资方式包括: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和认购债券等。作为以研究开发为主的科学事业单位,其对外投资应倾向于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这样既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又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
1.3所有权策略
科学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视对外投资的无形资产的技术保密性程度,选择采取全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方式。如果科学事业单位防止技术扩散的动机很明显,最好是采取全资企业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如果科学事业单位投资企业采用的是标准技术,生产成熟产品,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较好,因为,事业单位一般对外投资的经验较少,选择与企业合作,可以积累经验,不过要注意选好合资伙伴。此外,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还可以选择非股权投资的方式,通过与合作企业签订技术授权、委托开发合同等进行投资,这种方式不用出资且承担了较少的投资风险,同样也可取得满意的投资汇报。总之,科学事业单位在规划对外投资策略时要注重把握投资时机,选择合适的出资方式和合作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投资策略的规划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2投资决策的方法程序
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活动和企业的投资活动一样,也需要依靠专业的投资决策方法和程序来进行。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各种投资方案的实际情况,以便领导层据此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2.1决策前的财务数据分析
2.1.1总投资的估算
投资总额一般指投资人在一个投资项目上的全部支出,包括货币资金投资、实物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等。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估算计价;以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按照评估后双方确认的价值估算计价。科学事业单位单位在做投资估算时,还要充分考虑投资所用资金的性质和对外投资评估审批程序等。比如:有些部门鼓励所属事业单位主要以科技成果形成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并严格禁止使用财政资金、上级补助收入及科研用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等。
2.1.2投资收益的估算
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年收入预算和年成本预算的差额来估算。一般来说,除了考虑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数据外,还应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以及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
2.1.3投资风险程度的估算
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活动时,可能存在着许多收益不同、风险各异的投资方案可供选择。一般来说,所选投资方案的收益率必然要求大于无风险收益率。而科学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更多考虑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如果是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与企业合作,应当充分评估合作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因素;如果是以货币资金等有形资产投资企业,应充分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2.2投资决策分析的方法
2.2.1投资决策的一般标准
科学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选优标准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参照企业投资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收益最大;b、成本最小;c、收益与成本之比最大;d、承担可能损失的风险最小;e、资金周转速度最快;f、被投资企业发展速度最快;g、被投资企业市场占有率最大;h、被投资企业的信誉最好。
2.2.2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
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在评价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时,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常用的有两种: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期较短的项目。对于科学事业单位如果是单纯的一项技术成果转化给企业,且签订合同约定的投资期限较短,可以适用此方法。
2.2.3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
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更能反映和把握客观实际状况,是现资决策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这种分析方法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一般科学事业单位单位没有专业的投资分析人员,如果涉及投资规模较大且投资期较长的项目,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机构运用该方法进行分析决策。总之,科学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根据投资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投资资金的规模和期限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投资决策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3对外投资的监督管理
对外投资是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多数的科学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中关于对外投资的监督管理不是很完善,对外投资往往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领域。
3.1对外投资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1.1对外投资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形成帐外资产
对外投资属于重大的资金运营活动,依据内部控制管理的有关原则,重大的资金运营活动必须实行集体决议或联签制,不能成为个人的决策行为。实际操作中有些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往往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决议和报批,利用捐赠款、测试收费款、横向经费、“小金库”资金等对外投资,形成帐外资产,单位对这部分投资失去控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1.2事先没有编制科学合理的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
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事先编制“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可靠,决定对外投资的成败。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没有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或在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时缺乏必要的调研,也没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可行论证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投资的失败。
3.1.3对外投资未按照会计制度正确核算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单位必须设置“对外投资”科目,对外投资记入此科目借方,作为单位的资产组成部分。有些单位有意或无意地将对外投资记入“科研成本”、“管理费用”、“合同预收款”、“应收款项”中,没有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资产负债表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位对外投资的情况。
3.1.4对外投资长期无收益
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是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取得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由于投资决策阶段缺乏科学客观的可行性论证,同时对投资项目的日常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往往会出现对外投资项目长期没有收益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2加强对外投资监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科学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外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投资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
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科学事业单位往往重点放在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对外投资这种非经常性资金活动关注较少,缺乏合理完善的监控制度。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内控制度主要涉及投资的授权、批准、审验等方面。授权和批准环节是制定对外投资内控制度的关键,对外投资属于单位的重大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或领导联签制度,确保对外投资决策的合法、科学、合理。审批环节还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管理权限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审批。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关系;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和项目后评价等制度,跟踪投资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3.2.2确保“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不走过场,决策必须依赖可靠、真实、客观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任何对外投资的项目在决策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科学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也不例外。前期可行性论证是决定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应根据投资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对投资项目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作多方案比较和评价。同时科学事业单位应避免投资决策领导拍脑袋的情况,投资的评估决策过程应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单位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审核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3.2.3加强对外投资活动中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单位对于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大了科学事业单位在无形资产的使用与保全环节的风险。因此,单位应建立完善无形资产使用和处置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在对外投资活动中不会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在无形资产的使用环节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处置制度,明确无形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等要求。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超过单位审批权限的还要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3.2.4加强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