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深化改革决战期、依法治国关键期。拥有3959平方公里、165万人口的开县,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不高,农业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生产链条短,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持续增收步伐放缓,城乡差距仍然在持续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面临改革的机遇,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开县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压力

1.1加快发展的压力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加快发展、实现翻番目标和缩小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走在渝东北地区前列的双重压力。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宏观经济面临形势复杂,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同时,连续多年的丰产丰收,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面临的各种深层次困难和问题较多,在这种形势下,奋力赶超,实现翻番压力较大。

1.2转型发展压力大

从总体看,我县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体制不活,同时又存在农业投入不足、人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能力弱等短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困难较多,难度较大。

1.3持续发展的压力

随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给压力越来越大。而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公益体系比较薄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瓶颈加剧,近阶段内将继续存在,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绿色发展压力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频率增加,农业资源污染防控和农业资源保护亟待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2面临的机遇

2.1三峡库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叠加带来的机遇

开县为移民大县,三峡后续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开县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将加大对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投入,两项战略在我县叠加实施,势必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同时,这些战略实施将会带来更多农业发展政策和项目,直接推动开县农业更好发展。

2.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增长期的“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将更加依靠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一方面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农民收入增长,直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更好政策;另一方面,扩大内需带来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发挥开县农产品量大质优的比较优势,从而扩大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2.3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县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改革举措,将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2.4各种要素资源进入农业带来的机遇

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带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给农业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同时,信息化技术将继续渗入到农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深度改造农业,将加快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农业中充分应用。

3发展趋势的思考

3.1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是未来五年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主题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中速乃至中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阶段,必须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并重的转变、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的转变。开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将是未来的主题。

3.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将是未来五年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任务

“十三五”期间的城镇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民工逐步市民化,传统农业经营主体逐步退出生产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是近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

3.3国内市场扩大将是未来五年农业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展了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功能。国内市场扩大,对稳产量、保供给与提质量、保安全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发挥开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内生型市场优势的潜力,扩大开县农产品市场半径,建立需求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机制,打造具有鲜明开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开县农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4更加关注质量安全将是未来五年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目前,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已进入品种多元、外观标准、品质安全的阶段,更加关注质量安全。这些变化趋势将有力地推动农业结构朝着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面发展,开县优质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也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不仅是突破国外“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要,更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抢占国内市场的迫切需要。

3.5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是未来五年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农业大数据、云计算、农业物联网加快发展,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互联网深度改造传统农业。以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为实现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3.6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将是未来五年推动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动力机制 结构创新 科技创新

一、农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1)农村产业的结构创新。农村产业的结果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才能完成中国从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即是要通过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不断的像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挖掘,实行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通过农业创新延长和优化农业产业型链条。

(2)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只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从原有的粗放式发展的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综合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提升整体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等等,厚积而薄发从而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生产力的极大转变来带动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3)事业产业的对接。无疑实现第一第二产业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而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构建连接带。推动作为核心的乡镇企业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增收存在矛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的过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装备农业的过程,也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强度将不断降低,而农业中间投入的品种、数量会持续增加,农业增值率呈下降趋势,这就预示农业现代化将使农民从单位农业产出中得到纯收益减少。在农业资源有限和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增收存在矛盾,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两难的决策。

(2)财政支农的力度和效果在弱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虽然有了很大增长,但其增长速度明显低财政总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2003年,江西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48.0亿元,比1980年增长12.5倍,但同期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增幅分别为22.9倍和21.9倍;2003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2.6%,比1980年下降9.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但是涉农部门的机构和人员数量却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4.6%,比1978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基本转型,但农业领域尤其是农业投资领域的计划色彩仍相当浓厚。上述因素占用和消耗了农业领域大量资源,降低了财政支农的效果。

(3)金融支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需要增大。受农业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在商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相对减弱,对发展农业十分不利。1987-1992年,江西农业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下降了38%,1992-1997年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68%,1997-2002年虽然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农业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达到0.00635,但仍然只有1987年60%。金融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缓慢下降,直到进入新世纪才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九十年代,全省金融机构为对农业的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6.1%,比八十年代下降0.5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上升到8.2%。

三、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积极的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完善产业,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2)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是增加并有效整合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每年提供免费的科学种养等知识来更新培训。继续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科技入户方式,提高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培训效果。二是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政府总体教育规划,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相配套,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鼓励免费参加包括科学种田、养殖内容在内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青年的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三是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补贴,提供长期低息或免息贷款,使职业化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有效整合转移就业培训资金,通过定期、定向、定额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让农民对实施培训的单位进行市场化选择,切实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效果,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要把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上。扩大县域发展自,培育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壮大县域二、三产业,增强发展活力。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要发挥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资源和活跃市场的功能。把乡镇企业发展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民减负 农村经济发展 对策分析

前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使得农村的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出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信心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民减负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分析农民减负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现行减负政策,改进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小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村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

1、针对农民减负问题的分析

1.1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农业经营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不过关,造成产品过剩,使得农民的利润减少,经济收入得不到提高,无形中形成了负担过重的问题。而农村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税收政策的不合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例如相关政府部门在工作上的,将财政压力转移到农民身上,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

1.2农民负担过重的消极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农民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农民对农业经济失去信心,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民负担过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减负政策实施的现状

现行的减负政策在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农民减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效率较为低下,效果不明显,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并未改变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基层政府没有充分重视农民减负问题,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懈怠,使其在落实减负政策的时候出现各种状况,无法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达到量的积累,减负问题不断加重。而管理监督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政策实施人员的权利得不到制约,不能有效保证政策的有序落实。

2、落实农民减负对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对落实农民减负政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减小农民在经济上的压力。在税费改革中,需要积极落实政策,明确改革目的,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税费改革的内容,加强改革的纪律约束。政府进行税费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秉承为民服务的理念,规范农村税费改革体制,杜绝乱收费用现象的出现,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税收标准,使农村税收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农业税收的监督管理体制需要得到完善,监督税收行为使农村税收得到一定的约束,减少不透明行为,更好地落实税费改革政策。

2.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民减负政策的重要举措,为农民减负工作发挥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存在不合理的行为,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作为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基层民主建设,加大了农民的力量,使其能够有效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制约干部的违法行为,使得财务在农民群众面前公开展示,大大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2.3创新农村发展体制

现行的农村发展体制受传统模式的束缚,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我们可以积极融入时代因素,将其改为居民登记制度,有效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农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而在农业经营组织制度方面,我们可以实施农业企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业化,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相关产业链,实现农民的增收。

2.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减负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农民的生活提高一定的保障,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提供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从思想上认识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减轻农民负担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重要保证。

3、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减轻农民负担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农民减负客观上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资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大增加,促进了资金的流通,为农业生产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其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充足的人力物力,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语: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农民减负政策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目前实施的农民减负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在本质上解决农民负担加重问题,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求解决对策,不断落实农民减负政策,推进税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重拾信心,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去,为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4

1.1公益林的经营

生态公益林经营要本着有效发挥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双共赢。生态公益林经营离不开经营者农民的参与,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管护的积极性,依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1.2公益林的利用

生态公益林的利用要掌握合适的度,要严格禁止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活动。

2公益林现状

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对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专门建立相应的补偿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应制度建立不够完善,补偿幅度不够理想,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矛盾仍然很突出。

2.1公益林的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对森林划分有一定标准,如果按照森林的功能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又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相应补偿规定,只有对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补偿。各地对公益林的判定存在不统一性,出现不合理划分,也是正常现象。由此衍生出许多矛盾,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些经营者不愿意接受界定,往往就会阳奉阴违,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2.2公益林补偿额度和农民期望值有落差

公益林在确定属性之后,就要限制或禁止经营者随意砍伐,一些经营者利益肯定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缓解相关矛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政策,但是这个补偿制度很难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一方面是国家补偿能力有限,补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经营者受损情况难以准确界定,补偿多少最为合适,这个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没有太多其他经济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理想补偿,对农民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公益林补偿标准低,当然就会挫伤经营者的管护积极性,如果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利益就要受损,这样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损失和利益损失。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对公益林建设带来致命伤。

2.3公益林管控和农民经济效益相矛盾

公益林当然要以发挥公益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为主,所以在管控方面要求就比较严格,那些特殊保护的公益林是禁止采伐的,即使不是重点保护公益林,也是要限制采伐的。这些限制措施是必须的,对经营者的补偿也是应该的。但因为补偿额度偏低,经营者对补偿不满意,当然就会出现副作用,在公益林管控方面,就会出现懈怠甚至是抵触情绪。有个别地方也难免要出现偷砍乱伐现象,这给公益林管护带来严重威胁。因为政府对公益林补偿有固定标准,而农民自己有心理期望值,这巨大落差很难达成契合。农民常常会进行横向比较,外出打工农民工挣多少钱,经营公益林收入多少钱,再是,农民拿自主经营商品林按亩产值比较农民挣多少钱,管护公益林不得开发利用只有享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亩收入又多少钱,如果没有可比性,农民当然是不满意的。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控都是不利的。

3公益林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探索

公益林要健康发展,相关政策要给力。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协调各种关系,保护农民种植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是眼下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3.1提高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严格管控的公益林本身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因为禁止采伐,经营者当然就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即使是有限度的采伐,也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益。经营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这对公益林的发展当然是不利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公益林就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其实,只要我们想办法,增加经营者经济收入也不是不可能。

3.1.1搞林下经济

公益林虽然不能砍伐,但林下还有相当丰富的土地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还是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搞林下经济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可以根据林间实际和当地气候特征,适当选择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像比较耐阴的经济类植物。

3.1.2搞生态旅游经济

要缓解生态林管护和农村经济这对矛盾,大力发展农村绿色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和良好出路。如今好些农家乐,就建立在公益林里面。一些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当然是客观的。即使没有大景点,搞好农家乐旅游也是大有前途的。这样既能保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又能给经营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这当然是双赢多赢的局面。

3.2增加公益林的补偿力度

虽然国家有相应的公益林补偿政策,但由于缺少细化和针对性,在一些地区执行存在漏洞,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经营者管护者的积极性。所以,在补偿措施制定方面,还是要本着对各方利益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缓解各种矛盾,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稳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在制定补偿措施时,要考虑补偿方式的多元化。对经营者和管护者相应的经济补偿,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采取多元化的补偿措施,不仅有货币和实物补偿,还可以有优惠政策的倾斜,适当减免相关赋税,让经营者和管护者真正得到实惠,这对公益林建设肯定有助推作用。要加大补偿力度,就要广开财路。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是有严格规定的,要让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就要确保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统筹融资势在必行,可以向生态资源受益者收取生态回馈费来充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木材加工、征用占用林地、野生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森林旅游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商业活动等。通过这些开源措施,补偿资金就会丰厚起来,这对建设高效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3.3落实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公益林管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管护水平,不是只有补偿就可以实现的。在强化公益林管护力度时,还是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向民众展开宣传,要让民众明白公益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赋予林业职工相应的待遇和执法地位,调动林业职工和公益林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真正和人员的职责权利和绩效奖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有效确保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4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贯彻低碳理念。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贯彻低碳理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经济不健康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给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低碳经济,愿意主动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比如说,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融入低碳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另外,还可以运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尤其对于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将低碳消费与环保理念进行深入的推广,以达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经济转型

1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升级的变化过程。立足于我国国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可观,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农业发展到位,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才会上升,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在进步的同时仍然留存着一些尚未改善的难题,比如农产品质量不佳,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完善,农民实际收益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投入到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面积大幅减少,资源瓶颈,农村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农村产业结构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与考验。对此,领导者与决策者应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从实际出发,先改善陈旧观念,再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加快转型速度[1]。

2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2.1立足生态优势,加强环境建设

发挥生态优势,加强环境建设,着重打造生态农业品牌。要建立绿色创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做好基础建设,农田水利设施要完备到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设施也要完善。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力度,更大限度地省时省力。将简单劳动力向全面发展型劳动力转变,让农民不仅会种地,更要会经营。人才的转型是解决农村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方面。其次,发展生态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生态模式,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2.2把握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开发

把握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后,能使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特色农业,要注意扬长避短,扩大生产规模,地方特有的农产品、特色景观、旅游业、独特的乡村文化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进步的重点发展对象。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要注意合理开发,时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设施体系的高质量与完整度,做好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如大气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的防护措施、提高绿地覆盖率等[2]。

2.3发挥基地优势,积极开拓市场

发挥农产品原料产地的基地优势,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积极开拓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在确保区域农产品高质量标准、高健康标准的同时,注重发展出口产业,将视野对准国外市场。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完善的生产-加工-企业对接-出口流程,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体系。建立专门的领导团队,重点研究国外市场的需求动态,与国内市场进行比较与分析,制定成熟的经营策略。发展创汇农业,除了积极着眼于国外市场,还可以加强与对外企业的联系,间接地扩大市场规模与品牌影响力。

3推动农业经济转型的策略

3.1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机关要多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在公共服务领域相应地出台一系列惠民惠农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了解农民需求,扩大服务范围。另外,增强政策,完善农业经济发展领域的保险服务,加大对农业机械、畜牧产业、种植产业的养护与保险力度,做到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可抗性风险程度。

3.2充分整合信息资源

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转型,要做到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农业信息的即时化与整体化。相关部门应着手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中心,推出全方位、多领域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农业市场的相关经济数据能够及时传播到位,便于农民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也可以在平台内进行交流与互动,一方面经济领域研究者可以了解农民的需求与问题、农业生产中的长处与劣势,另一方面农民可以获得权威专业的农业知识,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农业生产[3]。

4结语

农村经济转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将是一场工程浩大、历时持久的硬仗,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一旦完成农村经济的转型,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也将不可估量。因此,要完成农村经济转型,一定要有坚持到底、艰苦奋斗、钻研探索的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自我更新,创新发展模式,在理论指导与自主探索中不断前进。

作者:刘利娟 单位:内黄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1]张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7):5-6.

上一篇小动物过冬

下一篇散文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