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加减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整式的加减教案

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会区别单项式和多项式。

3、使学生会准确地迅速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教学分析

重点: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准确地找出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与多项式的项的次数学生会混淆或受单项式的次数概念影响把多项式的次数误认为是多项式各项次数的和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单项式的意义,并回答单项式是代数式吗?代数式是单项式吗?

2、下列代数式4x,4x-5,a2,6x2-2x+7,a2+ab+b2,-ab,中,是单项式的,说出系数与次数。

二、新授

1、引入

上面2中有4x-5,6x2-2x+7,a2+ab+b2,它们不是单项式,但是它们是由单项式的和组成的,那么这样的代数式,叫做什么呢?

2给出多项式的定义

我们来观察这些式子的特点。

式子4x-5,是4x与-5的和。

式子6x2-2x+7,是6x2,-2x与7的和。

式子a2+ab+b2是a2,ab,b2的和。

由此归纳出它们都是单项式的和。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如:

多项式4x-5中,4x,-5的是它的项。-5的是常数项。

多项式6x2-2x+7中,6x2,-2x,7是它的项。7是常数项。

多项式a2+ab+b2中,a2,ab,b2是它的项。

要特别注意项的符号:如这里的4x-5中,常数项是-5,不是5,多项式6x2-2x+7中,第二项是-2x而不是2x。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如4x-5是二项式,6x2-2x+7,a2+ab+b2都是三项式。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4x-5是一次二项式;

6x2-2x+7是二次三项式;

a2+ab+b2是二次三项式;

三、练习

P144:1,2。

四、小结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这个和指代数和,多项式比多了加减运算。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五、作业

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2

一、钻研教材、了解孩子的知识起点

低年段的数学课堂更需要我们钻研教材,却是并了解孩子掌握的知识起点,往往我们觉得简单的知识点,却是更难讲的扎实生动。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因为是第一次上这节课,我觉得非常简单的一节课,没什么好讲的,通过仔细钻研教材,首先我先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加、减法计算由20以内拓展至100以内,其中主要变化是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各种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并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练习。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我再了解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起点,经了解,大部分孩子都会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但是说不清是怎么算出来的,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那这个便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有了教学重点和目标,我觉得这节课可以好好的设计一下。

二、创设有趣情景、鼓励学生参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生动的课堂也许离不开一个有趣的情景,正好我的这节课赶上了学习组织春游,我借此创设情景,羊村的小羊们也要去春游啦。

师:春天来了,羊村的小羊们也准备去春游,瞧,他们准备了两辆车,在图上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生:在图上我看到大客车有40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

师:观察真仔细,那谁能提出一个列加法算式的问题呢?

生:两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问得好,谁会列算式?

(师板书:40+30=)

接下来就是探讨如何计算40加30,不出所料,孩子立刻答出30加40等于70,我便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中交流。”这里的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会的先说,不会的孩子后说,这个交流讨论的过程其实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如何计算40加30,讨论过后: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汇报:40里面有4个十,30里面有3个十,4个十加上3个十是7个十,7个十是70。

说到这里,你可能很奇怪,孩子为什么会说得这么好。这得感谢我上课前了解了孩子掌握知识点的起点,知道他们理不清算理,新授前我用几道练习帮助孩子复习了整十数的组成,所以新授中孩子们很容易想到知识点的迁移,用旧的知识来解释了新的知识,这个自我迁移的学习过程,帮助孩子更加扎实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

随后我请了几个孩子也像这样说一说,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这个时候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也能减少他们课后的负担。

师:你也是这样想的吗?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生:我是想3加4等于7,所以30加40等于70

师:嗯,我听明白他的想法了,你也听明白了吗?

(孩子们表示明白)

师:那你能告诉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吗?

(引导孩子从数的组成去理解这个算法)

这段教学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想法,多种思路的碰撞才可能生成一节生动的课,并且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孩子去帮助孩子理解新的知识点,孩子们俨然变成了课堂的小主人,举手特别积极,并且在他们自己的讨论中克服了这节课的难点,老师轻轻松松地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多让孩子们表达,他们便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才能是扎实有效的课堂。

三、扎实巩固练习、游戏调动课堂

这节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已经不存在难点了,接下来就围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巩固练习,由于这节课的计算比较简单,反复的做习题会让一节课枯燥无味,这个时候可以有一些激励性的情境穿插其中,并且要了解每道题的教学目标,每道练习都不是单一的为了练习计算,有的是为了巩固算理,有的是为了在比较中提炼计算方法,有的是为了考验计算速度等等,掌握这些目标,练习的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讲解中还是要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补充,长期的这种课堂训练,孩子会热爱数学课堂,并且很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班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补充自己的观点,而补充观点的前提是他得认真听讲,并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们的课堂不就更加扎实生动了嘛!

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师:同学们学的这么好,奖励你们一个游戏好不好?

看这幅图,这一排的同学正在跟老师做游戏,如果他们能在20秒之内开火车计算出最后的得数,就会得到奖品!

提醒:计算时不能直接说得数,要连着算式说得数。

师:哪6个同学愿意先来挑战一下?

(站在座位上示范即可)

随后出示卡片,选4组同学。

这个游戏配合有紧张感的音乐,上来的同学自然是积极认真参与,下面的同学也是积极的关注台上的同学,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这个游戏调动了整节课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再一次巩固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但孩子们并不觉得枯燥,甚至下课之后还意犹未尽。

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3

一、强化目标策略,实现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引领

教学设计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应该说,一个好的目标设计就是制定了本节课完成的标准。强化目标策略指的是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之后,在实施教学之前对于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准确的再次把握与审视,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加以强化。

1.突出先导

“先”体现在时间上,也就是说,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是在撰写教案之前,而不是根据教案内容再反过头来抽取目标。“导”体现在空间上,目标是教案和教学实施的引导、导向,具有空间上位的意思。突出先导才能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和研究性,而置目标于教案之后的行为则又走到经验的老路上去了。

2.适切反问

目标不是摆设,而是在教学实施中遵循的方向和目的地,因此,目标的设计应该力求科学准确可操作性。可以在目标和教案制定后进行对照性的反问,即看一看教案的实施是否能够达到目标所要求的方向,是否反映了目标的实现意向。

案例1:整式加减――同类项

1.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能准确判断同类项。2.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3.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4.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笔者认为设计三维目标要明确、可实现、并且注重目标的前后连续性,在表达方面可以通过体现四个方面来实现,即谁(学生)在什么条件下(活动情境)通过什么行为(“理解”“运用”等)达到什么程度。如对于“同类项”一课,可进行如下的目标设计:1.在经历多项式中是否有合并的项的讨论过程中,建立同类项的概念;在一个三项以上的同类项中,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同类项。2.在多项式项的次数的变式练习中,能够通过同类项的识别进行相关的问题解决,如求一些相关字母的值等。3.在经历讨论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数学分类思想、数学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观察、归纳的能力。

二、规划任务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分解转化

在课堂的实施层面,需要将单元的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分解为环节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层面的解构,这样才能有实现的保证和针对性。同时通过一个个小的目标的完成,进而实现课时目标、单元目标,乃至课程目标,这又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因此,目标制定、教案撰写之后,在具体上课之前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目标分解并转化。

1.递进深入法

把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主要指知识技能部分)分成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先从最简单直观的问题开始,达到一个小目标后就沿着更深层次的目标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地向着目标前进,最后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运用到难点的突破上,常见于代数运算类内容,例如初中数学中的“整式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等章节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案例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一个课时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能按步骤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将其分解转化为以下三个步骤:(1)能把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不带括号、不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2)尝试解带括号、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其理论依据;(3)能按“一般步骤”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暗标”,渗透在实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

2.逐层剥离法

把一个目标解剖成几个小目标,类似于并列的关系,然后再把小目标各个击破,从而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常见于几何推理类内容。

案例3:“平行四边形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其目标设计为: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经历发现、证明、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初步形成缜密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既不耻下问,又乐为人师。

在以上的表述中,如何体现掌握和初步形成缜密思维?“掌握”对于本节课可以体现为复述、几何符号表达。解决这样的问题,可将本节课中知识技能分解为:(1)在平行四边形中,能够复述并结合图形用几何符号表达三个性质定理的内容;(2)能够直接在简单证明和计算中说出运用性质定理的部分;(3)在需要三步证明的题目中能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3.制作目标分解转化图表

制作一个思路框架图表,以此来建构本节课教学目标、目标分解和教学手段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类似于案例2、案例3中的目标分解和方法可以归入下表中,从而完成分解转化。

三、消减落差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分层落实

把握好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非常重要!有一定落差是必然的,关键在于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消减这种落差,这就要做好课堂实施中的分层。

1.双分层策略――围绕不同内容实现不同学生分层达标

遵循知识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情境),教师对于内容和学生不同程度进行分层对待。

一是不同问题落入不同学生区间。教师按照内容的层次设计问题的分类,决定着教师将发言权交给谁,使其落入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区,从而消减学生已有水平和达到水平的落差,实现因材施教。如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将问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几个层次,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提出应心里有数,属于识记、理解和应用类的问题应该是全体学生掌握的,就应该面对水平较低的学生,不论是问答、板演或是活动汇报;而对于分析、综合类的问题就应该面对中等及较高水平的学生,而这时对于较低水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放弃,可以在中等学生完成后让他们复述或举出类似的例子,从而进行巩固;对于评价类的问题则可以面对全体学生,虽然他们答案不同,但是可以在不同视角下生成新的问题。

二是过程中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学生掌握过程较慢,在布卢姆看来,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这里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其包括:⑴机会,即允许学习的时间;⑵毅力,即学生愿意积极从事学习的时间;⑶能力倾向,即在理想条件下掌握该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因此,除了在课堂上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机会之外,还要在课下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帮助(教师或学生均可帮扶)。在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优秀生的问题,有些老师往往因为过于关注了较低水平的学生,而忽视了优秀生的提高,当然这也可以采取课上面对大多数学生,而在课下布置个别疑难问题的解决来对待优秀生。

2.递进式评估――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衡量

教学目标的评估不容忽视。教学目标评估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表现为时间来得及就做,来不及就省略了。其实对于教师自身来讲,了解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一个比较显性的手段就是要进行评估。评估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课上教师经常采取的是效果检测题。

教师目标评估的时机可分散可集中。就是说可以根据实际课堂的进程安排评估内容,可以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安排对应的检测,也可以在所有问题解决之后集中做检测。

教学目标的评估要有序有理有结。有序指的是在评估题目的安排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输出知识的基本规律;有理表现在评估题目的安排要和设计的教学目标相对应,形式可以多样,但对于目标达成的方法和程度要仔细推敲;有结指的是课堂上做完评估题目,不是简单核对答案就完了,对于错误的题目要有进一步的跟踪和后续题目的跟进。

案例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出示了三个练习,第一道是一个证明题,另外两个题目是有些拔高的填空和选择。这道证明题是: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D和BC边的中点,求证:BE=DF。学生练习这道证明题用了10分钟,以至于不再有时间练习和处理后面的习题。主要原因在于这几道题之前缺少性质直接应用的铺垫、证明过程步骤稍多、学生近期刚刚再一次接触证明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目标效果检测题的选择没有完全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区。

四、课堂观察策略,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多维反思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在课堂评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课堂观察。近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推出了一个从方法论视角研究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式――课堂观察,其价值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更现实的意义在于能让一节课目标是否实现变得有理有据。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实践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复杂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搜集与描述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达成高效课堂。

1.请师入室、课堂观察

上课的教师可以敞开心扉,邀请同行教师走进自己的教室,根据教学目标、研究主题和自身兴趣展开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数量与技术问题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率,而课堂观察理念则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果。

衡量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制作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只要能够反映师生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表现即可。例如“过程方法维度”观察表可如下设计:

表1 时间分配

表2 学生参与情况

2.反思渐进

课堂观察后的讨论和反思很重要,对于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上课教师要进行反思,并且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内容的二次备课,再次邀请其他老师听课和课堂观察,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笔者提出如下主张:一个好的目标不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目标设计,而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的过程链条;三维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解构和整合即完成其分解和转化是课堂落实的衔接环节;三维目标的完成与否可以借助课堂观察来判定。

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中学数学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165-01

一 巧妙设计探究问题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讲“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测量,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最后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学完后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自己测量跳远成绩,结合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再如,“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学完后我让学生动手制作几款漂亮的图案,让他们充分的感受数学的美。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利用数学知识,而且还要用到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等。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了课堂上的知识,又找到了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 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如在讲解“展开和折叠”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圆锥形的冰激凌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再把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说出教师的演示是“展开”和“折叠”。接着让学生拿出实物模型进行展开与折叠,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呢?”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提出并解答了下列问题: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棱柱有几个侧面?等。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感受图形的变化过程,将更多的数学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感悟棱柱特征结论的生成过程。从而改变了单项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可以打动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利用实际问题、数学故事、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再求新旧两个两位数的差,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然后由老师猜所得的结果。学生一说出,教师马上就能说出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由此可见,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出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再如,学习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后,让学生设计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测量一棵树的高度时,试着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实地考察,记录所遇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高涨,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

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全面实现学生的主体潜能的发挥。

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5

   数学老师个人计划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方面:

  青岛版第五册数学教材包括四大版块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担任的三年级三班有2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孩子上课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言,认真做题;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差。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的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注重培养他们爱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对学习基础较差,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孩子,老师除了在课堂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课后还要加大对他们的的教育力度和辅导力度,让孩子们及时跟上。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措施及预期目标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时间安排

  (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3课时

  (二)风筝厂的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0课时

  (三)热闹的民俗节——对称2课时

  (四)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8课时

  (五)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4课时

  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1课时

  (六)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10课时

  (七)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0课时

  实践活动——点击双休日1课时

  (八)奇妙的变化——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九)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2课时

  (十)回顾整理——总复习5课时

   数学老师个人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1)班共50人,男生36人,女生14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13人,中上等生约23人,中等生约6人,中下生约6人,后进生约2人。

  高二(2)班共49人,男生37人,女生12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0人,中上等生约7人,中等生约8人,中下生约22人,后进生约12人。

  2.工作重点

  班级存在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4.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5.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7.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8.了解程序框图;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结构图;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9.所有考生都学习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理科考生还需学习选修4-5不等式选讲这部分专题内容。

  六、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老师个人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各章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运用(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

  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习。

  三、学情分析

  七年七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学生学习环境差,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了照顾这些学生,课程进度缓慢。但部分学生学习仍非常刻苦,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平为参考标准。

  四、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同级同组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提高他们的信心。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辅导,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