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题

物理题范文1

例1 甲、乙两人都从跑道的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一半时间内跑,在另一半时间内走;而乙在一半路程上跑,在另一半路程上走,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相同,则谁先到达终点( )

A.甲先到终点 B.乙先到终点

C.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分析 如图1所示:

甲、乙两人的运动时间主要由B′A与BA′这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决定。甲在B′A这段时间内跑,所用时间少,乙在BA′这段时间内走,所用时间多,因此甲先到达终点,选A。

例2 有形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分别装满密度不同、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甲容器中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乙容器中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则甲、乙两容器中液体的总质量大小关系是( )

A.m甲>m乙 B.m甲<m乙

C.m甲=m乙 D.不能确定

分析 如图2所示:由于甲、乙阴影部分以上和以下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分别相等,要比较m甲、m乙的质量大小,只要找到甲、乙容器中阴影部分的质量 m甲、m乙的大小即可。设阴影部分的体积为V,m 甲=ρ1 V,m乙=ρ2 V ,

ρ1 < ρ2

m 甲<m乙

m甲 <m乙 ,选B。

例3 如图3所示,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台形容器内分别装有等质量的不同液体,设它们对容器底的压力分别是F1、F2,则(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确定

分析 如图4所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Ps=ρghs=ρgV ,V是以圆台底面为底面积、液柱高为高的圆柱体体积,因为V V乙液,所以F1G液 ,所以选B。

例4 如图5所示,某人站在墙角处打乒乓球,他从P点处发球,问乒乓球应朝哪个方向射到墙壁AB上,才能使球经墙壁BC的第二次反射后,恰能飞向Q点?

分析 乒乓球与墙壁的碰撞和光的反射现象相类似,将墙壁AB和BC视为平面镜,光从P点射向墙壁AB经两平面镜反射后,过Q点射出。根据物像对称关系,P点的像为P′、P″点,(如图5所示),由此可知当球射向O1点时,经墙壁AB和BC反射后,恰能飞向Q点。

物理题范文2

欣喜之余,寒冷的温度、各种冰上运动,又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1. 图1甲所示为某大厦上悬挂的第24届“大冬会”会徽的宣传画,小冬同学站在对面的楼上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宣传画的情形是()

2. 图2所示是24届“大冬会”的吉祥物冬冬,它以北方的雪花为创作元素,采取了拟人化的创作手法。雪花在形成过程中()

A. 凝固放热 B. 凝固吸热

C. 凝华放热 D. 凝华吸热

3. 图3所示是24届“大冬会”的“冰韵天鹅”火炬,其造型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哈尔滨在黑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天鹅项下的明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我们看到火炬是因为它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B. 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C. 可以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炬向外辐射大量的红外线

D. 火炬手举着质量为1 000 g的火炬沿着平直的公路前进100 m,对火炬所做的功为980 J

4. 第24届“大冬会”的主火炬台为丁香花造型。丁香花是哈尔滨市的市花,每当春天来临时,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就会飘着淡淡的花香。这说明丁香花的芳香油分子在_______________。天气越暖,花香愈浓,说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越野滑雪比赛路线分上坡、下坡、平地三段,各占全程的三分之一。如图4所示,质量为60 kg的滑雪运动员正在下坡段滑行,请画出运动员的受力示意图。

6. 图5所示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决赛的场景。短道速滑是在长度较短的环形跑道上进行的一项冰上竞速运动。速滑运动员身着由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紧身连体服,足登带有锋利冰刀的冰鞋。起跑时采取蹲立式用力蹬地,以便有强大的爆发力。运动员滑过的冰面上留下一道道带水的痕迹,过一会儿,这些水又迅速地结成了冰。在转过弯道时,运动员以手撑地,疾速通过。

阅读以上文字,请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回答。

例:问题:运动员为什么要身着紧身连体服?

回答: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1)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图6所示是冰球比赛项目。冰球比赛是运动员在冰场上穿着特制的“冰刀鞋”,手持球杆击球的一种相互对抗的集体性比赛项目,把球以击入对方球门次数多的队为胜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好的冰球选手的滑行速度可以达到50 km/h,合_______m/s。冰球手由于速度快具有较大的________,如果犯规,很容易互相冲撞受伤。

(2)为防止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受伤,运动员全身穿戴护具。护具包括头盔、面罩、护肩、护胸、护腰、护身、护肘、手套、裤衩、护腿、护踝等,多采用轻体硬质塑料、海绵或泡沫塑料等材料制成。你认为上述材料中,适合做护具的外壳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合做内衬软垫的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图7所示是“大冬会”女子冰壶比赛现场。冰壶项目的比赛装备包括冰壶、比赛用鞋和冰刷。比赛场地是一个非常平整的冰道,冰道的一端画有一个圆圈作为球员的发球区,称作本垒;冰道的另一端也画有一圆圈,称为营垒。冰壶场地两端各装有一个斜面橡胶起蹬器。比赛时,运动员脚蹬起蹬器把冰壶掷出去,使冰壶沿冰道滑行并尽可能停在离营垒中心点近的地方。请完成下列问题。

(1)比赛用的冰壶是由苏格兰不含云母的花岗岩石凿磨制成,外观为圆壶状,直径30 cm、高11.5 cm、重19.1 kg。冰壶对冰面的压强大约为多大?

(2)冰壶被掷出后,由于________继续前进;冰壶在冰面上滑行的过程中,运动员对冰壶_______(选填“做”或“不做”)功。

(3)比赛时,观众可以看到冰壶前方有两个运动员用冰刷轻轻地刷冰面。适当的“扫刷”能使冰面上生成薄薄的一层水,这层水是由于________而使冰________形成的。请你猜想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赛运动员既能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又能在刷冰时用力蹬地而不滑倒,靠的是两鞋底部质地不同的比赛专用鞋。蹬冰的脚的鞋底由橡胶制成,而滑行的脚的鞋底由塑料制成,其目的是为了改变________的大小。运动员掷球时用力蹬起蹬器,人就向前运动,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冬季两项女子10公里追逐赛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相结合的运动,运动员身背专用小口径步枪,每滑行一段距离进行一次射击,命中不加罚时间,每脱靶一次加罚滑150 m,最后按运动员所用总时间计成绩。2009年2月25日,中国选手柳圆圆以33分34秒1的成绩获得该项目银牌。由于比赛时脱靶5次,她与金牌“擦肩而过”,但仍打破了中国队在本届大冬会冬季两项赛场的“奖牌荒”。

(1)参赛运动员足登滑雪板,手持雪杖在覆雪的山野间滑行。滑雪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防止人陷入雪中;雪杖的杖头很尖,便于运动员支撑地面,改变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8所示,参赛队员在射击瞄准时用到了_____

物理题范文3

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试题难度相对比较稳定,试题注重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考查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出死记硬背和偏题、怪题,试卷难度适合学生实际,减少中考压力,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懂得注意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语”

一道物理题中的关键“词语”,是题中内容的核心部分,能否抓住并理解关键“词语”,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

例1如图1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程液体中,静止后比较三个小球浮力的大小关系。()

A. FA>FB>FCB. FA=FB=FC

C. FA<FB<FCD. FA<FB=FC

分析要判断浮力的大小关系,通常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方法进行判断,本题中要抓住“体积相等,质量不等”关键词,如果用物体浮沉条件进行判断很容易误入歧途,正确的方法是用阿基米德原理,根据排开水的体积的多少,由于三个球体积相同,很方便得出B和C的浮力相同,而A的浮力较小,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D。

例2甲和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如图2.所示,则试管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

A.甲较大 B.乙较大

C.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的理解,如果对关键词“质量是相等的不同液体”理解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误选,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得出甲、乙两支试管中所装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再根据P=ρgh,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A.

中考选择题大多为熟题,但要注意试题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的变换,不要被少数次要条件所诱惑,而忽略主要条件,导致误选;要看完所给的四个选项,注意优选、选优。个别拿不准结果的陌生题、难题可以先跳过,在适当地方做个记录,防止遗忘。

二、排除题中无效条件干扰

例3甲重600N,站在溜冰场上,乙用30N的水平拉力使人在冰平地面匀速运动了5m,拉力做的功是J。

分析本题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一个基本运算,难度很小,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就可直接算出,但题目中出现“甲重600N”这个条件实际是个干扰因素,如果对这个干扰因素不理解的话,容易产生误算。

例4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如图3,两个人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甲获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拉绳的力大于乙拉绳的力

B.甲拉绳的力大于乙拉绳的力

C.甲拉绳的力大于乙拉绳的力

D.不能确定

分析本题学生很容易误选A,由于看到“甲获胜”的错误诱导而想当然地选A,事实上,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正确的应是C。

三、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所谓隐含条件即为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已知条件,若忽视了它,则容易得出错解。

例5如图4,当ab接入电压不变的电源上,L1正常发光,其功率为40W,当bc接入同一电源上,L2正常发光,其功率为60W,当ac接入此电源后,此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是多少?

分析这道题目学生很容易错解为P=P(1)+P(2)=40W+60W=100W.要正确处理这道题目,首先要利用隐含条件“同一电源电压相同”,接ab时R1=U2/P1,接bc时R2=U2/P2,接ac时,P=U2/(R1+ R2)将R1和R2代入化解的P=P1P2/(P1+P2)=40×60/(40+60)=24W。

例6两定值电阻R1和 R2(R1

分析这道题目是一道无锡市中考的压轴题,从统计情况看:这道题目得分率很低。这道题第一种情况是并联,第二种情况是串联,但仍然找不到适当的关系式来联系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其原因除由于数学工具的应用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不能根据题目意思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即第一种情况是并联,第二种情况是串联,如果能从这个隐含条件入手,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从而确定R(1)和R(2)的数量关系,余下的步骤就迎刃而解了。

例7将重为100N,体积为4dm3的物块投入到足够多的水中,物块静止后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如果把它投入到足够多的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少?(g=10N/kg)。

分析本题是计算两个浮力的大小,处理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意思理解第一种情况物块是沉底,第二种情况物块漂浮,只要能挖掘出这两个隐含条件,再分别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得出第一种情况的F浮=ρ水V排g=40N, 第二种情况F浮′=G=100N。

四、抓住解题的核心,充分利用给定的条件

例8将一只标有“12V6W”的灯泡与一电阻串联后接到电压为12V的电源上,电阻消耗的功率为1 W(灯丝电阻视作不变),则此时:

A. 电路中消耗总功率为7W

B. 电路中消耗总功率为6W

C. 灯泡消耗的功率大于5W

D. 灯泡消耗的功率小于5W

分析本题如果不认真分析充分利用给定的条件很容易误选:误选一,误认为灯泡消耗功率为其额定功率,从而误选A;误选二,误认为灯泡和电阻串联后连到电压为灯泡额定电压的电源上,消耗总功率为灯泡额定功率,从而误选B。本题必须充分利用电阻串联的条件,电灯和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变大,因而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应小于电灯额定功率“6W”从而选出正确答案D.

例9现有一长方体小金属块,实验室备有毫米刻度尺、调节好的天平、砝码、弹簧秤、量筒、玻璃棒、足够的水、细线等。请你自行选择仪器,进行必要的测量后,计算小金属块的密度,要求:(1)至少二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必须运用浮力的知识。(2)写出操作步骤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要测量的物理量。(3)写出计算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本题既是开放性的设计实验题,又是一道计算题,要求考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方案测定金属块密度,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的空间。克服了以往实验考核模式归一,器材统一,步骤相同,结论样板化的通病。此题有多种解法,考生将各显神通,创设各具特点的实验方案,从而有效地考核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实验考核的选优功能。

核心为至少二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必须运用浮力的知识,如果没有用到浮力知识,即使作出其它两种答案也会失分。

题中给定的条件很多,毫米刻度尺、调节好的天平、砝码、弹簧秤、量筒、玻璃棒、足够的水、细线等,怎样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呢?因选择其中的几个条件都可以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选择符合相关物理定律的几个必要条件来解决。

选择器材天平、弹簧秤、玻璃杯、水、细线、金属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用弹簧秤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为G;

(3)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用弹簧秤测出视重为G′;

(4)计算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G-G′)/ρ水g

计算金属密度的表达式为ρ=ρ水mg/(G-G′)

选择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质量m;

(2)用量筒先装适量的水,体积为V1;

(3)将金属块轻轻放入量筒内,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V2;

(4)计算金属块的体积为V=V2-V1;

计算金属密度的表达式为ρ= m/(v2-v1)

物理题范文4

例1某条河上有甲、乙两个码头,汽艇和轮船匀速来回于两码头之间。汽艇从一码头到另一码头需要6min,轮船则需要10min。某时刻两船分别从甲、乙两码头同时出发到达另一码头后立即返回。求从该时刻开始1h内两船相遇的次数。

解析由于两船不断地往返于两码头之间若用一般方法计算相遇次数比较繁琐,借助于两船的位移――时间图象可直观、形象、快速地求解。两船在1h内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船相遇,交点的次数表示相遇的次数。由图中可以看出,两船相遇10次。

例2甲、乙两地相距60km,从甲站向乙站每隔10min开出一辆汽车,汽车的速度是60km/h。一乘客坐在以速度60km/h从乙站向甲站行驶的汽车上。正当他乘坐的车子开动时,同时有一辆车从甲站开出。这位乘客在途中会遇到多少辆汽车?

解析这是一辆车和多辆相向行驶的车相遇的问题。此题涉及到多辆不同汽车在不同时刻相遇的问题,可借助于位移――时间图象进行直观、快速的求解。乘客乘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的这段时间里,途中各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两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车相遇,交点的个数为乘客在途中相遇车辆的次数。由图可知,在途中乘客相遇的车辆为11辆。

例3以初速度2v。由地面竖直向上抛一物体A,然后又以初速速度v0由地面竖直向上抛一物体B。若要使两物体在空中相遇,试求:抛出两物体的时间间隔。

所以,抛出两物体的时间间隔为

例4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有两辆同向做直线运动的汽车。甲车在前做初速度为v=10m/s的匀速运动,距甲车S0处的乙车做初速度为v0=15m/s,加速度a=0.5m/s2的匀减速运动。问两车间距S0满足什么条件时

(1)乙车恰能追上甲车一次

(2)乙车能和甲车相遇两次

(3)乙车不能追上甲车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但用位移――时间图象可直观形象地求解。根据已知条件作出两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4所示。乙车做匀减速运动30s便停下来。由图象可知,S0不同,斜线与曲线的关系有三种情形:相交、相切、相离。当S0小于某一值时,两图象相交表示相遇二次;当S0为某值时,两线相切只有一个切点,表示两车只相遇一次,即乙车恰能追上甲车,此时速度关系为

物理题范文5

【关键词】估算;审题;物理知识

估算是应用物理知识,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主要数量关系,忽略次要因素进行的数量级计算。

如何正确有效解决此类题目呢?

一、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题依据

估算题文字简洁,解题时须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广泛联想,从字里行间挖掘隐含条件,理出简明合理的思路,作为估算的依据。

例题:估算地球上大气层空气的总重力。

解析:此题已知条件似乎很少,无从着手估算,如果一般地按重力的定义G=mg去估算是不成功的,因为这里大气的质量m与重力加速度g都难以确定。如能抓住“大气压是由大气层的重力产生的”这一概念进行突破,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同时能领悟到要寻找的隐含条件。若S为整个地球表面积,则F=Sp0便是大气对整个地表的总压力。也就是题目要求的大气的总重力,所以F= p0S = p04πR2 = 5×1019(N)(R是地球半径,近似取值6.4×106m)

二、将有些物理常量视作已知条件

有些物理常量是应该熟记的,如水的密度ρ=103kg/m3,水银的密度ρHg=13.6×103kg/m3,标准大气压强P0=1.013×105pa,水的比热C=4200J/kg・℃,冰的熔解热λ=3.36×105J/kg,阿佛加德罗常量N0=6.023×1023mol-1,1mol理想气体在标状况下的体积V=22.4L,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基本电荷e=1.6×10-19C,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10-14m,可见光频率的数量级为1014Hz,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m/s,工业交流电的频率f=50Hz等。解答估算题时,这些常数可以作为已知条件使用。

例题:已知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需要500秒,试估算太阳的质量。(取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题中只给出一个条件:t=500 s,但可以挖掘两个隐含条件:光速c=3×108m/s,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T=1年=3.15×107s,由此可知月地间距离:r=ct=1.5×1011m,设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G=m()2・r

所以M=≈2.0×1030kg

三、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

估算问题的物理过程和所对应的物理模型都是较隐蔽的,一时无法建立物理量之间的联系,通常是在找出物理过程后要建立相应的简化物理模型才能进行有关计算,而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要抓住本质因素,从而抽象出便于计算的简单物理模型,确定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式。

例题: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2m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脚弯曲的方法缓冲,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

A.自身重量的2倍; B.自身重量的5倍;

C.自身重量的8倍; D.自身重量的10倍。

解析:此题的物理过程是,人体先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然后向下弯曲减速,双脚与地面发生作用。对人体落下的运动过程简化为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是不成问题的,而双脚弯曲人体向下缓冲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模型。此题设置的第二关是巧妙求解匀减速过程的时间,从而运用动量定理求解。此题求解如下:

消防队员下落末的速度:

双脚与地面作用时间为:

由动量定理得:(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地面对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为:

故答案为B.

四、适当选取数据合理近似计算

物理估算题对结果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一位或两位有效数字,所给参考答案往往是一个区间,其准确程度主要表现在数量级上。在不影响估算结果准确程度的前提下,适当自选某些物理量的值,合理地进行近似计算,往往能够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标准大气压的值(1.013×105pa)可近似取作1×105pa.阿佛加德罗常数(6.023×1023mol-1)可近似取作6×1023mol-1。室温可取300K.可见光的频率可取其频率范围的中间值6×1014Hz。π2可近似取作10。若两个电阻的阻值相差悬殊(譬如R1>>R2),当串联时,可认为其总电阻近似等于阻值较大的那个电阻(R1)的阻值;当并联时,可以认为其总电阻近似等于阻值较小的那个电阻(R2)的阻值等等.

物理题范文6

一、分类法的定义

所谓分类法,就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对题目的研究对象、运动过程、已知条件等等进行一个分类,然后将分出来的每一个部分单独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再综合得出结果。许多题目在所给的研究对象中,不能将其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将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分类时通常要求有统一的标准,不重复也不遗漏,对研究的对象要明确,而且在分类时要力求准确、科学。

在物理学中,常会将物理学分为力学、光学、热力学等,这也是分类法的一种思想。在物理题中常常会出现多种综合几个部分的题目,比如在电磁场中进行受力分析等。在解题时可以将电磁学和力学进行分类讨论,然后根据物理学的定律、公式等求解,最后综合起来得出答案。

二、运用分类法提高解题能力

在用分类法解物理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分类的对象,清晰认识应该讨论的情况。然后依据一个准确的分类标准对已知条件、物理性质等进行分类,再次对所有分类进行讨论和分析,求出结果。最后进行总结、整理,得出最终结论。学生在运用分类法后,可以发现解题规律,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分类法解题通常对以下三个点进行分类:

1.对已知条件进行分类

多选题是在物理题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性,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一些问题的结果会有几种可能的答案,因此考试中会以多选题考查学生对物理题的分析能力。有时候在计算题中也会有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讨论出几种可能的情况。通常这部分题目的已知条件不明确,学生无法直接通过确切的已知条件求解。这时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的所有可能性进行分类,然后单独讨论,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一道受力分析题中,出题者将已知条件的质量设为m,夹角设为α,受力大小为F,然后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因为在题目中没有明确物体受摩擦力的影响如何,所以学生需要对物体几种受摩擦力影响的可能性进行分类讨论。比如物体处在静止状态,但是否在摩擦力的影响下有运动的趋势。最后的讨论结果应该是分为几种情况,即物体的几种运动状态应该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范围对应,以此得出题目的最佳答案。

2.对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在物理学中,物体通常因为其性质的不同而需要分类进行讨论。比如两个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在不同的环境下所首的力也不同。在电场和磁场的环境下,带电小球会受到一定的电磁场的作用,而不带电小球通常只受重力作用。在解物理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题目所给的研究对象进行物理性质的分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一道题目中,有两个带电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保持静止,然后让其中一个小球突然有某一个方向的速度,分析另一个小球受到的影响。学生在遇到这种题时,应当将两个小球的电性关系分开进行讨论,思考两个小球间电性正相关和负相关时存在的不同情况。对物体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分析也是帮助学生找到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解这一类题目时,借助分类法即可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3.对物理状态进行分类

许多物理题中会涉及运动物体的分析,由于题目所给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够清楚,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困惑。对于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在解题时思考所有可能的运动状态,然后综合起来分析。比如在电场、力学的综合问题中,假设一根导体棒放置在两条光滑的导轨上,受一个恒定的力影响进入一个有边界的匀强磁场,要求分析导体棒前后引起的电流变化。这种题目本身需要多种分类方式进行讨论,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分类则是解题的关键。导体棒在进入磁场前只受到题目中所给的力的作用,因此是进行匀加速运动。在进入磁场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安培力,而安培力与导体棒本身所受力的大小不同,会决定导体棒在磁场中是处在平衡状态还是加速或减速状态。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题目进行分类,力求分析准确、不遗漏。通常在分类较多的情况下学生会容易忽略某一种情况,这是在解题中应当力求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