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名人名言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名人名言赏析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1

问:是什么样的机缘促使上海音乐学院每年都举办钢琴大师班呢?

周铿:上海音乐学院(简称上音)是全国首先成立钢琴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地方,在我们的老院长(已故院长杨立青教授)、老书记(张止静)的心中一直认为国际交流十分重要,并且势在必行,需要有一个机构和负责人专门来处理这个事情,这个重担就这样落在我的头上了。周铿在国外学习生活了15年,在美国工作期间,周铿经常组织大型活动,与钢琴大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3年回国后,他得知国外有人与上海一家演出机构联系,想安排几位钢琴大师来沪上课演出。但由于此事涉及资金等诸多因素,导致演出机构迟迟没有作出决定。因为这些钢琴大师都是国际钢琴界的顶级人物,周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最终,在院方领导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对此事高度重视和其个人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深切关怀下得以实现。

问:举办大师班的宗旨是什么?

周铿:钢琴音乐很容易变成象牙塔里的东西,那些顶级大师的音乐其实是雅俗共赏的,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高深。音乐是心灵的沟通,并非高不可攀,举办大师班就是让更多人了解钢琴,欧洲18世纪时从皇帝到平民都弹钢琴,可见他并不是好多人想的那样复杂,我希望很多人都欣赏钢琴。这次举办大师班也尝试跨界的形式,比如也有美术界的人士参加也是期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欢钢琴。还有,举办大师班也希望挖掘一批优秀人才,从中已经走出了很多人,比如大家熟知的钢琴神童牛牛,通过大师班,这些优秀人才可以不必出国,在国内就能直接弹给大师听,避免了很多诸如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干扰,不然这些优秀的人才平时怎么能有机会亲自弹给大师听呢。最后,搭建这个平台不仅对学琴的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同时好多老师也会深受教益。

问:是否达到了您预期效果?

周铿:大师班举办了十届了,参加者们一届比一届多,本届邀请来的30几位钢琴家,艺术家,还有国际巨星郎朗的加盟都使大师班的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2

[关键词]内容 结构 比较研究

高中音乐新课程包含了《音乐鉴赏》、《歌唱》、《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演奏》六个模块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广东花城出版社都出版了这六个模块教材,下面就这六个模块教材进行对应比较。

一、《音乐鉴赏》教材的比较

(一)内容体系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内容体系是以学会聆听、中国传统音乐、亚非拉音乐、欧洲和拉丁美洲民间音乐、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经典流行音乐、中国文人音乐、中国20世纪以来的创作音乐八个方面展开。广东版教材内容体系由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民族、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四个方面展开。两版本教材的内容体系编写各有特色,广东版教材是以与音乐相关的生活、民族、时代、社会作为主线展开,力求突出音乐与生活、民族、时代、社会的关系。而人音版教材则是以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多元的音乐文化为主线,并以专题形式组成单元。

(二)选材的比较

1.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选材的比较

在民歌的选材上,两版本教材都非常重视选取中国优秀的民歌,并依照自己的编写意图和实际情况去选材。人音版教材选取的民歌比广东版教材多,两版本教材较少选取相同的民歌,仅有一首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相同。人音版教材的民歌选择的种类较广,有11个种类。广东版教材民歌的选择种类不如人音版教材广,仅有六个种类。

在民乐的选材上,两版本教材都选取均选取了9首民乐作品。人音版教材编得较细,选材兼顾到各个方面,如选取有湖南民间乐曲、山西民间乐曲、北京民间乐曲、江南民间乐曲、广东音乐等。广东版教材选取了东北民间乐曲、北京民间乐曲、潮州民间乐曲、古代音乐、广东音乐。两版本教材都有各自的选材个性,选取相同的民乐作品不多,仅有两首乐曲是一样的,一首是《娱乐升平》、另外一首是《阳关三叠》。两版本教材民乐作品选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广东版教材选取的潮州民间乐曲《狮子滚球》、广东音乐《娱乐升平》,体现广东地方特色;而人音版教材选取的《广陵散》、《流水》、《阳关三叠》、《扬州慢》则体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

在戏剧、戏曲作品的选材上,人音版教材虽然仅京剧一个剧种,但用专题详细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和现代京剧,包括京剧发展的历史状况、南梆子、四平调等内容。广东版教材在戏曲的选材上注重多样化的同时体现本土南方特色的粤剧。

2.中、外音乐作品选材的比较

从数量看,人音版教材的中国作品有46首,外国音乐作品有34首,相差12首。广东版教材的中国作品有54首,外国作品有60首,相差不大,比较均衡。广东版教材选取的作品比人音版教材选取的作品多了34首。两版本教材选取相同的曲目不多,只有《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相同。

3.现代、大众流行音乐鉴赏内容选材的比较

两版本教材没有选取相同的现代、大众流行音乐作品。人音版教材选取的作品有8首,广东版教材选取的作品有16首,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多了一倍,而且比较注重选取与时代、社会比较接近作品。

4.歌剧、舞剧、影视音乐作品选材的比较

在歌剧、戏曲音乐作品选材方面,人音版教材选取的歌剧、戏曲音乐作品共8首,而广东版教材选取的作品共11首,两版本教材没有选取相同的音乐作品。相对来讲,广东版教材的兼容性较强,选取了外国的歌剧作品,而人音版教材则完全没有选取外国的歌剧作品;在舞剧音乐作品选材方面,广东版教材比较重视对舞剧音乐作品的选材,选取了2首舞剧音乐作品。而人音版教材没有选取舞剧音乐作品;在影视音乐作品选材方面,两版本教材没有相同的影视音乐作品,各自选取了6个影视音乐作品。广东版教材的影视音乐作品选取了4个外国影视音乐作品和2个中国影视音乐作品,人音版教材没有选取外国影视音乐作品。

5.介绍音乐家内容选材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占了较大的篇幅用了12个单元节来对音乐家及其作品作专题介绍,广东版教材没有专题的形式介绍音乐家及其作品,而是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穿插介绍音乐家及其作品;在音乐家数量上,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多了34个,广东版教材比较重视对古今中外音乐家的介绍。广东版教材介绍的音乐家涉及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但没有对歌唱家介绍。而人音版教材却有对歌唱家的介绍。

(三)内容广度、难度的比较

在教材内容上看,人音版教材的信息量相对比较大一些。人音版教材以专题形式充分展开,教材的内容分18个单元共34节。除了鉴赏作品外,人音版教材知识内容多达51个。广东版教材知识内容没有以专题形式介绍,知识内容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穿插的。从深度上看,虽然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浅,但易于学生自学,同时也给音乐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余地。

(四)栏目设计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每个单元节都设置有 “名人名言”、 “欣赏”、“知识”、 “拓展与探究” 4个栏目;广东版教材有“名人名言”、 “聆听与欣赏”、“ 相关链接”、“精彩放送”、“收集与整理”、“思考与探究”、“活动与创编”、“音乐文档”、“小词典”9个栏目。人音版教材的栏目设计比较单一,栏目设计的多样化是广东版教材的一大特点,而且是比较精心设计的,如:“名人名言”栏目,给学生以启示、启迪;在“思考与探究” 栏目中,设计具有探究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学习;“活动与创编” 栏目里,通过课内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具体活动及要求,使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并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收集与整理”栏目中,指导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多渠道地获取音乐信息,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并体现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音乐文档 ”设置,记录学生收集的资料、学习的收获、创编活动、表达音乐鉴赏的心得与体验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评价等、同时也作为评价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依据。最后,设置“小辞典”栏目,方便学生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资料,促进学生形成查找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歌唱》教材的比较

(一)内容体系的比较

广东版教材内容体系是以“人声的奥妙”、“歌唱纵横”、“歌海情深”、“合唱天地”四个大方面展开的,教材每单元相对独立,编写体系首先是从对人声各种表现形式、各种音色音质及各声部的音域和音量的了解与欣赏开始,感受和领悟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接着从欣赏不同的歌曲,了解和掌握“气息、语言、共鸣和情感”等歌唱的基本技能,同时在欣赏和学唱各种不同情绪的歌曲中,提高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的能力。最后,介绍合唱艺术及中外合唱精品的欣赏与演唱,培养一定的合唱能力。而人音版教材则是每单元基本独立,内容体系是以“学会歌唱”、“赞美祖国”、“芳菲田野”、“世界之光”、“天长地久”、“感受经典”、“浓郁乡情”七个方面展开的,没有象广东版教材单元下分小节。

(二)内容选材的比较

1.中、外声乐作品选材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选取了23首中国声乐作品和18首外国声乐作品。广东版教材选取了47首中国声乐作品和29首外国声乐作品。两版本教材没有选取相同的外国声乐作品。人音版教材侧重于选取脍炙人口的经典流行歌曲,如《星星索》、《友谊地久天长》等,而广东版《歌唱》教材侧重于选取歌剧选段,如《今夜无人入睡》等。

2.歌唱知识内容选材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从13个方面介绍歌唱知识,广东版教材则从6个方面介绍歌唱知识。两版本教材不同之处在于,人音版教材选取的“发声器官的健康与卫生”、“歌唱与合唱”、“交响合唱”、“歌唱的艺术处理”、“歌唱的整体协同运动”等歌唱知识是广东版教材没有的。广东版教材也有选取了人音版教材没有的歌唱知识,如:“人声分类”、“声乐演唱形式”、“声乐的演唱方法”、“音色与情感,想象与情感,审美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合唱的主要特征”内容。两版本教材共同选取了“指挥的基本知识”、“合唱艺术的种类”、“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歌唱的发声知识(呼吸、姿势状态、气息、咬字与吐字、共鸣、音色)”等内容。

3.介绍歌唱家及合唱团内容选材的比较

广东版教材介绍的歌唱家共有16名,其中中国的歌唱家有5名,外国的歌唱家有11名。此外,广东版教材介绍了4个合唱团,人音版教材没有专门介绍歌唱家及合唱团。广东版教材对歌唱家的生平、特点以及所取的成就都比较详尽介绍。

4.歌剧、音乐剧选段内容选材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的歌剧、音乐剧选段有2首,这2首歌剧选段没有中国作品,均为外国作品。广东版教材的歌剧选段有12首,中国歌剧选段只有1首,其余为外国歌剧选段。两教材没有选取相同的歌剧选段。

5.影视歌曲内容选材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选取了2首中国影视歌曲和3首外国影视歌曲。广东版教材没有选取外国影视歌曲,只选取了4首中国影视歌曲。两版本教材影视歌曲数量相当,选取相同的影视歌曲比较少,仅有《我爱你,中国》是共同选取的。

(三)内容广度、难度的比较

从教材的容量上看,广东版教材的内容比人音版教材稍多一些,信息量相对较大。在难度上,人音版教材比广东版教材稍微难一些,人音版教材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拓展与探究”栏目上。广东版教材的内容难度把握得较好,教材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易于学习。

(四)栏目设计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每一单元设置的栏目有“名人名言”、“欣赏”、“知识”、“ 实践”、“拓展与探究”5个。 广东版教材每一单元设置的栏目有“名人名言”、“聆听与欣赏”、“学习与掌握”、“收集与整理”、“思考与探究”、“活动与创编”、“ 歌唱文档”、“小词典”8个。在“名人名言”栏目中,人音版教材的“名人名言”是以单元来设置的,每单元设置2个名人名言(中国、外国各一个),人音版教材“名人名言”编排较细,考虑中外名人名言的均衡比率。而广东版教材的“名人名言”栏目以专题设置。从数量上看,广东版教材的“名人名言”比人音版教材多了近一倍。人音版教材的栏目设计比较单一,同属“欣赏”的栏目,广东版教材“聆听与欣赏”栏目的内容数量就比人音版教材多了29个。栏目设计的多样化是广东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广东版教材栏目设计比人音版教材栏目更为详尽、具体,形式显得活泼、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 三、《音乐与舞蹈》教材的比较

(一)内容体系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的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教材没有象广东版教材单元下设小节,人音版教材除第九单元(命题表演)外,每个单元分别设有“欣赏”、“知识”、“跟我学”、“实践与编创”。人音版教材内容体系是以“走进舞蹈”、“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国古典舞”、“中外芭蕾舞”、“外国民间舞蹈”、“现代舞”、“社交舞”、“命题表演”九个方面展开的。广东版教材内容体系是以“乐舞飞扬”、“青春舞韵”、“舞蹈世界”、“随乐而舞”四个大方面展开的。教材每单元相对独立,编写体系首先是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舞蹈的分类及表演形式中展开;同时,编入认识和了解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舞蹈和舞剧及其代表性人物。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及动作组合、各舞种经典片段;赏析中外代表性民间舞、各类舞剧经典片段及代表性舞蹈家,学习不同民族的优秀舞蹈或舞剧片段,感受不同文化的舞蹈所带来的美,了解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特色及风格。最后,随音乐节奏舞动人生、展现自我,开启舞蹈思维的原动力,根据指定或自选的音乐进行即兴舞蹈,学会运用舞蹈创编的基本知识,根据音乐设计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

(二)选材的比较

1.中、外舞蹈鉴赏作品选材的比较

在作品的选材数量上,人音版教材选取了9个中国舞蹈作品和3个外国舞蹈作品,广东版教材选取了23个中国舞蹈作品和15个外国舞蹈作品,广东版教材选取的中、外舞蹈作品比人音版教材多且内容丰富;在中国舞蹈作品的选材上,两版本教材没有选取相同的舞蹈作品。人音版教材侧重选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和现代芭蕾舞剧,而广东版教材则比较侧重中国民间古典舞蹈的选取,如:东北秧歌《喜雪》、藏族舞蹈《牛背摇篮》、傣族舞蹈《雀之灵》等;在外国舞蹈作品的选材上,广东版教材选取的舞蹈作品比人音版教材选取的舞蹈作品丰富。两版本教材选取相同的外国舞蹈作品也较少,仅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四小天鹅》相同。广东版教材选取的芭蕾舞剧选段比人音版教材多。

2.舞蹈知识内容选材的比较

在舞蹈知识内容的选材上,人音版教材选取的舞蹈知识内容有32个,广东版教材选取的舞蹈知识内容有29个。人音版教材比较侧重于舞蹈理论知识的选取,舞蹈知识内容都是比较理论性的。而广东版教材比较侧重于舞蹈技巧实践学习内容的选取,如:“跳”、“中跳”、“大跳”、“跳跃组合”、“擦地”等内容。此外,广东版教材注重选取“即兴舞蹈”的知识内容,这是人音版教材所忽略的。人音版教材的舞蹈知识内容比广东版教材的舞蹈知识内容相对较全面。

3.舞蹈的“思考、探究、实践、编创”内容选材的方面

人音版教材的“思考、探究、实践、编创”内容有16个,广东版教材的“思考、探究、实践、编创”内容有36个。广东版教材的的“思考、探究、实践、编创”内容设计比较全面、而且实践性较强。如:“东北秧歌音乐的抑扬顿挫是否和动作哏、稳、浪相一致?”、“谈谈怎样将舞蹈的各种构图和队形运用到舞蹈创作中”。

(三)内容广度、难度的比较

从教材内容的广度上看,除了舞蹈鉴赏作品内容外,人音版教材的知识内容点为32个,广东版教材的知识内容点为29个。虽然人音版教材与广东版教材在教材知识内容的数量上差距不大,但是,广东版教材的舞蹈鉴赏作品比人音版教材的舞蹈鉴赏作品多,而且丰富;从教材内容的难度上看,人音版教材比广东版教材稍微难一些。人音版教材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九单元命题表演”上,命题表演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的。广东版教材的内容难度适中,学生易于接受。

(四)栏目设计的比较

两版本教材均设有10个栏目,在“名人名言”栏目中,没有选取相同的名人名言。广东版教材“聆听与欣赏”栏目内容的数量比人音版教材“欣赏”栏目内容的数量多了31个。两版本教材比都较重视实践性的学习内容,人音版教材的实践内容是以“跟我学”、“实践与编创”、“编创与表演”、“ 制作”、“评价”“命题”等的栏目展开;广东版教材的实践内容是以“学习与掌握”、“收集与整理”、“思考与探究”、“我的风采”、“艺术文档”、“活动与创编”、“学习与创编”等的栏目展开。

四、《创作》教材的比较

(一)内容体系的比较

两版本教材每单元都下设小节,人音版教材内容体系以“学习创作”、“旋律的创作”、“音乐主题的写作”、“歌曲的结构”、“歌词的选择”、“采风与命题创作”“电脑音乐”、“歌曲创作方式及其过程”8个大方面展开,每个大方面中包含着小方面;广东版教材内容体系以“走进音乐创作”、“揭开作曲的奥秘”、“歌曲由我创”、“用和声丰富音乐的表现”、“新声源――用电脑创编音乐”五个大方面展开。两版本教材内容体系各具特色。

(二)选材的比较

1.中、外创作作品的选材比较

从作品选材数量上看,广东版教材选取的中、外作品比人音版教材多,两版本教材选取相同的中国作品有4个。人音版教材选取的作品没有器乐作品,只有声乐作品。广东版教材选取了人音版教材没有的器乐曲,如:《百鸟朝凤》;广东版教材选取民歌种类较多。两版本教材均有选取广东歌曲,如:广东版教材的《落水天》、《月光光》,人音版教材的《沧海一声笑》。两版本教材没有选取相同的外国作品。人音版教材选取的外国创作作品教少,仅有1首(《野玫瑰》)。广东版教材选取的外国创作作品比人音版教材选取的的外国创作作品丰富,有器乐曲(《四小天鹅舞曲》、《第五交响曲》、《摇篮曲》)、歌曲(《跳蚤之歌》、《送别》、《三套车》)等。

2.创作知识内容的选材比较

人音版教材选取的音乐创作知识内容有9个,广东版教材选取的音乐创作知识内容有20个,在音乐创作知识容量上,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大。两版本教材都共同选取了旋律的重复手法、旋律的对比手法、旋律的跳进、乐段的知识、音乐的主题、二段体、歌词选择等音乐创作知识。两版本教材在介绍音乐创作知识上各有自己的特点,人音版教材选取了广东版教材没有选取的“学习作曲应具备的条件”、“旋律、旋律的构成要素”、“旋律的基本形态与发展手法”等作曲知识;广东版教材则选取了人音版教材所忽略的内容,如“和声”、“智能化的电脑音乐及简谱软件《TT作曲家》”、“用《TT作曲家》为歌曲配音乐”、“创编MIDI音乐”、“创作歌曲的阶段”、“民间音乐旋律发展的主要手法”等音乐创作知识内容。整体来讲,广东版教材的创作知识内容比人音版教材的创作知识内容相对较全面。

3.“思考、探究、实践”内容选材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的“思考、探究、实践”内容有24个,广东版教材的“思考、探究、实践”内容有77个。广东版教材的“思考、探究、实践”内容设计比较全面、而且实践性较强,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TT作曲家》音乐软件,编配自己创作的歌曲或旋律,并制作成简谱歌页。”、“举行班级电脑音乐会,展示每住同学的MIDI作品。”“采用小乐队或小型电声乐队形式集编配体歌曲《桑塔・露齐亚》前半部分。”等探究、实践内容。

4.介绍作曲家内容选材的比较

广东版教材介绍的作曲家共有36名,人音版教材介绍的作曲家只有4名。广东版教材介绍的作曲家时,基本上都有配上作曲家的肖像图片,并把作曲家的生平、特点以及所取的成就都一一介绍。人音版教材介绍作曲家时,虽然也比较详细,但没有配上作曲家的肖像图片,这一点不象广东版教材那样的细致。

(三)内容广度、难度的比较

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信息大,教材内容的广度相对较广。人音版教材的音乐创作知识内容点为9个,广东版教材的音乐创作知识内容点为20个,两者差距较大。难度上看,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稍微难一些。广东版教材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五单元“新声源――用电脑创编音乐”上,如“创编MIDI音乐”、“用《TT作曲家》为歌曲配音乐”内容。虽然,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的,但是这些内容恰恰又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四)栏目设计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栏目总共为4个,它们分别是:“名人名言”“欣赏”、“知识”、“实践”栏目。广东版教材栏目总数为7个,分别是:“名人名言”、“聆听与体验”、“学习与掌握”、“收集与整理”、“思考与探究”、“活动与创编”、“音乐文档”栏目。从栏目的数量看,广东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栏目的数目多。人两版本教材只有“名人名言”栏目相同,人音版教材设置的“欣赏”栏目和广东版教材设置的“聆听与体验”栏目一样,都是对音乐创作作品的欣赏。广东版教材比较重视“欣赏”栏目的设计。广东版教材“聆听与体验”栏目内容的数量比人音版教材“欣赏”栏目内容的数量多了47个内容;在“实践”栏目内容上,人音版教材有34个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广东版教材有161个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广东版教材比较重视实践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

五、《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材的比较

(一)内容体系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内容体系也为四个单元,依次是:“走近戏剧”、“中国戏曲”、“歌剧”、“音乐剧”。人音版教材内容体系体现为“先总后分”的原则,第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各类戏剧音乐,了解基本常识,是“综述”。而第二、三、四单元可理解为对不同种类的戏剧、戏剧音乐、戏剧表演作深入详尽的“分述”。因此教材编写极具系统性、连贯性。广东版教材内容体系也为四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展开各章节,四个单元之间所呈示的学科知识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教材以“音乐”为中心词,揭示“音乐与舞台艺术、音乐与舞台表演、音乐与影视艺术”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并在最后一个单元“人人可以创造角色”里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去亲身领悟前三个单元所学习到的戏剧表演知识,让学生熟悉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并尝试在舞台角色中展示自我,发现自我。

(二)选材的比较

1.戏剧欣赏内容选材比较

在昆剧选材上,两教材两版本选取曲目数量均为1首且选取不同的曲目。在京剧选材上,人音版教材用较大的篇幅予以介绍各个时期的经典选段。广东版教材简要介绍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仅选用《霸王别姬》选段,而该曲目正是两版本共同选取的内容。在欧洲歌剧选材上,人音版教材比广东版教材选取的作品多。两版本共同选取了《茶花女》的饮酒歌。在中国歌剧选材上,人音版教材比广东版教材多选了7首,两教材均选用歌剧《白毛女》中的作品,两教材选取剧中的不同曲目。在音乐剧选材上,人音版教材共计选了8个作品,选材多样,兼顾音乐剧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广东版教材则只选取了2个作品,两教材均选用音乐剧《猫》――记忆,呈现的是同一旋律谱例,只是中文歌词译本少许不同。

2.戏剧知识比较

人音版教材教材涉及的戏剧知识点十分广泛,戏剧知识的陈述有序、编写系统,在各章的“知识”环节里体现。广东版教材的戏剧知识贯穿在“学习与了解”与“学习与掌握”环节里,它对不同的戏剧知识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通过设计“小词典”来对戏剧知识的补充、延伸。广东版教材“戏剧知识”的编写思路、陈述角度富有独特性、创新性,“导演”、“演员”与“我”三位一体,与人音版教材的编写原则不一,尤其是它的第三单元,谈及的是影视作品里的音乐元素与功能,人音版教材鲜有提及影视内容。

3.戏剧实践比较

人音版教材关于戏剧实践的内容选材十分丰富,且附有简谱谱例,易于学生学习演唱,共计29首,形式多是“学习演唱”。在戏剧实践这一环节里,提出高要求,如: “自选生活故事,用音乐剧形式编演戏剧小品”等,力求让学生了解并贴近身边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和地方音乐;广东版教材不只局限于“学习演唱”这一形式,还包括“动作模仿、演唱模仿、念白、配乐诗朗诵、小品表演、制定剧目表格以及写出创作体会和总结”,共计10种形式。

4.戏剧探究比较

人音版教材以“拓展与探究”栏目展示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内容,附在每一节之后,共计33个小问题。广东版教材则以“思考与探究”栏目出现,几乎出现在每一节之后,共计15个小问题。广东版教材里设立的“搜集与整理”栏目可以理解为与“戏剧探究”同属一类,该栏目共计6次,要求大致围绕“搜集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透过媒体收集中外优秀歌剧选段、音乐剧音像资料和电影插曲”,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养成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

(三)内容广度、难度的比较

人音版教材的信息量大,广度远远超出广东版教材。人音版教材几乎涉足国内、国外不同的戏剧种类,而广东版教材只选取有代表性的戏剧种类。从歌曲谱例列举上看,人音版教材有33例,均为完整的谱例;广东版教材只有13例,且多数是片段谱例;

在教材的难度上,人音版教材内容体现逻辑性、系统性,并倾向于“理论化模式”。广东版教材倾向于“实践化模式”,这正是该版本难度之所在。如第二单元第一节“我在舞台上”,它提到“场面调度;动作节奏与速度”,看似简单,但学生只有通过戏剧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它不只局限于“学习演唱”这一形式,还包括“动作模仿、演唱模仿、念白、小品表演”等共计10个戏剧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实践中充分展示个性,广东版教材对戏剧实践所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综合的,与舞台距离更近,表演难度也比人音版教材的高。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3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的题型比例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考试得失成败关键所在。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数选取记事(抒情)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其中的内容往往带有时效性为主题的文体。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在解答相关的阅读文章时,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内内容的前提下,应适当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使他们在解答阅读题目时,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完成阅读题的解答。

1.记叙类文章

记叙文文阅读方法得当,就会把握全文的脉络,步骤一般是:用心默读,概括中心文意。找出题干,紧扣题干关键词语答题;检查是否全面,再“扫描”相关段落,完善答题内容。

记叙类文章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选词填空,②概括文意或段意,③赏析句意;④分析理解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⑤人物形象或分析事物的在文中的象征意义;⑥分析某段落在文章所起的作用;⑦知识延伸,体验感悟 。

对于选词填空,重在考察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概括文章,必须用心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句(主干句),赏析句意、词意,先分析该句意思,再判断是否用了修辞手法,从该句中揣测作者的性格、感情,由此引发用词、用句子目的……等等。对于重点词的深刻含义要从词性,褒贬去分析,如《故乡》中的“隔膜”要联系作者当时心境、语境分析。对表达效果,换后能否好等题型,结合短文主题分析,回答的结论一般都是否定的。在回答景物描写的句子或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答题的结论一般是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点明中心等。知识延伸的题型,在于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概括的分析能力。在记叙类文章中,有的还考查学生分析某一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题型,出题形式一般是: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中段的作用。

1.1开头的作用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交待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伏笔。

1.2结尾的作用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感情,发人深者,含蓄隽永或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1.3中段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内容上衔接的过渡作用.引伸题在于学生平时对文段的理解,发挥,意在了解作者所阐发主题的基础上所悟出的寓义的现实性。

从题型的类别分析,抓住常见的几种解答的技巧,当然还有诸如语言特点,描写方法等等,需要平时积极发挥,只要用心研读,不难解决各种问题,课内文如此,课外阅读文亦如此。

2.说明文

说明文重点考察学生在解答说明文时,对说明的对象所用上说明方法,理解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及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题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③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④回答说明的顺序及结构方式。

解决以上题型,关键在于熟读原文,基本把握了文体的几个常识,即说明文的类别(事物、事理、程序)的说明所用几种方法,说明顺序以及结构方式,抓住说明对象本身特点:进行由主到次去逐个攻破,解题思路主体。

2.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内容:找中心句,找说明对象(特征);②文章从几个方面说起(即组成的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2说明方法及作用。

2.2.1确定说明方法;准确地判断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一般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别类等)

2.2.2表述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作用的表述,形式一般如下:①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②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③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④作比较:通过某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2.2.3表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考题是在考察学生的赏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①语言准确(事物类说明文)生动形象(科普类,往往是大量的描写句)。②用词的去留(如:大约、左右、大概、仅仅)这些词语起到修饰,强调限制作用,回答时明确不能去掉,这充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客观性。③措词的分析,如“经科学家研究”,“资料表明”等等,这些语言,答题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2.2.4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用形象的语言引出。

结尾:①总结全文,说明写作意图(目的)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中段:承接上文引入下文的过渡作用。

2.2.5分析说明顺序及结构方式。 说明顺序一般有: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等三种顺序。时间有时间推移的词语,空间说明有地点方位转移词语逻辑有由主到次的词语或由因到果,由具体到概括、由整体到局部的标志词语来标明区分。

结构方式一般有:①总分;②总分总;③分总。

2.2.6如何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①从局部找(看题目)②从总写处找(看首段或首句)③从中心句或过渡句上找④综合起来自己概括(从各段特点来叠加)

3.议论文

议论文的考题,一般有以下类型:①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指出论证结构;④补充文章的证据;⑤论证过程的方式;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这类题型的解答步骤有:首先要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挈领性和支撑性的语句是为谁服务;其次,分析提出论点的位置、方式以及如何补充论点或论据,深入分析文段,指出论证方法和论证作用;最后,分析其使用语言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现实意义(可信度)。

3.1论点的提出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从属服务于中心论点。

3.1.1中心论点的提出的标志,一般是一个完整面表达明确的陈述句:且是针对论题论述,针对全文提出的在列举的论据中能够证明该内容的就是中心论点,它的位置在①标题上②开头③结尾处④中间段落⑥通过各段,结合全文来概括

3.1.2论点提出的方式:①开门见山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如《闻一多的“说”和“做”》;②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引用名言、词语、诗句引出论点,如梁启超《教业与乐业》; ③层次证论,最后总结中心论点,挑出希望。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2论据的补足的办法:补充论据,应先审好题干,分清是何种类型的论据,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有些需要补充事实论据,有些是道理论据,在事实论据中只能是名人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的,有代表性一典型事例,在道理论据中,必须是名人名言,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如“请你从平时积累中挑选两个关于‘勤奋’的名句,就需要写出相关的名人名言,以论证其中心论点。如“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等历史故事就是其有力的论据。

3.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有①事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

3.3.1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具体可感,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举了名僧禅师的言行证明了敬业的重要性。

3.3.2道理论证:通过论证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文章说服力。

3.3.3对比论证:如《闻一多的说和做》两者之间对比,鲜明人论证了中心,突出其观点的正确性,使论证更严密。

3.3.4比喻论证,如培根《谈读书》把天才比喻自然花草,生动形象论证读书之重要,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3.4议论文几个部分的作用。

3.4.1开头作用。

立论:A.开头见山,提出中心论证,总结全文

B.通过引出名言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主题

C.通过事例,引出主题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论点或论题②提出错误的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的批驳蓄势。

3.4.2结尾的作用:①总结全文,深化论证,发出号召②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③反问作结,引人深思,激感的共鸣,深化中心。

3.5论证文一般结构及思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议论文的题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拓展延伸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它体现“课标”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的理念。如“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等,这有待于平时的训练和临场的发挥。

近年来,语文统考撇开现成的课内阅读,重点考察学生对课外文本阅读的理解,对学生诸多能力综合运用的高级思维训练过程的全面检验。只有通过教师分别归类,引导学生对各类文章,各类题型从答题思路、层次、用词赏析等多角度总结相对的答题套路进行操作训练,使之能准确、规范、明了的答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相信,学生在中考的阅读答题中,将会填上满意的答案。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2]《黑龙江教育》2011第3期.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4

关键词:阅读理解;策略;中考;方法技巧;古文;现代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7-01

一、记叙文指导策略

阅读记叙文的指导首先要做到基本知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从总体方法上看,首先要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明确写了什么。其次要细读文章,认真分析,抓住重点词语和段落,明确文章是怎样写的。第三,通盘考虑,整体联系,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就是要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

2、细读文章,认真分析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读分析,关键要注意到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以及重点词语、标题的提示作用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找出与主旨紧密相关的段落或者找出自己读后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仔细阅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理解它们的含义。

3、分析领会赏析文章

这是记叙文的鉴赏性试题。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有文学鉴赏的一般常识。譬如,要知道鉴赏须从内容风格、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去考虑。记叙文的语言,大多具体、生动,散文则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流畅简洁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又不乏文采,有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经常使用多种修辞方法。

4、质疑与探究

整体感知文章,细读分析后,文章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这时,应该抓住文章的要点认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内容(了)是什么?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等等。通篇考虑,整体联系,问题解决了,文章也被分析透彻了。

二、说明文阅读指导策略

1、把握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弄清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把握住说明对象,再结合标题,起始段、结尾段进行局部解析,逐段逐层读懂文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2、通读文章,了解说明顺序。说明的内容往往直接影响着文章的结构安排和说明顺序,一般情况下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的文章,多按照空间顺序来写;说明事物的建造过程,变化发展过程等,多以时间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用途、原理、特点等事理的文章,多以逻辑为序,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往往各有不同的标志词,抓住它,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就会容易些。

3、了解说明方法,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注意答题套路。正确辨别说明方法,首先要牢记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然后要注意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清主次,审清题意,确定主要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4、细加比较、分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阅读答题时,要注意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细加比较分析作者用词的作用,体会其准确性,同时要注意一些重要语句的作用,理解一些描写性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注意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5、开放性试题,多以提建议、设计宣传标语等形式出现,这部分应该专门设计专题复习。

三、议论文阅读指导策略

1、把握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肯定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围绕中心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关系,就能分出主次,分出纲目。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的文章则是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的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把握论据:a、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等。多引用名人名言。b、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c、找出此论据是证明什么观点的。d补充论据必须符合要求,这就靠平时多积累、多练习了。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a、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更加具体、充分地证明……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证明了……论点;d、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

4、把握文章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为“三段论”,即:引论――本论――结论。也就是理清文章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提出的,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这是从内容方面分的,从形式角度来说,文章结构还可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的形式。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5

积累 赏析 背诵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著名“新语文教育”代表人,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2006年6月22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因此,平时勤于积累,重于积累 才是打开写作源泉、 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1.走向社会寻“活水”

李白游历全国名胜佳景,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生禁锢在校园,作文只能搜索枯肠。为了开拓视野,捕捉素材,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寻找“活水”。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新闻等媒体,学生耳闻目睹新人、新事、新变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走向社会,不尽活水滚滚而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

2.订阅报刊拜先生

读是写的基础。韩军老师在《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强调:“若熟诵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300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括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书籍报刊杂志,不仅能积累语汇,也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此外,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所读的优秀作文选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在阅读中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描写精彩的段落、精美词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等,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纵观古今,巴金读背《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因此,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

3.“采珠积贝”奠基础

“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和做笔记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学,可要求每个学生备一个精装日记本,分类摘抄自己所读过的精妙语句和精彩段落,日积月累,采来的“珍珠”变成了“锦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知识面,还为写作奠定了语言基础。

韩军老师强调:“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同时,韩军老师又指出:“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摘抄、积累的东西要通过诵读把它及时的“消化”掉。

消化不良或不消化,等于“完璧归赵”,没积累。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范文进行必要的作文引导,教给写作的方法。作文课上,教师可选取满分作文选中的例文,分步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和借鉴范文中的“亮点”,学习同龄人的作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赏析文中的精妙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入模”训练。

二、模仿 求同 入格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话强调了模仿在作文中的作用。模仿是训练作文能力的最基础的形式。在技巧上,模仿是学样入格;在思维上,模仿是求同思维。在教学中,提供范文、例文,能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正确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例文,使他们在学中得以启发,是提高提高他们求同入格的有效途径。无怪乎唐朝大诗人杜甫要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多读不仅能积累,而且能领悟笔法,求同学样。可见熟读范文,求同模仿对指导作文有特殊的功效。 模仿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大致分四步:

1.仿文句

这是作文的起点。先由简单的叙述句,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表达的句子;由单句到表达思想缜密,逻辑性较强的复句,坚持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定会有收益。

2.仿文笔

中学语文课本,名篇名家集锦,风格千姿百态。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饱含着人生哲理,朱自清的《春》中充满了诗情画意,鲁迅的杂文“冷嘲热讽”如投枪似匕首,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让学生从名家名笔中多仿多练,就可以避免为文淡而无味,表达无力的弊病。同时,作文课上,还可以选取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加以赏析和评议,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导仿写,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仿章法

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均让学生一一仿写,便可使作文条理清楚,层次井然,结构完整。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就让学生仿照“害怕孤独—感受孤独—战胜孤独”的思路去写《恐怖之旅》等。

4.仿立意

学生作文立意不深,不新。往往是读了作品,有意识的模仿少。有意识的让学生模仿名篇佳作的立意,是解决学生立意不新的有效途径。如仿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散文诗的意境,以一草一木的衰盛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立意。

中学生不模仿是不行的,然而,也不否认,作文的“模式”训练,从本质上看还是比较“死”的。但训练的目的是“死去活来”。

三 质疑 求异 创新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6

关键词:自然延伸;必要补充;以身作则;挖掘资源;确定目标;引领成就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但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时,还存在一些困惑。

一、指导学生阅读时存在的困惑

1.功利性

有些家长怕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辅导丛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有些家长过于急功近利,将课外阅读与提高写作能力过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机械识记写作方法、好词好句,要背诵诸如成语、谚语、名言之类可能有利于考试的内容。

2.局限性

现在课外阅读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老师推荐的经典名著学生不爱看,而老师禁止或反对的卡通反而成了学生的最爱。趣味性、故事性强的吸引人,而诗歌、散文、知识类图书却没有多少市场。学生的阅读面不广,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

二、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呢?只有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读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身作则,以情感染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注意在情感上感染学生,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才能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员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有益读物存放到班级的图书角里来,让大家一有空闲便相互传阅、仔细阅读,同时还应组织大家上学校阅览室阅览,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时间来进行阅读。俗话说:“家有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一定会有成效。

2.激发意识,挖掘资源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学生或顺手拈来就读,或为猎奇而读,甚至读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挖掘资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

推荐课外书籍应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历史故事、科普读物等。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讲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说明故事在《三国演义》第几回,再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课文上没有的情节,再推荐学生去看原著;学了《惊弓之鸟》,可以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3.尊重学生,确定目标

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兴趣,提示方法。

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在指导过程中,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写读书笔记等,并且要求学生勤于运用,及时地、不断地把阅读中的精彩片断、重要信息和切身体会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4.强化习惯,引领成就

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朗诵会、故事会、办读书小报等活动,检查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还可以把课外阅读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