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代表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徐志摩代表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1

徐志摩与才女林徽因的恋情没有终成眷属,这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大的遣憾,对于这段恋情,徐志摩的态度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最终他却没有得到,也只好认命。

林徽因,这位气质如兰的灵秀女子,她听取了家人的劝告,果断地拒绝了徐志摩,嫁给了真诚正直的梁思成,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徐志摩作为一个有妻子的人却狂热地追求林徽因,可见,他是一个浪漫多情而又见异思迁的人。虽然他后来选择和妻子张幼仪离婚想娶林徽因,但是徐志摩如此浪漫多情,难保林徽因嫁给他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幼仪。男人成家也想浪漫,而女人成家需要的却是安全感。

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得到了一生的幸福,而徐志摩娶了风流成性的陆小曼,带给他无限痛苦,最终在一次飞机失事中离开人世。

徐志摩的诗是美的,徐志摩那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名言也在一些爱情不如意的青年口中广为传诵,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也因为遗憾而成为永恒的美丽。

《梁祝》是一首柔美忧伤的小提琴曲,人们喜爱它不仅仅是因为乐曲本身,还因为那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牵动人心,因为是一场没有如愿的爱情悲剧。

朋友从南方回来送给我一把扇子,打开一看扇面是诗人陆游写给唐婉的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这首《钗头凤》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是因为陆母不喜欢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让陆游感慨万千,提笔写出《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就是这首词的来历。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2

一、古典诗词题材艺术歌曲

中国丰富的古典诗词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如从周代的《诗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到秦汉的《乐府诗》、汉代的《相和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为我国的作曲家们创作艺术歌曲提供了丰富的择选。古典诗词格调清新,韵律优美流畅,蕴意深远,具有朴素的哲学思辨之感,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作曲家选用的诗词大多采用名家名作,他们对这些诗词的再创作,使得古典诗词另具美感,是对诗词的另一种升华。

陈田鹤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热爱古典文学,曾在家乡永嘉就读私塾,自幼酷爱诗词、文学、音乐。1932年曾与好友陈庆之一起为《葱茏晨报》编辑副刊―诗刊《山雨》。他本人也在诗刊上发表诗作,1941年曾作诗《怀念曲》以思念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陈宗娥)。

陈田鹤对古诗词是十分钟爱的。他的第一首作曲就是古诗词,宋代向镐的《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第二首作品是宋代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还有古诗词作品:张继的《枫桥夜泊》、秦现的《江城子・西域杨柳弄春柔》、晏几道的《菩萨蛮・个人轻似低飞燕》等等。

陈田鹤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具有很高的水平,这和他从小对古诗词的热爱形成的深厚广博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廖辅叔先生称赞他说:“对诗词的欣赏不愧为独具只眼的”。

例1:《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1931年,陈田鹤在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第二年时,创作了他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宋代向镐的《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宋・向镐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两个,

灯尽欲眠时,

影儿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惶的我!

这首词是愁苦、寂寥的、孤独的、苦闷的。引起了陈田鹤的回忆,贴切的表达了他记忆中的童年生活。

此词以“谁伴”两字开头,突出作者在窗前等下孤独而坐,思考自己的人生,有谁与我作伴?只有我自己和影子两个相依想存,但是影子是不能长久的。灯尽后,连影儿也抛弃我了,更加衬托出自己的孤单。我很凄惶,很无奈的叹息,彷徨无助、苦闷的心情跃然词间。

当陈田鹤看到这首词后,马上就与之产生了共鸣,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9岁丧母的陈田鹤在继母的冷淡,孤独的、苦涩中渡过。他借向镐的这首词来抒发童年心灵上的创伤,反映了他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此曲旋律哀伤婉转,曲式结构工整,带变化音的西洋小调式,典型的欧洲作曲技法,风格上很相近于老师黄自的笔意。

例2:《枫桥夜泊》

1935年,陈田鹤从武汉回上海途径苏州游玩,观寒山寺景,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七绝诗,描写了江苏城外寒山寺的秋夜江边之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此诗意境幽远,秀美隽永。作者观景视物,欣赏了幽美的夜色后,在静谧的夜晚听到钟声,显得格外的突兀和落寞,升起萦绕在心头的忧愁。

此境此景引起了陈田鹤的回忆,想起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几次三番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孑然一身,工作何去何从,一家老小八口人还等着自己养活,面对着滔滔江水,跳动的星点渔火,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惆怅。此诗正应和了此时的心境。全曲共有十个小节,算是一首“袖珍”型的作品。全曲运用五声调式写就,钢琴伴奏写的简单,但很有意境:右手两小节在高音区清丽的和弦连接下开始,犹如河面上泛起的微波,向人展示客船夜泊寒山寺的画面。音乐将张继的这首七言绝句诗意表达无遗。

二、近现代诗词题材艺术歌曲

1919年“五四”,提出白话文写作,兴起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体―“自由诗”体。它讲究表达情感自由奔放,韵律不受限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既定规格。语言浅显易懂,非常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在20世纪20、30年代非常受大众欢迎,代表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郭沫若、未瀚章、郁达夫、廖辅叔等。

在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中,创作了许多“自由体”诗的作品,与多位词家合作过,其中以与徐志摩、廖辅叔等人的合作较为频繁。

陈田鹤与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Γ字┥,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笔名:南湖、诗哲、海各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留学,入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好朋友。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和、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曾游历苏、德、意、法、英、美、日、印多国。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早逝,时年34岁。

徐志摩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把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他的诗大多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的,也有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借景抒情的。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中也有选用徐志摩的诗。如:《山中》、《天神似的英雄》等。

山中

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光,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这首《山中》是徐志摩作于1931年4月1日。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当时已是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的。他去探望在香山疗养肺病的林徵因,看到昔日恋人憔悴的身影,有感而发写成此诗。

第一段借香山的夜景引出了第二段的“不知”二字,设想香山的夜、月、松引出思念。 第三段热切的愿望,希望自己是风、是月光、是松叶,能借助这些事物静静地注视着你,但不想把你的情感惊动,蕴而不渲的一缕情思表露无遗。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恋人的眷恋和呵护之情。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3

亘古 钦佩 筹资 驳回 蹒跚 凌厉 吞噬 铠甲 伫立

遗憾 玛瑙 冰碴 蹙眉 诞生 粗犷 审视 舷窗 俯瞰

警戒 舰艇 下锚 停泊 潜艇 荧屏 雀跃 军衔 浩瀚

蕴含 溃退 签订 歼灭 击溃 沧桑 框架 镶嵌 噙泪

媒体 襁褓 号啕 遗骸 氤氲 脚髁 孪生 蹴蹋 经纬

妖娆 烂漫 驿站 可汗 鞍鞯 辔头 金柝 云鬓 扑朔

饷田 岁晏 麾下 糜子 青荇 漫溯 斑斓 笙箫 烙印

澎湃 炊烟 抽穗 梳妆 狂澜 屏障 惊心动魄 呕心沥血

翩跹起舞 融为一体 问鼎苍穹 锐不可当

举世瞩目 自怨自艾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亘古:自古以来。亘,(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翩跹:形容舞姿的轻盈。

粗犷:粗率豪放。

舷窗:飞机或某些船体两侧密封的窗子。

俯瞰:俯视。瞰,从高处往下看。

雀跃:像小鸟那样跳来跳去,形容高兴的样子。

问鼎苍穹:意思是征服太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却。溃,败逃、散乱。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

莽莽:无边无际的意思。

分外妖娆:形容景色格外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文采:和下文中的“”,指的都是文学才华。词中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烂漫:色彩鲜明而美丽。词中形容盛开的样子。

零落:凋谢。

戎机: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

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强:有余。

扶将:搀扶。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刈:割。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秉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岁晏:年底。晏,晚。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人以“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翻:演奏。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之事。

招摇:炫耀,张扬。

漫溯:漫游的意思。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九曲:迂回曲折。也特指黄河。

三、掌握下列文学常识

1.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2.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3.《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4.《卜算子 咏梅》的作者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5.《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6.《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7.《破阵子》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8.《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他和丁毅等共同执笔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回延安》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9.《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新月派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10.《我的中国心》的作者是黄,香港词作家,曾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词。《我的中国心》是其代表作。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4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名篇。诗歌最大特点是抒情,因此,本人试从诵读教学入手,通过吟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人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通过反复诵读,发掘诗歌形式方面的特点,力争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和诗歌,掌握学习新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悟诗歌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形式“三美”,学会鉴赏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知人入诗:浪漫诗人的浪漫情怀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尽情地享受康河的优美风光。诗人曾满怀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故地重游的徐志摩很快就要离开康桥了,在那个美丽的黄昏,诗人独自一人在康桥漫步,欣赏着眼前的秀丽景色,记忆如潮水一样汹涌而至,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

二、吟读:读出心意

1.吟读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读,就是读的时候节奏较慢,运用延宕拖音和声音的轻重读出诗文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可播放舒曼的《梦幻曲》)

朗读提示:要注意六言句与七言句的不同,要有音节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整体上要读得轻柔舒缓,特别是最后三节诗人的情感达到,要读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形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2.畅谈感受。

明确: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温柔、婉约、伤感的,饱含着诗人离别康桥时的的无限眷恋与不舍。

三、研读:品诗论诗

形式:四人小组讨论并交流。

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积淀了诗人浓的化不开的深情。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提示: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中的情感。)

明确:

(1)第一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诗人离别康桥,也是告别过去的在康桥的一切,告别过去的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是为了不惊动校园中的一切,是为了保存在自己记忆中的旧日的一切,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回忆对话。因此,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这种记忆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不宜大声喧哗,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第二~四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效果。② 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③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有什么含义?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诗人使用了两个暗喻: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自然之景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对“梦”可以有多种理解,如家国梦、爱情梦、事业梦等等。沉醉于此情此景,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以至于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招摇”可理解为“逍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在这一节中,诗人对康河的眷恋、依恋之情逐步达到顶峰。

(3)第五~六节:诗人为何又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开?

康桥的美景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正是这沉默,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诗人的情感不仅是依恋,更是种苦闷。由此,诗人的情感达到了。

(4)第七节: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轻轻的”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的来,悄悄的去。复沓的结构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更增添了诗人淡淡的哀愁。“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洒脱的姿态。但这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和依恋。过往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不能带走哪怕仅仅一片云彩,更显示了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3.教师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

依依不舍――欢喜――依恋――眷恋――迷恋――苦闷――恋恋不舍

依恋之情达到顶点

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总体上是眷恋不舍又带着淡淡的哀伤。

五、赏读: 感受“三美”

徐志摩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配乐诵读并思考:本诗是如何体现了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

明确:

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每节押韵,运用叠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

(诗歌“三美”学生能够理解,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即可。)

六、课堂小结

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而是充盈着无处不在的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世人久久不能忘怀。让我们带着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深情,再一次诵读诗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后反思】

第一、学习现代诗,应建立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我设置了吟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诗歌,体悟情感,感受形式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情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逐步加深,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三美”。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5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明确的。比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典故介绍,朗读示范等,似乎都有一定的程式,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上都能看到,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然而教师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在教学环节上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讲授的两首诗较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特别是最基本的两个环节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产生以下一些思考。

一、作者简介的信息筛选及时机把握

在读诗品文活动中,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这个环节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究竟该出现多少信息,似乎不够考究。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现,教师读,或者学生读。总之,面目刻板,位置靠前,形式单一。然而笔者认为,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要对准学生的心锁,它应该适时出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或牵引理解,或起承转合,或总结感悟。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设计作者简介这个环节的时候,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要达成教学目标,是否一定要介绍作者;

2.作者的信息很多,究竟应选择哪些信息;

3.学生到底在何时需要这些信息,需要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

1.自主阅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诗歌的飘逸自由;

2.深读课文,体会作者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

3.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个目标,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课前必须充分预习。在布置学生预习后,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二十岁走出四川,十年仗剑游历,诗名满天下;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蒙皇帝亲自召见,三年伴君生涯,终因一身傲骨,离开宫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报国大志,一生落寞,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语调,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起来,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要讲的很多,所以,他们的准备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所以,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并将最关键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

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笔者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诗人信息过早介入,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揣摩去实现目标。《再别康桥》的音韵、意象、用词等都堪称典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除了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剩下的就只有无比的眷恋和惆怅,这一点,学生也可以自行解读(教学中得到印证)。因此,过早过细地介绍徐志摩,也许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误读,分散他们欣赏文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作者简介放到了后面,而且介绍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说了徐志摩对现代诗格律上的追求,以及他诗歌的特点,重点在于强调这首诗在节律上的典范性,以对应前面对这首诗的鉴赏,形成呼应验证的关系。

因此,诗歌教学中作者简介这个部分,既应结合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应结合这首诗本身的美学意蕴,更应考虑到孩子对这首诗的学习能达到的程度。在信息选择上,万不可求全,应和本诗的内容密切对应,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对应。过多过细地介绍作者,有时候反而对学生形成干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

二、朗读教学中的范读安排及目标诉求

朗读教学的环节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朗读既得到充分实施,又不显得为读而读,单调枯燥,通常会采取各种形式来读,如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老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等。有朗读就有指导,老师范读就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指导。然而范读这个环节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起到什么作用,有以下几种常态:

1.先入为主,奠定基调。老师不一定要读得最好,但是轻重缓急、节奏把握、情感跌宕必须正确,接下来就是对学生具体的指导,向范读规定的方向进步;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6

诗歌的特殊性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流芳百世的文学家多为写诗造诣高的人,如李白和杜甫等。这是因为诗歌极其精炼短小,还得讲究韵脚,平仄等,更重要的是还在这么多的束缚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对诗人的要求高出其他作者很多。在诗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把握“人——物(意象)——情”的基本框架,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领会诗人营造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个人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显得非常关键,找出了意象,也就找出了诗人抒发心意的潜台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们一读完这首诗,凄凉和孤寂的感觉就扑面而来,这就是意象的作用,诗中的“藤”“树”“鸦” “桥”“道”“风”“马”这些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事物,毫无主观感彩,但在作者的笔下后,这些普通事物成了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作者在这些事物前分别加了“枯”“老”“昏”“小”“古”“西”“瘦”这些修饰性词语后,这些意象就变为作者所用,带有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就成了作者要表达的主观情感载体,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大量的叠加意象,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在高一的诗歌单元中选取了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抒情方式上,依旧采取意象传达的方式。

一个好的意象,可以成就一首好诗。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不知打动了多少个人,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温婉可人的亚洲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余光中的《乡愁》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成了鉴赏这首诗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些意象,从而达到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诗歌大多不是直抒胸臆的,而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把握一些固定的意象的潜台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所穿的并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千里之外的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牵挂和思念,“线”和“衣”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这两个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的传递,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表达惆怅和乐观思想的媒介。有时,我们能看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鸟”的意象往往与男女恋情和嫁娶有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柳”和“留”谐音,所以,柳树就成了诗人们抒发离情别绪的最佳选择。还有“月亮”,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成为人们千百年来传唱的佳句。又如莲花,代表了纯洁,梅花代表了高洁人格。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多次体会,理解意象所代替的诗人情感,这对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把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把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畅通无阻了,鉴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