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1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符号学 涵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名作《春江花月夜》,一直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而作者张若虚更是个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的茫然存在于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他却仅仅凭借着这首《春江花月夜》而流芳百世。作者张若虚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结构赋予这首旧乐府诗全新的内容和意蕴。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历来被无数专家学者所研究赏析,并对其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的缠绵爱情为主题的诗篇,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全诗蕴含着极其丰富并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还有的认为《春江花月夜》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和审美心理,以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文化背景,等等。以上这些观点是对《春江花月夜》的一种误读,而恰恰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掩盖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结构意义。其实,《春江花月夜》也和其它的诗作一样,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用的是艺术符号的表现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从艺术符号的角度方面重新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就会产生并发现新的不同于任何一种观点的全新含义。

诗是用艺术符号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一般的语言符号无法准确、精辟地概括并表达人的情感。艺术符号运用一般的语言符号来创造诗的意象、结构和形式,它只是一种手段或材料。艺术符号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象征,主要是指意象和结构。这首《春江花月夜》着力于诗境的融造。全诗以“江”、“月”映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字囊括的丰富意象。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通过与春、江、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衣服凄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最让人津津乐道、反复吟唱,同时也是其中最富含哲理与意蕴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得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是江、月、人这三个意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在思考着,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紧接着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繁衍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我们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了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奔涌向前。江、月、人三个意象反复出现,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这三个意象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型,并创造了客观同构物。随着空间与时间的不断变换,江、月、人也在这不断变换中发生着变化,也许现在看到的江、月、人还是初时所见的那般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变化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般了,真的可以说是月虽似当时,但是物事人皆非啊。这江、月、人就在这世幻中经历着变与不变的重复当中。

诗的艺术符号不仅是一个一个意象、象征意义的叠加,而且是整体结构形式的象征,诗的意义最终由整体结构来决定。诗的艺术符号归根结底是在创造一种抽象的形式,而这种抽象的形式是由诗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在《春江花月夜》全诗当中,出现的所有意象只是为了形成整体诗的结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它们按着某种排列方式构成了这种内在结构,而这内在的整体结构就是诗人人生生命感受的整体造型。《春江花月夜》中反复出现的这“江、月”意象是人体验到和理解到的人生短暂,每年都在这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当中不断成长,消磨。也许还是当时的景物,但是如今看来却不一定还似当时那样亲切,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情感纠结所在。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有些物事人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似当年,但是那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物事人确实不会因为任何外界事物的改变而改变的,因为在我们心里他们还是像最初那般那么值得我们珍惜。

诗的结构形式表现着情感结构的形式抽象,而无须表现造成情感事件的具体内容,《春江花月夜》是符号的,是情感的象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创造了一种隐形的内在结构,他用春、江、花、月、夜等种种意象为诗人张若虚的情感付型,创造了许多客观同构物,并通过这些客观同构物的排列组合创造了《春江花月夜》幻化于外的整体结构。当我们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作品外部所表达出来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次要的,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让我们忽视的却是隐含在这些外在东西背后的内在结构形式。这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认真发现和研究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将这种内在的结构形式隐匿于种种背后,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人生虽短暂,每每却都在不断的变与不变的自然法则中成长、磨练,而恰恰是通过这种变与不变的时空转换才让人们不断的追求着人生的梦想和希望。虽然一些东西、一些人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换而变得物是人非,但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亘古不变。人生的变与不变是一种必然存在,只是要看我们自己如何的来看待。

江、月是《春江花月夜》中被反复拓展并不断深化的两个主题意象,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那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一种人生道路上的变与不变之情,这种变与不变的情感被造型成一种形式,当人们读到这种形式时,这种情感就被激活了。因此,《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不仅仅是张若虚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受,而是人类共同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模式。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张若虚之后,再也无人能把这一夕江月渲染的这般淋漓尽致,虽然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变幻,但是今天我们读到《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篇不朽而情感依旧,江月依旧。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第一版.

[2]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形式.保山师专学报,2008.6.

[3]康怀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1).

[4]周啸天.卓绝千古的人生咏叹曲――说《春江花月夜》.成都师专学报,1990,(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2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整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笔者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被卖去的黑奴,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整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笔者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笔者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三、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笔者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四、音乐与政治的整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3

【关键词】音乐;欣赏;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0-01

音乐课堂教学应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使他以往,音乐欣赏课一般是这样进行的:(1)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2)初听作品,感受形象。(3)分段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4)完整听赏作品,熟记音乐主题。这种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核心。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简单听赏,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因此,他们也没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有效地走进音乐,深入体验音乐。有鉴于此,本人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知识结构,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了“听、唱、看、想、动、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试图通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全过程,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1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又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2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3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4 音乐与政治的综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4

这两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的笔致均是淡雅忧伤的,如轻烟,如晓雾,如断之不绝的叹息,一个感叹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一个感叹江月长明而生命短暂。但他们亦有不同,对生命意识的开拓和对宇宙和谐的感触,他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说刘希夷是在灼灼桃花下拈花叹惋的少年,那么张若虚就是在清冷月夜里凭栏独立的哲学家。

他在《春江花月夜》里,描绘了一幅惊人美丽的图画。

这幅画从远至近,从昔至今,天上地下无所不有,以碧海、雪潮、清波、湍流、绿汀、白沙、浦、沉潭、潇湘、碣石作为背景,以青天、碧空、轻霰、淡霜、浮云、高楼、珠帘、木砧、游鱼、归雁、海雾为主要描摹对象,这些意象无不美而朦胧,让人想起莫奈和毕沙罗的印象画,恍恍惚惚,飘渺如烟,让人萌生出一点美的意识,但连这意识都是无名的,飘忽的,无法尽言其善其美,因为真正好的诗歌,其精妙之处总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这幅画面好比单反照出来的图画,光与影有着无比和谐的旋律,月色仿佛在湖面上舒展地弹着琴,大地辽阔,是它的琴身,湖水波荡,是它的琴弦,这情景柔和得如同梦境里的呓语,整个基调都是神秘而温柔的,而这诗歌上艺术的加工,又远比一个照相机的记录来得亲切,来得自然,来得引人遐思。

这首诗的思想如同整个画面,流动不尽,绵绵不绝。波德莱尔曾提出:“想象是真实的王后。”在这首诗里,尽管诗人用的许多意象都是真实可触的,但仍让人感受到虚无的美感,那天色,那明月,那花林,那水波,都如诗中的相思,尽管事物是具体的,其发端倒来自于想象。

英国诗人彭斯写:“苍白的月光在苍白的浪花后边沉落,时光同我一起消逝,啊……”布莱克写:“月亮吮吸着露水,鱼儿在浪尖上欢跃。”两人均对月亮极尽赞美,无论是苍白的月光,还是轻快的月色,在他们的笔下,都是一个至美的意象,值得当作自身的寄托或细致描摹的对象。在他们的诗歌里,月不仅仅是月,而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达,一种自我意识的认同,一种天与人之间的无声的对话。

在《春江花月夜》里,张若虚同样地触及了这种意识。

闻一多认为,《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更妇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也正基于张若虚对这种意识的表达,张若虚对生命和宇宙之间关系的把握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在此之前,人们对宇宙和自我关系的解读常常是二元对立的,他们认为,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任何生命都是瞬生瞬灭的,渺小得如一粒微尘,而唯有天地日月,亘古永恒地存在着,高绝寂绝。

人们对时间仓促短迫的感触由来已久,《仁王经》里道:“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就是说生命之刹那,而在古人的思想中,天意从来高难问,决定众生的,唯有不可解释的命运。他们唯一的抗争,就是提出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宇宙无知无识,能够体会到它的高远的,反而是在宇宙面前弱小卑微的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人必然有死生寂灭,但生命能够折射出来的大光辉,却足以令宇宙歆羡不已。

张若虚的感触恰好在人的这种自我感知上更进一步,提升到一个人与宇宙同在的层次,从他而始,生命不再与宇宙对立,而成为融化入宇宙的一份子,从此与永恒一同“永恒”下去。他将宇宙化为具象的春江花月夜,宇宙由此而诗意化,他对月的描绘,深刻地折射出他这种人与宇宙、与美同在的思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时的月还是宇宙中的月,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日出则隐,日落则升,当它从弥漫的春潮之中升起来的时候,清光流泻,精华难掩,此刻的月之美,还全然是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美,其伟大之处仅在于造物者的神奇,此刻它只是一个审美意识中的奇迹,而非美的本身。

但诗人赋予月亮极丰富的意蕴,以至于让这光芒在整个文学史上都粲然生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将月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月亮仿佛成为了时空的代言者,诗人的目光从整个春夜之月的画面延伸到漫无穷尽的时空。他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像极了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一扫刘希夷悲怆哀戚的气象,而将整个基调上升到一种壮阔之美,在诗中,月亮如此坦然地与世人万物照胆明心,它万古长明,但仍是蔼然的,亲切的,并不以自己的长明不灭而沾沾自喜。

当然我们都知道月是无意识的存在,但在这首诗里,月显然被赋予了一种意识性的蕴意,显露出了难得的温情,诗中的月播撒下漫天的清辉,万物无不沉浸在它的触抚之中,如此地高洁而亲近,月不再是高悬苍穹,无悲无喜的死物,而摇身一变成为了美的亲历人和见证者。

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曾画过一幅名为《月夜》的名画,画的基调是银灰色的,表现出月光笼罩下的夏夜独特的静谧恬静。画上有参天的菩提树,盛放的蔷薇花,睡莲洁如白雪,菖蒲绿如沉碧,整个画面寂静无声,一张寂寂长椅上,独倚着白衣少女,神色柔和,正沉浸在沉思之中,如水月光拂过她,体现出无比的温柔和宁静。

这《月夜》的静,可与《春江花月夜》的静相类比,却又有着境界上的不同。两者同是月夜,但前者止步于人类自我的意识沉醉,后者则一洗狭隘的人类意识,将整个基调上升到茫茫无尽的宇宙,将宇宙的恢弘和人的渺小相对比,从而建构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世界。

前者美而局促狭窄,后者美而清丽壮阔。

《春江花月夜》里,将画面从一个温情的月夜放大到漫无边际的永恒,人处其中,渺小如沧海一粟,不免油然而生寂寞无依之感。所以哲人们常常感慨说,人生天地间,就如那远行客一般,一切事物都不过是梦幻空花,镜花水月,何劳捕捉?那些过往今昔,在时空中飘舞着,交错着,宇宙恢弘壮阔,那种无穷无尽的苍茫,是美丽的,也是死寂的。人生而有识,却存活于无知无识的宇宙之中,有意识的生命和无意识的时空相互碰撞,于这一瞬间的交汇之中绽放出大光辉。

而那些曾在这种交汇中绽放光辉的人、事、物,融入了宇宙这一本体,终将不朽。而《春江花月夜》的不朽之处,就是将这种光辉宣之笔下,阐发得淋漓尽致,遂成绝唱。

说来可叹,有人感叹现代的科学毁了人类的想象力,此言未免夸张,但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的确越来越丧失了浪漫的精神,自《西游记》到达中国式浪漫情怀的巅峰之后,人们的想象力几乎是一个大倒退,到达了贫乏苍白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叹惋。

科学告诉我们,月亮上是荒芜苍凉的,唯有漫漫飞沙,毫无美感可言,而古时的月,于那时的人,是望舒,是广寒宫,也是碧海青天夜夜心。

当古人遥望明月的时候,神思飞扬,有着无穷的遐想,而在现代,连幼童也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桂树,更没有年复一年伐着月桂的吴刚。

科学一度想要毁灭神话,但人非机器,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精确然而苍白的人生,人有时候非常需要梦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5

从上学起到现在我背过的诗词大约有三百多首,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体现了人生中最美的景象。

《春江花月夜》是我所有背过诗中最长的一首,大约有二百七十多字,它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首诗讲的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在夜空里与大海连成一片,天和地的界线似乎并不那么明显了,只有一条线那便是天和地的界线。月光照耀着春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遥看江上,一叶渔船打着灯火从远处飘来。江水与天空成了一色,白的连沙滩上的沙子都看不见了,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挂在空中。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这是一首非常美的优秀长篇诗,是我所背过诗里创造了几项“第一”的诗,而且是我背过的诗里面唯一一首描写夜晚的江水的诗。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作者写的很美,这几项“第一”充分证明了江水的美与独特。

这首诗不光美,而且还描写了当时的天文水平。当时的唐朝人已经发现了月亮与潮水的关系。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话给了我启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范文6

《春江花月夜》是我所有背过诗中最长的一首,大约有二百七十多字,它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首诗讲的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在夜空里与大海连成一片,天和地的界线似乎并不那么明显了,只有一条线那便是天和地的界线。月光照耀着春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遥看江上,一叶渔船打着灯火从远处飘来。江水与天空成了一色,白的连沙滩上的沙子都看不见了,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挂在空中。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这是一首非常美的优秀长篇诗,是我所背过诗里创造了几项“第一”的诗,而且是我背过的诗里面唯一一首描写夜晚的江水的诗。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作者写的很美,这几项“第一”充分证明了江水的美与独特。

这首诗不光美,而且还描写了当时的天文水平。当时的唐朝人已经发现了月亮与潮水的关系。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话给了我启发。

上一篇碳族元素

下一篇数控机床控制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