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族元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族元素范文1
【关键词】民族健身操 教学 民族元素 探索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1-01
民族健身操是由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动、健身中的习惯动作编成的健身操。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及文化特点,动作和节奏有的舒缓轻柔,有的雄浑,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性格,突出了健康性、观赏性和体育性。
一、民族健身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他们的舞蹈中就有许多健身的元素,舞蹈中有体育,体育中有舞蹈。民族健身操,正是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将众多民族舞蹈的经典动作与健身需求相结合,用大众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将民族舞蹈健身动作流畅地串联起来,在美妙的乐曲和优美的舞蹈中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民族健身操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秉承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当今动感、激情的健身时尚元素,成功吸引了广大健身爱好者特别是女性朋友。恰逢当前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民族健身操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然而,民族健身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自身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缺乏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不利于其宣传和被认可;再次,民族健身操价值体系缺乏深层剖析,难以形成自身鲜明特色,不利于吸引健身爱好者与社会支持。
二、综观云南的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历程
云南省少数民族健身操培训班在几年前已经进入探索阶段,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筛选后现在已经正式进入普及阶段。此外,云南也是国内率先开设少数民族健身操培训班的地区之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近年来,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体育元素,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体质,云南省体育局组织专家对挖掘、整理、征集来的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健身操进行了研讨,并在全省民族健身操展演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等10套民族健身操为第一批推广健身操。并已制作成图文和音像资料,进行推广。
民族健身操是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健身操,它把广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让民族文化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分别以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的生产生活为蓝本,加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和部分舞蹈元素。在音乐的编排上,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尚动感的节奏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民族健身操的动作特点及文化内涵
在动作特点方面,民族建设操多数来源于原始的生产、劳作、狩猎、祭祀等过程中,动作中带有诸多原始的农耕文化及渔猎文化的烙印,动作结构一般较为简单、自然、粗圹,且一般节奏感较强,体现了民族的个性及心理。在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操”和“舞”往往难以严格区分,因此民族健身操既有“操”的动作构成,又有“舞”的表现形式,很多动作中同时孕育着“操”与“舞”的元素,彼此相互依存。
从现代体育科学的视角来看,民族健身操动作相对简单,对身体素质也没太多特殊性要求,但都符合人体生理学及身体解剖学的原理,没有危害身体的动作,原始的动作套路也比较自然,富于表达力和感染力,具有原始的形态美。
民族体育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演进发展史中承载了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反映了民族的认知水平与文明程度,对民族发展意义重大。民族健身操是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很好地诠释了民族的体育文明,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尤其对于相对落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健身操中的一个动作或许就是一种民族心情,一套组合或许就是一段凄美的动人故事,每一次的动作展现都是一种民族体验,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民族的情感与民族信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正遭受了崭新的历史考验。在这样的历史现状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能固步自封,更需要与时俱进的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民族健身操必须尽快实现“艺术”向“体育”、“舞”向“操”的转变。
四、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中的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论上来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想场所,而以民族健身操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高校校园,本身也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地处省会昆明的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就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健身操融入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改革创新,分别在以云南当地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的舞蹈基础上,编排出了一系列的民族健身操付诸于教学活动实践,广受师生好评。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崭新跨越。
民族健身操从民族舞蹈中剥离出来,批上了崭新光鲜的健身操外衣,既有操类运动的时尚和活力,又具有民族舞蹈的古朴与简洁,将“操”与“舞”的积极因素完美结合,突出表现了“健康、轻松、简单、趣味、时尚”的主题特色,在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中得以完美体现。
五、结束语
民族健身操作为群体健身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切实推广中,政府职能部门应给予更大的支持,优化民族健身操开展环境,把民族健身操推广融入文化、旅游等产业,多渠道扩大民族健身操社会影响,同时大力培养专业指导人员,为在社会群众中开展提供物力、人力、财力支持。民族健身操进入校园是民族健身操发展的基石,积极纳入学生教育发挥文化传承、活跃教学、促进健康等功能是民族健身操面临的巨大机遇。
参考文献:
[1]张朝学.试论云南少数民族健身操的现状与未来.[J].陕西教育.2011年11期
[2]艾静静.探索民族健身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价值.[J].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7期
[3]郝亚婷.试析当前在高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碳族元素范文2
关键词:民族元素;数字技术;水墨动画;视觉
随着三维动画技术迅速发展,具有民族元素的水墨动画在中国动画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它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艺术基础,把水与墨,黑与白进行完美的结合,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韵味,让观众以不同的角度体会中国水墨在三维动画应用。然而,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中,观众的审美意识已逐渐从本土民族文化向全球文化转移,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怎样完善水墨动画的民族性,在创作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 水墨动画中的民族元素
水墨动画被西方誉为“中国学派”动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中国原创水墨动画曾经风光一时,然而随着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制作工艺复杂等因素的制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墨动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美国迪士尼等国家的动画,它们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音乐与动作、剧本与生活等因素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跌到了谷底。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中国的三维动画而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水墨动画才是发展根本,它在水墨特性基础上,添加了情节和立体空间,使视觉元素得到丰富,让观众全方位受到的视觉冲力的享受。并且,三维动画与高科技数字技术相结合,使得创作三维动画时成本和周期大大的减少,促使中国传统民族水墨动画的逐渐发展起来。
对于动画设计师而言,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良好的创意构思,墨与水相结合产生的抽象、写意的效果在水墨三维动画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水墨画具有随意、豪迈的性恪,讲究以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境,融入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体现出超雅脱俗的境界,而三维水墨动画在吸收水墨画特性的同时,免去烦琐的绘画工序,减低了制作成本,同时水墨画在构图时讲究点、线、面三味一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构思,免去了构图的讲究,只体现画面的纵向感,在摄像机的角度和人物动作去体现水墨动画的意境。比如《夏》就是以古诗为题材,以水墨动画形式把寓意体现出来,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中国水墨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 水墨动画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三维水墨动画在数字技术的结合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将进酒》三维水墨动画,它以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为题材,应用Maya建模和渲染技术,把古诗以水墨的形式用动画叙述出来,加上摄像机纵向运动,构图的整体性,可以让《将进酒》在诗意表达上更上一层,从动画表现手法来说,节奏有点慢,但实际上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让小朋友学习唐诗时具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间接地传授给他们。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三维水墨动画的形式重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通过画中水物的运动描绘了北宋汴梁清明时节的繁华,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不同活动,充分把原有画中的各个故事情节调动起来,如表现纤夫拉动负荷过重的船,商队经过市集,茶楼、酒馆等伙计笑脸拉客,街道两边的空地上小商贩张开大伞等,以水墨背景为依托,把各个事件充分的调动起来,让观众直观的领略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以水墨的形式应用三维技术创作大大的缩短制作周期,提高了制作水墨动画的效率,同时解决了大量的人力资料的浪费,让各个环节充分调动起来,从建模、贴图、骨架、分层渲染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工作,利用各自的专长进行三维水墨动画的创作,这不仅给传统水墨动画进行减压,而且给观众展现出新视觉冲击力,提高了水墨动画的审美价值。
三 三维水墨动画的局限性
三维水墨动画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是中国动画史上的创新之举,展现了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具有浓韵的民族特色。然而随着“快餐文化”式的动画日益发展,使得三维水墨动画在制作周期和成本等种种原因的约束下,日渐没落。要想创造三维水墨动画新的辉煌,就要找出其原因,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3.1 水墨动画韵味性不足
传统水墨动画讲究的是“浓破淡”的融合,应用宣纸的特性,把八成干的浓墨用淡墨或清水去破,才能使水墨画产生一种神韵的效果,丰富画面的联想,以少胜多高度概括蓄意,只求意境,含蓄的表达出水墨画中高水流水、安静的自然环境,然而,在三维水墨动画中缺少的正是这一特性,由于三维软件在贴图方面只能以实体渲染出来,物体的边线不能以水墨的虚来表达,无法达到传统水墨“浓破淡”的效果,使得整部动画片缺少自然、随意的的意境,这就脱离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魅力,观众领略的只是水墨动画的表面,而非形、神、意三者同时兼备的艺术效果。
3.2 选题缺少戏剧化冲突和故事性
在水墨动画的剧本选题方面也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在题材上,着重是以抒情为主,而动画片则需要营造戏剧化的冲突,把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冲突表现的更为突出,观众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剧情的演变,然而,水墨三维动画中的人物多数是以古代为主,布料与柔体方面要求更高,这样使得三维技术含量和成本大大的提高,人物之间的冲突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欠缺强有力的视觉说服力,正是这一特性,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力不强。例如《唐诗三百首》的三维水墨动画,市场竞争力不够,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需要的是一种“快餐文化”,如三维动画《熊出没》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化冲突和成本低的因素使得市场竞争力高于三维水墨动画。对于三维水墨动画而言,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和更多投资人的资金支持,必须在剧本戏剧冲突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然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商业化的竞争下逐渐变淡,使得二者之间无法达到有效的平衡。
四 解决水墨动画多元化道路的方法
三维水墨动画日渐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传统民族艺术的融入,市场竞争力不足,限制了水墨动画的发展,所以,创新和发展水墨动画是首要。对于如何解决水墨动画的发展道路,在此提出几点意见。
4.1 寻找多元化题材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水墨动画局限于传统故事,叙事方法已抒情为主,缺少戏剧冲突,画面元素已水、山、花、树等为主,限制了题材多元化道路,故事性比较薄弱,然而动画片是以“讲故事”为主,把片中的寓意和情节直截了当的表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影视是一视而过的艺术,不能让观众在观赏动画片时去思考,应该注重动画的故事性和戏剧情节的冲突性。剧本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故事情节应该贴时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多元化题材应吸收和融入不同风格的艺术元素,突破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利用民族元素融入故事情节,增强视觉空间,利用戏剧化冲突把传统民族水墨表现出来。如美国三维动画影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在这二部影片中并不是以抒情和写意为主,只是把水墨作为空间和背景使用,突破了传统水墨在整个画面的主导作用,把故事的主角戏剧化,不同方式展现出水墨在影片中的应用,感官的刺激性加强,启发和联想的方面减弱,强调了主角的戏剧冲突性,使影片得到进一步的升化。
再如凤凰传奇的MTV《荷塘月色》在这部水墨动画中水墨只作为背景和元素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只配合MTV中的中国民族的视觉元素,融入了传统水墨的荷、水、树、山,用流行音乐和主角把民族元素串联在一起,增加了视觉的感染,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迎合商业目的,把水墨和商业进行完美的融合。
4.2 注重动画设计师的培养
动画在设计领略比其它专业要求更加高,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丰富的电影导演知识、深厚的软件应用能力等,然而中国的艺术院校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却在动画方面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因为技术难度高,也是高院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时没有进行专业性培养和重视性不足。加强多元化融合教育,注重在三维水墨动画方面的培养,重视中国水墨画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培训机构,对三维水墨动画专业人才进行深入的培育。
4.3 注重水墨动画的商业化
要想水墨动画的市场竞争力增强,除了改变原有的艺术表现,还需要把多元化元素融入到水墨动画中,调节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同时挖掘作品本身的资源。比如,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在取得巨大的票房收入的同时,注重在动画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商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而中国的动画公司,没有努力开发衍生产品市场,这一点要向美国学习。
碳族元素范文3
关键词:画意摄影;民族文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17—02
一、画意摄影的诞生
在世界摄影发展史上,有一种刻意地追求绘画效果的创作方法,那就是画意摄影。“画意摄影是指用摄影的方式表现摄影家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摄影形式。即摄影家在强调以现实世界为创作基础的同时借助摄影技术手段和各种表现技巧,试图通过‘画意式’的图像充分表现摄影家内心世界的思想观念、艺术观点和审美理想。”[1]
自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诞生以来,相对于有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而言,摄影显得有些稚嫩,在一些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受绘画的影响较大,特别是19世纪中叶的欧洲绘画的影响。画意摄影先从追求画意效果的风光摄影开始,从而到模仿情景场面绘画,逐步拉开画意摄影的序幕。
二、欧洲文化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
十七世纪,法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统治者和贵族对文艺的热爱,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提倡文艺作为夸耀自己荣誉与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爱好和兴趣。在路易十四倡导和保护下,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思潮产生和盛行起来。当时的文化艺术界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崇尚古典精神,让现实描写披上神话的外衣,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1857年,瑞典籍的英国摄影家雷兰德创造并展出了其代表作——《两种人生》。雷兰德的摄影是一种合成艺术品,将版画、戏剧、油画与摄影混合起来。这幅作品是十九世纪最引人关注的画意摄影风格的高雅艺术作品,它以戏剧性的场景传达了关于人生的说教。“他重视画面的具体情景气氛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带有强烈的寓意性和宣泄性,同时完全保持画面的结构稳定、均衡和带有明显古典意味的和谐。在排摄时,他调用十六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置摆好姿势,用了三十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六周方才成功。在这幅照片中,雷兰德构想出一个寓意性的场面:一位先哲引领两个青年走入人生之路。其中一个青年崇尚宗教,勤劳向善,具有可敬的美德。而另一位青年离开先哲就奔向享乐的世界,染上赌博、酗酒、欲等恶习,以致失去理智,危害自己走向死亡。”[2] 这幅大小为31×16英寸的摄影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上展出时,立即引起了轰动,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亲睐,被称为“最壮观的场面,最出色的照片”。女王便用高价为自己的丈夫阿巴特公爵购买了这幅照片,作为英国王室的艺术收藏珍品。雷兰德在画意摄影上的开拓之功,使他赢得了“艺术摄影之父”的荣誉。因此,雷兰德《两种人生》的故事早已经成为摄影史上传闻的佳话。然而,雷兰德的成功是有赖于他对欧洲文化,特别是“古典主义”、“宗教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并以此教育人们弃恶从善,选择人生。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幅传世佳作时,会感到这幅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假如雷兰德不了解欧洲古典主义和欧洲宗教文化,他是不会创作出《两种人生》这样传世佳作来的,更不会获得“艺术摄影之父”的美誉。这正说明了在摄影创作中民族文化应用的重要性。
三、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
画意摄影,一直是中国摄影界最为热衷的题材之一。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与西方摄影走着完全不同路线的中国摄影,尤其是被称为艺术摄影的“画意摄影”,几乎自始至终地与风光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传统浸染的结果。
自中国宋元时期以来,到明清达到鼎盛的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与书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的基本样式,也是中国人在视觉艺术思维上的独特经验资源。于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解读,并利用摄影术展现,进而使风光摄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摄影很顺利地替代了传统的笔墨纸砚。中国早期的文人摄影师在完成了对摄影形而下的理解之后,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传统绘画的精神诉求之中,这可以从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早期摄影作品中得以证实。这些文人摄影师们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中寻找摄影灵感,以山岳、云霭、孤舟、河流等为素材对象模仿水墨画的意韵,复制水墨画的结构章法,甚至在摄影作品上题词落款,所完成的效果和意象可以说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
碳族元素范文4
【关键词】动车组;振动;原因
1.振动机理
在动车组的高速运行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激扰,车辆与铁路之间,动车组的各个车辆之间必然会产生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横向和纵向的不平衡力。另外在制造工艺中,铁轨不可能绝对平直,绝对刚性,机车的车轮也不可能是理想的几何圆形。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力与制造误差,动车组在沿钢轨运行时会呈现复杂的运动规律,因此振动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2.外部条件引起的激振因素
2.1轨道接缝处形状变化
如果列车行驶在无缝线路上,由于无缝线路的轨道是整体焊接而成的,钢轨的各个部分的刚度和强度几乎一致,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列车来说,可认为平稳运行。这种情况是理想状态。而对于一般线路,通常是通过鱼尾板将两个12.5m或25m的钢轨连接起来形成。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由于接缝处形状变化引起的轮轨之间的冲击,进而使车体产生跳跃振动。
对于高速运行的列车而言,由于同一轮对的左右两车轮的冲击作用,轮对上实际所受的冲量为左右两轮的冲量之和。
2.2轨道垂向变形
一般线路中,钢制材料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在列车运行时,由于列车以及乘客的质量,使钢轨受到接触压力。轨道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轮重的作用下,产生垂向的弹性变形。基于在接缝处的钢轨的强度较中部相比较低,同时如前述轮对在接缝处的轮轨跳跃冲击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会导致两端钢轨的永久变形状态。多种因素的作用使钢轨两端的垂向弹性变形和钢轨中部变形量相比差距较大,由于下沉量的不同,轨道形成一种近似正弦曲线的形状。
2.3轨道局部不平顺
这种轨道的不平顺可以用确定的方式来描述,比如轨道上可预见的曲线以及道岔,当列车通过上述结构时,由于通过曲线时为了车辆的安全性,设置的垂向超高,以及必然存在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轨距的变化,轮轨横向的受力变化,坡度的改变等因素,均会对列车产生激振的作用;道岔是铁路轨道的主要结构,列车通过道岔来实现转线运行,但道岔内的辙叉区由于存在有害空间,使得车轮滚动迹线不连续,造成轮叉冲击。常出现横向骤变引起的轮对横移,刚度特殊性引起的纵向支承刚度跳变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由于钢轨的长时间使用,轮对与钢轨的不断接触与摩擦,导致钢轨局部会产生磨损,消耗;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钢轨下的路基会产生一定的凸起和下沉,由于季节性气温变化,钢轨出现涨缩等轨道局部不平顺,都是导致车辆振动的原因。
2.4轨道随机不平顺
一般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生产测量误差,必然会导致轨道与预期的理想标准模型存在差距,例如,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钢轨路基不均质,轨道的实际尺寸与生产标准尺寸存在偏差,这些因素都是随机发生的,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一般可以简单的分为水平不平顺,垂向不平顺、横向不平顺以及轨距不平顺四种情况。[2]
水平不平顺的情况最主要指钢轨的左右轨道的顶面不可能保持完全的水平,一般称此种误差为水平误差。
垂向不平顺是由于线路的长期使用使轨道磨损消耗以及路基的不均质等因素引起的。短距离的高低不平顺会导致轮对垂向力的突变,使车辆产生大幅度垂向振动,由于车辆的负载作用则加速了轨道道床的形变,使这种垂向不平顺进入恶性循环。长度在100~300m的高低不平顺一般是由于轨道的磨损消耗产生的。而对于更长距离的轨道不平顺,轨道枕木腐朽产生上网变形和路基下沉是主要原因。
横向不平顺指左右两导轨在轨道的延伸方向上出现弯曲不直的现象,引发原因包括初始的铺设误差和后来使用过程中轮对对钢轨挤压摩擦导致的横向变形的双向累积作用。
轨距不平顺多数是由于人为的生产误差和安装时的测量误差产生的。主要导致了轮对与钢轨的侧面摩擦,加剧了轨道擦伤,和其他的不平顺因素共同作用,成为车辆的激振因素。
3.车辆自身结构特点的激振因素
3.1车轮踏面擦伤[3]
车轮外轮廓部分成为踏面,其主要作用是便于列车的曲线通过,使轮对在滚动的过程中具有自动纠正偏离位置的能力,使踏面磨耗沿宽度方面比较均匀。
当车轮的踏面存在擦伤时,车轮在滚动的过程中,擦伤处的凹陷使轮轨产生冲击,钢轨受到一个向上的冲量作用,相反轮对受到向上的冲量作用,列车发生垂向振动。
3.2车轮质量偏心
若由于车轮的质量不均匀,车轮的质心与它的几何中心存在微小偏差,在车轮的滚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大小恒定的,指向车轮外侧的未平衡的惯性力:
F=M■?棕■■r■=■?棕■■
式中: M■=M■gr■
由此看出,车辆运行的速度越高,轮对运动角速度越大,轮轨之间的作用力越大,对车辆的激振作用越强。
3.3轮对蛇形运动
由于具有一定斜度的踏面和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引起,使轮对在滚动过程中产生横向位移且伴随着绕通过其质心的铅垂轴运动,这种耦合运动称为蛇形运动。当车辆的运行速度超过某一临界点时,会使蛇形运动加剧,振幅加大,车体出现左右摇摆,轮对与钢轨发生严重撞击,车辆发生剧烈振动,甚至会造成脱轨事故。
4.车辆振动的危害
车辆振动的过程中,使车辆自身的零件与结构由于载荷作用发生破坏,又由于轮轨的冲击作用降低了轨道的使用寿命,如果车辆的振动不加以约束,不仅会造成旅客的乘坐舒适度下降,还会使货物发生损伤,当振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性,引发车辆倾覆,脱轨等事故。
5.车辆振动的改善方式
车辆的振动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车辆振动存在危害性,我们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振动情况,保障行车安全。
在轨道方面,对于轨道的各项设计指标进行严格约束,如对于普通列车来说轨顶差不应超过4mm,轨距偏差范围限定在2mm~4mm之间,正线高低不平顺不应超过4mm,轨道方向误差正线不应超过4mm等,通常我们以轨道铺进行各项参数规定。
在车辆方面,设计车辆时尽可能减少簧下质量;对运行速度不同的车辆,应分别对其轮对偏心量进行严格约束;中央悬挂采用空气弹簧;增大轴箱及中央悬挂的横向距离;为了提过车辆的临界速度,抑制蛇形运动,应选择合理的轴箱定位刚度,设置抗蛇形减振器和横向减振器;合理选择车轮的踏面斜率等。
6.结语
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振动影响着旅客乘坐的舒适度和装运货物的完整性。对于车辆振动的研究是车辆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中国在铁路方面不断进步,为世界所瞩目,而中国的动车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远。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车辆的振动研究也会随之深入,更多地振动分析需要我们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商跃进.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
碳族元素范文5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意义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意义
(一)社会文化背景
如今,外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幼儿处于各种观念形成发展的最佳期与关键期,更容易受到强烈文化艺术的刺激影响。长此以往,民间艺术的传承,最后将被人们渐渐淡忘、所剩无几。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教育尤为重要,使幼儿通过欣赏、交流、感受、了解、体验民间艺术独有的魅力,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国学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各个阶段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个性,提升艺术审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民间艺术作为国学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幼儿教育使国学文化成为伴随其一生受用无穷的艺术和道德财富。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
(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目前幼儿国学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能缺乏方法盲目跟风,在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元素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民间艺术的元素才能逐渐渗入幼儿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对艺术创新和审美观的构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形象生动、引导欣赏
幼儿的形象思维强,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图画、新奇的物品和精彩的花纹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中。例如:
1.戏曲艺术
活动开始前拿出准备好的京剧脸谱,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随后播放京歌给幼儿欣赏。它京剧相比,京歌是含有京剧的音乐元素在内,更加现代化,易于幼儿理解。当幼儿相对熟悉京歌的曲调之后,再引导幼儿欣赏纯正的京剧,这种鲜明的对比会更加强烈,加深印象。
2.纸的艺术
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纸,从而引申讲解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简单讲解剪纸的制作方法,引起孩子们对构图、剪纸等技巧的兴趣,让幼儿视觉上感受其镂空、通透的特点,从剪出的精美图案美萌发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3.中国著名瓷器———青花瓷
主题活动“青花瓷”中,首先引导幼儿欣赏富有中国浓郁气息的瓷器———青花瓷,让幼儿了解青花瓷色调、装饰与花纹等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栩栩如生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孩子对青花瓷的喜爱,也初步了解其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三)学贵力行、知行合一
在美术教学中,丰富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民间艺术开发和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和空间,保证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有:1.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剪刀、彩笔与纸,以及启发孩子的思路,让孩子自由发挥,他可能剪出各种常见的事物。2.在京剧鉴赏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当幼儿通过京剧、京歌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后,再通过开展动手设计、绘制京剧脸谱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对京剧脸谱不同颜色、线条、花纹的特点了解不同人物脸谱的特征,并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脸谱创作中大胆地用“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进行尝试。
(四)创设环境、耳濡目染
《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开展幼儿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将经典艺术创作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例如:进区牌、家园共育、家教专刊、走廊、窗户、楼梯等。进区牌上装饰中国结,或用书法和国画技法点缀装饰;家园共育;教室走廊布置上,在窗户上贴剪纸、讲台上摆设瓷器、墙壁和走廊上张贴国画;提供美丽的范本作品、建立民间美术角等。
三、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鉴赏美的能力
幼儿审美观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构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淀过程。通过将中国元素引入幼儿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初步了解传统艺术之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民间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幼儿的手脑并用、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为适应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引导幼儿大胆创造。
碳族元素范文6
关键词:壮族文化元素;景观雕塑;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45-03
The Application of Zhuang 's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dscape Sculpture
Li Xuyu1 et al.
(1Fuzhou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35000,China)
Abstract:Guangxi Zhuang cultural elem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which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Zhuang people's culture.Through deriving,reconstruct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Zhuang culture elements,it form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sculpture.It can not onl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and can make people live in an atmosphere full of ethnic flavor.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Zhuang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also can develop the essence of Zhuang culture.
Key words:Zhuang culture element;Landscape sculpture; Explore
V西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用景观雕塑来表现壮族文化元素的丰富多彩,用雕塑来传达壮族文化的精神和魅力,这是当代景观设计中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壮族文化元素和景观雕塑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不但是在环境上的享受也更是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结合景观环境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景观环境景观特色,从而增强了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整体形象。
1 壮族文化元素在景观雕塑中运用的意义
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样、在运用时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与环境景观雕塑的结合。广西最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来源于壮乡生活环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1]。吊脚楼、五色糯米饭、酒文化、牛魂节、苗族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绣球文化、壮锦文化等融合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转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新面貌,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景观雕塑这一媒介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髓,利于后代子孙的学习和传承,而与景观雕塑的紧密配合,创造出一个与时代、与城市面貌、与人的精神视觉享受于一体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环境景观雕塑中,要注重壮族文化元素的表达形式,或简单、或繁复、或直接体现、或抽象都应把其所要传达的精神用适合的手法表现出来。
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壮族文化打造成最具广西壮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地方壮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对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应用在景观雕塑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传承壮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群众在参与传承壮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并加以创新,同时也借助景观雕塑来展示壮族优秀文化的特色,推动壮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既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又美化了当地景观的环境,为传承壮族文化、保护壮族文化和发展壮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2 壮族文化元素在景观雕塑中运用分析
2.1 壮锦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与云锦、蜀锦、宋锦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从最开始的起源到现在的闻名世界,经过时间的洗涤,历史的冲刷,从最初的简单单一到现在的图案的丰富、制作过程的繁复和技艺的精湛无不体现出一个壮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趋向于成熟,不断地体现出一个民族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甚至是成为这个世界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精华。在壮锦文化发展过程中,早先的壮族人民生活都是自给自足,壮族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在他们的壮锦图案大多数都是表现出一种祥和、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姿态,广西壮锦取材于大自然,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库也取材于大自然。
广西壮族的壮锦在广西的文化中扮演着很不可或缺的角色,壮锦图案丰富多样,或简单、或繁复,将其运用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壮锦图案的转化、引用到景观雕塑设计,用景观雕塑艺术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壮锦文化。
在景观雕塑中运用几何纹进行装饰。几何纹有:连勾云纹、雷纹、水波纹、编织纹、同心圆纹、回字纹、羽状纹、弧纹、方格纹、字纹等,而且这些装饰纹大多数与动植物图案结合,还有复合几何纹组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雕塑的特色,也体现了壮锦的装饰是一个丰富的图案库。
将壮锦丰富的图案运用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原有的图案进行转化或提取而应用到景观环境中,为景观环境增添光彩和营造一种和谐、文明、健康、舒适、充满活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环境。这不仅仅装饰了景观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
如图1,雕塑中间是一个倒过来“福”,运用壮锦的纹饰图案来装饰“福”雕塑的周围,颜色鲜艳,可设置在公园草坪上或居住区景观绿地中,体现出一股浓浓的壮锦文化。
2.2 铜鼓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2]。广西是我国著名的“铜鼓之乡”,它是广西壮族及其先民集冶金、铸造技术、美术雕刻、音乐文化于一体,精心铸造的一种礼乐器。将铜鼓文化运用到景观雕塑中,不仅仅丰富景观环境,而且在景观雕塑的种类上也有所提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个时代所必然的结果。
如图2,纹饰繁复的铜鼓与打鼓者之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铜鼓的稳重和打鼓者的动感,动与静的结合,一动一静,以动致静,铜鼓的精细与人物的符号化,体现出了壮族文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过程,也体现出了铜鼓文化的博大精深。、
2.3 绣球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与壮锦、铜鼓一样,绣球也是广西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壮族文化元素之一。绣球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壮族文化中绣球文化是壮族文化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绣球是球形的,有绣花、有图案、有流苏、色泽鲜艳等[3],绣球上的图案生动形象。壮族绣球制作过程复杂,颜色鲜艳、结构独特、图案丰富多彩,绣球12瓣的构型,表征1年12个月的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反映出壮族人民的勤劳、淳朴、善良、好客的品质。广西绣球图案丰富、颜色艳丽,在景观雕塑的纹案中运用花鸟图案、蛙图腾、稻作农耕图等,体现壮族民间和对动植物崇拜。将其运用到景观雕塑中,不仅丰富景观雕塑的形式多样,还可美化景观环境,这在一个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体现出的是一种悠然、淳朴、相忘于江湖的一种情怀,而壮族的刺绣纹饰,都是来源于生活,他们习惯把美好的事物记录在绣球上,通过刺绣来突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图3中,把扇形作为一个雕塑造型,扇形的周围雕刻简单的纹案,中间雕刻着和壮族的图腾信仰--神鸟雕刻在雕塑上,体现出了刺绣文化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2.4 壮族舞蹈元素在景观雕塑中的体现 壮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是通过一代代的壮族子孙不断地传承,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纯朴、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早先的壮族舞蹈是通过模仿其劳动动作,而在壮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人民不断地去完善本身的民族舞蹈,使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的文化舞蹈。在景观雕塑中,用壮族舞蹈的精髓进行展现,其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同时还是这个民族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图4,丰富的人物表情,悦耳动听的乐器声,配上无声的肢体语言,一人跪坐在地上,把二胡放在一边,所传达出的是他的胡没有地方拉得好,所以他虚心地向比他拉得好的人学习;右边的人弓着腰微微蹲下手拿二胡尽情的拉犹如一匹脱僵的野马尽情地奔腾着、咆哮着;一人跨坐在上面,身体微微往前倾,双腿自然地扣住他同伴的大腿,这样的组合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纯朴、乐观、积极向上的舞蹈精神,它把壮族人民的精神通过舞蹈来演绎得淋漓尽致,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壮族青年男女喜欢通过歌声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隔岸对歌、面对面对歌、或隔着门帘对歌,他们习惯用歌声来征服对方。如图5,互相中意的一对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来吸引对方,男青年的自信与从容,女青年的羞涩和欲拒还迎都体现出了壮族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用景观雕塑来承载壮族元素,从而能更好地体现壮族文化。圆的中间镂空,目的是漏景,使壮族景观雕塑与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观效果(图5)。
2.5 壮族花山壁画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 “知识之门”的灵感来自壮族特色花山壁画中的“小人”提炼而来,框架是书本的形。壮族文化元素的练兵习武,犹如狂舞欢歌犹如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知识的满足与憧憬。其寓意又为:学子们进入知识之门满腔热火的同时又能跨越知识之门去领略更多不一样的风景,知识之门雕塑可用于校园内教学区景观雕塑。见图6。
“动与静”的景观雕塑也是从花山壁画提炼而来,正面的“小人”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姿态。侧面“小人”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动与静”景观雕塑可用于校园体育馆或跑道、球场等运动场所(图7)。
3 结语
在广西壮族的优秀文化中,壮族文化元素以各式各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在景观雕塑设计中,具有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识,同时也巧妙地继承和弘扬了壮族文化,并且以全新的审美形式融合到景观环境的公共空间中,具有时代意义,这也使景观雕塑的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丰富了景观空间设计的内容。通过对壮族文化元素的重构和转化而应用在景观雕塑中,在景观中诠释壮族文化的精髓,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万娟.广西壮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应用手法研究 [J].湖北农业科学,2013,8(52):1872-1879.
[2]石丽琳.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