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族元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族元素范文1
【关键词】民族健身操 教学 民族元素 探索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1-01
民族健身操是由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动、健身中的习惯动作编成的健身操。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及文化特点,动作和节奏有的舒缓轻柔,有的雄浑,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性格,突出了健康性、观赏性和体育性。
一、民族健身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他们的舞蹈中就有许多健身的元素,舞蹈中有体育,体育中有舞蹈。民族健身操,正是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将众多民族舞蹈的经典动作与健身需求相结合,用大众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将民族舞蹈健身动作流畅地串联起来,在美妙的乐曲和优美的舞蹈中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民族健身操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秉承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当今动感、激情的健身时尚元素,成功吸引了广大健身爱好者特别是女性朋友。恰逢当前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民族健身操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然而,民族健身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自身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缺乏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不利于其宣传和被认可;再次,民族健身操价值体系缺乏深层剖析,难以形成自身鲜明特色,不利于吸引健身爱好者与社会支持。
二、综观云南的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历程
云南省少数民族健身操培训班在几年前已经进入探索阶段,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筛选后现在已经正式进入普及阶段。此外,云南也是国内率先开设少数民族健身操培训班的地区之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近年来,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体育元素,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体质,云南省体育局组织专家对挖掘、整理、征集来的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健身操进行了研讨,并在全省民族健身操展演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等10套民族健身操为第一批推广健身操。并已制作成图文和音像资料,进行推广。
民族健身操是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健身操,它把广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让民族文化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分别以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的生产生活为蓝本,加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和部分舞蹈元素。在音乐的编排上,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尚动感的节奏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民族健身操的动作特点及文化内涵
在动作特点方面,民族建设操多数来源于原始的生产、劳作、狩猎、祭祀等过程中,动作中带有诸多原始的农耕文化及渔猎文化的烙印,动作结构一般较为简单、自然、粗圹,且一般节奏感较强,体现了民族的个性及心理。在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操”和“舞”往往难以严格区分,因此民族健身操既有“操”的动作构成,又有“舞”的表现形式,很多动作中同时孕育着“操”与“舞”的元素,彼此相互依存。
从现代体育科学的视角来看,民族健身操动作相对简单,对身体素质也没太多特殊性要求,但都符合人体生理学及身体解剖学的原理,没有危害身体的动作,原始的动作套路也比较自然,富于表达力和感染力,具有原始的形态美。
民族体育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演进发展史中承载了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反映了民族的认知水平与文明程度,对民族发展意义重大。民族健身操是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很好地诠释了民族的体育文明,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尤其对于相对落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健身操中的一个动作或许就是一种民族心情,一套组合或许就是一段凄美的动人故事,每一次的动作展现都是一种民族体验,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民族的情感与民族信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正遭受了崭新的历史考验。在这样的历史现状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能固步自封,更需要与时俱进的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民族健身操必须尽快实现“艺术”向“体育”、“舞”向“操”的转变。
四、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中的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论上来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想场所,而以民族健身操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高校校园,本身也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地处省会昆明的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就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健身操融入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改革创新,分别在以云南当地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的舞蹈基础上,编排出了一系列的民族健身操付诸于教学活动实践,广受师生好评。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崭新跨越。
民族健身操从民族舞蹈中剥离出来,批上了崭新光鲜的健身操外衣,既有操类运动的时尚和活力,又具有民族舞蹈的古朴与简洁,将“操”与“舞”的积极因素完美结合,突出表现了“健康、轻松、简单、趣味、时尚”的主题特色,在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中得以完美体现。
五、结束语
民族健身操作为群体健身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切实推广中,政府职能部门应给予更大的支持,优化民族健身操开展环境,把民族健身操推广融入文化、旅游等产业,多渠道扩大民族健身操社会影响,同时大力培养专业指导人员,为在社会群众中开展提供物力、人力、财力支持。民族健身操进入校园是民族健身操发展的基石,积极纳入学生教育发挥文化传承、活跃教学、促进健康等功能是民族健身操面临的巨大机遇。
参考文献:
[1]张朝学.试论云南少数民族健身操的现状与未来.[J].陕西教育.2011年11期
[2]艾静静.探索民族健身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价值.[J].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7期
[3]郝亚婷.试析当前在高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碳族元素范文2
关键词:民族元素;数字技术;水墨动画;视觉
随着三维动画技术迅速发展,具有民族元素的水墨动画在中国动画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它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艺术基础,把水与墨,黑与白进行完美的结合,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韵味,让观众以不同的角度体会中国水墨在三维动画应用。然而,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中,观众的审美意识已逐渐从本土民族文化向全球文化转移,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怎样完善水墨动画的民族性,在创作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 水墨动画中的民族元素
水墨动画被西方誉为“中国学派”动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中国原创水墨动画曾经风光一时,然而随着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制作工艺复杂等因素的制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墨动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美国迪士尼等国家的动画,它们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音乐与动作、剧本与生活等因素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跌到了谷底。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中国的三维动画而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水墨动画才是发展根本,它在水墨特性基础上,添加了情节和立体空间,使视觉元素得到丰富,让观众全方位受到的视觉冲力的享受。并且,三维动画与高科技数字技术相结合,使得创作三维动画时成本和周期大大的减少,促使中国传统民族水墨动画的逐渐发展起来。
对于动画设计师而言,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良好的创意构思,墨与水相结合产生的抽象、写意的效果在水墨三维动画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水墨画具有随意、豪迈的性恪,讲究以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境,融入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体现出超雅脱俗的境界,而三维水墨动画在吸收水墨画特性的同时,免去烦琐的绘画工序,减低了制作成本,同时水墨画在构图时讲究点、线、面三味一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构思,免去了构图的讲究,只体现画面的纵向感,在摄像机的角度和人物动作去体现水墨动画的意境。比如《夏》就是以古诗为题材,以水墨动画形式把寓意体现出来,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中国水墨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 水墨动画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三维水墨动画在数字技术的结合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将进酒》三维水墨动画,它以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为题材,应用Maya建模和渲染技术,把古诗以水墨的形式用动画叙述出来,加上摄像机纵向运动,构图的整体性,可以让《将进酒》在诗意表达上更上一层,从动画表现手法来说,节奏有点慢,但实际上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让小朋友学习唐诗时具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间接地传授给他们。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三维水墨动画的形式重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通过画中水物的运动描绘了北宋汴梁清明时节的繁华,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不同活动,充分把原有画中的各个故事情节调动起来,如表现纤夫拉动负荷过重的船,商队经过市集,茶楼、酒馆等伙计笑脸拉客,街道两边的空地上小商贩张开大伞等,以水墨背景为依托,把各个事件充分的调动起来,让观众直观的领略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以水墨的形式应用三维技术创作大大的缩短制作周期,提高了制作水墨动画的效率,同时解决了大量的人力资料的浪费,让各个环节充分调动起来,从建模、贴图、骨架、分层渲染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工作,利用各自的专长进行三维水墨动画的创作,这不仅给传统水墨动画进行减压,而且给观众展现出新视觉冲击力,提高了水墨动画的审美价值。
三 三维水墨动画的局限性
三维水墨动画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是中国动画史上的创新之举,展现了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具有浓韵的民族特色。然而随着“快餐文化”式的动画日益发展,使得三维水墨动画在制作周期和成本等种种原因的约束下,日渐没落。要想创造三维水墨动画新的辉煌,就要找出其原因,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3.1 水墨动画韵味性不足
传统水墨动画讲究的是“浓破淡”的融合,应用宣纸的特性,把八成干的浓墨用淡墨或清水去破,才能使水墨画产生一种神韵的效果,丰富画面的联想,以少胜多高度概括蓄意,只求意境,含蓄的表达出水墨画中高水流水、安静的自然环境,然而,在三维水墨动画中缺少的正是这一特性,由于三维软件在贴图方面只能以实体渲染出来,物体的边线不能以水墨的虚来表达,无法达到传统水墨“浓破淡”的效果,使得整部动画片缺少自然、随意的的意境,这就脱离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魅力,观众领略的只是水墨动画的表面,而非形、神、意三者同时兼备的艺术效果。
3.2 选题缺少戏剧化冲突和故事性
在水墨动画的剧本选题方面也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在题材上,着重是以抒情为主,而动画片则需要营造戏剧化的冲突,把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冲突表现的更为突出,观众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剧情的演变,然而,水墨三维动画中的人物多数是以古代为主,布料与柔体方面要求更高,这样使得三维技术含量和成本大大的提高,人物之间的冲突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欠缺强有力的视觉说服力,正是这一特性,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力不强。例如《唐诗三百首》的三维水墨动画,市场竞争力不够,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需要的是一种“快餐文化”,如三维动画《熊出没》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化冲突和成本低的因素使得市场竞争力高于三维水墨动画。对于三维水墨动画而言,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和更多投资人的资金支持,必须在剧本戏剧冲突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然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商业化的竞争下逐渐变淡,使得二者之间无法达到有效的平衡。
四 解决水墨动画多元化道路的方法
三维水墨动画日渐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传统民族艺术的融入,市场竞争力不足,限制了水墨动画的发展,所以,创新和发展水墨动画是首要。对于如何解决水墨动画的发展道路,在此提出几点意见。
4.1 寻找多元化题材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水墨动画局限于传统故事,叙事方法已抒情为主,缺少戏剧冲突,画面元素已水、山、花、树等为主,限制了题材多元化道路,故事性比较薄弱,然而动画片是以“讲故事”为主,把片中的寓意和情节直截了当的表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影视是一视而过的艺术,不能让观众在观赏动画片时去思考,应该注重动画的故事性和戏剧情节的冲突性。剧本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故事情节应该贴时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多元化题材应吸收和融入不同风格的艺术元素,突破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利用民族元素融入故事情节,增强视觉空间,利用戏剧化冲突把传统民族水墨表现出来。如美国三维动画影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在这二部影片中并不是以抒情和写意为主,只是把水墨作为空间和背景使用,突破了传统水墨在整个画面的主导作用,把故事的主角戏剧化,不同方式展现出水墨在影片中的应用,感官的刺激性加强,启发和联想的方面减弱,强调了主角的戏剧冲突性,使影片得到进一步的升化。
再如凤凰传奇的MTV《荷塘月色》在这部水墨动画中水墨只作为背景和元素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只配合MTV中的中国民族的视觉元素,融入了传统水墨的荷、水、树、山,用流行音乐和主角把民族元素串联在一起,增加了视觉的感染,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迎合商业目的,把水墨和商业进行完美的融合。
4.2 注重动画设计师的培养
动画在设计领略比其它专业要求更加高,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丰富的电影导演知识、深厚的软件应用能力等,然而中国的艺术院校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却在动画方面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因为技术难度高,也是高院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时没有进行专业性培养和重视性不足。加强多元化融合教育,注重在三维水墨动画方面的培养,重视中国水墨画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培训机构,对三维水墨动画专业人才进行深入的培育。
4.3 注重水墨动画的商业化
要想水墨动画的市场竞争力增强,除了改变原有的艺术表现,还需要把多元化元素融入到水墨动画中,调节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同时挖掘作品本身的资源。比如,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在取得巨大的票房收入的同时,注重在动画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商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而中国的动画公司,没有努力开发衍生产品市场,这一点要向美国学习。
碳族元素范文3
关键词:画意摄影;民族文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17—02
一、画意摄影的诞生
在世界摄影发展史上,有一种刻意地追求绘画效果的创作方法,那就是画意摄影。“画意摄影是指用摄影的方式表现摄影家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摄影形式。即摄影家在强调以现实世界为创作基础的同时借助摄影技术手段和各种表现技巧,试图通过‘画意式’的图像充分表现摄影家内心世界的思想观念、艺术观点和审美理想。”[1]
自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诞生以来,相对于有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而言,摄影显得有些稚嫩,在一些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受绘画的影响较大,特别是19世纪中叶的欧洲绘画的影响。画意摄影先从追求画意效果的风光摄影开始,从而到模仿情景场面绘画,逐步拉开画意摄影的序幕。
二、欧洲文化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
十七世纪,法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统治者和贵族对文艺的热爱,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提倡文艺作为夸耀自己荣誉与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爱好和兴趣。在路易十四倡导和保护下,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思潮产生和盛行起来。当时的文化艺术界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崇尚古典精神,让现实描写披上神话的外衣,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1857年,瑞典籍的英国摄影家雷兰德创造并展出了其代表作——《两种人生》。雷兰德的摄影是一种合成艺术品,将版画、戏剧、油画与摄影混合起来。这幅作品是十九世纪最引人关注的画意摄影风格的高雅艺术作品,它以戏剧性的场景传达了关于人生的说教。“他重视画面的具体情景气氛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带有强烈的寓意性和宣泄性,同时完全保持画面的结构稳定、均衡和带有明显古典意味的和谐。在排摄时,他调用十六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置摆好姿势,用了三十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六周方才成功。在这幅照片中,雷兰德构想出一个寓意性的场面:一位先哲引领两个青年走入人生之路。其中一个青年崇尚宗教,勤劳向善,具有可敬的美德。而另一位青年离开先哲就奔向享乐的世界,染上赌博、酗酒、欲等恶习,以致失去理智,危害自己走向死亡。”[2] 这幅大小为31×16英寸的摄影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上展出时,立即引起了轰动,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亲睐,被称为“最壮观的场面,最出色的照片”。女王便用高价为自己的丈夫阿巴特公爵购买了这幅照片,作为英国王室的艺术收藏珍品。雷兰德在画意摄影上的开拓之功,使他赢得了“艺术摄影之父”的荣誉。因此,雷兰德《两种人生》的故事早已经成为摄影史上传闻的佳话。然而,雷兰德的成功是有赖于他对欧洲文化,特别是“古典主义”、“宗教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并以此教育人们弃恶从善,选择人生。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幅传世佳作时,会感到这幅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假如雷兰德不了解欧洲古典主义和欧洲宗教文化,他是不会创作出《两种人生》这样传世佳作来的,更不会获得“艺术摄影之父”的美誉。这正说明了在摄影创作中民族文化应用的重要性。
三、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
画意摄影,一直是中国摄影界最为热衷的题材之一。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与西方摄影走着完全不同路线的中国摄影,尤其是被称为艺术摄影的“画意摄影”,几乎自始至终地与风光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传统浸染的结果。
自中国宋元时期以来,到明清达到鼎盛的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与书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的基本样式,也是中国人在视觉艺术思维上的独特经验资源。于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解读,并利用摄影术展现,进而使风光摄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摄影很顺利地替代了传统的笔墨纸砚。中国早期的文人摄影师在完成了对摄影形而下的理解之后,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传统绘画的精神诉求之中,这可以从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早期摄影作品中得以证实。这些文人摄影师们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中寻找摄影灵感,以山岳、云霭、孤舟、河流等为素材对象模仿水墨画的意韵,复制水墨画的结构章法,甚至在摄影作品上题词落款,所完成的效果和意象可以说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
碳族元素范文4
海南的苗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民俗旅游开发产业链单一,精品项目缺乏
目前整个海南岛突显海南苗族民俗文化相关的景区只有三亚槟榔谷景区和三亚千古情景区。虽然有的民族地区有进行一些与民俗相关的旅游开发,但规模小、环境差、景点杂乱、缺乏市场意识、旅游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既不能对海南苗族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不具备旅游吸引力。据统计2014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4060.2万人次,增长10.6%;接待一日游游客728.9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总收入506.5亿元,增长13.2%。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人数,海南苗族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进程完全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如果发展好民俗旅游这一板块,那么将会为海南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精品项目缺乏的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商的开发形式过于单一且多数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像槟榔谷、千古情等景区虽然突显出民族民俗文化,但游客在景区内部也主要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游览,并没有亲身体验、尝试和学习海南苗族传统的蜡染、刺绣、舞蹈等传统民俗技艺的机会,更对其中的真正内涵不甚了解。其实海南苗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情和文化,但纵观整个海南岛的民俗旅游市场,优势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各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1]。从现今的开发程度来看,与海南苗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是精品项目的缺乏,海南苗族民俗旅游开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经济基础较差,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这里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但是比起海南沿海地区任然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苗族民族地区拥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俗旅游的相关开发,势必能成为海南岛民俗文化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海南苗族民族地区开发民俗旅游景区,还能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对五指山苗族村寨的村民进行访谈时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民俗景区的开发持支持态度。但是交通条件问题,直接降低了旅游者的可进入性,落后的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南省经济相对落后,虽然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几年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设立特区之前海南省长期孤悬祖国的最南端,经济基础较差,与祖国许多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南省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相应制约,政府对民族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的投入等,都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民俗旅游未获得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不怕巷子深”曾被用于形容好的东西即使处于位置偏僻的角落,还是会有人知道它,可如今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利用各种手段把“酒”给推销出去,那么再好的“酒”也会无人问津。目前政府以宣传和推介自然风景为主,并引导旅游开发商开发自然风景。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旅游开发的天平自然会向自然景观倾斜。
究其原因,是因为海南岛自然资源太过优越。海南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足的日照时长,人们一提到海南岛,首先想到的是:阳光、沙滩、大海和椰林,而不是海南岛的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是游客来海南岛旅游的主要驱动力,民俗文化资源的光芒往往被掩盖。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政府和旅游开发商自然在长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将重心偏向自然风景的宣传和开发。
四、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储备缺乏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传统文化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和侵蚀,主流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引入,使得民族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化,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以及被完全汉化。海南苗族各项传统民俗如蜡染、刺绣、民歌等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笔者在五指山苗寨走访发现,苗寨里会做传统苗寨服装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少了,并且掌握技术的大多数是村寨里的老人,苗寨服饰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始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此外,相关的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也是严重短缺,一个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如果没有一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那么何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旅游人才储备缺乏主要是因为海南省教育相对落后。海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全海南办学质量最高的大学,但是在2014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高校排行榜中,海南大学仅名列第89位,可见,海南省高校办学规模和发展与其他省市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海南省发展民俗旅游更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受到高校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制约,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牵制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海南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也与其他省市差距不小,中小学教育为人们塑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氛围,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都与中小学教育息息相关,而社会氛围、整体素质等因素是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及民俗旅游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2]。
五、旅游企业对经济过度追求,民俗景区商业化严重
碳族元素范文5
关键词:民族舞;现代舞;融入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生活方式,因此,各个民族的舞蹈各有特色,要让民族舞既保留自身特色,同时又跟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不断创新民族舞的来增加其吸引力。如何让民族舞不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使民族舞有时代感?需要我们在编排与教学民族舞蹈的过程中融入现代舞蹈的元素,在传统民族舞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创新,以赋予民族舞时代特征,不脱离当下大众的生活状态,能更好地被大众接受与认可。
1 民族舞与现代舞的差异
民族舞是劳动人民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通过肢体不断探索和发掘产生的舞蹈形式,也是将当地的民俗民风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在创作过程中会结合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文化,因此民族舞受众广泛。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可以说,每一种民族的舞蹈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民族舞与现代舞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民族舞主要是用艺术的手法,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甚至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的崇敬。随着潮流的不断变化,大众对民族舞的表演形式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要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这就要求舞者不断探索传统民族舞,融入新的元素,使得民族舞表演产生新的亮点。
现代舞是从西方国家开始出现而慢慢发展至今,它的产生并非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是对当时古典芭蕾舞的反抗。古典芭蕾舞追求技巧与高难度的动作,而现代舞的出现恰好符合了自然运动法则。它强调了情感与舞蹈动作的融合与共存,现代舞将许多的著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由此可见,现代舞并不是像民族舞那样,受到民间风俗文化与地域的深刻影响,它追求的是一种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因此,在现代舞的创作过程中,并不以高难度动作与美作为衡量舞蹈的唯一标准,而动作的自然、流畅与舞者的情感是现代舞带给观众的主要视觉享受。
2 民族舞教学融入现代舞元素的必要性
虽然现代舞作为一个外来舞种,其艺术表达也没有以我国的民俗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做基础。但它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与追求。因此,不论在艺术表达形式上还是动作技巧上,都受到观众的喜爱认可,自身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而对于发展缓慢的民族舞来说,融入现代舞的舞蹈元素,无疑可以推动其发展,因此,民族舞应该打破局限,积极融合其他舞种的可用元素,让民族舞得到更好的发展。
民族舞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向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各个民族的人的生活日常和追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民族舞本身也可以根据潮流进行适当的调整,虽然如今的民族舞已经在题材、内容上有了许多的创新,但是如何让民族舞更具有时代感,表达出当下劳动人民的心声呢?我们可以加入更多创新的元素。现代舞有超凡的肢体表达,丰富的舞台调度以及顽强的舞蹈生命特征,这些精华都是民族舞在现阶段可以吸取的经验,吸收适合自己的元素,不照搬现代舞的动作,将民族舞的特殊性与现代舞的时代感相互融合,将民族的舞蹈与现代的舞蹈更好地融合发展,这是民族舞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民族舞一系列的调整与创新,能给观众带来更享受的视觉盛宴。
3 将现代舞元素融入民族舞教学
3.1 将民族舞元素与现代舞元素融合
目前的阶段,民族舞与现代舞融合在一起进行表演大获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杨丽萍的《月光》与《绿色》,就是完美地结合了现代舞与孔雀舞动作,每一场演出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奠定了杨丽萍在民族舞方面的不凡地位。由此可见,将现代舞元素融入民族舞中这样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接受与认可。再看《邵多丽》这个著名的傣族舞蹈,民族舞《邵多丽》在传统表演过程中有不断重复的三道弯动作,然而结合了现代舞蹈元素后,情节设计成了在绵绵的细雨里三位多姿的少女手拿翠竹与红花,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观众通过唯美的舞台灯光背景,注视着舞者优美的姿态,画面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除了舞蹈形式让观众着迷,还有表演时的背景音乐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使其能更加烘托气氛,让表演内容更加生动。让现代舞元素融入民族舞中,加快了民族舞走向世界的步伐。
3.2 在民族舞的技巧上运用现代舞元素
不同的舞蹈,都有属于自己的舞蹈技巧,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舞蹈技巧编排舞蹈就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现代舞的舞蹈动作看重轻重、快慢、疏密、张弛的转变,通过不断变化动作的幅度、力度来传递给观众不同的情绪,让观众体会到表演者的内心情绪就达到了表演的目的,整个表演便有了情绪与生命。现代舞为了给观众传递情绪,不断地变换舞蹈动作与节奏来达到演出。另一方面,民族舞在表演过程中,往往以突出地方特色为首要目的,对于舞蹈动作、技巧相较于现代舞而言确实略显单薄。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动作伸展、豪迈、含蓄、舒缓,如融入地方民俗民风的筷子舞、角斗舞、安代等。中央民族大学曾表演过《彩虹》,融合了蒙古舞动作与现代舞,张弛有度的动作,紧张有序的节奏,温润而激烈的情绪惊艳了观众。因此,在民族舞的教学与编排中,有意识地融入现代元素,能够将民族舞表达得更精彩、更生动。
3.3 对民族舞的传承与创新
想要在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对民族舞的传承与创新,就得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首先,要扎实地学习传统的民族舞技巧与理论,让学生感受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这样可让学生保留民族舞的精髓,这是传承民族舞蹈的先决条件。然后,让学生去接触已经融入现代舞元素的民族舞蹈,使学生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体会现代民族舞的魅力,让学生在参与排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现代民族舞的了解。这样一来,使民族舞的传承和现代民族舞的学习创新有了最佳的融合点。由此可以看出,在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并不会一味地要求学生接受民族舞的全部,而是在这基础上将民族舞与现代舞的元素结合进行教学,使富有时代感的民族舞在新一代身上传承。
4 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任何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独立存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与艺术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难以割舍的联系。想要更好的发展民族舞,除了完善自身,还需要不断地吸收与发掘其他舞种的优势。在民族舞蹈中融入现代舞元素,是势不可挡的演变趋势,这能让民族舞在保留自身特色与魅力的前提下,在众多争奇斗艳的舞种和表演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曹诚渊.中国现代舞钩沉[J].舞蹈,2015(02).
[2] 王静.传统与现代的撞击――探讨现代舞与民族舞[J].音乐大观,2012(04).
碳族元素范文6
关键词:壮族文化元素;景观雕塑;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45-03
The Application of Zhuang 's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dscape Sculpture
Li Xuyu1 et al.
(1Fuzhou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35000,China)
Abstract:Guangxi Zhuang cultural elem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which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Zhuang people's culture.Through deriving,reconstruct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Zhuang culture elements,it form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sculpture.It can not onl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and can make people live in an atmosphere full of ethnic flavor.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Zhuang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also can develop the essence of Zhuang culture.
Key words:Zhuang culture element;Landscape sculpture; Explore
V西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用景观雕塑来表现壮族文化元素的丰富多彩,用雕塑来传达壮族文化的精神和魅力,这是当代景观设计中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壮族文化元素和景观雕塑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不但是在环境上的享受也更是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结合景观环境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景观环境景观特色,从而增强了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整体形象。
1 壮族文化元素在景观雕塑中运用的意义
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样、在运用时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与环境景观雕塑的结合。广西最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来源于壮乡生活环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1]。吊脚楼、五色糯米饭、酒文化、牛魂节、苗族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绣球文化、壮锦文化等融合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转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新面貌,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景观雕塑这一媒介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髓,利于后代子孙的学习和传承,而与景观雕塑的紧密配合,创造出一个与时代、与城市面貌、与人的精神视觉享受于一体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环境景观雕塑中,要注重壮族文化元素的表达形式,或简单、或繁复、或直接体现、或抽象都应把其所要传达的精神用适合的手法表现出来。
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壮族文化打造成最具广西壮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地方壮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对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应用在景观雕塑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传承壮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群众在参与传承壮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并加以创新,同时也借助景观雕塑来展示壮族优秀文化的特色,推动壮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既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又美化了当地景观的环境,为传承壮族文化、保护壮族文化和发展壮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2 壮族文化元素在景观雕塑中运用分析
2.1 壮锦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与云锦、蜀锦、宋锦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从最开始的起源到现在的闻名世界,经过时间的洗涤,历史的冲刷,从最初的简单单一到现在的图案的丰富、制作过程的繁复和技艺的精湛无不体现出一个壮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趋向于成熟,不断地体现出一个民族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甚至是成为这个世界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精华。在壮锦文化发展过程中,早先的壮族人民生活都是自给自足,壮族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在他们的壮锦图案大多数都是表现出一种祥和、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姿态,广西壮锦取材于大自然,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库也取材于大自然。
广西壮族的壮锦在广西的文化中扮演着很不可或缺的角色,壮锦图案丰富多样,或简单、或繁复,将其运用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壮锦图案的转化、引用到景观雕塑设计,用景观雕塑艺术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壮锦文化。
在景观雕塑中运用几何纹进行装饰。几何纹有:连勾云纹、雷纹、水波纹、编织纹、同心圆纹、回字纹、羽状纹、弧纹、方格纹、字纹等,而且这些装饰纹大多数与动植物图案结合,还有复合几何纹组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雕塑的特色,也体现了壮锦的装饰是一个丰富的图案库。
将壮锦丰富的图案运用到景观雕塑中,通过对原有的图案进行转化或提取而应用到景观环境中,为景观环境增添光彩和营造一种和谐、文明、健康、舒适、充满活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环境。这不仅仅装饰了景观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
如图1,雕塑中间是一个倒过来“福”,运用壮锦的纹饰图案来装饰“福”雕塑的周围,颜色鲜艳,可设置在公园草坪上或居住区景观绿地中,体现出一股浓浓的壮锦文化。
2.2 铜鼓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2]。广西是我国著名的“铜鼓之乡”,它是广西壮族及其先民集冶金、铸造技术、美术雕刻、音乐文化于一体,精心铸造的一种礼乐器。将铜鼓文化运用到景观雕塑中,不仅仅丰富景观环境,而且在景观雕塑的种类上也有所提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个时代所必然的结果。
如图2,纹饰繁复的铜鼓与打鼓者之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铜鼓的稳重和打鼓者的动感,动与静的结合,一动一静,以动致静,铜鼓的精细与人物的符号化,体现出了壮族文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过程,也体现出了铜鼓文化的博大精深。、
2.3 绣球在景观雕塑中运用 与壮锦、铜鼓一样,绣球也是广西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壮族文化元素之一。绣球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壮族文化中绣球文化是壮族文化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绣球是球形的,有绣花、有图案、有流苏、色泽鲜艳等[3],绣球上的图案生动形象。壮族绣球制作过程复杂,颜色鲜艳、结构独特、图案丰富多彩,绣球12瓣的构型,表征1年12个月的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反映出壮族人民的勤劳、淳朴、善良、好客的品质。广西绣球图案丰富、颜色艳丽,在景观雕塑的纹案中运用花鸟图案、蛙图腾、稻作农耕图等,体现壮族民间和对动植物崇拜。将其运用到景观雕塑中,不仅丰富景观雕塑的形式多样,还可美化景观环境,这在一个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体现出的是一种悠然、淳朴、相忘于江湖的一种情怀,而壮族的刺绣纹饰,都是来源于生活,他们习惯把美好的事物记录在绣球上,通过刺绣来突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图3中,把扇形作为一个雕塑造型,扇形的周围雕刻简单的纹案,中间雕刻着和壮族的图腾信仰--神鸟雕刻在雕塑上,体现出了刺绣文化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2.4 壮族舞蹈元素在景观雕塑中的体现 壮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是通过一代代的壮族子孙不断地传承,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纯朴、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早先的壮族舞蹈是通过模仿其劳动动作,而在壮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人民不断地去完善本身的民族舞蹈,使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的文化舞蹈。在景观雕塑中,用壮族舞蹈的精髓进行展现,其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同时还是这个民族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图4,丰富的人物表情,悦耳动听的乐器声,配上无声的肢体语言,一人跪坐在地上,把二胡放在一边,所传达出的是他的胡没有地方拉得好,所以他虚心地向比他拉得好的人学习;右边的人弓着腰微微蹲下手拿二胡尽情的拉犹如一匹脱僵的野马尽情地奔腾着、咆哮着;一人跨坐在上面,身体微微往前倾,双腿自然地扣住他同伴的大腿,这样的组合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纯朴、乐观、积极向上的舞蹈精神,它把壮族人民的精神通过舞蹈来演绎得淋漓尽致,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壮族青年男女喜欢通过歌声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隔岸对歌、面对面对歌、或隔着门帘对歌,他们习惯用歌声来征服对方。如图5,互相中意的一对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来吸引对方,男青年的自信与从容,女青年的羞涩和欲拒还迎都体现出了壮族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用景观雕塑来承载壮族元素,从而能更好地体现壮族文化。圆的中间镂空,目的是漏景,使壮族景观雕塑与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观效果(图5)。
2.5 壮族花山壁画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 “知识之门”的灵感来自壮族特色花山壁画中的“小人”提炼而来,框架是书本的形。壮族文化元素的练兵习武,犹如狂舞欢歌犹如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知识的满足与憧憬。其寓意又为:学子们进入知识之门满腔热火的同时又能跨越知识之门去领略更多不一样的风景,知识之门雕塑可用于校园内教学区景观雕塑。见图6。
“动与静”的景观雕塑也是从花山壁画提炼而来,正面的“小人”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姿态。侧面“小人”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动与静”景观雕塑可用于校园体育馆或跑道、球场等运动场所(图7)。
3 结语
在广西壮族的优秀文化中,壮族文化元素以各式各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在景观雕塑设计中,具有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识,同时也巧妙地继承和弘扬了壮族文化,并且以全新的审美形式融合到景观环境的公共空间中,具有时代意义,这也使景观雕塑的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丰富了景观空间设计的内容。通过对壮族文化元素的重构和转化而应用在景观雕塑中,在景观中诠释壮族文化的精髓,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万娟.广西壮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应用手法研究 [J].湖北农业科学,2013,8(52):1872-1879.
[2]石丽琳.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