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文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科文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科文凭

专科文凭范文1

大专是否可以直接考研

大专不能直接考研,要经过专升本,本科毕业即可考研。

考研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

一、联系学校

确定具体的学校、专业,获得具体的考试信息。

二、考研报名

考研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网上报名一般在每年的10月,现场报名确认在每年11月,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提前报名,一般在9月,具体时间可看教育部通知。

三、考研初试

初试一般在1、2月份,春节前1、2个星期。考试要持续2天,进行4门考试,每门考试3个小时,也有进行两天半的考试专业。考试地点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设立的考点,或者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

四、考研复试

考研复试是考生在通过初试的基础上,对考生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的进一步考察。考研复试关系到研究生是否能最终入选,是最后一道程序,因此在考研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考研调剂

考生如果符合复试条件而不能在第一志愿院校参加复试的,考生档案应送至第二志愿院校或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调剂。 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由于招生计划的限制,有些考生虽然达到分数线,但并不能被安排复试或复试后并不能被录取,对这些考生,招生单位将负责把其全部材料及时转至第二志愿单位。

不用专升本,你现在就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了。但是你已经错过报考时间了,你只有报考下一年的了。到9月的时候网上预报名,十月到学校现场确认,记得带上身份证,毕业证哦!具体的还有很多问题,建议你到百度文档里去下载一份海文的研究生报考分析报告。也可以在网上查阅哈!祝你一路顺风,顺利考上梦想中的大学哈!

统招的大专文凭需要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才可以进行报考(工作两年,不是毕业后两年),如果是同等学历,则需要加试。同等学历是指不是统招的大专文凭。

报名时候正常程序报名就可以了,实事求是填写资料。

 

学语言要环境,和耐心(很重要)

看了“大专是否可以直接考研”的人还看了:

1.大专生考研励志故事

专科文凭范文2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 学科基础知识 金融专业

在金融全球化和我国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大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时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在金融专业中运用英语的程度,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培养既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又熟练使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既不是简单讲授英语课程,又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在巩固学科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顺畅地阅读专业英文文献资料及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际的能力。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英语的授课时间通常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这时,大部分同学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从思想上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再加上大部分时间被求职、实习、考研等活动占据,导致专业英语课程的出勤率并不高。因此在第一节课时,任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办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任课教师可以请已经参加工作或在读研究生的学长介绍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使用专业英语的体会,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另外,还可以在第一节课时分发一些英文专业分析报告,比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供学生阅读。大部分同学普遍会觉得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存在较大的困难,意识到目前的英语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而有了学好专业英语的迫切需求。通过第一节课的认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为今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往往停滞在过时的专业文献资料和专业术语上,而充实丰富、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方向合理取材,在内容的把握上更应该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的实用性、语言表达的专业性。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发展较为活跃的学科,国内外的新思想、新理论、新事件、新业务层出不穷。[2]任课教师应及时吸收、接纳新的金融学发展动态,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教学素材适时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掌握最新的金融学术信息,从而进一步巩固金融学基础专业知识。比如在介绍金融风险相关内容时,结合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展进程,可从近期的学术期刊上挑选与之紧密相关的论文让学生阅读,容易的部分要求学生自己翻译,较难的部分可由教师结合教学重点进行讲解。阅读专业论文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该及时补充最新的学术理论,比如将最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有关的金融学理论汇集成一个专题来介绍,一方面学生对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金融学最新的英文专业术语。这样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达到了“学生爱学,学而有用”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课堂内容以翻译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以新颖性、多样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精心策划每一次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训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为了更加生动地介绍专业知识,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来感知英语、实践英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有选择地播放一些相关视频,比如一些中英双语的金融类节目,像《对话》及《华尔街》等,并组织学生就节目中涉及的当堂课程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讨论,任课教师对其进行总结,这样可使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英语学习环境。另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通过境外英文网站,如雅虎、彭博等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及金融数据,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提供金融实物和样本

在课堂中提供金融实物和样本,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介绍货币体系时,将各个国家的货币实物带到课堂;类似的还有金融工具,比如国外银行的汇票和支票样本,并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另外,在介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时,可从国外商业银行的网站上下载该银行的年报、财务报表和风险管理报告,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英文素材。实物教学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

(三)针对热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避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内有计划地安排几次专题讨论会。[3]由教师根据目前金融领域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布置选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在课下进行准备,整理书面发言稿。在课堂内以脱稿演讲方式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阐述,各小组之间可以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这种方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英文演讲和英文交流的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基础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再提高、再延伸。同基础英语一样,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和基础英语不同,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不是单纯地阅读及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是要求学生以使用英语作为媒介,阅读之后对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专业英语的授课中应讲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提高阅读水平。金融专业英语的语言结构中,较多的定语从句和状语导致很多晦涩的长难句语法结构的出现。针对这样的句型,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找到句子的主干,再找定语、状语、修饰词和从句等次要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句子的中心思想,提高长难句的阅读速度。同时,在对句型的把握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熟悉了解金融专业英语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写作方法、段落层次安排和文章结构等技巧。最后,教师应配合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讲授进度,有意识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当量的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五、创造实践机会,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英语本身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其教学目标是将语言知识融入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实际交流能力。而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4]除了阅读翻译能力以外,对专业英文的写作及听说能力的实践训练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升专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大部分处在高年级,面临着求职就业等现实问题,如果在专业英语课堂中安排英文简历的写作及英语面试模拟等环节,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我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90%进入金融机构从事和金融行业相关工作,更有40%的同学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因此可在课堂中假设某外资银行的信贷部门正在招聘,鼓励学生为该岗位撰写英文简历并给予指导。同时,可将学生分为应聘者和面试官两类,引导学生搜集总结和面试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中模拟面试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使用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利用英语进行简单工作交际的能力。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外机会实践感知英语,比如课间休息时可播放一些金融类英语新闻,利用校园内的英文学术讲座、国际项目介绍会等机会全方位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其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转变教学思想,增强教学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活动,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的启发和引导者,这就对任课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作为每节课的灵魂人物,任课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另外,要注重英语表达及演讲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国内外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培训、英文国际会议交流、国外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逐渐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声情并茂地运用英语授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胥丽卿.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7-89.

[2]周睿超.金融专业英语教学中自主教育理论的运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166-169.

[3]李海燕,赵惠娟.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50-51.

专科文凭范文3

在学习上,自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学校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掌握了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曾多次获得过学院荣誉。电脑、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工作方面,本人在学生会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为人处事。积极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同学团结一道,配合其他学生干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在协会的实践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科文凭范文4

陈坚:经验谈不上,只是面对困难与问题想了一些办法,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已。

南山区的初中科学课程自2001年9月课程改革以来,至今已走过10年多时间,其间遇到过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来自师资方面,主要表现在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念、知识结构、课程实施能力等有待提高。二是来自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制度支持与政策保障等方面(如工作量计算、实验室建设、中考配套改革等)的跟进有一个迟滞过程。三是来自课程资源方面,课程改革后,先是教学资源缺乏,继而劣质资源泛滥,优质资源相对不足。四是来自专业支持方面,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与学的行为则更需时日。五是来自社会方面,社会对科学课程的担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担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各届对科学课程的教育意义与价值追求没有充分的理解(这种反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说明舆论宣传还不到位);二是对高考结果的担忧。后者是根本原因。

面对以上困难与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主要有: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侧重知识结构化和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是改进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文化制度建设。学校层面侧重抓好以下工作:第一,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的课程计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第二,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尤其是校本教研制度),为推进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为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并将这些做法制度化。

三是转变教研职能,强化专业引领,架设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教研部门加强对科学课程的研究,实现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引领。

四是增强行政制度保障,加大专业领导力度。制度建设与创新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一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课程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如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等。

五是加强宣传,创设适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社会环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持久的成效。因此,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营造一种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让全社会对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目标追求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相比,您觉得广大教师要特别关注和学习2011年版课标中哪些修订内容?

陈坚:总的来说2011年版标准秉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相比没有大的变化,部分内容适当做了微调,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实施建议也更具操作性。

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总目标部分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为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在内容标准方面做了适当修改,主要表现为: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删除了部分要求过高的内容;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以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增加了少量内容;活动建议中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内容,同时删除了不易实现的内容。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10年中,南山区要贯彻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您认为可能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陈坚:课改10余年来,南山的科学课程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的态势是趋于平稳的。最初的困难主要来自一线教师,今后的困难我想主要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特别是“上面”的教育主管部门。十年课改造就了一支相对成熟、业务日渐精良的科学教师队伍,如果没有其他“扰动”,南山区乃至深圳市的科学课程应该能够越走越稳,越走越好,对此我很有信心。科学课程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中国教师》:对于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综合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您有何建议?

陈坚:对于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重要: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可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统一的科学概念,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三是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综合性主题。第二,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科学教学应讲求一定的灵活性。由于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多种差异,科学课程的教学要真正符合实际,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

第五,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该配合探究活动加强课外实践性作业,从而保证科学探究性的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外延伸,使得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标指出,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怎么做才能突出综合科学课程的特色呢?

陈坚:“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放在一起,而是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为综合理科作过如下解释:“凡是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叙述是为了表明科学思想上的根本一致,而避免过早地或不适当地强调各个科学领域的区别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认为是综合理科教学。”这实际上为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结构性的基本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教学应努力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科学意识、知识、方法和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教育忽视探索性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师》:关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可否请您给教师们提出一些建议?

陈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我个人认为国内教育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事实上教师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进行教学。

大多数学习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构成的。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一般通过赞成或反对的方式表现出来。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是伴随着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与情感。态度的行为倾向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向,它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特定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从以上简要分析中我们不难找出几个关键词:倾向、观念、信念、情感体验、意向等。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与过程体验、情感体验相关的东西,也只有通过体验过程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单纯以纸笔考试的方式,不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到的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认知因素等,甚至连这一部分也考查不全。因此,我们不应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任务完全交付给书面考试,对该维目标的价值追求应更大程度地体现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与书面测试结合起来。而且,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书面测试题也宜隐不宜显,应避免“标签化”倾向。

《中国教师》:对于今后的科学教师师资培训和教师教研等方面的工作,您有何建议?

陈坚:先说说教师培训。如何保持科学教师持久的改革动力,增强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是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我认为科学教师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仍然是提升专业水平,当前,科学教师培训应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增强科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深刻理解科学课程的价值追求;二是完善科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侧重提高知识的结构化水平;三是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侧重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再谈谈教研。分两个层面来谈。先说教研部门的教研。在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教研部门的主要任务应抓三个方面:一是为教师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桥梁,有效促进教师的“实践知识理论化”和“理论知识实践化”;二是为促进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搭建平台、组织资源和提供机会;三是加强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再说学校层面的教研,要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吸引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教研活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这是开展教研活动的第一要义,决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二是侧重解决公共问题。教研活动解决的问题应该带有典型性、普遍性,这样才能让大多数教师受益。三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所以,教研活动应“聚焦”课堂,以提高教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四是增强教学行为改进。教研是为了改进,所以,教研活动应强调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千万不要活动一完行动即止。五是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正式教研活动与非正式教研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要多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加强交流与沟通。六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解剖。教师普遍对纯理论学习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喜欢结合具体案例对理论进行剖析。结合案例分析来学习理论,让教师感受理论的实用价值,能提高教师学习理论的兴趣,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长远意义。所以,教研活动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解剖。

《中国教师》:就初中科学课程的发展与推广而言,您认为还有哪些关键性的问题值得研究?谢谢!

专科文凭范文5

关键词:黄源深 成才的"瓶颈" 虞建华 "知"与"用"

中国大学的扩招,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看似英语人才有些过剩,实则“小才拥挤,大才难觅”。英语教育已经陷于纯粹的口语、词汇、句法等基本功教学及应付各种等考试,专业知识课,如文学课,只在高年级开,也似乎成了可有可无。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中文水平历来被公众诟病。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宁波举办的中国英语教学方法高级研修班,从中受益匪浅,在这与各位同仁分享。[1]

研修班上,黄源深教授集中探究了英语专业学生成才致命的“瓶颈”: 英语写作基本没有过关;中文掌握不够水准;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思辨能力薄弱。英语写作基本没有过关表现在:辨不清口笔语文体差别,通篇简单句;语感弱,中文腔重;词汇量小,酷似小学生的写作;只会描述,不会说理。而只会说几句,不会写,充其量可做个导游,相当于一文盲,却难以胜任众多其他工作。中文掌握不够水准一向是外语专业人的恶名,中文水平直接影响对外语的理解、表达和翻译能力。“几年前上海的一次翻译大奖赛,一个新加坡人战胜了几百个有专业英语背景的中国人,拔得头筹,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不是赢在英文水平上,而是在中文表达上”(前言)。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同样直接影响外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外语学生和老师在学和教中,多只见语言的字词句,忽略语言传递的信息和存在的文化。思辨能力薄弱体现在:写文章长于描述,短于立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缺乏观点、分析和论述;听讲座提不出问题,更难有论点的交锋;讨论会甘当听众,无法贡献自己的见解;头脑空空,没有想法。结果是,“走上社会后,善于复现相关语境,却难以贡献独特见解,缺乏创造力。他们也许能适应模仿性工作,亦步亦趋跟从别人,却无法独当一面,闯出一片天地来。”[2]

有鉴于此,黄教授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精挑细选编写了一部针对性很强的《英汉散文比较欣赏》,不失为一种局部性补救尝试,以期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提高中文水平,提高思辨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之所以说是“前所未有”,是因为“已有的英语散文教材都是基于一国一语编写的,唯《比较赏析》打破了这一传统,把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名篇佳作按照其“契合”之处予以匹配并进行比较赏析。”(秦秀白,2012:105)针对性强是指黄教授身为教师多年,洞悉英语专业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毕业生的成功和问题所在,有鉴于学生成才的“瓶颈”,独辟蹊径,精选历代英汉名家各20篇,以散文的形式和内涵的相似行成对成单元。秦秀白教授认为每单元的英汉散文具有至少两个契合点:“题材相同或相近”和“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手法相近”。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教育、艺术等重大题材,也包括洞察世情、感悟人生、咏物明志、追求理想、修身养性的抒情随笔” (2012:106)。《比较赏析》的另特色是编者在选用的英文文本和汉语文本上都标出了重点段落,要求学生细读或背诵。这些英文散文都是正式文体,可让学生辨明口笔语文体,学会使用地道的标准的简明的句式,及篇章写作的逻辑性和说理,减少中文腔。而相对应的中文散文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和对英文的透彻理解,也有益于学生的中英互译水平的提高。中英散文对比学习,也因其题材多样和内容的深刻,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欣赏》是“一种局部性补救”,是指这本书对突破英语专业学生成才“瓶颈”的一个突破性的开端。要克服英语专业学生的弱点,决非一部教材、一朝一夕所能为,需要全方位长时期治理,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怠不惰,坚持不懈,才能逐步打破“英语专业人的恶名”的魔咒。[3]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在探讨高等院校文学课的“知”和“用”时,提出了三对相对的命题:无用和有用,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学以致用和学以致知。目前的英语文学课教学所遭遇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用型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外国文学遭到冷遇,受到轻视,甚至忽视,大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喜爱近年来已经几乎降到了冰点。”(刘波、罗承宁,2003:86)“英语”专业,各高校对其定位不同,态度不同:多数将它当作“应用专业”,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少数将它当作“人文专业”,以人文内涵为主要内容,培养国际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科定位的模糊性,带来了实施教学方面的混乱。以语言应用为目标的专才教育成为主导,学生通适性能力的培养、文化视野的开拓、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遭到忽视,毕业生总体上呈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状况。[4]

英语文学课的有用性,回归人文学科,当学以致知是有充分理据的。老清华、北大和解放前的西南联大英文系除去专门把文学当专业学习外,在语言习得方面也以大量的文学阅读为主,然后配以写作训练。在国际上,外语本身从来算不上大学的一个学科,外文系设置的专业和学科决不是听、说、读、写的技巧训练,它们的外文系就如同中文系在中国,而是英美和西方文学、文化和语言学等。抗战时期教学条件极差但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的英文系,语言能力课(相当于现在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课程)只占年总学分的不到16%,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诸如散文、英诗、西洋戏剧等其他课程来实现的(刘意青,2010:1-2)。“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大学校园里曾出现过人人都在读外国文学名著、人人都在讨论外国作家、场场外国文学讲座都座无虚席的盛况。”(刘波、罗承宁,2003:86)。目前国内一些重点院校,比如北京大学英文系,已从一年级就开设出英语文学、语言学、文化和文学理论等各种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刘意青,2010:1-2)。黄源深教授建议大幅度调整课程结构,语言技能课应控制在25%以下,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等,比例应占60%左右,知识可用英语授课。英语专业应该回归到人文学科本位,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2002:11)”。虞教授以一段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展示文学语言的魅力。一个乞丐手身边放着一块牌子,写着:I’M BLIND. PLEASE HELP ME,但人来人往,施舍的寥寥无几。后来,一个女青年把牌子翻面,重新写上: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结果,很多行人开始不断地施舍。这两句话,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别,但深层次上,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是事实陈述,直接请求,以乞丐为中心,而后者是诗一般语言,个人叙事,事实的陌生化,以行人为中心,叙事空白得以填补,乞丐的目的不是直接请求而是暗含其中等。虞教授还提到,曾被一名外籍教授请求回答一道“选择题”:“Professor Yu, which would you prefer: a student who can only stutter out his ideas or one who speaks fluent English but has nothing to say?”这一问题,不得不令人反思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5]

鉴于文学课对于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虞教授借鉴了以往英语短篇小说编写的经验,特编写了《英语短篇小说教程》,以期“知”和“用”的紧密结合。虞教授的选材的依据是,语言浅显易懂,又是名家大家作品;一定要短,在短时间内能读完;蚕食空间,让学生发散想象空间;脱离文学史,使短篇小说自成体系。名作的浅显和短可让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读懂,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避免学生无时间阅读,老师自我陶醉地对文本赏析,老师热,学生冷。脱离文学史,可避免老师和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文学史,没时间研读、分析、赏析文本,本末倒置。虞教授编写此教材是期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地了解英语民族诸方面的文化因素”,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外语运用技能,更需要提高人文造诣,对语言对象国家要有更深的文化浸润,对其历史渊源、、思维方式、习俗礼仪等诸多方面要有更透彻、更细致、更广博的了解,以获得更多异域文化的体验,提升进行深层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底蕴,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

终上所述,两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性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偏离了人文学科的正常轨道,导致了学生成为大才的“瓶颈”和文学学习“知”的缺失。两位教授有针对性地编写了《英汉散文比较赏析》和《英语短篇小说教程》,无疑会对目前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7]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徐凯,周小进.英汉散文比较赏析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刘波,罗承宁.高校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J].2003 (2).

[3] 刘意青.序[A].方岩.英语短篇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秦秀白.在散文鉴赏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契合与碰撞――《英汉散文比较赏析》评介.中国外语[J].2012(3).

[5] 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J].2002(2).

专科文凭范文6

龚志民

科技与生活,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刷新。已经改变的,定然还会不断改变。回眸远去的美好,我们是否从心底呼唤回归?

假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穿越到今天,面对功能强大的小小手机肯定会瞠目结舌。一如当年的世界震撼于他的小小电灯泡。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巨人,今天亦将被手机改变。

科学发明是一把双刃剑,“曼哈顿计划”成功了,核武器诞生了,广岛长崎抹平了,爱因斯坦却忧心忡忡: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是用木棒和石头打。手机让人遍知天下事,即时互动,视听无敌。同时,那些垂帘听雨、泪眼问花、剪烛挑灯的美好情怀正在远去,自然环境和心灵家园都已改变。

爱迪生用灯光荡涤了黑暗,都市成了不夜城,但泛滥的霓虹灯进而演化成“光污染”,人们从渴望进城到开始逃离。手机和计算机消除了空间的距离,消灭了鸿雁传书的企盼,天长日久,囿青春于斗室蜗居,产生了大量宅男宅女,诞生了许多热衷于漫游于无边网络的寂寞孤魂。

未来——还有天然绿树制造的木棒吗?未来——还能收到满纸思念的墨迹吗?这是一个问题。

所有的古典都是曾经的繁华现实,所有的流行与惊艳也正在沉淀为明天的古典。不变的,是人对尊严与幸福的不懈追求。手持手机的我们,更需要真实的心灵触摸,更需要发烫的脸颊相拥,而不仅仅是虚拟世界的聊天种菜。

生活在高科技朝代,手持华丽手机,当然是幸运的。但在高像素、高品质、一款比一款精美、一代比一代功能强大的手机面前,要内守本真,外听天籁,不为物欲所迷,留住以人为本的情怀,是很不容易的。

爱迪生的发明是伟大的,乔布斯的创意是伟大的,但更伟大的是现实生活和心灵的塑造。用方寸手机闻天下事,观天下景,固然十分新鲜惬意,但我们的现实生活,须得自己去寻找、去观赏、去体验。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心灵,回归现实生活,才会更加真实亲切,更加温暖恒久。吃不腻的是粗茶淡饭,最真的是自然的笑脸,最美的是妈妈的唠叨。高科技为人所用,才是符合人性的最佳选择;被物欲控制灵魂,让人性膜拜于科技产品,是物奴,是异化。

我们在从手机那里得到许多美好的同时,要学会放下某些东西。否则,终将被手机异化。有为获得iphone而卖肾的疯狂青春,就绝没有对父母亲情的牵挂;有听蝉观荷的盎然意兴,才会有一叶知秋的颖悟和智慧。

我们的世界,需要两种力量并存:科技文明与精神家园。一切发明创造,始于人、归于人,服务人、幸福人。假如让你放下手机游名山,闲沐山风,坐观溪水,静听花开的声音和自己的呼吸,乐之醉之,舞之蹈之,你愿意吗?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手机可以闻天下,可以悦身心,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自由。但手机不能生产春天,真正的春天在脚下的大地。手机里的春天是虚拟的,无论声音多么逼真、图像怎样PS。

爱迪生解决了视觉的光明,但还有心灵的蒙昧;乔布斯设计出非常人性化的手机,但还有人性本身的干旱需要自己一生不断灌溉;书写系统解决了沟通的标准化,但你的手迹更能体现你的心声。你的亲人,更希望拉着你的手,感受你真实的肌肤暖凉;更希望面聆笑骂,倾听你的喜乐感伤。你我如是,爱迪生、乔布斯亦如是。

还是把手机当作一个供自己驱遣的工具吧,视听有度,使用有矩,互动有德。把目光和投向生活,投向自然吧,在那里去实现自己最真最美的梦。

【评析】

可以说是带着欣喜与雀跃读完全篇的。作者用流丽而欢畅的笔墨为我们构建了科技与人文共同发展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美好画卷,对现代人的“科技迷失”进行了善意的提醒与诚挚的规劝。语言精美,文笔流畅,见识不俗,一唱而三叹,一波而九转。文内的许多警句都值得我们留恋驻足,深深品味。“未来——还有天然绿树制造的木棒吗?未来——还能收到满纸思念的墨迹吗?这是一个问题。”“被物欲控制灵魂,让人性膜拜于科技产品,是物奴,是异化。”“爱迪生解决了视觉的光明,但还有心灵的蒙昧;乔布斯设计出非常人性化的手机,但还有人性本身的干旱需要自己一生不断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