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1
一、教师直接引导聚焦核心问题
先由学生在课堂上散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问题,核心问题得以聚焦。
案例:《背影》(莫晓燕)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你有哪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10个问题。)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关注一下这些问题,看看这一节课相对而言,大家比较集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1:第2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生2: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3:文中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师:好,那我们这堂课就一起来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从标题入手线性排序学生问题,聚焦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试试对文章的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提问,你们会有那些问题啊?生1:谁走一步,再走一步?生2:在何时何地走?生3:为什么走一步,再走一步?生4:怎么走,走得顺利吗?生5:这个标题有何含义?生6:为什么走完一步,还要再走一步? 生7:如果不再走一步会怎么样,哪一步更重要?师:大家看看能把这些问题从易到难进行排序吗?生:1-2-4-3-6-7-5。师:所以我们这堂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在问题化初始阶段的课堂,我们基本上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先对题目进行提问,然后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最终指向核心问题。
三、从标题出发分类提问,选择重要问题串联整合形成核心问题
案例:《曹刿论战》(李帆)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曹刿论战”,你能把它分成哪几个部分?生1:三部分,分别是:曹刿、论、战。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就每一部分来提问吧。生2:曹刿是个怎样的人?生3:曹刿是谁?生4:为何论?生5:怎么论?生6:和谁论?生7:何时何地论?生8:什么战?为何战?怎么战?生9:战的结果如何?师:哪位同学能将重要的问题串成一句话吗?生10:曹刿在怎样的战争中如何论战,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个简单的分类后,再请学生找出认为每个部分中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分别指出是“曹刿是一个怎拥娜恕薄霸趺绰邸薄笆裁凑健保ㄆ渲性凇罢健闭庖徊糠钟行┬碚议,部分学生认为是“怎么战”,后来统一意见为“战”是“长勺之战”,是曹刿活动的背景),三个问题呈现出来后,教师请学生把这三个问题串联成一个大的问题 ,学生们给的是:曹刿在怎样的战争中如何论战,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基于文本特点整合学生问题,筛选出核心问题
案例:《沉船之前》(熊黎鸣)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针对这篇电影小说的很多矛盾处进行了质疑,你们组能派代表来复述一下小组的问题吗?生:我们觉得是问题4―第20段“自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差不多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明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上帝给予的是死亡,怎么成了恩赐?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问题化阅读学习趋向成熟的课堂上,我们通常会结合文章最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定向质疑,然后把问题整合,放在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后进行。例如质疑矛盾处,学生的问题更集中,学习也更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2
2009年11月11日
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中,我们不免要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时在自己的努力下迎刃而解,有时却让人绞尽脑汁。在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莫顿·亨特是这样解决困难的:
在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其他5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爬一座二十米高的悬崖。小伙伴们飞快地往上爬,而“我”却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块岩石架,看着同伴们继续往上爬,“我”吓得几乎晕倒。他们左折右转爬了上去,把“我”落在了岩石架上,“我”一动也不敢动。天渐渐黑了,“我”哭了起来。后来父亲找到了“我”,“我”仍然不敢往下爬,“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就这样,父亲指引着“我”——“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一步又一步,“我”终于爬下了岩石架,投入了父亲的怀抱……
文中的作者之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成功地解决困难,就是因为作者在父亲的指引下,把爬下悬崖这个大困难分解成了一步又一步的小困难,并把这些小困难逐一认真地解决,终于帮“我”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3
一、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情,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么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二、复习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采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在教学法《社戏》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流淌的孩童时代清新甜美的意趣。的确,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忆起儿时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浪漫的。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感受那富含诗意的浓郁风情。
三、情境导入法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期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题激趣法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即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度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来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法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休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做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实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有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4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要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旧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讲解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他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的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营造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营造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到: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至此至57岁逝世,其间20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端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扣住文题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在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的回答到。“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克服自己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为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制造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的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七、借助媒介导入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5
我记得在深圳的时候,小区附近有一个石芽岭。有次,奶奶提出去石芽岭爬山,大部分人同一边去爬了。
一开始我和奶奶、姐姐、妹妹走在同一条路上,但后面有岔路。一边比较平缓,另一边比较陡。我和姐姐想走较陡的路,因为陡路没走过想去走走看是什么感觉。奶奶和妹妹则想走较平缓的路,因为她们觉得走平缓的路安全些。于是我们分成了两队走。
当我和姐姐走到一半时,我往回看了一眼。虽然我只看了一眼,但竟然会有点害怕、头晕目眩和腿有点抖!在路上因为这个而差点滑倒!没多久我便越走越慢,越走越怕。最后停了下来。姐姐发现了我的脸色有些不正常,便叫我不要怕,只要再走一段路就到休息的地方了。我听到这句话便有了动力,一口气爬了上去。当再向下看时,没那么恐惧了,因为我成功的爬了上来。眺望远方,实际上风景很美。只不过是因为爬上了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就在骄傲与自豪的同时,奶奶和妹妹上来了。和奶奶她们汇合后,继续向前行,往下一座山进发……
这一次的经历有些相似《走一步,再走一步》里面作者的经历。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困难要慢慢去解决,要有勇气去解决。
那大第一中学初一:庄正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范文6
【关键词】读写结合;以文为例;善指导;巧提高
江苏特级教师徐杰说:“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利用现有资源,方便快捷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以文为例多形式练写作
我常在教学课文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小练习。
1.仿写语句。一些文章往往有精彩的语句,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仿写。比如,在教学《春》时,针对最后三段的特殊句式,我让学生仿写一两句,感受春天的美丽,抒发赞美之情。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针对冬天捕鸟的精彩准确的动词使用,我让学生仿写两三句,写一个连续的动作过程,记录生活的点滴。
2.扩写诗文。写作是需要想象的,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我就让学生进行扩写。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我就撷取上阕,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扩写,描述当时的画面,并要求使用恰当的修辞。为了训练学生的叙事能力,我在教学《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时,让学生进行了扩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加入对人物描写,丰富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加入环境的烘托。
3.续写结尾。学生可以根据原有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语言风格,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这也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绝佳形式。比如,讲《孔乙己》时,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针对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坐着走去了,续写他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境况。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针对菲利普夫妇避开于勒改船离去后进行了续写,要求要合情合理,最好能沿用莫泊桑的语言风格。
4.改写内容。根据故事内容或故事结尾,另辟蹊径,进行改写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比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船头相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这一大胆的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人于勒,而是富翁于勒,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范进中举》,假如过了几天,差役们发现中举的不是“范进”,而是临乡的“范近”,文中各个人物又会如何对待范进呢?
5.创意写作。写作练习也贵在创新,稍稍换个形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学《雨的四季》一课,我让学生提炼优美语句,组合成一首小诗。教学《那树》一课,我让学生给那树写段悼词。教学《春望》一诗,让学生针对这课的学习,对这首诗,对杜甫,做一评价,写出读后感。如此创意而又多样的写作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各文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6.补写空白。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让学生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这样既揣摩了人物内心,又对学生刻画人物心理的能力也会有所帮助。如《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不仅使故事内容更加丰满。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让学生补写“我”和“父亲”对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对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刻画生动形象性的训练和指导。
二、以文为例多方面学技巧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可以及时利用课文的个性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
1.学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归类,结合解题教学,教给学生自拟标题的方法。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主要事件的关键点命题,一语双关。《秋天的怀念》既是在秋天的怀念,也是怀念秋天的事情,含义丰富,并且奠定感情基调。《羚羊木雕》是矛盾的集中点,也是全文的线索。《窃读记》题目新颖,一个“窃”字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学开头。好的开头是写作成功的关键:一是“统帅全文”,即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要点。如《散步》和《猫》开头简洁,统领全文;二是“开门见山”,即一开头就使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三是“设置悬念”,即文章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羚羊木雕》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学收尾。结尾常用含蓄、抽象、意味深长的语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议论结尾,既收束全文,又点明中心。《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含义丰富,照应开头,耐人回味,引人深思。再如《那树》的结尾,直接以故事叙述的形式作结,也给读者一思考的空间。这样的结尾使写作更有深度。
4.学过渡。针对学生写作前后不连贯,过渡生硬的问题,分析过渡句、段的好处,教给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9段,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渡段,既是对百草园描写的总结,又引出下文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很巧妙地完成时空的转换。当然,还有过渡词,过渡句,都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严实合缝。
5.学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是学习写作的关键。在写景散文里,《春》《雨的四季》就是很好的范例。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通过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或情感或个性,如《猫》中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我”的愤怒。《孔乙己》中作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孔乙己的个性特点。
6.学语用。除了学习课文中刻画人物语言的方法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句子更加灵动,如《猫》中为表现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作者用了五段文字,借助多种手法表现这一情感。有直接表现,有借助比喻,有借助反问,有巧用词语,多种形式传达的是同一种情感。
总之,以文为例善指导很有必要,利用好现有的课文资源,适时穿插写作教学的指导,我们要想法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为凭借,去积极发掘课文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曹洪彪.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案例创新设计.文心出版社,2012.9
[4]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漓江出版社,2015.7
注:本文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