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诗句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露诗句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露诗句古诗

白露诗句古诗范文1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诗时无意中写出了与前人诗意相似的现象,正如范仲淹在《对床夜话》中说:“诗人发兴造语,往往不谋而合。”阮阅《诗话总龟》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诗僧惠崇曾写过两句诗:“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当时的读书人都很惊喜,然而这却是偶合了唐人的诗句。惠崇有个师弟向他学诗,学成后就赠诗一首云:“河分岗势司马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偷古人句,古人诗句似师兄。”对惠崇作了善意的调侃和揶揄。

偶合现象在古诗中是常见的。庾信写过:“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杜甫也有诗:“薄云岩际出,孤月浪中翻。”韩愈有诗:“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欧阳修亦云:“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这都是到了“化人为己”的地步了。

一旦诗人发现自己偶合前人诗句后,其态度也不同。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本来学诗白居易,在商州写了一首《春日杂兴》诗:“两株桃杏映篇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的儿子看后说:“杜甫《绝句漫兴》中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诗句,两首诗语句很相似。”因此劝父亲修改。王禹偁不但不改,还引以为自豪地说:“我的诗很精到,因此能和杜甫的诗相暗合。”并作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与王禹偁相反,明代的谢榛是“同者即删”。他曾写过一首《牡丹》:“花身默默殿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栏杆。”后来读到唐人羊士谔《郡中即事》诗:“红香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阑干。”始觉与前人相偶合,就从诗稿中删掉这首诗。以后读前人诗,只要发现自己诗中有与古人全句相同的,谢榛就毫不犹豫地删掉。这是对待偶合现象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思想和精神。

白露诗句古诗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教学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断深化改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为重点话题。诗情画意的古诗词,如果教学枯燥无味,毫无意境而言,学生便无法做到身临其境,很难准确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内涵。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头痛的事情。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缺乏见解等问题,笔者对此现状作具体分析,加强学生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视。

(一)教学枯燥,淡化意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应对高考,都是让学生在背诵的情况下,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无法正确把握诗词的真正情感,领悟不到古诗词的真正内涵,难以理解诗词的意境,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背离。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往往都是建立在诗词的描绘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解诗文时,一般都忽视了意境的理解,只是单纯地从字面上讲解,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真正理解。枯燥的教学,让学生无法激起与作者的共鸣,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二)忽视想象,缺乏见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展开想象,联想诗词中的情景,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形象地表述诗句的意境,导致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只能单凭字面的意思理解诗句,想象能力根本得不到发展。除此之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到位,就不能更好地分析诗人的心境,也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能对所学的诗句死记硬背,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一堂课一味枯燥地灌输,严重压抑学生积极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因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直都受到重视,因为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古典诗词失去学习兴趣,主要有两个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就是流行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都喜欢看课外书,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听音乐,等等,很少将时间花在古诗词的鉴赏上,经常在上课期间,看武侠、言情、穿越等题材的小说,没有专心研究古诗词。这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导致学生的语言水平下降,而且大多数诗篇过于深奥,例如《离骚》,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读下去。加上教师讲课方式生硬,很多学生没有耐心听,最终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

(二)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只是源于自己,不求上进,遇到难点就退缩,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好死记硬背,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只要考试考的名句,就能倒背如流,但是针对解释诗句的含义就一窍不通。很多学生不爱背长的诗词,因为既难懂又容易忘,只挑那些简单的背诵,由此看来,让学生钻研诗词是不现实的,学习好语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学好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

(一)富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我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只有富有感情地朗诵诗句,才能体会诗人抒发的内心情感。古人以诗会友,以诗言志,以考八股取得功名,大多数都寄托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生活遭遇,只有反复朗读,不断推敲,抓住诗眼,才能品读出其中的真正内涵。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句话是对人生短促的感叹,只有富有感情地朗诵诗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洒脱,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著于有限的生命。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古诗词在很大程度上要把握意境,体会意境,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意,仿佛亲身感受到诗人的周围环境。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展思维,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古典诗词,没有身临其境的投入,没有充分地发挥想象能力,没有诗境里的一幅幅画面,就无法体会到古典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想象思维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强化古诗词理解能力。

任何词汇都是通过诗词表达的,古诗词也不例外,只有通过美好的语言才能表达诗词的意境,体现诗人的心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诗词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体会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陶冶情操,在体会中领悟,在领悟中发散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诗意,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诗人的表达精神,把握古诗词的主旨,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意,为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古诗词意境。

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淡化了古诗词的意境。其实,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只有优化古诗词的意境,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意,比如说李商隐的《锦瑟》,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传达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只有优化古诗词意境,才会联想到诗人对人生的感受、感悟、悲伤和迷惘之情,与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领悟古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优化古诗词意境。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切实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缺乏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因素的影响,提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主要包括富有感情地朗诵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古诗词理解能力、优化古诗词意境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继承与发扬我国古典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白露.高中就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J].青年科学,2013(3).

[2]苏艳.人情个性诗意——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教师主导的关键[J].考试周刊,2011(51).

[3]莫兰花.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外阅读,2011(05).

白露诗句古诗范文3

一、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诵读教学

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的诵读,只是看画面、听讲解、做笔记。有的教师虽然能要求读,但没有理解诵读的本质,也没能把握诵读的标准,为背诵、熟悉内容、模仿表演而读,流于形式。

2.教学取向的偏差

近年来,高考加重了诗词鉴赏的分值,大部分教师也开始重视诗词鉴赏,但他们并没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训练上,希望通过训练在考试中拿到这几分。

3.教师诗歌素养的缺乏

不少语文教师不善于讲诗歌,诗歌的鉴赏理论陈旧、过时,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语言平淡无味,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对其独立的审美特性缺少充分的注意。

二、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及存在问题分析

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把教学重心放在背诵默写名句上,解读文本时却敷衍大意,或者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研读文本,这些方法不能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和领悟意。其次,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个性。古典诗词语言丰富而含蓄,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然而很多教师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回避了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象意境、情感意蕴。

三、诗歌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美

诗歌讲求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因此,诵读时应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运用富有美感的“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主动去体验诗歌表现的情感。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第二段里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开始如急雨声音浊杂粗重,接着如私语般轻细,再接下来声音交错夹杂,像大珠小珠跌落到玉盘。一会儿又如黄莺啼叫般婉转流利,忽地又由流畅变为冷涩,直至凝结不动了,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雄壮的乐音。在朗读这部分时,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浅吟,诗句的含意、朗读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人的情感几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能品味出诗的韵味了。

2.想象再现,感受诗歌意象美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相凝聚的复合体。王维在《鸟鸣涧》中的静谧是由“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形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认识是通过“月”和“江”两个意象的组合形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展开想象,领会诗歌的意象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美的诗歌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读者可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歌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图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教师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出一幅优美的乡村图:榆树和柳树成荫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离我很远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依稀能辨。深巷中的狗儿吠号,鸡在桑树枝头鸣叫。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

3.潜心涵泳,品味诗歌语言美

白露诗句古诗范文4

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一些共识,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味;通过了解作者体会古诗诗意等等。而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适合低龄学生的性格和知识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方法吧。

一、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体会古诗意境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而《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一些厌倦感,而我们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到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后亲自装扮成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三、读中悟真情,抓住读诗的要领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从而领悟古诗。

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

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细读,则是通过读来感悟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

四、多背诵多积累,所有古诗熟读成诵

在低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通过之前的读与唱,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背诵古诗,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低端学生对古诗的日积月累,对以后中高段的古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有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对古诗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古诗的易背诵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

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

(2)学生创作画

白露诗句古诗范文5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白露诗句古诗范文6

(一)叠音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使用叠音词,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从而使诗中主体情感得到最为生动的表现

1.《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的一个特质:借助叠音词产生的音乐美来增强诗歌的情感魅力。叠音词的大量运用,使《诗经》从词汇方面增强了诗的音乐美。这些叠音词或在句首,如“关关雎鸠”、“采采卷耳”、“赳赳武夫”;或在句尾,如“夏屋渠渠”、“筑之登登”、“鸣惆嚖嚖”、“在公明明”;或者全句连用两个叠音词如“委委蛇蛇”、“皋皋疵疵”、“矜矜兢兢”、“兢兢业业”;或者整节、整首诗中连用叠音词,如《卫风·硕人》和《周南·孟斯》。读这样的诗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富有极强的音乐性,使我们在完美的音乐般的诗句节奏中体会到诗中主体情感之丰富和深厚。

再看《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全诗3节12句,竟用了6个“采采”,把劳动妇女们集体采摘车前子的劳动场面十分生动形象地摹写出来了。读其诗,不只享受到它的音节的和谐优美,而且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给人带来的欢乐,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句首“采采”的连续叠用,这首诗的表现力将是很难达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2.叠音词朗读起来节奏鲜明舒缓,能造成一种特定的语气,因此使用大量的叠音词写景,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景物的情感,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者读之,自会心中涌起一股对草原之辽阔的赞叹之情,而且很自然地引发读者对草原之景的想象,想象草原的苍茫无际、辽阔无边。

(二)叠音词能够更生动地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达到表现内在情感世界的目的。尤其是对抽象的心理活动,要用一个恰当的词把它显示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若用一个特定的叠音词,就毫不费力气地使其穷形尽相地落到实处。这种描绘,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意会得来,效果十分精当

1.《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焦仲卿同刘兰芝痛别时的情态,“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这里既有神情动作,又有心理活动,那种怅然失望之状,不忍割舍之情,使人感受得很真切。如果不用“劳劳”、“依依”而换成“告别”,“留恋不舍”之类的词语,就寡然无味了。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叠音词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故事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再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爱情画面,一个饱含离愁的形象若现于纸上。

3.词人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以如此多的叠音词描写离愁别恨辛酸境遇,这是对叠音词的创造性的使用,是音韵美的“绝唱”。其“绝”乃在于“非描塑可拟”。确实,这七个叠音词并不在描塑具体形象,而在于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寻寻”这里是指词人若有所失,便四处寻找,可毫无着落,于是又进一步“觅觅”——苦苦搜索,“寻觅”没有结果,于是便感到“冷冷清清”。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中,更觉孤寂空虚,凄凉、悲惨、忧伤之情便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便情不自禁地悲叹身世“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音词,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感人至深。从语音的节奏、声调来看,这些叠音词编缀成句,不仅分别从动作、感觉、心境三个方面突出地表现了女词人晚年凄凉悲惨的生活,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词人血与泪的泣诉,向苍天的悲愤呼告,使人如见其状、如临其境,而且这些叠音词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正好从语音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中传达出了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活动。

(三)主体情感的产生,往往是主体内心意识和主体以外的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而主体情感的表现,则往往要借助于对客体物象的描写,运用叠音词来描写客体物象,可以使文学作品的主体的情感得到鲜明形象的表现,从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叠音词不仅构造了和谐的韵律,还经常通过以景物起兴,营造特定意境,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一点在《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一致的。《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秋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又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2.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情达意出发,恰当地运用叠音词,生动地描绘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再现出新鲜的意象,把人引入到画境中去。文中描绘物象的光、影、色、香的叠音词都呈现出一种“淡”的韵味:“淡淡”“静静”的月光,“轻轻”的泻下;“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散发着“缕缕”清香、似“一粒粒”明珠、“星星”的荷花。这些叠音词构成了画面“淡”的主色调。这种主色调非常准确地表现了主题。一方面,是描绘月色轻笼下的境界,另一方面,融进了作者个人特定的情绪。“淡泊”的审美要求,植根于一种恬淡的把自己对于世情的关心隐藏起来的心理。欧阳修在《鉴画》中所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旨得之,览者未必识之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这种淡泊的审美爱好,也反映了作者不满黑暗统治,追求清夜无尘的宁静,以从自然中寻求解脱的心境。这种情境的交融,产生了荷塘月色这幅淡墨水彩画淡远、幽幻、清美的意境。作者十分欣赏这种环境。

上一篇教育类论文教育

下一篇装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