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1
一、系统学习网络大集体备课,促进教研网络化、现代代。
县教研室朱老师教我们如何加入网络教研平台,协作组等,让我们学到了一手好活,并对集体备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网络教研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必然要与网络进行亲密接触。而教师要想在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必然要参加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网络能给予我们无穷的信息和资源,网络能使我们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是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有效。网络大集体备课是把备课的方式由机械重复备课向积累优化式备课转变,个人封闭式备课向合作开放式备课转变,文本式向电子式备课转变,为教师减负增效。
二、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进步。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由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呕尽心血,用了十年编著而成。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我们形象的展现出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出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其中我最喜欢王熙凤,这都因为作家曹雪芹把王熙凤的性格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想对曹雪芹说:“曹雪芹老先生,您真是太有才了!原来,我不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可是,自从我在语文书上看了你写的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你的作品,对它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感情!
从你对王熙凤的雍容华贵的服装和饰品,我可以不难看出,你想极力把王熙凤刻画成一位身份特殊,地位显赫的贵妇人!为下文中那个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做好了铺垫。从王熙凤对贾母和林黛玉说的话中,我又看出你运用了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的特点把王熙凤刻画成一个伶牙俐齿,十分会讨好别人的人!
我还从王熙凤的一系列的动作和神态等的细节描写,看出你写作的巧妙之处!
你灵活的运用了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的侧面描写把王熙凤有心计,性格泼辣,张狂和有应变能力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你的忠实读者,我十分仰慕你的才华!我非常羡慕你的毕生作品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很敬佩你!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3
一、理解教材应该走进作者,走进作品。
语文教学呼唤教师真切的情感体验,它需要教师热爱生活,充满激情,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对生活,对周围世界保持着敏感,像一根琴弦容易被人拨响,像一张薄纸容易被人点燃,像一堆干柴容易被人引燃,思想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就可能被撞击出火花来。教师在教学时,随作品一起活动,随作者一起思维,学会更深地掘进,更宽地开拓,掘进到作品没有达到的深度,开拓到作者不曾达到的领域,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感觉、感受与评价,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譬如五年二期新课程教材中写童年生活的一个训练单元中《祖父的园子》,这让教者有深刻的体验,回想小时候,睡卧园中桃树,偷拔邻家园中的竹笋,隔墙摘茴香吃,甚至于眼望着架上小黄瓜慢慢长大的那种馋涎欲滴的生活场景,把这些以生动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感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于文中那些生动语句的感悟,便以实践加经验的形式展开描述,一堂精彩的语感训练课便自然生成。不需要教师的声嘶力竭,把教材分析得支离破碎;也不需学生冥思苦想,把语汇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同时像描述乡下人家,大自然风光一类的优美文章,我们也可以从自我的角度去拓展文本,扩大学生口语表达的范围,真正体验文章中语言的美感。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描写的诗句,因学生身处这样的自然生活环境,所以它肯定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在学生语言的表象中形成一种深刻的感悟。这就是我们把生活的感受带进了我们课堂中的语言感受,画面、语言合二为一的融入学生的意象之中。
二、超越教材,拓展知识面。
对教材有适度的超越,引进课外活水,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真心想体验感受文章中语言的兴趣,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功底。教师在教学时钻研教材,应当以文本为轴心去阅读大量的背景资料,以及与此类似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不同作品各异的文风,从而培养学生的博学多才,较强语感能力。
譬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景阳冈》、《草船借箭》等古典文学选段时,我们应当对文本有所拓展,才会对文章语言的感悟深刻。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先补充林黛玉进府的前提,以及林黛玉与贾母的关系,学生才能从文章语言中领悟到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巧于逢迎,阿谀奉承的性格特点。而后再加上一些对于王熙凤在贾府中一些所作所为典型情节的学习,学生才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王熙凤的笑里藏刀、恶毒的另一面,感受她那种美丽的外表下难以遮掩的丑恶的一面,也激起学生千万种不同的语言感受。在比如《草船借箭》中如何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以及神机妙算,这就必须介绍一下曹操多疑与鲁肃忠厚的性格特点,如果不这样,就很难从文章这一片段的学习中体会到诸葛亮借箭的全盘考虑以及周密计划,从而体会语言中表达出的人物特点。
再比如教学像《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维也纳的春天》等一些异域风情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把相关的文章中具有特色的语言进行拓展,重温各地风情描写的语句,感悟语言描述中再现的美丽场景,达到一种学生见到此种画面便自然地进行语言表述的那种境界。同时像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类经典的写父亲的文章,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不同文风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多种语言表述特点,形成强烈的语言感受。
三、广泛的涉猎,处处关心文化现象。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哪里有人群,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必有语文。语文教师要独具第三只眼,那是语文的眼睛,在他接触日常生活时,还要会从语文的视角去审视一番,欣赏、批评一番。观察人事,徜徉山水,看门前的对联,草坪的提示牌,电视中的广告,都可以从中得到语文的启迪,悟出一些语文的道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便可学语文,这些都积累了最生动、最原始的语文素材,教师以此启迪学生,与学生交流,就可以培养学生出处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学会批判地、创新地使用文学语言。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4
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实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救大家失望党支部书记,在途上为照顾小战士饥饿而死的老班长……作家采用了“细致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作家曹雪芹在开头写到“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成功的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而临死前的严监生,更是个十足的守财奴。他到死还怕费他那俩盏灯油钱。以前我看过,《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去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之这一细节就把他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二十三课《刷子李》中,作家冯骥才通过正面描写和曹小三眼中的师傅,也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通过本组课文学习,我学会了几种刻画任务的方法。在运用时,应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采取各异的描法。第一: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二是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三是用一些好词来衬托人物形象。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东胜区第一小学五年级:李敏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5
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通常是在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人物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人物的具体情节,然后通过捕捉情节中某些关键词、句,充分感受人物当时当场的表现,最后将不同学生从不同情节中感受到的理解进行概括、整合,从中归纳完整的人物性格。就像《“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版第十册)一文,就可从品读王熙凤的多处情节语言,具体品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和王熙凤赞美林黛玉的一段及最后王熙凤说的一段话。在一一品读这些语句后,引导学生试着从中归纳出王熙凤热情大方、泼辣张狂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亲历由言语细节到人物性格的归纳全过程,不但能对阅读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逐渐形成由细节到整体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觅细节归纳事物特点
对于描写事物的文章如《长城》(人教版第七册)、《白杨》(人教版第十册)等,则可从文字细节描写中归纳出事物的特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长城的语句: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2)“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这些语句后,体会包含其中的要点。再将这些来自多个学生的不同感悟进行梳理、筛选、整合,归纳出文中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三、用归纳的思维发现规律
存在于文中的构词特点、描写方法和写作特色以及多篇文本间的表现主题等,都需要学生经历由个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规律的发现和知识的内化。
1.发现字词的组合结构。仔细研读文本能发现作者选用词语时的组合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中自主地发现它们的构词特点,进而归纳出相同的组合结构,以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真正的学习收获。如《火烧云》(四上册第4课)中有许多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萄葡灰、茄子紫”等。课堂中便可以让学生先划出这些词语,然后将其投影于屏幕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分类,进而发现其中的构词特点。当学生经历这样由点到面的归纳性的阅读行为后,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组合结构熟记于心,就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相似的词汇“绿油油、半黑半白、柠檬黄”等等,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发现句段的描写方法。课文作者在进行句段描写时,通常会采用较为相似的方法。这个知识点便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比较、归纳等阅读行为后所拥有的学习收获。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比较语段中的句组,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梳理、整合、归纳的思维过程,最终获取相同的描写方法。如《火烧云》四上册第4课中,作者对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通过比较归纳后,学生就可清晰地总结出其中的描写方法“出现———模糊———消失”。学生在这种描写方法指导下,不但能轻松地仿写“又出现了一头大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句段的背诵。
3.发现篇章的写作特色。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以写作特色取胜的,尤其是那些小小说如《桥》(人教版第十册)。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故事,但文章中简洁有力的语言,却是它的制胜法宝。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正确理解这一点却不是件易事。故而就需要走“归纳”的途径。先组织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人物或环境的语句,在充分感知并深入理解后,将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集中于大屏幕: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并引导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从这些语言中你发现什么?此时学生便会从整体的视角阅读这些语句,在主动的思考分析后发现投影中语句共有的特性,进而逐步归纳出文章简洁有力的语言特色。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范文6
一、更新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老师们都是熟知的,可是“了解”和“更新”是不同的概念,“更新”理念要求教师以新理念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不久前我上了《麻雀》一课,文本所表达的是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爱,那份爱强大、无畏、可敬……第一次试教时,我把这份“爱”放到了最后揭示。可是第一次试教失败了,学生的状态不对。下课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哪里让你们难以接受?”学生说其实他们在上课之前都知道这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可是老师为什么要在最后才说出来呢?还以为自己理解错了呢,上课都不敢举手了。学生被我的故弄玄虚搞迷糊了,我明白了我没有还学生“自”。
那天上公开课,我在教学进行到10分钟时就问学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认为是什么?”全班学生毫不犹豫地说:“爱!”我再让学生深入读课文找句子或词语,体会“爱是 ”,从而深刻地领悟那份爱的真谛是什么,这才是这节课他们要在文字与思想的碰撞中要领悟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肤浅地揭示“这是爱”。
许多听课老师也十分愕然,认为把“爱”字揭示得太早了,应当放在最后再讲出来。他们和当初的我一样,只是关注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没有想到这是学生的天地,他们有自。细想一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学了多少有关“爱”的文章,如果连这一点他们都不知道,那才是教学的大败笔。
二、提升教学素养
曾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某老师上大型公开课《江雪》,上课伊始就问学生:“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诗人所垂钓的江是湘江。”这位老师一时不知要说什么……其实他也不知道这条江就是湘江。有时我们在备课时不敢给学生太多的自主空间,也是怕出现“意外”,自己不能处理好,怕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
于■老师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老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下工夫提高老师的素质。”给学生自主,老师一定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这样课堂才能碰撞出一朵朵耀眼的思维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赢得属于你和学生的那一片艳阳天。
三、结合教材实际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这三类课文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一般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可是既然编者把它们分为三类课文,就是希望我们区别对待。可是如何区分呢?
我听过许多老师上略读课文或选读课文,大多是“精雕细刻”,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有许多老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淋漓尽致地向学生展示,似乎唯有此,才能展示老师的高水平。殊不知课堂不是老师的,而是学生的。
我上的《麻雀》是选读课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思考的就是“爱是 ”,并且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课堂上精彩纷呈:有的说爱是勇气;有的说爱是可以战胜一切的;有的说爱可以创造奇迹……学生的个性解读写满了整块黑板。原来放手可以这样美丽。
我们要给学生的是“渔”,而非“鱼”。所以,精读课文就要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来教学,略读课文就是以“放”为主来教学,至于选读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学习,当然这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
四、重构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我们要重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的不再是自己如何教学,而是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而不是仔细分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内容。钻研教材,就是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文本,研究文本,理清思路,寻找教学的支撑点,形成自己教学的风格和特色。在小语界,这些特级教师的课都十分精彩,原因就是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看教师教学用书而获得的。
如果有需要,还要阅读相关资料、书籍,让自己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我听了黄吉鸿校长执教的《游子吟》,课后,他开了一个讲座。他说为了上好古诗词课,从2009年暑假开始便研读了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并且,这首只有30个字的《游子吟》,他竟写出了两千多字的文本解读。这样的老师上出来的课,能不吸引人吗?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绝不是“空中楼阁”。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个体差异性。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方法也一定不同。说到底,课堂是因为学生而精彩。蒋军晶老师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用“你觉得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引领全文,学生对“凤辣子”的认识从片面到理性,诠释得真实、精彩。课后,蒋老师说:“课前我接触了十几个学生,就‘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让他们谈谈初读的体会,结果发现他们的看法大多是‘泼辣、热情、细心、关心林黛玉’……这堂课我就在学生的真实水平基础上教学,从浅表逐步深入,由错误走向正确,提升、丰富学生对‘凤辣子’这个人物的认识。”
再次,老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思考自己将怎样处理,做好导向的准备。有些老师,为了还学生自主,学生的回答或提出来的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太远,已没有研究的价值了,可是老师仍跟着学生走,结果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我们要知道,自主不是天马行空地乱讲、异想天开地胡说,自主不等于放任。
五、关注教学过程
1.自主朗读时间
成功的阅读课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其实是读出来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到听觉,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去,这样会促使学生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意境,发展语言能力。其实,学生自主朗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吸收、加工、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朗读之后,才会有自己的疑问、收获,这才是个性化的解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课堂上,少说点,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2.自主思考时间
我曾听过许多公开课,在4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相当“丰盛”。40分钟里,我这个听课老师手中的笔都来不及记录上课的内容。下课后,有些听课老师说这节课上得十分成功,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气氛活跃。可我不喜欢这样的课,甚至觉得有些不真实。在家常课中,也常见这样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问学生:“有谁来回答?”学生没有思考,哪来的答案呀!在40分钟的时间里不要为了所谓的“高效”就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李镇西曾说:“学生的心灵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就会试着自己去体会和揣摩文本的文字和意境,从而获得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自主解读文本
现在的小学生中,尤其是中、高年段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手中有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答案。对他们来说这是上课时很有用的法宝,他们知道老师要的是这样的答案,他们可以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表扬,何乐而不为。语文课堂要的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张扬个性的、自主的语文天地。因而,我们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要表示由衷的尊重或表扬,这些参考资料、参考答案将没有立足之地。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抛开居高临下的姿态,全体蹲下身来,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