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整合;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费时费力,却收效不明显,很多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半的课堂时间用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却发现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效果低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没有策略的引导,就仿佛没有源头的水,丧失了活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

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激活原有的知识,是阅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跟作者的悄然对话,也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文本信息的过程。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综合、评价五个过程。知道指的是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理解是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运用指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而综合、评价恰恰是对新旧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创新。由此可见,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正好适应了目标体系要求。

一、新旧知识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善于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有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不知道也没有意识运用旧的知识去跟新知识搭建一个桥梁。有的学生想去这样做,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运用哪些知识去解释、解答新问题。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优美的写景片段的同时,要求学生边赏析,边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有的学生提出,文中对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荷塘周边的景色的描摹传神而优美,体现出了作者对于荷塘月色美景的喜爱等。如果能够回忆以前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结合他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并结合文中开头感情状态的流露,就不会陷入这种错误的解读中了。

2.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得出作者流露的感情是“很喜欢荷塘月色”这个结论,反映出的实质是,学生没有掌握写景散文归根结底是作者的借景抒情,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赏析之前,先点出写景散文的赏析策略就更好了。写人记叙文,重在体会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记事记叙文,重在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状物散文除了了解事物特点之外,还应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景散文在赏析美景时,更要把握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加强新旧知识整合教学策略的引导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时引入旧知识

原有知识是零散的、分散的,学生需要有统一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对旧知识的回忆,并梳理出信息的脉络。如,“以”这个虚词的用法,不能简单地罗列出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只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不仅记忆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记忆疲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古文中出现的“以”这个词的几种情况,结合语境和旧有知识,激活新知识,新旧联系建立起来后,学生的记忆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2.利用文本的对比阅读,提高领悟能力

教学过程中,有些文本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文体或者有明显对比的文体,采用对比的阅读策略,可以是不同作家相似文体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也可是相同历史时期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文体、体裁、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的异同均会得到呈现,最终达到对文体的深层次的解读。例如,的两部作品《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部作品都是同一位作家所做,词牌相同形式相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两部作品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激活曾经学过的前一部作品的阅读记忆,引起共鸣。

3.引入生活经验解决文本难点信息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最精彩的课堂,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孔子在几千年前开创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后人借鉴,路途之中、饭桌之上、闲话之时、促膝之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孔子跟学生畅谈的场所,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阅读教学最终还是要将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旧有的生活经验激活,解决文本信息。例如,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时,考虑到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这种文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对议论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本产生共鸣。如果能跟日常生活相联系,走出文本,回归生活,学生会更能深刻领会文中的议论精神,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累了一天,回去乘坐公交车,看到一位老人没有座位,自己究竟让座还是不让座,设想下自己内心的纠结情绪,就很能体会那种奉献精神的可贵了。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2

从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诗词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本课以词的上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景色怡人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述的境界。

2 学生分析

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基础差,对诗歌谈不上什么鉴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诗歌的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于不断的反复诵读中理清全词的思路,进而感受诗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变革社会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情感。

3 教学内容设计理由

在这节课中,笔者使用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生动的湘江秋景图片和悦耳的音乐穿插其中,在示范配乐朗诵中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笔下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渲染了课堂气氛,更利于诗歌教学。

4 教学环节设计理由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全词,理清词的思路,并进而感受本词的宏阔意境,体会诗人改造世界、变革社会的伟大抱负。

5 教法选择原因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离不开诵读,让学生于反复的诵读中理清思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赏析全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教学效果分析

这节课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反复诵读全词,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和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使学生对赏析这首词有了极大的兴趣。整节课中,学生反应积极,学习主动性强,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作为教师,笔者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看来,降低起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适合诗歌教学的诵读教学是正确的,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层面:理清本首词的写作思路,掌握本首词的诵读要领,熟练诵读全词。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词宏阔的意境,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体会诗人变革社会的革命壮志,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不懈努力的情感。

8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于诗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感受本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革命壮志。难点:品味诗词的语言,鉴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9 教学设想

诗词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现代的学生对诗词创作的背景不熟悉,会导致对意境的理解流于表面,而使用资料图片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堂上评点学生课前绘画的意境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词的意境凝造离不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标示和提点,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诗词的规律。感性的录音范读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反复诵读能具体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10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是品味一首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说诗言志,诗人的志隐藏在诗句之中,只有通过我们反复的诵读,才能领会。

3)教师范读。教师播放多媒体,配合图片、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4)学生自读、范读。自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分别注音、解释,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后,教师让一名学生范读,然后和大家一起点评读音、感情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5)教师领读。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逐句读完全词,有助于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领会诵读要领。

6)鉴赏全词。

①鉴赏题目。题目“沁园春・长沙”包含两个部分,其中“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整首词的形式,是双调,共114个字,分为上下两阙;“长沙”是题目,体现了词的内容。长沙是的家乡,是他早年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这首词是于1925年途经长沙游览橘子洲时所写。

②鉴赏上阕。开头前三句交代了什么?人物、时令、地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三句的场景: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这三句为下面写景奠定基础。在读这三句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诗人卓然而立的姿态,要读得深沉、有力。下面七句的统领字是哪一个?管到哪一句?“看”,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远看山林一片火红,湘江水碧绿清澈,船只竞相往来;鹰在高空翱翔,鱼在水底翔游,万物都在竞相生长,蓬勃发展。这是一幅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富有生机与活力、绚烂多姿的壮丽秋景图。这部分诵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比前三句节奏快一些,有抑扬,有层次,激昂一些。“看”字,要读得有力度。

③鉴赏下阕。前两句,这两句和上阕在结构上有何关系?这两句对比、呼应上阕,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诵读这两句时应注意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引发自己对昔日求学生活的回忆,所以在朗诵时要读得慢一些,要读出深沉的情绪。中间七句,“恰”在这儿有什么作用?统领下面七句,是领字。那么这七句写了什么内容?和他的一些同学,在求学时代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讨论从这部分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形象。才华横溢、胸怀远大、立志改造中国的热血青年。这七句诵读时应注意什么?要读得紧凑,激情洋溢。最后三句,请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曾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击风浪,把快速行驶的小船都挡住了。这三句写出了以为代表的这些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诵读时要读得豪迈,读得铿锵有力。

④总结全词。请同学们朗诵全词时,看看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把整首词串起来。上阕是“立”“看”“问”,下阕是“忆”“恰”“记”。这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结构严谨,上阕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下阕先是“忆”,然后回忆和同学的战斗生活,最后一个“记”字概括全文,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整首词结构严谨,上下呼应。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一种志向?主宰世界,改造生活,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壮志豪情。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革命先辈中,有哪些人还有这样的豪情壮志?鲁迅19岁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达了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国家的报国之情。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前辈的这种爱国精神,为振兴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学习。

11 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3

第一步 明察秋毫

“鉴”的意思就是仔细看,审查。拿到诗歌,要先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明察秋毫,捕捉信息。

诗歌的标题有时会提示读者给读者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细看标题就会发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梦游天姥山所见所闻所感并以此告别友人。再如《春夜洛城闻笛》,一看标题就可以明了时间是春天的夜晚,诗人在洛城听到笛声后有感而作。

看作者目的是知人论世,由诗人而想到他的个人经历及特色风格,这些对我们读懂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如陆游,南宋诗人,生活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建,南渡之后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因此他的诗歌大都表现这种渴望恢复失地,壮志未酬之感;如坡为人旷达豪放,作诗多壮语,气象开阔,情感洒脱,遇到他的作品可以优先考虑这些知识。当然大作家风格多样,不可一语概之,但阅读时有个方向帮助我们理解,就会减少很多阻力。

看注释,这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从诗歌写作背景的提示到个别难懂字词都有可能出现在注解中,这些都是帮助理解诗歌的必要提醒,是不可放过的必读点。试看2013年高考福建卷诗歌鉴赏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考卷上有一题问及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

这个题如果能抓住注释②对“息机”的解释就不难分析出“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一层答案来。

第二步 把握形象

诗歌主要靠形象(包含意象)来构成诗的意境。形象一般是诗中的人物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形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鉴赏诗歌时应该去发现捕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的特征,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诗歌中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展现了诗中的人物特征,我们可以借此把握诗人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形象描写展现了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意气风发,勇当中流砥柱的豪情壮志。

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历代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意象的特有内涵入手,认真品悟,这是进入诗歌情感的不二法门。广泛了解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固定内涵,也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月”、“梅”、“子规”等典型意象所代表的常见情感掌握,可以帮助我们体味诗歌的感情。

第三步 品读情语

诗歌当中作者的情感有时可以直接抓住作品中的“情语”,即含有情感的语言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凝结在一些富于感彩的字眼之上,有时在一首诗中仅仅凭借一个词就可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比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一个“怆然”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了作者感时伤事,吊古悲今的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情语,品读情语,这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必要点,不可遗漏。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21―01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有两个步骤:领会作品本身和认识读者自己,即通常所说的“入书”与“出书”。前者是对作品的赏析和理解,是感受他人;后者是对作品的反思和运用,是感受自己。这两个过程都不可缺少,若少了前者自然是没读书,若少了后者就是读死书。

一、“入书”

在阅读中说“感受”,是强调“体验”的意思。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先是感受,不是分析。文学作品重形象、重情节、重感情,感受起来会觉得作品意味无穷。可以说,读者没有深刻的感受就不能对作品进行分析。

感受的方法是“代入法”,在感受作品和感受他人时,读者可把自己代入作品,让自己成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然后按着文字所交待的程序,去细细地体味情节过程、心理过程、感情格调、环境氛围,感受自己在那种状态下的心情、体验,从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有所领悟。比如,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的“怅”字,课本注释为“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读了这注释,会让读者倍感困惑,“怅”怎会是一种“思绪”,且“思”越“深”越冷静,怎么会慷慨激昂?这时,不论什么样理性的分析都是苍白的,只有感受才是真实的,只有读者把自己假定为当时的,代入那个境界里,让自己独自站在橘子洲头,观赏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以后,怀着主宰历史的雄心,去放眼苍茫大地,寥廓江天。这时,读者会因视野开阔而觉得心潮起伏,会觉得起伏涌动的一腔豪情与天地同高,与视野同阔,但胸腔却难以容纳,于是,会不由得舒一口气,从内心深处发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叫“心领而会之,口不得而言之”。

二、“出书”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受他人并没多少的困难,只要阅读时将自己代入作品,就可以在作品的海洋里遨游。吸引读者“下水”,这是文学作品自身的功能。在阅读实践上,只要读者能理解语句,就能“下水”了。只是有的人是自觉地“下水”,有的人是不自觉、无意地“下水”。只要读者把这种无意“下水”变成有意“下水”,变被动为主动,原本朦胧的感受就会变得清晰了。

读者在作品中完成了对他人的感受之后,会觉得“阅读”已经完成了。其实,这只是把书读懂了,而不是把书读活了,理解了并不等于会运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可忽略,那就是读者应把作品代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时代里,去感受自己,认识自己,完成“出书”的过程。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5

【关键词】人文、综合、体验、跨学科、校本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65-03

【作者简介】1.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校长,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2.宗兆宏,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3.朱健,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教科研室副主任,扬州市优秀骨干教师。

一、创建原因

第一,回应当今世界对“人文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当下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却也面临传统文化被风化,精神家园遭践踏,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等现象。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方能促进世界更好的发展。

第二,满足“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系统综合化”对教育的真切要求。在全球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今天,学生必将碰到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现有的课程过于分化和孤立,因此不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第三,感悟“体验学习”在全球的蓬勃兴起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现今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从学校走出的“优秀学子”在实际生活中时常表现出“水土不服”。庆幸的是体验学习在全球的兴起,正努力恢复着知识与主体、知识与情感、知识与生活的本源关系,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统一。

第四,直面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存储和再现,形成“知识爆炸”,这要求我们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发展。

第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创新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江苏省宝应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百年老校,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其校训“真恒”,求真知、做真人、有恒心、秉恒爱,是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核心价值的凝炼。

二、课程探索

(一)核心概念

人文,广义指人类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尺度。

综合,就是总聚、集合的意思,是将不同种类中有关联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综合性和多样性,人文学科走向综合化是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分科学习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围绕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平台是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

体验,就是个体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杜威曾说过,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于体验。简而言之,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人文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让人文学科走出机械、教条、记忆、模仿,走出在标准答案里打转的怪圈。

(二)课程结构

为防止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不足,项目立项后,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从转变学习方式、构建综合体验平台、丰富人文实践活动、培养核心素养等视角设计课程目标;从开发校本化国家课程、组织社团活动、编辑课程期刊、指导学生成长、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建设课程资源;从人文综合体验中心、人文校园环境、人文综合体验网站、校外人文体验基地等方面搭建课程平台;从起始年级实施必修模块、跨年级段实施选修模块、组织人文体验研修活动和组织社团活动等方面实施课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体验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的课程评价。对这六个维度精心规划和建设,使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三)创建三大课程体系

经过对全校所有课程的梳理统整,构建了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文化浸润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创设40门校本化主题课程,营造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学习环境,变传统分学科的学习方式为分学科学习和综合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倡导“三段六环”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库柏“直接感知、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具体运用”的体验学习过程,体验、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

1.人文综合课程。人文综合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分科课程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开发主题式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人文综合知识,培养其综合视野和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等课程。

2.活动体验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难点、要点梳理出来,通过开设校本活动体验课程,拓展不同体验学习渠道,增加对国家课程的感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中国十大名著阅读、艺术之旅、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

3.文化浸润课程。文化浸润课程是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应特色文化、学校百年文脉、学校校园文化、现代文名礼仪中,既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又涵养现代文明礼仪,如宝应荷文化、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学校历史研究等课程。

三、课程实践

(一)凝心聚力,建设场馆

借新建契机,凝聚各方力量,统筹建设10大中心5室3场1馆1办。基地环境建设紧紧围绕“人文、综合、体验、至真、至善、至美”核心理念开展。各个中心、处室的硬件设施体现出“体验性、审美性”的课程要求,利于学生在其中获得体验,激发追求。课程基地目前由综合课程开发中心、情境阅读课程开发中心、人文之旅课程开发中心、戏剧创作表演中心、影视鉴赏体验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文明礼仪培训中心、江淮考古课程中心、学校历史研究中心、课程实施研讨中心等10大中心;电子阅览室、水晶创作雕刻室、乱针绣创作室、名师工作室等5室;3个青春剧场、1个情境阅读体验馆和1个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管理办公室组成。

(二)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深挖课程资源,构建三大课程体系,开发40门校本课程。开发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蒲松龄与宝应文化、诗词与中国革命、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主流文化、王洛宾的歌曲与人生等6门人文综合课程。开发中国十大名著阅读、世界宗教经典阅读、文化命题探幽、文化因子探幽、阅读策略研讨、人文之旅、艺术之旅、民族之旅、运河之旅、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高中课本剧表演、课本电影赏析、红色经典影片赏析、影视艺术鉴赏、中国电影史、中国动漫60年等16门活动体验课程。开发荷文化面面观(科学篇)、荷文化面面观(文学篇)、荷文化面面观(艺术篇)、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诗词宝应、书法宝应、宝应名人、宝应地名探源、宝应考古与旅游、走近扬州运河遗址、扬州重大考古发现巡礼、校园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现代社会与文明礼仪、餐饮礼仪、宿舍文化、学校历史、我是宝中人等18门文化浸润课程。

(三)创新课程研发思路

我们采用“主题+招标”的手段,开发了体现出“人文性、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形态,冲破了学科藩篱,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高度融合。如招标主题《诗词与中国革命》,要求将语文学科中《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刘白羽《长江三峡》、的“高峡出平湖”;政治学科中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学科中与中国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维护国家政权的斗争、与、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地理学科中祖国的山山水水;美术学科中去安源等组画;音乐学科中诗词歌曲;以及与三大战役等进行整合。教师配置:领衔1人、语文1人、政治1人、历史1人、地理1人、美术1人、音乐1人;成果要求:①呈现不少200页校本教材②有导学案,为后续开课准备③有社团活动方案,为后续社团活动准备④有独特的成果呈现(如论文、表演剧、诗歌创作与朗诵等等)。

(四)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法。我们一边进行硬件建设,一边进行三大课程的开发、探索、实施、研讨、完善。形成高一必修文化浸润课程,高二选修活动体验课程,高三选修人文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教材,有教学案,有教学与社团活动,目前已将100多节录像课放在基地网站和互动平台上,供师生随时学习。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如在缺少综合人才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一人主备多人辅备、一人主讲多人辅讲”的备课、上课模式,出现了“夫妻同台”的课堂,“夫妻共建一室”的教学与社团活动,让教学过程体现出“体验性、综合性”的学习规律和思维特征,丰富并深化了“综合”的内涵。为了加强对课程的研讨,定期在基地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和教研活动,课程实施采用“一课一思一评多议”的上课、评课、议课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索逐渐推向深水区。

(五)课程向社团活动延伸

建立45个社团,精心组织社团活动,深化校本课程实施。研读“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为宝应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研究《红楼梦》与现代管理,为反腐倡廉出谋划策;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开展“我是宝中人”校史名人研究,总结成功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社团活动组织从策划书、活动流程、活动记录、活动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四种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小兵,钱小龙.美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

[2]倪娟,马斌.“课程结构”与“课程管理”转变的相关思考――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4).

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中专;语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30-02

目前,职业中专的学生大都在初中的基础不牢、升学无望,不少人甚至连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水准都达不到,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有的人不会写作文,有的人读课文错误百出,而且普遍厌学。面对这样一批学生,若是按现有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其语文素养很难有大的提高,难以达到企业的用工要求。基于职业中专学生的现状,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1. 调整教材内容,补充应用文写作及古诗词的欣赏。根据实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对教材内容的设置进行微调,删减应用价值不高、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文章。例如,第一册中的《劝学》、《我的四季》、《石钟山记》三篇课文,不进行统一的课堂教学,只留给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课下自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及年代的先后顺序,增设古诗词赏析、背诵,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例如,新春伊始,笔者带领学生收集、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歌,从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晚春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个季节过去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较多的佳句。一年过去了,四季之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诗歌学生也就记得差不多。按年代的顺序学习诗歌,主要把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过的诗歌按年代的顺序进行梳理,让学生重新感受诗人的情怀。

2. 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快乐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得到熏陶,让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经常从网上、语文刊物上搜集借鉴精彩的导入语。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那么青年眼里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沁园春·长沙》。在处理课文内容时,笔者降低教学的重点,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之,并注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文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只要有道理,就给予充分地肯定,使他们摆脱标准答案,教师权威及一切心理上、时空上的束缚。

3. 有感而发,自由写作。写作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头痛的事。笔者把写作训练重点放在应用文方面,让学生在符合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要求下自由选择题目、材料进行写作,并对作文进行讲评。通过讲评使学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还让学生模仿写作,化简写作,即将课文缩写成梗概。因为有东西可写,学生也愿意写作文。笔者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有感而发。当然,让学生自由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位生活,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把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事、物、情、理写下来。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 激“情”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那么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开展教学,无疑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一课时提问:“知道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指的是哪些故事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都是他们熟悉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学生把想得到的答案都说完之后,笔者进行总结。接着问:“那么大家仔细看看这四个故事,它们的内容有没有共同点?”学生认真想了想,回答说:“都是爱情故事,并且都是悲剧。”笔者适时总结:“是啊,在所有的故事中,最缠绕人心的总是爱情,而在爱情故事中,最刻骨铭心的,却往往是悲剧。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重温一下‘牛郎织女’这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在这首凄美的诗歌中寻找答案。”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 各抒己“情”。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就必然出现许多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过往课堂上的独自传输的传统教法,创设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交流的民主、和谐氛围,让他们通过积极的对话交流,不断生成有价值的认知生长点,实现知识、经验、体验共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说出和笔者不一样的答案,而他们的答案有时更合理,更容易被理解,笔者便欣然接受学生的说法。学生的意见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就会充满自信,教学效果自不待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很好的创意,令笔者非常惊叹,也深深地理解了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3. 重视对自信的培养。作为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笔者十分清楚在校学生的心态——自卑。他们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来自农村,前程茫然,灰心丧气。他们是家长眼中的“无希望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种自卑的心态往往让他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不能展露才华,走向社会也无所作为,因而要把转变学生的自卑思想作为重要因素来抓。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一个提倡隐藏才华的时代,“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自信地绽放自己,才能找到人生最大的舞台。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文中塑造了桑地亚歌这个老人勇敢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他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最后仍然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老人真的失败了吗?——没有,他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是自信和勇气成就了他的这种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拥有自信心的最好激励!

中专学生虽然基础不是很好,但只要教师认真思考,采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定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巴金的家

下一篇英语四级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