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惊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惊奇范文1

果不其然,路上走来了一个中年,牵着一个活泼机灵的小姑娘,走到老婆婆面前,二话不说,捡起一个柿子吃了起来,小姑娘也跟着拿了一个吃了起来,我正纳闷,哪有一句话不说就吃人家的东西,即使尝尝味道也先说句话啊!再看那老婆婆,只是徐蔗进曹营___一语不发,看她们吃得津津有味,脸色虽然没变,但我不说你也知道她对的突然造访还吃她的西红柿毫不在意.

狼吞虎咽得吃着西红柿,不久西红柿只剩一层皮,把手一甩,一字一吼地说:"你少和我开玩笑了,这么差的西红柿还拿来卖,不怕警察来抓你!"

那个小姑娘插话说:"妈妈,这西红柿太甜了!"立刻在小姑娘脸上留下了五指印,小姑娘“哇”得哭了,我正要大骂没人性,更另我惊奇的事发生了,老婆婆拿过几个西红柿,用饱经风霜而粗糙的手擦掉小姑娘的泪水,不去理会,把两只西红柿塞进小姑娘手中,说:“乖,别哭,这几个西红柿送给你!”真是句石破天惊的话,惊呆了。。。。。。

惊奇范文2

1、《午夜拍案惊奇》是北京文艺广播根据“有益无害”的原则设立的一档连播形式的通俗文学节目,它以在特定的时间(每天午夜零点)播出特定的内容为其节目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午夜拍案惊奇》以鲜明的个性、精准的定位而独树一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文艺广播听众群老化的趋向,以风格个性化、年轻化、通俗化的鲜活跃动的形象呈现在听众面前,从而强化了娱乐调频的形态定位,为北京文艺广播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2、《午夜拍案惊奇》是2010年6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卫群、张美华。本书主要讲述了北京文艺广播在午夜零点播放有关悬念、推理、惊险、恐怖的小说。

(来源:文章屋网 )

惊奇范文3

我才真的感觉到一丝丝的时间飞快过去

静静观察远方的闪电,一种惊奇奔向心里

闪电,一闪即过,留下的只是人脑中的印象

惊奇范文4

了解西羌是5年前从九寨沟开始的。九寨沟黄龙机场,简称九黄机场,旅游旺季有北京直达的飞机,旅行社工作的朋友提前给我们打预防针,“九黄九黄,十次飞机九次黄,还有一次在返航”,所以推迟两个小时到达,我们居然兴高采烈,捡着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确切的说,那时候还不知道九寨是四川阿坝州的地盘,更不知道传世过千年的羌碉群和神秘的古羌人后裔原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大山深处。这里是摄影爱好者、驴友、背包族和民族民俗学家的天堂。

成都下飞机,且不说逛锦里、访草堂、拜武侯,走成灌高速直奔都江堰。告别忙碌,川蜀的安逸早有耳闻,坐在奔腾的泯江河畔品茶赏水,悄然偷得浮生半日,别有安闲。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山水之间盘桓两日,大快朵颐,探秀访幽,一时忘却烦恼无数。

收拾行李,走都汶高速,一路向西羌。

神秘的古羌人

古羌人,是上古时期现今中国领土上一个重要的古老民族,形成于青藏高原,以羊为图腾,与古汉人、古藏人有较深的渊源。根据文献记载,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姜姓之祖,“古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左传·哀公九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后东向进入中原地区,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也是羌人进入中原地区的先驱。

甲骨文有关于“羌”和“羌方”的记载,从活动情况看,商代羌之疆域广大,大致据有今甘肃省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后羌人加入周武王商王朝的联军,《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

关于大禹是羌人的记载有很多。《孟子》载“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史记·六国年表》云“大禹出于西羌”,《吴越春秋》、《水经注》、《蜀本记》等也都有“禹兴于西羌”或“出于西羌”的记载,其出生地是古代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近代学者、民国时期汶川县长祝世德的《大禹志》中,考证出大禹出生在汶川县绵虒镇刳儿坪。夏朝、周朝与秦国的祖先可能都是古羌族。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而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故有观点认为藏族起源于羌族,公元7世纪建立的吐蕃王朝盛极一时。公元386年羌人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后秦。北宋时建立西夏的党项族被称为党项羌,有现代学者考证,现代的嘉绒藏族较多的保留了党项人的特点,此为一说。可以确定的是,现代汉族中的“党”姓,源于古“党项族”。

古羌人多融合于汉族,或演变为藏缅语族的诸民族,今天的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均源于古羌人。

古羌人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中国羌城 汶川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国内外学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抢救这里的羌文化,它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符号。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就位于汶川县境内,美丽的四姑娘山终年积雪,俯瞰着这片神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

汶川,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绵虒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维州,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维州为威州,“威治西羌”,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废威州。但威州作为地名沿袭至今,建国后为汶川县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

汶川县城距离成都市不到200公里,不足2个小时的车程,很是方便。县城位于岷江两岸狭长的河谷地带,经过灾后重建,已经恢复了旧日繁华。传说这里是大禹的故乡,一座巨大的大禹雕塑坐落于县城南郊,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内外游客。三国名将姜维出生在这里,县城东部至今还保留着姜维庙和姜维城遗址,东北面的姜射坝传说是姜维年轻时候练习骑射的地方。如今岷江依旧逝水滚滚,浪花淘尽英雄。

“中国羌城”的图腾柱在县城里面格外醒目 ,街头不时可以见到头戴漂亮头巾、身穿艳丽羌族服饰的中老年妇女和可爱的女孩子们。她们的服装一般都是手工刺绣,称为“羌绣”,工艺繁复,纹饰精美,以变形的花鸟虫鱼、蓝天白云等生活图案为主,随性而至,风格粗犷,妙手天成,别有民族风情,与细腻曼妙的蜀绣颇有不同。羌绣是羌家女子传统,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跟从长辈学习,绣品通常是做给自己和家里人的,每逢五月、中秋和羌历年,未婚女孩还要绣礼物给男朋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介入,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除在一些偏远山区还保留着手绣传统,机绣代替了大多数的手绣。

纪念塔和桥,是县城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史诗,就发生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是一片盛产英雄的神奇土地,13世纪统一藏地的格萨尔王就生长在这里。奔腾不息的杂谷脑河在桥下注入岷江,正是雨季,一桥之下,褐翠色的杂谷脑河水和土黄色的岷江颜色分明、并肩奔流,绵延出去几公里,颇为壮观。

县城北部山地,是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布瓦黄泥碉群”景区。布瓦,羌语之意是“住在云朵上的人”,布瓦寨是汶川威州镇岷江西岸一个海拔2170米的山寨,现存3座千年稀有黄泥羌碉,经历了1933、1976、2008年大地震,是四川仅存一处且分布集中的黄土群碉。

羌人谷

羌族聚居区一般建在高半山,山脉重重,地势陡峭,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沿杂谷脑河逆流而上,河谷两岸的大山深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羌族村寨,这里盛产各类水果,尤以汶川大樱桃、猕猴桃、核桃和青脆李、红脆李最为闻名。

春夏季节,高山崖壁间,不知名的花儿丛丛簇簇竞相争艳,白的挤挤挨挨,红的队列齐整,蓝的勾肩搭背,紫的孤芳自赏,在涧水沟谷间,好不热闹。遥远的盘山道,九曲回肠,隐约云雾间,一片杉林都不见。

317国道向西三十里,就到了羌人谷的入口——龙溪沟东门寨。羌人谷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古时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西北线,西连理县桃坪乡,东、西北两面与茂县接壤。东门寨原名东门口,经过近几年的抢救性开发,这里已经成为成都周边市民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区,品羌族美食,住羌家民宿,赏沟谷美景,购羌寨特产,接待能力和水平初具规模。东门寨羌碉高耸,羌楼林立,墙壁上随处可见拙朴的古岩画和描绘图腾的象形文字,尤其是羌族释比带领族人跳羊皮鼓舞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大山,道路变得狭窄起来,有些地方仅容一车通行,但山路并不难行,随涧水蜿蜒爬升。怪石嶙峋,水鸣山涧,草木葱茏,白云苍狗,偶尔可见风情独特的羌族村寨,恍若置身世外,游览画中。

经过龙溪乡小学,直奔我们的目的地,群山深处的古羌族村落——阿尔村。阿尔,古羌语,“高山上的平台”之意。阿尔村目前由4个寨子组成,依次序分别为白家夺、巴夺、阿尔、立别,其中巴夺寨为该村最大一个自然村寨,99%都是羌族。全村目前保留4座羌碉。高近30米的巴夺寨古羌碉现仅余两层底座,上层部分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寨的古羌碉,历经多次地震,在悬崖边屹立1000余年,为西羌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羌碉之一。

阿尔村是羌人谷最深处的古村落,有2000余年的历史,民风淳朴,民俗浓郁,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羌族民俗和文化传统,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高等院校和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羌文化的基地,常年有师生在这里驻扎,为羌文化的抢救、传播、整理和修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沿山间小路深入大山,有一片两千余公顷的原始森林,入口处叫“阿扎窟”,羌语意为秀丽神秘之地。这里山高谷深,风景迷人,有国家珍稀植物珙桐、莲香树、银鹊、圆叶玉等,杜鹃花150余种,野生动物中仅列为国家二级以上的保护动物就达30多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鹿、岩驴等珍稀动物随时出没。我们有幸在谷中遇到一只掉队的野猪,棕色带花纹的皮毛,獠牙外露,听到我们惊奇的声音后,迅速没入丛林深处,可惜的是没来得及拍到野猪的身影。沟谷尽头就是海拔4000多米的龙湖,高原湖泊,风光秀丽,也是采摘冬虫夏草的天然山脉。

这次进山,虽是冬季,我们依然在归途中遇到7位来自成都的自驾驴友。他们把车停放在寨子附近,带着一只威风的昆明犬,徒步背包沿阿扎窟进山,夜宿沟谷深处的1号营地。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小伙子已经是第三次徒步进山,他们打算第二天继续徒步约20公里夜宿2号营地,在大雪满山的季节让我们肃然起敬。巴夺寨距离1号营地约15公里,距离龙湖约40公里。早上9点出发,从1号营地一天一个来回下来,天已经擦黑,脚也有点不听使唤了,不经一番艰难的跋涉,怎知一杯热茶,已是世间最为温暖的幸福。

冬季进山,与其他季节,又别有不同,冰雪皑皑,流水淙淙,虽是一片冬日光景,但处处蕴涵着春的勃勃生机。呼吸着畅快的空气,听听鸟鸣山涧,看看青松翠竹,离得近了,才发现,身边的枯枝败叶也是别有一番疏朗风致的。不觉放慢脚步,携三五知己在海拔3400米的幽深秀谷放浪形骸,也算没有平白辜负这一趟快意江湖吧?

羌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也许是无意间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历史久远的文化符号,使声调绵长的“羌笛”成为偏远边塞戍国守边将士们思国怀乡的精神寄托。

羌笛有2000多年的历史,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这一神奇的民族乐器。羌笛在唐时,是西北边塞地区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王维《凉州赛神》“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李颀《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在唐“十部乐”中并未出现羌笛,可见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少数民族地区所用乐器,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

唐宋以降,文人诗文中多有羌笛的描述,但这时候“羌笛”的含义,更多的演变为边塞去国怀乡、别愁离恨的一种文化指代了,如宋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徽宗赵佶被虏北方凄然写道:“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眼儿媚》)”。

那么,羌笛到底是什么样子?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音乐家京房增加一个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故本四孔加以一”。许慎《说文解字》:“羌笛三孔”。宋《乐书》:“羌笛五孔”。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分三组均匀排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三孔一组,两孔一组,一孔一组。

羌笛制作工艺复杂,如今古老的羌笛制作技艺几近失传,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羌笛共分三部分,一是吹管,二是笛管,三是装饰。羌笛用两支长约15—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用丝线绑扎在一起,两管长短、孔距和音高相同。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乐器。制作最精良的是鹰骨羌笛,现保存在羌笛国家级传承人——茂县三龙乡合心坝王国亨老人家里,羌笛吹管由雄鹰左右两只翅膀上最长的羽毛管制成,笛管由鹰的两根腿骨制成,装饰部分则由鹰的羽毛组成。据说,此鹰骨羌笛为世间仅存的一支。

羌笛吹奏技法特殊,是文化传承中的精品。吹奏时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指法与笛相同,需要一口气吹奏整首曲调,中间不停顿,乐谱没有间隔符和停顿符,与其他管乐器明显不同,技巧性要求很高。羌笛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音色柔和纤细,悠扬婉转,空旷悲凉,动人心魄。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表达内容广泛,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

在羌族地区,女孩子吹口弦,羌笛一般由男人吹奏,需要从小练习“鼓腮换气法”,初练者用一根吸管在杯子里不间断吹气,升腾的气泡不能停,一边吹气,一边换气,难度极高,逐渐增加持续吹气时间,最终才能掌握羌笛吹奏技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愿意学习制作和吹奏羌笛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复杂的工序、讲究的选材以及吹奏技法难度高、耗时费力等诸多因素正成为羌笛技艺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当前面临的共同困境。我希望这几千年的技艺以后不要变成诗词中美丽的传说。

释比文化

如今的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自己独特的,崇尚万物有灵,通称为“释比文化”。

宗教首领称“释比”,是羌族传统宗教中不脱产的宗教教士或祭师,汉语泛称为巫师、端公等,其祖师叫阿爸木纳。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掌握着宗教经典,是沟通神、人、鬼之间关系的人,需熟记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技、医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知识,且在羌族民众中属德高望重的人物。在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比如婚丧嫁娶、祭祀、祈雨、祈福选吉、起屋架桥、占卜、还愿、春耕秋收等活动都需要释比主持进行特殊的法事活动,护佑一方平安。

释比们有一套特殊的服饰、法器和师承方式,有十分繁杂众多的口诵经典。释比经文分上、中、下三坛。在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释比带领男性族人跳羊皮鼓舞时用古羌语唱诵,分别祭祀天、地、人(祖先)。近代释比的传承一般为家族、师徒传承,传男不传女。老释比授徒要进行严格的筛选。由于羌族无文字书本,所有经典全凭口传耳授,且只能在劳动之余进行,所以只有记忆力强、能吃苦、心无恶念之人方可拜师学艺,学期短则3年长则9年,拜师后一般能学成一坛经文就是优秀的释比,而三坛经文皆通、能学成盖卦者历朝历代均屈指可数。

龙溪羌人谷为古羌人冉駹(máng)部的繁衍生息地。这里释比人数众多,居所有羌族聚集地之首,是我国唯一的羌族释比文化发祥地。巴夺寨是目前羌族释比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村寨,从高空看,整个寨子像一只“金凤凰”在苍莽群山中展翅翱翔。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西羌地区的释比文化,政府拨专款在此地修建了释比文化传习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寨子里有4位释比:朱金龙、余世荣、余正国、朱光亮,均为老释比余明海的高徒。老人精通三坛释比经文,世所罕见,不幸的是老释比已以96岁高龄在2006年辞世。文化部、四川省各级领导在老人生前曾多次到家中探望,余家也被誉为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世家”。余世荣、余正国叔侄分别是余家第28代、29代释比传人,其中32岁的余正国是西羌地区最年轻的释比。

羌寨与羌碉

羌寨有“云朵上的街市”之美称。羌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巅,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古巴蜀为边疆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随古羌人东迁和南迁,民族融合加剧,战事频繁,故羌族所居之地的建筑形制与作用,与汉地平原大不相同。羌寨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精巧的防御工事,巷道、吊脚楼、房顶、照楼子,高高低低,环环相扣,宛如迷宫,寨子四边的建筑另建一些错落有致的小碉楼,与悬崖边上高大的羌碉一起,共同守卫着寨子的安宁。

2012年,黄渤和余男主演的电影《杀生》,大量的外景取自羌寨,看过电影的人应该印象深刻。在寨子里,泉水从雪山上来,通过地下暗道流向各家各户,所有的地下水道相连,平时给山寨的人们带来生活生产用水的极大方便,一到战时,它还可以作为逃离敌人围困的交通暗道。虽然几百年过去了,羌碉和羌寨早已失去了战时防御的作用,但寨子的旧模样依旧依稀可辨。

羌族人修羌寨,要先修羌碉。羌碉是中国历史古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和伟大创举,作为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被专家学者称为“石头的史书”。号称千碉之国的四川羌区,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羌碉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十角等多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羌族工匠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让人惊叹。碉的下面几层用来驻兵和堆放粮食,最高一层用来观察敌情和施放烟幕。

一般在羌族聚居地,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碉楼,连接起几百里间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点燃碉上的烟幕,很快就把战争的信息传到百里之外。这个作用类似于汉族边疆地区的烽火台。

惊奇范文5

这城中最神秘的传奇之一,就是“三塔不见面”。

然而,重庆城中却有四座古塔。

第一塔:长江中的神秘卵石塔

以前的长江,不是现在这般温顺,它的脊梁经常暴烈地凸现在江面之上,露出水面那一段长长的石梁如龙的化石。在重庆长江南岸,有个码头叫做龙门浩,就是借了这样一段崎岖石梁而形成的。传说清朝以前,在这段被称为“浩梁”的石梁之上,由不知道哪位“神仙”,筑起了一座约1米高的小塔――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重庆传奇第一塔。

这塔很神秘,见于重庆掌故之中,但即使是1940年代出生在龙门浩的人,也说未曾见过其真容。传说中,该塔由大小不同的鹅卵石搭为三层,顶端的那个鹅卵石有鸽子蛋大小。水涨的时候,塔就被淹了;水退了,塔又出来了。有推断说,这塔是船工所建,用来提醒水涨时,过往船只切莫撞上被淹的石梁。但问题又出来了:这船工是找到的何种黏合剂,才让卵石塔在江水百年的浸泡和涨跌中,始终不会坍塌呢?最终这塔又是如何消失的?无人知道。

第二塔:下浩报恩塔

下浩,是龙门浩下游方向的地名,距离不过一个公车站远。“浩”字在重庆,多用做重庆地名,或许取的是江水浩荡的意思。下浩比龙门浩地势略低,马路顺山盘旋,在山和山比肩错开之处,能看到大江东去。这里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九层报恩塔,百年前曾是觉林寺的一部分,现在寺院消失,塔被孤单地锁在一轮墙中。

报恩塔的传说很多,由来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故事,无非是官宦人家生了个命硬的娃,只得出家,无需多说。但有件关于报恩塔的“妖事”却不得不提:上世纪80年代,报恩塔顶曾冒出神秘青烟,并且在那段时间里,青烟必在一早一晚固定时刻摇曳而出。据老人说,无人塔冒青烟的事,引来上万人参拜观看,有人说是树妖作怪,有人说是河神显灵,热闹纷呈。到后来,专家辟谣,说是塔里繁殖了很多涨水蚊,重庆闷热,夏末下雨涨水之际,这蚊子便出来活动。

揭秘之后人们都大为扫兴,因为涨水蚊与众不同,硕长软塌塌的腹部,透明的大翅膀,要涨水就乱飞,撞人也不顾及。它身上有种粉腻感,碰到皮肤上异常恶心。

第三塔:南山文峰塔

中国文峰塔不计其数,取“文峰、文风、文曲”之意,都是旺文才的,希望本地多出状元。重庆南山上的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年间。除了旺旺文才,或许更多的却是“重庆欢迎您”的意思。乘船从下江上来,只要不起雾,最早通知乘客“重庆港到了”的,便是这高高南山顶上的文峰塔――很有些重庆版自由女神像的味道。

陪都时期,文峰塔内曾有一位美女自缢,至今城中多有传说。曾在欧阳平先生的文字中看到此事的详细记载:一位官员的太太,年轻漂亮,恋上法国回来的年轻医生,奈何医生已经有法国夫人,官太太十分痛苦,最终忠于内心,与丈夫坦白请求离婚,然而情人医生却并不配合。一天,官太太华服美妆来到诊所,与情人诀别,说是各奔前程,之后却一人到文峰塔赴死。最后,医生夫妇消失于人海茫茫,唯有长情的丈夫为其料理后事。奈何风花雪月,最终文峰一魂。

第四塔:溉澜溪白塔

先说溉澜溪,这是重庆最美的地名之一,是重庆老江北城畔,一座伴水古镇的老名字。传说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其地有溪水入江,涨水倒灌时,波澜阵阵,十分美丽。

溉澜溪有座塔子山,山上有座塔,也被叫做文峰塔。春天的时候,踏入那被时光遗忘的老街巷,穿行在自由乱长的树林中,最终能在一片灿烂野桃花的不远处找到这白色的塔。坐在这塔下面,想到旁边就是更多传说的人头山,浑然忘了人间,满脑袋都是“宝塔镇河妖”之类的神怪故事。

和前三塔不同,这塔在长江北岸,据说是清代周边乡绅合力修筑的,为了何事,已不太清楚。不由得感慨,时光荏苒,蠕蠕而长,迈向它永不停息的新时代,人类不过是它褪下的皮屑,风一吹,一切痴心念想,都如雪花散了。

大部分人都认为,“三塔不见面”,指的是江南那三塔,跟江北的没有什么关系。详细说来,应该是指站在其中任何一座塔的地方,必定看不见另外两座塔――因为山势高低的关系,几乎是句废话。然而有老人家神秘地补上一句:倘若两塔见面,重庆必有大灾。粗看是无稽之谈,但一细想,倘若有大洪水,淹了卵石塔,乘船在江上,水位高涨到能同时看到南山文峰塔和下浩报恩塔――那几乎半个重庆城都是水泽了。

惊奇范文6

好吧,现在就让我们在厨房里玩一个“菜肴变身游戏”,为宝宝烧一桌有营养又好玩的菜!

奇妙赛匹萨

原料

100克发面面粉,3只鸡蛋,半个洋葱,青豆、玉米、胡萝卜丁50克,一份熏肠,番茄一只,青椒一只,糖、盐少许,冰砖一块。

做法

1.发面粉用鸡蛋来搅成面团,放一些糖在热锅里烤出一块大圆饼。

2.洋葱、熏肠、番茄、青椒都切成丝,起油锅炒熟,放入青豆、玉米、胡萝卜丁,调味,倒在饼上面。

3.冰砖化开,加鸡蛋打成糊,淋在饼上,入微波炉,用中档温加热4分钟即可。

津津乐道

这是匹萨吗?让宝宝说,如果“是”,为什么没有出来拉丝?如果说“不是”,味道怎么这么像匹萨呢?然后告诉宝宝这是怎么做的,让他动动脑筋:原来,什么样的“不可能”中都有“可能”存在哎!

营养备案

蔬菜丁的营养是不用说的,只是有些宝宝有“蔬菜恐惧症”,就是不喜欢吃蔬菜,就让聪明妈妈用“猜谜游戏”,让宝宝吃下有营养的蔬菜吧。

南瓜黄桃派

原料

南瓜250克,干炸粉2包,黄桃3只,蔬菜少许,芡粉少许。

做法

1、南瓜煮熟后碾压成泥,加入干炸粉,拌匀。

2、黄桃切成小丁,煮熟,加入芡粉拌成糊糊状,放少许糖,备用。

3、起油锅炸南瓜泥,装盘后浇上黄桃糊糊,再配上烫熟的蔬菜叶子,马上就可以吃了!

津津乐道

南瓜又甜又酥,黄桃糊糊有点酸,加在一起,宝宝是不是感觉和平时的甜食不一样?

营养备案

1、这个菜适合18个月以上的宝宝。

2、不要小看貌不惊人的南瓜,它含有丰富的钙质和胡萝卜素,对宝宝的发育大有好处,而且,它虽然甜甜的,但是含糖量每100克仅1.3克,比不甜的冬瓜和丝瓜还要少,是比较安全的甜食哦!

蔬菜意大利面

原料

意大利面100克(超市有售,请按说明书煮熟备用)、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豆芽菜、黄色的金针菇各少许、蛋黄色拉酱一罐、调味品少许。

做法

1、起小油锅,加入盐等调味品,将三色蔬菜炒熟。

2、再在锅里放入准备好的意大利面,稍微煸一下。

3、装盘,淋上蛋黄色拉酱,吃的时候再拌。

津津乐道

宝宝是不是吃腻了面条?那么,就来试一试加了蛋黄色拉酱的意大利面吧,保证有新鲜感!

营养备案

1、这个菜适合2岁以上的大宝宝。

2、意大利面除了含有普通面条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比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可以保证活跃的大宝宝所需要的能量。

香脆蛋黄卷

原料

午餐肉200克,鲜虾仁10只,梨一只,香菇5个。

面粉250克,蛋2只,时鲜蔬菜少许,调味品少许。

做法

1、用开水将面粉和成有“劲道”的面团,擀成普通盛菜盘子大小的面皮。

2、鸡蛋打成糊。

3、梨、香菇切成小丁,加入搅拌好的午餐肉泥,加调味品,做成馅。

4、将馅包在面皮里,滚一滚,做成面棍,再在鸡蛋糊里过一下。

5、起油锅,用中小火将蛋包面棍炸熟。取出,斜切成一寸长的蛋卷,装盘,配上烫熟的时鲜蔬菜,浇上汤汁,即可。

津津乐道

金黄色的蛋卷很漂亮,口感外脆内软,软中又带着梨的脆香,让宝宝好好体会一下:是不是很奇妙?

营养备案

1、这个菜适合18个月以上的宝宝。

2、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可不能吃哦!

3、香菇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还有对宝宝发育很重要的核黄素和尼可酸,但是因为它看起来乌黑难看,很多宝宝不喜欢,现在,把它和香脆的梨混在一起,“藏”在金黄的蛋卷里,是不是增加了吸引力?

隐形果奶

原料

酸奶200克,大香蕉一根,黄瓜一根。

做法

香蕉、黄瓜去皮,切块,加入酸奶,一起放入搅拌器,打成黏稠的果奶。

津津乐道

十个宝宝八个爱喝酸奶,妈妈不妨利用这种心理,将宝宝不爱吃的水果、蔬菜统统“隐形”起来,让宝宝在颜色鲜艳的“酸奶”中“均衡膳食”。

营养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