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少一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茱萸少一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茱萸少一人范文1

1、遍插茱萸一人的茱萸是植物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2、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在九月九重阳节这天,在家乡会有插茱萸的习俗,想到这天兄弟们都会在头上插茱萸,而只少了我一个人。不能和兄弟们一起过重阳节很遗憾。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茱萸少一人范文2

【关键词】 妇科病/中医药疗法 育宝调经方 名医经验

彭少芳主任医师是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汕头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汕头市市管优秀拔尖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导彭少芳

师、教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多年,精研医理,学研俱丰,主持多项科研分别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在妇科方面享有盛誉,对治疗不孕不育及月经病有独到的见解。其经多年实践总结研制的育宝调经方由菟丝子、山药、当归、鹿角霜、人参、何首乌、羊藿等15味中药组成(现已制成临床科研丸剂),具有补肾健脾,调经种子的功效,主治:脾肾两虚之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经临床实践证明,育宝调经方对治疗以下疾病有明显效果,具体经验介绍如下:

1.

育龄期久婚不孕:不孕不育症,中医认为主要与肾相关,而且阳虚宫寒,尤为常见。西医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全或不排卵等导致的月经不调。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包括多次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或长期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总致肾阳亏损。这也是张景岳所说的“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病案举例:罗某,女,32岁,2010年1月8日初诊。主诉:结婚未避孕未孕3+年。病史:患者2006年3月结婚,婚后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至今未孕。患者平素月经尚规则,但周期提前,14初潮,4-5/20-27,lmp31/12,月经量偏少,一天多,余皆色暗,量少,腹痛,喜按,腰酸,查B超示:子宫偏小。

其他检查未见感染,子宫输卵管通液示输卵管通畅,舌暗淡,苔薄白,脉沉。诊断为原发性不孕,中医辨证脾肾两虚型,予育宝调经丸,排卵期前后各用7天,前7天,每天2次,每次10g;后7天,每天3次,每次15g,共服用5月,于2010年6月成功妊娠。

2.

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失调: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失调主要是因为卵巢功能逐渐衰竭。中医认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处于一个肾衰天癸竭的生理衰退过程,一旦形成病理,即表现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尤其以脾肾为主。治疗上主要以补肾健脾,振奋肾阳以壮水之主。

病案举例:陈某,女,48岁,2009年7月13日初诊。主诉:月经紊乱6月。病史:患者2009年1月始出现月经失调,经常10多天即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量不多,持续时间多则10天半月,少则3-4天净,偶尔月经推迟,45天左右一潮,伴有腰酸,潮热,无明显腹痛,纳眠一般,大便偏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辨证脾肾两虚型,予育宝调经丸,15g,tid。经服用1月后该月月经尚规则,改为15g,bid,继续服用3月,现患者月经基本规则,30-40天一行,经量尚可,无腰酸腹痛,潮热明显减轻。

茱萸少一人范文3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少一人范文4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来源:文章屋网 )

茱萸少一人范文5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2、《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别老母》——清代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译文: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聚,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来源:文章屋网 )

茱萸少一人范文6

在传统信仰中,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为“老阳”。农历九月九日,日月之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重九。既然九是至大、至阳之数,代表着阳数之极,由于物极必反的道理,阳数的最大、最盛也隐含着盛极而衰的忧虑。重九之日因之被古人视为厄日,这一节日起始时便以避祸延年为主题。

古人认为阳气为清气,其性轻向上,重阳节俗中最重要的活动“登高”在民俗心理上可能就源于对阳气将衰的恐惧和努力接近阳气的愿望。相传重阳登高的习俗始于汉代桓景登高避祸,但其事实上的起源应该还要早。重阳登高趋近阳气的心理属于人类普遍存在的逃避灾难、死亡和渴望长生的心理意识的一部分。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令植物之一被称为“日精”,是太阳的象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皇室至今仍采用作为家徽。开放的日期正在重阳前后,赏菊、食菊都被认为可以帮助吸收阳气,益寿延年。古人把称作是“延寿客”,而茱萸则被称为“辟邪翁”。

重阳用茱萸的风俗据说始于汉代,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追述了汉代费长房教桓景佩茱萸登高避祸的故事。在六朝时期,这一习俗已经很普及了。传为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也曾借贾佩兰之口提到汉宫“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的风俗。

唐代堪称为此俗的最盛期。头插茱萸、登高聚会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重阳节日风俗,今天流传下来的唐诗词中多有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是众兄弟头插茱萸登高聚会的日子,因此独少一人漂泊在外,会使两下里都倍感哀愁。

民间如此,朝廷也在重阳赐茱萸给群臣,以示恩荣。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中记载:“汉官制,九日赐百僚茱萸。唐制,九日赐宴及茱萸。”不过自宋元以后,重阳用茱萸的习俗逐渐衰落,至今已经不为大众所熟悉了。

三种茱萸

茱萸曾是古时重阳最重要的节日风物,然而插茱萸的民俗活动已经与我们今天的重阳节俗十分隔膜,我们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领略那头插茱萸、登高聚会的雅致了。不但今人不了解茱萸,由于概念混淆和风俗的变迁,古代学者对于重阳节所插的茱萸为何物就已经有着广泛的误读和争议了。

现在常被称作“茱萸”的植物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它们不但名字相似,其中前两者还属于同科植物,外观和性质也有相似的地方,极易引起混淆。

1.重阳佩戴的吴茱萸

吴茱萸古人亦称为茱萸、吴茱、吴萸。诗词中重阳插头、佩囊的茱萸指的就是它。吴茱萸有浓烈的香气,曹植在《浮萍篇》中说,“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是说茱萸的香气浓烈,但不若桂、兰使人亲近长久,诗中以此比喻新人之情与旧人之情的区别。

古人很早就相信吴茱萸具有辟邪、祛病、驱鬼的功效,成书于西汉的《淮南万毕术》就谈到茱萸有这一特殊作用。吴茱萸也是一种常用的药材,性温热,有驱寒、助阳的功效。在西汉马王堆出土的药方中已有应用。按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的说法,花椒之气好下,茱萸之气好上。在民俗中,花椒用于后宫,以泥和涂房,称之为“椒房”,以其性温而多子;而吴茱萸则多用于重阳插头,以求驱恶近阳。

《本草纲目》认为吴茱萸可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止泻、降逆止呕,是常用的温里药;现代医学证实吴茱萸可止痛、止呕、驱虫、抵抗霍乱弧菌。吴茱萸果期在阳历9月到11月,正与重阳节日期相符;观其药理作用也与重阳节的信仰相符。吴茱萸药用时采摘其接近成熟还没有开荚的果实。秋季气温变化冷热不均,容易发生肠道疾病和流行性感冒,故佩戴和药用吴茱萸有一定的疾病预防意义。

2.用作调味品的食茱萸

食茱萸,古人又称榄子、艾子。果实味辛辣,古人用来做调味品,亦做药用。历史上以越地所产为佳,故又名“越椒”。因为其枝上密布尖刺,俗名红刺榴、大叶刺葱,因此倘用食茱萸插头恐难逃头破血流之厄。

据文献记载,从周代起食茱萸就长期作为辣味调味品使用,其历史非常久远。《尔雅翼》记载古代的三种主要调味品就是花椒、食茱萸和生姜。宋代的宋祁在描述四川风物的《益部方物略记》中称赞艾子“绿实若萸,味辛香芯,投粒羹腥,椒桂之匹”,是说艾子长得像茱萸,其辛辣芬芳可与花椒、桂子相匹。他解释说,艾木大抵是茱萸一类的植物,四川人吃肉羹的时候常放两三粒艾子,香满杯盘,并听说艾子尤其适于做“膏”。

食茱萸在两三千年间都是我国的主要香辛调味品,但是在明代之后,随着原产美洲的辣椒传入我国,食茱萸被其取代,因此现代人已经与它疏远了。即使是古人,也经常把它和重阳节所用的茱萸混为一谈。

3.吴茱萸与食茱萸的区别

按现代植物学的分类,吴茱萸和食茱萸都属于芸香科,与花椒同科,外形相似,都有辣味和一定的香气,因此特别容易混淆。

吴茱萸属于芸香科吴茱萸属,它的别名还有吴椒、石虎等;落叶亚乔木,树高3~5米,产于我国的南方广大地区,主产区在浙江、四川等地。幼果可作健胃剂、止痛药和驱蛔虫药。吴茱萸具有羽状对生复叶,顶生伞状圆锥花序,雌雄异株;花为白色,果实为苷荚果,紫红色,顶端无喙,味道辛辣而苦。其花果期在阳历的6月到11月。

食茱萸学名椿叶花椒,属于芸香科芸香亚科花椒属的崖椒亚属。别名有辣子、樗叶花椒、越椒、椿椒、刺椒、鸟不踏、钉桐皮、鼓钉树、海桐皮木等。食茱萸为落叶乔木,树高10~15米,具有单数互生的羽状复叶,树皮上有锐利的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食茱萸具有顶生的伞房状花序,果实同样是瞢荚果,红色,顶端有喙,味辛辣;种子棕黑色,有光泽,可提取芳香油。

因为吴茱萸和食茱萸极为相似,古代的文人习惯上常不加审慎地把茱萸和榄、楸等混称,造成了两者在文献中的混淆。后人不假详审,复又以讹传讹,遂致不知茱萸之真面目。如《本草纲目》所引周处《风土记》,“茱萸,椴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采时也”,用来辟邪的吴茱萸和食茱萸在此也被混淆了,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在古代学者中正确论述吴茱萸、食茱萸区别的当属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了食茱萸的得名缘由:“此即榄子也……榄子则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李时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辨了榄子和茱萸的区别,并驳斥了其他学者的误解。

4.补肝益肾的山茱萸

第三种“茱萸”是名字雷同而实际与重阳茱萸完全不相干的“山茱萸”,就连古人也曾奇怪它为什么也叫茱萸。其得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果实多肉类似芋类,颜色为红色,由“朱芋”转讹而来的,至今山茱萸果实仍有“山芋肉”之名。

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小乔木,果实色红形如山枣而小,入药。俗语称药枣、蜀酸枣、肉枣、鸡足、鼠矢、山萸肉、山芋肉等。山茱萸因果实为多肉似枣,故多以枣称之。性酸涩、微温,补肝益肾。杭萸肉是山茱萸肉的一个特殊称谓,特指产于浙江杭州一带的山萸肉,因为品质特别优良而得名。

山茱萸与我们前面讨论的古代典籍上易混淆的两种茱萸完全不相干,其得名也应相对较晚,但现代人中仍有不少把它当作重阳茱萸,因此在此专门提及这种植物。

结语

除了食茱萸、吴茱萸、山茱萸这三种比较常见的茱萸外,植物名中含有“茱萸”二字的尚有多种,主要是茶茱萸科和其他科属的一些植物,但由于人们一般不会把它们和重阳节所用的茱萸相混淆,在本文中就不需要详述了。

宋代尚有将彩帛剪成茱萸形状相赠佩戴的习俗,后来茱萸在重阳节俗中的地位渐渐褪色并为所掩盖,到了明清,重阳节俗中就很少再看到茱萸的身影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