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乡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乡情范文1
??曾以为习惯了漂泊的日子,思念不再。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心中有根长长的细丝,另一头,竟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一江碧水,一片落叶,竟成了我思念的源头!忘不了,多少个晚夜,独自依栏,享受江水送来的清爽,那轻轻的薄雾,如今还盈绕在我的心头!静谧的夜,点点渔火,点点滴滴的景色,便涌上了心头!
??故乡是座依山傍水,秀丽而偏僻的小镇,正确地它说是两条江汇合而成时留下的缝隙,一如公鸡尖尖的嘴巴。两条江其中一条是宽敞浩瀚却一下大雨就变得混混沌沌的鲁莽的大汉,另一条却是波澜不惊恬静害羞的小家碧玉。小小的一个地方,没有多余的地方发展工业,使小镇远离了污染,逃过了一劫,年复一复地保持着原有的清爽。人们在这里慢悠悠的地过着滋润的小日子,小镇也因有碧波的环绕出落得芙蓉般秀气。
??故乡因水而美,因落后而纯朴。漂泊在外,看到太多的无奈和无情,那一张张冷漠的脸,一句句凶巴巴的话,总让我想起小镇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销烟平和的世界。每次忆起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声声温柔的问候,总让我心中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思乡情范文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思乡情范文3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老舍《想北平》,并做批注,发现学生概念化解读文本、为文本“贴标签”的现象非常普遍。
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不再“贴标签”?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体味到文本细腻深厚的情感?当我从老舍传记中读到,一些编辑经常随意修改作者文稿,老舍先生就此公开发表声明:“请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仔细斟酌,只是你们不懂,不是我的错。”我似乎窥见了帮助学生解读《想北平》的一条路径。
阅读教学之佳境,也许就体现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斟酌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字乃至于一个标点,从而不断走入文本最幽深精妙之处。
【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
【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作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北京作为故事发生地,如《四世同堂》《茶馆》;他还被称为“语言大师”,他曾说过“请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仔细推敲。只是你们不懂,不是我的错。”他就是——老舍。今天我们就从他的语言文字来感受体悟他对北平的思念。
二、整体阅读,把握主线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作圈画,思考前三段文字核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我爱北平。
2.对于这种爱,作者反复强调了什么?
明确:“说不出”。
3.说不出的爱是怎样的爱?
明确:“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4.当你在欣赏一幅画,耳际回荡背景音乐,画面与音乐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也就是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来唤起你心中的爱?
明确:音乐营造了某种氛围,图画是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的画面。两者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境,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心灵的激荡。这就像他对北平的爱。
5.小结与过渡。
前三段总的来说写的是我真爱北平,但是说不出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怎么意会呢?在文中,作者郑重其事地用“像由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来表达。因此,这句话是全文的情感总线,需要认真体会。
那么,“由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音乐引起的爱,总是带有某种氛围与情韵,图画引起的爱应该更具画面感。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着力描摹了这样两类情感。现在,让我们认真揣摩这些句子,品味、体悟作者对北平这份深沉的爱。
三、细读文本
1.品读第四段,体会“像由音乐引起的爱”。
(1)整体理解
①同学朗读“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段,其他同学圈画关键句。
②讨论:哪些主要景物构成了这画面?明确:老城墙、红酸枣、嫩蜻蜓、小蝌蚪。
(2)细读理解
①解读虚词“或”。
A.什么样的人会注意到“蝌蚪、蜻蜒”,而不是花草树木这些美景?
明确:小孩。当作者回忆起北平,第一幅场景就一下子拉回了童年时光——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孩,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B.用“或”与用“与”有何不同?
提示:a.用“或”与“与”分别是什么关系?
明确:“或”是选择关系,“与”是并列关系。
b.用“或”句子表达了什么?用“与”又表达了什么?
明确:“或”表明看这也行,看那也行。随意、自然、放松的状态,且专注。用“与”则容易使人感觉到一定要看嫩蜻蜓,同时还要看小蝌蚪,于是强迫感就多了点,自由感则少了一点。
c.“随意”与“专注”矛盾吗?
明确:“专注”则是充满喜爱地欣赏它们。所以“随意”不是漫不经心,而是随心所欲,无所拘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但每看一样东西时,都是充满好奇、充满欣赏地去看。
C.小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舍安适地坐在水潭旁边,当蜻蜓落下时,他很有兴趣地赏玩又嫩又可爱的蜻蜓;当蜻蜓飞走时,他又饶有兴味地看看水潭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有什么就看什么,看什么都是喜欢。所以这个“或”有专注,有自由,有快乐,有安适。一个不起眼的连词,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情味!
②解读形容词“小”和“嫩”。
A.形容词“小”“嫩”,给你怎样的感觉?
提示:a.作者没有用“黑”“黄”“游来游去”“飞来飞去”来强调颜色与动感,为什么?b.注意到“小儿”。作者似乎反复强调小与嫩的感觉。c.将“老城墙、红酸枣、小蝌蚪、嫩蜻蜒”四个景物构成一幅画面,这幅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整个意境中去理解“小”与“嫩”。
明确:a.整幅画以“老城墙”作为背景——古老、踏实、安详、平和。b.有了“红酸枣”“小蝌蚪”“嫩蜻蜒”,有了生命的感觉,有生机。c.“摸着老城墙”给人踏实、保护的感觉;对应之下,“小”“嫩”是柔嫩、弱小的。但在老城墙的保护下,那么安适,安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B.小结:这种随意自在又安适安稳的感觉是在北平所特有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老舍,在呈现这幅图画时,耳际回荡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柔美、缓慢的。如小夜曲。
2.品读第六段,体会“像由图画引起的爱”。
(1)整段理解
全班齐读,这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2)分层理解
①品花。
A.读出写花的句子。
明确:“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B.说说“花”有何特别之处?
明确:长得随意、自由而且多。一眼望去满院都是花,一院子花。北平家家都有院子,仿佛生活在花的环绕中。想象下,到了春天,所有的花都绽放开来时,是多么色彩斑斓的一幅画呀!
②品菜。
A.找出写菜的句子。
明确:“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雨后,韭菜叶子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B.为何句中用逗号而非用顿号?
第一步,朗读体验:用不同的标点读一读文句,体会不同标点在节奏上、情感上的不同感觉。
第二步,设计体验:如果把这句话拍成一个电影镜头,你做导演,你会拍什么?怎么拍?并说出理由。
提示:a.因为是“,”,所以每个镜头停留的时间要长,慢慢地浮现而非一闪而过.b.镜头里除拍出菜的形状、颜色之外,可以来个特写,比如“泥点”“白霜”、水珠;c.老舍不是导演,他在用文字勾勒出这一幅幅画时,为什么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菜名,甚至还要来个特写“泥点”呢?
明确:写此文时作者已经离开北平十年之久,可是当他想起北平时,对于这些很平常的菜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C.小结:正如作者所说“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这些带着童年记忆的物象,深深烙印在作者心里,所以当这些鲜明的物象慢慢浮现时,每样东西,老舍都要凝神细想,细细品味。如果给这些一一浮现的画面配上背景音乐,用什么样的音乐昵?——慢节奏的音乐。
3.总结。
老舍用他的文字让我们沉浸在图画与音乐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体会这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情,“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四、升华情感
最后,作者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此时,心绪戛然而止,眼前的图景也烟消云散。作者不愿再说,为什么?
提示:因为再想也回不去了,反而越想浮现的东西越多,思念越强烈。情到深处,不能自己,“要落泪”才能表达;照应文章开头,作者反复强调的“说不出”。
五、作业
思乡情范文4
京都东南三环通往四环有一条交通拥挤,甚至可以用嘈杂来形容的小马路。这条马路不分昼夜,没有上下班高峰时段,永远穿行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车辆和无数的行人。由于车多人多,屡受颠簸的路面永远难以修整平坦。路中段坐东朝西一座不甚显眼的大门就是“四川省驻京办事处”的所在了。你可以说它隐居闹市,也可以说它是世外桃源。因为你绝对想不到这座占地70余亩,亭台楼阁相连、碧水环绕、九曲连环、移步易景,集巴蜀风情与江南秀色于一体的园林就隐匿其中。
过石桥穿花径,绿草茵茵、树木蓊郁、山石雕砌、楼宇亭台,行至在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的过街楼,于竹林掩映中“客官里头请”的招牌指引前行:“石乾杂店、醉香楼、三友茶社、李氏染房、蜀锦织造、顺和号、客栈”一幅老街古院,川西风情的买卖街映入眼帘。未品川菜人已入蜀,梦里的山路已在心底盘桓。
说起川菜,火锅自是不可不吃。被誉为文化遗产的川剧变脸尽人皆知,将川剧脸谱作为装饰与火锅交相辉映的“蜀门火锅”,正宗的锅底恐怕在这里是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6号楼餐厅、金沙餐厅除了正宗的川菜还经营粤菜和东北菜。
川菜始于1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有3000多个品种,名菜300余种,囊括了成都菜、重庆菜、自贡菜和佛斋菜。山珍、江鲜、野蔬和家禽等众多的原料以及火候的千变万化,精细的刀功,38种之多的烹饪方法还有独特滋味的调料,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郫县豆瓣、清溪花椒、忠州腐乳、南充冬菜,构成了各大菜系的味型之首,故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说。
成都菜选料认真、切配精细、烹制考究、味别多样,以麻辣兼备,清鲜见长。
重庆菜则比成都菜的味道更加浓烈、火爆,麻辣鲜香特色更甚。
至于素有“ 食在四川,味在自贡”之说的自贡菜则又称盐帮菜或曰南路小河帮。人说,“不吃盐帮菜没到自贡来”。因盐设市,因盐发展,以盐字打头的贡盐泡花蟹、盐都第一排、盐菜蒸猪手等岂是一个盐字了得?30多种泡菜因盐不同而造就的美味与咸,不可同日而语。
笋、韭、芹、藕、菠、蕹等四季常青之物,加上木耳、魔芋等,更是佛斋必不可少之食材,养生作用自不必赘述。
四川的小吃数不胜数,相传道光年间,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旁边住着一位姓师的老汉,在南河以拉纤为生。一家三口家境贫寒。一天,师老汉的妻子听见母鸡下蛋的叫唤声,忙去捡拾鸡蛋。不料小儿已将鸡蛋打破,加了调稀的发面和红糖搅在碗内,欲和小伙伴们分享。师妻见小儿馋嘴,扬手打去。小儿躲避而逃。
慌忙中将小铜锅撞翻踩扁。师老汉爱子心切,于是将踩扁的铜锅放在烘笼上,舀一勺蛋液在锅底烘熟。不想甜酥香软,十分可口。于是师小儿在无意中的馋嘴成就了今天的这道美食:蛋烘糕。像钟水饺、赖汤圆、荷叶糯米粽、锅盔夹牛肉,数十种小吃几乎都有典故和出处。看来龙门阵摆出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美食。
学着四川话叫了一声“幺妹儿”,来自四川旅游职业高中,带着乡土乡味的川妹子会立即应声来到餐桌前。蜀风秘制鸡、樟茶鸭、甜烧白、辣子鸡……种种诱惑已经令人垂涎欲滴。
夜幕降临,亭台楼阁在灯光闪烁中异彩纷呈,池水中央的喷泉有如无数的珠落玉盘,涟漪涌向岸边,如诗如画,人也在画中。
小贴士:
厨师长曹正荣,四川乐山人,男,36岁。13年总厨经历。
教授的菜谱:干煸仔鸡
1、将小仔鸡一只净膛、洗净、切小块、沥干水分。
2、炒锅放油,小火将仔鸡水分煸干,呈浅棕红色出香味时捞出。
3、下辣椒、花椒、葱、姜、蒜、郫县豆瓣,炒香后加入青、红菜椒与仔鸡一起翻炒,迅速出锅。
4、出锅时放熟芝麻增香。
思乡情范文5
关键词:仁 古代诗词 人文情怀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在《论语・颜渊》篇中教育人们要“克己复礼为仁”,并把“仁者爱人”的精神推广到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德政思想,还提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形成了仁学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主张王道的核心就是“行仁政”(《离娄上》)。
仁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融入到古代文人的血液之中,进而表现在文学作品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富于民族特色的人文情怀。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受仁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的亲情情结
《论语》中的“仁”,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孝悌”。孔子的“爱人”,是由爱亲发展培育起来的,是由“爱亲”推及“爱人”。“仁”的根本在儒家看来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意是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一般不会去触犯上级;不触犯上级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而“孝悌”二字就是“仁爱”的根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孝悌”二字是《论语》中“仁”的最本源的内容。
基于这种认识,儒家对“孝”极为推崇。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孟子更是把孝提高到仁的高度,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尧舜之道,孝弟而己矣。”(《孟子・告子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仁学思想中。狭义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和礼节:广义的孝,是指孝道,泛指家庭伦理。儒家提倡一家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于儒家对孝的极致推崇,孝的思想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也渗透到了抒情言志的诗词之中,让古代诗词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亲情情结:孝顺父母、关爱亲人。亲情成为对仁的情感体验,亲情情结赋予中国文学以浓厚的人文情味,下面我们看看根源于孝悌思想的诗词中的亲情情结。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l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也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独在异乡为畀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在节日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为传诵千古的思亲佳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那“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切思念。出自肺腑,流于笔底,哀婉凄恻,十分感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爱人”,是由爱亲发展培育起来的,但又绝对不局限于“爱亲”,是由“爱亲”进而推及“爱人”。如《论语・学而》篇载,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泛爱众”超越了家族内部。超越了狭隘的爱亲范围。儒家认为,如果用对待父母的亲情去对待其他社会成员,必然会使全社会成员和睦相亲,就像《论语・颜渊》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也主张要推己及人,他要求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这样,在儒家那里,家庭伦理中的孝悌,很自然就放大成了一种社会伦理,对父母兄长的亲情之爱,扩充为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博爱。由于儒家推已及入思想的倡导,讴歌友情也是诗词中亲情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与杜甫曾在漫游中结下兄弟般的情谊,分别后,两人都深切地怀念着对方,李白对杜甫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更是相思心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连梦中都想念着李白。
在难以计数的送别诗文中,流注其中的无不是浓郁的友情。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千载后读来。那深挚的友情依然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的乡土情绪
在诗词中表现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源远流长。如《诗经・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如泣如诉的怀乡之歌,一直震撼着后人的心灵。血缘、地缘观念一直是古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与古代小农经济社会有关,而儒家思想强化了国人心中的乡土情结。
思念家中的亲人,当然也会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所以与上文所谈的亲情情结相联系着的就是乡土情结,思乡与尽孝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儒家对孝的极致推崇与古代农业型自然经济结合,造就了人们安土重迁的恋乡情结,在文学上体现为对于故乡家园的执著思念。我们以唐诗为例看看诗词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元稹)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传统。西周时期就有“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优秀成分,并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儒家“仁者爱人”思想是民本思想的基石。儒家把“仁者爱人”的思想用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德政思想。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孟子则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荀子也主张民为邦本,他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君舟民水的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
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民本思想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呈现出了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百姓的关心,对国事的忧患,对腐败统治者的谴责,以及对清明政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同情众庶的人文情怀。
诗词中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现在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上面。古代文人从儒家民难邦本、心忧天下思想出发,关心民生,忧民之忧,表达自己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
关爱民众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对腐败政治的讽刺和对广大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如: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思乡情范文6
星如雨花千瓣,醉在红尘里,抹不去的是思念,那浅浅深深的思念伴着忧伤,叹息声声,与寂寞相拥,青丝三千,思念成灾。花开花谢,花语无人解,系于心头是思念,凭栏远望,潇潇暮雨,烟水茫茫。花自飘零水自流,辗转萦绕在心头,繁华落尽,轻轻诉说心底的痛。寂寞沙洲,烟寒水冷,瑟瑟凄风,吹绉了如镜的水面,波纹涟涟处,那荡在河心的兰舟,飘不尽悠悠的愁绪。
关山路遥,行走天涯的人儿,何时回归?静幽汀溆,蓼花正红,荷风清清,涤荡着波心的轻愁,月影透过菀柳梢,恍惚了水湄佳人的心思,迷离的双眸。倾注了千年的盼望,脉脉注视青衫翩翩的公子。碧水迢迢,行走天涯的人,何时回归?临风沐雨,箫音切切,隔着霜露的牵手,只是一场梦里的沉醉,沙洲的落雁惊起又落下,惯看水中岸上的分分离离,思念在漫长的等待中,幻成水月朦胧,殷殷望向青衫绰绰的游子。浮云缥缈,行走天涯的人儿,何时回归?记前生,紫藤架下,雁声绕耳,粉蝶蹁跹,莺吟燕舞,隔雾花前,春风十里柔情,寸寸依恋,丝丝连心扣,曲曲柔肠。到如今,飘于陌上尘三千,青丝三千,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痴守着思念缕缕情丝,闭目沉思,无语,叹息。
月如弦,念若梦,月更美,捧一杯香茗,遥想:清辉弄影,泪盈双眸,旖旎初见,日月无声,水过无痕,烟云路,花无数,一丝丝思念逐渐弥漫了寂静。青丝三千,随风飘于陌上,思念成灾……斜月半窗,梦入江南,微雨双飞燕,梅边吹笛,楼角飞檐一片碧翠。涓涓碧水匆匆流过无声无息,绿树成荫春光将尽,竹梢在风中碰触,满处幽香,动人幽意,到黄昏,点点滴滴,叹!烟香一缕,相思如梦,梦里一醉。
水波婉转,流向天的尽头,水的彼岸,渺渺茫茫,无尽无止。我不知道,睢鸠的情语是否也千年地呢喃?我不知道,伊人的凝眸是否也千年地深情?生生世世,辗转轮回,是否依然一次次凄美地错过?相思几许?醉红尘,憔悴了一路雨雾,芳香的红莲坠落粉红,稀疏的梧桐飘下绿色的叶子。寂寞看风姿,相思泪儿寄烟波,惆怅思绪黄昏院落,唯有青丝三千,相思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