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1
19父爱之舟
第一课时
一、给下列汉字加部首,变成本课生字,再组词。
肖
(
)
欣
(
)
丁
(
)
周
(
)
家
(
)
由
(
)
二、读句子,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
滋味:①味道。
②比喻某种感受。
1.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
2.这道菜的滋味不错。(
)
3.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
第二课时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1.
按要求写词语。
(1)描写人多的是:
、
;
(2)描写食物品种多样的是:
;
(3)表现“我”对玩具十分喜爱的是:
;
(4)用来形容图案花样变化多端的是:
。
2.
用“
”画出最能体现父爱语句。
3.
作者为什么说这件玩具最“珍贵”?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屑
纸屑
掀
掀开
钉
钉子
绸
丝绸
嫁
陪嫁
迪
启迪
二、1.②
2.①
3.②
第二课时
1.
(1)人山人海
密密层层
(2)各种各样
(3)恋恋不舍
(4)千变万化
2.
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
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小学生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多诵读。”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朗读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语文高段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示范形式化、朗读内容零碎化、朗读教学表演化的误区。因此,转变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观念,探索小学语文高段朗读的新方法,让学生乐在“读”中,让高年级语文课“读”占鳌头,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通过范读,提升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充分利用范读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体悟的前提下,获取大量信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其次,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航向,对学生正确的朗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教师范读时的言行举止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朗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再次,范读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课文的感悟、接受、体味能力。教师进行范读,是融入自身情感的阅读,这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和训练。通过多年的朗读教学实践,范读成为我的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也通过我的范读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提升了阅读水平,爱上了朗读。
二、创设情境,感悟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一些标准答案,把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领悟统一为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无疑就给学生的朗读情感体验蒙上了一层阴影。有时候,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力差等多种原因,导致自己无法真正地体味到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当中。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
1.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指导朗读
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每个教师都强调的。但是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感情,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够读出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我发现这是一种好方法。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指导学生朗读。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并不了解,对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环境也不了解,朗读的时候很生硬,没有什么情感。于是,我用多媒体做了以下准备:(1)展示了若干幅圆明园完好无损时候的照片。(2)播放了一段列强欺凌中国人民的影片。(3)播放了一段列强的电影片段。(4)展示了一些当时清政府昏庸无能,任人宰割的资料。当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完以上的背景资料后,思绪好像一下子就穿越回了当时圆明园毁灭时的情景,心情悲痛,义愤填膺,朗读的时候满腔热情,字字饱含深情,读得恰到好处。
2.开展角色扮演,指导朗读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角色中,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邀请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大孩子、妹妹,还有白杨,按照课文中的对白进行角色演练。当学生们表演结束以后,我请所有的学生思考: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移情体验,然后说出各自的感想。学生们很快就领略到白杨所具有的精神,以及爸爸想要表达的感想,文中体现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精神。当学生们再次朗读课文的时候,体会加深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理解和朗读相结合,有效指导朗读
讲解是死板的,就像解剖一样,然而朗读却是活的,就像给予作品以生命。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注重朗读和理解的联系,抓住文章的重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朗读。
抓重点就是要重点学习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子。在指导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朗读时,我重点指出文中父亲说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产生爱慕之心。”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于这些句子,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语速,突出父亲借花生的品质教育人们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们也体味到了阅读的趣味,感受到了做人的道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3
一、巧妙挖掘情感点,以情促学
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情感类文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有些文本将情感以平凡的语言蕴含在文字之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既习得语言,又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本文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以朴实的语言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买书的故事。在研读文本时,我发现文本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然而,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挖掘、感悟?课文开头先讲了“我”想买书和贫困的家境,愿望难以实现。接下来,重点写了母亲给钱让“我”买书的经过。这部分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言,去感受文本情感。比如“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中,“七八十台”“震耳欲聋”两个词将母亲工作的环境写得淋漓尽致,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是多么艰辛;“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极其瘦弱”“挨得很近”两个词写出瘦弱母亲挣钱的样子,认真品读它就会有一种心酸的苦楚;“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里连用四个“立刻”写出母亲快节奏的工作,用叠加的形式出现可见母亲挣钱的工作强度。文本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细细品读,文本所描写的母亲形象在五年级学生的心中就会渐渐清晰起来,作者所表现的“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就能打动学生。
二、搭建阅读平台,品味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通道。收入人教版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饱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遣词造句,凝聚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这些情感或爱或恨,或喜或悲,学生如何有效品读它,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文本,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自主阅读,细细品味,最终获得对作品的完整理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文本生动感人,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途中,一位令人可敬的炊事班长牢记上级嘱托,用尽力气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了老班长的英雄故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文本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道来,然而,却饱含着对老班长深切的情感和怀念,反映了残酷的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人世间的大爱。本课篇幅比较长,如果让教师细致地引导,显然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如何搭建平台,让学生细细品读,抓住关键之处进行品味,从而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并按自己的阅读方法去品味人物。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体验,学生纷纷按照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汇报时,有的学生从外貌去体会,“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快四十岁了,残酷的战争年代让他过早憔悴衰老,从而体会他为革命是怎样操劳。有的学生从神情去体会,“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为了革命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这个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班长大爱的情怀。可以说,教师打破了“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将课堂阅读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调用自己的知识体验去感受人物,从而学会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进而理解文本的情感。
三、开展语言实践,内化情感
文字本身并不具备情感色彩,是人给予了它“生命”。生活中有喜有悲,有快乐有痛苦。当生活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能激发读者内心的体验,而体验就是源自学生生活,因为有生活的经历,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才能让学生倍感激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蕴含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从而既让学生对作品有进一步理解,又能让情感得以抒发。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文本生动地记叙了身有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两次掌声后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关爱,特别身处困境的人,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与帮助。“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教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感悟文本情感,并学会作者以“掌声”贯穿文本,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当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提问学生:课文中的掌声是谁给谁的?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当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围绕“第一次掌声”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同学们为什么会给小英“掌声”,感受这个掌声不平凡的意义――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我们应该给他们勇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同学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了小英“第二次掌声”?学生结合文本的叙述,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达同学们为什么会发出第二次经久不息的掌声。可以说,通过对两次掌声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对“掌声”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进而明白小英在两次掌声之后的情感变化。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掌声”,这个掌声既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从而拓展课堂,体会掌声蕴含的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等深层的含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4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1)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2)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强度适当,注意激发兴趣,激活内驱,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寻找教学良策。这里,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文字运用
一、教学现状
当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教师既没有对学生语文汉字水平的运用能力进行训练,也没有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只是反复强调要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殊不知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学理念下面非常不适合,这不仅仅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会使得学生失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这不仅和教育部提倡的培养学生素养的方针相违背,更和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例如通常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分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首诗的押韵技巧,仅仅是将这首诗当作一种谜语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殊不知,《画》这首诗不仅采用了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更将实物表现技巧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教学手段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新型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提高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育部所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采用一些学生利于理解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热爱语文,在生活中可以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下面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技巧。
(一)关注重点字词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关注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学会从课文当中的重点知识中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主旨大意,同时在揣摩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掌握作者运用该字词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林海音所作的《窃读记》这篇文章当中,教师可以从“匆匆,吞,贪婪”等字词中,让学生揣摩这些字词的含义以及用法。因为这些字词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作者急于读书的心理状况,更将文章作者的那种求知欲望表现的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于林海音作者的表现技巧和用词方法,用模仿的方式初步学习,并且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字词种类方面进行考虑:
1、动词
课文当中许多描写生动的动词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关注这些动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表现事件技巧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匆匆》一文当中,作者为了描写时间,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动词。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当中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有怎样的匆匆呢……”当中的“挪移、旋转、伶伶俐俐地跨过、溜走了” 等表现优美的动词,这些动词虽然质朴,然而却有着别样的韵味。教师只要让学生细心地品读,就会发现只要动词运用得当普通的动词也有独特的魅力。因此,这便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多么豪华的形容词,简单而朴素的动词也可以表现出人物事件的深刻和具体性!
2、形容词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有一种类型的词语是不可忽略的,那便是形容词!虽然在我国的文坛当中,大肆的运用形容词会让人以附庸风雅加以诟病,但是,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恰当的使用形容词对于写作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里面有许多生动的形容词,都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在这一次是早晨……”这一自然段当中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虽然很多教师会认为这里的形容词并不能算得上优美,但是曾经在我国的教育日报当中,有位教育家就曾经点评过这段文字的形容词。其实,对于一个刚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要用多么优美而豪华的形容词,简凡但具备表现力的形容词在文章当中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便是语言素养的魅力。
(二)关注重点句型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从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着手。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句型就包括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互文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在不同的文章当中的表现技巧也不同,教师可以分析文章当中句型的表现技巧,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种句型着手:
1、排比句
其实许多优美而又生动的排比句不仅能够加强文章的表现效果,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现事物的语言意象。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当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绿呀……漓江的水真清啊……”。这个句子将漓江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当中的语言素养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比喻句
在讲解语文课程当中,学生能够使用一些较为得当的比喻句对于文章的魅力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学生的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凭空捏造,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样是讲解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当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者将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这里采用的是比喻修辞格当中的形喻法,即将形态相同的事物,进行牵连性质的描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本体和喻体的某些特征,切不可将本体的小部分当作喻体的整个形象,否则不但会使得句子表达的不恰当,更会失去比喻的效果。
三、总结
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会关乎到素质教育的质量,更影响到其今后语言的运用能力[2]。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关注重点的字词以及重点的句段,让学生仔细揣摩这些优美而又生动的语句,并且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相信这样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