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狼和小羊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狼和小羊教案

狼和小羊教案范文1

1.尊重科学,求实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课堂调控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样调控,都要尊重科学事实,体现出真实的课堂本色。

2.灵活多变,求畅

课堂上,如果学生被困在一个问题里始终绕不出去,该如何办?变。这是对老师教育机智的考验,因为不懂变通,便无法进行教学。这时就需要用一个“ 变”字来调控课堂。

第一,降低思维坡度。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这样问学生:“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过程”这个词太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懂,所以为了应付老师的提问,学生只好乱猜,接着老师适时调整课堂,换成“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学生就容易回答了。

第二,改变讲述角度。

例如,学习完新课《狼和小羊》,教师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除了一个学生说:“狼很邪恶,小羊真可怜”外,其余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于是课堂交流终止了。

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提出来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有的说:“我会大声喊妈妈来帮忙”。有的说:“狼是个坏家伙,一看见它我就马上跑掉”。还有的说:“当狼向我扑来的时候,我就往旁边躲,让狼扑个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办法与课文中的小羊的办法比较。这时,学生们很容易地说:“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同它做斗争”

第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中出现的“战斗”、“战役和战争”有什么不同?”遇到这种问题,很多老师让学生们先查字典,然后再给学生口头辨析他们的不同点。这样的解说,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课堂气氛很快就会冷下来,但这位老师发现这种现象时,立刻做了补救:“那么这三个词的不同点究竟在哪里呢?”说着,他从讲台上拿了一只粉笔,依据课文内容边画边讲: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有许多战役,其中一次叫“上甘岭战役”,夺取5979高地就是其中一次战斗。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很快就领悟“战斗”“战役”“战争”的异同了。

灵活多变的课堂调整,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顺畅起来。

3. 恰当得体,求真

恰当得体的课堂调控策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调动积极的课堂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它能激活课堂气氛,开启学生心智,和谐师生关系,调控课堂纪律,健全学生个性。

4. 智慧排险,求奇

狼和小羊教案范文2

一、精心设计导语,开启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闸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习得知识是从生疑、质疑开始的,因而,在授课之始,如能在导语中设下一些好的问题,对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莫大的好处。如我上《狼和小羊》一课时,先问学生,“狼扑向小羊,会有哪些结果?”这样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在这样的积极状态下,我再启发学生学习、讨论。在教学中,如能常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思考的习惯。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置悬念,提高学生自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会发生变化的。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后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这便又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思考求解的求知欲,再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常设置一些悬念,可以提高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

三、认真编制学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掌握并处理好教材的结构、重点、难点等,还要使教材所贮存的信息转化为可以传输并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其方法就是将教案编制成学案。编制学案,要巧设思考题,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有层次性,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才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因此,认真编制学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四、坚持四个“到位”,培养自学能力

1.教师自身建设到位

教师自身建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外,还应率先更新观念,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榜样。

2.学生认识提高到位

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致使不少学生家长过重的看重金钱,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知识的重要,而忽视了孩子的发展。“知识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广泛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3.自学方法指导到位

要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在自学方法上指导到位。主要的自学方法:预习提问法、实践调查法、尝试操作法、讨论纠错法。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4.学习效果检验到位

狼和小羊教案范文3

妈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穿的衣服非常整洁、朴素。一张白晰的脸上有一双平静、明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灰边眼镜,看上去她很有学问,好像什么都知道。妈妈爱笑,说话幽默风趣,能说会道。虽然她对同学们很严格,在我们心中却很有威信,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妈妈上课很特别,十分有趣。她的语文课有时就像煮开了的水一样活跃得不得了。她讲解课文时总是滔滔不绝,常常是中外古今,旁征博引,全班同学好像听好听的故事一样;朗读声音热情、生动、流利,很甜很美。她讲的课是那样的精彩,语文课总是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她上课方法真多,让我们交流讨论,自己提问题;让我们边朗读边表演,让我们上台扮演狼和小羊;让我们进行讲笑话、讲寓言、讲童话故事比赛……同学们最喜欢比赛了。只要妈妈布置完任务,大家就兴致勃勃地回家,吵着叫爸爸妈妈买课外书,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忙着看课外书、专心地排练,等第二天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精彩动听的故事,这样就能得到妈妈亲手写上“奖”的本子了。这学期我连续三次得到奖品呢!每次靠语文,我们见了自己的成绩,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

妈妈教作文可真厉害。她会带我们去参观火车站、机械厂,观察山茶花,观看我们的校园;课间,她和我们一起跳绳、踢毽子、放飞机、放风筝……观察时,她总是比手划脚,和我们边看景物边问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什么……然后回到教室,她又用她那传神的眼神加上她那娓娓动听的语调,和我们一起畅谈参观、游戏经过,和大家一起写作文,我们说得真是引人入胜,写起作文来也得心应手了。每次的作文,她改得非常认真。我们见到作文本上那个鲜红的“优”字,写作有了信心,作文水平也一天一天好起来。

妈妈工作认真负责,也很好学。记得上次妈妈要到县里参加作文优质课比赛。她一面翻箱倒柜地找书、查找资料,一面在网友那学做课件。妈妈一有空就在电脑旁不停地写教案、打字、操作课件,还绘声绘色地说课,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我们学校是矿区,条件差,妈妈为了让同学们能学好看图作文,欣赏到这种多媒体公开课,便叫二到六年级的同学都到我们家的电脑旁上课。同学们觉得这种课太新鲜了,真有意思,作文课上,妈妈让表演的同学,戴上头饰当《让座》中的老爷爷、老奶奶,自己在一旁配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妈妈到县里开课终于获了奖,我们听了,觉得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骄傲!

妈妈的课真多,一星期才四节空课。她既当我们班主任,又上一年级的数学,还是学校的少先辅导员,她工作那么繁忙,却总是乐呵呵的、满腔热情的去做每件事。我们学校每月一次书画展她主持得有声有色。同学们进步真大。“六一”节那天,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妈妈主办的“六一”文艺会演和游园活动。优秀队员手上拿着一张张可爱的奖状,个个得意洋洋。

妈妈还乐于助人。见同学家有困难,她送上衣物,摘下自己种的玉米、青菜给他们。她把学校的水沟清理干净。学校变得整洁了,蚊子也少了。妈妈又开垦了教学楼后面的荒地,把它平整成菜地,菜地绿油油的,真诱人,学校也变得更美了!同学们个个夸妈妈勤劳能干。

狼和小羊教案范文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是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设疑解疑,拓展思维,而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天赋,也违约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促使儿童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快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从整体布疑设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等等。我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疑、多思,以学定教。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结果同学们都能自己释疑。其实,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学生的天赋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又如教《蜜蜂引路》,我也是采用了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自己大胆设疑:1、为什么要蜜蜂引路?2、蜜蜂给谁引路?3、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同学生们发言热烈,我马上肯定和表扬学生大胆设疑的精神,然后因势利导,话题一转:“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设疑非常好,我也和大家一样想,这些问题课文中可能会给我们答案。我和大家一起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这一导,又把学生带进认真读书的角色,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疑解疑,很快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二、从句子布疑设疑 教学《秋天》时,我以课文最后的一句“啊!秋天到了。”为布疑点。因为这个句子是全文的统帅。直奔中心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我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上哪些景物知道秋天到了?”他们可热闹了,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不但把图上表示秋天的景物说了出来,还拓展了思维,有声有色地把图外的景色也说得很完整,开发了资源。又如教《我选我》时,我抓住了“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这句话为布疑点。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它明显地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把这个关键句子作为布疑点,诱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设疑:王宁为什么说:“我选我”?围绕这个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助的。教师亦完全以伙伴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大家都能联系上下文回答,而且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完整话回答。从重点句、中心句入手布疑设疑,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集中起来,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披文入情,唤起情绪,激发兴趣,人人参与,提取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熏陶。

狼和小羊教案范文5

关键词:自主性;人文性;感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30-02

《现代汉语》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一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真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课堂才会有活力,学生才能愉快的学习,才能充分展现素质教育的优势。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阅读自主性

阅读是一个学生对文本(即文字以及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号、图表等)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文和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文本感受从哪里来?就是从学生的阅读中得来的。我们所强调的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内容的能力,只能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阅读应贯穿于教学教程的始终,应作为获取知识的最根本的途径。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陆蠡的《囚绿记》,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绿代表着什么?作者的情感体验有怎样的变化?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绿”和作者如何结下情缘,在最后的书面练习“学了课文,说一说你“绿”象征着什么”时,学生无话可说。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感触深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有颇多收获和情感体验,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难能可贵的“碰撞”。这就是自主阅读带来的体验。

二、注重文本人文性

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不可相提并论,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老人与海》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老人与鲨鱼搏斗”这一情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次数以及力量的悬殊的对比。于是学生把这一情节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老人的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老师应该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老人,设想自己驾船出行,途遇鲨鱼,去品读这部分字,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关注老人的身体,有人侧重鲨鱼的强大,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挖掘学生与课本的联系性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探究。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身临其境,解读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泪珠与珍珠》一课时,对眼泪的感悟,一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一个学生刚好要送父母远行,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得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二)强化读写,加深人物理解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小狗包弟》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巴金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巴金先生,你真善良!”“巴金先生,你真善于反省自我!”,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像你是主人,看见小狗迎接你回来,还给客人作揖讨糖吃,你会有啥情感体验呢?一方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小狗活泼可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巴金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狗。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三)亲身体验,活化课本内容

小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滥竽充数》历史故事《将相和》,小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三顾茅庐》,童话《狐狸和乌邪》、《公鸡的脸红了》……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白,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如教学《动物游戏之谜》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戴上帽子,拿上小三角旗。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梁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上一篇药品策划

下一篇田馥甄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