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答辩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答辩词范文1

答辩会主持词一:毕业答辩会主持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大家辛苦了。经过四年课堂教学的洗礼、社会媒体实习单位的风雨检验,以及四处奔波找工作、谋生活的艰难艰辛,我们终于盼到了今天——毕业论文答辩。大家都知道,毕业论文撰写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过了今天,就意味着你们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请允许我代表新闻专业全体教师祝贺你们,祝贺你们羽翼丰满、学有所成!

同学们,在多次场合我强调过,咱们新闻专业建设方针是:尊重个性、尊重创造;自我挖潜,借风行船。四年来,你们亲身参与、见证了新闻专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省级新办专业a级达标,凝聚着我们师生共同的心血。优良的学风需要继承,未来的业绩需要你们开创!同学们,你们是继XX级之后最优秀的新闻梯队。今天,就是你们全面展示你们四年所学的一个平台。希望同学们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大胆发挥。

预祝同学们答辩顺利!

答辩会主持词二:

老师、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们迎着温暖和煦的春风,怀着澎湃激动的心情迎来了“育德育才,规划未来”20**年**班德育开题个人报告及主题PPT展示班会。

德育答辩是我校坚持“以智养德、以德养才、育德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适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的一项特色工作,历经7年实践,现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时的德育开题、三年级的德育中期检查和毕业时的德育答辩组成的完整的大学德育体系。

今天大家迎来了第一个环节——德育开题,在这里我们回味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对大学四年做出规划,理性认识自我并深度剖析自身优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老师莅临指导,欢迎他们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我宣布20**年**班德育开题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大家对自己大学的期望,一起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8个月的时光。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经从丹桂飘香的九月走到了灿烂缤纷的四月,相信大家对大学已经有了几多收获,几许思考,那么就让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思想的落穗吧。不过也许大家还不知道,班会之前,几个班委同学不辞辛苦地给我们每一位家长通了电话,留下了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在这里,也提醒大家没事的时候多往家里打打电话,家人挺想你的,也挺关心你的。

下面我们将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先集体表演一个节目,然后我们会随机播放一段家长给我们的大学寄语,再有请相应的同学做ppt展示。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他们的小品和ppt。

下面友情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短短的四个小时的展示,看得出有大家的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有理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丈踏上征途,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愿我们在大学里放飞梦想,走向成功!

下面让我们有请**老师为我们做班会总结。

下面我们将进行德育签名活动,请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在横幅上签名。

答辩词范文2

杞柳,原本是寻常之物。几千年来,黄岗柔嫩的杞柳也不过是当地寻常一景。直到500年前,它的价值才被发现――当地心灵手巧的村民开始用它编制一些生活用品。后来,这些用品就由自用变为交换,走向市场。今天,乘着全球崇尚田园风情的时尚之风,它又大规模走出国门,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于是,黄岗柳编有名起来。

名品与名人一样,细细琢磨,总是耐人寻味。

博与精。“编筐、编篓。家家都有”。如今的黄岗,家家有艺人,处处能见柳编制品,真可谓群众基础广泛。也正因基础广泛,才能花样翻新、越编越精、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也正如中国的乒乓球。正因爱好者众、参与者多,才能由博而精、成为国球。黄岗柳编从乡土起步走出国门的经历说明,群众的智慧总是丰富的,历时积淀的文化总是更有未来。

柔与刚。《道德经》云:“天下莫柔软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黄岗柳编正因其地处低湿、质地柔嫩,在经晾晒、水泡后,而能形随人意、变化万千,从而成就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作品。成型后,则又坚贞不移、始终如一,耐磨、抗摔、经岁月,从而成为居家过日子难以弃舍之物。

简与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千姿百态的柳编制品,其原料只是那一根根剥皮后呈乳白色的柳条。但就是这简单之物,在富于想象力、手艺精湛的艺人手中,经过一番泡制、修条、编制、熏染、晒晾后,却可以变化万千、随物赋形,成就万千风景。这也正如画家手中的画笔,纤纤狼毫,可以尽绘天下。

贫与富。大自然,总是能提供人类最丰富的给养。只是,这一给养需与人类的智慧相结合。结合得好,则能铺锦叠绣、流金溢彩;结合得不好,大概只会落得个“抱着金碗讨饭吃”的结局,徒令有识之士叹惋。黄岗杞柳的价值,始于500年前其价值被发现、被开掘的那一天。不知道,迄今为止,还有多少风物的价值不被我们所发现?

静与动。黄岗柳编,本属静物。它不仅可当盛放馒头的食器,还可以做成花瓶供观瞻;不仅可作吊床供人休憩,还可成为猫猫狗狗们酣睡的温馨之所。当其品类越来越丰富、用途越来越广泛时,走出去的时机就已成熟。此时,当地政府、外地营销专家又对其进行了一番巧妙的市场运作,比如,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举办杞柳艺术节,参加中国家居展,申请成为地标产品……于是,一件件静物便如长了翅膀般,走出安徽、飞出国门,俏立于别处,增色于异国。

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14个乡镇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全县每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3.5亿元以上。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9家。世代黄岗人“金条银条,不如手中柳条”的期望,正在今天成为现实。

这正是:

低湿滩上柳,静生上千年。

色白易着彩,质柔能赋形。

答辩词范文3

最新的地球科学表明,地球与生命的演化紧密相连。地幔羽柱的发现,对板块构造学说是重大的补充。从新的理论角度,结合新的生物发现,人们勾画出了新的地球观。让我们用新的视角,来观察地球史上6大划时代的事件,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

46亿年前,原始的地球诞生

地球约在46亿年前由许多微行星反复冲撞合并诞生的。从一开始几千米直径的微行星成长到现在的地球大小,估计花费了3000年的时间。也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成长结束后,或许有一颗火星般大小的行星撞击了地球,由于这次碰撞,四处飞散的碎片在地球周围合而为一,形成了月球。

当微行星以每秒10千米以上的速度冲撞原始地球后,它的能量转化为热,使微行星或原始行星的物质熔化或蒸发。通过物质熔化,密度高的金属铁成分沉入原始地球的中心,形成了地核。另一方面。容易蒸发的物质变成气体,构成了原始大气。因此,地核和大气伴随着地球的成长基本上是同时生成的。

地球形成过程的最后阶段,是海洋的诞生。原始大气含有微行星带来的大量水蒸气,一旦微行星对地球的冲撞次数减少,原始大气的温度下降,水蒸气就变为水降落到地表,这个过程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原始大气或海洋的组成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原始大气含有大量氢气。但是由于密度很小,因此逐渐逃逸到宇宙空间去,大气成分逐渐进化成以氮气为主,海洋成分进化到以水为主。

40亿年前,生命诞生

地球最初的生命大约在40亿年前诞生。这时的地球受微行星的冲撞逐渐减少,地球表面充分冷却并变硬,形成了板块。在地幔上升的地方,海洋板块分裂,.构成地球上延伸最长的山脉――洋中脊。在地幔上升的洋中脊处,形成了玄武岩质的新海洋地壳。板块在洋中脊生成、移动,在海沟处沉入另一个板块之下,自那时起板块开始运动。  在海洋地壳沉入地幔底部时,沉入的洋壳部分熔化,形成制造大陆地壳的花岗岩成分。花岗岩成分的岩浆上升。开始构成作为海洋地区的岛弧状的陆地(类似今天的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形成的岛弧)。

在洋中脊还形成了称为“热水喷口”的喷出高温热水的地方。海水从地壳的裂口渗入地下。通过岩浆加温,成为热水,热水大量熔解周围的金属成分,一起随岩浆从热水喷口涌出。在这样的地方,某些有机物可能会利用溶解在海水中的营养盐类,产生出繁衍自己的机制,从而进化成最初的生命。

27亿年前,强大的地磁场形成

从地球诞生到距今27亿年之前,地球的地表一直遭受来自太阳或宇宙落下的高能粒子的辐射。高能粒子能破坏生物的DNA,让生物死亡。因此,当时的生物只能生存在高能粒子辐射不到的深海里。

27亿年前,地球上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磁场,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科学家只是推测,由于板块运动,沉入地下的板块在27亿年前通过落入到外地核,激发产生了强大的地磁场。原来从海沟沉入地球内部的板块,在距离地表670千米左右积存。由于在这个深度左右,地幔的硬度和矿物的种类不同,形成了分隔地幔外层和内层的边界。在这个深度之上的地幔外层,是既坚硬又寒冷的岩石圈,在岩石圈的下面,则是软流圈,那里的物质具有塑性,内部温度也很高。所以,与软流圈上部接壤的岩石圈下部,有些局部熔化的岩石致使那里的岩石圈比较容易滑动,这是造成地球陆地变迁的主要因素。

以距今27亿年作为分界线,之前的地幔对流是在地幔外层和内层各自进行的。可是距今27亿年的时候,积存的板块物质一下子向下沉入,到达了地球外核,由此形成了贯穿整个地幔的全地幔对流。由于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流体沉入到外地核,其温度比外地核的温度低,这犹如在沸腾的外地核表面滴入凉的物质,使外地核的流体金属开始了有规律的强烈对流。通过流体金属流动产生了电流,结果在地球上制造了强大的磁场。

强大的地磁场的形成使来自太阳或宇宙的高能粒子辐射遭到拦截,使浅海对生物不再那么可怕了,生物开始进入浅滩生活。在浅滩诞生了称为裂殖藻的菌丛,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中释放氧气。

1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劳伦古陆

地幔对流越大,载在它上面的板块变动越大。27亿年前的全地幔对流使古大陆的出现成为可能。在距今1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劳伦古陆。

科学家估计,地球早期,地球表面的小板块(或者叫小岛屿)数量有1000个左右,它们以弧状列岛的形式存在。弧状列岛的反复碰撞和合并,到了距今28亿年在全地幔对流形成之前,出现了若干小的大陆,但是板块数量仍非常多,彼此之间要归并形成一个超级大陆比较困难。到了27亿年前,由于开始出现全地幔对流,板块通过合并迅速变大,数量减少。经过8亿年的整合,到了距今19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劳伦古陆,其大小与现在的北美大陆相当。 为何大陆会集中到一块呢?这是因为海洋板块在海沟沉入另一个板块之下,变成所谓的冷羽柱,也就是地幔下降流落入地幔深处。羽柱具有拉扯上层物质向下的性质。于是载着大陆的板块不断被下沉的冷羽柱拽到一起,运动到冷羽柱合并成为大的下降流附近,部分载着大陆的板块没有沉入地下,而是集中起来形成超级大陆。

6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分裂。引起物种大发展

19亿年前形成劳伦古陆后,地球上反复出现大陆分裂、合并的情况。劳伦古陆分裂后,15亿年前和10亿年前,又分别形成过超级大陆,而在距今6亿年前,形成了冈瓦纳大陆。

冈瓦纳大陆集中了现在北美、南极、澳大利亚、西伯利亚,成为一个整体。在热羽柱的上升作用下,地表的大陆被张裂开来,分裂的板块中间不久生成了太平洋。分裂时,沿着各自大陆之间形成的裂谷带灌入了海水,形成浅海。浅海是富含营养盐的温暖环境。如同称为“寒武纪(约自5.7亿年前起,到5亿年前止)物种大爆发”那样,许多大型的多细胞软体动物急剧地进化。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伯吉斯页岩中,人们发现了奇形怪状的化石,它们正是那时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那个场所其实就是北美与澳大利亚、南极当年分裂的地点。

与那些生物出现相应的情况是,大气中的氧气的浓度增加了,急速地接近了现在的数值(约占大气中的20%)。在4.4亿年前,臭氧层形成,对生物来说,有害的紫外线不再大量倾泻到地表,陆地上的生命活动成为可能,最终植物开始深入陆地。

2.5亿年前,泛大陆的分裂引起生物大灭绝

冈瓦纳大陆分裂后,4亿年前变成9块大陆,分散到地球各处。到了3亿年前,现在的亚洲大陆下面发生了巨大的冷羽柱落入地幔事件。像是被冷羽柱下落给拽过来似的,8个大陆急速地以亚洲为中心集中,在北半球形成了劳亚古陆,而南半球则是孤零零的冈瓦纳大陆。2.5亿年前,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与南北球仍然继续分裂的冈瓦纳大陆在地中海附近粘在一起,形成了泛大陆。

和位于亚洲大陆下面的冷羽柱下降对应,在非洲下面有热羽柱正在升起。于是,泛大陆再次开始分裂。这时,由于热羽柱把地幔深处的物质带到地表附近,在泛大陆分裂的地方,引起了剧烈的火山活动,富含气化成分的地幔岩浆喷出地表,化为尘埃散布在大气中。

答辩词范文4

经验步骤:第一:一天拉三次大便是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3天一次到一天3次都属于正常范畴.只要没有感觉腹痛,排泄物没有过稀,就没有大碍。

第二:不过最好的习惯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去解决一下.因为这样可以将头一天的宿便排出体外.夜间肠道内会因为消化食物而堆积大量的有害物质。

第三:不要在拉大便的时候看书.看书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无形中增长了时间.而厕所内待久了有可能增大致癌的几率,因此拉便的时候就认真一点。

答辩词范文5

摘要:《汉语大词典》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因其规模最大、收词最多、义项最全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并成为汉语教学和研究者重要的辅工具。但是,由于该词典编辑队伍庞大,且编纂时“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等因素,所以在词条设置、引用书证、词语释义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就《汉语大词典》在词条义项的书证引文方面存在的三类问题:文字错误、引语有误、引文不完整,展开阐述,希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利用该词典,并有利于提高工具书编写的质量。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盐铁论》 书证 引文 辨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成为中国辞书界的一面旗帜。但由于《大词典》编辑队伍庞大,且编纂时“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等因素,所以在词条设置、引用书证、词语释义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一些探讨,特别是随着专书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词汇研究相关问题的讨论成果也日渐增多。本文笔者在研究专书《盐铁论》时,因时常使用《大词典》,故其讹误之处时有新发现。今就所见《大词典》引用《盐铁论》原文为书证引文出现的错误做一梳理与研究,以望读者、专家指正。

《盐铁论》校注版本较多,明嘉靖间张之象注本为最早,今人王利器《盐铁论校注》本为最好。文中考证引文问题主要以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以下简称王《校注》)为语料,同时参证白兆麟《盐铁论注译》(以下简称白《注译》)、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以下简称马《简注》)。

一 书证文字方面错误

1 书证引文所引用的文字有误

(1)《大词典》第一卷“一曲”,其义项三之书证有《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以下简称《盐・论邹》,余类推)文:“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之圆也。”

按:该书证引文中有文字错误,即引文中“之”为错字,当为“方”。马《简注》云:“规,画圆形的工具。矩,画方形的工具。《孟子・离娄篇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中“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为对文,言“准平”知“高下”,对“规矩”知“方圆”。另,王《校注》、白《注译》、马《简注》之《盐》文皆作“方”。可见,词典引文之误,盖因编纂疏忽所致。

(2)《大词典》第四卷“玉锺”仅一义项,首引书证《盐・散不足》文:“今富者银口黄耳,金 玉锺;中者野王贮器,金错蜀杯。”

按:该书证引文中有错字,即引文中的“贮”。据王《校注》、白《注译》、马《简注》之《盐》文,三者皆作“ ”。文中“是”是 麻,“ 器”是 麻制造的漆器。词典引文将“ ”错为“贮”,当是形近而误。

(3)《大词典》第四卷“巷言”仅一个义项,书证独引《盐・相刺》文:“故触死亡以干主之遇者,忠臣也。犯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鄙人不能巷言面违。”

按:该书证引文亦有错字,即引文中“遇”,详证见王《校注》。另,据白《注译》该句译文为:“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指出君主过错的人是忠心的臣子,触犯上司尊严纠正公卿过失的人是真正的士人。我们不能当面赞成而背后反对。”即原文是“干主之过”(指出君主过错),而非“干主之遇”。可见,词典忽视考证成果而误。

(4)《大词典》第二卷“匏1”义项二之书证次引《盐・散不足》文:“古者污尊坏饮,盖无爵觞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

按:该书证引文也有错字。据王《校注》考证,引文中“坏”当为“ ”。文中“污尊”指凿地为樽,“ 饮”指用手捧水喝,而“ ”为“手捧”义。此句引文应为:“古者,污尊 饮,盖无爵觞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当属未据考证成果而误,且该引文还存“宜断未断”的句读错误,如上可见。

2 书证引文存在脱文

(1)《大词典》第一卷“伦比”仅一个义项,书证首引《盐・刺复》文:“自千乘、倪宽以治《尚书》冠九卿,及所闻睹选举之士,擢升赞宪甚显,然未见足绝伦比,而为县官兴滞立功也。”

按:该书证引文有脱文,即“冠九卿”前脱一个“位”字,该句大意是说千乘的倪宽钻研《尚书》,得到超过九卿的官位,即“位冠九卿”。另,文中“千乘”是“倪宽”的籍贯,故中间不可断开。又,“足”当作“见”,属文字讹误。此句引文应为:“自千乘倪宽以治《尚书》位冠九卿,及所闻睹选举之士,擢升赞宪甚显,然未见绝伦比,而为县官兴滞立功也。”王《校注》之《盐》文亦如是。

(2)《大词典》第二卷“士1”第七义项之书证有引文《盐・刺复》文:“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官治而不乱,事起而不废,士守其职,大夫理其位,公卿总要执凡而已。”

按:该书证引文存在脱文。据王《校注》之《盐》文,引文中“官得其人”前脱一个“言”字。引文之误当是疏忽所致。

(3)《大词典》第三卷“定倾”仅一个义项,书证次引《盐・备胡》文:“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按:该书证引文存有脱文。据王《校注》考证,引文中的“则小国之君悦”前脱“卫弱扶危”四字。故,此句引文应为:“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卫弱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可见,引文还有句读之误。

(4)《大词典》第二卷“列断”仅一个义项,书证独引《盐・论勇》文:“秦王惮于不意,列断贲育,介七尺之利也。”

按:该书证引文亦有脱文。据王《校注》之《盐》原文,引文中“列断贲育”后脱“者”字。且“贲育”间应断开,因非一人,而是二人。故,此句引文应为:“秦王惮于不意,列断贲、育者,介七尺之利也。”

3 书证引文存在衍文

(1)《大词典》第四卷“姿质”义项一之书证首引《盐・相刺》文:“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生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

按:该书证引文存在衍文,即“智略能明先生王之术”中之“生”为衍文。该句意思是:所谓“才优德高”的文学,智谋应能阐明先王治国的办法,才能也足以实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可知,文中“先王”是个词,之间却被多加了一个“生”字。另,据王《校注》、白《注译》、马《简注》之《盐》文,三者于“先王”间皆未有“生”字,所以,这很有可能是《大词典》编纂时,因疏忽错加上的。

(2)《大词典》第四卷“子胥”仅一个义项,书证次引《盐・散不足》文:“此诗人所以伤而作,比干子胥遗身而忘祸也。”

按:该引文也有衍文。即“遗身”、“忘祸”间衍一个“而”字。据王《校注》、白《注译》、马《简注》之《盐》文,三者于“遗身”和“忘祸”间皆未有“而”字,当为衍文。另,“比干”“子胥”为二人,中应断开。故,此句引文应为:“此诗人所以伤而作,比干、子胥遗身忘祸也。”致误原因当是编纂之疏忽。

(3)《大词典》第一卷“使羊将狼”之比喻义“比喻不足以统众”,次引书证为《盐・除狭》文:“弱者,犹使羊将狼也,其乱必矣;强者,则是枉予狂夫利剑也,必妄杀生也。”

按:该书证引文存衍文。据王《校注》、白《注译》、马《简注》之《盐》文,三者皆未有“枉”字,当为衍文。若添衍文“枉”字,则原意全改。考其原因,当是词典编纂者误添。

4 书证引文文字顺序颠倒

(1)《大词典》第一卷“二周”义项一之书证次引《盐・通有》云:“郑之阳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按:该书证引文有文字次序颠倒问题。文中“二周之三川”当为“三川之二周”,详见王《校注》考证。另,又据《盐》上下文,此句引文应为:“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可见,“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仅仅词典引文中的“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还有“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很明显,《大词典》该引文还有引证不完整之误。

(2)《大词典》第四卷“ 1”义项二之书证首引《盐・利议》文:“今举异才而使臧驺御之,是犹 骥盐车而使责之疾。”

按:该书证引文中有文字顺序颠倒之误,即“使责之疾”当为“责之使疾”,这王《校注》有相关考证,此不赘。另据王《校注》之《盐》文,此句为:“今举异才而使臧驺御之,是犹扼骥盐车而责之使疾。”另,王《校注》亦考“ ”为“扼”,过程略。

二 书证引文引语有误

(1)《大词典》第四卷“末1”第十二义项之书证次引《盐・通有》云:“百工居肆以致其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按:该书证引文中引语有问题。引文中“百工居肆以致其事”是《论语・子张》篇文,即《盐》所引《论语》文,而“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是《盐》中“大夫”所言文。据王《校注》、马《简注》、白《注译》之《盐》文,三者皆为:“《语》曰:‘百工居肆,以致其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可见,词典引文除有引语相混外,还有引文不全(即缺“《语》曰”)、句读不确等问题,这恐怕易让读者误解。

(2)《大词典》第七卷“恳言”仅一义项,书证独引《盐・箴石》:“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

按:该书证引文亦存有引语不明问题。其中“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是《盐》书中辩论一方“贤良”引用“贾生”的原话,以此导出“贾生”的另一句原话“谈何容易”,而“故曰”是“贤良”推论用语。据王《校注》、白《注译》、马《简注》,三者皆作:“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可知,《大词典》该引文引语混乱,易误导读者。

三 书证引文缺完整性

(1)《大词典》第八卷“私债”仅一个义项,书证首引《盐・刺复》文:“高枕谈卧,无叫号者,不知忧私责。”

按:该书证引文缺乏完整性。据王《校注》之《盐》文,当作:“高枕谈卧、无叫号者,不知忧私责与吏正戚者之愁也。”即《大词典》引文“不知忧私责”后省去“与吏正戚者之愁也”未引,割断句子,致人误解。词典之误盖因未谨慎考核原文。

(2)《大词典》第四卷“学官”义项二之书证首引《盐・散不足》:“皇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绝怪恶之端。”

按:该书证引文亦缺完整性。据王《校注》之《盐》文,当为:“是以先帝诛文成、五利等,宣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绝怪恶之端,而昭至德之涂也。”而词典引文前省“是以先帝诛文成、五利等”,后略“而昭至德之涂也”,所引忽略句子完整性,引文价值大大减弱。另,王《校注》认为“皇”当为“宣”。

(3)《大词典》第五卷“正刺”仅一个义项,书证独引《盐・救匮》:“多承意从欲,少敢直言面议而正刺。”

按:该书证引文欠完整性。据王《校注》之《盐》文,引文当为:“自此之后,多承意从欲,少敢直言面议而正刺,因公而徇私。”词典引文前省“自此之后”,后省“因公而徇私”,无法明确此前、此后的完整变化,当应引全。

综上所述,《大词典》在引文中出现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以上几类,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关注当时研究成果不够;二是编纂者疏忽所致。

注: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计划项目(07YKZ02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JK0279。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版。

[2]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3] 白兆麟:《盐铁论注译》,许嘉璐:《文白对照诸子集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 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

[5] 朱成华:《〈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举隅――以〈盐铁论〉为例》,《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22期。

[6] 朱成华:《浅析〈汉语大词典〉词条释义商补五则》,《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24期。

答辩词范文6

关键词:大雾 变化规律 特征分析

【分类号】:TF046.6

1、大雾的资料来源以及统计分析方法

1.1 大雾资料的来源

对浚县2000-2009年的大雾资料进行整理,形成8-20时、1-12月、春夏秋冬、年代等气候序列(表1-表5)。资料统计方法以2月份为代表,如下表:

1.2 大雾的统计分析方法

(1)对所选大雾的气候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出历年各月平均大雾日数、历年各月逐时平均出现次数及最多出现次数、历年各月大雾持续时间及最长持续时间等特征量,并进行特征量的分析;

(2)根据统计的特征量数据绘制出折线图,并进行大雾的变化特征分析。

2、大雾的特征分析

2.1 大雾的日变化特征量分析

对浚县10年各时段内大雾生成和消散次数的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 ,浚县的大雾在每日的1-24时都有发生的可能, 5-8时是大雾发生的最主要时间段,占大雾发生时间的89.7%,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气温比较低,近地面湿度大,在风适宜和空中大气层结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形成大雾。发生在1-3时的占11.1%,发生在9-12时的占8.1%,12时之后极少有大雾发生,仅占发生总数的1.1%。最长连续发生大雾日数为6天,出现2次,分别为2007年12月9-14日、2007年12月18-23日。大雾的消散主要在10-11时,8-9时是大雾消散的最主要时间段,这与日出之后气温的升高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在1-7时大雾的消散几率很小,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内极易有利于大雾生成和维持的天气条件。大雾的生成和消散与季节有关,冬季在早上大雾容易形成,加上冬季日出后气温回升很慢,故而大雾形成后维持的时间长。

大雾生成后,维持的时间多在3小时左右,占总数的70%,6-12h的占10%。历年中大雾维持时间最长的为30个小时左右。其中11-12月,雾生成后,持续时间最长,3-5月、9-10月次之,6-8月持续时间最短。

2.2 大雾月、季的变化规律

浚县近10年来,平均年大雾日为21.9天,绝大多数都是辐射雾。一年之中大雾天气发生以12月最多,月平均大雾日为5.2天,其次是11月和1月,分别为3.7天和2.5天,出现最少的是4-8月,月平均大雾日仅为0.7天。10年来,月最多大雾日出现在11-1月(秋末冬初)。月最多大雾日为16天,出现在12月;12月一次9天;11月2次9天。大雾产生这种月分布的原因是:冬季风速较小,降雨过后,地面湿度大,受冷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或少云,容易形成辐射逆温,大气层结稳定,故易形成雾。春秋两季容易干旱,且风速较大,不易形成雾,夏季虽然水汽充沛,但气温偏高,不利于近地层的水汽凝结,不利于大雾的形成。

2.3 大雾的年际变化规律

10年中,年大雾日最多年份为55天,出现在2007年,最少的为10天,出现在2005年,而年最大降水量924.4毫米,出现在2000年,年最小降水量324.1毫米,出现在2001年,这说明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大雾形成与降水量无关,每年大雾日数的多少与当年的气候条件有关。10年中,共出现219天大雾天气。年大雾日全部在10天以上,年大雾日在15天以上的占70%,20天以上的占40&。

根据各年大雾日数,绘制出年变化趋势图,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浚县大雾日的年际变化趋势。

10年来,浚县年大雾日数在随着年代的增加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10年增加2.9天。看以往的资料,1980年以前的年大雾日数增加的趋势不太明显,1980-1997年之间年大雾日增加趋势特别明显,2000-2009年大雾日年际波动很大,总体来看,上升趋势较为明显。

从大雾日的年代际变化来看,1971-1980年平均大雾日为7.4天,1981-1990年为12.5天,1991-2000年为雾的多发阶段,年平均大雾日为17.1天, 2000-2009年平均大雾日为21.9天,为10年中大雾日最多的时段。最近10年与70年代相比,大雾日数足足增加了2倍多。

3、结语

以上通过对浚县10年来大雾气侯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年大雾日数总体增多,波动较大,特别是最近10年波动最大, 变化趋势特别显著;一年之中大雾日数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的大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最近几年大雾有相对减少的趋势,但出现强浓雾的次数增加。

(2)大雾日以12月出现最多,4-5月最少,6-8月次之。11月、12月和1月是出现大雾的高峰期,占全年总数的31.2%。

(3)一天中大雾均有可能出现或消散,大雾的发生主要集中早晨的5-8时,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10时。大雾在冬季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强浓雾的几率最大,近10年来大雾的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大雾在夏季的持续时间最短,大部分在7-8点左右即可消散。

参考文献

[1]余剑莉.统计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2]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3]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4).43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