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的复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亨德尔的复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亨德尔的复活范文1

本文以《弥赛亚》的相关文献和音响资料为基础,通过叙述法、说明法,从客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递进,较为客观的研究了《弥赛亚》中五首女高音咏叹及其演唱把握。对进一步了解《弥赛亚》和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总体演唱特征、更深入准确的把握亨德尔的声乐作品风格和艺术内涵,从而对提高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和演唱水平、扩展所演唱的作品范围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唤起广大声乐学习者对清唱剧的重视,对亨德尔声乐作品的重视。

关键词:亨德尔;《弥赛亚》;清唱剧;《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第一章亨德尔及其《弥赛亚》

第一节关于亨德尔

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年出生于德国的哈雷。1706年―1710年,亨德尔受邀来到意大利,在此期间创作了100多首世俗康塔塔,一部清唱剧《复活》、《时间的胜利》、歌剧《阿格丽品娜》等。1712年亨德尔来到伦敦并定居在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伦敦时期所创。如组曲《水上音乐》,清唱剧《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歌剧《罗德林达》、《尤利乌斯•凯撒》、《赛尔斯》等。1745以后,相继创作了清唱剧《犹大•马加比》、《耶弗塔》,器乐作品《皇家烟火音乐》,1759年,伟大的音乐巨人逝世,留给后人的将是丰富的音乐宝藏和源泉。

第二节 关于《弥赛亚》

《弥赛亚》是亨德尔 从1741年8月22日到9月14日创作完成的。脚本内容大多取材于《圣经》,由剧作家、同时也是亨德尔的好朋友查理-詹尼斯整理。表达了主耶稣来到世上的预言及降生、为人类受难而死去、以及复活的全过程。

笔者第一次聆听到这部作品时就为其神圣的音乐、气势恢弘的合唱而感到震撼。首先,从时代来看,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各国相继展开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在作品中加入华丽的加花,歌剧演员逐渐走向了炫技的道路,人们厌倦了脱离内容的炫技。《弥赛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刚好迎合了英国人对于圣经和国教祈祷书的尊崇。其次,从音乐层面上看,不论是和声、织体,还是旋律线条,都呈现出不同于那个时代歌剧创作的独特之处。最后,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弥赛亚》既吸取了那波里歌剧的精华,佛罗伦萨歌剧田园式的优美清雅,也摒弃了威尼斯歌剧的浮华。因此,《弥赛亚》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具有那个时代的音乐之精华,而且在于其自身特有的独家之优势。

第二章 五首女高音咏叹调介绍

《弥赛亚》共有三个部分,分为53个章节。其中的女高音咏叹调一共5首,第一部分有两首,第二部分有一首,第三部分有两首。歌词内容取材于《圣经》。

这五首女高音咏叹调除了具有清唱剧演唱的本质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色。

第一,音区不高,有利于女高声部的演唱。见下图:

曲名 《野地里有牧人看羊》 《锡安的居民,应大大喜乐》 《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若上帝帮助我们,谁能抵抗》

音区 f¹--a² e¹--g² d¹--g² e¹--#g² #f¹--g²

第二,伴奏与演唱的严密结合

这几首女高音咏叹调从前奏开始到最后的尾奏,一直都浑然天成、相互呼应、与演唱严密结合,有种内在的持续和统一,这也是一种音乐、格调的整体统一。

第三,持续、有力的呼气支持

这五首女高音咏叹调,整体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一种持续、均匀、流动、有力的呼吸支持。比如《锡安的居民,应大大喜乐》中:

【谱例12】

第三章 五首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把握

第一节 宏观把握

1.演唱风格把握

清唱剧诞生于巴洛克初期,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追求自由、摆脱封建教权的束缚。反映在音乐长河中的清唱剧这一大型声乐体裁中,则需要一种自然、柔和、流畅、持续、富有旋律的声音线条,不需要繁复的舞台布景和动作表演。

亨德尔的清唱剧作品既有德国音乐的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有力,也有法国音乐的高贵典雅优美,亦有英国音乐的恢弘壮丽,更有意大利音乐的明朗、清新,音乐富有表现力。这就需要在演唱时首先把握这些前提,才能更好的演绎作品。

这五首女高音咏叹调的唱词出自圣经故事中《路加福音》《撒迦利亚书》《罗马书》《约伯记》《哥林多前传》,都属于基督教的宗教题材。因此在演唱时,要从宏观上把握宗教题材的情感特征。即:崇高、神圣、庄严又不失贴近人民的世俗性。

2.演唱语言把握

亨德尔首创了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弥赛亚》是其中之一。由于英语存在单复数、词性的变化、以及连读、连唱、句子整体的趋向,重音没有德语、意大利语的重音情况固定,并且还有美式和英式英语,甚至有些还存在争议,因此把握英语的演唱比较复杂。比如:R的发音。R在意大利语中常发大舌颤音;在德语的日常说话中发小舌颤音,而唱歌时一般发大舌颤音;在法语歌唱中也发大舌颤音。但英语中的R音,却不发颤音。它是随着其前后的元音、辅音而发生变化的。比如《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中,redeemer/ ri'di:mə(r)/一词。第一个r,发卷舌音,和后面的元音e结合,从r很快的滑动到e,舌尖不能太紧;第二个r,处在词尾,其前面的e是非重读元音[ə],r在这里不发音。当r的前一个音节是词首为辅音的单词时,也发如上面第一种情况的卷舌音,如destroy/dɪ'strɔɪ/。

第二节 微观把握

1.声乐技能的呼吸控制

这五首女高音咏叹调风格不同,即有轻快热情的,也有舒缓的;时值上即有长达十几拍的持续音,也又有短促的后附点;音程上即有大跳的8度音程,又有微妙的小2度音程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因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用气托声,以声传情。确切的说,更多的是对于呼的自如控制。

比如《脚踪何等佳美》中:

这首歌总体比较缓慢,表达一种对传播和平福音的人们的赞美,应以神圣、真挚的情感来表达。呼吸上就要平衡,均匀,慢吸慢呼。先轻轻的吸气,但要吸得深,感觉腰部很饱满,注意吸气的时候不要提胸部、肩部,否则吸气会很浅。然后随着音乐和唱词的流动慢慢均匀呼气,直到一个乐句唱完了再换气从新开始。

2.花腔技巧的灵活运用

快速的音阶跑动,花腔技巧的灵活运用是这几首咏叹调的又一特点,在演唱时要从这些微观方面,细致的去把握。比如:《锡安的居民,应大大喜乐》中

这一句前一个rejoice的元音o持续唱出3组不同的音阶,共6拍,两拍一组,第二个rejoice的元音o持续唱出6组不同的音阶,加上后面的一拍c²,共13拍。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前一个分句的每组的起音呈下行纯五度的关系,而后一个分句则是上行纯四度关系。在演唱时要注意上行时气息不要向上冲击,始终在腰腹部有牢固的根基,然后声音像弹簧一样灵活中不失稳定。而下行时则要避免下巴下拉以致声音跟着往下拉,那么在演唱时就需要放松下巴、喉头稳定。

3.个别地方的特别处理

在这几首咏叹调,除了在宏观、微观把握之外,还需更细致的深入到作品,对某些地方进行特别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比如:《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该曲神圣而庄严缓慢,只有两句唱词“How beautiful are the feet of them that preach the gospel of peace ,and bring glad tidings of good things”且不断重复,如何在重复之中唱出相对变化,则是需要特别处理和掌握的。所以演唱时除了在情感把握、呼吸控制均匀、语言清晰表达之外,还应注意在平静中不失音乐的推动。

结语

《弥赛亚》是西方音乐长河中的一部巨作,她充分流露出亨德尔的超凡音乐天赋。作品大气、恢宏又不失细腻、灵巧,是巴洛克时期清唱剧创作的一座丰碑。但据笔者观察,以笔者所在的音乐学院为例,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尤其是《弥赛亚》,在平时教学和演唱中被使用的并不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多方搜集材料、经过整理、分析,略成此文。

最后,本文只是对《弥赛亚》中女高音咏叹调的初步探索。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虽然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各种材料,但由于研究学问的资历和功力不足,在理解上难免有浅薄之处,目前来看,此项工作还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为粗浅的层面上,也有待于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高研究水平,以期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来完善。

参考文献:

[1](德)里夏德-弗里登塔尔著.《亨德尔》.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2005年1月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上海音

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1月

[3]田可文编著.《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上海:上海音乐

出版社,2005年10月

[4]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年5月

[5]陈言放,詹士华著.《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厦门:厦

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6]管谨义编著.《西方声乐艺术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5年8月第1版

参考乐谱目录:

[1]中华基督教会崇拜音乐学院出版的国语版《弥赛亚》,

郑隶声翻译,钢琴谱,2007年

[2]Messiah full score : This edition copyright(c)2003 by The

Center for Computer Assisted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亨德尔的复活范文2

关键词:巴赫;复调音乐;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之一, 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小镇爱森纳赫,一生共有三个重要的职业生涯时期,分别为魏玛时期,柯登时期和莱比锡时期。巴赫的音乐如同上帝的福音,晃过耳际却如温泉流动于心。严谨工整的结构和高超的复调技术影响了后期一位位音乐大师。

一、演奏风格

当演奏者拿到作品时应当从认真研习作品,对作品整体结构有所把握。巴赫的作品涉及巴洛克时期所有的音乐体裁。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的结构框架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体裁,我们都应该先找出该作品的动机、主题和对题,然后分析它们的形象特点。其次,一些复调作品有它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如赋格曲式。这是巴赫作品里面最常见的复调音乐作品。通过认真分析结构,搞清楚音乐作品的主题、、调式调性、和声、分段分句分声部等问题。

一个音乐流派或者演奏风格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积淀出来的。巴赫身处与巴洛克时期,这是西方音乐飞速发展真正腾起的时代,其中巴赫的功绩不可磨灭。站在巨人的肩膀吸收前人键盘乐器演奏技巧后创造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在这些手法之中将复调音乐发展得空前完美,巴赫音乐作品距今三百年,因为历史原因我们无法原音重现,所以更加要求演奏者多研读历史资料和乐谱,最大保留其原有风格。巴赫的音乐经过了埋葬与复活的过程,音乐自发展以来直至巴洛克时期均依附于宗教和贵族。由于18世纪洛可可音乐风格盛行,旋律主调倾向性强的洛可可音乐风格深受贵族追捧,繁复的复调音乐逐渐暗淡光彩甚至受宫廷排斥。1750年65岁的老巴赫因病抑郁而终,一生从未离开过德国的巴赫生前音乐事业不如亨德尔如日中天顺风顺水,因此被世人淡忘近两百年。直至19世纪中叶,舒曼极力地挖掘和推广巴赫的作品和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乐》的首次欧洲公演,才使得巴赫的作品又流传于世,名垂千古。音乐作品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键盘乐器、管风琴、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以演奏者为了接近当时的演奏风格,在现代钢琴演奏时会通过一系列的技巧,如在力度和触键方面最大可能去模仿巴洛克时期键盘乐器的音色,手指运动幅度很小,使声音脆薄。但是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刻意细节上模仿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作品的结构。须知巴赫音乐的灵魂便在作品的框架之中,因此演奏者必须仔细分析框架内的音型、节奏、旋律、横向与纵向的对位结合。了解巴赫作曲背景、意图、和结构框架中分析巴赫的音乐演奏风格,在简单质朴的音乐语语言去住抓住每位听众的灵魂。

二、力度

1)因为巴赫的音乐作品大多是复调音乐,在演奏时应要注意音乐作品的对位性。复调音乐是横向旋律、节奏、音型等要素和纵向和声的完美结合,需注意声部的起伏变化,手指触键力度的配合分清声部线条。同时注意声部交叉时分清主次声部,主要声部着重,次要声部放轻,从而突出歌唱性和复调音乐的美感。

2)巴赫的音乐结构思维讲究一种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这点与当时巴洛克建筑结构思维影响甚密(因为艺术之间相互融通,存在彼此依附的关系,而西方音乐的灵感大多时候源于建筑,美术。),因此巴赫音乐作品里的力度变化也以阶梯式为主,以解决当时键盘乐器无法表达“渐强”“渐弱”的弱点。

3)在结构框架上各声部的旋律线条大多平稳进行,因此要避免力度幅度太大的变化,以求平稳。在音乐传达到听众耳朵里时保留巴洛克时期的特性。

三、触键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与现代钢琴所发出的音色差距和触键效果不同。为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品原本风格,因此要求演奏者在现代钢琴上的各种触键方法与平时触键的要求不同。其中巴赫音乐作品演奏中,主要触键方式及其特点如下:

A、轻巧(Leggiero):演奏者演奏时手指轻击琴键至较浅的程度即可。

B、断奏(Staccto):常见于八分音符,自然抬起通过手臂力量下键,同时注意手型的摆放,是演奏者快速触键的过程。

C、非连奏(non legato):触键后保持时值的一半,手指与下一个琴键保持有间距。

D、顿音(portato):在分解和弦分解八度时常使用。

E、连音(legato):演奏时应当保留巴洛克时期的演奏风格,音色明亮集中。无须抹去每个音的起奏点。

四、踏板的运用

踏板增强音乐作品的色彩,使作品更加丰满有很大效果,但是踏板的运用必须根据乐曲实际情况而定。巴洛克时期键盘乐器是没有踏板的,常用梯形音阶制造一种“回音”的效果。所以右踏板的使用尽量采取“少而精”的原则,避免运用不当而产生噪音和声音模糊影响整体效果。

五、指法

巴赫的音乐常常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与后期古典主义方正的音乐风格大不相同,因此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在演奏模进片段时尽量使用同指法演奏。

2)巴洛克时期装饰音属于乐曲整体结构的一大部分,应当得到重视并且弹奏清晰。尽量多用力量相对较强的二指和三指。

3)指法的选择通常要适合该乐曲,常根据时速判定。尽量以原作上的标记指法为准。

巴赫音乐的伟大之处不仅限于严谨的结构框架,音乐中更是处处渗透丰富的哲理。深受贝多芬,莫扎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大师的膜拜追捧。“Bach”在德语中意为“小溪”,但是同为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却说:“他不是小溪,是大海。”的确,巴赫的作品浩瀚如海,宽广而深邃。其中《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首次运用西方大小调体系的二十四个调,被奉为西方音乐的“旧约圣经”,《赋格的艺术》沿袭着“巴赫动机”,演变出无穷无尽的数字游戏,更有音乐上的“哲学巨著”之称。《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Variationen)更是成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技术最复杂的万世惊叹之作,是复调音乐的巅峰。

巴赫属于宗教,在教徒眼中是头顶 光环上帝派来人间的使者,在学者和众多音乐爱好者眼中他是“丰碑”是“西方音乐之父”。

参考文献:

[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学

亨德尔的复活范文3

尽管教会音乐作品的数量之多是根本无法完整统计的,但由于基督教信仰有着很好的传承性,所以根据其歌词内容进行基本的分类介绍还是可行的。在当前阶段,对于一般信徒和普通民众而言,教会音乐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感恩与崇敬之情的赞美诗歌

在许多地方,教会音乐都被冠以“赞美诗”的名称,可见教会音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的乃是对信仰对象的赞美与敬拜。这一类诗歌的诗词集中描绘“神的创造”和“基督的救赎”,曲调既有颂扬式的高亢激昂,又有感激式的舒缓深情,所抒发的情感丰富细腻。在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受死复活的“圣餐”(即“弥撒”)仪式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这种崇敬感恩的思想情绪,将人沐浴在“神创造与救赎的恩泽”中,借着“近距离接近上帝”而获得心灵满足。这类教会歌曲的可贵之处在于让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优越,自己将要承受的美好事物是何等的丰富,而生发感恩之心和积极盼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生活因他的与神的实现活动相似而享有幸福。”

(2)反省与解脱性质的忏悔类诗歌

基督教信仰一方面引人向善,一方面也不忘提醒人性的软弱和丑恶(原罪)。教会音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人在堕落的光景中而有的反省与忏悔。这一类诗歌诗词内容有的是引用《圣经》中人物忏悔的故事,有的是诗人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所作,基本的追求都是在良心的定罪下寻求“神的赦免”而获得解脱,曲调一般比较沉重悲切。唱或听这样的教会音乐会让人经历一种心灵的洗涤,或是伤痕的医治,进而情不自已潸然泪下,即基督教所谓的“圣灵感动”。然而从艺术功能角度来看,引导人剖开层层遮掩,直面的自身的软弱与羞耻,用艺术的光芒除去内心深处昏暗,获得灵魂的解脱与自由,是不容易的。

(3)分享与传承性质的福音类诗歌

基督教能遍及各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是与其高度重视教义的推广、自身有一系列传扬福音的方式分不开的。教会音乐当中的福音类诗歌与中世纪的“宗教神迹剧”,以及后来的“宗教清唱剧”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诗歌的主要目的是向不信的世人宣扬“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歌词内容主要是讲述《圣经》中的福音故事,出于吸引会众的目的,音乐曲调与结构一般都会因地、时而制宜,既有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这样专业化的宏伟篇章,也有融合黑人灵歌音乐、印第安民歌等艺术元素的地域性、流行性的短小歌曲。这种以传承与包容的态度,来创作并传播以普世价值为引导、以分享美好事物为目的的艺术作品,也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4)宣扬和谐与归属感的信徒聚集类诗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本性决定了人们愿意共同生活,与朋友或好人共享那些他们拥有所有本性上就是善的事物,要比与陌生人共享更好。”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基督教更看重信徒的聚集,注重培养并维持一种“团体的理念与气势”。在信徒聚集时,借着全体一同高唱诗歌的方式。一方面凝聚会众的思想情感,挑旺对信仰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会众之间彼此和谐,如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之中,借此使众人坚定信仰。这一类诗歌的歌词内容主要体现《圣经》中关于信徒间“彼此相爱”的教训,或是互相的鼓励、劝勉、安慰等言辞。曲调以活泼欢快,热情洋溢为主。“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非常被看重,通过“合唱歌曲”一类的艺术形式将个体的人联于一个有活力集体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但有效的维持个体之间的和谐、集体对于个体的归宿感,依然是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

二、对当前艺术创作的启示

抛开西方音乐历史中浩瀚的教会音乐作品,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当你随便走进一座基督教堂,随便翻开一本厚重的《赞美诗集》,都会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所感染。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多年来,被一些“有识之士”评为“原始愚昧”的“精神寄托”,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感动并慰藉人的心灵?作为艺术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面对基督教在中国快速传播这一事实,是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多少有一些原因是与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艺术创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或不足有关的。尽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当前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仍会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清楚的定位而收效甚微。通过以上对教会音乐简要的介绍分析,或许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1)我们的艺术创作应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健康

而不只是情感上的娱乐,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教育或者美育的层面上,应对人深处灵魂的渴望有所慰藉和关怀。并且,随着艺术学科专业化的加强,对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感性体验会更容易被忽视。“一旦某件艺术产品获得经典的地位,它就或多或少地与它所产生所依赖的人的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鉴于此,艺术通过感性体验对人心灵的关怀,应该接着技术手段的强化得到进一步加深,而不应被技术理论的框架所束缚。例如:巴赫的清唱剧、贝多芬的交响曲等众多音乐作品当中所蕴含信仰和追求,要比其中的作曲技术手段更值得我们去体验,也更能引起我们深处的共鸣。

(2)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借着直面人性的软弱

甚至内心的阴暗面,进而帮助人们建立反思与批判的意识。但这不等于消极的否定人性,而宣扬“颓废文化”,应该是在反思中让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在批判中引人见光、向善。人性的复杂是不争的事实,遮掩与自我麻醉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的功效也是有限的。对许多成功的艺术家来说,丰富的生活感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赋予他们直面人性的能力泉源。例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获得一致好评,并非仅仅是由于影片所展示的内容,而是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对人性作出了深刻的、淋漓尽致的记录,使人对今天的和平有更高层面的珍赏。这要比许多人痛诉战争的罪恶、法西斯的人性泯灭或宣扬和平的政治口号,更能发人深省。反观当前在我国热播的诸多“抗日神剧”,又有几部能达到这一层面呢?

(3)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具有更强的普世包容性

亨德尔的复活范文4

[关键词]灵魂 安静 清欢 水样的忧伤

前言

结缘爱尔兰,是因为迷恋它的音乐。有人撰文说:“音乐王国的圣者给了英伦三岛太多的宠爱,在中世纪的战鼓声声中,有风笛惆怅;在现代文明的机器隆隆中,有吉他躁动。包括苏格兰、英格兰在内,这片音乐沃土上才俊辈出,而爱尔兰又因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音乐表现独树一帜。”我能从自己最简单最原始的听觉上去感觉去体会去捕捉其澄澈如水的音乐特质,听着那水滴般清澈的音乐,仿佛看到遥远天际边美丽的爱尔兰岛国,蓝蓝的天空,干净透彻。幽静的山林,有小溪淙淙流过,辽远空阔的草地上,撒着洁白的羊群,安静怡然。灵魂和音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交融,每一条心的纹路都会被温柔地覆盖、填补、愈合。

一、爱尔兰音乐相关介绍

1、历史背景

爱尔兰早期居民克尔特人是一个很有音乐艺术才能的民族。克尔特族的弹唱诗人使用的就是一种可以携带的竖琴。他们是古代的专业音乐诗歌艺术大师。丰富多彩的爱尔兰音乐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十二世纪时,爱尔兰竖琴家精湛的演奏技巧已经著称于欧洲。十八世纪,随着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反封建运动的高涨和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仅古老的竖琴比赛大会得到了恢复,而且西欧大陆音乐在爱尔兰生根、开花、结果,放出异彩,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发展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的音乐中心。

今天,爱尔兰人民引以为傲的是:德国著名作曲家亨德尔呕心沥血的经典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清唱剧《弥赛亚》是于1742年在都柏林初次演出、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的:1814至1816年间,贝多芬曾改编了六十二首爱尔兰歌曲:比肖邦大三十岁的都柏林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小夜曲,这些小夜曲对肖邦产生了很大影响。

2、风笛

无论是《泰塔尼克号》(TITANIC)中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悲情离别,还是《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英勇的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Freedom”,再至德曼与汤姆克鲁斯共演的《Far and Away》中最为、振奋人心的结局,以及《冷山》《燃情岁月》、《大地雄心》……中更多令人难忘的精彩情节,所共有的用以渲染意境烘托气氛的都是爱尔兰的风笛之声。《血色浪漫》中钟跃明在解读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时说了一番话:“……好的音乐都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画面,……”,他的画面是俄罗斯风光,而爱尔兰风笛所反映出来的不是辽阔无垠的草原,不是绮丽的外高家索风光,也不是波涛汹涌的伏尔加河,更不是圆顶的东正教堂,有的只是茂密的森林、连绵的山脉、具有原始美的湖泊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那是广阔而又秀美的爱尔兰风光!

风笛在欧洲拥有众多的流派,“乌林管”(Uilleann Pipe)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爱尔兰的民族乐器,是凯尔特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与“苏格兰风笛”(Great Hiqhland Bagpipe)区别开来,我们习惯于叫它“爱尔兰风笛”。在结构上,“爱尔兰风笛”的皮囊的一端是个大粗管,这个大粗管上连着5根细管,皮囊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管,这根细管是像笛子一样有出气孔的,并且双手因该是通过控制那根细管的气孔,改变音符的。在演奏方式上,苏格兰风笛是用嘴吹的,而爱尔兰风笛是用胳膊夹着一个皮囊演奏的,不用嘴吹,有点像手风琴,苏格兰风笛一般是站着演奏或者行进着演奏的,爱尔兰风笛一般是坐着演奏的。在音色上,苏格兰风笛听上去显得高亢而尖锐,在合奏时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豪迈之气。而爱尔兰风笛听上去更加低沉,更加圆润。在独奏时能够强烈地营造一种哀婉的气氛。

风笛的声音十分特别,就像画眉鸟的嗓子。在风笛甜美的声音里,有一缕隐约的沙哑和沧桑――每一个尾音,都会非常随意,留下一个回旋的音符,散漫慵懒地吟咏着流浪,寂寞,纯粹,纯洁而洒脱的感情。

一曲悠婉清冽的风笛,俯首低眉问转为昂扬,它能够涤荡覆尘的心灵。唤醒未泯的灵魂。风笛以悠扬婉转的声音,诉出喜忧掺半的生活,尤似完美亦或是错落的诗行……

3、新时代/新世纪音乐

NEW AGE也被翻译为新世纪音乐、新时代音乐,或新世纪,音乐,是一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NEW AGE可以是纯ACOUSTlC(即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它的节奏自然而自由,旋律即兴变换,和声和谐而祥和,音色透明而神秘。NEW AGE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不少NEW AGE音乐可以用于音乐治疗,即治病,也有不少与宗教特别是佛教,瑜伽等打坐冥想有关,这种关系的产生很可能是源于NEW AGE思潮哲学。NEW AGE音乐通常被视为中产阶级的音乐,WINDHAMHILL是最具代表性的NEW AGE唱片公司,NEW AGE代表乐手有ENYA,GEORGE WINSTON,WILLIAM ACKERMAN,YANNI,KITARO等等。

NEW AGE的美学理念

从音乐风格而言,这种新音乐从反叛的角度而言,新世纪和浪漫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新世纪音乐是轻音乐领域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尽管在风格上、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变迁,但二者的背后却有着共同的哲学观念,那就是对生命、对快乐的理解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所以应当活得崇高而有意义。平衡、和谐、安定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境界。然而二十世纪的哲学新潮――过程主义的拥护者们却认为,过程和终极是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生活应当是生命的自由的过程,它是最实际的存在:活着,就应当努力去体会这过程。生命如果被外力――例如种种功名利禄的终极目标一所牵制,就被降低为机械而不自由的过程,这也就否定了生命的价值。因此,为消除这种异化的最好的途径,就是自我松绑,返璞归真,改变传统的以未来某个目标为生活中心的人生观,把自己从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

恩雅

恩雅,new age的代表歌手。这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崛起的爱尔兰女歌手,有着中世纪的幽静和飘逸。身为音乐奇才的她在专辑中集作曲、演唱、编曲和演奏于一身,甚至连混音 与合成都一手包办。她周游于流行乐和古典传统乐之间,天籁般美妙的嗓音迷煞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听众。

像空气一样透明,如水一般轻柔,似蓝色月光般忧郁。又如丝一样精致而雍容,这就是恩雅的声音,有一种静默、含蓄却又隽永、丰沛的美。其实,听恩雅不必听她的歌词。恩雅自己美妙的歌唱早就把歌词淹没了,就像是溶溶的月光把无边的夜色淹没,清清的溪水把茵茵的草地淹没一样,让听者只沐浴在明媚的月光中,只浸润在湿漉漉的溪水里而将夜色和草地都融化于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听恩雅,就是这样的感觉,歌词已经淡去,唯余美妙的乐曲。音乐本来就不属于歌词,而属于旋律,再好的歌词也只是音乐的累赘。语言是地上生长的草,而旋律是天上飘飞的云。好的音乐,无需搅拌歌词添加剂,将一池透明的好水搅浑。恩雅好就好在将她的感情她的感觉她的心灵她的梦想演绎得澄清透明,让我们忽略了或遗忘了原本的歌词。恩雅的音乐,是一种清纯得有些令人悲伤得要落泪的梦境梦能说出来吗?能说出来的都不是梦。但梦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正如恩雅的音乐一般。

神秘园

成立于1 994年的Secret Garden,是一支著名的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乐队,它由两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组成,一位是在挪威音乐界享有盛誉,曾为不同的音乐家担任作曲、监制并身兼键盘手的Rolf Lovland,他是Secret Garden的灵魂:另一位则是来自爱尔兰的小提琴家FionnuaIa Sherry,她曾接受正规的古典音乐教育,曾与多位世界级音乐家与流行歌星合作。Relf Loviand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神秘园――水的忧伤。恬静深远,自然流畅。当SECRET GARDEN,在这支代表着舒缓柔美、清幽宁静、感伤思忆的乐队演绎的轻灵、纯净、忧伤溢满心灵的时候,灵魂在流淌的音乐声中优雅而寂寞地舞蹈……远离凡尘俗事。心灵被净化得晶莹剔透、清爽圣洁。

神秘园的歌声可以作画,它绘出纯净的自然、色彩缤纷的田园。缠绵而抒情的曲调,让人听出忧伤,听出沉思,听出典雅,听出呢喃絮语,听出荷塘月色,听出鸟语花香。

在喧嚣而纷繁的尘世中,用一颗安静的心去聆听神秘园的音乐,心灵会有洗尽纤尘,超凡脱俗之感,以致在面对世俗的纷争中,能够维系洁净而超越的胸怀,宠辱不惊,淡然处之。相信一切偶然皆由命定,凡事尽人事,则可轻成败,这是神秘园带来的感悟。

二、爱尔兰的传统文化

爱尔兰又叫做“翡翠岛”,因为它如翡翠一样鲜绿,又和翡翠一样珍贵而稀有。爱尔兰音乐不属于那里的阳光,也不属于那里的月色,它只在你忧郁的时候给你慰藉、在你受伤的时候给你安抚、在你崩溃的时候给你坚强、在你需要它的时候给你神奇和惊喜。

爱尔兰是个古老的民族,有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盖尔族的女巫,手捧金壶的小妖精……曾经被老人们随口谱成民谣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爱尔兰音乐中听出古朴的往事。

爱尔兰有一种既像酒又像咖啡的咖啡,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鸡尾酒――爱尔兰咖啡。原料是爱尔兰威士忌加咖啡豆,特殊的咖啡杯,特殊的煮法,认真而执着,古老而简朴。

爱尔兰培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有四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诗人叶芝(1923年)、剧作家肖伯纳(1925年)、剧作家贝克特(1969年,代表作《等待戈多》)和诗人希尼(1994年)。叶芝。这个美丽的国度中的一位不朽的诗魂。他用平实而又温暖的语言诠释着人类永恒的命题――生命、尊严、青春、爱情,抒写着他对自己和他的同类的无限的爱。

爱尔兰踢踏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在20年代的美国。当时爱尔兰移民把民间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威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很多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专家曾指出,无论从地域还是从民族分布来看,爱尔兰血统是热烈的,而法兰西血统是贵族的优雅。二者相比,后者除了残存的矜贵之外一无所有,而前者却有一种独立支撑的坚韧力量。因此,爱尔兰民族是个坚忍不拔的伟大的民族!爱尔兰人热爱音乐,喜欢饮酒,爱尔兰的音乐舞蹈也因此奔涌着浪漫主义情怀,并有着陈酒般醇厚的魅力。正是在爱尔兰这个特别的土地上。才能诞生出世界上最美的民歌,最空灵的音乐和最热烈的踢踏舞。总而言之,爱尔兰的音乐和舞蹈可以给人太多的灵感,可以让人尽情享受。

三、对爱尔兰音乐的主观领悟

1、华丽与清贫

莫扎特是华丽的,敏锐的艺术触角,非凡的学习能力,卓异的审美观,其音乐散发出成熟完满的光辉,透露出豁达温厚的哲思。贝多芬是华丽的,最雄浑最矫健最豪迈最深沉,让人在最黑暗最需要胆量的时候,产生出神圣的感动,激发起坚毅的崇高。可是爱尔兰音乐是清贫的,没有华丽的旋律。空灵、静旷、幽长、悠远,恬静深远,如水清逸。它是洁净而高贵的,不像是世间的曲调,却是可以相伴终生的歌。它不喧嚣,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抵灵魂的最深处。

茂盛,是一种昂然的状态。诗经楚辞是盛,汉赋唐诗是盛。千金买马是盛,醉笑陪君三千场也是盛。盛如春之最浓艳时,万花纷落,安心踏足其间惋惜激烈的放纵。然,爱尔兰并不是盛的,却好得很,犹如月晦时繁星都亮了。纳兰词云:“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牡丹是盛的,但他却迷恋雪花,雪花并无富贵之心,却自清冷漫出一种不可言说的好处。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的舞台上叱咤风云。是一种追求: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寂寞与清贫,也是一种追求。若将爱尔兰音乐拟人,她的追求显然是后者。

听过一种说法,文学的至高境界有四层――简单、开阔、深刻、优美。其中的简单和深刻看似矛盾,实则是不同意义上的形容一简单和优美是形式上的,深刻和开阔是内容上的。笔者认为,爱尔兰音乐亦是如此,它是简单、优美而且深刻、开阔的。

安妮宝贝在《素年锦时》里有一题一白茶,清欢,无别事。――用它来形容爱尔兰音乐恰到好处。“人间有味是清欢”,爱尔兰音乐是清净欢畅的,表面的柔韧与内在的凛冽相互挣扎,自然形成一种潜在的深刻和优雅。

周国平说:“感觉和感觉之间没有路,只能 跳跃,思想和思想之间有漫长的路,必须跋涉。”下面我就感觉和思想两方面谈谈我对爱尔兰音乐的理解。

2、浓郁如酒:爱尔兰音乐如酒的感觉

泰戈尔说:“不要试图去填埋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爱尔兰的音乐总会有留白,而且非常随兴,变幻莫测。音乐的空灵,雨的飘逸,水一样的忧伤,流出夜空,流入内心。在这里,心,漫步,洗涤,还原,成阳光,雨露,流水,山峰,土壤,草原,牛羊,雪,树。不惹一粒尘。那悠远绵长的风笛乐声总会让人联想起大片大片的纯绿色草地,联想起那夹杂着北大西洋温暖水气的土地,以及清清的草香……爱尔兰独特的音乐总是美得令人屏息。

3、旋律如梦:爱尔兰音乐的意象与意境:琥珀色的梦

爱尔兰的钢琴音乐,伴有风琴、竖琴和吉他,很美。像清凉的水滴,会一点一点的坠落在心里。好像幽暗的丛林里一片深蓝的水洼,风把红色的树叶、粉白的花瓣吹落下来,漂浮在水面上,然后被风带走。这是音乐带来的意象。

音乐如丝。那种高亢起来明亮尖锐,低沉的时候柔软婉转的旋律,像一条丝线,不断的不断的缠绕。音乐如绸。像一块浅蓝色的细腻柔滑的段子,柔和的,浪漫的。风笛的声音幽幽的弥漫于空气之中,迂回缭绕,撩动心灵深处的平静,点出阵阵水晕。

4、动人如诗:爱尔兰音乐与诗歌

海德格尔说:“人应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音乐如酒,动心,用情。酒,属感性,带凡人的悲喜,近乎于诗。

诗应当单纯。单纯得像一滴露水。爱尔兰音乐如诗,纯净得像一滴露水。有人说:“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内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情绪,外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寻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寻常的魅力。”爱尔兰音乐亦是如此,它让平凡的音符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非凡的魅力。

爱尔兰如茶――思想

在这样一个匆促而紧张的时代,在都市灰扑扑的空间里。人们发现鸟的啁啾,蓝天的可贵,人们寻找春天来临的信息与深秋落定的意境,感受友情与爱情的意义,在一切的阅读中审视自己的心灵。与其来不及选择不如不选择,与其焦虑疲倦患得患失不如固守一隅心安理得。倾听一段爱尔兰的曲子,能够沉淀出一份难觅心境,让你一洗迷惘,坦然前行。

爱尔兰音乐里精致而丰富的安静

爱尔兰音乐有一种内在的宁静和从容,没有一丝浮躁和媚俗。一位基督教徒说:“上帝的法则是从容而优美的。”笔者相信,从容本身就是优美的,从容中自有一种神性。

爱尔兰音乐如同泉水般安静清醇,它能够洗净我们在人世间跋涉的尘土和疲劳。

纪伯伦说:“伟大的歌者是能唱出我们的沉默的人。”诚然如此,正如爱尔兰的音乐精灵们。

道家创始者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为天下之至柔,却能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跺君。”他认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笔者相信,深爱着爱尔兰音乐的人都是能够守住心里的一片净土的人。惟有内心安静。才能与爱尔兰音乐产生深切的共鸣。人说静水流深,最深的水,总是寂静无波。音乐的安静是精致的,因为灵魂是精致的:音乐的安静是丰富的,因为内心是丰富的。其实,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爱尔兰音乐的艺术美学

悠闲的时候,一杯花茗,一缕清香,独坐静处,感受一种声音带着漂泊的放浪,远远的从一个阔别已久的地方传来,缓缓穿过流淌身边的岁月长河……

笔者从爱尔兰音乐中,读出理想、真理、信仰、爱、善。

艺术没有国别,真正好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

在这个世间,人们毕生都在追求三件东西――真、善、美。其中真和善都是有明确的界限可以划分其对错好坏的,唯有美是最为复杂的。哲学上将美定义为一种无功力的、无目的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美是人的心灵的一个幻影。美感本质上是一种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不因袭。爱尔兰音乐兼具了这两种特点。

艺术终究为没有信仰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真正的精神补偿。对于热爱人生却又为终极关切苦恼着的人们来说,艺术应该是最好的慰藉。

爱尔兰音乐与哲学

音乐如茶,淡里求静,淡里求清。茶,属知性,带哲人的思考,近乎于哲学。

质朴是大师的风格。大才者朴实无华,小才者华而不实。无论自然还是艺术,对其享受带来的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因为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享受。爱尔兰音乐是亲自然的,是不饰雕琢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至深的情感。

哲学上,笔者祟尚成熟的单纯和不张扬的激情。笔者认为,艺术作品中的激情外露终归是不成熟的表现。但爱尔兰音乐是不张扬的。却不乏柔韧有力的激情,有一种丰富的简单,深刻的平淡,自信的谦虚。

其实,音乐、文学、艺术、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高实践的,不怎么实际的。都是不世故的,也都是超纯理论的,形而上的东西:是个体的生命体。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灵魂,而动物没有灵魂。苏格拉底和傻瓜的区别在于,苏格拉底的灵魂醒着,而傻瓜的灵魂昏睡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东西可以涤荡我们的灵魂,让它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比如爱尔兰音乐。

在人类的精神土地的上空,不乏好的种子。那些撒种的人,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古老大地上的民族之魂,是创造了伟大精神作品的先哲和天才们。爱尔兰音乐是一位真正的朝圣者,它是靠自己孤独的求索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中的。

上一篇班长职责

下一篇材料作文素材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