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想象之中伴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想象之中伴奏范文1
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企业如果想要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就必需要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单个商业项目中,更体现在企业的品牌、团队、能力、潜力、文化等深层次的价值中。只有全面构建起企业的发展格局,形成爆发力,才有可能得到资本的认可。而当企业真正获得资本的认可后,所得到的就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钱,更多的是这些钱背后所带来的智力资源。这些优质的智力资源将有助于企业的规划与决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现在,单纯老板的企业已经很难再有发展,取而代之的是老板们的企业,其前景日渐广阔。就是说,企业成为多股东制,且这些优秀股东贡献的更多智力,能够保证企业的生存,推动企业的发展。这种深度合伙制的企业将成为未来公司的主流发展趋势。如果挂牌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处于一人多岗的尴尬处境,就很难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需要。
通称为新四板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按照重点产业调整的客观要求,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展技术改造。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防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
此外,新四板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把握市场机遇,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改善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想象之中伴奏范文2
一、 基本曲调不同
民歌《孟姜女》是典型的单节歌样式,是启、承、转、合的结构。每段四句,落音为2、5、6、5。歌曲单一规整,曲调流畅委婉细腻,旋律基本为级进的五声调式,富有江南民歌抒情优美的特点,让人百听不厌。
艺术歌曲《孟姜女》经过改编后,成了变奏多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第一段除了在原有的旋律上略做了一些修饰外,基本保留了原来民歌的调式结构。整个乐段用稍慢的速度,以缠绵平缓地节奏诉说思念之情。乐段的转句以柔和暗淡的羽调色彩出现,音调与色泽明亮的调式形成对比。旋律进入中声区,落在不稳定音级羽音上,使整个乐段曲变得柔和深情。这种调式的对比手法,在音乐色彩上抒情性很强,含而不露,情深感人。
第二段的旋律是在第一段原始曲调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以原有素材为基础变化而来。旋律的流动性在这一段变得明显起来,使人听来耳目一新。由于整体结构、色彩变化都保留着第一段的韵致,只是在结尾处加了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拖腔,进一步烘托了孟姜女期盼与丈夫相会,而又遥遥无期的哀怨之情。
第三段经过间奏,由大调(G微调)转为同主音小调(f羽调),音乐色彩变得更加悠远,旋律逐渐由级进转到四度、五度的跳动,音乐起伏跌岩,如泣如诉,在凄凉悲苦的歌声中流露出更加深切的思念之情。随着孟姜女感情世界的不断深化,音乐情绪也随之层层推进。在第三段的音乐中,作者借鉴融会了我国戏曲板腔音乐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打慢唱的摇板音乐,在一个全新的调性上再现节奏,阔宽了孟姜女的主题音乐。伴奏以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哭天抢地的高亢拖腔形成鲜明对比,呈现了孟姜女顶着漫天大雪,在刺骨的寒风中历尽千辛万苦,千里寻夫的执着。加上音程的七度、八度的大跳,渲染出悲壮的艺术氛围。
歌曲的结尾段运用了戏曲中常见的渐慢渐快的垛板音乐,以逐渐紧密的节奏,连续的后半拍起辗转推进,把歌曲推向。结尾最后一句“只见白骨满青山”以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歌唱,为孟姜女悲惨的辛酸血泪史做了最为淋漓尽致地诉说。
二、伴奏不同
民歌《孟姜女》在这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它使用的伴奏乐器是三弦。对民歌《孟姜女》而言,用三弦这种乐器进行伴奏是再恰当不过了,它一方面接近孟姜女故事的本身,另一方面其声音的粗闷干瘪也有助于表达孟姜女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艺术歌曲《孟姜女》充分发挥和利用了钢琴宽广的音域和富于戏剧性的表现能力,将孟姜女内心深处那种悲怨的情绪放大,更加丰满的塑造了孟姜女的人物性格,凸现了其内心世界。应该说,这是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带来方便之处,作曲家也是恰当地利用了这一点从而展现出一个现代人对于古代传说中人物命运的理解。
与原曲相比,孟姜女的内心倾诉在钢琴伴奏的烘托下变成了愤怒的呐喊。对于现代人来讲,表达愤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呐喊。作曲家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将孟姜女的人物性格做了现代化的处理,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歌曲的开始部分音乐都是比较平静的,因此伴奏音乐相应的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显得柔和、恬淡。之后,伴随孟姜女的悲惨命运被一步一步讲述出来。音乐越来越悲痛、强烈。情绪越来越激动,伴奏音乐开始出现大量的震音和柱式和弦进行,以及和弦式的三连音、六连音进行,有效的渲染出歌曲强烈的感彩。
三、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民歌运用“四季体”,分春、夏、秋、冬四段叙述了这段悲惨的故事。但是从音乐上看, 却使用了五声微调式的旋律,听起来十分委婉,悲伤的感觉较淡。 在民族调式当中,宫调式和微调式音响的色彩较为明亮,多用来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而表达悲伤哀怨情绪的音乐则多用商、羽两种调式《孟姜女》。《孟姜女》这首民间小调恰恰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使用音响色彩比较暗淡的商调式或羽调式,反而要通过微调式来表达凄惨的内心感受,它没有让孟姜女内心的凄苦奔涌而出,而是将人物强烈的情感通过江南音乐特有的婉转,转化为一种凄美的内心独白,将激烈的内心感受隐于柔弱的人物形象之中,使得情感的表达变得异常含蓄、深沉。由于曲调的婉转,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一个瘦弱的江南女子形象;而歌词的叙述,则让我们对孟姜女遭遇有了直观感受。
艺术歌曲《孟姜女》与原曲相比,在旋律的进行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个别地方对原曲略作修饰性的变化。从曲试结构上看,改编曲突破了原曲“四季体”的结构,而是在“四季”的叙事之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展,这段扩展在音调上是由原曲的主体变化而来,并将原曲主题的节奏拉长,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力度,使原曲发展成一个二段体结构。就调试而言,改编曲孟姜女经过D微清乐调式、D微六声加变宫、D羽清乐、F微六声加变宫四个不同的调式,不同调式的转换为进一步表现孟姜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改编曲《孟姜女》基本上一个复二段曲式,相对于原曲有较大篇幅的扩展,除了旋律上的变化之外,调式上的变化成为改编曲增强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手段。由于a和a,使用的素材基本相同,在调式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从七声音阶转为六声音阶。至B段,调式的转换仍然在在同主音系统之内。C段由于音乐发展的需要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曲式结构。F微调式出现以后,让人明显的感受到音乐语言上的变化,似乎预示着孟姜女的命运将转变。此段中,音乐的张力明显加强,钢琴伴奏通过右手和弦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进行加上左手强烈的低音衬托,生动地反衬出孟姜女对前路的迷惘和心境的凄凉。“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宋地也暗” 何等凄惨 !右手一连串的和弦六连音加上左手沉重的低音,将全曲推向,连续两次发出愤怒的呐喊:“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只见白骨青山”。之后,“无声更有声”,让听众有一个想象空间,在连续的感情铺垫过后去回味孟姜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比较可见,民歌《孟姜女》显得更加含蓄,这种委婉的诉说虽然没有激烈的呐喊那么震人心魄,但它却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那种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坚强的性格特征。艺术歌曲《孟姜女》则特别注意艺术歌曲的表达情感方面的特殊性,通过较大规模的结构表现较为复杂的情感内涵,通过表现力丰富的伴奏乐器烘托人物富于戏剧性的情感变化。应该说,艺术歌曲这种直接的表现方式,相对于民歌那种含蓄的表达更容易被演唱者把握。
想象之中伴奏范文3
关键词:审美体验情感想象
在音乐欣赏中, 审美体验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联想力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形成了对音乐作品欣赏的习惯与审美趋向。情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而想象又是在此基础上不受音乐对象的严格限制,可以自由驰骋的感情共鸣。所以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和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发挥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正如《乐记》中所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所指的“人心之感于物”就是音乐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在审美体验时,人们往往将自己置身于客体对象之中,物我交融,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对象, 从对象中关照自我,并且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之下进行的,在对对象的联想与想象中掺和着主体的激情。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移情于对象,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得到最大的审美愉悦。
歌曲是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体裁,歌词有文学的性质,有较强的表意功能。歌词可以叙事、抒情、写景甚至议论,有明确的题材与主体思想。歌曲的创作在一般情况下由作曲家根据所选歌词配上与歌词意境或内涵相一致的曲调和伴奏。也有根据曲调填词的歌曲,词作者根据自己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填上相应的歌词。欣赏者在欣赏歌曲时一定能结合歌词所提供的具体生动的意象和情感内涵来感受音乐,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例如舒伯特的成名作艺术歌曲《魔王》就是以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歌词谱曲的。歌词的大意是: 在深夜风雨交加的原野上,父亲抱着病危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树林中策马飞奔,魔王紧紧地追赶着他们。魔王时而用甜言蜜语哄骗孩子,时而凶相毕露地威胁孩子, 孩子惊恐的求助于父亲,父亲极力掩饰内心恐惧安慰儿子。当父亲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时,发现魔王已夺去儿子的生命。歌词的意象十分明确。音乐部分与歌词融为一体,加强了内容的表达,也给听众音乐的美感。由于歌词的意象和主题思想明确,音乐的情感表达有了明确的基点,欣赏者可以根据这些投入自身的情感。
器乐曲被认为是纯粹的音乐,没有歌词参与也没有戏剧的表演,受其物质手段的制约,不能再现客观事物但可以通过表达情感来折射音乐家对生活的体验, 也以人类相通的情感来打动听众。例如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把他心酸悲苦的生活体验凝聚在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这首乐曲没有也不可能再现他的悲惨遭遇,但那充满压抑、凄凉、悲哀、悲愤的音调却表达了语言文学无法形容的情感体验,使人们从音乐中窥视到这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艺人的内心世界。纯器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不同的层次,有雅俗之分也有性质之分。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想象之中伴奏范文4
[关键词] 年龄特点 兴趣 创造性 想象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特别是小学音乐课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现今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难题和薄弱环节。小学音乐拓展训练,是解决这个难题和克服薄弱环节的有效手段和学习方式。这是因为:
首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有这样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周岁至十二周岁,尚属于学龄的初期阶段。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注意小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在形式活泼、新鲜的音乐拓展训练中学习和掌握音乐的知识,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精神状态,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其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歌曲的编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音乐作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之一,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创作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编创环境、条件和创作方法,提供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那么,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上该如何操作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呢?几年来,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小学音乐拓展训练中着意推动“我是小小音乐家”的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小学生课堂学习音乐的乐趣,在不同的年级设计了以下不同的编创活动:
1以动作编创来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一至三年级)
儿童阶段对音乐经验的积累、发展、升华,是儿童在音乐的亲身实践中通过感受和表现活动来实现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在音乐动作创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得到了较完美的体现。学生能听着音乐自由地做动作,听着音乐表现音乐的变化,听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能长时间地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之中。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请上来,或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或描绘歌曲表现的意境,或当一回小老师,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如何唱好新歌……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创造意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间接性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
2以节奏创编来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三至六年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课堂上学习的乐理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始逐步挖掘学生的音乐创作才能与潜能,这样也会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知道只有理解感悟音乐才能更好地创造音乐。用一个节奏或旋律乐句作为例子模仿它的节奏类型进行编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教师自己先念再拍,然后由同学一起拍,看谁的节奏编创的好。接着,再引导学生挑选合适的乐器来伴奏,最后由学生去编创节奏。这样在活动中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所引发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创作的结果也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其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但他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可以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学生的积极投入,创作出了很多节奏,表现各种的情境。这样,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在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作中,一个很小的音乐素材可能被扩展成一部很动人的音乐节奏大舞台,在多次的创编积累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扩展,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时结果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也远远地超出了歌曲本身的学习意义。
3以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一至六年级)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根据歌曲节奏与内容,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为依据,自由地创编歌词,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表达方式就会不同。在这方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由的想象,创造出自己心目中各种生动的形象,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能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思维的发展。音乐教学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下一代的创作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化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创作才能。而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掌握水平,在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使其在成功尝试中增强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也激发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积累音乐学习知识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是小小音乐家”是小学生音乐拓展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试验和尝试,它既反映了小学生年龄和心智的特点,也合符音乐教育寓教于乐,动静结合的规律。通过实践与研究,使我对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加深了对音乐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总结,由过去的浅表认识到逐步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所以每当一堂音乐课结束,孩子们围着我将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举得高高让我看的时候,我总是感到特别欣慰与自豪。他们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同时激励着我,成为我继续努力钻研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无尽动力。成绩只属过去,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我还要继续努力,使我的教育教研活动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想象之中伴奏范文5
一、歌唱中紧张心理的产生
(一)歌唱心理失去平衡是导致歌唱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告诉我们,紧张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由很复杂的原因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是很难避免的。对于歌唱者来说,如果歌唱前处于一种十分平静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演唱自然是平淡的,缺少激情和感染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我们歌唱获得成功重要的心理保证。但是,如果心理过于激动,又会出现高度兴奋或恐惧,甚至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造成心理极度紧张,又常常给歌唱带来巨大的障碍。
(二)心理性紧张常常是由于歌唱者演唱技巧掌握的优劣程度和音乐修养的高低所决定的。
一个没有经过歌唱正规训练的人,他的演唱往往是随心所欲,这是因为歌唱者身上没有包袱,因为他没有学习过歌唱方法,演唱时自然不会被歌唱的技巧所束缚;所以他也就不存在强迫感和任何压力,而他所需要的仅仅是歌唱的欲望,敢于歌唱正是这种欲望的具体表现,由此而产生的激情和兴奋,是歌唱者敢于在众人面前演唱的一种动力,这是一种强烈而具有暂时勃发性的激情,这种演唱,自然谈不上什么技巧,虽然感情充沛,但表现力差。所以,依靠欲望和天赋进行演唱,歌唱心理是正常的,象初生的牛犊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使演唱者产生畏惧。但是,一个经过正规训练的演唱者又与前者截然不同,从他一踏进学习歌唱的大门,在歌唱心理方面将会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而歌唱能力(技巧和乐感)的培养,并非一日即可成功,特别是在初学阶段,常常因为技巧掌握不够成熟,给演唱者带来一定的负担,而歌唱者的勇气,绝大部分依赖于技巧掌握的高低程度,所以初学阶段引起演唱时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对歌唱技巧负担过重而造成的。
学习方法不当,也会引起心理紧张。例如,只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了技巧与歌唱的结合,这种现象在初学阶段大有人在,他们对歌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练声中,或者仅仅注重在高音上以及某些乐句的练习上,而对整个歌曲缺乏完整性的训练,造成演唱时心中无数,越怕负担越重,越怕紧张程度越深。
(三)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形成紧张心理的另一个原因。
歌唱教学具有一对一教授的特殊性,它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看教师讲解的如何,学生接受的程度也不仅仅是靠语言的回答,而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演唱中去体现。师生共同密切配合是完成歌唱教学的保证。有些教师,常常以一张严肃的面孔走进课堂,以命令式的腔调去指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唱?”“我是这样教你唱的吗?”或干巴巴地告诉学生:“声音位置高一点,气深点”,甚至用粗暴的语言说:“再这样唱你就给我出去!”等等。结果,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紧张心理定型,学生把上课看成过关,甚至一谈起上课,心理就出现难以抑制的习惯性紧张。
歌唱是一种全身心的谐调运动,身体健康状况无疑要影响到歌唱技能的发挥和心理的变化,尤其是歌唱器官不佳,如声带疲劳、喉炎或伤风感冒等疾病,这些都将直接破坏了演唱者技巧的正常发挥和心理,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
二、歌唱中紧张心理的排除
(一)克服紧张心理首先要找出引起自己紧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教师的责任是以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教学的成果是通过学生的演唱去得到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创造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中,他们是以建设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对学生不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生方法,总是依靠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他们在教学中重视自己情绪的起伏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影响,懂得教师的喜怒哀乐会立即转移在学生身上,明白积极情绪的感染,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这将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只有充分信赖教师,才愿意主动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亲其师,新其道”,并自觉的把对教师的热爱与尊敬,转移到体现教师教学的要求之中。要做到这些,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这样的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即既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又具有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
(二)摆正技巧与歌唱的关系。
对于歌唱而言,技巧只不过是歌唱的“仆人”,而不是歌唱的“主人”,是表现歌曲内容的手段,技巧一旦离开了歌唱,就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课下练习时,要注意技巧与歌唱的密切结合,对自己所演唱的歌曲,做到中心中有数。
(三)心理紧张是人类一种整行心理活动,演出前心理紧张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演出前心理紧张是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变换,存在于想象之中,象快乐和悲伤一样,只要紧张程度不同而已,即使是一些著名歌唱家也不例外,例如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对自己演唱前的心理状态,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当幕布徐徐升起时,歌剧已不再试人类的瑰宝,而成了布满地雷的战场……走上舞台的时刻终于到了,我也迈出了走向死亡的一步”。
每次演出前,应充分做好一切准备,特别是在头脑中要明确自己所演唱的全部内容,对演唱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排出心理紧张的“解毒剂”,这是演唱前准备中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因此,加强音乐修养,全面理解作品内容,将为消除紧张心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熟悉歌曲伴奏,与伴奏者密切配合,并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极大,首次演唱失利,将很可能导致“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后患,甚至终身丧失信心。因此,时机不成熟,不要急于登台演唱,倘若准备演唱,就不要犹豫不决,要充满信心,敢于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五)经常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歌唱心理。
想象之中伴奏范文6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2
将器乐教学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乐器进入课堂,打破了基础音乐教育仅限于唱歌、欣赏、乐理等传统教学的旧思路,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给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某种意义上说,器乐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音乐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它的引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的环境,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调整了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声乐条件不好或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开辟了学习音乐的崭新天地。
很多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素养,曾将一些简便易学的小型乐器引进了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市面上推出的口风琴,小巧别致,音色优美,易拿易学。无论独奏或合奏都有它的优越性。是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乐器。经我校教师的实验实践和探索,证明了它在进入中小学课堂中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动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学习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而口风琴优美的音色和音乐律动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尤其是在教学中能把学生从课题中习得的音乐知识付诸实践,演奏自己喜欢的乐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多样化,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用口风琴学习一首新歌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造成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在学习新曲子的同时,同学们吹奏口风琴,并加入打击乐器和老师的电子琴伴奏,宛如一支小型乐队。在这样的一种艺术氛围中,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着艺术的熏陶,掌握了音乐知识,陶冶了情操。根据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音乐感受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而口风琴教学在这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它能直观地将音高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强、弱、快、慢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吹奏,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口风琴教学也可以帮助唱歌课的教学。如教师的范唱,可改用口风琴范奏,以引起学生对曲调的初步感受,同时可要求学生吹奏歌曲旋律,做到视唱、技能练习同时进行,且使学生对旋律的视唱变原来的被动为主动,对歌曲和吹奏口风琴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唱歌,部分学生为其伴奏,增强了课堂的游戏性,强化的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
学生在吹奏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口风琴的发声。作为有固定音高的口风琴,除了优美的音色外,对于培养学生准确的视觉能力和敏锐的听觉能力也有很大帮助。以往的视唱,听音训练,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学生认识音高、调号等乐理知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现在学生借助乐器自己来学,乐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掌握了技能,而且对所学的乐理知识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了强化。初学时,我把正确地吹奏方法传授给学生,包括气息运用,按键的部位及持琴的姿势等。练习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边听边吹,如发现自己音不准,就及时找出原因,并针对性地纠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正确地识谱演奏演唱能力和听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校的学生通过半年的练习,已有大多数同学能自己看着曲谱吹奏,视唱的能力增强。可以说,借助口风琴教学使学生对音乐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口风琴教学要看谱、识谱、动脑、动口,在具体演奏过程中,还要掌握力度、节奏、音准、时值等。这种眼、耳、口、手的多方面协调配合使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得到了充分锻炼,促进中小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在上欣赏课时,由于情感与欣赏对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时空限制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欣赏的作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不易沟通、不容易理解现象比比皆是,从另一面影响到大脑的正常思维,想象、联想、理解及创造能力得不到升高。而现在学生自己吹奏口风琴时,对旋律的情感处理和表达与乐曲所描述的音乐形象、意境产生共鸣,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声响、速度、力度、节奏等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理解和感受能力的同时,大脑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在吹奏各种节奏、速度的作品时,敏捷地左右手的配合,开发了左右半脑的智力和手口的协调能力。从心理上讲学生自看、自听、自奏,陶醉在音乐的气氛中,能直接而迅速地通过人的听觉传到大脑,作用与心灵启发对音乐意境的联想,培养了形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这对造就优秀人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口风琴合奏具有与合唱、乐队合奏等表演形式相同的特性和作用,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和谐的统一。学生首先必须在团结一致的纪律和默契合作中,相互配合,才能在旋律、节奏、音色、速度、力度中相互协调,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完成音乐作品的共同演奏。在完成作品演奏之前,学生首先必须做到组织与心理的配合统一。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性格鲜明,特立独行。这对需要有合作精神的合奏教学中首先就是一种不利因素。而口风琴教学中强调自我与集体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使他们懂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道理,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
口风琴合奏形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他还给予了学生以其他教育形式很难达到的综合美感即旋律美、节奏美、调性美、意境美等综合审美教育。在器乐合奏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丰富的感情,以统一的音色和力度,使自己融合在横向的优美旋律和纵向的和声之中。随着音乐教学的地不断深入,学生由单旋律齐奏的形式向和声音程以及和弦进行发展,加入伴奏、协奏等形式,会从中体会到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和合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团结协作的理解并迁移到自己的其他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