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精神范文1
我7岁那年秋的一天,父亲送了我一本小人书《木偶奇遇记》,我认识了匹诺曹。
书中说,匹诺曹说谎时鼻子会变长。由于他时不时说谎,又不愿意承认,鼻子终于变得很长很长,所有的人都嘲笑他是一个丑陋的小木偶男孩――当我阅读到这里时,呆了。因为,就在一个多小时前,我偷吃了母亲放在碗橱柜顶上的两粒糖果,却在母亲质询时说是老鼠偷吃的。
我立即摸了一下鼻子,感觉有些不对劲;又赶紧照镜子,发现它好像变长了。我惊恐万分,心想如果我变成一个丑丑的小女孩,爸妈一定不喜欢我了吧?我越想越难过,终于一边哭着一边向母亲承认错误……
此后,当我因为某种原因想说谎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匹诺曹,谎言便咽进肚子里。
等我再长大一些,才知道“说谎鼻子会变长”不过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是,7岁那年的那次阅读,让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力量。
再后来,我阅读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绿野仙踪》、《封神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图书,对书中所描述的气垫船、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等印象深刻。记得当我阅读完《大西洋底来的人》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多次梦见自己像麦克一样,手指间长出蹼,在大洋里游来游去,快乐无比。
而这种快乐的心情延续到现实中,与同学们和家人在一起时总是笑容满面,以至于多年后与童年和少年时的伙伴重逢时,他们都说那时的我看起来总是正能量满满的,就像一个自信、漂亮、快乐的小天使。
其实,我明白,姿色平平的我能够得此美誉,是因为阅读的力量:阅读提升了我的精神颜值,我才能够自信、从容、快乐地面对小伙伴们。
18岁那年,我第一次阅读到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直到如今,我仍然记得书中的第一句话:“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走到24岁,才开始我的第一次真正恋爱。
24岁后,已有了几年工作和社会经验的我,阅读的书籍开始杂而乱,比如左拉的小说、时尚报刊、烹饪、园艺等,它们让我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得以有片刻的轻松和安宁。
阅读精神范文2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自主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30-01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关于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选材,为学生创造感受阅读乐趣的条件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学校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课程标准特对此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要求中也特别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等这就告诉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感受快乐的过程。让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开阔的同时也获得快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学生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机会。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的最后结论更重要。因此,在阅读中学生是否获得阅读乐趣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中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合作型的人际关系
热爱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首要条件和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基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尊重、爱护和鼓励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索。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思维角度、生活经历、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决定了他们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观点也不同。阅读虽有规律,但是面对不同题材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见,不同的阅读内容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新课标做出针对性的要求是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课改理念为指导,把握课改方向,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尊重、理解、合作的和谐氛围,以学生为友,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和宽容学生知识的缺乏。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胆提问,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这样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和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每个人都受到鼓舞,智力活动处于高峰状态,才能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学习目标
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某段时间里该做什么、怎样做,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怎样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是理解教材的内容,重要的是要把那些优美的诗歌、经典的散文、感人的故事以及名人的著作作为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学习材料。
阅读精神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63-02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上的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其实,人也应该有两个童年,一个是现实生理上的童年,一个是精神上的童年。精神上的童年,犹如“精神上的故乡”,需要用阅读来打造,需要在文字中体验。阅读的意义在于不断丰富个人经验。在阅读中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
一、需要明确“读什么”
书籍,可以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涂抹上斑斓的色彩。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推进儿童阅读的过程中,“读什么书”一直是很多老师,以及许多家长非常纠结的问题。但是,我们与其“千万次地叩问”读什么书,不如先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儿童阅读,“读起来”永远比“读什么”更为重要,让孩子们在海量阅读中形成阅读自觉,在阅读自觉形成的基础上再去寻找自己阅读的方向。
在用书籍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兴趣浓,趣味正”的阅读品位是我们行为的归宿。在起步阶段,过分关注“读什么”,不仅可能制约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更容易让“趣味正”这一目标成为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先博览群书以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后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积淀其醇正的阅读趣味,“让阅读如呼吸般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方式”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当然,不明确“读什么书”,不代表儿童阅读可以“牧羊式”发展。在孩子们博览群书、培养兴趣的自由阅读阶段,自然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的基本规律。因此,在低幼阶段,我们倡导孩子们更多地阅读图画书,以让他们在图与文的互补中轻松阅读,在轻松曼妙的阅读过程中唤醒孩子们的阅读因子。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多,我们要逐步引导他们从纯粹的读图世界中走出来,以免陷入“浅阅读”状态。在网络越加遍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无思维阅读”――喜欢读图,读视频,却不喜欢阅读静止的文字。曾有人不无担忧地说:“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阅读的时候,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劣质的、蛊惑人心的、可能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籍。”所以,让孩子们在书本中寻找生活中没有的童年生活,构筑他们“精神上的童年”,作为老师,包括家长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在成长的旅途中,用书籍去拓宽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外延,书本世界有多大,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就有多大;用书本去丰富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内涵,书本内容有多精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就有多精彩。
二、需要明白“怎么读”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个人阅读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怎么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在利用书籍构筑儿童“精神上的童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基于儿童,着眼一生”的观念,不缺位,也不越位,与儿童一起,用阅读的方式静静生长。
1.摒弃两种阅读。
功利化阅读。阅读已经不再是一个冷僻的话题,“阅读第一”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认同。但是,儿童阅读中“功利化阅读”现象仍然存在。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大量阅读数学绘本,阅读拼音读本;小学生把《作文选》作为最重要的课外读物。其实,阅读实在不能只为了知识而存在。在大数据中找到“属于我的数据”,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在文字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产生心灵的碰撞,这是书籍对人生命成长的“反刍”。摒弃唯知识吸收的功利化阅读,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才可能落地生根。
快餐式阅读。互联网助推我们的生活,但互联网也扰乱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严重干扰了孩子们的阅读生活。在“视觉文学”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喜欢短平快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即使是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他们似乎也习惯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虽然读出了声音,但看到的可能只有情节。因此,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还沉湎于漫画书的故事情节之中,阅读既没有让他们意气平和,也难以让他们在书籍的文字之中构筑“精神上的童年”。
2.倡导两种方式。
把我放进去。儿童阅读,我们更加倡导“把我放进去”的阅读。“把我放进去”的阅读,就是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角色”,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歌同泣。杨绛先生说:“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才能在故事情节处产生共振与共鸣,才能让书中的世界“移植”进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对《爆笑校园》爱不释手,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书中的校园生活当作了自己的校园生活。步入高年级的很多女生,更加喜欢曹文轩笔下的纯美小说:《草房子》中,少男少女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字中漫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书中的“那一个”,他们的童年世界当然不会没有味道。
把书读开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读大部头的书,甚至阅读“系列丛书”,做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构筑“精神上的童年”,不会一“篇”见影,也不可能一“本”奏效。整本书,大部头的书,特别是“系列丛书”,更具有故事性,情节更加起伏跌宕,从“精神童年”构建的角度来说,把书读开去,更利于孩子们置身文本之中,以丰富孩子们波澜不惊,甚至一成不变的常态生活,让他们的童年世界更具有“故事性”。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无趣的时代,孩子们满脸沧桑,从早到晚被关在校内的教室里和校外的屋中做无穷的功课。”无趣的时代,需要有趣地生活。孩子们更是如此,让他们用阅读改变自己的无趣生活,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阅读的趣味,就是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
把我放进去,书本世界才会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把书读开去,孩子们精神的基座才会更加坚实。
3.善待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从来不是魔鬼,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它更方便了我们的阅读生活。过去,我们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今天,对热爱读书的人而言,一部手机就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随时随地,任其翻阅。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电子阅读实在是一把“双刃剑”。电子阅读,让知识来得更加便捷。但是,“如何获得”与“获得什么”同样重要。儿童阅读不能“赶路”,孩子们需要以“感受路”的态度经历阅读的历程。因此,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与文字之间的一道屏障,让孩子们失去了体验文字清香的可能。在构筑儿童“精神上的童年”的过程中,我们不排斥电子阅读,但我们更呼唤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纸质书籍,让孩子们嗅着书香成长。
阅读精神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精神
一、巧用教材,启迪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依赖教参或其他资料对作品的评定,而应以学生为主,巧妙地利用教材的特点,灵活设计,启发引导学生阅读,自主感受。比如讲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时,我们应将前面学习过的吴敬梓的作品《范进中举》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切入点定为: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表现出怎样的神态呢?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如果孔乙己中举了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样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和“范进”换位思考,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巧用了教材,一改传统的教法,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二、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训练创新思维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课堂呈现个性化,有的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的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山、王屋山这两座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最后,愚公究竟是“愚”还是“智”成了学生激烈辩论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争持不下,群情报激昂,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到处闪现。
我们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我认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
三、拓展自主阅读空间,提供创新沃土
(1)广泛搜集阅读材料。当今的社会是科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教学切入点的前提下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作品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形成自己内心的品质。
(2)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的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精神范文5
【关键词】阅读 ;现状;考试;素质;情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我觉得阅读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更是人们在生活、社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吸收知识、掌握技术,通过阅读辨别真伪、判断善恶,通过阅读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追求理想。阅读虽然很重要,但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又如何呢?
一、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当下,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审美情趣的限制,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无计划、无目的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人专门做了一份调查:目前只有20%的中学生有经常阅读的习惯,35%的同学有偶尔阅读的习惯,45%的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其阅读的书籍也只是集中在“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等方面,少数人涉猎《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对于经典的文学名著,几乎无人问津。要知道,阅读类型的选择、阅读范围的宽窄和阅读层次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吸收,而且对学生的心智的训练、品德的养成产生巨大影响。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类图书,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难以估量的伤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尴尬的阅读现状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语文考试的错误导向
众所周知,高考、中考乃中学教学的风向标。高考、中考怎么考,语文老师就怎么教,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最近几年的教育博客里,我看到不少有识之士在质疑我们的中、高考试卷,他们在大声疾呼:“让老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他们还称:“我们的素质教育老是在不断的强调,但我们现行的考试仍然在机械重复地考查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感知探究能力、组织表达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拓展感悟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等。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那些专家、名师绞尽脑汁研制出来的所谓的高质量的题目,学生总是被动地阅读,就像戴着镣铐在跳舞,阅读的兴趣早给消磨殆尽。”
我记得年过花甲的著名作家王蒙在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后还有这样大气和高明,有教养而纯洁的人吗?伟大的古老的中华民族,不是应该多有几个冰心这样的人物吗?”看到这,我想说什么呢?“我认为像冰心老人这样的文化大家肯定会出现的,但是绝对不是当下语文教育所能培养出来的!”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让学生对阅读望而却步,而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就等于学生的语文才智被扼杀了,要想在他们当中出几个大家,谈何容易啊!
(二)中学语文老师落后、陈旧的理念
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是由教师主观设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多数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动建构意识和主观感受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喜欢借鉴网上的一些教学资源或教参,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复制式或模仿式的教学,对文本内容进行随意化的 “拆解”,深入的“研读”,精心的“玩味”,反复的“操练”,甚至牵强附会,无限度的拓展延伸,一些美文被弄得面目全非,学生自然无心阅读。另外,语文老师自身也对阅读不够重视,不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他们没有能够让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因而也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他们对阅读根本不抱有兴趣,并认为阅读不阅读无关紧要,又不会有益于他们考高分。在他们眼里,似乎阅读只会浪费时间,而只有拼命地埋身于题海之中,才是明智的。另外,还有相当的一部分中学生心烦气路躁,迷醉于新奇、刺激的书籍或影视作品,他们对文学名著等有品位的读物却漠不关心。他们缺少明确的阅读目标意识,没有把阅读放到一个正当的地位。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二、应对策略
(一)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老师的素养密切相关。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老师的激发和培养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素养。
首先,应该具有活泼、直爽、沉静的气质。活泼,就是要保持一颗少年的平常心,要平易近人。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跟我们合得来,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感情基础。直爽沉静,就是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敢于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这是阅读教学得以深入发展的保证。
其次,必须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调控教学语言,注意教学语言的变通。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该体现综合、交叉的特点,既有幽默的火花,又有严谨的虹光;既有稳重的优势,又有活泼的情韵。教师的这种语言风格,才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美,才能撞击学生阅读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我觉得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要眼界开阔,样样精通。只有这样,老师在教学生阅读课文时,才能机智应变、激情洋溢、游刃有余,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广阔世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领悟到语文世界的美感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要摒弃陈旧观念,更新理念。教师不能仅仅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课内的阅读教学应比学生自主式阅读为主。美国著名教学理论家克拉申特别推荐了一种阅读方法——随意阅读方法(free voluntary reading简称FVR)。读自己喜爱的书,不用写报告,不要求在每篇阅读后作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找另一本。他认为,如果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从本质上讲,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因而语文老师应该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而且阅读时间要相对固定(午间、作业前后或睡觉前等),雷打不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兴趣、产生动力,进而开发智力,在广泛的阅读中真正地学会读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当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要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推荐阅读经典名著。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中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二)改革考试的方法,还中学生阅读以应有的正当地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阅读不仅是一种求生手段,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命的需求。“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融合重建的过程。”
我们中、高考命题专家就要着眼于现实,从纠正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弊端,真正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改革我们的语文考试方法。语文考试要着力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在阅读试题的命题上要注重让学生体味整体感知,品味文章语言,通晓方法技巧,领悟人文情感,道德品质,答案要丰富多彩,不能只是用唯一的答案来衡量,要鼓励独创。真正做到这样,我相信应该已经还中学生阅读以应有的地位。
(三)中学生要端正态度,改变自己
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一个人随时可以得到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林语堂也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中学生应该注重阅读,改变自己。具体做法有: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要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有意识的捕捉主要信息,总体把握和理解文章,从而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第二,养成随手圈点、及时批注的习惯。古人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要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将自己喜欢的语句圈点、勾画出来,及时批注,写下自己独到的感悟。
2.适时而有序地阅读课外书目。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古今往来各类名著和优秀作品极其丰富;同时,国外的名篇名作也源源不断被翻译介绍进来。语文课本由于限于篇幅,即使名家名作,也只能作部分节选。另外,一些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化生活气息浓、文质兼美的文章也应成为中学生课外的文化快餐。
3.积极参加各种多样的阅读活动。例如,制作读书卡片、创办简报、读书交流、诗文朗诵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扩大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激发阅读兴趣,更好地促进阅读;在愉快的竞争氛围中,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精神范文6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学好语文的的重要方式,离开了诵读学生很难以直接去感受、体验文本,也难以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诵读、感受和情感体验。二、改变问答教学方式,重视合作学习,将对话教学深入课堂各环节,师生、生生密切配合,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对话。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三、好的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到了革新。四、语文教学的过程即唤醒生命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而要唤醒学生的情感智慧,更需要丰富的人文内容。语文课堂“人文性”得到了有效关注。
总之,语文要重视情感体验,阅读要体现人文精神。
正文:
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切身体会到了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重视了学生诵读、情感、体验的培养;重视了自主学习基本理念的体现;重视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了人文精神的体现。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诵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是其精华,也是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诵读教学,也就无法让学生对文本情感进行充分的体会与感受,也就无法学好语文知识。以往我们重分析、能力的训练,忽视了诵读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不要太过重视老师的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相应的体会与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定要予以改进,并且新课程标准也指明了教育方向。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了诵读。比如,我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就是读(以读代讲,读中生思生情)-----听范读、自由读、分段读、评读、齐读、默读、选读、跳读等,直至最后美读背诵,学生积累了许多妙词佳句。我没有口若悬河地去讲解,那个过度而是通过读,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的的境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同学们很好的把握了安塞腰鼓的强劲气势和黄土高原上汉子的豪放、热烈和充满力量,这节课气氛热烈,效果较好。这就是阅读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认识应该有他们自己去感悟,教师应只是唤醒孩子的心灵,而不是代替学生讲解。我们应让学生自己体会作品中的的美,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去体验、感受文本,以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尝试与探索使我在课改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开启了学生的思路。如,我教学《秋天》一文时,我制作了关于秋天的三幅图片。先提出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特点吗?”然后,让学生回想秋天的特点,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并让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用“春天在哪里”的曲主调和歌词的格式,以秋天为主题,创作歌词,并表演。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感受极深。这几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改变问答教学方式,重视合作学习,将对话教学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相关的文本对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讨论形式,这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当采用此种学习模式的时候,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碰撞,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展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如,文章内容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文章是怎样描述的?有什么疑难问题?如《珍珠鸟》一文,学生提出了:既然作者对鸟雏那么友好,为什么鸟爸爸、鸟妈妈还要生气呢?借此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想象鸟爸爸、鸟妈妈的心理活动。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想象,有的说:“爬出鸟淘气影响作者写作”等等,那么合情合理,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确实让我觉得他们不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老师。是对话教学使课堂闪现即兴创作的火花,是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合作探究解决了小组或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到了革新
和教学内容相比,人们往往都会忽视教学模式,然而,好的教学模式可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好的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对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其具有不同的高度、程度与角度,进而凸显内容的新颖性,展现其应有的外部特征,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如教学《观舞记》一文时,我就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一是,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学生欣赏舞蹈,猜测是哪一个国家的什么舞蹈?并谈一谈对印度文化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导思融合,在进行文章范读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配乐,之后提出听读要求:一方面,注意那些不会读写的字词;另一方面,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一定的把握。三是,重视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重要段落,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四是,品味赏析,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先浏览课文,找出对卡拉马姐妹舞蹈描写精彩的段落;然后,体会作者从哪几方面如何表现卡拉马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最后,想像优美精妙的舞姿,并把呈现出的形象用语言描绘出来。五是欣赏学生跳我国民族舞蹈,要求学生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舞蹈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喜爱之情。这是拓展迁移训练。
总之,在课改实验中,我的语文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情境导入---整体感和---探究质疑---品味语言---主题感悟---拓展迁移。当然,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本人时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变换多种形式,如“读---悟---赏;读---赏---悟;读---品---诵“等形式,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人文性”得到了有效关注
语文教学的过程即唤醒生命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智慧,增加学生的人文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一定要重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三维目标”也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课程应关注“人文性”。如,教学《风筝》一课时,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与争论方面,加强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与把握,不要将文章分析成支离破碎,最终得出了“表现了误解中的浓浓手足情”的结论。随着教师的启发和诱导,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有的学生提出:“我严格要求弟弟,弟弟并无怨言,每家兄弟之间本应如此,很平常呀?所表现的亲情哪有那么浓呀?”看来学生并未真正将自己的感情投入文章。于是,我让学生画出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语句,反复阅读这些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并让学生举一个自己与家人有过冲突的故事,感受其中浓浓的亲情。其中一位学生提到自己误解妈妈的一件小事时,不禁哭了,我想这就是人文关怀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渗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