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谎言事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善意的谎言事例

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1

关键词:魏晋;山水画;敦煌

中国山水画,历来都是以其独特的绘画形式和技法而在世界的绘画史上作为一个分支而存在的。现存的较为成熟的古代山水画作品,最早仅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这之前的魏晋时期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形成阶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产生了许多早期山水画,但传世画作极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宋代摹本《洛神赋图》。因此,研究早期的一流画家山水画十分困难。而在莫高窟壁画中,还保存有魏晋时期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场景,为学者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笔者试从敦煌壁画入手,由浅及深探究魏晋时期山水画的特征。

两晋南北朝的混战时期,佛教顺应了局面,宣传一些与战争和残杀相对应的“慈爱”“超度”的“佛法”,所以深得朝野之心。当时的统治阶级大兴佛事,主要以开凿石窟和兴建寺院为主,其中的壁画极为丰富,但寺院壁画难以保存,随着建筑物的毁灭,画也自然不见踪影,目前石窟壁画成为最为珍贵的古代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为四大石窟之首,规模最大,壁画内容也最丰富。我们可以从这个宝库中寻求到在文献中仅存的珍品和资料,也能了解到传统山水画发展状况。

一、山水画的地位研究

在流传至今的魏晋时期画论中,提到了不少关于山水画地位的论述,比较典型的是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其中描写了作者在画中的描摹对象:人物、鸟兽和山水。在描写画天师时,突出了“瘦形而神气远”等人物形貌,同时提到弟子的“流汗失色”,不难推测人物的比例较大,人物是主要的描摹对象。对比敦煌壁画也是如此,早期壁画是以宗教为主题的,是以神为中心的。而神又往往是借人来表现的。故敦煌壁画呈现出以人为主的明显特征。虽然隋以前的南朝艺术中已有专门的山水画,并有系统的专门理论,如宗炳《画山水序》、梁元帝的《山水松石格》等。敦煌早期壁画中没有专门的山水画,只有从属于人的景物。

具体来说,比较典型的是敦煌257 窟西壁《鹿王本生》,画面中心位置是神(人)和鹿、马等动物,上下端绘以山峦,从总体布局看,是由人物、动物和点缀的景物构成的。总的来说,明显地体现出以人物为中心,景物仅说明人的身份地位和其所处的特定环境,符合张彦远提出的“人大于山”。究其原因,王伯敏先生在《莫高窟早中期壁画山水探渊》一文中曾对“人大于山”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有两条,一是艺术技巧问题,二是作者对自然有一种特殊认识所然,目前也普遍认为当时的工匠对于空间透视的变化不能确切地表现出来。其实,“人大于山”的理论作为单纯技巧问题来说其实是片面的。就目前历史发展来看,有些画也不尽是如此。如四川出土的画像砖《采莲》和《盐场》,人与山比例基本协调,结合当时人对于神的理解(包括风神、雷神、雨神),将巨大的神拟人化表现在图案中,也有其合理之处。神人拥有超人的力量,可以驾驭世间万物,自然就刻画成为突出的部分。同时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最有智慧者,因此作为“佛”的众生可以驾驭自然。

莫高窟的壁画的创作目的是为佛门宣传,画中的山水虽然不是完全参考佛经所画,但是它的本意与佛门的基本要求相符合。换句话来说景与人不能分割,景虽然是次要的但不是不必要的,莫高窟的壁画出现的山水根据佛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有的是实景山水,有的是净土山水,而这些也是参考现实中的景物。这些山水往往被忽略,只是被认为一种装饰,其实这是佛家的“流转真如之变相”真实体现,以此宣传佛法的无往不至。

综上所述,作为带有宗教色彩的绘画,应看到敦煌壁画作为佛教绘画,是以表现佛教思想为主的。需要详尽地表达佛教故事的情节,凸显人物活动,自然就是人大于山。作为配景的山水也不是寻常的填空,而是配合故事情节升华佛教思想。莫高窟的山水画地位次于人物,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山水画色彩研究

丰富的色彩是敦煌壁画的重要特色之一,俗语说“敷彩鲜丽,观者说情”,色彩作为艺术语言能给每个欣赏者带来微妙的感受。

北魏257窟壁画《鹿王本生》、272和275窟的壁画,有用土红色作底的方法,以平涂而成,这与河西墓室壁画作画的起步相同。由此得知,早期的北凉、北魏时代,色彩运用相对简单,变化少,追求平面的装饰美,以暖色调为主。西魏、北周时期,色彩日益丰富,主题画以粉壁作为底色,在其上施以青绿红等色,显得格外绚丽,对于山水的描绘显得更加生动。魏晋时期敦煌山水画色彩,往往给人传达出强烈炫目又富有变化的视觉体验。

色彩运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魏第 285 窟南壁上的《得眼林故事》,画面中的山水部分,不同的植物,色彩亦不相同,柳树干为黄褐色,柳叶为淡绿、青绿相间,中有蓝彩点染。叶为渴笔皴擦,淡绿作干,扶摇而上,中以灰蓝染出竹节,点白彩。从这些色彩可以看出,敦煌壁画的设色针对不同景物的固有色进行设色,主要遵循的是“随色像类”原则,即要求画者尊重所绘对象的实际色彩,基本上体现了写实的特点。

从另一点来说,山水设色往往大胆夸张,不遵循规则。如壁画中出现的粉白色的菩萨,土红色的药叉,绿色的骏马,五彩缤纷的云彩,会将观画者带入奇妙的境地,这也许正是宗教绘画所要达到的目的。这种夸张与变化的表现,是和中国绘画不强调自然主义描写的思想有关,这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在的精神。

三、山水画技法探究

中国风景画独立成科是在六朝时期,但传世之作中没有隋以前的风景画,唯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有山、水、树、石、车、马、龙、鱼等。敦煌早期壁画中也无独立的风景画。本部分研探的仅是人物活动背景的景物。

(1)山的画法研究。敦煌早期壁画中的山始于北魏,主要见于洞窟四壁下部的药叉装饰带中。画法较简单。如第257窟《鹿王本生》《须摩提女缘品》、第254窟《难陀出家》及四壁下部药叉装饰画中的山等,突出特点是山峰类似于三角形,左边勾有平滑的曲线,右面画有三个小峰,以区别山的两面,符合张彦远“钿饰犀栉”的说法。另外,第254窟《萨太子本生》中的山与上文提到的不同,山峰的形状类似鳞片,带有层次感,状如菱形。这种山在敦煌北魏壁画中较少,并非主流画法,笔者推测也许是根据故事情节作适当夸张。

(2)水的画法研究。敦煌壁画中的水始于北凉,可见于窟顶所绘藻井图案,这些莲花池中的水只以石绿色平涂,并无波纹。后期在绘画中都表现了水的流动性,如第299窟《子本生》,子取水的小河就有许多波纹。窟顶西披《微妙比丘尼因缘》中的河,通过表现人物站在河水中河流产生的变化,采用象征性的处理,很好地表现了河水的深度和流速。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明晰两种水的画法在并行发展,一种是较写实地直接勾描出水波纹,另一种则是用象征的手法,对水中人或物作特殊处理。

(3)树木画法研究。北凉时期壁画基本没有树,北魏时期敦煌虽然画了许多山,但是树极少。第254窟南壁《萨本生》中有一点树,画得十分简略,难以辨别。北魏更多的是山中画花,也是树,有些像花,有些像树。北魏末和西魏,敦煌壁画中的树画法突然大增种类也十分丰富。如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树种丰富,而且不尽相同,对植物的描绘更为丰富和细腻。柳树、竹林在写实的基础上更添飘逸和流动。249窟窟顶所作《狩猎图》与285窟的《苦修图》,都画有崇山茂林,颇具气势。敦煌处在甘肃沙漠地带,树的种类非常少,从壁画中大量的树形来看,显然是从外地传来的。敦煌这个时期正风行南朝风格,颇为符合中原的审美标准。应当说,敦煌北魏末和西魏树形象的大量出现和画法的突然丰富,是受南朝艺术影响的结果。北周基本上继承了西魏树的画法,更注重装饰性,树在画幅中比例增大,渐渐成为不同场景的分界。

参考文献:

[1]雷涛.敦煌壁画与魏晋山水[J].艺术探索,2011(6).

[2]宁强.《历代名画记》与敦煌早期壁画[J].敦煌研究,1988(4).

[3]段文杰.谈敦煌早期壁画的时代风格[J].敦煌研究,1988(2).

[4]王伯敏.敦煌壁画山水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5]刘娟娟.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兴起[J].美与时代,2008(1).

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2

不错,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一些处世圆滑的人,为了个人私利,戴上面具周旋于人群之中,那种虚情假意总是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某些时候,戴上面具与人相处是必要的,是善意的。正如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用慈祥的目光和真诚的谎言,给儿女带去一份安心;一位父亲故作严厉,让孩子不断虚心学习、积极进取;一个心情烦闷的人强颜欢笑,让来访的朋友开心而来、尽兴而归……我们能否认这一张张“面具”的作用吗?可见面具在成人世界里不一定带来悲剧。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那些爱在人际关系上搞花样、耍把戏的人认为“面具”是他们升官发财的好工具;但那些关心、爱护他人的人则清楚地知道,“面具”在适当的时候能给他人送去真诚的鼓励与温柔的呵护。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谴责“面具”具有虚伪性,还要透过面具去看看藏在它下面的脸庞。如果是邪恶的,我们应该远离那戴“面具”的小丑;如果是善意的,我们不妨敞开胸怀去享受“面具”所带来的乐趣。

对我们自己来说,在一定的时候,也要学会戴上善意的“面具”去对待他人。即使你躺在病床上,也应该笑着对那群关心你的同学说:“我觉得好多了。”这样大家都会感到安心。而当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带上快乐自信的“面具”,善待自己。

“面具”可以用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善意的“面具”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作者系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7)班学生,指导教师:冯慧敏】

点评

本文先树“面具”靶子,对“面具”一诗提出质疑,并用让步推理法否定“面具”的一些虚伪性,再着重肯定“面具”的积极意义。接着列举善意的绝症母亲、严厉的父爱、善待来访的朋友等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善意的面具是有必要的,也是美丽的。

文章最后阐释了“面具”的“两分法”:要区别错误的和正确的两种面具,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其作用。文章结论可谓是水到渠成。

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3

如果每个人讲诚信、每个商家讲诚信,每个政府、国家讲诚信真正做到一诺千金,那么长此以往,人们生活定会处处充满和谐的气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讲诚信的事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就依靠着自己为人正直、讲信用拉拢了大批人才为他效力,而且还在诸国树立霸主之位。晋文公重耳也正是以诚待人拉拢人才,还在明知战场上讲诚信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仍然做出退避三舍的举动。晋文公也正因此获取名声与威信,继齐桓公后又一个当上霸主!而“退避三舍”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为后人所称赞。

诚信是一个人面向世界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不讲诚信的结果吧:如果一个政府不讲诚信,那么公民的权利将得不到保证;如果一个商家失去了诚信,消费者的权益的不到保障,这个商家又怎会不一步步走向破产?如果就连朋友之间都无法讲诚信,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毫无信任可言,友情也会变成一个空壳,整个世界被冷漠所笼罩……失去诚信之后的世界会是如此可怕……

如今的人之所以不讲诚信,大多数不正是因为诚信与金钱、利益所发生冲突时,无法抵挡诱惑选择了金钱、名利,放弃了诚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这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导致了将自己置于一个不诚、不信之地。记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不正是为那些无信誉之人敲响的警钟吗?

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4

小学生说谎行为案例分析对策一、案例介绍

徐xx同学,平时卫生比较差,也很少有零花钱,平时同学们都不太喜欢他。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学早上从家里带了5元钱,没有花掉,装在书包里。中午放学的时候,再去找钱,可是钱已经不见了。于是,我推迟了放学时间,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调查。我说“哪位小朋友早晨从家里带钱来学校的?带了多少钱?今天早晨买了哪些吃的?”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自己从家里带多少钱来,花了多少,买了什么。有几个学生说没带。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全班同学,发现学生徐xx,没有说话,一直在那低头不语。我一下子明白了,然后让其他学生放学回家,将他留了下来。我就问徐xx:“你今天早晨带钱来了没?”他向我望了望,没有说话。我笑着又对他说:“慢慢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他慢吞吞的说:“带了。”“多少?”“5元。”“谁给你的?”“奶奶。”我抚摸着他的头说:“真的吗?你奶奶在校门外,我会去问你奶奶的,如果你骗老师,老师会很伤心的。老师相信徐xx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数:“钱不是我拿的,是我在地上捡的。”我笑了笑说:“老师这次相信你,但拾到东西应该还给同学,不能自己占为己有。”我知道他又说了谎,但我没有戳穿他。

二、案例分析

徐xx的行为属于说谎行为。说谎,是个体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为了逃避各种惩罚而实施的应对策略。徐xx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说了谎。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如果动辄说谎的话,容易造成其他同学的反感,导致同学关系不佳。一般而言,学生说谎行为的形成往往和家长或教师的态度有关。尤其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说谎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可以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学习等方面深入探究。徐xx说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方面。在家庭因素方面包括沟通不良,管教不当,家境不好;在社会学习方面包括制约学习,模仿学习,善意的谎言,等等。

三、实施教育及转变过程

为了不让这位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我进行了一次家访。去他家的时候,只有奶奶在家。从和奶奶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学生的父亲长期不在家,母亲是后母,自己带来一个孩子。平时不管教孩子,当徐xx与她自己的孩子发生摩擦的时候,他的后母就会大声地训斥或打他。我和他的奶奶讲了孩子在学校学习及刚发生的事情,他的奶奶很伤心,叫老师一定严加管教。从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缺少母爱,又缺少管教。从那以后,我经常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去关心他。慢慢的,该生的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课堂上表现突出,也能团结同学,没有过此类的事件发生,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给他以高度的评价。

四、个案中的启发与体会

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小学生说谎的现象更是普遍。大多数小学生撒谎都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是逃避不愉快的事情,而作出的一种不真实的陈述。它是一种从儿童开始并有可能延续至成人的一种不良习惯。小学生说谎是令家长、教师较为恼怒的事。大部分家长都会把它当做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惩罚也相应地重了些。但简单的惩罚,会让孩子认为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谎言本身,结果事与愿违。要想杜绝说谎,必须了解说谎的原因,掌握说谎的矫正策略。

(一)说谎的原因

1.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说谎心理大多是由不良的家庭教育所造成,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有溺爱、过于严厉和过分苛求。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受到不适当的包容和原谅。有时孩子说了谎,家长还是视而不见,这就纵容了孩子说谎的心理。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强。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地严厉和过分苛求。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达到高分,不可以有任何过失,否则有可能会招到父母的责备,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了免遭皮肉之苦,他们千方百计地用编造出不同的谎言,来自我保护,以掩饰过失,免除被责骂说教之虞。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撒慌的习惯。

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当孩子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又没有道德的是非观时,容易发生“说谎”行为。而且这些行为更偏向于年龄较大也较为调皮的孩子。他们已具备了是非判断能力,最容易事后“说谎”。当他们做错了事,总想找理由推卸、逃避达到减轻或免受成人批评的目的。当成人发现他们在说谎又很生气,而这种不适当的态度往往成为孩子说谎心理准备的第一信号。由于胆怯怕受到处罚,他们不准备说实话,而是有意识地准备对付成人的态度,于是导致孩子故意说谎。

3.模仿成人生活中的说谎行为。孩子的谎话是在社会中“学会”的。有的是主动地模仿学来的,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老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不愿借东西给邻居,就教孩子对人说“东西借给别人了”或“东西弄丢了”。为了让孩子服很苦的药就会哄孩子说“不苦、不苦”。想孩子成绩好就对孩子说“如果考试得100分妈妈就带你去玩。”但是,到了孩子真的达到目标的时候,家长总会把先前许下的承诺不了了之。

(二)矫正措施

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5

这样的人往往都有美好的幻想,易受诱惑,易相信别人,同时爱占小利,还很天真地认为世界会出现奇迹,命运会出现奇迹。事实是人们在经受了这样一次次的教训后,将这些经验总结出来以示后人,现在的人就很少再有相信这些谎言的了,再收到类似的信件,可能更多的就是一扔了之,再大的诱惑也只能忍一忍,虽然心向往之,但因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人们都已经学乖了。这样的骗术已经不太灵了。

骗子们于是又变起了花样。在街头打广告廉价抛售高档或名牌产品就是一例,有高档精美的手表回馈广大顾客,各种日常用品打折处理,结果全是烂货,根本不会走时的东西。街上的“馅饼”还真不少,如免费做皮肤护理或面部美容的,有些贪便宜的女士进去享受“免费”服务之后,出来的时候都是用高价买了他们的“优质”化妆品的,甚至有的打起了官司,但大多数为了息事宁人,只能自认倒霉。看路边,还有“免费摸奖”的东西,真是白白获利的,想想看,摸不到不用钱,摸到了还用奖,那不是一定赚的吗?不过,再替对方想一想就会明白:难道他们会蠢到送东西给你们?是钱多得没地方花吗?肯定不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骗取你的钱。免费摸到的最后还是要钱的。不光是街头如此,就连超市里也是这样,只要你买了东西从付款台往外走,一旁就会有各样的“好处”,比如凭小票免费抽奖啦,凭小票享受打折优惠啦,等等,结果你抽到的奖就是用半价买他们的东西,你享受的折扣就是实际的高价。可能这些摊主不是超市的,是租了场地的,但店开在这样的地方,也会有损超市形象。

因为老百姓对天上直接掉下来的“馅饼”不敢吃了,骗子们就让你自己去做这个“馅饼”来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然后再自愿地陷进去。电视里不是常在玩各种猜奖游戏吗?一些图文台就搞了一些这样的内容来赚钱,其实这些东西跟的本质没什么两样的,都是为了骗钱,而且他们是稳赚的,你只要打电话就可赢取上面的各种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奖品了,听起来真是很诱人,而且你也会看到有人赢得了这些奖项。于是,一次次地打电话,一次次地扑空,一次次地获得小奖,一次次地与大奖擦肩而过,又一次次地继续,电话费就突飞猛涨。我们且不说他们里面有没有“托”在参与这个游戏,即使你是凭运气中到了奖,可能与你的电话费也是很正比的,而且你中的奖很可能是对不着的,小奖你不愿意花时间、力气、金钱去老远的地方兑,即便是大奖,就算你到了那个地方,你也是找不到兑奖的地方的,甚至连这个门牌号码都是没有的,只有经历了才会大呼上当。

“馅饼”还不止这些,甚至在你经常去的超市里你还能发现这些“馅饼”不好吃。比如某种东西搞特价,比以前的价格低很多,你以为是厂家搞促销,买回去很多,结果到家一看,发现保质期已经快到了,凭你的食量在保质期内是吃不完了,方法只有两个,要么动员大家一起吃,要么扔掉。这样的“馅饼”谁敢吃呢?

善意的谎言事例范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

同志曾经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首先要有人才,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等,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同样要以实现这一主要目标为己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和引导。

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很多,如知识的教育、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等,但打破思维定势,消除对创造力的神秘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提出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有五条:(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1]

1.事例剖析。

《学习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们,“一个新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当我们把某种东西说成是‘新的’时候,我们真正谈论的是现有因素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我们通过事例剖析,把这个观点告诉学生,对消除学生的创新神秘感是很重要的。例如,江西省信丰县虎山乡瓜农刘新女,在西瓜生长到八成熟时,将写有“吉祥如意”的纸剪成空心字,贴在西瓜上,通过阳光的照射,成熟后的西瓜便出了文字,这样的创新引起了一次西瓜抢购的。再如,鞋子与音乐、电灯等常规思维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把三者联系起来,就会发明创造出多功能的新型鞋子。把我们的座位由“秧田型”变为“环形”排列;把黑板擦装上可供自由伸缩的调节器,等等,这些都是创新。可见,我们的生活处处有创新,时时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专心去观察、去思考,敢于联想,善于联想,勇于开拓进取,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善假于物。

2.榜样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使课本上的东西活起来。例如,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从导入新课,讲解答疑到巩固练习,检查评定,都可有创新性处理:或纲要收敛,归纳概括;或举一反三,演绎分析;或化整为零,重点讲授;或勾玄揽要、总结把握。教师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应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英语教师创造性还体现在教法上要富有创造性,克服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为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成规,敢于打破“模式”的制约,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拓出新的教学之路,并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对教材处理的创新走向诱导学生思维的创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每一天、每堂课都能感受到一种创新的气息。

3.成功激励。

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是学生打破“创造力非凡论”神话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能只能发挥20%―30%左右,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美国哈佛大学B・F・丝金诺教授通过实验证明,鼓励不仅是赞赏,而且是和某些行为发生联系的东西,它有着促进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倾向。当大脑接受到肯定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就发生了改变。[2]有这样一则事例,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级部分学生的名单给学校,暗示他们是可塑之才,八个月后,他来到该校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强,后进生表现也很突出。事实上,名单上的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出的。罗森塔尔通过自己善意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肯定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由此可见,教师角色应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为此,英语老师要创设时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低下。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中国孩子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孩子,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研究中,我们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好社会调查,并有意识地、经常地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学生自始至终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从身边生活出发,通过亲身经历,亲手实践,相互协同,合作学习。这样不但能达到预期的语言学习目的,而且更多地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教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1.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创新实践”意识。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着手,有意识地提出质疑,继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是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达到实践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创新实践”意识。

在实践教育中,英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语言文化背景,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操作,体会过程。这样学生们会激情高昂、积极踊跃地提出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深入调查,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组织其活动,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不能提出过高要求,同时认真地做好指导工作,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使学生无所适从。

3.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创新实践”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存的问题,使学生将其作为特定时期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在学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时,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引导下,使学生最终选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因而,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也是实践教育的目标之一。老师在具体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学会选择,从而将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这是积淀创新实践意识的有效方式。

4.赋予总结评价的权利,丰富“创新实践”意识。

学生活动结束之后,无论成败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作出总结评价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而且使学生真正提高各方面能力、丰富创新意识。

当今国际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来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为此,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也要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达到实际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