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效益指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1
1 我国公路养护的管理
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保持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总量大幅度增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到位了,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公路的投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如果养护管理跟小上,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因此,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好路率,充分发挥公路存量资产的最大效益,促进社会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的必然选择。良好的高等级公路养护能够为公路行车安全、舒适奠定基础,最大限度的提高高等级公路设施的使用效率。加强公路养护与管理,是现阶段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公路养护部门的首要工作。高等级公路的养护需要养护部门、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架构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完善的养护管理体系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因此,现代公路养护必须以建立和完善养护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公路养护工作。
2 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
所谓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或利益。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与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但是有人认为,公路养护不是商品生产,不能通过分配和交换为国家直接积累资金。谈不上有经济效益。那么到底公路养护有没有经济效益呢?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人所共知,交通运输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交通运输属于第四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只是它的产品没有实体性,仅仅是使被运输的实物产品(或人员)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实物产品的位置变化了,从而其使用价值量也提高了;实物产品的空间位置在变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随之进入实物产品的成本。由此,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和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纽带,桥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 公路养护的评价体系
到底如何来评价公路养护生产的经济效益呢?首先把公路养护从整个公路交通运输生产过程中抽出来进行分析,虽然它只是公路交通运输生产的一个中间生产环节,但其本身亦是一个完整的再生产过程。而且它具有以下的性质:第一,公路养护的产品—路况,是一种有形态的物品,这种形态表现为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涵、标号志、绿化等的完好状态,其有用性表现为汽车运输对它的消耗。第二,对路况产品不但有质的衡量,同时有量的衡量。须按照一定的费率缴纳养路费。从而维持着公路养护的简单再生产。由此可知,公路养护生产完全具备有商品生产的属性。
那么,如何用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最少的流动资金占用,生产出更多的优良等路,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好路率指数,就是所谓公路养护的微观经济效益。从客观来看,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的。公路养护生产的目的,是为汽车提供安全迅速、舒适低耗的运输条件。所以其产品的质和量必然要影响到汽车运输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汽车运输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好路率的提高直接地体现为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燃油料消耗和轮船、机件磨损的减少,增进交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等等。从而节约运力,降低运输成本,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约旅客在途时间,减少货损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进行计算的。同时,平整舒适,绿化宜人的良好通路条件,还间接地体现整个社会城乡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国防的巩固,文化的交流所起的积极作用。
4 公路养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针对该项目生产建设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特定的技术经济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所列出的指标项目及构成,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客观而全而地反映技术方案的成果、耗费和效益,又要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以便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方案比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体现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正确反映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2)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有特性指标,既要考虑国家的规定要求,又要考虑部门行业或地区的技术经济特征。(3)指标项目的设置要有层次,既有少数主要的评价指标,又要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指标,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
4.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为了全而客观地评价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需要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运用上一节中各种形式的分析指标,将经济效益的一般表达式即反映经济效益概念的总指标进行细化和扩展,建立由若干指标项目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于是评价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由劳动成果类、劳动耗费类、时间因索类、经济效益类和社会效益类等五大类指标组成。其中,时间因索类指标主要是考虑生产建设速度;社会效益类指标主要是分析方案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效果因索。
4.3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评价之始,应首先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全体即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衡量各评价对象的基本尺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客观地反映主客观因素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因此,在选择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和现实性,指标应能够反映出影响评价对象特性的主要因素,指标的名称和含义应符合现行的专业技术术语和概念。(2)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的值应能够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测量或估测;同一评价对象的各指标可以相互比较,以便能确定其相对优劣的程度。(3)简明性和综合性,各项指标应简单明了,使用方便,易于计算或论证。每一指标都可以从一个或各个方面来描述系统的特征与本质。
4.4指标计算方法
通过选取样本、调查、分析、统计等步骤确定总成本X和未来总收益折现A,收益成本比的计算公式为A/X。由于路网中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路段,如山区公路有别于平原区公路,城区公路有别于郊区公路;以及同一路段中存在不同的测定点类型,如立交桥处、环岛处、滨河段等等。为使收益成本比的计算科学合理,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应所评价路段的经济效益,应征求并综合分析专家意见将所选样本分别赋予一定权重,然后综合所有样本并根据其权重计算得出所评价路段的收益成本比。
5 结语
合理、实用的评价体系对于体现公路养护的综合效益、发现现有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指导建设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经评价体系计算、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直观地体现了公路养护的价值,有助于促进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于公路养护建设的认可和支持。我国道路养护管理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正确建立起公路养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2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3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一个系统好坏的指标在电力企业经济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起着评价电力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产生的效益的作用,但是优化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必须把握好分寸。因此,电力企业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评价体系,电力市场中的电力企业必须整合出一套科学、实用、高效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理论为它们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提供帮助,为电力企业占领市场提供条件。
一、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1、科学化原则
电力企业在确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选择指标。指标要从内涵上反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符合经济效益的本质。对于企业运行中与经济效益关系不大或者不相关的指标避免列入其中,防止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产生相反的评价。例如:电力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反映的是电力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益,由于增值税实行价外征收,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会影响其缴纳数额,与电力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关系不大。另外,该指标中指包含的是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项产生的效益,并不是总资产运行产生的效益,所以不能反应电力企业总资产运行的效益。
2、全面性原则
由于电力企业的运行是一个比较复杂经营过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因此,在指标选择方面要尽量的覆盖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环节,真正能够反映电力企业的经济运行产生的实际效益。由于为电力企业创造效益不仅包括企业的直接业务部门还包括企业的管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企业财富。因此,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要包括企业的财务方面、经营状况,还要包括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使得对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不仅从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还能从非财务指标中,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反映电力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例如: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可以对电力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进行评价,反映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3、可比性原则
电力企业在确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要注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可比性。由于电力企业在规模上比较大,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在确定评价指标时,要使得指标能够在时间动态上存在可以比,而且与不同企业中也存在横向可比性,克服由于经济规模不同造成不同电力企业之间可比性差的现象,真正从电力市场的角度,反映不同电力企业在市场运行下的竞争势力。可比性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标要能够公正、合理的反映企业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比电力企业在时间上和不同企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电力企业在选择指标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标准,所选的指标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必须满足电力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要求。各种指标要能够获取,而且不能使得电力企业为此付出过大的成本。同时,选择的经济效益指标要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量缩减指标的数量,并且选择能够量化的指标为主,尽量少选客观性指标,消除指标之间的重复评价现象。使得指标能够具备可比、可测和简易的特性,在获取指标、分析指标、计算指标以及指标对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方面都能够有效的实现,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二、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确定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电力企业在确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要先确定合理的建立指标体系的路径。确定指标要综合电力企业运营的各种相关因素,在充分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总结和凝练确定反映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同时,要对这些指标形成体系,具有完整性。因此,在构建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采取的主要步骤有:(1)明确评价指标的目标层。该指标主要针对电力企业在发展潜力、经济实力和电力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2)明确评价指标的准则层。依据影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后,通过相互转化转变为电力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由于,电力企业并不能完全的只注重企业的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还要包括对社会贡献的指标。(3)明确评价指标的指标层。电力企业在确定了准则层后,在准则层确定的指标引导下,确定能够进行具体考核的细化指标。通过对细化指标的考核,达到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目的。
2、选择和优化评价指标
电力企业在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可选的方法有:目标分析法、综合法、交叉法、指标属性分解法。常用的是目标分析法,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合理解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目标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采取的主要步骤有:(1)确定所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总目标和子目标。主要从电力企业的财务指标和社会效益方面确定指标。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分解为电力企业的发电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可持续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2)将确定的子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通过分析构成不同子目标的因素。将复杂的分目标进一步分解得到具体构成该指标的要素。明确每个子目标都可以由一个或几个明确的指标反映,此时的指标是可量化的和少数可定性的指标。(3)消除重复性指标。由于不同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使得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信息的重叠性,使得指标评价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优化,可以选择多元统计、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对于具有较大相关性的指标进行合并和剔除,使得指标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减少冗余的指标。
三、确定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1、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由于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采用合理的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评,对指标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电力企业运行的好坏。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具有简便性和灵 活性的方法,而且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可以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分析,并将不同的指标进行系统化和层次化,使得复杂问题能够分解为简单问题,并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形成层次结构,通过比较确定指标的好坏程度。电力企业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采用的步骤有:(1)分析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各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主要从电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偿债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2)对于不同层次的指标在上一层次中的贡献大小进行比较,形成判断矩阵,从而确定不同指标对于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3)依据判断矩阵确定该指标在该层次中所占的权重,并且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对于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不同指标在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权重。
2、采用聚类分析法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聚类分析法的主要原理是依据影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数量特征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对影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相似度的辨别,按照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分为分类,形成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类别指标。使用聚类分析法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步骤有:(1)选择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选择分析指标)。只有在选定了影响因素后,才能够按照该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通过聚类结果反映指标所定义的数据结构。因此,在选择影响因素时,要选择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关系密切的、要具有分类项目的特征、在衡量经济效益不同方面时要有显著差异、不同的因素间的相关度要低。(2)通过统计方法测量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似程度。(3)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距离分析,依据距离分析进行合并与拆分。(4)依据聚类结果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具体评价。
总之,电力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电力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能够及时、准确的被反映,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及时做出决策性的调整,让电力企业能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学琴,杨虔,《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科技信息,2009(27).
[2]袁岩,杨冬梅,贺彬,《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山东经济,2008(6).
[3]李喜荣,于倩,《关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财会通讯,2006(12).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4
【关键词】土地复垦;矿山环境治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和谐社会
0 引言
采矿业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资源的开采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1.1 绿色植被覆盖率
绿色植被覆盖率是矿区内林地面积、草地面积与农作物面积之和占矿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在保护和改善矿区宏观生态环境上有着重要作用,是衡量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比的一个重要指标,复垦后的增加值越多,说明复垦项目给矿区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大。
在计算绿色植被覆盖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破坏类型的矿区,在一段时期内,采矿对于矿区范围内绿色植被的总破坏面积与总复垦面积。
1.2 矿区所在地小气候状况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矿区小气候的变化状况反映了项目实施后给矿区所在地生态环境带来的贡献程度。小气候整体状况的改观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可能从一开始复垦就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对于当地宏观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将会随着复垦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在评价生态效益时,必须考虑到矿区复垦项目实施后,小气候状况的改观对于矿区所在地的宏观生态环境的长远贡献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态效果就会变得愈为明显。
1.3 土地复垦率
土地复垦率是矿区已经复垦土地面积占矿区总破坏土地面积的比例。在一定时间内,矿区土地复垦率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
1.4 灌溉保证率
灌溉保证率是矿区可保证灌溉的耕地面积占矿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灌溉保证率是保证复垦后农作物存活的重要保障,其增加值越多,说明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大。
1.5 土地质量状况
土地质量状况是通过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耕层厚度、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土壤质地等土壤理化性质各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来反映的。
1.6 矿区所在地生物多样性状况
矿区所在地生物多样性是指矿区所在地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的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1.7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主要通过水土流失治理率来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率是矿区复垦项目实施后可得到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占矿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
1.8 田块规整率
田块规整率是项目实施后规整的田块面积占矿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项目实施后,田块规整率增加值越多,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越大。
1.9 矿区所在地景观生态效果
矿区所在地景观生态效果反映矿区土地质量项目实施构建的景观对矿区所在地生态的改良程度。在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规划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矿区土地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一方面,要完善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消除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另一方面,则要改变过去田块破碎、沟渠路分布杂乱的景象,将矿区工农业生产与大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结合起来,以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增强矿区的景观美感和视觉效应。
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2.1 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指矿区范围内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矿区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衡量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指标有:①农业土地利用率;②非农业土地利用率;③垦殖指数;④复种指数。
2.2 矿区所在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农民年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农民年纯收入增加值越高,说明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好。
2.3 耕地面积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的增加值越多,说明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土地整理项目与矿区土地复垦项目不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往往是带来项目区耕地数量的“净增加”,因此,一般来说,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带来的都是“正效益”;而对于矿区土地复垦项目来说,项目的实施对于整个矿区来说未必带来耕地数量的增加,因为在矿区边界范围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对于土地的破坏面积也会加大,这时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2.4 矿区所在地农地单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土地复垦耕地质量逐渐趋于好转,这就必然会带来农地单产的增加,农地单产增加值越多,说明项目实施后,给矿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矿区所在地农地单产数据的获得如果在矿区范围内统计计算较困难,可以引用矿区所在地历年统计年鉴数值。
2.5 投入产出比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后,通过种植农作物、经济适用林、牧草等,给当地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林牧业收入的增加,从而带来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投入产出比增加值越高,说明项目给矿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好。
2.6 机械化作业率
机械化作业率是矿区可机械化作业的耕地面积占矿区耕地总面积的比率。矿区通过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土地更加平整,更加集中连片,更适合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复垦后机械化作业率越大,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
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3.1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是矿区农地单产与矿区耕地面积的乘积。通过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带动粮食产量的增加。粮食产量增加越多,就可使矿区可供养的人数越多,从而带来矿区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
3.2 矿区所在地农业劳动生产率
矿区所在地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矿区所在行政区年均总产值与矿区年均总有效劳动力数的比值。矿区通过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土地更加平整,更加集中连片,更适合于农业机械化生产,从而带动了当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项目实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值越大,说明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
3.3 道路密度
道路密度是矿区道路总长度(千米)与矿区土地总面积(公顷)的比例。项目实施后,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了道路长度。道路密度增加值越高,越有利于矿区的生产生活,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越大。
3.4 矿区所在地人均耕地面积
矿区所在地人均耕地面积是矿区所在地耕地总面积与该地区总乡村人口数的比值。它反映该地区的耕地资源能否保持动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量越多,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
3.5 矿区所在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矿区所在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矿区所在地国内生产总值与矿区所在地总人口的比值。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等于各部门(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从收入角度,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从使用角度,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越多,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
3.6 矿区所在地土地权属纠纷状况
矿区所在地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他项权利的归属。土地复垦的过程也是土地重划的过程,土地复垦后将打乱原有的土地权属界限,为了避免土地纠纷,保护原有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必须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工作。
3.7 矿区所在地扶贫效果
扶贫效果用于反映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对矿区所在地农民脱贫的贡献与影响。露天矿区矿方企业生产建设中会大量征用当地农民土地,矿方企业一般会通过征地补贴款的形式发放给当地农民,这有助于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
3.8 矿区所在地就业效果
矿区所在地就业效果用于反映矿区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对矿区所在地农民就业的贡献与影响。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后增加的大量耕地,矿方企业通过雇用失地农民耕种,这就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稳定。
3.9 矿区所在地公众满意度
矿区所在地公众满意度是矿区所在地满意该项目的人数与矿区所在地总人口数的比例。其中:项目区公众满意度调查应该包括当地农民、矿方企业职工、政府官员等,调查公众应该具有代表性,应该反映各类群体对该项目的意见。
4 结束语
总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矿区土地复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丰富土地复垦理论,促进土地复垦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提高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中科.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5
游径建设是一种常见的开发行为。游径是旅游开发者向景观中人为添加的新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将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在生态功能上与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的一般生态功能一致,所不同的是游径需要承担疏导游客的作用。在风景区,道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建设良好的游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客流疏导的效率,加强对旅游开发活动的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减少因为游径不合理建设而发生的诸如游客另辟游径等行为导致的环境破坏,使景观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发挥其正常的生态功能。因此游径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如何评价游径的空间格局及其所发挥的功能效应成为本要解决的。
传统的景观格局的指标,尤其是关于廊道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只片面的考虑到了景观的空间格局或是其生态功能。本论文将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标:网络有效性。网络有效性指标以旅游区的游径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疏导游客作为游径的主要功能,研究当前游径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景点区域的游径网络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不能很好地疏导客流,能不能成功地避免游径阻塞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关键取决于该游径网络的连通程度高低和客流容量大小两个因素。网络有效性指标正是将这两个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也就是将景观格局与功能结合起来考虑,结合了环境容量的概念,量化描述游径在客流量达到最大时的使用状况,为研究游径建设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
为了验证网络有效性指标的作用,本次研究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地,借助于网络有效性指标,对九寨沟旅游开发区当前游径有效利用状况、游径修建格局与环境影响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九寨沟旅游开发区现有游客规模作出了的。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景观生态学廊道的连通性指标相比,网络有效性在上述中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廊道 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 网络有效性 旅游
目录
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第二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建立 3
1 网络有效性概念的定义 3
1.1网络流 3
1.2网络容量 3
1.3实际网络容量 3
1.4网络有效性和路径有效性 4
2指标的 4
2.1求理论路径容量与理论网络容量 4
2.2线性规划求实际网络容量 5
2.3网络有效性与路径有效性指标 5
3网络有效性指标在旅游环境管理中的意义 5
第三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应用 7
1. 案例研究地: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2.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计算 8
3.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应用 11
3.1 评价九寨沟游径的有效利用现状 11
3.2评价游径的环境影响 14
3.3评价游客规模现状 17
4 案例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21
第四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与传统景观生态学指标的应用比较 23
第五章 结论 26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6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好发于30~50岁妇女,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手术首选,术前化疗,保留功能的手术模式”是目前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案,其术前化疗称为新辅助化疗,即在恶性肿瘤局部治疗前先经静脉给予全身化疗(NACT) [1]。淋巴结转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对于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扩散加权成像(DWI)已成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性监测活体水分子扩散运动,从而分析病变内部结构及组织成分,反映活体组织功能状态。本文旨在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价值,为宫颈癌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经临床病理证实宫颈癌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26例进行研究,年龄38~65岁,中位年龄57岁,其中腺癌16例,鳞癌7例,腺鳞癌3例,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2 w、4 w、6 w、8 w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分别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及其短径(S)。
1.2方法 使用美国GE SignaHde 1.5T超导型 MR仪,8通道体部相控线圈。所有患者检查前1 h饮水约500 ml以适度充盈膀胱。盆腔MR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自旋回波T1加权像,重复时间400~600 ms,回波时间10~20 ms。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重复时间2500~4000 ms,回波时间60~100 ms,视野30 cm×30 cm,矩阵256×256,激发次数2,层厚4 mm,间隔1 mm。横轴位DWI,重复时间4500 ms,回波时间62.4 ms,反转时间160 ms,激发次数4,矩阵128×128,视野38 cm×38 cm,层厚4 mm,间隔1 mm,扩散系数 b=0.600 s/mm2。
1.3图像处理 采用 AW4.2工作站 FunctooI 软件重建出ADC图,参照同层面横轴位T2WI及DWI图,确定目标淋巴结,在ADC图上沿淋巴结最大层面边缘手动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应尽可能覆盖整个淋巴结区域,若病灶中间有明显坏死液化的区域,则将感兴趣区置于病灶的周边部分,测量3次后求平均值为最终ADC值,同时在横轴位T2WI测量淋巴结短径(S),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为最终淋巴结短径(S)值,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淋巴结ADC值及短径(S)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利用SPSS 11.0版的统计软件,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2 w、4 w、6 w、8 w转移性淋巴结ADC值、短径(S)平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化疗前、后淋巴结ADC值变化率、短径(S)变化率与生存时间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以P
2 结果
26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2 w、4 w、6 w、8 w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94±0.207)×10-3 mm2/s(1.027±0.228)×10-3 mm2/s、(1.197±0.206)×10-3 mm2/s、 (1.247±0.255)×10-3 mm2/s、 ( 1.305 ±0.348)×10-3 mm2/s,淋巴结短径(S)依次为(9.275±3.382)mm,(8.543±3.275)mm,(7.543±2.396)mm,(6.053±2.231)mm,(5.479±3.277)mm,新辅助化疗前、后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与短径(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弥散加权成像(DWI) 是磁共振的功能成像之一,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观察组织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无创性成像技 术[2]。DWI是在常规SE序列基础上,在1800聚焦射频脉冲前后加上一个位置对称极性相反的梯度场。在梯度场作用下水分子扩散时其中的质子于横向磁化上发生相位分散,不能完全重聚,导致MR信号衰减,形成了DWI上的异常信号,该过程受弥散系数和弥散梯度强度的影响[3]。水分子在活体组织内的扩散与组织的空间结构有关。细胞膜、基底膜等膜结构的分布、核浆比以及胞浆内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的分布均影响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病理状态下,细胞内、外的大分子分布发生变化,以及膜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其中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发生改变,从而亦形成DWI上信号异常。Chen 等[4]通过观察根治术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病理切片发现,转移淋巴结“癌巢”内的细胞密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大而深染,核浆比增高,这些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细胞内、外间隙变小,进而导致DWI信号增高,ADC值减低。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晚期主要转移途径,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不再是最佳处理方式,新辅助化疗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有效的术前化疗可以缩小原发癌灶及淋巴结,改善宫旁浸润程度,使分期下降到可以手术的程度,以便提高手术切除率。常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监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治疗疗效主要通过淋巴结形态、大小变化来判断,而DWI功能成像则可以通过肿瘤的内部生物学活性改变评价其疗效。
本研究数据及结果见前文详述,转移性淋巴结组织经过有效化疗后,在各种膜性结构上出现裂隙,细胞膜破裂,核膜碎裂,导致阻碍水分子扩散的一些膜屏障结构被破坏;同时核浆的密度丢失,在核膜边缘可见粗大染色质颗粒的聚积,肿瘤细胞大量坏死,其结构大部分消失,因此水分子扩散速率比存活的肿瘤区明显增快。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化疗前、后ADC平均值与其平均短径比较说明本组病例新辅助化疗总体有效,P
参考文献:
[1]吴妙芳.(2012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1):103-106.
[2]胡兴荣.磁共振全身弥散在淋巴结肿瘤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4):67-69.
[3]张洁.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院学报,2014,36(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