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息影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息影像范文1
中图分类号:J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02-01
1.全息影像技术概述
全息影像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由古德曼等人提出,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影像技术时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的CCD出现,使全息影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采用CDD作为光敏介质,并利用计算机对影响进行优化处理,实现了全息影像数字化,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影像质量。数字全息成像需要通过CDD等器件共同完成,相关元件接收到物体光及参考光后,会产生干涉条纹场[1]。然后再由图像采集卡将其导入于电脑当中,通过软件处理,对光学衍射过程进行模拟,从而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将全息图展现出来。在上述基础上,利用优化算法将数字干扰排除,以此获取清晰的影像。全息影像技术可将声、光、电灯元素充分融合起来,并具备良好的交互属性,将它与媒体艺术结合,可带来更具冲击的多元化视觉元素,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体验感受。
2.基于全息影像的艺术语言特征分析
基于全息影像的优势及特征,可为艺术作品创作带来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并将主题内涵充分提炼出来,让作品具备的审美价值独立存在。从某个角度来看,全息影像可谓是交互设计与媒体艺术的融合产物。借助虚拟影像可满足观众潜在意识中对“梦幻”的追求,并且全息影响所带来的视觉观感是具有颠覆性、冲击性的,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2]。交互设计的核心目的是让人与产品或作品更好的沟通,在某些情况下正是由于观众的加入让艺术作品有了“灵性”,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境界氛围,使其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而全息影像便可以带来这种效果。以全息影像对艺术作品进行表达,使艺术作品进一步升华,向观众传递作者的审美情操,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而诞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感受环境,观众可更好地参与到艺术作品的交流体验中,从多个维度去思考作品。这种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充实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将艺术作品的感性、理性、结构性、表现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审美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对于艺术语言的需求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全息影像技术将成为新的表达工具,同时也将获得巨大的应用空间。
3.全息影像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性分析
大众化是艺术作品的发展趋势之一,并且在这种风潮下诞生了一系列大众化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全息影像技术发挥了的作用,将这种艺术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例如,城市街头绚烂的色彩,部分就是由全息影像所造就出来。全息影像带给人们的逼真感受,即便是这些常见的事物也被赋予了艺术属性,大众化产物也能带来良好的艺术体验[3]。基于这种艺术点,进行二次创造,得到更深层的艺术作品。在新媒体时代下,艺术需要新的传播途径,文化也需要新的方式传递。这也就促进了全息影像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全息影像通过提升色彩明快,构造出具有强烈对比度的色块来渲染环境,同时提升了整体色彩饱和度,从而为视觉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力。其他艺术语言与全息影像相比,过于单调,全息影像彰显了艺术的饱满。它突破了二维空间的束缚,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立体化的三维空间。甚至与其他技术共同作用,还能让观众在嗅觉、听觉、触觉上找到全新的体验,以立体化的方式将艺术作品呈现于观众面前[4]。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全息影像满足了人的探知欲望,可以更好地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利用全息影像造就的虚拟化产物虽然不是现实的,但带给了观众感官上的冲击,带来了一种虚幻的美感,满足了观众对于“梦幻”的追求[5]。通过将艺术创作与交互相融和,进一步强化了观众与艺术作品间的精神沟通,带来了一种其妙的体验。
事实上,全息影像从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艺术认知,让艺术作品摆脱了现实属性。虚拟化环境可让观众化作飞鸟,翱翔于蓝天;变化为游鱼,驰骋于大海。与此同时,艺术在虚拟化技术的点缀下,变得更“平易近人”、更通俗化也更具亲和力。艺术境界的高低门槛逐渐变得模糊,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变。例如,电影《阿凡达》所带来虚幻世界便让观众获取了一种全新体验。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虚幻的场景与电影中的世界相互接触,犹如一场真实的梦境。全息技术的引入让艺术作品达到了新的高度,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其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由影像变化缩短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使作品与观众产生了共鸣。
4.全息影像在新媒体中的应用
全息影像与新媒体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了全息影像的发展,而全息影像则为新媒体带来了崭新的交互方式。如,世界经典艺术多媒体互动展上,借助全息影像,观众便可欣赏到《蒙娜丽莎》、《维纳斯》等艺术经典著作。全息影像技术将这些艺术作品毫无保留地复刻于观众面前,并通过3D技术、语音互动技术等进一步提升观赏的质量,让这些艺术作品得到了新的生命。还有德国歌剧《Neither》也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让观众完全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6]。整个演出并未真实乐队伴奏,伴奏事先录制,再通过后期优化,并利用全息技术定位与观众坐席之间,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沉浸感。综合来看,全息影像造就了新的艺术领域,并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5.结语
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与不断成熟,它所提供的影像质量愈来愈高,而应用成本却愈来愈低,这给全息影像推广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全息影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容,让观众可以通过观赏抓住更深层次的艺术精髓。与此同时,全息影像为观众促使艺术作品拥有了更高的自由度,为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条新的道路。全息影像所塑造的虚拟环境,使得艺术作品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在表达上更满足于观众潜意识当中的需求。未来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将愈来愈广,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更优质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胡泽,景岩. 国际新闻中的全息影像技术[J]. 科技传播,2014,22:190+139.
[2]段似膺. 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J]. 云梦学刊,2015,01:13-22.
[3]佟婷,魏婷. 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全息影像互动技术的应用展望[J]. 中国出版,2015,03:50-52.
[4]秦娜. 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探析[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01:64-65.
全息影像范文2
【关键词】 可转换债券; 稀释效应; 盈余反应系数
一、引言
对上市公司来讲,每股收益是公司普通股价值的风向标,在公司股票定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英等国,关于每股收益的准则均要求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稀释的每股收益主要是指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期权及或有可能发行股份等潜在普通股在转换中引起对基本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尽管实际转换或行权对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没有影响,但它可能表明一种信息并对普通股价格有影响。稀释的每股收益比一般每股收益能解释更多价格截面差异,所以建议投资者和分析家在定价时不能忽视潜在的稀释作用(Jennings et al,1997)。
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和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要求,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计算和披露基本每股盈余和稀释每股盈余。也就是将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潜在普通股反映在稀释每股盈余中,稀释每股盈余与基本每股盈余之差便反映潜在普通股的稀释效应。另外,根据和讯网定期的“深沪上市可转换债券信息汇总表”的统计信息,截至2009年6月5日,沪深两市未到期的可转换债券共计40只,总发行规模已达502亿元,主要分布在电力、钢铁、金融等20个行业。也就是说,可转换债券成为潜在普通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文献研究《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的颁布实施对每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理解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可转换债券赋予持有者到期转换一定比例普通股的权利,即它与一般债券相比附加了一个转换期权,该转换期权赋予持有者资本增值的机会,即它在一定条件下会转换成普通股,影响普通股股东的利益,因此在转换之前一直存在潜在的稀释作用,转换时才能实现这一潜在稀释效应。这种稀释作用在各国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之前只能体现在可转换债券转换或赎回之时;而在各国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之后,稀释作用在未转换之时就体现在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中。
国外相关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较全面地分析了每股盈余对股价的影响。Jennings、LeClere and Thompson(1997)比较了完全稀释每股盈余、基本每股盈余、主要每股盈余在解释股价变动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证券价格能够反映所有公开的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信息,会计盈余的有用性取决于体现公司价值的能力。Goldsticker and Agrrawal(1999)的研究支持了上述结论,同时还发现完全稀释每股盈余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要优于基本每股盈余和主要每股盈余。基于以上分析,Balsam and Lipka(1998)指出,盈余可以解释股票价格,每股盈余与股价之间显著正相关,但相比较而言稀释每股盈余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因此,披露稀释效果对于投资者是相关的。
Scott and Wier(2000)进一步研究了库藏股对每股盈余和股价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库藏股票法削弱了稀释每股盈余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证明了稀释作用对股价的影响。与此类似,Huson et al.(2001)的研究发现,公司发行具有稀释作用的证券会降低未预期盈余的持续性,稀释性证券使得盈余反应系数降低,削弱盈余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对于稀释效应以及每股收益的研究多半集中在理论层面,而对每股盈余指标尤其是稀释每股盈余指标的决策有用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不多。但中国台湾黄德芬、简雪芳(2005)在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24号每股收益准则实施之后,以台湾2002年和200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Huson et al(2001)的研究框架,依照Ohlson(1995)的股权评价模式对稀释每股盈余稀释作用和盈余解释股价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稀释效果与盈余反应系数间存在负向相关。
以上一些结论在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上是否适用,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在中国大陆这一新兴资本市场上,潜在普通股股数被要求计算并披露在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中,可以向市场传递一种信号,而这种信号是否被市场认同和吸收,是否比《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准则实施前更具有解释能力,尚未得到证实。为此,本文首先需检验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是否真正反映潜在普通股的稀释效应;其次需检验资本市场对于盈余稀释作用愈强的公司的未预期盈余反应幅度是否愈小,以了解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分辨稀释性证券对于未来盈余所产生的侵蚀效果;最后,对于发行愈多稀释性证券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好消息是否会使未来稀释效果增强,从而降低资本市场对该公司盈余的反应程度,而坏消息是否会扩大资本市场对该公司未预期盈余的反应程度。
三、研究设计
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与盈余反应系数实证检验旨在探讨资本市场在评估公司股票报酬时,是否将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可转换债券等潜在普通股的稀释作用考虑在内。本文采用Huson et al.(2001)和Ohlson(1995)的研究框架,进行模型构造和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说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程度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低,说明稀释每股收益通过稀释效应影响了盈余反应系数,即向市场传递了盈余信息,否则每股收益的披露和改变则没有信息含量。因此为检验稀释效应和反应系数相关性关系的研究假说如下:
假说1:可转换债券公司的稀释效应与盈余反应系数之间呈负向相关。
假说2:可转换债券公司的好消息将加重稀释效应与盈余反应系数之间的负相关程度。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为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说1和假说2,本文需构建两个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实证模型1:
CARit=α+β0UEPSRit+β1UEPSRit*DILUTit+β2UEPSRit
*DUMit+β3UEPSRit*SIZEit+β4UEPSRit*TobinQit+εit (1)
其中:
1.被解释变量:累计超额回报率(CARit)。在实证分析中,以宣告前后(-τ,τ)时间窗口中的累积超额回报来衡量。
2.解释变量:UEPSRit用以衡量公司未预期盈余,考虑到各公司股价不同,因此采用各公司每股未预期盈余除以公司股价,即标准化后的未预期每股盈余率作为变量;DILUTit表示盈余稀释效果,即第i公司第t年的基本每股盈余减稀释每股盈余除以稀释每股盈余;DUMit为稀释盈余虚拟变量,如果i公司第t年的稀释每股盈余小于基本每股盈余,则DUMit=1,否则,DUMit=0。
3.控制变量:SIZEit表示公司规模,以第i公司第t年的会计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TobinQit值代表公司成长因素,计算公式为Tobin's Q=企业市场价值/重置成本=(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占净资产的金额+长期负债合计+短期负债合计)/年末总资产。
假说1主要检验未预期盈余与累积超额回报关系以及可转换债券潜在稀释现象是否对盈余反应系数产生影响。在模型1中,UEPSRit*DILUTit交叉项的系数β1可以表示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对于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如果假说1成立,则β1估计值应为负值;UEPSRit*DUMit交叉项的系数β2表示样本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稀释现象,如果假说1成立,则β2估计值应为负值;后面各控制变量的交叉项主要想检验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机会对于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
其中,NEWSit代表好消息虚拟变量,即第i公司第t年的未预期盈余大于0的全部样本的取值为1,其余为0;β5代表好消息通过影响盈余稀释程度从而影响盈余反应系数;其余变量涵义与实证模型1相同。
假说2主要观察未预期盈余与累积超额回报关系以及好消息和坏消息通过可转换债券稀释程度对于盈余反应程度的影响。由于对于存在可转换债券等潜在稀释股的公司,好消息将加重稀释效应与盈余反应系数的负相关程度,坏消息将减轻稀释效应与盈余反应系数的负相关程度,故如果假说2成立,则β5估计值应为负。其余变量系数的估计预期与实证模型1相同。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公司选择了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这主要是因为可转换债券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最主要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所有样本公司都没有股份期权,有认股权证的公司仅4家,规模亦不大,这基本剔除了股份期权和认股权证对于每股收益稀释作用的影响。
本文样本期间涵盖了深沪两市上市的2007年1月1日前发行可转换债券、2008年年报中可转换债券仍然存续的上市公司。
由于2007年是新旧会计体系转换年度,样本选择了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四年年报计算未预期盈余,所以样本总量为31家公司。
整个研究过程采用的样本资料主要来自CCER股票价格收益数据库、一般企业财务数据库、上市公司可转债数据库、证券市场指数数据库等,年报资料主要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等的公司年报。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包含SPSS13.0等。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假说1的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新准则实施之后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模型1进行两次回归分析。一是只将自变量带入方程;二是带入反应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等因素的控制变量,分析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未预期盈余与超额累积回报率的关系以及盈余稀释效果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表1汇总了研究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其中,CAR值为2008年样本数据。
由表1回归结果(1)可知,UEPSR的系数β0
(二)假说2的实证检验
本文依然采用实施新准则之后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按照假说1的检验方法,本文对研究模型2也进行两次回归分析。研究模型2回归估计结果汇总于表2。
对研究假设2的回归估计结果显示,未预期盈余与累积异常报酬间依然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UEPSR*DILUT的系数β1和UEPSR*DUM的系数β2都为负值,但β1和β2的T值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研究假说1仍没有得到支持。对于公司规模以及成长性这两个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均为正值,与预期一致,但并不显著。
对于好消息这一虚拟变量的系数估计结果显示,UEPSR*DILUT*NEWS交叉项的系数β5>0,这与本文的预期相反,假设2也没有得到支持。说明好消息的存在并不会使现有投资者产生好的预期反应,没有加重可转换债券稀释程度,降低盈余反应系数。
五、研究结论与进一步解释
本文以我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实施之后,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虽然可转换债券公司的稀释效应与盈余反应系数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这些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次,未预期盈余与累积异常报酬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且未预期盈余大于零的好消息通过稀释程度对于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为正。
以上这些结论说明,我国2007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之后,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没有通过盈余反应系数的变化反映出来,未预期盈余大于零的好消息也没有能够加重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并对盈余反应系数产生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环境有关。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而我国资本市场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异常活跃,根据2008年1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沪深A股总市值创下了历史最高收盘市值30多万亿的纪录。经过2007年的飞跃,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已达到4.44万亿美元规模,成为继美、日、英之后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由于资本市场利好,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涌入,使得资本市场受到诸多非理性投资行为等负面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投资者的无限理性被有限理性所代替。此时,对于未预期盈余为正的可转换债券公司,稀释效应越大,可转换债券转换的几率越高,投资者承担盈余稀释成本的可能会越大,因而形成负向的市场反应;对于未预期盈余为负的可转换债券公司,可能会使投资者感到股价要走低,按照行为金融理论的“处置效应”,此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因为个人具有不愿认识亏损更不愿实现亏损的偏好。因此他们会长期持有亏损股票,加上在股市上涨的大环境下,可能会有一些人爆炒绩差股,使得这些股票股价上扬,市场反应也没有了理性。
这一切表明,当市场构成要素中充斥过多非理性因素时,市场可能变得无效,但这并不否认有效市场假说的正确性。事实上,资本市场是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的集合,市场是否有效、信息是否有用取决于市场中两种力量的博弈。因此,如何培育一个理性的资本市场环境,让理性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降低套利成本和套利局限性,让信息、股价彰显公司的内在价值是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Ball and Brown. 1968.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59-178.
[2] Balsam,S. & R. 1998.Lipka. Share Prices and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Earnings Per Share. Accounting Horizons, 12(3):234-239.
[3] Brackney, K. S. Jr., W. A. Collins, & R. D. Mautz, Jr. 1998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Changing EPS Calculation Rule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3(3):51-57.
[4] Collins,D.,and S. P. Kothari. 1989.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temporal and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1(2):143.
[5] Goldsticker, R. P. & P. Agrrawal. 1999.The Effects of Blending Primary and Diluted EPS Data.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5(2):51-60.
[6] Huson, M. R., T. W. Scott, and H. A. Wier. 2001.Earnings dilution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earnings for retur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6(4):589-612.
[7] Ohlson, J. 1995.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2):661-871.
[8] Scott, T. W., and H. A. Wier. 2000. On constructing an EPS measure:an assessment of the properties of dilu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7(2):303-326.
全息影像范文3
关键词:企业集权;分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5日
现代企业,一般都是从小规模逐步发展为大规模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都会涉及到一个分权还是集权的问题,这个是用来描述组织中的决策权在组织中或者在指挥链上分布情况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概念。那么,在组织中为什么有的组织选择集权的管理方式,有的组织选择分权的管理方式,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企业的不同选择呢?
一、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利弊
(一)组织集权的利弊分析。所谓集权,是组织中的领导者把企业的决策领导权集中在组织上层甚至于总裁一人之手,实现指挥的高度统一。
集权的优点是便于从整体组织目标出发处理问题,避免局部利益行为;可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并有助于确保组织政策和行动的一致性,提高组织的控制力。
按照周三多的观点,组织内过度的集权容易造成决策质量的降低。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容易使各个部门失去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削弱组织的整体应变能力;同时,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基层人员一味地被动、机械式地执行命令,难免降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二)组织分权的利弊分析。分权恰恰同集权相反,指的是企业的领导者把企业的权力尽量下放到组织基层。
分权的优点很多,集权的缺点反过来看就是分权的优点。另外,运用分权管理模式在处理企业各类问题上能机动、灵活、及时,当下层部门有一定权力时,就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处理问题,不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浪费时间。
而分权的缺点也很明显,十分容易产生偏离企业目标的本位主义倾向;另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容易降低组织的统一性,同时对基层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难以达到,还有就是容易导致过高的管理费用。
二、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实施集权与分权的因素仅仅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集权与分权的概念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而且也基本都同意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分权和绝对的集权,因为绝对的集权意味着职权全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因而不存在下级管理者,这实际上等于组织不存在;绝对的分权也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意味着没有管理者,组织也不能够存在,所以说一个组织的存在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分权。
那么,对于组织集权和分权,问题的关键就是集权与分权必须要适度,只有有了适度的组织权力分配体系,这个组织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的运转,要想衡量这个适度性,就要明确组织集权与分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些学者认为,决定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因素包括所有制、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员的结构、决策者的水平以及决策的内容等。
请注意,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这些也许是一些因素,但应该仅仅是影响因素而不能称其为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通过一个企业的对比案例,来说明集权与分权并没有决定性因素,只存在影响因素。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会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从支在简阳市路边的一个麻辣烫小摊,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天津、南京、青岛、杭州、无锡等全国15个城市拥有71家直营店、4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现拥有员工14,000多人的大公司。海底捞的成功因素有很多种,比如优质的服务、培养忠实的消费者、稳健的扩张速度等等,但是还有一条就是海底捞的分权管理。董事长张勇在海底捞公司的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制度分权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海底捞最重要的是给予了基层的服务员分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
同为火锅餐饮企业的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1999年8月诞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以经营小肥羊特色火锅及特许经营为主业,兼营小肥羊调味品及专用肉制品的研发、加工及销售业。2008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是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小肥羊在2006年就实行了“领头羊计划”,这意味着更高程度的“集权”。这是一种更为集中的管理模式,总公司负责所有店面从产品到运营的每一步。将高峰时的700多家店,缩编为300余家,服务质量大幅提升,“集权”管理让小肥羊在门店经营上有更多文章可做。从2008年开始,将店面分为商务店、主流店与社区店三个阶层,在价格、环境、菜品上满足不同定位人群的需求。
小肥羊和海底捞同样都是餐饮企业,同样都是火锅餐饮企业,所实行的管理方式不同,集分权方式不同,但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以上所说的因素都只是相对的影响因素,而不能称其为决定因素,相同的环境和所有制并不能推导出相同的集分权模式,因素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二)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在之前的管理学理论中,更多的是从组织自身角度进行的分析,都是分析组织内部的若干因素。比如,哈罗德·孔茨就是从决策的代价、政策一致性的要求、组织的规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等组织内部因素去分析的。但是,对于企业的影响因素仅仅从企业的内部进行分析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企业外部社会、文化、市场等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候会有更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除了以上提到过的组织规模、管理者素质、产业规模、决策者的水平以及决策内容之外,至少还应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组织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管理学上有一个“天花板”的说法,认为组织的领导决定组织的水平,同样的,组织是集权还是分权管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应该是管理者的意识,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直接决定者组织的权力分配方式。奉行人本管理的领导更倾向于分权,而认为物本管理的领导更倾向于集权。
第二,地区与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对于组织权力分配的方式也是有不同倾向的。如果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价值观、文化或者差异很大,个人之见的差异越大,相对来说就越倾向于分权管理。
第三,顾客的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越多样化、越要求及时反应,相对来说不适合使用集权的方式,因为客户对时间的敏感,如果需要反馈到高层再进行处理的话,时间过长会造成顾客不满,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论
组织的集权也好,分权也罢,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不存在任何一个可以决定组织权力分配状况的单一因素,所有的因素都只能说是影响因素,而且应该尽可能全面的考虑组织内外部因素,才能找到适合本企业的集分权程度。我们应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充分发挥集权与分权的长处,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企业稳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尚云仙.管理学基础[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朱传杰.论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经济问题探索,2000.3.
[4]黄长江,唐娜.论企业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现代科学管理,2004.4.
全息影像范文4
【 关键词 】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负面影响;安全机制;建设
1 引言
信息技术当前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电力系统的逐步市场化,建立庞大的数据调度网和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于电网管理成为了必然要求。虽然信息技术有着多种优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威胁电力生产、传输与运营的各个领域,所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服务于电网运营成为了关键。
2 网络与信息安全影响分析
电力系统因自身的特殊性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十分复杂,所涵盖的信息源十分庞大,因此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需求都较高,致使风险漏洞隐患较多。网络与信息安全对电力系统的最大影响来自于安全方面,安全措施不到位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病毒的传播、木马恶意入侵、网页破坏和代码控制隐患等,带来诸多弊端。
计算机本身防御能力较差,作为通信设备其存在着严重潜在恶意入侵可能性,这对于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而言都十分不利,尤其是现在系统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保密数据,一旦发生恶意入侵现象,可能会造成信息丢失、盗窃或者破坏等,威胁电网运营管理。
网络和信息安全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来自于网络病毒的安全威胁,不仅对软硬件造成破坏,甚至还通过自我复制导致系统崩溃,引发危机连锁反应。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电力系统内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能流入到网络世界,不少违法分子通过故意编写恶意程度木马植入浏览器漏洞形成网页病毒,轻者造成崩溃严重者导致格式化,致使信息丢失或者被盗窃。
对于电力部门而言,其办公所使用的众多系统和服务器,商业性质较为突出,源代码不公开意味着自身不能对软件源代码进行独立控制,无形中就给自身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众多隐患。电力系统作为自成一系的系统,一般只有内部员工使用或者访问,在权限管理不严格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为操作失误、缺乏保密意识等因素带来网络安全威胁,针对内部管理和访问情况,做好授权等级授予工作,将是保护网络内部信息安全的硬性举措。
3 网络信息安全机制建设探讨
对当前电力企业网络安全建设而言,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机制建设不完善,已经成为了信息安全的最大问题。面对这些安全隐患和问题,通过加强安全机制建设防范信息犯罪,消除安全隐患,全面走上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促使电力系统完成转型是关键。
加强对电力系统内部职工的网络安全信息教育,从客观上根本深化信息安全意识是电力企业内部建设的首要举措。促使员工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企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定期举行学习培训,加强技术锻炼学习,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可有效为安全机制的完善建设和贯彻实践提供保障。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是促使信息安全到位的有效措施,从制度建设上予以完善,做到权责明晰,对需保密的信息进行登记审批实施地址绑定策略,对信息访问、应用做出严格管理,将会从制度领域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对电力系统而言,对自身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确保安全机制完善并落实的必要举措。面对这么一个技术要求高、内容庞大复杂的系统,以多种手段来消弭脆弱性造成的隐患,是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风险分析和评估,分析系统面临的多种风险,将其降低到可控的程度,是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
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技术举措有多种,但是主要要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数据库安全建设三方面入手,建立信息安全中心和技术联合服务中心,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防火墙技术要以防御为核心构建多技术层次体系,以提高自身的综合防护能力,在顺利为电力系统服务的同时规避来自网络的各种攻击。入侵检测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是ITDB(Integrated Testing DataBase,综合测试数据库)通过命令的形式通过管理系统实现对可疑行为的隔离,并且对疑似攻击的行为进行自我判定收集信息以配置相应部件来规避误操作和攻击命令对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TDB在数据库的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可疑命令或恶意行为进行发现并隔离,通过对攻击行为进行容忍来保障运行的安全。防火墙逻辑位置示意图见图1。除此之外,电力企业本身也要积极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做好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科技,让系统全方位为自己服务,保证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和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想要健康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保障必不可少,针对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风险分析和评估,从各个方面入手完善安全机制建设,解决存在的隐患与问题,是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保驾护航的关键举措,也是促使其良性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周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J].网友世界,2012(1).
[2] 余志荣.浅析电力企业网络安全[J].福建电脑,2011(7).
[3] 张鹏宇.电力行业网络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
[4] 闫斌,曲俊华,齐林海.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方案的研究[J].现代电力,2003(1).
全息影像范文5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对策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据美国科学家(1979)估计,如果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5℃~4.5℃。进一步研究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释放温室气体,那么CO2的有效倍增将出现在2060年左右。如此之大的增温幅度和速度,是我们这个星球近十万年来所没有经历过的,换言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这个星球的气温将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全息影像范文6
关键词:车站管理;行车;客运;安全影响
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在伦敦建成通车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时代的正式到来。中国内地自1969年开通北京地铁1号线地铁以来,到2013年初,中国内地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15个城市建成了轨道交通,还有大约17个城市已经立项并着手修建地铁和轻轨。其中,2012年底,北京地铁以开通运营线路总长440公里,超过上海成为世界第一。
地铁网络建设为城市增加了活力与动力,但其技术密集、专业繁多、人员组织工作复杂等特点也可能引发以下的安全风险。【1】
1) 地铁在地下半封闭的空间中单向运行, 隧道内通风条件差, 一旦发生事故, 乘客疏散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2) 列车载客量较大, 且列车本身是一个人员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 属快速公共交通运输工具, 人员流动性大, 无法像火车、飞机那样对乘客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因此, 易成为纵火、爆炸或生化袭击等恐怖袭击目标。
3) 由于地铁车厢相对封闭, 空气流通受限, 加上缺乏阳光直接照射, 使地铁系统成为传染性疾病的易发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保局公布的研究文献指出: 一般室内的空气污染水平通常为外界大气环境的2 ~ 5 倍, 极端情况下可达100倍。作为更封闭的地下地铁站和车厢, 其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除了以上易引起重大事故事件的风险外,过度拥挤导致乘客伤亡、车站人流过于密集导致列车不能正常驶发等因为车站管理原因造成的风险险也是运营安全风险中的重要部分。
2012年天津地铁2、3号线的开通运行后,天津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31公里,日均客流量达到50万人次,早晚高峰期列车满载率达到120%以上。天津地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管理经验的不足,客流量的不断增长,影响运营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地铁车站作为大量设备、设施集中地与客流进出的唯一场所,担负着重要的安全职责,所以如何科学化管理车站从而尽量减少因为车站因素造成的行车安全以及客运安全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车站管理范围内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
1.1车站员工的行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地铁运行作业是一个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的运行,车站人员不仅要维护行车必要的设备设施运行,掌握行车运营相关知识,也还需要对突发行车运营事件进行处理。只有当以上全部因素都能够满足时,行车运营才能够确保安全,反之就会引起安全事件。
在车站各岗位中,行车值班员是与行车安全最为密切的岗位了,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当时对行车安全影响至关重大。比如说当行车闭塞方法采用电话闭塞时,行车值班员就是掌握列车运行命脉的关键点,本站接、发列车的准确性、时效性对地铁运行的正点、安全至关重要。如果行车值班员掌握知识不扎实、安全意识淡薄甚至是违章作业,发生安全事件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发生在2011年上海地铁追尾事件,就是典型的车站人为违章作业导致的列车事故,造成200多人受伤,社会影响恶劣。津地铁在2007年2月份发生了一起因为信号故障造成的列车积压事件,在此次事件当中,某站值班员在电话闭塞法行车时没有按照规定作业,导致同一区间同时进入两列车,险些造成列车冲突。这些都是因为值班员的行为导致的安全问题。
行车值班员的工作不当,安全意识淡薄也会造成其他类型的安全事件,比如说手信号开放方式不及时、不准确造成冒进信号、列车进路办理不正确导致的列车掉道、挤岔等等。
1.2车站特有环境对客运安全造成的影响
天津地铁车站内的人员组成复杂,除了大量的进出乘客外,还有车站工作人员、设备设施保障人员以及众多的委外作业人员。地铁车站一般都是出于半封闭状态,消防设施、通风照明、应急通道、站内保洁等的日常维护管理作业需要站内人员通力协作,共同履行职责才能够确保安全。当其中一方面的作业不当时,极易引起重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当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设施的不完善、通风照明以及应急通道的堵塞都会在这半封闭的空间中造成巨大的破坏,危急人生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众多的乘客作为车站进出最大量的群体,个人的不当行为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比如乘客违规使用电梯、闸机等设备时就容易造成摔倒、夹到等客伤事件;站台面积小、出现大客流时,行车人员没有有效控制车站进出人流或是站台人员过度拥挤造成踩踏等人员伤亡事件;甚至乘客之间有一些打架斗殴、极端个人跳轨等一些极端安全事件的发生。
地铁车站在社会中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对外窗口,发生安全事件极易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最特别的是一些恐怖袭击、火灾爆炸等人为突发事件,因为车站内部较封闭,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等特点而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995年东京地铁认为释放沙林毒气事件与2003年韩国大邱市地铁人为纵火案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国际影响。车站的日常管理应该能够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方案与准备,这样才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才能够尽量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与影响。
2.优化车站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讨
天津地铁经过6年多的运营,逐步探索出比较有效的车站管理模式,各类安全事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随着地铁2.3.9号线的开通运营,天津地铁网络化运营模式的建立,优化车站的安全管理措施,也将迫在眉睫。
2.1 增强车站员工的安全意识,落实岗位安全职责
车站员工是面对乘客、面对设备设施与日常作业的第一线,只有真正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与严肃性,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安全事件都摆脱不了“人”的因素,即与地铁员工的失职有关,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势在必行的。
车站除充分利用公司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站室级),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外,还应该更多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这方面可以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宣贯讲解近期国内外地铁安全信息,并举一反三,结合实际不断向员工灌输安全意识,以促进员工安全行为的养成,用安全思想引导安全行为,让安全教育为安全运营护航。
提高车站人员的安全意识,首先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创造安全氛围,让员工体会到安全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最终才能够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各岗人员应该履行的安全职责。
2.2 强化业务培训,落实监督考核机制
天津地铁车站人员是一只年轻化的队伍,经验不足、业务不熟练等问题制约着车站业务的开展,也同时影响着安全生产。因此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能力,使作业中少发生问题,也能提高安全保障系数。
车站应在年初制定一年的培训计划,并结合每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培训工作要全员参与,注重实操,尤其是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不仅要多次重温学习,还应该及时考核,并跟进培训效果,将培训落实到实处。培训考核结果还应与员工绩效挂钩,进行评比、兑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员工学习主动性,这样才能减少因为业务问题引起的安全事件。
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同时,车站还可以加强监督考核工作,形成奖惩分明的文化氛围,促进员工自觉履行岗位职责。车站可以制定细致的监督巡查与奖惩考核机制,并且要公开公正的进行考核,从薪金上给予优秀人员与违纪人员进行区分,做到“有功便奖,有错便罚”,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向上奋进的文化氛围。
2.3 建立与乘客有效沟通的机制
出行乘客是地铁车站人员构成的主体,但也因为车站工作人员无法对乘客形成有效的约束与引导,因此与乘客相关的客伤以及安全事件是地铁车站最不易控制的危险源,也是地铁车站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所以建立于乘客有效的沟通机制将能有效地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
一是建立起进站安全检查机制。乘客出行时携带有大量物品,而很多又都是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禁带物品。以往天津地铁由于没有形成进站安全检查机制,给车站、行车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事发后的管理造成了难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天津达沃斯论坛期间,天津地铁实施的进站安检制度就很好的规范了乘客乘坐地铁携带物品,降低了安全隐患。
二是细化安全宣传机制。地铁车站是地铁运营公司面向乘客的窗口,不仅要做好乘客的服务工作,也应该向乘客宣贯灌输安全乘车、安全行为规范的理念。车站可以充分利用站厅、站台甚至列车内场所,向乘客宣传安全理念,也可以开展专项活动进社区、进学校宣讲乘坐地铁安全须知。只有乘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对自己他人造成的损害,车站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事半功倍。
3.结语
在天津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的今天,地铁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便捷、准时、安全高效的优势,在城市交通中越来越受重视,对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天津地铁车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车站安全管理工作,旨在进一步提高地铁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寄希望为天津地铁网络化运营的顺利开展打好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