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赵州桥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课件范文1

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它体现着寓教于乐、熏陶感染、陶冶育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能使学生产生追求真善美这一美好欲望的精神内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就能通过感官和心智去感受文本所赋予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语言。多媒体不仅能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之中,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学生自主走进文本,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减少教师重复劳动,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我校“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出示导学提纲,这个环节在以往都是教师把提前备好的提纲誊写到黑板上,但是实施网络备课和班班多媒体以来,教师反复誊写已经成为历史。教师只需要在制作课件时,把备课中的导学提纲复制粘贴到演示文稿中,稍加处理就可以使用了。多媒体在此处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经过处理的导学提纲可以用更适当的方式一一出示或者突出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重要任务(比如笔者执教《赵州桥》一课时提问:“第二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的什么特点写的”这一问题时,笔者特意把“读第二自然段内容回答”中的“读”字的字体比其他字的字体放大一倍)。

除此之外,还有作业的展示、检测练习等等,都能减少重复劳动,不费多大口舌就可以使小学生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课堂时间,也为“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了便利。

三、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笔者执教《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引领学习课件后,还补充了图文资料:如赵州桥小桥洞的作用等等。各种各样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空间,不同的文本还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相关拓展。这样既可以更为有效地开拓孩子们的思路,为他们的拓展学习起到引领作用,又能激发孩子们主动搜集阅读材料的积极性。

赵州桥课件范文2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开展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方便,但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便之处,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从而开创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利弊;语文课堂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陆续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展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适当选择和利用多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中,既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优越性,也感到了它的局限性。现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

一、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有利于维持注意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就必须要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知识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利用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先放了《赵州桥》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对赵州桥产生好奇之后,又让学生先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赵州桥的外貌和建造特征,以及该建筑在当时的影响力,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一课的讲授,我利用了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创设情景导入,攻破重难点认知

心理学家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在设计课件时要把握重难点,以情景方式展现,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利于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网上共享,任何教师都可以借鉴使用,也可以了解到其他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触动自己的教学灵感,可以在别人课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些优秀课件的使用可以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共享资源,集众家之优为己所用,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中的音乐,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朗读写景、写情的文章时,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朗读课文,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慢时快、时轻时重的节奏,让学生从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二、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师生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要把课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课件,在课上按顺序播放出来,也可以直接连接网络从网上直接浏览,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概括、归纳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升级、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过去“黑板+粉笔”授课方式的改革,更是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提高更大的能力,从而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师理念转变。另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自己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使自己在学习时不断充电,完美自我,从而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授课水平。

三、多媒体教学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一)制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多媒体课件是由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内容,甚至是教学问题及答案设计安排好的,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着课前设计的流程操作鼠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在讲《怀念母亲》这一课时,我播放了配乐朗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以后的讲解中,我不知不觉的就顺着课件上设计的问题甚至答案走下去,学生也只是按着课件上的问题抄答案,这样使原本一堂应该很有韵味的朗诵课上得味同嚼蜡,黯然失色。

(二)学生注重课件形式,忽略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像、声音和视频动画资源,使得课件内容丰富、新颖、吸引人。上课的过程中,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幻灯片上了,使其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课件中的声音,会增添一份吸引力,但有时声音过大,会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些都使得学生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了知识点。

(三)限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既有所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互动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学生的一举一动反射在教师的眼神里,教师可以从和学生的对视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不可替代的,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鼠标,移动幻灯片,而学生也是眼不离屏幕,手不停地记笔记。这样课堂上的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在减少,而教师因为要在前台操纵电脑,不能深入学生中间,这也让教师和学生这间的距离无形中疏远了,造成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越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又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和影响,如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注重课件形式而忽略知识点,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既不能全面接受,又不能全盘否定。在制作课件时既要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充分考虑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目的、有步骤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所操纵,起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点,真正发挥其优越性为教学服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1).

赵州桥课件范文3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图像和声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它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其产生兴趣和注意力,进而诱发学生在感情上参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与文章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文产生共鸣。具体方法因文而异,有的可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有的可描述感人的场景,只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他们带入特写的情境之中,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作者用笔塑造了一个幽美、寂静的环境。我们可以选取些电影片断进行剪辑,再配上笛曲及抒情的朗诵,来加强语言的效果,做到情景交融,发掘和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从而促使学生达到认识和情意的和谐发展。学生巧妙地融入了文章中去,摆脱了以往的枯燥、单一的朗诵。

同理,《天净沙·秋思》、《岳阳楼记》等篇目如此炮制后,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容量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语文特殊的学科性质,很多时候需要记住死的知识点,像一些名家名人名篇名作, 同时又需补充很多知识,这时多媒体就是众多老师的首选,如我在教学《药》一课时,人血馒头能治病,学生一片哗然,时代的久远使学生根本无法真切的感受当时的百姓在特定环境下的愚昧,只是觉得很好笑。但当我把时代背景投影给大家,把电影视频放给大家看时,同学们一下沉寂下来。而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学,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且以前三四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现在只需两个课时就好了,它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时间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在无形中形成。

三、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中的教学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比如人教版《杜甫诗三首》,在讲授该课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才能使他们领悟出诗歌所具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情怀。基于这一点,我用Powerpoint软件将杜甫的人生分为了五大时期,即读书漫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流亡时期、寓居西南时期、漂泊时期,把有关杜甫的众多信息给学生进行了浓缩,便于他们记忆和掌握。并利用Authware为每首诗制作了一个小动画,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形象,化静为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学生们一目了然,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了。

五、利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思维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由形象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媒体教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时,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一特征的呢?我们可以先播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碟片,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抓住时机投影出示有关句子,通过“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来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永定河发水时,……足见它的坚固”“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对石拱桥的介绍,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为弄懂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创造了中介。

赵州桥课件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形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赵大,赵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教师。这时候如果教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赵州桥课件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知道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五、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去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文霞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 第2期

赵州桥课件范文6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三个方面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方案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世界各国教育专家都在努力。“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学习的选择性,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不能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然后获得提高。我从以下三方面作了探究。

一、从“有效课堂教学的预习策略”即“备课阶段”进行探究――编制“自主学习卡”。

1.讲读课文教授前一两天便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本课的生字词、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好词好句鉴赏,还有“我的思考”、“我的疑问”,等等。每课时都有相同内容和要求的“自主学习卡”,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以备课堂上同学互查或合作探究。

2.作文训练则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根据作文题收集素材,包括例文、相关诗句、俗语、好词好段等。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如:①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收集成功的或有趣的口语交际案例;②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要求学生提前完成“自主学习卡”,内容包括:热点问题(可从电视、报纸、政治历史老师或父母处了解),选好话题(话题必须有价值,而且确实为人们所关注),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可走进阅览室、图书馆,也可到网上查阅,了解别人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观点、态度,然后筛选、整理,从而确定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发言提纲),理由,等等。

采用“自主学习卡”的方式,首先可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预习效率,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其次,“自主学习卡”的科学编制和合理使用,需要教师在深入文本、掌握学情的情况下,精选问题练习,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了解整个教学步骤和环节,师生能处于一个平等的环境中交流,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批改,这既可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便于课堂中的重难点突破,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即“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1.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课件,学生可以从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中调动兴趣,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课文时,教师制作相应课件,通过文字、图画、音乐、影视等手段将文中的情境用投影展示给学生,“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以及《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戈壁时的炎热,沙漠里的奇观“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等等,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用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深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快的捷方法。我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前,除了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卡”,还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插图,以及文中对赵州桥的说明,自己动手制作“赵州桥”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讲解自己模型的特点,在制作时有哪些考虑,等等,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就很容易分别了解了赵州桥的特点,如: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像一张弓;②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③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以及“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美学价值,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即“课堂评价”进行探究――尊重、机会、形式、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究。

1.尊重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学生可评价同学的学习,还可评价老师的教学,甚至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增强学习的自主、创新意识。

2.提供评价机会,让学生爱评。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直至他满意为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拓展评价形式,让学生乐评。可自评,也可同桌、小组、全班互评等,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4.启发指导评价方法,让学生会评。首先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评价要规范,让学生有参考的蓝本;其次点拨评价方法,如:语速、语意的连贯性、用词的准确生动性、多角度评价等。

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学习、借鉴、反思和改进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策略,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语文教学模式,找到了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