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灌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范文1

【关键词】中药灌肠;护理;婴幼儿;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68-02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灌肠疗法既符合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又保留复方药物的整体性,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这种给药途径可将药物通过肠粘膜转运入大循环而起到全身给药作用,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酸的破坏作用。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用药安全、疗效迅速等特点,备受医师和患者的青睐。现将临床应用中影响中药灌肠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希望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 灌肠管插入的深度对小儿中药灌肠的影响

通常新生儿灌肠插入的深度为7~10cm,婴幼儿为17~22cm。根据小儿生长发育及直肠局部解剖特点,婴幼儿直肠平均长度为10.8cm,3~10岁增长缓慢,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cm。如果灌肠管插入深度不够,药液会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药液保留时间短,致使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有报道将90例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 插入深度

2 灌肠液温度的高低对小儿中药灌肠的影响

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据报道,灌肠液38℃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若温度低于34℃,易引起肠蠕动增强,加速排便反射;温度过高,易加重肠管的充血和渗出。如果患儿发烧,用于降温的灌肠液应为28℃~32℃,如若患儿体温高于38.5℃,则用室温下或4℃的灌肠液灌肠降温。也有报道,针对病人直肠温度值加1℃~2℃来确定中药灌肠的温度,结果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比传统方法明显延长。

3 灌肠液量的不同对小儿中药灌肠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婴幼儿灌肠液量的不同直接影响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液量过少,乙状结肠里的大便会吸收一部分药液,肠粘膜吸收的药液量就会大大减少,达不到治疗效果;液量过多,灌肠液对肠壁的压力过大,引起排便反射,保留时间短,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尤其腹泻的孩子,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快,肠黏膜受损,吸收能力下降,肠黏膜对刺激敏感,灌肠液量越大对肠壁压力越大越能刺激排便,因此腹泻患儿灌肠液量最好

4 灌肠前后的安置对小儿中药灌肠的影响

小儿保留灌肠的有侧卧、俯卧位、抱侧、抱俯位、左侧卧位、膝胸位,灌肠时常规抬高臀部。实践中发现常规左侧卧位灌肠时,患儿哭闹挣扎,不易固定造成插管困难、肛管不能顺利插入所需深度,甚至肛管弯折影响灌肠效果。相比之下俯卧位比较容易固定,尤其门诊患儿可让其直接俯卧在父母的双侧大腿上进行操作,使肛管能顺利插入所需深度单位时间内灌肠液返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避免了药液返流入直肠引起的排便反射,液体在肠道内存留时间长,药物得到充分吸收提高了保留灌肠的疗效。对此我们随机抽取了60例水合氯醛灌肠镇静的患儿,平均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试验。两组灌肠时均按常规抽取药液进行操作,一组按常规侧卧位,另一组采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结果显示,俯卧位的一组十分钟见效的占实验人数的1/2,无效者为零。而另一组十分钟见效的只有4例,2例无效。由此可见,灌肠时俯卧位明显优于侧卧位。

5 灌肠时间的选择对小儿中药灌肠的影响

小儿中药灌肠最好选择患儿睡觉时进行,因为护士操作时患儿会恐惧紧张,挣扎哭闹。此时患儿腹肌紧张,腹压增大,更容易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无效。嘱患儿家属睡前让其排空大小便,待其睡熟再实施操作,患儿活动减少,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得到充分吸收,以达到药物发挥疗效的目的。

6 灌肠管的选择对小儿中药灌肠的影响

由于传统的橡胶灌肠管,管径粗,插管阻力大,残留在管腔内的药液太多,剂量不准确,透明度低影响观察,反复使用容易院内感染等缺点,现在基本已经淘汰不用了。小儿及肠粘膜薄弱,受到异物刺激易受损伤而出血,尤其腹泻患儿更为明显!我们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代替灌肠管,其软硬适中、前端圆滑,对肠壁刺激性小,患儿痛苦小易接受。而且根据年龄及肛周皮肤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吸痰管一岁以内的、肛周皮肤破损或长期腹泻肠黏膜有损伤的可选用8号吸痰管;2~3岁患儿选用10号吸痰管;4~5岁患儿选用12号吸痰管。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影响小儿中药灌肠的各种因素,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缩短治疗疗程,减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刘敏,崔锦美,刘素梅,等.小儿灌肠不同深度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B):44.

[2] 魏超容.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1999,14(4):239.

[3] 杨英,邓连珍,吴晓红,等.不同温度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4):50.

中药灌肠范文2

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往往有相同的痛苦经历:疾病难以痊愈,生活备受折磨。有些人甚至患病十多年,也无法摆脱此病的困扰!小小肠炎,为何如此难

缠?中山市中医院肛肠科陈金泉

特点:发病与缓解交替

溃疡性结肠炎,简单来说,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性疾病。

我们的结肠管腔由内至外分为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而

令人厌烦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发生于结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病人多以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有的还伴有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肛周脓肿、肛瘘等症状。

此外,约10%的病人可出现肠外症状,如关节疼痛、反复口腔溃疡、皮下结节红斑、胆管炎、慢性肝炎等。部分病情较重的病人甚至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

热、心率快、消瘦、贫血等。

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青壮年,尤其是20~40岁的人群,发病与缓解常常交替,就像人体工作与休息交替一样,因此,中医又称它“久痢”或“休

息痢”。

警惕:可能癌变的病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与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自身免疫下降、精神压力及疲劳、受凉、饮食失调及过敏等有关,且病情常反复发

作,迁延难愈,是国内外公认的难治性疑难疾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溃疡性结肠炎是诱发大肠癌的病因之一。据研究,国外溃疡性结肠炎十年以上病史者癌变率约为5%~10%,国内较低,约为1%~3%。目前认

为,以下情况较易发生癌变:

20岁以前开始发病者;

病史超过10年者;

病变较重、范围广,累及全结肠者;

病理活检有中、重度增生者。

因此,及早检查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疗非常重要。其中,结肠镜检查因具有安

全、准确等明显优势,被公认为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通过肠镜检查,医生可以清楚地了解病人结肠炎症的轻重程度及病变范围,并排除有无结直肠癌等其他重大疾病,必要时还可通过镜下进行活检以确诊。医生甚至还可经镜下对大的出血病灶进行药物或氩气喷洒治疗。

支招:中药灌肠,效果不错

既然这个病这么难治又有可能癌变,病人该怎么应对呢?

总的来说,溃疡性结肠炎一旦确诊,病人应 “及早、积极、综合”地治疗。

根据病情,在中医药辨症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艾迪沙、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目前发现,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保留灌肠)

兼治的方法,疗效更好。

同时,为提高和巩固疗效,病人还应注意适当进食富含营养、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竹笋、海带、墨鱼、

鱿鱼、腌制品(咸鱼、酸菜)等。

中药灌肠范文3

关键词:中药灌肠;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青年男性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往往会伴随出现排尿困难、尿痛、前列腺疼痛及障碍等症状[2]。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男科医生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感到棘手和无助,治疗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临床上常偏重抗菌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虽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复发率相对较高[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通过口服抗菌药加中药灌肠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诊断标准;②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③未见药物过敏现象;④入组前30 d未取抗生素治疗;⑤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

排除标准:①由膀胱结石、耻骨炎等引起的疼痛症状;②尿道狭窄者;③过敏体质者;④中途退出治疗者。

本组抽取笔者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患者,年龄为23~49岁,平均年龄为(36.02±2.09)岁,病程为7个月~4年,平均时间为(2.62±0.51)年。对照组37例患者,年龄为25~48岁,平均年龄为(35.64±2.51)岁,病程为9个月~4年,平均年龄时间为(2.75±0.60)年。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收治后取抗菌药治疗。根据病原菌检查结果以及药敏感结果进行分析,取抗菌药物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药灌肠治疗。灌肠药物组成如下:红藤15 g,败酱草15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5 g,王不留行15 g,紫花地丁15 g,路路通15 g,莪术10 g,三棱10 g,黄柏10 g,萆10 g,厚朴10 g,苍术10 g,牛膝12 g,甘草5 g。取以上诸药10剂,用煎药机煎好,药液分200 mL装袋,冷却放冰箱备用。用时加温至38℃~40℃,药液经灌肠器缓慢灌入直肠,灌药前嘱咐患者排尽大便,灌注结束后先将灌肠器取出,再辅助患者取合适,并按照1次/20 min的频率更换,药液保留>2 h。睡前灌肠1次/d,可自己在家操作。10 d为1个疗程,两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了解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②参照NIH-CPSI相关评分标准了解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疼痛状况以及生活质量;③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尿流量的变化情况。

1.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不适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结果显示白细胞以卵磷脂小体逐渐恢复正常;有效:不适症状逐渐好转,前列腺液镜检结果提示,卵磷脂小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白细胞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见表1。

对比分析表1中相关数据,观察组37例患者中,23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37例患者中,1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1.0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NIH-CPSI评分状况,见表2。

分析表2中相关数据,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最大尿流量,见表3。

分析表3中相关数据,两组患者治疗前,最大尿流量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青年男性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由于前列腺部位较深,抗菌药物较难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疗效时好时坏,复发率高。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精浊"的范畴,病因多为肾虚为本,湿热瘀结为标,可遵循补肾活血、清热除湿的原则取药物配伍治疗。据相关研究表明,取药物行灌肠治疗,直肠对药物的吸收率可高达70%[3]。并且药物的热疗作用,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加快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促使炎症的吸收。因此,笔者根据补肾活血、清热祛湿的原则取中药煎煮并经直肠给药治疗。药方主要由红藤15 g,败酱草15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5 g,王不留行15 g,紫花地丁15 g,路路通15 g,莪术10 g,三棱10 g,黄柏10 g,萆10 g,厚朴10 g,苍术10 g,牛膝12 g,甘草5 g等药物组成,临床研究表明,以上诸药具有清热除湿,补肾活血的功效,能够很好缓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各种症状。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收治后,在抗菌药治疗的基础上行中药灌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并且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治疗适从性好,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同彬,韩保健,秦卫娅.中药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5):81-82.

[2]李丽红,韩丽颖,张少侠.中药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06):503.

中药灌肠范文4

关键词: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甘石创愈散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1)01-0033-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奶牛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黏液脓血便、腹痛。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变发生在肠道黏膜层,以肠道黏膜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表现,治疗相当棘手,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笔者近几年来在基层兽医临床实践中对十余例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其中一例特征性病例的诊治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西峡县职业高中校办兽医院于2009年4月接诊一例奶牛溃疡性结肠炎病例,主诉该奶牛3岁,10d前腹泻,一周前采食量减少,不愿活动,排黏液脓血便。临床检查体况中下等,精神紧张,体温39℃,呈胸式呼吸,46次/min,心跳73次/min,腹部叩诊有疼痛感,轻度黄染,腹泻。根据患畜排血样粪便,腹部叩诊初步诊断为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2治疗

2.1一般治疗

给予易消化、少纤维、富含营养的饲料,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2.2中药灌肠治疗

2.2.1配方及用量用甘石创愈散(乳香、没药、冰片、血竭、炉甘石等)4.0g、地塞米松5mg、0.9%的氯化钠注射液400mL,混合成灌肠液,3次/d,每次根据患畜的耐受情况保留5~10min。

2.2.2操作及注意事项①治疗前常规肛诊,排除直肠宿粪,约10min后再行灌肠,这样有利于药物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提高治疗效果。②灌肠时动作要轻柔,插管时观察患畜,当患畜吸气时,减轻腹压,使括约肌松弛,顺势插入插管。③灌肠时,如果患畜出现烦躁不安,应立即停止灌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灌肠后也要观察患畜反应,如果患畜有腹痛、腹胀等反应,应及时处理,以保证灌肠效果。④灌肠液的温度最好为37~39℃,灌肠的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保证400mL药液30min灌完。

2.2.3结果治疗时间视治疗情况而定。前2d,

3次/d,第3天患畜症状明显改善,体温37.8℃,排出的粪便仅带少量血丝,于是灌肠次数减为2次/d,第5天灌肠1次,第6天患畜症状完全消失,征得户主同意,患畜留院观察1d,第7天确诊患畜痊愈,出院。

3小结与讨论

中药灌肠范文5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18-0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多缠绵、反复发作,2010-2012年我们利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史。

1.1.2 粪检排除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1.1.3 乙状结肠镜检有黏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1.2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25~60岁;病程3个月~10年。

1.3 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治疗 灌肠方:地榆20g,石菖蒲30 g,蒲黄20 g白及20 g,白头翁 30 g,马齿苋30 g,苦参10 g,乳香10 g,没药10 g,防风15 g。水煎2次取汁约100 mL,治疗加温30~37℃保留灌肠,灌肠前先排空大便,将准备好的灌肠液装入输液瓶,药瓶连接输液管和一次性导尿管,导尿管前端涂液体石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由缓慢轻柔插入,一般约20~25 cm,调节滴数,控制在50~60滴/min。液体滴完后嘱患者腹卧位2 h左右,直肠滴入最好在睡前进行较好,每晚1次。行保留灌肠约1~3 h以上。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1]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粪常规化验正常,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留有疤痕;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大便2~3次/日,大便常规正常或轻度异常,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改善或轻度水肿;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大便常规检查及肠镜检查均无好转。

2 结果

本组20例,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近十年来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发病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已经成为世界重视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2]。在治疗方法上,现代医学主要应用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其不良反应多,影响临床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显示了很大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肠癖”“久痢”之范畴,在《内经》中谓之“肠癖辟”。《难经》谓之“大癖泄”,《伤寒论》谓之“下痢脓血”。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邪毒、劳倦过度。损伤血络,而且脓血便而形成肠癖,究其病因病机,脾肾虚,湿热蕴结,瘀血阻滞于大肠,本病为我国医学疑、难、杂症之一,所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灌肠方中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利;白及性黏,能生肌止血,消肿敛疮,用之保护肠黏膜,减少有害因子对肠道刺激;石菖蒲散风祛湿,开窍理气活血,气味芳香,能悦脾;马齿苋、苦参清热解毒;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为热毒赤痢之要药。蒲黄、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灌肠方能直达病所,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中药灌肠范文6

我院自2002 年以来,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年龄20~57 岁,平均36岁。病程6个月~12 年,平均3年。用随机排列表法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主要症状和体征:反复小腹疼痛、下腹部坠胀,腰骶部疼痛,白带多,月经失调,低热、疲乏和不孕等。盆腔检查可呈一侧或双侧附件增粗压痛,或子宫活动受限或黏连固定,宫旁增厚,有压痛。24例B 超检查可见边界不清,实质不均的炎性暗区(多为输卵管积液),其中不孕患者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型为湿热蕴结、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型。

1.3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者,观察前2周内未服用以上病证为主要适应证的中西药物以及未采用过针对上述病症的其他治疗方法。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急性盆腔炎病情严重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其他妇科肿瘤的患者;慢性阑尾炎所致下腹痛;子宫内膜息肉、功能失调性出血、宫外孕等所致的阴道不规则出血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灌肠,灌肠方:鸭跖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各30g,黄柏、皂角刺各15g。气滞腹胀加王不留行、路路通各30g;有瘀结、包块加莪术、三棱各15g;寒湿凝滞加桂枝10g,乌药、茯苓各30g。1天1剂,煎2 次去渣,药液浓缩至100ml,药温35℃~37℃。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臀部略垫高),用一次性肛管涂上石蜡油,将肛管缓慢插入15~20cm,缓慢注入药液,拔出肛管,让患者左侧卧位30min,并使药液在肠腔内保留2小时以上。每天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经期停用,共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氟嗪酸0.2g,1天2次,甲硝唑0.4g,1天3次,口服,4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妇检和B 超复查均正常,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检子宫压痛减轻,包块缩小,B 超复查附件有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减轻或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无改善或有加重。

3.2 结 果 治疗组治愈22 例,有效 13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治愈8 例,有效12 例,无效20 例,总有效率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讨 论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腹痛”、“带下”、“不孕”、“症瘕”范畴。湿热蕴结为其主要病因,由于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盆腔组织增厚、黏连,形成包块,局部循环障碍,气滞血瘀,湿热与瘀血夹杂,导致病情加重;或随虚寒体质寒化而成寒湿凝滞,湿性缠绵,瘀血阻络则造成病情迁延难愈。中药保留灌肠针对其病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或温化寒湿;通过局部用药直达病灶,改善局部疼痛与炎症症状,使增厚、增粗的附件组织黏连消退,包块缩小。盆腔内静脉丰富,且与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相吻合,并与痔静脉丛交通,药物进入直肠后经痔静脉丛吸收,使盆腔内迅速达到有效的浓度,又经长时间保留,药物可充分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因而疗效较好。中药灌肠方中鸭跖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黄柏、茯苓清热解毒化湿;皂角、三棱、莪术解毒散结;王不留行、路路通理气止痛;乌药、桂枝温经止痛。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且坚持到疗程结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