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丰碑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是一门表达自己的艺术,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自己所教内容,必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实施方法,希望对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文教学观念要转变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话,在语文教学中也一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也不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2 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不能只在口头上,一定要切实得到落实。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 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呢?方法就是要实施教学新方法,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4 应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力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2
相对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加黑板,现在的教学方式非常丰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插入计算机制作的声音图像,实现人机交互,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课件的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表现形式生动形象,拓宽了学生视野,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多信息和高效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高素质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引入了新的境界。
信息技术的功能强大,在各科教学中应用非常凸现其功效。例如: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只有在解说和描述中进行课文的讲解,多媒体的声情并茂,在课堂中播放情景图片,音频视频,并逐一与课文的句段一一对应,表现到点的实例,学生们理解透彻,学习热情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真正的做到了对于文字的深入领悟。
现代网络知识爆炸性增长。显然,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通向更高领域的钥匙,因为网络覆盖的知识可谓是无穷无尽。显然,小学生对它的学习不必多,但逐步的学习也是必然的,由此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以上的简要描述,说明信息技术是通向知识海洋的大门。所以,也是小学生打好基础知识的手段,信息技术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 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活动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活动。因此,兴趣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活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应用凸显了它的魅力。对于如何在实处,展现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激趣和动力激活,有以下几点步骤:
1.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案设计中的三维目标里,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都一一列举,知识目标是目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德育目标达成学生的学习素养的养成,想要达成知识的掌握,只有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素养,在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能力之后,才能达成知识的领悟,所以,在情境设计中,问题的提出,也是辅助学生最终目标达成的推进剂。问题提出就需要有特别的创境。如果是简单引入问题,小学生们就会坐如毡针。但在多媒体的辅助,音视频的优美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问题进行一番考虑的,这就需要老师们创新自己的设计,特殊的导入。所以,信息技术就展现了它的魅力。
1.2 拓展内容,巩固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局限于有限的课本之上,还有老师的知识积累,而这远远不够。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拓展了知识内容,让学生更多更详细更准确的理解某一方面的内容,方便掌握。例如:第十册《丰碑》,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传统方式很难让学生领悟丰碑的含义。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好一座品德的丰碑。引导: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包含了一种什么高贵品质?情境的演示,学生逐步领悟丰碑的真正含义,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产生“情”的冲动.
2 打好学习基础,夯实基础。
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盖房子,打好基础,才会有高楼大厦 的立起。渊博知识的积累, 是在好的基础下建立。小学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辅助应用,也是电脑知识基础普及的应用。学生有了初步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拾取,对以后的多学科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方便之门。网络里的知识保罗万象,信息技术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打下了基础。例如:学生们掌握网络搜索的简便方法就可以搜索到语文中美丽图画,无需老师的一一例举。
2.1 电脑基本知识的学习。
电脑的功能强大,它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最有力的学习工具。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在电脑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只需会简单的入门知识。比如:文字输入、文件阅览等。简单操作 方法的掌握。因为多数学习资源都在电脑之中,有了它随时就可以找出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2.2 网络知识的学习。
网络上的资源对于单机资源更丰富,而且还可以实时的互动交流。比如:QQ视频对话等等。掌握了网络搜索工具的操作方法、交流方法。还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了世界并漫游世界。
3 学习过程的新颖,学习能力增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一些身临其境的图片声音视频。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语句逐段的图文理解,获取了词汇的用途作者对美景的巧妙的词汇运用一一领悟。比传统的老师口头描述细致点通更有趣,也优化了老师讲解效能。
比如:《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传统教学中,只有是语言烘托,比较枯。而多媒体的模拟,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表述,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1 学习方式上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讲述和感性的认识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接收,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教师可缩短了讲述的时间,把课堂可以全部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自我测评。因为,丰富的网络上有强大的检验学习能力的手段。比如:复式的内容可以链接到与之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只有新颖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才会不停地在网络中去获取知识。由此能力也提升了,知识也丰富了。
3.2 学习能力的增强。
如果在网络中的链接上,学生没有具备更多的知识,就不可能继续去达成自己所要求的目的。而更多知识的积淀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支撑。传统知识的学习能力只在练习本上完成,而网络既丰富了知识面,也让学生感觉到了比书本上难以身临其境的震撼。如需要了解从未去过的一些名胜古迹的知识,网络就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讲述,学生们通过点击就好比畅游了一遍。
3.3 学习效能的提升。
对书本上的一些词的理解多是在感性中认识。视频、音频的模拟和宠物展现,结合实物理解就显得真实。不会忘,效能提升。只需少量次数的学习,比传统学习的多次复习缩短了时间和劳动量。在英语的学习中比较明显,简单的词汇在图、音的结合中印象深,而且读音也准确。又比如数学上的实例中,运用实物模拟灵活变通,学生们易于接受。
4 学习方法的改进。
在没有网络之前,学生获取学科外的知识是从繁多的书本上逐步查阅,一一细读后,从中筛选出来,复杂繁多,犹如大海捞针。而现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学科以外的某些知识的获取,只需在网络上简单点击搜索就可获取。时间上的缩减,不必要的书本阅览,它的优势显而易见。比如:在认识“扬子鳄”活动中,传统的资料获取需查阅书刊,细致阅读查找,时间长。而今,只需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扬子鳄”,计算机马上出现有关“扬子鳄”的网站或网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相关的网页或网站,有关“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种类等资料就会历历在目。因此,具有丰富资源的网络有着传统的信息搜索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电脑的应用比传统的纸张学习,不仅在资源上节约了,而且也易于存储,电脑上的资源是无穷尽的,一个小U盘就能放进一屋子的书。
4.1 实现无纸笔的学习。
有了电脑知识的基础学习,学生们就完全只在电脑上进行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过程也在电脑上进行。比如,知识阅读、理解、讲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答、作业的完成、批阅都在电脑中进行。还可以设置好软件完成快速的批阅,提升学习效率。
4.2 实现师生实时互动。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3
大家上午好!
窗外寒风袭面,室内暖意融融,寒冬阻挡不了我们为明天为梦想一往无前的坚定步伐。很高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实小,共同研讨小学语文常态课堂中的有效教学。今天,光临我们活动现场的有市教研室邓主任,园林教育分局的潘局长、胡科长,市实验小学的尹校长,以及各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园林片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正式开始,首先,请实验小学尹强校长致欢迎词。
谢谢尹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
十年课改,转变的是观念,积累的是经验,沉淀的是思想。当我们从注重形式步入关注内容、关注实效时,我们的课堂已经实现了更深意义的本质回归,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常态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寻一条既秉承传统精粹又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个专题展开研讨,相信通过今天的研讨,我们的理论与实践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本次研讨活动分课堂观摩、互动评课、辅导讲座三个环节进行。
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堂观摩,为我们做课的是我校的杨艳老师,杨艳老师是我校青研教研组组长,市小语学会会员,市骨干教师,20XX年,她执教《丰碑》获省现场教学比武一等奖。今天,她执教的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慈母情深》,大家掌声欢迎她和她的孩子们。
现场观课完毕,请大家稍作休息,9:20分,我们再进行后面的活动议程。
老师们,短暂的休息后,我们继续进行后面的议程, 刚才杨老师很用心地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我提议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对杨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下面,请杨老师谈谈她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后反思。
听了杨老师精彩的演绎和讲说,相信在坐各位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下面就进入评课互动环节,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这样吧,有请市学科带头人我校的贾蓉主席先抛砖引玉,谈谈你对这堂课的看法吧。
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参加活动的老师都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行家里手,希望各位就自己的观课谈谈感受,为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今天希望各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八校逐一发言)
老师们的点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时间关系,大家的评课先暂告一段落。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市教研室的邓主任,接下来邓主任将对杨老师的的课作精彩点评,并为我们做专题辅导讲座,大家掌声欢迎。
邓主任是我市中小学语文的掌门人,您的令旗指向哪边,我们一线教师就奔向哪方,您今天的指导发言,高屋建瓴,具体生动,启示深刻,我们将按照您的指引去积极探索。谢谢您!
接下来,有请园林分局的潘局长为本次教研活动做总结,掌声欢迎。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所谓“创新”,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质疑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并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精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有诸多的观察机会赋予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艺术创新的敏感性,是一个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意兴趣的过程。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好的图形创意进行认识,通过对图形的创作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丰碑》一课中有一幅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插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非常感人的画面,并联系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军需处长倚靠着树干牺牲了,他牺牲前想到了什么?他左手前伸好像要跟谁说话,可能说些什么?面对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乐于想像、会想像、敢想像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改革创新教育的方法
1、在积极启发中创新
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当前,启发式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不少教师误认为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活动,打开他们的思路,从而获得启示,诱发创造。
二是操作问题。即开启在学生学习的疑点和难点之处,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开启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之时。此外,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都期望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有些学生一时“启而不发”是可以理解的,应该相信他们,给予时间和机会。如果启发后学生实在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完成。并非启发式就是一切问题都要启发学生自己完成。
2、在深度讨论中创新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开展讨论式教学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有的教师并未真正认识讨论的优势和作用,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的时髦包装。这些讨论的问题往往缺乏价值,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显然是搞形式而已。另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的气氛还不够热烈,效果还不理想。再者平时教学中类似的训练太少,学生还没有形成自由、自在、自觉的讨论习惯,所以讨论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始终要牢记三点:第一是爱护和保护;第二是帮助和培养;第三是开发和扶持。
四、积极开展创新性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洗能资料、有设施、有场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包括设立素质教育读物专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导读讲座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2、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节目主持人、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工程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06-02
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是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为此各个高职教育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突出的表现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向,打破以往办学层次上的刚性约束和限制,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当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的属性追问,重点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和方向。作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经教育部批准,自2011年始,河北省组织4所高职院校和石家庄铁道大学等3所本科院校合作举办了本科工程教育试点,探索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四个专业中进行了本科工程教育尝试。从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工程本科试点专业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一、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地处腹地的河北正在加快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并着力打造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承接载体,以融入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崛起。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培养目标前,应调查和了解区域产业规划和布局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趋势。为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做了详细的调查。例如测绘工程专业在试办前就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就业市场和专业发展现状考察:一是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二是近些年来测绘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以及新兴地理信息产业形成的新的岗位需求――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施工企业有铁路、公路、水利、建筑、电力;面向地理信息获取及加工的企业或部门有测绘、地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地理信息高科技公司等。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与经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研究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环京津环渤海等区位优势,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确立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视人才需求的紧迫程度和学校实际情况来确定培养周期和年限。紧紧盯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弱化本专科层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是实现高职办学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良好对接的必要条件。
二、把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专业的标志和承载,专业的优势和目标集中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如何彰显其特色,稳固其独立性,是当前改革课程结构的重点。从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一是要反映高职人才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对应关系,即适应性和引领性,职业精神和操守应该含在其中;二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专业人才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改革方向来确立;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院校自身优势,分析院校人、财、物状况,谋求办学资源配置优化,形成特色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从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来看,应该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如马列原理、职业道德课、法律法规课等;专业基础课,如专业知识、原理课、通用技术课等;专业技术课程,即本专业领域独有的技术类、实践类课程。三类课程比例要进行科学论证,并实现有效整合。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招生和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通识课程、专业公共课程不容忽视,学生先要学会做正常人,才能做好职业人。但是,第三类显然是目前强化和改革的重点,应当充分重视职业岗位技能类课程模块的建设和改革。
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熟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掌握控制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GPS测量、数字化测图、地籍与房地产测量、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设立了通识教育平台和工程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综合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工程教育平台由专业方向课程、工程教育项目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组成。共设8门核心课程,即: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控制测量、数字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PS测量原理及应用、道路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
三、把课程体系转化为学习内容
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效,不能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不能仅仅强调知识逻辑,仅仅追求讲得热闹而学得无效。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就要考虑学生的经验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克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业实际、生产实际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要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重视“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求进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其爱学乐学。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四个本科工程专业都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做了创新性探索,集中采用“工学交替,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宽基础、强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参加生产项目学习交替进行,使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下,通过进项目、进企业、进岗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完成生产项目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测绘工程专业试点班采取了“2214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工程教育平台;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设置两个方向:工程测量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到企业从事生产项目、顶岗实习不少于1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4年到企业进行生产项目不断线。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各个本科工程技术专业都采取了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做中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安排学生进企业、进项目、进岗位,把必须到生产现场实施的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暑假;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并且能够引入校内实施的生产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寒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和培养下,深入到工程实践实施的整个周期中,完成工程项目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
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
教学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实施上来,教材、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教学内容转向教学实施的重要物质保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集中在理论性教材建设多、实践性教材建设难以及部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高职院校要充分规避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实习、实践、参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和讲授结合起来,改进教育技术,以就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各个本科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倡导项目教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按照工程项目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组织教学,将相关课程关联起来集成一个模块,共同支持教学目标。这样既减少了重复教学,又使学生掌握课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综合性问题。在编排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的培养途径。
各个工程本科教育试点班都构建了一套与其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团队设置上充分考虑生产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工程前沿并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针对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生产项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设计、实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工学交替等途径,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6
一、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实践活动并从中受益。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和谐的,这样才能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真正具有了和谐和开放性。
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开放、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不留一点空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独自主宰课堂,没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而真正活动起来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活动的因素与品质,了解孩子的心理,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利于发挥潜能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才可能有生成的过程。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只有掌握了方法,才有获取知识的本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成为可能。
三、用音乐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课堂“活”起来。
把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是拨动学生情感的好方法。因为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播放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把音乐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发挥音乐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并用心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音乐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情侣,有的说看到了涨潮,还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就这样,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这一想一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时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师怎样教的理念,有了根本的不同。真可谓变化巨大!于是部分教师在这一巨大变化面前表现出了不适应。要么继续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满堂灌”式教学,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要么积极响应新课标“还主体于学生”的号召,与学生相处平等和谐,正在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前一种做法固然不妥,但后一种做法稍有不慎也会“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例如这样的课堂讨论:常常可以见到举手踊跃、发言积极、气氛高涨的场面,学生俨然已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仔细听听学生的发言――教学《丰碑》时,有学生说:“我觉得军需处长做得不妥当,因为军需处长的价值肯定比普通士兵高得多!”;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教学《秦兵马俑》时,有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教学《》时,有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听听!这就是其中的发言,直叫人哭笑不得。要么游离文本,要么毫无价值取向。可台上的教师竟然大都还面带微笑的不时给予表扬,仿佛这样做就是做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平等对话”和“激励”。此时的课堂,为了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生成场面,试问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教育家说的多么深刻啊!我们应该明白:教师在更多的时候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应为学生服务。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调动和引导,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他们既能兴致勃勃的学习,又能聚精会神的思索。新课标下的课堂,它应该是在教师的放手与引导下创造出来的师生互动的和谐的课堂。